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酵黄金手册
(1)发酵黄金手册
一、原料的选择与保存
1、粮食:陈粮,陈放三年以下,碎粮发酵更快。水果要选用新鲜、饱满、糖份含量比较高的。比如葡萄、西瓜等。
2、曲:避免阳光直射,防潮,防高温(40度以下)。
3、水:将碱性的水质调成酸性,PH值4-5最佳(加
醋、冰乙酸、柠檬酸、酒糟水任选一)用PH试纸测试为准。
二、发酵工具
搅拌工具:用竹制新鲜的木制品或不锈钢制品。
发酵桶:白色熟胶桶,米类粮食每桶发酵30斤到50斤为宜,壳类粮食每桶发酵30斤为好,每桶掺5斤左右的大米一起发酵,或者加壳类和玉米芯先清蒸过再掺与发酵,发酵少便于搅拌管理,且发酵桶不要太满,留五分之一的空间。
三、发酵期间的管理
搅拌:“米”字型搅拌,从下经上翻,搅拌彻底均匀。
A、生料液态搅拌手册:
1、第一天到第三天,每天搅拌三次,每次搅拌三到五分钟,并敞开通风三分钟(搅拌时开门窗通风)。
2、第四天到第六天,每天搅拌两次,每次搅拌三分钟,再
敞开两到三分钟(搅拌时开门窗通风)。
3、第七天以后,隔天搅拌一次,不用敞开通风。
注:从第六天开始,每次搅拌前可先测量酒度,并做好记录,发酵完全后米类粮食发酵酒度数可达到8度以上,壳类粮食可达到5度以上.。
B、熟料液态搅拌方法:
1、第一到第三天,每天搅拌三次,每次搅拌五分钟,并敞
开通风三分钟,(搅拌时提前通风20-30分钟)。
2、第四天天到第六天每天搅拌两次,每次五分钟,不再通
风。
3、第七天到第十天发酵完全。
发酵完全标志:上部是静止的液面,粮食全部下沉、有酒气,测量酒度,可以达到5-10度。
C、熟料固态:发酵20个小时后搅拌一次(或者不搅拌),以后不用再搅拌,室内温度达到20-25度左右,发酵20-30天即可。室内温度达到25-35度,发酵10-15天即可蒸酒。
四、温度控制:20-30摄氏度。最佳温度:30摄氏度 发酵房:夏天避免阳光直射,屋内光线保持灰暗为好。冬天:人工控制温度,可以选用恒温棒。生料液态发酵前5天可直接搅拌,发酵5天后,搅拌前半个小时关闭电源,搅拌好后插上电源,以免酒气挥发。熟料液态发酵要等到发酵液变成液态以后再放入恒温棒,否则恒温棒直接接触到粮食不散热,容易造成恒温棒爆裂、粮食被烧糊等。
生煤火:在搅拌前20分钟左右要打开门窗通风(保持氧气充足),另可加薄膜做温棚,桶下面垫纸板或者木板,稻草。搅拌时一定要确保通风良好。
夏天发酵到有酒气产生时开始用薄膜密封,冬天从第一天起用薄膜密封。
酒曲活化:因冬天温度比较低,酒曲会成睡眠状态,活力下
降,所以在发酵前可先激发酒曲活力。
方法: 称好酒曲,以1:1的比例配白糖,搅拌均匀,用
33度左右的温水浸泡30分钟后掺与发酵,可用
20度到35度之间的热水发酵。
五、卫生要求:
1、发酵房要干净,可用生石灰刷墙。
2、发酵桶在重复发酵时,用开水洗杀菌,夏天可用土霉素。
(30斤粮食加0.25克土霉素)。
3、搅拌爪:定期用开水浸泡,处于通风处,阳光下,例如:
发酵粮食中,有一桶杂菌感染,这一桶要隔离,不可用同一搅拌爪搅拌。
六、发酵完全标志:
1、眼观:上下分层,无浮粮,无气泡
2、鼻闻:酒香浓郁
3、嘴尝:酸而不甜
4、手抓:有空洞感,粮食稀烂
5、碘酒判断法:发酵好后粮食滴碘酒是原碘酒色,未发酵好的粮食是褐黑色
6、酒度计测8度到10度
七、酒苦解决方法“
1、100斤酒加甘草浸泡一天,后将甘草取出
2、用苹果一个切四瓣,浸泡一天,青苹果为佳
3、用五花肉煮七成熟浸泡一天,把五花肉取出
4、苦酒出现较强的糊味、焦味,每100斤酒加催陈粉1两浸泡,24小时后过催陈机,若没有去除,再炒糯米粉,高粱粉一起复蒸
5、去除苦味最好的方法加甜味剂(甜蜜素)
第二篇:发酵工程论文 -
发酵工程的研究进展
【前言】 发酵工程是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乳酸、丙酮丁醇等)和有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氨基酸、柠檬酸、抗生素等)。广义的概念: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化学工程)结合。狭义的发酵概念:微生物培养和代谢过程。
发酵技术是人类最早通过实践掌握的生产技术之一,产品也很多,以传统食品来说,东方有酱、酱油、醋、白酒、黄酒等,西方有啤酒、葡萄酒、奶酪等。这些发酵食品都是数千年来凭借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在没有亲眼看到微生物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产品。【关键词】 发酵 发展 应用
1、发酵工程的内容
1.1 定义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1.2现代发酵工程
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
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种并且提高其产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生长激素等。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
现代发酵工程不但生产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而且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生产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在化学工业上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
1.3组成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
1.3.1 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
1.3.2 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这里要有严格的无菌生长环境,包括发酵开始前采用高温高压对发酵原料和发酵罐以及各种连接管道进行灭菌的技术;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向发酵罐中通入干燥无菌空气的空气过滤技术;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细胞生长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还有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的不同的工艺技术。
此外,根据不同的需要,发酵工艺上还分类批量发酵:即一次投料发酵;流加批量发酵:即在一次投料发酵的基础上,流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细胞进一步的生长,或得到更多的代谢产物; 连续发酵:不断地流加营养,并不断地取出发酵液。在进行任何大规模工业发酵前,必须在实验室规模的小发酵罐进行大量的实验,得到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设计中试的发酵要求,最后从中试数据再设计更大规模生产的动力学模型。由于生物反应的复杂性,在从实验室到中试,从中试到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是发酵工程工艺放大问题。
