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心理学感想
《不见不散》中的五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1、劝导:刘元告诉李青作为一个不通英语的中国女性在美国很难立足,说服她回国。
2、爱情:李青和刘元虽然见面不多,但两人感情不断加深,最后李青决定和刘元一起回北
京,飞机遇故障,他俩不怕,为了彼此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一种爱情。
3、冷漠:李青和刘元几次见面后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李青有点不想再见他,后来很长
时间都没有联系,变得冷漠。
4、侵犯行为:刘元和李青去一家西餐厅吃饭,进去遇到抢劫,坏人的行为属于侵犯行为。
5、角色扮演:李青有事出差让刘元替他照看学生,这时刘元就扮演老师的角色。、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
时光在前进,每个人都在成长。不知不觉地我已长成一个大大女孩,不再是那个天真幼稚的小女孩了。现在我扮演的角色是-------大学的大二学生。
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我明白心理学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的存在。
有人说:“高中时候的朋友最真,那时的友情是最纯洁的。”历史上有位伟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不清楚社会上的关系究竟是多么复杂,或许人们之间的相处都是有动机的吧!当然动机有好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并希望自己是受欢迎的人,其中人际吸引应该对人的交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羡慕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友谊,来到大学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却不知他在何方,不禁怀念起中学时代的知心朋友。终于明白友情不是你用真心就可以容易换来的。雨果也曾经说过:“友情是两个人的真心碰撞,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正所谓友情和爱情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与什么样的人建立关系同样需要我们深思。
我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女孩,所以有时候不够胆大,可能会给人一种内向的感觉,但是我同样是一个活泼的人,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内外向混合型的。人际沟通是一种神奇的社会心理现象,我要学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大学,宿舍就是一个小群体,在周末闲暇时候,舍友们提议去吃饭、唱歌、逛街,虽然不想多花费,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和大家一起出去的,这应该也是一种从众现象吧。不过我也有我的原则,不会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流行时尚。我明白现在的我还没有足够资本,盲目的从众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爱情是圣洁而亲密的关系,是人类高级的情感表现,我不会轻易牵手,更不会轻易放手,遇到另一半的时候,我会惜缘。大千世界,社会纷呈,社会心理学给我启发,助我成长!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感想
社
会
心
理
学
课
程
学习
感
悟
姓
名:吕 浩
学
号:10501******
班
级:生物工程一班
社会心理学感想
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独自人来到了大学。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独立,可是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长大,与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不单纯,也越来越陌生。细细想来,自己有多久没有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地玩耍,每天都在为一些烦琐的事情困扰。而在这个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怎么伸出手去接纳陌生的朋友,怎样与别人交朋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障碍,战胜自己。为了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善自身,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以期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在我的理解就是关于社会上的人的心理学。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揣摩别人的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举足轻重了。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以不至于闹出更多的尴尬和矛盾。
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并不是一味地给我们讲解知识层面,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真正的实践中。在这个课程上老师所教的很多,不能一一的详说,在这里仅谈一下有关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问题。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等。
在我看来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严重的偏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对人对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错过,不等于他永远都错,他以前对过,不等于他永远都对。
打破偏见,往往获利的是自己。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消除偏见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说简单点,首先要谦虚做人,相信别人的力量,自己并不永远都是对的,别人也不会永远都不如你。再有,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接受别人,对一件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可以盲目行事。
以上就是我关于“偏见”的偏见。社会心理学不是普通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深入学习的课程。
第三篇: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思考又这样行动,为什么事情总会这样发生有这样结束„„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就是为专门研究这一类关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客观的看待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也能够解释很多我们无法用社会法制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前者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者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其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受到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心理学力图从个体的内部特征(比如人格、心理过程)和外部影响(社会环境的效应)来理解其社会行为。而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包含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思想,把个体放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去考察。
社会心理学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把这些社会心理现象的规模与水平采用分析的观点,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还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个层面。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应用社会心理学时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学科。学习社会心理学应该要懂得从各个社会心理学角度认识自我,把握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是自己拥有能力去适应社会。
