第一篇: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在日常征管工作中,普遍存在征管基础工作薄弱、不扎实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停留在浅层次,缺乏对纳税人信息的深层次发掘。一些税收管理员对其所管户及相应行业基本情况,如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运行、发票购买使用等情况都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全面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或开展纳税评估。
(二)发票管理工作有所放松。预警评估系统经常出现关于发票指标的预警,系统的发票验旧数据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况,如存在纳税人申报金额小于发票开具金额,纳税申报表数据录入错误等问题,这些数据不仅不能为定额调整、纳税评估等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反而变成垃圾数据。
(三)CTAIS系统因岗设置权限,使原本应共享的数据信息,对不同岗位的操作人员来说变成了一个“信息孤岛”,使大量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如税收管理员无法直接查取前台代开发票的信息,因而就无从知道持票户代开发票、发票金额是否超过其核定定额等信息,以票控税的目的难以实现。
(五)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员少,分局真正会评估、能评估的人员寥寥无几,懂稽查、会财务的更是屈指可数,影响了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由于过分依赖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对税收征管文书质量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征管文书填写质量把关不严,日常工作中文书错填、漏填、章戳混用、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描述不清晰等问题普遍存在。
(七)一些小规模纳税人“不愿升格为一般纳税人”和个体“定额”调低起征点问题等问题,而管户人员只有认真审核申报数据,加强发票管理,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及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不帮助企业作弊,才能降低纳税人和税务部门风险。
(八)个案采集指导性资料缺乏。在对纳税人进行评估时,目前要求在审核分析阶段进行个案数据采集,但系统并未对采集表格做一指导性的说明,没有采集的数据口径,没有采集的时间范围,还有些个体信息采集在实际中并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大多是为了采集而采集,个案采集信息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数据采集量较大,有的企业业务量较大时税管员一笔一笔的录入数据,有时竟花费一天时间。
(九)分析模板和方法较为专业,管理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评估系统对每项预警指标都设有分析模板和方法,但是一些模板和分析方法十分专业和复杂,作为解除评估任务的基层税收管理员的业务能力有限,一些模板根本看不懂,也就失去了提示意义。
建议:1.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的方式,由上级部门集
中统一采集第三方数据,奠定外部数据的基础,保证数据真实性,减少税管员工作量。
2.对基层税管员加强模板和分析方法的培训,使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为大家了解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十)复查复核工作开展不足。一是受人力和能力的限制,由税管员对评估任务进行复查复核,基本处于走过场或就评估结论进行复查,失去了真正的复查意义。二是即使组织人员专门复查由于受时间限制,也很难查透查细,往往是时间到了匆匆收场。
建议:建立专门评估队伍,充分发挥其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真正查实查透。交叉互查,避免自己复查自己的评估任务。
(十一)普通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由于部分纳税人法制意识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税收法律知识,开票的随意性很大。部分纳税人开具发票不规范,填写项目不全,采取不开发票、虚开发票、大头小尾等以达到隐匿收入少缴税款的目的。其中不开发票、大头小尾、虚开发票是违法开具发票的三种主要手段,也是利用普通发票偷逃税款的最常见的手段。倒卖转借发票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纳税人认为只要缴税,就可以领取发票,领到的发票不仅用于自己的经营中,同时借给他人使用甚至倒卖发票从中牟利,既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又偷逃了大量国家
税款。
2、税务机关内部存在轻普通发票管理,重专用发票管理的现象和意识。税务机关内部总是认为普通发票出不了什么大事,从心理上就不够重视,有关普通发票管理的规定、措施执行不能够到位,制约措施形同虚设。我们在发票领购环节、纳税申报税收环节、发票验旧环节相互制约不够、对已填开发票的规范性审核不严、日常检查不够。
建议:加强日常稽核检查,从严查处发票违法行为。制定严格实用的普通发票日常稽核检查制度,管理部门对普通发票要进行严管勤查,稽查部门则要严查普通发票,将专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把普通发票检查常规化、制度化;要严格按照《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大对普通发票违规违法的行为打击力度,对发票违法行为采取从严从重的处罚措施,对触犯刑律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给纳税人形成一种必须填开发票的压力,迫使其必须按规定填开发票;对发票核查中发现不按财务制度规定报销不规范发票的单位,给予或通知其上级单位给予处罚。
3、对普通发票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处罚力度不大。目前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普通发票违法违规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太轻,轻描淡写,违法成本太低,不能真正触及不法经营者的痛处,难以有效惩处和制止发票违法行为,起不到震慑作用。建议加强内部管理,将普通发
票管理的各项规定措施的工作要求,逐项落实到到岗到人,严格考核管理,确保每项措施落实到位。尽快推行网络开票,逐步取消定额发票,依靠技术手段制约违法手段。
(十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在纳税申报环节、发票验旧环节相互制约不够、对已填开的发票审核不严、日常检查不够。对普通发票应严管勤查,征管部门要与稽查部门配合严查普通发票,每年组织打击假发票的专项检查活动,将专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把普通发票检查常规化、制度化。
(十三)每年新增以及注销的业户领用的发票量不好随正常使用者一起统计,发票积压容易造成浪费,在发票的领用上采取提前预测报计划,合理领购发票数量,减少积压。
(十四)起征点上调后,有未达起征点而领用发票的纳税人,四处替人开具发票,不但不用交税反而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存在发票转借、转让的现象。
(十五)外部信息反馈和落实。
1、在户籍监控管理上,由于分局户籍管理人员少,外部信息具体落实到岗位人员每个人少则七八十户,多了近200户,监控人员在一个月内无法逐户核实反馈信息,只能应付,信息的反馈质量得不到保证。税收管理员对户籍变化情况和纳税人的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不能及时掌握,造成巡查巡管不够,工作手册记录内容空泛,税源监控制度等落实的不够到位。
2、工商登记信息也存在问题,部分业户工商信息到期不注销新办、令办,造成一户2证;农民为了贷款合作社性质的工商登记大量存在,一旦登记不好管理,管理人员不愿办理;
(十六)税源专业化管理方面。
1、上级部门和本级业务部门部署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都需要税收管理员直接去落实。税收管理员承受着收入与管理的双重压力。除要完成收入任务外,同时要为所辖纳税人提供税务登记、票种核定、票表查验审核等涉税服务,按照规定进行催报催缴、税收约谈、巡查巡管、税收调查,工作头绪众多。往往是税收管理员手忙脚乱,任务紧了抓任务,完成任务抓管理。
2、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实行按行业属地团队式管理。结合我局税源结构、管理人员的特殊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分局人员少,一般分局3-4个人,各管一块,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第二篇:关于加强税收征管(本站推荐)
