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2 19: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一是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要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方面,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村金融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二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这意味着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将成为各级政府建设的重点,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到2007年,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将较快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也将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将不断扩大,到2008年,将在农村基本普及;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也将加快建设。三是为保障和增加农民福利,《决定》强调要逐步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实际上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篇: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邓新民(遂宁市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之中,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三篇:减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减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抓好。关键词:城乡差距;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抓好。对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充分认识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意义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意义非常重大。

(一)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全国13亿人口,近60%生活在农村。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4977万人,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在本世纪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农村”。

(二)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城市和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差距扩大已成为制约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制约和人力资源的制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使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挖掘不出来,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滞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劳动者素质长期难以提高,经济发展中最急需的、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劳动者供给不足,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增加了城市经济增长的人力成本。

(三)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的形成,归根到底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创新和突破。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用更大力量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建立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只有在这样的局面下,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和谐创业。

二、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9~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推行,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缩小为1985年的1.8!1;1986~1994年,随着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加速,城市居民收入明显增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1994年上升到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95年以后由于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增多,城乡差距重新缩小,但1997年后城乡差距再次连年明显扩大,2001年为2.9!1,2002年为3.11!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4年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差距是更隐性、更深层次的城乡差距。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乡村人口的学历比城市人口低得多。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城镇和乡村分别是3.2%和0.07%。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城乡医疗差距。

2002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为151亿元,仅占政府卫生事业投入总量的23%。也就是说,6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卫生资源。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2003年,城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67张,而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0.76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4人,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1.19人。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则为42%。由于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导致农村的传染病出现了扩大蔓延趋势,曾经在我国已经灭绝的血吸虫病在部分地区又死灰复燃。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城乡消费差距。

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比较缓慢。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之比由1978年的2.68!1扩大到2004年的3.29!1。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五)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3年的7.12%。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4.52%,2003年下降到2.14%。财政资金的分配进一步向城市倾斜。2003年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粮、棉、油、肉等各项财政性补贴支出,就超过了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2003年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50%。当然,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强,国家利用国债对农田、水利、道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了明显加大。

三、城乡差距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为了迅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对农业征收高额税赋、低投资等办法,将农业剩余强制转为工业积累。同时,还以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村居民排斥在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之外,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国民经济被人为地分割成农村和城市两个封闭的系统。这种以城乡分割和向城市倾斜为特征的城乡关系,虽然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使国民经济尤其是乡村的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农村基本局限于农业,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挤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农业的技术水平、商品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被人为抑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关系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整体向城市倾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依然是“多取”、“少予”;农村改革滞后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又产生和积压了一些新矛盾和问题,城乡结构总体上仍处于较为严重失衡的“不和谐”状态。

四、积极缩小城乡差距,努力促进协调发展城乡差距过大,已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一)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

科技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转变补贴方式,增加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适当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农产品安全、农民工素质培养等的投入力度。WTO《农业协议》规定,如果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不超过10%,就无需削减其国内支持。目前,我国补贴远低于10%,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减轻农民负担。本着公平税赋、让利于民、鼓励“三农”原则,加快落实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措施。四是建立规范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逐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真正实行免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此同时,还要抓紧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援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有病看不起的问题,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二)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为指导,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

建立城乡良性互动的市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机制,壮大都市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用城市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搭建城乡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加强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三)为农民工进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然而,近年来,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令人担忧。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但劳动报酬普遍偏低,而且承受着被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同工不同酬和就业歧视等不平等待遇。关键是要为农民工进城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制定平等的行业进入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只要进城农民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和固定住所,并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可考虑拥有城市户口。要依法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应享受市民待遇,有权平等享用城市公共服务。坚决清理和尽快取缔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违法收费项目,对一些收费项目能取消的一定要取消,暂时取消不了的要坚决调减下来。

(四)深化土地、金融等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务之急,要抓紧落实好惠及农民的各项土地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全面清理和修订现有有关征地方面的法律条款,将土地征用权严格限定在公共用途和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防止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侵权行为。要严格制止农村基层干部借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之机大量寻租,侵害农民土地权利的各种行为。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应将处置权有条件地赋予农民。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也不失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创新农村信用社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小额****机构的发展。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大力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改变长期存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城乡差距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大难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各国也大都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不能因此而放松工作力度。尤其是现阶段城乡差距过大已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抓住机遇,积极工作,逐步加以解决。否则,任其发展,不仅会越来越被动,也将造成更大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作出的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并落到实处,城乡差距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睦、城乡协调的新格局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 2011年09月20日 09:59:39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城建、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使命。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濮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支点”吸纳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实施“北进东扩”战略,着力打造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北进东扩”城市发展战略,推进濮阳县城“中心城区”清丰县城一体化,加速濮阳中心城区与现有油田基地、老城区的融合,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核心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豫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按照“新区树形象,旧城换新貌,建筑有品位,文化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特色,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通过管理、改造、建设、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带动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2011年春节前)以集中整治市容环境“六乱”为重点,启动部分设施改造和规划建设项目;第二阶段(至2011年5月1日前)以城市设施改造为重点,巩固市容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

