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时间:2019-05-13 03:3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价值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

----个人价值观分析

班级:2011级应用心理班指导老师:杨玉芹老师

学生:张雷

学号:20110803016

3时间:2014年5月19日

价值观,这个亘古的话题一直以来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着,无论是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但是,人各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尽管如此,但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却也形成了一些相似的,或者说是一个集体所共有的价值观。正是这些相同的价值观和个人所独有的价值观,才使得每个人是那么的完整和与众不同。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要弄清价值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价值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主体说,即认为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二是客体说,认为价值主要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三是关系说,认为对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要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因此,据此得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一定比重,他们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我国学者辛志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语句完成、自由联想等方法,建立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结构框架,我也将据此分析个人的价值观。

辛志勇将价值观分为手段价值观、目标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又包括了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和人格品质取向。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价值取向里面,人格品质取向是最为重要的,这和父母从小的教导有着莫大的关系,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是不能没有人格品质,人格品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好的品格,会促使我们去帮助,去宽容,去感恩,去接纳,而这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次之重要的就是知识努力取向了,有了好的人格品质,那么就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在当今社会,科学文化已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的立足的,另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兴一代,更要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智慧机遇取向,个人觉得,机会作为一种外界因素,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面对这种无法预测的因素,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等待机遇的到来,随时准备抓住机会。

对于规则价值观,它包括了法律规范价值观、舆论从众价值观和道德良心价值观。我的一个排序依次是:法律规范价值观、道德良心价值观和舆论从众价值观,在我看来,法律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赖以正常运作的保证,没有完善的法律,社会就会出现混乱,而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就得不到保证,我们也只有在遵循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事情,因此,我觉得法律规范价值观在规则价值观里面是最为重要的。然后是道德良心价值观,道德良心是我们一种内化的自律机制,它不同于法律规范,没有明文的制度条例,也没有强制约束的能力,但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却有着强大的力量,中国社会是一个讲求人情世故的社会,而良心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别人帮助了你,在道德良心的层面上你就应该回报别人的恩情。遇见坏人坏事,邪恶势力的时候,你就应该勇敢的站出来作

斗争。发现有人处于困境那么就需要你及时帮助,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道德良心价值观所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什么我却把它排在第二位呢?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见良心和法律相矛盾的时刻,比如说你是一个警察,正在追捕一个暴力杀人犯,而恰巧这个杀人犯曾经救了你的性命,那么你是该处于道德良心的价值层面将他放了以报答他的恩请还是处于法律规范层面将其逮捕归案呢?而我坚持认为应该将其逮捕归案,任何时候,法律和良心冲突,都必须要以法律规范为第一准则,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舆论从众取向上,我认为,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立的眼光和意识,对于事情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跟随大众和舆论,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将其排在我的价值观的第三位。在目标价值观上,包括了个人性目标,社会性目标和超然性目标。在我的价值观里,一直相信着这么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我将这三者的排序为个人最先,社会第二,最后超然。在个人性目标上,又分为了金钱物质取向、工作成就取向、荣誉地位取向和自身修为取向。我个人而言,他们的重要性依次是金钱物质取向、工作成就取向、自身修为取向和荣誉地位取向,我自知自己不是一个圣人,不可能把自身的修为放在第一位,我本是一个凡人,甚至是一个俗人,我重视金钱物质的作用,没有一定的金钱物质,我无法保证我的正常生活,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话,那么和他谈什么修为又有何用呢?其次,我认为工作成就也很重要,它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是一个人能力是否得以发挥施展的重要标志,可以排在我的个人目标的第二位。第三是自身修为取向,这就好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中的高层次需要一般,在满足了我的基本生理需要后(由金钱物质和工作成就满足),我就会追求一个自身修为的提高,可以接着读读书,深造一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最后,对于荣誉地位,我不是很在意这些东西,我个人觉得可有可无,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因此放在最后。

社会性目标包括了婚姻家庭取向、友谊爱情取向和合格公民取向,这一点上,我和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合格公民取向第一,友谊爱情取向其二,婚姻家庭取向第三。在我看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一个人连社会最基本的身份公民都做不好的话,那么他还有什么能力和资格去做好其他的身份呢。因此它是我们最基本的一项目标,所以我把合格公民取向放在社会性目标的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友谊爱情取向,我是一个很珍视朋友的人,我认为朋友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陪伴,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认识别人,成为别人的朋友,也让别人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不孤单,才充满了趣味,变得丰富多彩。另外,也是有了朋友,我们才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知道如何去处理一些我们以前无法处理的事情,朋友是很重要的。第三是婚姻家庭取向,个人认为,这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有了前两个取向的积累,我们也能够做好这个事情,对婚姻负责,对家庭负责,做一个称职的丈夫,做一个慈爱的父亲,做一个孝顺的儿子,这就是我对于婚姻家庭的价值取向。