基层单位如何加强税收征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深化税源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管理不完善 税务登记制度有待于完善。应办理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假停歇业的问题。
(二)税源征纳信息不对称
第一,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受利益的驱使,纳税人不可能将自己掌握的税源信息向税务机关和盘托出。纳税人存在在银行多头开户、建两本账、账外账、大量的现金交易、销售不开票等现象,第二,从税务部门的角度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判断主要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会计资料以及对纳税人实施的税务稽查等。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会计资料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因而税务机关获取纳税人的真实涉税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三,从社会环境条件的角度看。税务网络未能与纳税人、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实施有效联网,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完整地掌握纳税人资金流动等有关信息。特别是纳税评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第三方信息数据,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度较低,许多的第三方信息采集不到真实的数据。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
(三)税源管理力量不过硬
一是税源管理力量分布不均。在税源管理过程中,许多地方存在着交通便利单位人员多、地理位置偏僻单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二是税收管理员队伍政治素质有待于提高。个别税收管理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人以税谋私。三是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层税收管理员中既懂法律、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又熟悉税收业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知识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纳税评估的能力相对低下,造成纳税评估结果不理想,弱化了纳税评估的作用,从而影响了税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四)税源管理手段不科学
首先,税源管理分类不科学。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有些单位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非重点行业、非重点区域或非重点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其次,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还不能结合大量的外部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第三,信息数据分析应用不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储存了大量的征管信息数据,但大多数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
一是一些社会公共信息、纳税人涉税在采集时缺乏法律依据,特别是银行结算信息、统计、社会计划等部门信息,想采集到可靠的涉税信息非常困难。二是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国税、地税、工商、公安等部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三是由于国税机关内部分工管理不够规范统一,部门岗位职责交叉,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缺乏有效协调配合的情况仍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源管理效能。
二、对深化税源管理的措施
(一)广泛加强税收宣传,提高涉税遵从水平改革税收宣传办法,各政府网站均要开辟税收宣传主页,公开税收政策,供纳税人免费查阅;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免费向纳税人提供税收宣传资料发放服务;调整税收宣传月活动的内容,避免将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搞成纯粹的税务形象宣传。另一方面,在税收服务上要进一步抓实。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为纳税人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核算、申报纳税、政策解读、咨询答疑、电子申报、网上缴税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涉税遵从水平。
(二)强化税务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培养他们全力为国聚财的责任感,提高其执法为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他们彻底认识到只有抓好税源控管,才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二是进行管理资源重组。优化税收管理员资源配置,特别是县区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要求,大力充实一线税收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的实际相匹配。建立辖区轮换制度,定期对税收管理员分管片区进行轮换,避免因长期管理某些区域而形成“人情网”,在评估检查时抹不开面子,影响管理的力度。同时也防止个别人员将管片当成“自留地”,滋生不廉洁问题等。三是构建科学的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推广税控装置,提高以票控税效力
一是加强普通规范化管理,应逐步全面取消手工票、普通电脑票,广泛使用机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广泛推广使用税控装置,通过税控收款机开具普通发票,可以准确记录纳税人的经营和销售情况,同时也为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
(四)加强源头信息控制,提高纳税评估效果
首先,强化信息采集。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其次,深化税收分析。加强税负分析,揭示地区、行业、企业以及税种税负之间的差异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加强税收弹性分析,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纳税申报和征管的异常和漏洞;加强税源分析,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物耗、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评判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加强税收关联性分析,充分利用征管业务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有相关关系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第四,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税收工作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注意研究使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税收管理员平台要完善提供任务分配、综合查询、工作记录、分析评估以及数据补充和变更等操作功能,并能与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邮箱、网络申报系统等在内的各类相关管理系统实现相应对接,做到不同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切换便捷和信息共享,便于税收管理员同纳税人实现互动交流。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要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管与不管怎么样”等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完善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综合治税效能
