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3 15: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篇: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应城市是一个以盐化工业和石膏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辖十镇一个良种场,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市总人口67万,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市不断加大村镇规划工作力度,多法并举,多途并进,村镇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完成了一个省级重点镇(汤池镇)总体规划修编、11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和20个市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了4个市级示范村和61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我市委托孝感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4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紧张编制中。我市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计划明年对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届时,使我市镇、村庄规划全覆盖,为镇、村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定依据,促进村镇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科学规划,为村镇建设提供法定依据

村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规划是保证村镇建设持续推进的根本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编制是个新课题,其包

1含的内容和深度国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把握三项原则,突出“五定”,做到“五不”,增强村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1、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要求村镇建设规划要符合本地实际,与产业基础、功能分区、人居要求相适应,与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突出“五定”,即定性质、定集并点数量、定规划区位、定规划结构、定发展目标,做到“五不”,即不推山、不平塘、不填河、不砍树、不大拆大建,保留地方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村自然风貌。

2、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合理的镇域体系规划指导下,坚持集中布局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自然湾为单元,因村制宜,确立村域体系,功能分区后,合理布局,形成包括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绿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建设规划。同时考虑村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造和新建的关系,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集并点的规划选址,新村选址既要规模适度,交通方便,又要避免紧并公路两侧发展。逐步淘汰过于分散、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人居环境较恶劣的自然村落,适度规模地建设新村。并注重加强村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

3、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我们要求,在村庄建设规划没有编制完成和报批实施前,原则上停止对所有农房建设的审批。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要向镇人民政府、场、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由乡镇审查后报市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审批发证,乡镇和村级组织应严格监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目标在于适用,我们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农民看得懂。村镇建设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要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充分体现村民意愿,让农民在村镇建设中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是村委用得着。村镇建设规划要结合地方特色,体现发展方向,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村委会一班人能掌握运用,直接指导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政府管得住。村镇建设规划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村镇建设。

(二)规范程序,提高村镇建设规划质量

我们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着力解决“五个问题”,即着力解决镇域、村域范围内用地布局的问题,着力解决村镇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着力解决村镇面貌和环境整治的问题,着力解决四线控制在村镇建设规划中

应用的问题,着力解决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问题。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市基层特点的规划编制程序,从而使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具体操作中严格把好“三个关口”。一是把好技术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把各项村庄建设规划技术指标关,并细化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需达到的深度,提出“八图一书”的规划成果标准,即村域体系图、功能分区图、村庄用地现状分析图、建设规划布局总平面图、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环境绿化布置图、农村住宅选型图和规划说明书。二是把好评审关。对村镇建设规划方案,聘请专家学者、相关部门领导、乡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进行评审论证,进行修改和完善。三是把好批准关。我们依据审批程序将村镇建设规划文本、图册评审意见由乡镇提出请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三)培训骨干,运用村镇建设规划成果

编制村镇建设规划的目标在于运用,我市每年定期分批次对相关村支部书记在市委党校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宣讲村镇规划知识、村镇建设的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和工作切入点,基本理清了各村开展村镇建设的工作思路,我市还多次组织乡镇党委书记、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谷城、老河口、神农架、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等地参观学习取经,通过学习看得见、学得着的典型经验,引导全市村

镇建设。如长江埠大普村、郎君镇东村、陈河镇梅岭村、城中保丰村,城北龚河村等村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严格管理,确保村镇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1、建立城乡规划管理新体制。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将城区、镇、村庄纳入城乡规划区范围,实行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由市规划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成立了由市规划局管理的市村镇规划管理局负责村镇规划管理具体工作。各镇(场)、街道办事处明确一名领导,确定2-3名干部任规划专管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行政村配备一名村干部兼任规划协管员,形成了市、镇(处、场、开发区)和村三级规划管理网络,使规划管理覆盖全市城乡。

2、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行政许可。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村庄内的建设项目应遵守依法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需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我市乡村规划许可程序为:由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查,定期送村镇规划管理局初审,由规划局审批。