1.3.3 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②此外,在生产药物和食品的发酵工业中,需要严格遵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所公布的cGMPs的规定,并要定时接受有关当局的检查监督。2.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
发酵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2.1 自然发酵阶段
这个阶段为从史前到19世纪末,主要特征为人类利用自然接种的方法进行传统酿造食品的生产。
2.2 纯培养厌氧发酵技术的建立 这个阶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特征为人类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把单一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氧发酵生产酒精等工业产品。2.3 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
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技术特征为,成功地建立起深层通气进行微生物发酵的一整套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微生物有氧发酵的通气量、温度、pH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使得抗生素、柠檬酸、酶制剂等好氧发酵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是现代发酵工业的开端。2.4 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建立
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特征为,以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人为地控制目的代谢产物的大量合成,从而得到所需产品。2.5 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
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技术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5.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菌种选育方面的应用,为发酵工程技术带来了方法上、手段上的重大变化和革命。
2.5.2 计算机控制发酵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工程优化控制技术,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发酵与提取设备的应用,使发酵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3.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 3.1轻工业
轻工业是发酵工程技术应用最早和最多的领域,这个领域的特点是大量利用农副产品(产要是淀粉类产品)进行深加工,其生产的产品种类有:
3.1.1 酒和溶剂类: 如啤酒、白酒、果酒、酒精、丙酮、丁醇等; 3.1.2 有机酸类:如柠檬酸、乳酸、苹果酸、衣康酸等; 3.1.3 氨基酸类:如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等;
3.1.4 酶制剂类:如食品工业用酶、纺织工业用酶、饲料工业用酶等; 3.1.5功能性蛋白质、功能性脂类、功能性糖类。3.2 生物医药工业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可以生产多种抗生素、疫苗、以及一些基因工程药物(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系列等)。3.3 农牧业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可以生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蛋白、饲料工业用酶等。3.4 环境保护
发酵工程技术,可用于污水处理,有毒物质的降解、固体垃圾处理、土壤污染的修复。3.5 能源开发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可利用可再生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生产沼气,进行微生物冶金等。
4.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
由于发酵工业生产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生产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以及与其它工业相比投资少、见效快,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而且,通过发酵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种类多、应用面广。因此,发酵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则是直接将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用于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产品,以及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技术的最终实施,主要是依靠发酵工程技术来完成的。所以现代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产业群体。
目前发酵工程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4.1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与常规微生物育种方法相结合,辅之以激光、离子束、γ-射线等物理诱变方法,致力于选育发酵工业所需的各种优良生产菌种。
4.2 开发研制社会需要、附加值高的新型发酵产品。
4.3 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取代部分传统化工产品的生产,降低原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4 研究开发发酵和提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收率、节能降耗。