超然性目标也包括了三点,分别是回归自然取向、贡献国家取向和人类福祉取向。这三个目标,在我的现阶段是达不到的,我也就没想过,可是,真的去想想的话,那么我会把贡献国家取向放在第一位,回归自然取向放在第二位,人类福祉取向放在第三位。当我达到了修身齐家的成就时,我就会开始回报我的国家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毕竟我是一个很有爱国主义的人,所以我想贡献自己的力量给国家的建设。然后是回归自然取向,大自然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父母,没有自然的馈赠,我们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保护自然,成为每个人义不容辞地方事情,当我能够做到的时候,我也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去做的。最后就是人类福祉取向,我认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地步,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而我自然不敢妄想自己是那极少数人之一,毕竟自己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就像前面说到过的一样,我只是一个凡人,一个俗人。但若有一天,我真能做到这一步,我定是很乐意去做的。这就是我的超然性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无所谓好坏,只在于你能怎么去看待你自己,看待你所生活的这个这个世界,然后去做对自己,对这个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吧!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电影《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自传改编的。讲述的是天宝·葛兰汀从四岁起被诊断为自闭症,她拒绝说话,拒绝与人接触,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可面对妈妈一遍遍的言传口授,葛兰汀经常视若无睹,她似乎自成世界,所有的人都被隔离在外,为此,妈妈常常苦不堪言。幸运的是,葛兰汀遇到了卡洛克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力排众异收留了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启发式的教育与引导。葛兰汀也在这段生活中受益匪浅,逐渐地努力克服了重重障碍,最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完满毕业。

我们似乎难以置信,一个事业辉煌的动物科学家,当年却举止笨拙,缺乏社

交能力,或者正是这点也让她在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道主义屠宰场设计师,直言不讳的自闭症作家。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夸张的表情,让我觉得可能有些做作,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是我们对自闭症缺少了解,对自闭症患者缺少关注与关怀。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

1、社交障碍方面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与教育有一定关系,有些也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关爱不够,感到孤独寂寞。很显然,天宝·葛兰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闭症患者,从小缺乏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所以看上去木讷、呆板,她恐惧于肢体接触,以至于在四岁之后,其母亲就无法在拥抱自己的女儿,而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也使她从小就遭受同龄人的嘲笑,而自闭症患者恰恰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害怕人群,害怕人际沟通,着也加剧了她与周围世界的疏离。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发现她有着令人惊叹的视觉思维之后,不断内心引导其人生步伐,“人生是一扇门,每一扇门打开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决心打开它。”也正是这句话,引导着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向成功。

在葛兰汀艰辛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人际沟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初期,由于和父母关系的疏离,缺乏交流沟通,渐渐患上了自闭症。之后有偶遇自闭和青春期的叛逆,让她与周围的人日益疏远,她渴望拥抱的感觉,却害怕肢体接触,在牧场里,她发现了一种安抚牛用的“挤压器”,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拥抱的感觉。这正是她人际沟通缺失造成的。第一个走进她的世界,与她简历亲密关系的人就是她的老师卡洛克教授,她从卡洛克那里得到指导、尊重、关爱,在她面前,天宝可以自由发挥她在视觉思维方面的特长,有更多的自我展露的机会,于是渐渐地对卡洛克产生了依恋的亲密关系。这也为天宝今后走出自闭症的阴影做了良好的开端。

由于语言交流障碍、缺乏够用技巧,天宝在人际沟通方面的摸索前进更多的是非言语沟通,夸张的表情和出格的举止,都是她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她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是无奈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太深,而她又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天宝缺少尊重。于是,她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或贬低,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定的,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投之以肯定和支持,如天宝对卡洛克教授,反之,则对其予以疏离。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卡洛克为天宝打开了一扇门,迈出了第一

步,之后越走越远,渐渐地走出自闭的樊笼,走向成功。

在如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不断加强,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了,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归根到底都是与人打交道,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皓首穷经,我们却必须走出去,在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性格日益成熟,展露自我,使自己的才敢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意认同。曾经也一度彷徨,从大山深处走进小县城,从未走出过县城的我直接走进嘉兴这样的中型城市,性格偏内向,排斥人际交往,害怕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的漩涡中,劳神费力。终于有一天,当我勇敢地打开那扇门,才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张网,无论你乐意也好,抗拒也罢,你从一出生就已经纠缠其中了,越抗拒,越挣扎,反而缠的越紧,陷得越深。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既然无法抗拒,那就想办法好好享受吧!