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二是建立一个以税务机关为主导的社会化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税务机关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
第三篇:浅谈税收征管中需注意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
(七)》已于近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与以往相比,修正案
(七)对“偷税罪”定罪量刑的修改成为关注的焦点。就本次刑法修订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判定“逃避缴纳税款罪”的犯罪构成
新法弃用了列举式规定,对逃避缴纳税款的罪行结构用叙明罪状的模式进
行概括式规定,即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同时,此次修订取消了旧法具体数额和比例相结合的标准,而用“较大”、“巨大”数额和比例相结合的标准,即“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笔者认为,比照原偷税罪的司法解释,上述条文中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指一个纳税中的各税种逃税总额与该纳税应纳税总额的比例。不按纳税确定纳税期的其他纳税人,逃税数额占应纳税总额的百分比,应按照行为人最后一次逃税行为发生之日前一年中各税种逃税总额与该年纳税总额的比例确定。纳税义务存续期间不足一个纳税的,逃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按照各税种逃税总额与实际发生纳税义务期间应当缴纳税款总额的比例确定。逃税行为跨越若干个纳税,只要其中一个纳税的逃税数额及百分比达到刑法的规定,即构成逃避缴纳税款罪。各纳税的逃税数额应当累计计算,逃税百分比应当按照最高的百分比确定。
正确区分逃避缴纳税款和漏税、避税行为
逃避缴纳税款罪是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不缴或少缴纳税款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如单位为了私设小金库而在财务账上少列收入,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本罪与漏税、避税行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一般意义上,漏税是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基于粗心大意、不熟悉税收政策法规或国家财务制度等原因,无意识的漏缴或少缴税款行为。
对于合理的避税行为,也不得作类推解释、将其按犯罪来处理。一般认为,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以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根据税收实践,避税行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利用税收的差异性避税;利用税法本身存在的漏洞;转让定价避税;避税地避税。上述行为虽然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损失,破坏了正常的税收秩序,但由于其并不符合逃避缴纳税款罪的构成要件,故只能根据特别纳税调整等税法规定作相应处理,不能认定为犯罪。
注意行政执法同刑事司法的程序衔接
新法条第四款规定:“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在逃避缴纳税款罪的条文中已经完整记述了其犯罪形态,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凡是符合该构成要件的行为都应当认定为是犯罪;然而该条第四款却又以一个行政前置程序否认第一款的行为是犯罪。前后一系列的立法逻辑矛盾,无论是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实际的税务执法中都给人以困惑。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理论上对逃避缴纳税款罪第四款作立法的特别规定处理。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刑法修正案与刑法具有同等的效力,将该第四款解释为特别规定,有利于刑法内部的和谐统一;在《税收征管法》和《行政处罚法》修订之前,也便于税务执法活动的展开。
其次,税务机关应充分保证行为人的合法权益,慎用手中权力。新法条第四款的立法意图是为了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原则,给初犯逃避缴纳税款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能教条地以是否已受行政处罚作为应否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其原因在于,接受行政处罚不是行为人唯一的可期待结果。对于自己的行为,纳税人或扣缴人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进行申辩和救济。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处罚的前提是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成立并有效,如果税务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不合法或存在重大问题,无论涉嫌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人是否接受行政处罚,都不应当发生被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第四篇:浅谈税收征管中的几个法律缺陷
浅谈税收征管中的几个法律缺陷
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原《征管法》),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的法律。历时八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税收征管立法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征管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征管法》),并从2001年5月1日起施行。同时,新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也于2002年10月15日实施。新《征管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我国税收法制建设步伐,促进依法治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依法治税迈上一个新台阶。新法所体现的依法治税的思想和公平效率的原则,对我国的税制建设和税收法制建设乃至经济发展的大局
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新《征管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缺陷,在实际工作中不便操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关于“偷税”
(一)偷税的概念界定不明
新《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和《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对偷税概念都作了同样的规定,即“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根据这一规定,不管纳税人主观上是否故意,只要客观上出现上述情况中一种,发生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结果,就构成偷税,就应当受到处罚。而现实中,有许多所谓的“多列支出”、“虚假纳税申报”等都是因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过失而发生漏缴或少缴应纳税款或已扣、已收税款的行为,如由于不了解、不熟悉税收法规和财务制度或因工作粗心大意而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等。另外现行财务制度与税收法律法规本身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就不一样,这也可能造成纳税人漏缴或少缴税款的结果发生。这实际上应该叫“漏税”,它与“偷税”有本质的区别,“漏税”没有主观故意,完全是过失造成,但是在税收法律法规上就没有对漏税现象与概念予以明确。因而,根据偷税概念的规定,一些本该属漏税范围的非主观故意造成的漏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也被视着偷税被处罚,使纳税人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如果在上述偷税概念之前加上“纳税人主观故意”的定语,另外对漏税的概念、现象以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这样是否更准确完整些呢?