在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中,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清楚了解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学会用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分析人的成长,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实现。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筑,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关于社会化的定义,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关注点。社会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化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心理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
程。霍兰德认为,我们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自我意识在社会知觉的前提下,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到自我意识的过程,都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反之,在反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使个人的人格问题上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的形成遵循几项法则。简单的说,当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是把自己对他人所认知到的各种品质累加起来,就是印象形成的加法原则;平均原则则是在所有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后在平均起来;在自己的主观对他人进行好坏评价后,对他人形成的整体印象,这就是加权原则;中心品质原则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是受到某种特性重大影响。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常常避免不了的,也有很多因素导致我们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偏差,而这些因素也是在社会交往中常会出现的现象。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即外表很深刻,便据此判断他人的好坏或对他人认知的偏差,这就是首因效应。很多时候,人们会利用这一心理现象,使他人对自己印象深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人们对他人获得的新信息比以往的信息感知更加强烈,留
下更深刻的印象。卢钦斯认为,当两种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而当两种信息继续出现时,则近因效应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这种现象经常会有,比如成绩差的同学,老师就会容易推断出这个学生平时贪玩,学习不努力等,长相漂亮的人别人都会给较高评价,广告用明星代言等。我们往往会被他人的光环影响,而失去了客观的判断。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 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懂得应用社会心理学增强未来自身职业技能,发展事业道路。同时,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完善自身人格,并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电影《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自传改编的。讲述的是天宝·葛兰汀从四岁起被诊断为自闭症,她拒绝说话,拒绝与人接触,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可面对妈妈一遍遍的言传口授,葛兰汀经常视若无睹,她似乎自成世界,所有的人都被隔离在外,为此,妈妈常常苦不堪言。幸运的是,葛兰汀遇到了卡洛克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力排众异收留了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启发式的教育与引导。葛兰汀也在这段生活中受益匪浅,逐渐地努力克服了重重障碍,最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完满毕业。
我们似乎难以置信,一个事业辉煌的动物科学家,当年却举止笨拙,缺乏社
交能力,或者正是这点也让她在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道主义屠宰场设计师,直言不讳的自闭症作家。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夸张的表情,让我觉得可能有些做作,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是我们对自闭症缺少了解,对自闭症患者缺少关注与关怀。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
1、社交障碍方面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与教育有一定关系,有些也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关爱不够,感到孤独寂寞。很显然,天宝·葛兰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闭症患者,从小缺乏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所以看上去木讷、呆板,她恐惧于肢体接触,以至于在四岁之后,其母亲就无法在拥抱自己的女儿,而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也使她从小就遭受同龄人的嘲笑,而自闭症患者恰恰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害怕人群,害怕人际沟通,着也加剧了她与周围世界的疏离。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发现她有着令人惊叹的视觉思维之后,不断内心引导其人生步伐,“人生是一扇门,每一扇门打开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决心打开它。”也正是这句话,引导着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向成功。
在葛兰汀艰辛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人际沟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初期,由于和父母关系的疏离,缺乏交流沟通,渐渐患上了自闭症。之后有偶遇自闭和青春期的叛逆,让她与周围的人日益疏远,她渴望拥抱的感觉,却害怕肢体接触,在牧场里,她发现了一种安抚牛用的“挤压器”,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拥抱的感觉。这正是她人际沟通缺失造成的。第一个走进她的世界,与她简历亲密关系的人就是她的老师卡洛克教授,她从卡洛克那里得到指导、尊重、关爱,在她面前,天宝可以自由发挥她在视觉思维方面的特长,有更多的自我展露的机会,于是渐渐地对卡洛克产生了依恋的亲密关系。这也为天宝今后走出自闭症的阴影做了良好的开端。
由于语言交流障碍、缺乏够用技巧,天宝在人际沟通方面的摸索前进更多的是非言语沟通,夸张的表情和出格的举止,都是她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她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是无奈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太深,而她又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天宝缺少尊重。于是,她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或贬低,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定的,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投之以肯定和支持,如天宝对卡洛克教授,反之,则对其予以疏离。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卡洛克为天宝打开了一扇门,迈出了第一
步,之后越走越远,渐渐地走出自闭的樊笼,走向成功。
在如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不断加强,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了,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归根到底都是与人打交道,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皓首穷经,我们却必须走出去,在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性格日益成熟,展露自我,使自己的才敢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意认同。曾经也一度彷徨,从大山深处走进小县城,从未走出过县城的我直接走进嘉兴这样的中型城市,性格偏内向,排斥人际交往,害怕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的漩涡中,劳神费力。终于有一天,当我勇敢地打开那扇门,才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张网,无论你乐意也好,抗拒也罢,你从一出生就已经纠缠其中了,越抗拒,越挣扎,反而缠的越紧,陷得越深。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既然无法抗拒,那就想办法好好享受吧!