人际沟通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体验,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打开那扇门,用于走出第一步,你总会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愿帮助别人的行为。其次,行为性质的亲社会性,即主体的行为是社会大力提倡、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亲社会性是助人行为的关键前提,不具有亲社会性的助人行为不属于助人行为,如罪犯帮助同伙诈骗、盗窃等。第三,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主体行为的结果使他人获得了帮助、缓解或摆脱了困境。助人行为根据是否需要得到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无偿助人行为与低层次的有偿助人行为。无偿助人行为是不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任何个人回报的行为,甚至还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助人行为人不期待对自己有任何回报,但不排除期待受助人对社会的回报。例如,人们资助困难儿童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一个不幸者从着火的汽车里拉出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有偿助人行为是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所回报(包括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的行为。比如,拾到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但要求对方给予合理的补偿或回报等。对于这些出于个人目的帮助他人或要求对方有所回报,只要在社会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助人行为,虽没有无偿助人行为高尚,但因其对受助人有利、并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有偿助人行为仍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对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助人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3?。该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首先是注意到事件并

正确地解释(知觉有需要帮忙)。倘若没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或是未将事件解释为有人需要帮助,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第二阶段是确定个人的责任。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不会发生。第三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助人者在决定是否需要帮助别人时,一般会权衡成本(如时间、金钱、人力、罪恶感等)与收益(如预期回报、好名声、节税、积功德等)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则会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反之,则不然。第四阶段是确定个人能力与行为方式。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确定自己有无能力助人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是直接行动还是对外求援)。有时候,旁观者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他人需要帮助,认为自己

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并不表现积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主观助人动机。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观助人动机受社会规范学习和互惠规范影响为主,其次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以及移情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大学生主观陈述时首选助人动机为满足精神愉悦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时,遇上了一个难题: 要不要教我们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一直教育我们:

看见小偷偷东西,要勇敢的提醒被窃的阿姨;看见跌倒的老人,要上去扶助;看见别人丢失的钱包,要等待失主交还给人,或着直接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别人问路,要耐心指路,如果顺路,就主动为别人引路。。

可是,当我们长大了,也想如此教育年轻一代的时候,却发现:

如果去制止偷窃,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小偷伤害?

君不见,江西九江许俊谷景为制止罪犯偷窃电动车,挺身而上,被6名歹徒围殴杀害。英魂逝去,徒留妻儿悲痛欲绝,满面泪水;

如果去扶助老人,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老人家属冤枉,百口莫辩? 君不见,轰动一时的彭宇案,南京小伙彭宇上前救助下车跌倒受重伤的老人,却被老人认定为撞倒自己的人,被索赔13万!法院一审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多大的无妄之灾呀!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案件被澄清,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但无论如何,使人们对救助老人多了一重阴影!

如果捡到钱包,交给失主或警察,有没有可能说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动过钱包? 君不见,57岁的淮安农妇周翠兰至今说不清为什么自己拾金不昧的钱数,与失主所说钱数,就是对不上?自己做了好事,却被周围人莫名议论,冤枉梗在心头,一直郁郁难欢!

如果给迷路的陌生人引路,孩子会不会有安全危险?

君不见,榆林市镇川镇的一起绑架小学生案,罪犯就是以问路为借口,引孩子靠近,将孩子强行抱上汽车绑架!衡阳市女孩谭某被4个男子以带路为由,骗上汽车,遭遇强奸绑架!

桩桩件件,现实如斯,爸爸妈妈们该何去何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你要远离一切是非!看见受伤的老人,不许上前,躲得远远的哦!

那么,谁家没有老人,谁不会变老!难道我们能够眼见着自家的老人,遇上病困或跌倒的时候,也没有人敢于上前救助吗?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看见小偷,不许多事,不许干预!

那么,如果正急需一笔钱救人,却被小偷偷窃!您会不会大骂人心不古,世风不正,为什么车上这么多人看见,没有一个仗义提醒的!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路上看见钱,绝对不许做什么拾金不昧!要视而不见!

那么,拾金不昧,就真的因此成为“绝世”美德。无论是道德审判,还是法律救赎,都只能是事后的亡羊补牢,我们的孩子和广大公众只会日渐消极,这个社会也会因之变得缺失道德是非。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人问路,不答不理不靠近。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自己的老人分不清城市相似的楼宇,也迷失了回家的路途,那么又该怎么办?那时,我们还能大骂世风日下,现代人铁石心肠吗? 我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朋友,当企业因董事会要求被迫停业时,他极尽全力,为每个员工争取到了一定的回偿,但是对于加班费等一些杂费实在没有能力,再也无法从法人手里要到了,而少数不懂法规不明道理的员工,不去找握有资金权利的法人,反而指责早已离开,并无资金掌握权的老总朋友,而令其委屈难过。是不是当初不应该为他们争取呢?争取了倒反。。?