3、加大村镇规划管理执法力度。建立村镇规划执法检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规划检查活动,同时建立工作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行政行为的责任性,加大对违反《城乡规划法》条例的查处力度,运用法律赋予市人民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执法权,坚决及时地查

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我市村镇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与上级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努力把我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第二篇: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邓新民(遂宁市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之中,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三篇:城乡统筹编制规划座谈会材料

照金镇统筹城乡发展汇报

一、照金镇镇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照金镇位于耀州区西北部,地处耀、淳、旬三区(县)交界处,距耀州城区54公里,镇域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15亩。照金历史悠久,传说隋炀帝巡游此地,身着锦衣绣袍,雨后映照泛金光,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此地应为照金”,故得名照金至今。我镇辖13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144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61人。照金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1450米,气候温凉,是天然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森林覆盖率84.3%。照金亦拥有众多白垩纪宜君砾岩和凤凰山砾岩构成的石质山峰,沟溪纵横,山峦起伏,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薛家寨、九龙寨等巨大的砾岩崖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具有“华山之险”,景区植物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又有“南山之秀”。可用16个字概括照金四季景色:“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叶、冬可赏雪”。照金是煤炭重镇,也是核桃大镇,年产原煤250万吨以上,核桃收入占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95元,由于历史原因,照金定位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百名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预计2010年中小企业总产值(属地统计)完成15.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28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6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0元。

目前,我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镇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力加快各项工作步伐,相信未来,一个更红、更美、更富裕、更有活力的照金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强基础、兴产业、提服务、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科学规划、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原则,并紧扣打造全国5A级旅游名镇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镇农业经济以核桃产业和畜牧业为主,劳务输出、旅游服务为辅。全镇现有核桃32960,大核桃树26500株,注册了“照金宝”核桃商标,并在核桃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畜物业发展方面,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4个,肉羊养殖合作社2个,新建立生猪养殖场4个,肉羊养殖基地2个,全镇新增肉牛576头、肉羊645只,农牧业生产已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牧业迈进;全年劳务输出2800人次,劳务收入1200万元,发展服务业个体营业户80余户,旅游服务收入成为群众新的增收点。同2009年相比,全镇中小企业总产值(属地统计)增加了8%,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7.8%;农业增加值达到1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0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765元。二是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升。照金、田玉、北梁三个村共计66户人移民搬迁已完成地基平整和施工设计,并已动工建设,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投入60万的梨树、耀岭、代子三村的人蓄饮水工程即将完工;实施以“四清四改”和清理“三堆六乱”为主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录用市容卫生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37人,对镇村卫生进行定期打扫,极大改观了镇村环境卫生面貌;新建“双瓮漏斗式”厕所900口;安装卫星电视接收机1800套;实现小学免费教育,创建了市级教育强镇;新建了镇卫生院综合门诊楼,完成了13个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今年我镇共落实各种政策性补贴324.9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154万元,粮食直补25万元,退耕还林款137万元,地膜玉米补助4.4万元,家电下乡补贴4.5万元;摸排和搬撤危房危窑户228户801人,发放民政救济款14.3万元;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185户436人办理了农村低保;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6.2%。截止目前,我镇在排水、电力、电信、文化、教育、医疗、群众体育等基础设施方面都做基本做到了配臵到位,社会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共性上看:

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这些原因造成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尤其是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

二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城乡资源配臵失衡,影响了一体化建设进度。政府对城区的基础设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资源配臵的不均衡,影响了一体化建设的进度。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产业单一,产业链条短,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的现象未根本扭转。就我镇而言,农业主导产业为核桃,但目前核桃产业链条短,核桃深加工尚处于空白,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不强。03、06年和今年我镇核桃产业都遭受了严重的倒春寒灾害天气影响,核桃几乎绝收,给广大果农造成严重损失。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从个性上看:一是缺少了统筹发展的总体性规划依据。也就是说缺乏规划引领;二是虽然城乡统筹发展的口号从上到下都在喊,但却没有出台操作性较强的相关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缺少相关政策指导;三是城镇规模较小,城镇承载能力较差。镇区面积由前几年不足3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亩,近期规划3600亩。镇区是统筹城乡的最前沿阵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联动、整体推进”应该是最基本的思路,现实是照金的发展空间有限;四是农民自身积累严重不足。针对照金实际,发展旅游服务业和运输业,资金有多大的障碍?出来后能不能立足发展下去?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思想根深蒂固,还涉及到土地流转等好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

