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同时,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在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追求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保持一定经济总量的增加,有利于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看到,经济发展不仅应注重量的增加,更应注重的是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加,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不能反映所付出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环境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效益等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加,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更加重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程度的升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效益。
二
这些年,我国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人口和劳动力构成来看,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从区域发展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帮扶、互助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新增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
基础设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鼓励和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促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焕发了广大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四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有待改善,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政府改革,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改革的实质是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鉴于目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因此,深化政府改革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看来关键在于深化政府改革。政府五年一任期,考核政绩一直以GDP增速为主要标准。政府追求GDP最大化,往往追求短期GDP最大化。这就极易导致粗放扩张,而把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一旁。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与此同时,考核政府官员政绩不再以GDP论英雄。政府应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用到改善民生上面。应当看到,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总体上越过温饱线进入小康阶段,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政府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以便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并促进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和谐进步。(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第二篇: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和谐发展(定稿)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近年来,**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富民强市目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与城市和谐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岳阳市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志愿者行动和“百村示范”工程,以城市之力带乡、以工业之力促农、以社会之力帮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业,工厂化、园区化的加工业,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业,生态化、多样化的涉农新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不懈努力,岳阳市农村呈现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稳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坚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岳阳市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从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入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进一步增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是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利民为大、安民为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岳阳市每年都要集中人力财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惠及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岳阳市大力实施以“生态岳阳”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矿产、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加强洞庭湖、汨罗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纸制浆、垃圾发电、化工“三废”回收转化等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和风能、太阳能、沼气的开发利用。
第三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心得体会
2011第四期处干班
陈有功
关于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我感到,要着力在“四个转化”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要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既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只有深钻细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善于对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综合、分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论转化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对具体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只有这样,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快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源于实践,更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新的一系列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对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自觉转化为抓落实的思路,转化为抓落实的办法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正确的态度就是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但是,实践中也有一部分同志,不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满足于一般号召和原则要求。有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有的空泛议论,坐而论道。有的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有的说得多,做得少。说到底这是思想路线不端正的表现,其危害是很大的。纠正这种现象,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真
实情况,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做出科学的决策,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要在理论的具体化上下功夫。要善于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原则把握工作方向、特点和规律,善于把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思路、步骤、措施。在工作指导上,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把执行上级指示与创造性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仍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必须付诸实践,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要始终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放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工作落实上。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人,就会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作为省级机关的党员干部,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振奋精神,勤奋工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奋力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二是要下大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到了位、做到了家。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同时,还要把这一科学理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汲取群众的智
慧和力量,进一步保护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三是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努力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素质,成为学以致用、用有学成的表率。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所谓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具体地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拆建补偿等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显著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使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需要大幅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投入。这些,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管理力度和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二是社会管理难度增加,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社会运行在总体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不协调、不健康、不稳定现象,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如利益格局调整使社会纠纷、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而原有的利益诉求
表达渠道不够畅通,需要不断改进;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呈现联动特征和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困难较多,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因此,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三、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因此,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千头万绪,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生活中。社会管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积极创新。如何继承、如何创新?要摸准社会管理的脉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能忘。无论形式手段、机制体制如何创新,但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不能变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完善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做到这些,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政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三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重要着力点。源头治理是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理应在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防范决策失误。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要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建设。人大工作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运行,符合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要求,从而在公众中树立人大依法履职的权威形象,增加人大在推动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话语权和说服力。保障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实施,梳理出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实施人大法律监督的重点内容,适时开展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二要着力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通过依法履行监督权,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促进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加强社会管理并重,着重听取和审议社会管理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适时组织视察、检查。在监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机制,以人为本,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督促政府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质询、工作评议等监督方式,加强对社会管理部门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进一