如果人人都被现实地教育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被现实地教育了!那么,所有的助人行为,都将会因怕惹麻烦而取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冰冷;我们的世界,将多么的苍白无力;我们的心灵,将何等地挣扎。我们又将怎么面对,纯洁孩子的质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那位跌倒的奶奶?

当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有资格,强求他人?责骂他人?

不,绝对不能再继续这种状态了。

一直打心底里最为尊敬的特蕾莎修女说: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

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那么,爸爸妈妈们要问了,我们知道了,为了我们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坚持,崇尚美德,弘扬正义!

那么,如何做了好事,不会招惹麻烦?如何做了好事,还能保护自己和孩子平安无事?

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学习“科学”地做好事,学习理性地教导孩子,既要坚持正义纯真的心灵,也要学习聪明智慧的救人技巧。

助人为乐而不招惹麻烦和危险的技巧,其实非常简单。对我们自己和孩子都有用。

1、帮助伤者

先邀请多人一同上前,快速保护,围住伤者。然后坚决果断拨打专业救助机构110和120.自己直接施救,招惹麻烦是一说,主要还是我们都没有医学常识,有些急性病或骨折病人根本不能胡乱搬动、颠簸或背着跑步前行。

如果不具备邀请多人上前的条件,需大喊旁人见证,请目击证人留下电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2、拾金不昧 如果路遇一叠钱或钱包,请立即大大方方地邀请旁人,共同见证,一起交给警察或相关失物认领机构。尽可能不要自己独立处理。当然,如果只是一张钱币,就无所谓单独不单独了。

3、制止偷窃

看见偷窃行为,可以撞一下失主或故意踩一下她的脚,或着在失主身边故意大声给朋友打电话,引起失主警惕即可。一般失主警醒了,小偷就很难再下手。

4、看见偷车人或行凶歹徒 看见行凶或偷车的歹徒,如果自己同行人很多,可以上前制止。如果不是,请立即到隐秘处拨打110,将歹徒地点和特征叙述清晰,即便警察来时,歹徒已经跑了,警察也可以根据罪犯特征实施抓捕。

5、陌生人问路

坚持决不上问路人的车,远离问路车辆,大声回答即可,又帮助了可能需要帮助的人,也因为很大的声音,可引起周围很多人注意,使自己没有危险的可能。

重点是教育我们的孩子,遇见骑摩托或开汽车的问路人,一定保持1米距离,大声回答即可。千万不能上陌生人的车,即便是几个小伙伴一起也不行。

也许有人说,这样多么怯懦,多么不勇敢。

但是,鲁迅说过,要善做壕堑战。智慧的人,掩护好自己,同时,也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顾双方实力差异,贸然一人斗敌,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使这个世界痛

失一位正义的勇士之外,根本制止不了罪恶。(特警、刑警、武警、会功夫的人除外)许诸赤膊上阵,纵有匹夫之勇,也难敌万箭齐发,也决不适合鼓励的。朋友们,不要因为做好事曾经遭遇挫折和委屈就停下来,为了我们的孩子生存的世界能够美好,不要放弃任何善良、勇敢的努力。不要放弃做好事,做好人。学习“壕堑战”,保护自己,战胜邪恶。

真挚祝福这个世界,心底正直,仗义而行的朋友越来越多,祝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最后,提醒所有曾经和未来有可能接受别人帮助的朋友,了解是非原曲,懂得感恩,不要寒了帮助我们的人的心呵!筱丹写于12月17日