(二)关于偷税的罪与非罪和处罚
新《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什么样的偷税才构成犯罪,新《征管法》上
没有明确。2002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4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应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可见,构成偷税罪的底限是“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这种判定采用绝对指标(偷税数额)和相对指标(百分比)想结合的办法看似科学,其实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某甲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偷税额正好是一万元,也恰好达到当年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十,那么该甲纳税人就已经构成偷税罪,将面临刑事处罚,除被判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外,最高还可能被并处五万元的罚金;某乙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偷税十万元,占年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点九,那么该乙纳税人虽然偷税绝对数值已达到十万元,但相对指标未达到百分之三十,乙纳税人就不构成犯罪,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只能给予行政处罚,可能也只要缴纳出五万元罚款就能了事;某丙纳税人在一个年纳税偷税九万九千元,占年应纳税额的百分之百,该丙纳税人虽然在一个年纳税一分都未缴,但他所偷税额的绝对数值未达到十万元,丙纳税人也不构成犯罪;某丁纳税人在一个年纳税偷税二百万元,占年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九,虽然丁纳税人所偷税额绝对指标很大,但相对指标未达到法定限度,同样不构成犯罪。上述四例的处罚公正吗?显然不公正。但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依照法律就只能这样处理,能说这不是法律上的缺憾吗?因此说法律上偷税罪与非罪界定不清。再说,《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的数值标准已是十年前制定的,与目前形势已不能完全适应了,但新《征管法》对此也没有新的规定。
笔者认为,从税收征管实际出发,应对偷税罪与非
罪界限标准重新界定,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现实,将绝对指标给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而相对指标不可定得过死过细。将构成偷税罪的最低底线可采用绝对指标(偷税数额)和相对指标(百分比)想结合的办法判定;当偷税达到一定数额时,就不采用绝对指标(偷税数额)和相对指标(百分比)想结合的办法判定,只要达到该数额时,就判定构成犯罪。
二、《征管法》中一些规定不够明确,缺乏科学性
(一)新《征管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欠缴税款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只对什么是“欠缴税款数额较大”作出说明,却未对“大额资产”作出解释。什么是“大额资产”?对一个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一万元可能就叫大额资产;而对一个富豪来说,十万、几十万恐怕也不算什么。那么作为行政执法的税务机关又如何把握这个“大额资产”的尺度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法律上作一个具体规定,便于执法过程中操作,减少执法的随意性。
(二)《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价值超过应
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扣押、查封、保管、拍卖等费用。”这里的“不可分割”指的是什么?什么叫“不可分割”?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说明。比方说:汽车的方向盘、摩托车的龙头把手等,要说是汽车、摩托车不可分割部分吧,只要一把扳手拧下几颗螺丝就分割了;要说是可以分割,可汽车、摩托车一旦卸下方向盘、龙头把手后还能上路行驶,发挥作用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汽车司机拒不缴纳200元的车船使用税,当地税务机关决定采取强制措施。但该司机除了一辆小汽车外,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扣押汽车明显价值过大。正进退两难时,一税官灵机一动,拿起扳手卸下方向盘,后拿到修理部变卖三百元抵缴税款及滞纳金。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税法上“不可分割”含义的不确切。
(三)新《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等处用了个人所“扶养家属”一词,在《实施细则》
第六十条规定:“„„所称个人扶养家属,是指与纳税人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直系亲属以及无生活来源并由纳税人扶养的其他亲属。”这里“扶养”、“家属”、“其他亲属”属用词不够准确。首先,“扶养”是指夫妻间在物质和生活上的相互帮助;“抚养”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教养;(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七九版《辞海》缩印本668、669页)。“赡养”是指子女对于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七九版《辞海》缩印本1440页)。可见,赡养、扶养、抚养三词是严格区分的。把“扶养”一词用到新《征管法》里,再结合其内容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税务机关不得对夫妻之间财产进行税收保全或采取强制执行,而对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的财产则可以进行税收保全或采取强制执行。但这样符合情理吗?其次,“亲属”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025页)。那么纳税人收养被遗弃孤寡老人或儿童的财产是否就可以进行税收保全或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呢?再次,“无生活来源并由纳税人扶养的其他亲属”又怎么界定,是否纳税人把所偷、逃、骗、抗的税款拿回家,再把生活困难的七