人际沟通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体验,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打开那扇门,用于走出第一步,你总会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愿帮助别人的行为。其次,行为性质的亲社会性,即主体的行为是社会大力提倡、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亲社会性是助人行为的关键前提,不具有亲社会性的助人行为不属于助人行为,如罪犯帮助同伙诈骗、盗窃等。第三,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主体行为的结果使他人获得了帮助、缓解或摆脱了困境。助人行为根据是否需要得到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无偿助人行为与低层次的有偿助人行为。无偿助人行为是不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任何个人回报的行为,甚至还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助人行为人不期待对自己有任何回报,但不排除期待受助人对社会的回报。例如,人们资助困难儿童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一个不幸者从着火的汽车里拉出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有偿助人行为是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所回报(包括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的行为。比如,拾到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但要求对方给予合理的补偿或回报等。对于这些出于个人目的帮助他人或要求对方有所回报,只要在社会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助人行为,虽没有无偿助人行为高尚,但因其对受助人有利、并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有偿助人行为仍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对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助人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3?。该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首先是注意到事件并
正确地解释(知觉有需要帮忙)。倘若没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或是未将事件解释为有人需要帮助,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第二阶段是确定个人的责任。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不会发生。第三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助人者在决定是否需要帮助别人时,一般会权衡成本(如时间、金钱、人力、罪恶感等)与收益(如预期回报、好名声、节税、积功德等)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则会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反之,则不然。第四阶段是确定个人能力与行为方式。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确定自己有无能力助人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是直接行动还是对外求援)。有时候,旁观者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他人需要帮助,认为自己
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并不表现积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主观助人动机。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观助人动机受社会规范学习和互惠规范影响为主,其次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以及移情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大学生主观陈述时首选助人动机为满足精神愉悦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时,遇上了一个难题: 要不要教我们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一直教育我们:
看见小偷偷东西,要勇敢的提醒被窃的阿姨;看见跌倒的老人,要上去扶助;看见别人丢失的钱包,要等待失主交还给人,或着直接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别人问路,要耐心指路,如果顺路,就主动为别人引路。。
可是,当我们长大了,也想如此教育年轻一代的时候,却发现:
如果去制止偷窃,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小偷伤害?
君不见,江西九江许俊谷景为制止罪犯偷窃电动车,挺身而上,被6名歹徒围殴杀害。英魂逝去,徒留妻儿悲痛欲绝,满面泪水;
如果去扶助老人,自己或孩子有没有可能被老人家属冤枉,百口莫辩? 君不见,轰动一时的彭宇案,南京小伙彭宇上前救助下车跌倒受重伤的老人,却被老人认定为撞倒自己的人,被索赔13万!法院一审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多大的无妄之灾呀!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案件被澄清,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但无论如何,使人们对救助老人多了一重阴影!
如果捡到钱包,交给失主或警察,有没有可能说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动过钱包? 君不见,57岁的淮安农妇周翠兰至今说不清为什么自己拾金不昧的钱数,与失主所说钱数,就是对不上?自己做了好事,却被周围人莫名议论,冤枉梗在心头,一直郁郁难欢!
如果给迷路的陌生人引路,孩子会不会有安全危险?
君不见,榆林市镇川镇的一起绑架小学生案,罪犯就是以问路为借口,引孩子靠近,将孩子强行抱上汽车绑架!衡阳市女孩谭某被4个男子以带路为由,骗上汽车,遭遇强奸绑架!
桩桩件件,现实如斯,爸爸妈妈们该何去何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你要远离一切是非!看见受伤的老人,不许上前,躲得远远的哦!
那么,谁家没有老人,谁不会变老!难道我们能够眼见着自家的老人,遇上病困或跌倒的时候,也没有人敢于上前救助吗?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看见小偷,不许多事,不许干预!
那么,如果正急需一笔钱救人,却被小偷偷窃!您会不会大骂人心不古,世风不正,为什么车上这么多人看见,没有一个仗义提醒的!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孩子和自己:路上看见钱,绝对不许做什么拾金不昧!要视而不见!