特雷莎箴言: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

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原创]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富熹,1992)。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及对有关信息线索的分析加工而进行的。社会认知的独立研究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末,以弗拉维尔(J.H.Flavell,1968)的研究为标志,到80年代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社会认知的探讨还很少。但是,史地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史地中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研究中,确立了这样两个重点研究的问题:第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二,中学生社会认知的特点,主要涉及观点采择能力、对权威的认知、对暴力与冲突的认知、对友谊与和平的认知、对社会群体的认知等等.有关社会认知的培养问题将在后面章节阐述。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弄清影响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创设更好地达成史地学科社会性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国内在历史、地理观念与社会性教育方面,因为过去时代的种种影响,至今依然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使 1 观念教育目标的达成趋于简单化与表面化,因此,影响因素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认知者自身、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1、认知者自身的心理特点。指认知者已有的经验、需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时蓉华,1998)。首先,个体的原有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如初中生看见一位新教师走进教室,他们中的不少人会依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来对照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判断教师的性格与行为。从而,确定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因此,教师的教育从他走进教师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其次,个体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其评价社会关系、社会事物。一个对教师从内心十分尊敬,把教师的价值判断看的十分重要的学生,会直接运用教师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人或事,同时,如果让他摆脱教师的观点或价值判断,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他却会因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的束缚,产生思维障碍。第三,影响认知活动的另一种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教师如果创设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讨论。第四,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如光环作用:教师一般都相信成绩好的同学能力也一定很强,可能会忽视对一些能力并不强的学生的技能指导。这种将一个人赋予了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后,进而将其它许多积极特征也赋予他的心理现象,称之为光环作用。又如: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在课 堂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会因为一直认为对方有与自己相同的特点,所以,当对方与自己意见完全不同并产生争论时,不免会影响对问题

本身的客观评价。

2、认知对象因素。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影响认知者的认知过程。如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对学生的观念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满清官员的身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评价,即使这位官员有过出色的作为,有些学生在评价时,仍然以谴责的态度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如各类地理教具、历史图册等等。

3、认知情境因素。在社会认知中,个体对认知情境的理解也会转移到认知对象上,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在一张清代末年的照片上,有几个清朝装束的官员坐在官衙里,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就有曾在西方留学、学贯东西,并且思想激进的严复,这就是背景因素在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背景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设置,改变或者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从众行为的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二是缺乏责任感。一个人只要与大众联系在一起,他的行为和活动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与行动相应的责任就不必由自己一个人负责。因此,从众行为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逃避自己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舆论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培养高成就动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cClelland)是社会动机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为后人研究成就动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简而言之,成就动机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积极的发展,社会的高度发展,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的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个体的抱负水平有密切联系,我们通常会把成功成就作为分子,抱负作为分母来衡量一个有追求的,有上进心的心理健康水平。

既然知道高成就动机与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必然关联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注重他的培养?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我们需要从童年期开始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儿童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他们的行为都将社会话。如果每个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高成就的学习动机,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将来成为有利社会的,能够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匹配一个高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 4 如何与成长计划相结合,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面与大家详细探讨,下面谈谈培养儿童成就动机的注意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就小孩的成就感培养,大多受其父母以及家人的影响比较深。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指导、劝告式引导可以使儿童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而过度的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为儿童的成长阶段是人一生当中二个非常关键期的第一个,从小就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儿童成年后自我实现的基础。

2、成就的社会氛围。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30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高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成功的书籍和内容。家长给孩子选好的学校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有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3、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小孩,随着身心的不断发育,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功。“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成就状况等因素有 5 密切关系。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我,去发觉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力量。过高的社会动机要有与之匹配的事业或者学业成就,否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动机还包括亲和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等。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育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等,就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综观当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呈多样化的个体差异,现代性挑战、社会转型、社会畸形的教育观、成功观与“城市马太效应”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素质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注重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学理透视“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或希望成功,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或希望成功;二是避免或害怕失败,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景,远离预料到的失败结果。[1]伯纳德伟纳认为成就动机是人要求 6 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有三重含义:一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二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倾向......1自我防卫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指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不让它出现在意识中;(2)否认(denial),指在心理上不承认已发生的事实;(3)投射(projection),指将自己不为社会接纳的欲念加在他人头上;(4)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扭曲,给出合理的解释,如“酸葡萄心理”;(5)转移(displacement),指需要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而转移目标,以间接的方式加以满足;(6)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指行为上的表现恰与内心隐藏的欲望相反,如我们骂有的人为“伪君子”,就是指这种反向作用的行为表现;(7)补偿(compensation),指发展个人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已有的缺陷;(8)升华(sublimation),指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防卫机制虽然是由个人的自我在使用,却是潜意识的,个人并不觉知,并且大多数防卫机制是偏离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因此,如果过分地使用防卫机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3非正式团体的交往方式

1、满足成员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组织成员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工作本身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从正式组织中获 得的。正式组织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运行的,组织成员在其中形成的主要是各种职责、层级关系。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塑造下,他们的 心理需要、感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员工之间的这种非工作关系、自发关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空白得以弥补。需要的满足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从而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群体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组织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组织凝聚力以及组织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组织内部良好的人群关系,其建立与维持,或改变员工态度等,都有赖于组织信息的传递。组织通过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递。正式途径的传递是主要途径,但方式过于单调,具有强制色彩,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弊病,不易被成员认可,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相对于正式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正式传递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而 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 8 作。非正式组织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