大姑八大姨全都接自家来享轻福,他的财产就不允许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呢?难道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还要对纳税人家庭成员历史进行政审吗?因此,笔者认为若将“扶养家属”改为“家庭”,即“个人及其家庭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范围之内”,可能更便于人们理解。
(四)《实施细则》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税务机关对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这里“单价”如何计算?比方说,一套沙发共五组外加一茶几,售价一万元。有人在购买时要求按组计价,分别开具发票。请问如果税务机关到他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对这套沙发该如何计价?是按套计价还是按组计价?恐怕什么意见都有。又如,某人购买零部件组装一台电脑(暂不考虑是否家庭生活必需品),试问这台电脑又如何计价?是按整台电脑计价还是按购买的各零部件分别计价。再如,某人购买钢板、零部件组装一辆家用小轿车(暂不考虑该轿车是否能通过交通部门的认可,也不考虑家庭生活必需品),那么这辆轿车又该如何计价?是按整辆轿车计价,还是
按其当初组装时所购买的零部件分别计价?所以说,该条款让人难理解,不便操作。
笔者认为,既然新《征管法》中已经规定了“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那又有什么必要在《实施细则》中作“税务机关对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的规定呢?不如删除更好。
(五)《实施细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税务文书的)“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请问:与纳税人同住的成年家属是先天痴呆或精神失常的,也可以签收税务文书吗?如果真是这样,还能说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吗?笔者认为,应将本条款改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且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家属签收”就完整了,执行起来也就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三、新《征管法》中个别条款的规定,降低了征管效率
新《征管法》第六十九条“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这一规定恐怕只考虑对那些少数大婉明星的税收控管,而对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征管恐怕就不适宜。比方说,假如某大公司拥有职工一万名,每人每月约有十元左右的个人所得税,该公司作为职工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人没有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税务机关依法对该公司予以处罚。虽然该公司受到了处罚,但按照新《征管法》规定,这一万名职工每月约十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还得由税务机关去向每个职工追缴。试想,这笔税款需要税务机关投入多少人力、财力、物力,需要多大的税收成本才能追回。若不去追缴这笔税款,就不说对国家造成损失,单从征管法角度说,税务机关就违法了。依笔者的看法,该条款还要细化,规定个人税款在多少以上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个人税款在多少以下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扣缴义务人向纳税人追缴。这样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操作性,也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了税收成本。
四、少数条款少了必要的约束要素
作为法律条款,若是缺少必要的约束要素(如“法
律责任”),那么他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新《征管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而通篇没有规定部门和单位不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新《征管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但实践中,工商、税务都是各自为政,信息的通报完全是依靠部门间的人事关系维系着。征管法在这里就显得刚性不足。如果增加“法律责任”的内容,他的刚性就会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税收征管中的法律缺陷是存在的,随着理论的发展创新和立法经验的不断丰富,税收征管中法律上的缺陷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五篇:税收征管体系(定稿)
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较为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和较为规范的税收征管体系。因为税务代理人可以更加有效的协助纳税人申报和缴纳税款,一方面节省了纳税人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有效的减少税款流失,同时减少了征纳双方的纠纷,节省税务部门的征收成本。另外,一旦发生税务纠纷,税务代理人可以代理纳税人同税务部门进行沟通,有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同时也能够促进税务部门自身的提高。最后,税务代理人本身也是税收制度和法规的义务宣传员,他们可以更加贴近公众的解释和宣传税法,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2.3国外的税务检查的比较与借鉴2.3.1美国税务检查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纳税人的纳税是建立在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和申报表进行客观和仔细的审查,以促使纳税人依法如实申报。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税务局中,均设有专门税务稽查机构负责税务稽查和审计工作。税务稽查人员首先通过计算机自动数据系统对纳税人的申报表进行分析,并结合来自其他渠道的资料判断出纳税人申报表中的误差概率,进而选择出现下列情况的纳税人作为重点稽查对象:纳税人申报的缴税额与其收入来源有明显的出入;纳税人申报的免税额明显过多;收入数额庞大且无预扣所得税;具有特殊避税的嫌疑;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比例极不协调;营业过程中有大量现金收入;历年所得、储蓄、投资等增长比例不合理;连续亏损多年等等。税务机关在确定稽查对象之后,可以选择使用通讯审计、案头审计、现场审计等方式对纳税人进行审查。美国的税务审计面非常窄,只有2%,但对审计出来的逃税处罚非常重,并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大多数纳税人一般不敢逃税,大都能自愿遵从。