那么,拾金不昧,就真的因此成为“绝世”美德。无论是道德审判,还是法律救赎,都只能是事后的亡羊补牢,我们的孩子和广大公众只会日渐消极,这个社会也会因之变得缺失道德是非。
如果我们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人问路,不答不理不靠近。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自己的老人分不清城市相似的楼宇,也迷失了回家的路途,那么又该怎么办?那时,我们还能大骂世风日下,现代人铁石心肠吗? 我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朋友,当企业因董事会要求被迫停业时,他极尽全力,为每个员工争取到了一定的回偿,但是对于加班费等一些杂费实在没有能力,再也无法从法人手里要到了,而少数不懂法规不明道理的员工,不去找握有资金权利的法人,反而指责早已离开,并无资金掌握权的老总朋友,而令其委屈难过。是不是当初不应该为他们争取呢?争取了倒反。。?
如果人人都被现实地教育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被现实地教育了!那么,所有的助人行为,都将会因怕惹麻烦而取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冰冷;我们的世界,将多么的苍白无力;我们的心灵,将何等地挣扎。我们又将怎么面对,纯洁孩子的质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那位跌倒的奶奶?
当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有资格,强求他人?责骂他人?
不,绝对不能再继续这种状态了。
一直打心底里最为尊敬的特蕾莎修女说: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
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
那么,爸爸妈妈们要问了,我们知道了,为了我们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坚持,崇尚美德,弘扬正义!
那么,如何做了好事,不会招惹麻烦?如何做了好事,还能保护自己和孩子平安无事?
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学习“科学”地做好事,学习理性地教导孩子,既要坚持正义纯真的心灵,也要学习聪明智慧的救人技巧。
助人为乐而不招惹麻烦和危险的技巧,其实非常简单。对我们自己和孩子都有用。
1、帮助伤者
先邀请多人一同上前,快速保护,围住伤者。然后坚决果断拨打专业救助机构110和120.自己直接施救,招惹麻烦是一说,主要还是我们都没有医学常识,有些急性病或骨折病人根本不能胡乱搬动、颠簸或背着跑步前行。
如果不具备邀请多人上前的条件,需大喊旁人见证,请目击证人留下电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2、拾金不昧 如果路遇一叠钱或钱包,请立即大大方方地邀请旁人,共同见证,一起交给警察或相关失物认领机构。尽可能不要自己独立处理。当然,如果只是一张钱币,就无所谓单独不单独了。
3、制止偷窃
看见偷窃行为,可以撞一下失主或故意踩一下她的脚,或着在失主身边故意大声给朋友打电话,引起失主警惕即可。一般失主警醒了,小偷就很难再下手。
4、看见偷车人或行凶歹徒 看见行凶或偷车的歹徒,如果自己同行人很多,可以上前制止。如果不是,请立即到隐秘处拨打110,将歹徒地点和特征叙述清晰,即便警察来时,歹徒已经跑了,警察也可以根据罪犯特征实施抓捕。
5、陌生人问路
坚持决不上问路人的车,远离问路车辆,大声回答即可,又帮助了可能需要帮助的人,也因为很大的声音,可引起周围很多人注意,使自己没有危险的可能。
重点是教育我们的孩子,遇见骑摩托或开汽车的问路人,一定保持1米距离,大声回答即可。千万不能上陌生人的车,即便是几个小伙伴一起也不行。
也许有人说,这样多么怯懦,多么不勇敢。
但是,鲁迅说过,要善做壕堑战。智慧的人,掩护好自己,同时,也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顾双方实力差异,贸然一人斗敌,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使这个世界痛
失一位正义的勇士之外,根本制止不了罪恶。(特警、刑警、武警、会功夫的人除外)许诸赤膊上阵,纵有匹夫之勇,也难敌万箭齐发,也决不适合鼓励的。朋友们,不要因为做好事曾经遭遇挫折和委屈就停下来,为了我们的孩子生存的世界能够美好,不要放弃任何善良、勇敢的努力。不要放弃做好事,做好人。学习“壕堑战”,保护自己,战胜邪恶。
真挚祝福这个世界,心底正直,仗义而行的朋友越来越多,祝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最后,提醒所有曾经和未来有可能接受别人帮助的朋友,了解是非原曲,懂得感恩,不要寒了帮助我们的人的心呵!筱丹写于12月17日
特雷莎箴言:
如果你做好事,人们控诉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密动机。你一定还是要做。如果坦诚待人,使你受到伤害。你一定还是要做。人们同情弱者,却只追随强者。但你还是要为弱者而仗义。
人们确实需要你帮助,但当你帮助他们的时候,反而你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攻击。但还是帮助他人。当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有可能反而会被反咬一口。但你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献给这个世界。你如果今天所做的好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你一定还是要做。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Do good anyway.因为,如果你不做,所有的人都不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连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