4.5 大规模工业化发酵生产技术。
5.学术思想
发酵工程研究:获得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反应器及过程放大,发酵产物分离提取,发酵过程优化和控制。
研究一些重要的工业微生物的抗胁迫因子及其抗胁迫机制,考察环境胁迫条件下特定微生物蛋白转录和代谢途径变化,采用不同环境胁迫手段或措施对微生物的生长或代谢进行调控,促进微生物生长或大量合成目的产物。
研究辅因子形式及其浓度在物质代谢和信号传递途径中控制代谢流方向和流量分配的作用机制、物质流和辅因子流的变化规律,对微生物的生长或代谢进行调控,促进微生物合成目的产物的代谢流的最大化和快速化。
参考文献 :
[1].张星元 发酵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寅,高海军 陈坚 高细胞密度发酵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陈騊声 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1979 [4].胡之璧 刘涤 生物技术生产传统药材的探索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5].李艳 发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论坛 2012 [6].潘蓓蕾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食品与药品 1999 [7].赵发 发酵促进剂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酿酒科技 2011 [8].朱克庆 我国发酵面食机械装备的发展与对策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9 [9].王荫宇 发酵乳制品的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 2008 [10].王钢 开发信息我国酸奶制品的发展趋势 中国食品工业 2011
第三篇:发酵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1、深入贯彻公司的安全生产制度,确保安全生产,对发酵车间安全负责。
2、组织实施生产,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3、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发酵单位,降低染菌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4、在公司制度框架内细化发酵车间内部管理制度。
5、按照公司制度和车间管理制度对车间员工进行监督考核。
6、根据公司质量部门的要求,作好员工的质量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7、定期组织召开车间会议,对车间员工进行培训,对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8、带领车间做好6S管理及各种认证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9、处理车间的突发事件,并随时向公司领导汇报事件处理进展,对于无法处理的事件要及时请示。
10、配合公司其他部门开展工作,做好横向沟通。
第四篇:发酵员工考试
发酵员工安全、操作培训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40分)
1.灭菌时,蒸汽总压力不得低于(0.40)MPa,使用压力不得低于(0.25)MPa。
2.空气过滤器灭菌时,压力不得超过(0.12)MPa。
3.发酵罐正常运转时,压力应控制在(0.10)MPa。
4.灭菌结束通入无菌空气时,要保证通入的空气压力大于罐压(0.05)MPa以上。
5.灭菌时要保证各(进排气)管道畅通,并不能留(死角)。
6.灭菌保温结束后,依次关闭通入罐内的(进气)阀门,当罐压降至(0.08)MPa且低于总风压(0.05)MPa以上时通入无菌空气。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发酵罐实罐灭菌灭菌时,对罐盖上的螺丝有何规定?
答:实罐灭菌时,罐盖上的螺丝必须上齐全,螺丝露出螺母不少于3丝,如果发现不满丝的必须更换。
2.在加碱时若不慎将碱溅入眼睛或皮肤应采取什么措施处理?
答:若不慎将液碱溅入眼睛或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2%醋酸或硼酸冲洗,伤重者应送医院就医。
3.发酵罐看罐过程中参数控制指标是什么?
答:看罐指标:
A.罐压和风量:保持0.10-0.11MPa罐压,520m3 /小时
B.罐温:28.5℃-29.5℃
C.调碱:0小时PH6.4,0-18小时PH4.8,18-60小时 PH7.3,60-120小时PH7.3-8.0,120小时到下罐PH8.0-8.1
4.一级种子罐灭罐如何操作?
答:A.夹套升温到100℃,方可从移种管路和通风管路实消进蒸汽实消,同时适当打开接种口、排气口、等可能存在死角的管路排气,维持管内温度在119℃,25-30分钟,保压0.10MPa,降温到28.5-29.5℃,即可。
第五篇:发酵食品论文
简述乳酸菌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乳酸菌、发酵、食品工业、应用
摘要:乳酸菌发酵剂是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发酵菌种,其在感官、技术、营养或健康方面的各种优势使之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它可用于食品防腐、提高食品安全性, 改善食品质构和风味, 加速奶酪成熟, 可产生功能因子、去除毒副因子从而使食品具有保健功效;某些抗噬菌体发酵剂还可解决乳品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问题。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发酵过程, 为消费者提供新型健康食品, 此外还有利于食品企业的多样化生产。
正文:中国发酵食品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食文化的象征。无论是发酵食品的种类、风味,营养价值,等等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其中发酵面食更是国民餐桌不可或缺的食品,在我国消费量很大,是几乎半数人口的主要营养来源,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而作为面食中的主要食物——馒头,是我国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承担着为人们提供身体营养和能量需求的重任。因而,馒头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北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一个馒头制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馒头的发酵质量。