2.3.2日本税务检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日本的税务调查分为三种:按照税务署的更正决定、赋课决定而进行的调查;为履行迟纳处分手续而进行的调查;为确认纳税人是否有违反诸税内容而进行的调查。调查的方式有任意调查和强制调查两种。一般所讲的税务调查意味着任意调查,调查时就纳税人提交的申报书、所附资料、收据等对纳税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质问。拒绝此种调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会受到适当的惩处。强制调查是对违反法纪的可疑者采用临时检查、搜查以及查封等形式进行的调查。如果违法行为被证实,纳税者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税务调查制度与税理士制度联系密切,在有税务调查的场合,大都是由税理士在场应答。另外,日本还通过特别立法把涉税犯罪和刑事侦查权授权给税务机关的一个特别部门,也就是税务警察。不同于一般的税务检查人员,税务警察的最重要的责任事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但是,他们同样是以税务检查为基础工作的。设12立税务警察的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提高案件的查处效率,另外就是可以通过刑罚的威慑力震慑偷逃税款的违法分子。
2.3.3阿根廷税务检查的基本情况
阿根廷是私有制国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和申报纳税行为的监控,除了利用大众监督和税务代理监督,形成社会典论压力之外,阿根廷税务机关还与有关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建立了覆盖面广阔的税收监控网络,从中获取了大量经济、税收信息,为深入开展税务稽查提供有力的依据.如经济部负责提供宏观经济或区域性经济以及行业经济发展情况;银行负责提供纳税人资金运动情况;卫星负责监控农、牧业生产及收成情况;房屋登记局负责提供不动产购进者名单;汽车登记局负责提供新车购买者及旧车报废名单;船舶登记局负责提供船舶购进名单:海关负责提供进出口业务情况;公共服务部门负责提供纳税人生产耗水、耗电情况等等。税务局与上述部门大多实行微机联网或通过软盘传递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有银行保密法,但法令又规定,在税务机关面前不允许有银行秘密。国家的税收利益是第一位的,政府各部门及公共服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实行共享不仅使税收监控更为有效,而且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税收执法合力。
2.3.4国外税务检查的经验借鉴
税务检查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较为耗费征管成本的一项工作。如何能尽可能的节省成本,同时又起到警示违法分子的目的,使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比较上述国家,基本有三点:第一,重点审计,节省税收成本。如上文所述,美国的审查率仅为2%,这样做固然与其国家公民纳税意识较强有关,但是节省税收成本的因素也不能忽视。目前世界各国已经认同的是,重点检查的目的是起到震慑纳税人的作用,而非补收税款。对于那些重点税源实施跟踪监控,努力提高筛选案件的能力,才是税务检查的基础和重点。
例如,加拿大税务部门提出的“重点与可能”的原则,重点检查那些重要的行业、领域、大公司和重点个人,在人力和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展开审计,同时对于不同的税种和纳税人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第二,处罚力度较大,并追究刑事责任。如上所述,纳税检查的威慑作用才是它最终的目的。世界各国在对待偷逃税款的违法分子时都不手软,一方面要处以较大金额的罚款,另一方面在刑事法律中明确规定违反税法的刑事责任。加之发达国家公民本身纳税意识较强,信用程度较高,因此违反税法的更严重问题是信用的丧失,这将使得偷逃税款的个人和企业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第三,各部门联合协作,共同打击犯罪。各国政府一般明确授权税务机关有13权审计纳税人的一切相关资料,同时要求各部门全力协助税务机关办案,提供相关信息。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各部门同时对纳税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发动公众积极参与举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税收监控网。
2.4国外的税收法律责任的比较与借鉴2.4.1美国税收法律责任的基本情况
税务审计结束后,税务机关一般要发出通知,统称为“20天确认书”,即纳税人应在20天内决定是签章同意税务稽查结果,还是到上诉部门申请复议。纳税人申请复议应先填写一份内容详尽的“抗议书”,然后到上诉办公室与税务协调员进行面谈。上诉办公室是美国联邦国内税收署设立的一个专门裁定税收争议的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85%的案件均可复议解决。纳税人若全部或部分同意复议结论,税务机关可先就已取得共识的部分加以确认,纳税人若反对复议结论,允许在90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美国是世界上税收法律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建立税务诉讼制度已有相当长的时期。有三种法庭可供纳税人选择解决税务纠纷:税务法庭、地区法庭和索赔法庭。税务法庭专门为审理涉税案件所设,完全独立于联邦国内税收署,使其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对税务争议作出公正的裁决。纳税人也可以选择地区法庭或索赔法庭提起诉讼,但纳税人必须首先支付税务部门要求补缴的税款后,才可以向税务部门要求退回认为是多缴的税款,如果索赔要求遭到税务部门的拒绝,或在6个月后仍未见该部门有任何的答复,纳税人才有权向地区法庭或索赔法庭对税务部门提起诉讼。纳税人无论选择向哪一法庭提起诉讼(税务法庭索赔部分的裁决除外),当事人双方都有权对该法庭所作出的判决提起上诉,若当事人双方对上诉法庭的裁决仍表示不服,则可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以获得最终裁决。
2.4.2日本税收法律责任的基本情况