(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麦独孤

劳仑兹

生物因素 本能

印刻 遗传差异

XYY(二)学习理论

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

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1分类

2聚焦

五、概念解释

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

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理想与现实

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研究现实:要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 2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

实验室试验——确保内部效度 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 重复性实验——综合运用 第三章 社会认知

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

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图示作用:1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填补信息

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社会认知的心理策略与捷径(认知启发线索)1代表性法则(表征性启发):对当前事件或信息与典型的事件相似程度来判断。2.可用性法则(获得性启发):根据信息容易想起来的程度来判断:生动程度 有具体事例 3.锚定与调整法则(调整性启发):首先抓住一个锚定点,根据这个起点进行调整得出结论。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个人直觉的偏差)

(一)知觉者因素。A兴趣。兴趣的个别差异决定着知觉的选择性。B需要与动机。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C个性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知觉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D认知结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深受知觉者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影响。这包括个人的不同观点、态度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知觉对象因素。A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B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对知名度大的对象,知觉者无形中会把他看成是有魅力的人。C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简单的事物易知觉,复杂的事物则给知觉者带来困难。D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或时间上较接近的,相似的、具有连续性、封闭性的对象易被组合,往往会产生错觉,对表面相似实质并不相关的对象做因果判断。

(三)知觉效应 A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人们认知他人所产生的心理作用。B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并对以后刻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C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社会知觉中,由于对知觉对象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知觉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第四章 社会知觉

一、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管理: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三、整体印象

(1)平均模型(1965)(2)累加模型:人们对片段信息的整合 谨慎

+8

>

+2(3)加权平均模型:整体印象=较重要的特质

(4)*负性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权重。(5)影响因素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最先(后)接受到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C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评价受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光环效应、扫帚星效应)

D积极性偏差(正性效应、宽大效应、慈悲效应): 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原因:1.积极快乐原则(波利阿纳效应)

2.仅限于对人的评价,不包括物

E刻板印象: 对群体中的人形成的固定和概括的看法。

F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期望会影响他人有选择的解释.记忆能证实自己既存信念图式的信息 G后视偏差: 回忆自己判断时,倾向判断比实际更准确。

H虚假一致偏差: 高估、夸大自己的判断、信念、行为的普遍性。I自我中心偏差:人们会夸大自己在事物中的作用

四、归因理论

归因:人们推断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1.Heider(海德)

(朴素心理学、通俗心理学)

动机(1)理解环境

(2)控制环境

1.二分法(1)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2)外因:压力.天气.情境.2.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对内部归因更偏好 原则

(1)共变(协变性)原则:某个特定结果在某些特定的情境由某特定原因导致.该原因不存在该结果就不会出现.就可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

(2)排除原则:如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原因

五、Kelly(凯利)三度归因理论(立方体理论)(1)归因三个方面: 行动者 刺激物

环境背景

(2)归因是人们使用三种信息

A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B一贯性信息: 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C独特性信息:对其他事物也有同样的反应吗?(3)评价

六、Weiner韦纳

成败归因理论(1)维度

A内外因

B稳定性

C可控性

(2)一致性偏见与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因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非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情景。许多社会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隐错误: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归隐的俩个阶段过程:第一阶段 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第二阶段 会想到行为可能的情境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作出调整。

(3)归因偏差

A探照灯效应:高估自己行为和外表在他人严重的显著程度的倾向。

B当事者与旁观者差异:观察别人的行为偏好作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归因。

C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D涉及个人利益与否会导致归因的不一致

(4)内隐人格理论: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七、概念

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是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定。

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任何意图的,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努力地思维。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的自发的及需要努力的思维,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填补信息

思考抑制: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跨文化的研究: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表现出较个人主义文化中较低的一致性偏见。第五章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

一、社会化类型

基本社会化:语言、技能、行为规范

继续社会化:不适应要求与社会相协调

再社会化:原有的环境变为新的环境,新生存方式

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亚社会(次级社会)认同机制

三、自我概念建立的途径 1.通过自行来认识自己

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四、获得自尊的途径

1.控制环境得到成功2.他人对自己有积极地评价

五、提高自尊的方法 1.自我服务

2.防卫机制,逃避消极的反馈 3.自我障碍策略(自我妨碍)4.向下比较

5.转移到擅长的方面

四、自我表演(自我展露):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时候做的展露。1.自我抬高:传递正向信息

2.显示:显示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引起别人的内疚 3.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贡献 4.恫吓:威胁