第三阶段(至2011年年底)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第四阶段(至2012年年底)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大发展、大提升。

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管理提升成效显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改造提升效果明显,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展顺利;建设提升态势良好,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路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在建房屋加快推进。当前,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新区“五纵四横”路网和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庆路南延、胜利路东延等8条道路建设,年内新修城市道路力争突破50公里。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在建房屋建设,完成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升级改造、地下水源续建工程、外来气源输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旧商业街改造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严管重罚、严防死守,完善

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实现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全覆盖,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全面完成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区)域村镇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和编制,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配套的规划体系。认真开展了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构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编制方案和濮阳新区规划建设研究等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濮阳在豫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大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的大城市,充分彰显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城市功能。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的功能支撑。用2到3年时间,打通城市断头路。抓好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和引黄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完成与渝济供气线连接工程,敷设高压外环储气工程,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增加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增加中心城区绿量,三绿指标逐年增加,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启动污泥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等环保工程项目。2012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

打造城市水域亮点。加快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建设,谋划金堤河北岸开发,加强马颊河、濮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亲水临河”城市水系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形成“清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实现沿河两岸污水排放的根本整治,建设高效可靠的地下污水排放网络,彻底实现城市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

加快旧城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旧住宅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前现有建成区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内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向心布局、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优化行政区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临近中心城市的县改设区,使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副中心城区。按照复合型新区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优化居住、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加速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整合,南部副中心城区以濮阳县城为主向南亲水临河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和商贸服务区;北部副中心城区以清丰县城为主突出居住、文化、教育功能,作为产城互动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二是提质扩容发展县城。支持南乐、范县、台前县城与周边城镇组团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小城镇。支持中心镇特色发展,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好、特色突出的乡撤乡建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四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清丰县重点发展食品和家具制造业;南部的濮阳县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其他县城产业错位发展。南乐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范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台前县重点发展羽绒服装和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广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林高速东延、濮范高速东延、德商高速范县段的规划建设,在我市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河南高速公路网与山东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对接,彻底打破豫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市区—东明黄河大桥、柳屯—濮城、清丰—南乐、濮阳县城—黄河、范县—台前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动三条干线铁路在濮阳境内交会。协助推进晋豫鲁铁路尽快通车。加快郑州经鹤壁、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安濮荷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来源:濮阳日报)

第五篇:加快新型城建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临湘市羊楼司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一〉

我们羊楼司镇地处湘北边陲。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在此建楼眺望,设司管理,而得名。全镇41个村、居委会,393个村(居)民小组,53000人口,总面积283平方公里。近年来,我们在省农办、岳阳市农办和临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努力提高城镇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探索城镇带动、产业驱动、文化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在严重金融危机形势下,全镇生产总值实现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财政收入完成1900万元,增长12%;人平纯收入达到6200元,增加17%。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8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一直保持着“中国竹器之乡”、“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联合国“小城镇政策改革、规划发展试点镇”称号。

〈二〉

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铺定协调发展轨道。科学的城镇建设规划,是厉行资源节约,确保环境友好,推进经济 发展,实行长远竞争的根本。因此,我们把制订一个既切合实际,又能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超前导向的城镇建设规划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先后投资53万元,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调查研究,实地勘测,因地制宜制订了《临湘市羊楼司镇总体规划》。2007年,文白乡、龙源乡合并到羊楼司镇以后,我们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着眼于城乡共同发展,在确定城镇建设格局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各村庄的个性和特色,对乡村交通、道路、水、电、文化、教育、科技等设施建设以及村庄建筑风格、发展方向都进行了合理布局。从整体上确立了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发展商贸;建设特色小城镇,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策略。为了保证《规划》实施,我们先后颁了《村镇建房用地管理细则》、《村镇建房用地管理规定》,严格把住“三关”:一是审查批准关。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服从《规划》,按审批程序,严格控制用地标准,实行建设、管理一支笔审批;二是实地放样关。凡工程建设,一律由建管站派员到实地按《规划》要求放样后方可施工;三是复查验收关。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由建管站监控,工程竣工后,由建管站按控制红线复查验收。这样,镇村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建设、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统筹兼顾,循序推进,构筑协调发展平台。为了更 好地发挥小城镇是上连城市、下接乡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行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上下连接,城乡互补的发展平台。

第一,立足于提升城镇功能和城镇品位,推进集镇“一线五区”建设。“一线”是:开通京珠高速公路羊楼司连接线。这条线南接107国道,北连京珠高速公路,全长3.16公里,投资3000余万元,目前已经破土动工。随着连接线的开通,羊楼司镇将形成“三纵两横”网络格局,开辟近1.8平方公里新城区,并且从根本上破解羊楼司镇农副产品运输难题,有力地推动羊楼司镇的经济发展。“五区”:一是适应乡镇合并后,农民进镇的需要,在近期内筹资1000万元建设居民新区;二是适应竹木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300万元,开辟了竹木工业区;三是,适应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投资200万元,建成了集影剧院、篮球场、露天舞场、健身场、绿化广场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区;四是适应农副产品流转的需要,投资300元,建成了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区;五是,进行龙窖山瑶族千家峒古迹挖掘,将龙窖山千家峒由省保单位升为国保单位,加速龙窖山瑶族千家峒、龙窖山风景建设,开辟龙窖山旅游景区。