步加强对重大民生工作的监督,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义务教育、就业创业、食品卫生监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实施监督,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并结合开展调研、视察和跟踪督查等活动,增强监督效果,促进工作改进,推动问题解决。
三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在真实反映民众诉求中发挥知情知政作用,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进一步加强代表培训,增强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能力,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二是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有效激励和正确引导,促使代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协同广大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主动向群众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
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教育引导群众坚持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意愿和要求。三是在有序引导公众参与中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代表立足岗位,争当干事创业表率的同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设平台;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第四篇: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邓新民(遂宁市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之中,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五篇:“三边工程”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
“三边工程”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贯彻实施,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三边工程”即:抓好群众身边的组织,建好群众身边的场地,搞好群众身边的活动,已经成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主要框架,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三边工程”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是适应我国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使“三边工程”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挖掘社会潜能,强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
结合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把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在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领导作用的同时,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全民健身工作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工作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群众体育工作,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以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为辅的协调高效的组织体系。如:哈尔滨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主任,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哈尔滨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委员会,所辖8区10县(市)、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村屯)均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形成了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使群众体育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加强了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的建设,全市32个体育单项协会和34个民办非企业体育俱乐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十分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在全市903个晨晚练活动站点中,每个站点至少有2~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指导和组织群众进行科学健身活动,全市共有4 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于群众体育战线上,使群众体育活动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的加强,为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也逐年递增。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健身,追求完美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时尚。自发的和有组织的开展健身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与群众身边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的矛盾日趋严重。为解决矛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使“三边工程”能够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各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哈尔滨市在建设群众身边场地设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1.政府规划和建设部门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小区改造审批时,要求必须预留体育活动用地,并安装健身设施,如果达不到要求,不予验收。
2.在进行旧庭院改造时,专门辟建社区健身休闲广场,并对其进行绿化,安装健身器材,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 000多个不同规模的健身休闲广场。
3.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进行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从2000年到2008年,体育局投入近3 000万元,在全市安装健身路径工程近10 000件(套)、健身苑工程5套、标准工程25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程120个,建设农村标准篮球场地166个。打造“一江一河”工程,即:在松花江和马家沟河沿岸集中建设群众健身带。根据地区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羽毛球园区、乒乓球园区、篮球园区、象棋园区、排球园区。
4.鼓励区、县(市)建设体育场馆。对建设体育场馆的区、县(市)给予相应比例的资助,已经对7个区、县(市)匹配近100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场地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5.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群众体育运动阵地。定时向社会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已经有近200所学校、80%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运动场地向社会开放。
6.因地制宜,扩大群众身边活动场地。打造品牌社区,树立先进典型,创建市级体育示范社区,对社区全民健身领导组织、场地设施、开展活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符合标准的社区被评为体育示范社区,目前,我市已经创建市级体育示范社区90个,并投入了90万元的健身器材。对在公园、广场、小区院内自发形成的晨晚练活动站点进行规范管理,开展优秀晨晚练活动站点评选活动。目前,我市共有晨晚练活动站点903个,优秀晨晚练活动站点100个。全市参加晨晚活动的人数平均每天达到100万人次。
7.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浇建冰场,开展全民上冰雪活动。全市每年共浇建冰场公益性冰场100多处,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滑雪场57个,全年参加冰雪体育活动人数达80万人次。
多管齐下,多种途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了广阔的运动健身平台,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场地保证。
三、发挥政府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全民健身是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崇尚“健身、健美、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时尚。全民健身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规划,并组织和领导实施,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带动全社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哈尔滨市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政府为牵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市场化运作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新路子。
1.以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和全民上冰雪活动月为牵动,开展以大型活动为主,大型活动与小型活动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在每年的5月1日至8月10日期间,开展哈尔滨市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并于5月份在全市举行启动仪式,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广场设中心会场,在8区10县(市)设启动仪式分会场,同步启动,进行全民健身成果展示。百日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即:5月中旬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之宣传周活动,通过在哈日报整版刊登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方案、活动安排、市长动员讲话、局长答记者问,市长接受电视台专题采访,向市民发放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手册》等宣传方式,大造舆论氛围;6月中旬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之展示周活动,通过各区县(市)自行开展健身展示活动和我市集中进行健身活动展示,检验我市全民健身活动成果;7月中旬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之社区健身活动周活动,通过开展社区运动会、社区体育运动单项比赛和健身知识社区大课堂活动等活动,将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向纵深发展;8月中旬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之农村健身活动周活动,通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开展全民上冰雪活动月活动。充分利用我市冰雪资源,将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拓展为全民上冰雪,实现上冰雪活动由冰上向雪上延伸,由城市向乡村延伸,并在每年的12月15日至下年1月15日开展“全民上冰雪活动月”活动。通过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系列活动、冰上家庭趣味运动会、中小学生冬令营、业余滑雪精英挑战赛、冰球、速滑、冰上保龄球等赛事及活动,带动全市上冰雪活动全面展开。同时,进一步发挥和调动各区县(市)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激励机制和资金匹配政策,加大中心冰雪场浇建的工作力度,为全市开展冬季群众性健身活动提供更多方便,使上冰雪活动成为我市冬季全民健身的一把火,真正使群众体育活动外延覆盖全市,内涵丰富多彩,中心贴近百姓,形成全市联动、上下互动、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全年不断线的工作格局。
2.发挥哈尔滨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的作用,突出五个亿万人群开展活动。市总工会继续举办已经形成品牌的“五一”环城赛、职工乒乓球比赛、端午节龙舟赛;市老龄委举行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拳演练大会、钓鱼比赛;市教育局坚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中普及健身活动,通过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市妇联根据女同志的特点,组织开展迎奥运妇女健身风采展示大赛、妇女健美操、韵律操的推广和展示活动;市农委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等方式,拉动农村开展健身活动;市直机关工委开展以推广工间操、乒乓球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
3.由企业冠名,提供赞助,承办赛事,开展活动。全力实施“
十、百、千工程”,即:举办具有规范性、示范性、影响力的“安利纽崔莱杯”健康跑、“伊达杯”全民健身展示周、“新晚报杯”万人徒步大赛、“北京同仁堂杯”太极柔力球比赛等10项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同时指导区、县(市)采取市场化运作,组织开展太极拳、健身秧歌、柔力球、轮滑、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街舞等具有普及性、特色性的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百项群众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市场体育协会作用,利用社会资源,指导承办全国性的太极拳演练大赛、羽毛球分站赛以及举办全市性的市民健身大赛;在社区和乡村举行社区及村屯趣味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篮球、乒乓球、象棋、武术、秧歌、田径等千项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实践证明,抓好群众身边的组织,建好群众身边的场地,搞好群众身边的活动,三者在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中同时占有重要的地位。“三边工程”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