5.恳求:显示不足或依赖,引起同情 6.逢迎:说他人喜欢听的话

第六章 态度

一、外显态度: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

二、心理功能:

1、效用功能(适应功能):使人们寻求筹赏和他人的赞许。

2、认识功能(图式作用):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

3、自我防御功能(精神分析原则):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

4、价值表现功能:有助于表现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

四、态度改变理论

(一)Heider的平衡理论

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平衡系统:与喜欢的人态度一致,与不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 不平衡系统:与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与不喜欢的人态度一致。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

规律:因喜欢某人而不平衡,改变压力较大;

因不喜欢某人而不平衡,改变压力较小。

二)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Festinger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

早期:由于持有两个或更多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行动或感觉。

后期:因为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而且通常是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大动因。最强烈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认知失调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大动因。

认知失调最强烈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

认知失调的原因:

1、逻辑的不一致

2、文化价值不同

3、观点矛盾

4、新旧经验的矛盾 解除认知失调可采用的办法:

1、改变态度

2、改变行为

3、增加一致性认知

4、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5、减少选择感

决策后失调:一个人在做了决定之后所产生的失调。

消除办法:1、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

2、降低被拒绝对象的价值。影响态度改变效果的因素

(一)说服者因素

1、可信度

(1)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2)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

原则:如果说服者可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导致怀疑。

2、说服者的吸引力(1)说服者的外表

(2)特质(吸引人的人)

(3)尊重的得失:劝说者适当尊重被劝说者会改变其态度。(4)参照群体(相似性)

(二)说服信息的因素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间差距。差距越大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 但差异大会有很大压力,但不一定会产生很大态度改变。

2、恐惧唤起(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3、信息的呈现方式

(1)说服所使用的媒体

面对面

视>听>书面(信息简单时)

书面的(信息复杂时)

(2)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

当说服者已处于争论中时:

双>单

二者观点一致时:

单>双

(图)

4、信息的新颖与重复

5、信息的客观性

(三)被说服者因素

1、被说服者人格 个体的可说服性:(不)可说服人格 智力:论点难的时候起作用

自尊:弱的人对不足敏感—不自信----易说服

2、被说服者的心情

好----易接受他人观点

认知反应论:卷入争论较少

不愿深入思考

3、被说服者的卷入

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

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过多的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改变难。

5、个体差异

(1)认知需求:个体参与认知活动的意愿

高认知者---难

低认知者---易(2)自我检控程度

高自我检控者:对外界线索敏感

:对内在要求关注

(3)年龄

青少年---成人期改变最大

经历对自我概念形成影响重要

(四)情境因素(背景)

1、预先警告: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难改变。

2、分散注意力:可减少抗拒。偏见

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影响:自证预言---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

会使对方按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

消除方法 : 社会化

受教育水平

直接接触

自我检控

第七章 相符行为

二、信息性社会影响: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心理来源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导致:1传染——情绪或行为在群体中传播

2群体心因性疾病——一群人身上出现类似但原因不明的症状。

三、规范性社会影响: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而从众,这时他人的影响就称为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类从众会导致个人公开顺从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但并不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

发生情况:

1、强度:一个组织越重要,个人越容易受影响

2、接近性:卷入越深,越容易受影响

3、人数: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拥有同盟,文化差异,低自尊效应:认为自己又得到认同的强烈愿望的人更易于从众;性别差异 人们屈从于规范性社会影响

四、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五、依从(顺从):在他人直接请求下按他人要求行动的倾向。增加依从的技巧

1.登门槛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

得寸进尺效应:较小的要求提出后被满足,进而提出较大的要求易被接受。因为小要求改变了原有态度,减少了对以后行为的拒抗。2.门面技巧(门前技巧)

门面效应,留面子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再提小要求,比直接提大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大。

3.低价进入/低球技术(滚雪球技术)

最初要求被人接受后,告诉他人自己的要求被低估,又提出新的较高要求。4.欲擒故纵法(过度理由效应)

Festinger : 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在理由会越少。第八章人际关系

一、人际吸引的原则 1.时空接近效应

(1)物理距离、功能距离(封闭的场环境和开放的场环境)接近效应:我们接近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2)曝光效应 我们暴漏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3)计算机 长距离的时空接近效应

2.相似性 人们与他人在兴趣、态度、价值、背景或人格因素上的匹配程度。是相似性而非互补性把人们结合到了一起 观点和人格

相似的观点和人格特征会增加好感和吸引力

人际风格 被认为有吸引力的同伴是那些在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喜欢谈论人家交往的程度等问题上与自己相似的人。