日本在税务行政不服审查和税务诉讼上给予纳税人的权利救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即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其中行政救济称为“行政不服审查”或“行政不服申诉”,司法救济即税务诉讼。日本法律对一般的行政不服案件普遍适用“选择复议”原则,即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处罚的,可以选择先复议,对复议不服再提起诉讼;也可以不经复议而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但在税务处罚争议的解决上,考虑到其专业性强、处罚数额大等特点,日本《国税通则法》对此作出特别规定,即对税务行政处罚不服的,原则上应先进行复议程序,对处罚决定提起行政不服审查,对审查裁决不服的,才可提起税务诉讼,寻求司法救济。这就是日本的“不服审查先行主义”。14税务行政不服审查制度,是指纳税人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依法向作出该决定税务机关提出异议或向国税不服审判所提出审查申请,请求撤销或变更该处罚决定的制度。日本实行“二级复议"体制,即在通常情况下,应首先“提出异议”,然后才能“审查申请”。日本税务行政救济制度最为突出之处,就在于其有一个隶属于国税厅但又比较独立的机构——“国税不服审判所”。审判所成立于1970年,其职责是就纳税人提出的“审查申请”进行调查和审理,并作出裁决,以公正的角色和超然的地位,依法维护纳税人的正当权益。如果纳税人对国税不服审判所的裁决还是持有异议,则可进一步提起税务诉讼。但由于日本现代的司法诉讼除了需要巨额的费用以外,还需要相当长的诉讼时间,一审到终审一般需要10年左右,因此大多数的纳税人在这种讼案面前都望而却步,一般都以国税不服审判所的裁决作为最后裁决。2.4.3国外税收法律责任的比较与借鉴综合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各国在税收法律责任的确认上都具有行政效率较高,重视纳税人利益的特点。首先,各国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纳税人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条件;其次,各国都有接受纳税人申诉的机构,如美国的税务法庭和日本的国税不服审判所等;第三,为了重视纳税人的权益,各国司法都规定了上诉机制;第四,税务代理人和税务专家在纳税人复议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办事效率。2.5国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应用的比较2.5.1美国税收征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美国在税收征管方面已逐步走上电子化道路,如今,虽
仍有部分纳税人采用传统的书面填表方式,但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选择了电子化申报方式,如电话申报、联机申报、1040PC表(即个人所得税计算机申报表)申报和因特网申报等,这些申报方式具有无纸化、无须邮寄、准确率高,更快的获得退税等优点。联机申报纳税是纳税人在家里通过联机服务公司填报纳税报表。联机申报可以提供各种基本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和分类报表。联机申报只需有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和软件即可。要用这种方法申报,纳税人必须通过计算机填好申报表,然后上网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此表传送给联机服务公司或传送公司,联机服务公司和传送公司将收到的纳税申报表上的格式转变成国内收入局所需的格式,并传送给国内收入局。国内收入局会通过联机服务公司或传送公司通知纳税人纳税申报表是否被接收。在纳税申报表被接收后,纳税人将在8452-OL表(电子申报签名表)上签字,并将W-215表(即工资申报表)复印件和其他国内收入局所需的资料一同寄往国内收入局。有个人电脑的纳税人还可采用1040PC表直接向国内收入局申报。该表由国内收入局制定,实际上是将传统的11页打印纳税申报表缩减成只有2-2页的简易表格。它包含在专门的软件里,纳税人可在电脑软件商店买到这种软件。操作时,在2档“答题纸”格式中自动打印出申报表,只打印行数、金额,必要时打印出每行的填写。为了便于理解,纳税人在寄送1040PC申报表时要附一张说明书,用于解释每行填写的内容。如果纳税人选择直接储存退税,他将在申报后2周内取得退税,如果纳税人应该补税,他可以提前申报,并用支票缴纳税款。
2.5.2日本税收征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日本的税收电子化水平较高,有统一性、完整性、实效性的特点。统一性是指税务系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根据税收征管工作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各级税务部门使用统一的信息模式和统计口径,各级计算机在统一状态下运行。完整性是指在税务系统内部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而且各信息中心形成了由若干系统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包括:第一部分子系统是按税种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二部分子系统具有税收统计功能,是对第一部分子系统的有效补充;第三部分子系统是公共通用系统,是对纳税人有共性的信息资源实行共享。实效性是指日本税务官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其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是通过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的。
2.5.3阿根廷税收征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较为富有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税务部门的计算机应用起步较早、水平也比较高,其计算机应用方面有两个特点值得重视:一是部门网络化。目前,阿根廷税务部门不但己经建立起内部总局与大区、省局之间的计算机广域网络和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电子邮件信息收发系统,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其税务部门与海关、银行、商检、卫生等其他部门也都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税务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的目标己经实现,其应用已从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通过税务机关与银行的联网,纳税人可以方便地在开户行办理纳税申报手续,税务机关可以及时地掌握纳税人经营资金等运作状况,同时,目前其已经开始的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划转税款更是为纳税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功能网络化。