(二)存在原因

我镇城乡统筹发展中出现了不协调、不匹配、不和谐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然原因。我镇13个村在中存在“先天性”差异。沿路村交通便利,人员信息交流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其他各村人车难至,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往来都受到限制,经济发展不利因素较多。

二是政策原因。由于受到照金红色旅游的依托,薛家寨所在地田玉村,陈家坡会议旧址所在地北梁村、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所在地照金村这三个村普遍受到较多的关注,镇上以及区上对这几个村的投入和倾斜也较多,在客观上也加大了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存在的各种客观和主观问题,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就是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一是打造“一心两轴六点”的镇村新格局。以镇区为中心,以柳照路、耀旬公路为轴线,完成环镇区公路网建设,打通耀淳县际公路,提升柳照、耀旬公路等级,向照金周边敞开东南西北四方大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将偏远村与沿路村进行合并,形成形成尖坪、照金、田玉、北梁、高塬、代子六个中心村,对中心村基础设施进行集中配臵,提高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中心村成为主要的生活区。

二是以照金—香山景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编制完成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打造照金、田玉、北梁对三个旅游服务专业村,对三个村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形成旅游服务产业园区。计划发展260家旅游服务个体户,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0户,每户经营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发展旅游产品零售个体80户,发展消费品零售个体40户(超级市场3个),发展住宿、娱乐等其他服务业个体户40户(三星级以上3户),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使全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促使4000—6000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入第三产业。

三是统筹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村基础设施规划等级和建设标准。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将农村基础设施按照城镇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四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劳动力输出服务平台,加强人力资源流通。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向城进行镇转移空间。聘请专业人员对农村进行农家乐培训,从礼仪、服务、技术等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基本能力,将具有在城镇创业和从业能力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五是抓机遇,多措并举,上项目。打响照金镇被列入全国百名红色旅游景区的国字招牌,在实施好重点镇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级园林城镇项目,陕甘宁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点项目、国家级生态区试点项目等,使镇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2010年11月29日

第四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一是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要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方面,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村金融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二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这意味着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将成为各级政府建设的重点,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到2007年,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将较快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也将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将不断扩大,到2008年,将在农村基本普及;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也将加快建设。三是为保障和增加农民福利,《决定》强调要逐步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实际上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温州要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金华—义乌要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育现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省域城际轨道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弘扬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大力发展乡村精品农业,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人居环境优良的要求,培育建设2500个左右的中心村。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

绿化等整治建设覆盖全省村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对规划保留、尚未整治的10000个左右一般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文化特色村。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高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水平。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供销社、信用社等机构在中心村建立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加快“千村千社便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广电惠民工程,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电站和邮政所建设。全省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文化、体育、卫生、培训、幼教、养老、通讯、邮政、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省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农业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快制定实施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和城市化等实行综合评价。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要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低碳环保产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分升值改造和林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的生态屏障。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观光、运动、休闲、养生、民俗等乡村旅游,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加快建设“山上浙江”,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一轮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海岛地区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景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程。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共建园区,深入开展发达地区市、县、乡对欠发达地区的三级对口合作帮扶,提高结对合作帮扶成效。重点支持对口欠发达地区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设施条件。鼓励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合作共建生态产业园区。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积极利用重大展会等各种平台支持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下载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 规划背景 (1) 政策背景 (2) 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 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

    村镇规划城乡统筹基础资料调研提纲

    村 镇 规 划 基 础 资 料 调 研 提 纲一、村庄上级政府部门提供资料1、省建设厅村镇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定与意见 2、《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3、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定......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2007-12-12 14:29:4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2)文章标......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隋维钧 盟委提出,要加快推动城乡发展由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这是盟委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加快转......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