兴趣和经验 选择进入某种类型的的社会情境,同时找到了情境中相同兴趣的人,也分享了更多相同的经验。

3.互惠式的好感 无论是非语言线索还是语言线索,对于某个人产生好感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认为的他喜欢我们自己的程度与自尊的关系

4.外表的吸引力与好感

二、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1.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2.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3.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度。

三、公平理论

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俩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而公平关系是最快乐和最稳定的关系。

四、Sternberg:爱情三元论 a激情:情绪上的着迷。

b亲密:心理上喜欢的感觉。

c承诺:心理或口头的预期(1)迷恋式 a(5)伴侣式b c(2)喜欢式b(6)愚蠢式a c(3)空洞式c

(7)完美式abc(4)浪漫式a b

五、依恋方式

安全型依恋方式 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人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很受人喜爱为特征的依恋方式。

回避型依恋

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回绝,而以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的依恋方式,有着这种依恋方式的人发现建立亲密关系十分困难。

焦虑-矛盾型依恋 一种特征为关注他们的伴侣不会以同等方式回应他们对亲密的需要的依恋方式,这种依恋方式导致个体比正常水平高的焦虑状态。第九章 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含义: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二、亲社会行为原因

(一)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1.近亲选择 2.互惠规范3.学习社会规范

(二)社会交换理论 1.助人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能增加回报的可能2主人可以减轻旁观者的压力3.通过助人,可以得到来自他人或社会的赞许和增强自尊心。4.助人是有成本的,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助人才会发生,不存在代价很高却仍然助人的真正的利他主义者。

(三)移情与利他主义

移情:把自己至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三、相相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城市过载假设:认为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免被信息淹没。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紧急情况下助人的决策 1.注意到事件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3.承担责任4.知道如何帮助5.决定实施帮助

五、怎样增加助人行为 1.教给人们亲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会使他们对于为何有时不去助人更加注意,以及随着得到愉快的结果,以后更乐于助人。2.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培养移情能力

六、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一)一个人为中心的因素 性别 人格 饮酒 疼痛

(二)以情景为中心的决定因素

1.物理环境

温度 热天比冷天更容易发生 ;拥挤;噪音; 2.大众媒介 暴力电视剧会增加观众的攻击行为

3.去个性化 个体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控制系统作用减弱或者是丧失,将自己看做是相对匿名的成员,从而做出脱离社会规范约束的行为。4.弱势群体

七、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1.宣泄对消除侵犯行为的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视角A惩罚与攻击B示范性攻击行为C替代性攻击

3.移情教育 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移情能力越高,也就越少倾向于对别人采取侵犯行为。

八概念 敌对性攻击:一种源于愤怒,旨在将痛苦加于人的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攻击行为。

武器效应:与攻击有关的刺激倾向于攻击行为得到增强。

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第十章 群体心理

群体概念: 人们彼此间为一定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社会促进:他人在场并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得到评估的情况下,人们在简单的任务上表现较佳,而在复杂的任务上表现较差的倾向。

社会懈怠:当有他人在场而且他们个人的表现无法得到评估时,人们会在简单任务上表现得更糟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佳的倾向。

去个性化: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

团体思维:注重保持团体的凝聚力更甚于务实的思考事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另: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决策、思考问题过于追求团体的一致,导致团体对解决方案不能作客观的评价。

团体极化:通过团体决策比成员先前的个人决策倾向更极端的现象。另: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下载社会心理学-价值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心理学-价值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心理学(案例)

    狼孩的故事 社会化的角度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 期末论文 题 目 论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 姓 名张成付 所在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 号 0121112369 指导教师 朱斯琴 日......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化(对角色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2角色和并法(2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3角色层次法(将角色按重要程度排列,首先选择......

    社会心理学重点(精选)

    霍桑效应:实验对象的兴趣。动机等中 介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罗森塔尔效 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 也影响研究结果。基本焦虑:一种自觉 渺小、无助、受威胁的感觉。人......

    社会心理学 选择

    二、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机______是动机的第一个特征。() A清晰度 B转换 C强度 D稳定性 2、在霍妮看来,儿童在生活的早期学会了对他们做出反应的方式,其......

    社会心理学感想

    《不见不散》中的五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1、 劝导:刘元告诉李青作为一个不通英语的中国女性在美国很难立足,说服她回国。 2、 爱情:李青和刘元虽然见面不多,但两人感情不断加深,最后......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3.社......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同学们:以下复习题仅占考试试卷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其它百分之五十靠大家课堂学习和平时积累,所以大家除了复习这些题以外还要认真看书哦!预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