中国传统馒头发酵剂主要有老酵头和酵子,在天然发酵剂菌群中,除主要含有酵母菌外,还含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其他微生物群,其共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乙醇、乳酸、醋酸等物质以及少量的风味辅助物质。经加碱中和后,制品产生出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其中野生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群也在面团中发生着乳酸发酵和醋酸发酵等生命代谢过程,由此而产生出乳酸、醋酸等几种有机酸。并且乙醇和有机酸之间又进一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一定数量的芳香类物质—酯类,还会形成极少量的醛类、酮类等化合物,它们也是重要的风味物质和风味辅助物质。
传统发酵剂发酵的馒头由于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很多中国人都喜食这种馒头,但其在馒头生产应用中存在缺陷:菌种质量不稳定,因是自行接种,除含有酵母菌和一些产风味酶的细菌和霉菌外,还含有一些有害的杂菌;制作工艺落后、培养条件不稳定;贮存过程品质变化明显等。由此导致使用时难以控制,难以应用于馒头的工业化生产。因此,缺乏优良的发酵菌种是制约我国馒头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瓶颈。
乳酸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 ,也是食品加工和保藏的重要菌种 ,广泛应用于发酵酸乳、乳酸菌饮料、干酪、发酵豆乳、肉类、腌渍物等的加工制造。而且乳酸菌是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微生物,发酵食品分为9类,每一类发酵食品中都有乳酸发酵食品的代表,而其他任何一种微生物的发酵食品都不能与之相比。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或球菌、不形成芽孢、不运动、过氧化氢酶阴性、对葡萄糖发酵能产生50%以上乳酸的细菌总称。
乳酸菌利用可发酵性糖产生乳酸,乳酸本身酸味柔和,不仅常作为食品的酸味剂,而且还有助消化的作用。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可生成醋酸、丙酸等有机酸,它们在赋予食品以酸味的同时还可与乳酸发酵中产生的醇、醛、酮等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多种新的呈味物质;乳酸菌在代谢作用中产生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酶,提高了营养价值;除乳酸菌代谢的主要产物乳酸外,乳酸发酵过程中还形成一些抑菌物质如细菌素和类细菌素,对病原菌和腐败菌有抑制作用,因而提高了产品的保存性,延长了货架期;乳酸菌产生的胞外多糖(EPS)具有增稠、稳定、乳化、保湿和胶凝作用,可以改变食品的流变特性,还能促进乳酸菌对肠道黏膜的吸附,抗肿瘤,促进免疫作用。EPS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增加食品的质地与流变特性,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除了在面食工业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具有重要作用外,在其他食品生产中乳酸菌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乳酸菌在牛奶发酵中的应用了。
乳酸菌可使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 它们将食物酸化, 产生乳酸味, 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产生风味物质, 控制乳酸菌所产肽的活性在奶酪成熟中十分重要, 例如, 增加L.lac tis subsp.c remoris的某些肽的表达可提高奶酪的感官质量。同型发酵的乳酸菌通过丙酮酸将可利用的能源糖几乎全部转化为乳酸, 产生能量并使氧化还原平衡。此外, 丙酮酸还会导致很多其它代谢物的产生(如乙酸、乙醇、丁二酮和乙醛), 乳酸菌所产的这些挥发性物质有助于形成某些发酵食品的典型风味,如酸性面团(由乳酸/乙酸之比决定), Kefir和koumiss(乙醇), 黄油和酪乳(丁二酮)以及酸奶(乙醛)。控制发酵条件可增加某些挥发性物质的产生, 通过基因工程也可操控代谢产物。例如在酪乳中L.lac tis subsp.lac tisbiovar diac etylac tis通过丙酮酸的分解代谢可使丁二酮产量增加,而S.thermophilus可增加发酵乳制品中乙醛的产量。
此外, 将一些新的酶促活性引入乳酸菌, 可使细胞从碳源开始进行人们所期望的代谢。例如增加L.lac tis细胞中丙氨酸脱氢酶可从丙酮酸起引发同型发酵的、特殊立体构型的L-丙氨酸的产生。L-丙氨酸在食品工业中作为一种甜味剂使用, 原位产生该物质可使乳制品本身带有甜味。
人们对乳酸菌的新陈代谢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使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发酵剂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功能性乳酸菌发酵剂具有保健、市场和技术优势, 通过基因工程或野生型微生物的筛选可以获得, 人们从中可以获取各种生物信息, 在基因组中寻找所需的基因, 基因簇或功能因子。尽管如此, 仍然需要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以便在现有的加工技术条件下更好的应用功能性发酵剂和获取相关定量信息。对功能性发酵剂的生物动力学进行数学分析可以了解食品环境和微生物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还将有助于菌株筛选和加工设计。这样可对加工进行更好的控制, 提高食品安全性和质量并可减少经济损失, 同时还将有助于食品企业的多样化生产。
参考文献:
李元莉.功能性乳酸菌发酵剂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中国乳品工业 .2006 康明丽.乳酸菌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河北工业科技.2008年11月 苏东海.乳酸菌在传统主食馒头中的应用前景.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61-65 陈妍.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食品风味物质.中国调味品.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