第二,立足城乡联通,推进乡村“两路”建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们多形式、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1000多万 元,完成了37个村的通村公路和连村公路建设。并且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启动了通组公路计划。

第三,立足于乡村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庄建设。一是严格按照《羊楼司镇总体规划》要求,把握农民建房用地,引导农民讲究建房风格,突出建筑个性,建好新房子。二是在各村村部进行“五小”(小医院、小商场、小歌厅、小学校、小书斋)建设,建立多布点村级政治、文化活动和医疗、商业服务中心。三是普及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让农民居山村而知天下大事,通四海生意。目前,全镇37个村,有26个村已经达到和接近达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道路畅通、通讯灵便”的标准。梅池村是一个距集镇4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千百年来,由于交通不便,漫山遍野的树木变不成财富,村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2005年,我们组织投资600多万元将水泥路从107国道一直打到村部,4 年功夫,村民的泥砖房变成了整齐、漂亮、具有山寨特色的新楼房,梅池寨门、梅池山庄、梅池小学、梅池集市、梅池剧团相继建起,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峦迭翠、河水清流澈,游客不断的新农庄。龙源村和白里村充分发挥交通比较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发展商贸业,逐步成为我镇的两个乡村小集镇。龙源村的集镇建成面积达0.6平方公里,常居人口1300余人,拥有30多家店铺,白里村集镇建成面积0.8平方公里,常居人口1400余人,不仅促 进了本村经济文化建设,而且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

三、城乡连环,培植产业,建设强力经济支撑。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可持续性产业支撑。为此,我们在科学规划、大力建设的同时,根据我镇山多田少,楠竹、矿石、茶叶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山上供资源,园区建工厂,路边办市场”的方略,城乡连环,工农互动,大力推进楠竹、建材、茶叶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一、建园区、办工厂,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我们在集镇建有占地120万平方米的楠竹工业园、占地16万平方米建材工业园、占地1.4万平方米的茶叶工业园,发展楠竹工业企业613家,建材工业企业28家,茶叶工业企业6家。年产竹器6000多万件,利用楠竹1200万根,楠竹利用率达到80%;年产水泥8万吨、叶片石装饰砖80万块。页岩砖600万块,年利用矿石20万吨;生产砖茶、绿茶500吨,利用鲜茶2000余吨,茶叶利用率达到90%。使丰富的楠竹、矿石、茶叶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工业产品。

第二、建市场,促销售,将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前期,我们依托107国道建起了“十里竹器长廊”、建材市场和茶叶市场。今年,我们准备沿京珠高速公路羊楼司连接线兴建“中国竹器之乡竹器精品市场、茶叶精品市场、建材大市场、农林土特产市场和竹木堆码市场。使产品销售率再提 高10-15个百分点。

第三、搞科研,提质量,将商品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我们投资100余万元,兴办了竹业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和石产研究所。申请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三级老科协将羊楼司定为竹业研发基地,在羊楼司设立了竹业研发中心。聘请了“湖南竹业第一人”、中国竹藤协会理事吴旦仁教授为竹业研发顾问,大力进行竹、茶、石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破解竹、茶、石三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竹器防裂、防霉、防虫”、“页岩砖配料、烧制”、“水泥污染治理”、“龙窖山贡茶制作”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发展了400多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竹器,30多种新型建材,10多种“神茶”、“贡茶”,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挺进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

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的升值,调动了广大农民培植资源的积极性,10多年来,农民自发地坚持栽竹、栽茶、改造低改竹林、改造低产茶叶,全镇发展竹林20万亩,茶园3000多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保证了竹、茶工业发展的原材料供应,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工农、城乡相得益彰。2008年,在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下,全镇竹、茶、石三大产业产值达到8.6亿元,占全镇工农业产值的68%,仍比上年增长18%,被群众称为“坚不可摧的经济支柱”。

〈三〉

我们虽然在小城镇建设中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质量不够高,农村建设速度不够快,长远竞争力不够强。其原因,一是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不够到位。政策颁布得多,落实得少;“喊姑娘的多,痛姑娘的少”。二是建设资金短缺。许多规划难以按步实施,许多想作的事情难以作成。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我们希望:

一、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小城镇建设考核、督查、激励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把小城镇放到优先发展位置,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切实解决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科学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强小城镇工作指导,促进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认识城乡协调发展

    如何促使城乡协调发展?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精选5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首都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组 中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

    加快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

    按照国际普遍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就业结构偏离度农业为-0.3,按此计算,我省还有250万人需要从农业分离出来,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万人......

    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应城市是一个以盐化工业和石膏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辖十镇一个良种场,五个街道办事处和......

    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区卫生局大力推动城乡卫生......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

    社会学论文 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政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广告0801班学生姓名:徐梦磊 学号:0811100086 序号:2内容摘要: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试卷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