阿根廷税务部门计算机软件模块之间的网络联接是其计算机应用的第二大特色,其功能模块是以税务登记和会计处理为龙头。联接发票管理程序、出口退税程序、稽查选案程序、偷税司法诉讼程序、清欠司法诉讼程序、破产清算诉讼程序,形成了一个从企业诞生开始,直至灭亡、消失的全过程的计算机监控网络。纳税条件的、产生纳税义务的经济行为,都应当交纳税收,税务机关也应当对其征税。但是,我国现行社会环境中,不少纳税人对履行纳税义务非完全自愿,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纳税征收模式也使得不少纳税人存在寻租行为,或者是侥幸 行为,“应收尽收”在目前也仅仅是税务机关的一个工作目标。另外,现行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相称。随着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经济税源向城区(经济中心区)转移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税制的改革,这个变化趋势将更加必然、更加显著。但是,我国税务机关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发达、发展中、欠发达地区的税务机关的设置是完全一样的,特别是基层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完全按照行政区划统一编制、统一职能,造成税务征管的机构设置与税源没有关联性,税收征管资源与税源分布不相称,二者的结构性差异的矛盾十分突出。
3.2.5税收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虽然大范围的实现了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但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和应用水平却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特别是,税收征管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不高,各种税源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税源信息应用水平较低,大部分征管业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现有的信息技术没有充分使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管信息化统一性尚未解决好。目前全国国税系统正在推行的CTAIS没有解决与原征管软件的接口。二是信息化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存在问题。“金税工程“只能采集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普通发票信息和其他涉税信息仍游离于CTAIS之外。三是信息化的双向监控功能作用有限。要发挥CTAIS本身独具的对纳税申报和税务执法“双向监控”功能,就需要科学技术、信息质量和数量、机构设置和干部素质的综合配合,然而现行征管软件还不能胜任。四是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落后于信息化管理的步伐限制了信息化手段的有效发挥。3.2.6西部和广大农村不能适应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征管模式忽视了各地区的差异。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由于征管基础较好,纳税意识较高,具备实行新模式的条件,但是中西部和农村的并不具备较好的征管基础,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税法的了解甚少,而且税源特别分散,再加上税务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低,甚至连起码的征管机构和设施都不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新的征管模式势必勉为其难,脱离实际,达不到良好的征管效果。
税收征管经验
一是税收审查抓住重点。美国联邦税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财年税务审查面为1.3%。其中小企业审查面0.9%,大型企业审查面16.8%;大型企业是指资产表上千万美元资产的企业。“二八定律”法则说明,20%的群体占有80%的市场份额和拥有80%的社会财富。因此,税收管理与税收分析也要根据这一规律,轻重有别,抓住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专业化管理,抓好大型企业税收审查可控80%的经济税源。二是税收审查要抓住流量监测。税收检查在于审查流量而不是审查交易,流量即经济周期内总量与循环。我国增值税管理以发票或报关单等信息审查市场交易,不计其数的税收案件证明,这种“混凝纸”信息比对不过是符号游戏,“混凝纸经济”仍在虚构交易掩盖出口骗税或财富外逃。机会成本原理警醒我们,将大量工作时间投入采集与比对发票信息,必然会导致投入财务审查的时间不足,而财务审查恰恰是揭示经济体资产交易的价值转换内在联系与规律性问题。我们监控这80%的经济税源,应主要进行会计审查,以发票审查为辅。三是发票功效与管制的困境。国外税收管理制度规制了发票信息披露责任,从此确定纳税人协力义务与法律责任。我国发票管理制度以限制当事人行为能力,延伸出审批、销售、代开、核销、发票器具管理等系列行政权力。信息不对称与不完整本是公认市场经济客观规律,而权力者力求用发票管理追逐市场信息的完整与对称,这是反规律的。换言之,公共社会的会计信息管理,是靠社会公认的会计准则与审计规则,还是用行政代位印制财务报表或代理记账来减少财务虚假信息?答案显然不是后者!我们应该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发票管理政策应该更客观,才能大量减少税收成本。四是推行纳税评估核定征收。在国外税收管理制度中,纳税评估(Assessment)行政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税收检查之后行政确定的税收估值。在信息不对称与不充分的环境下,这不失为降低行政成本、定纷止争的有效制度安排。我国纳税评估办法罗列出繁多数据分析公式,实为构建行政技术过程而非构建行政效力,在我国,纳税评估最终还应以“核定征收”行政过程获取效力,否则无异南橘北枳。通过以上国际经验比较,我们认为:一要抓大企业管理要推行专业化管理,要提高电算化查账能力;二是税收审查应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社会公共语言与计量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更具说服力与可信度;三要学习国外税收征管经验切忌望文生义,要关注行政作为的制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