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兰州交通大学2009级考试复习总结

时间:2019-05-13 03: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兰州交通大学2009级考试复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兰州交通大学2009级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兰州交通大学2009级考试复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认识、遇到新的问题,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必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科学内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基础、科学基础、认识基础,需要在这些基础上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中国的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P7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36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那些?P37-39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什么叫思想路线?(小简答)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P43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P5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们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成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经济上,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必须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新中国建立之初,国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的、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所谓科学的,就是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P90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三大改造的完成)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05-106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P122-123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1、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P13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P13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该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2 “一个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4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P146-147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P163

为什么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存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张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P168-169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有何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内容比较明确,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则比较丰富复杂,其全部内容和体系结构尚待研究,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它除了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P201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P207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特征?相比于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我国政党制度有那几大优势?

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优势:我国政党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政党制度有效地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了社会利益的表达渠道,能够更好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P230、什么是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是 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什么是政治体制?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P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有哪些?

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咦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P255-25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系统,保障人们基本生活。5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为什么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当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P372-373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1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Pl177

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a高度集中的几乎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C 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2)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注意的重要特征。这样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P179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就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理论意义P181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丰富内涵:p181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制度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市场机制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3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2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P18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7.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P186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P187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8.公有制经济的范围:P189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89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所有制基础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10.股份制P190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股份制是基本集中地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性质。

1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P191

1)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3 12.分配制度P192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声场厂房、设备、原材料)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193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95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200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8.4.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背景:P202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属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1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P206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3、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三农问题:P2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220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P222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P224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227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P230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名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P231。

5、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P233

6、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0.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P251。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252。

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P255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精髓)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259。

10.3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P26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就定性和支配地位。

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补充: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各民族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P274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含义: P276

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有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P277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P278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1.2 5.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P283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2.1 0.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P296。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P296。

1)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2)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3)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1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P298 1.2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P301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302

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5)解决台湾问题(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P309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6、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3.1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要求实现通航、通邮、通商三通,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提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P300。3.2 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阐述了邓六条。P301。

4、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02。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5.香港和澳门问题P306

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87年4月13日,中葡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P305.补充:邓小平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0.1 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P318.0.2 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0.3 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1、走和平发展道路依据P325 1)2)3)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果断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P328。

2.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P330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330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其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苏联解体后,威胁中亚地区安全的因素不包含军备竞赛。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1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1)2)3)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P338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P339 14.2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346。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P346。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P366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有党的性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为坚强的领导核心。P381 补充: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本质是坚持一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辨析题: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首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

7、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8、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10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实现“均衡“ 1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12.民主集中制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具有高效率。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14.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之处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15.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处的”。

16、人权高于主权。

1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18、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0、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2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2、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4、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

25、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

26、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27、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8、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应以全体劳动者为基础,叫“全民党”或“人民党”。

29、现在是科教兴国时代,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因而党应以知识分子为基础。30、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31、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32、中国共产党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简答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9.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0.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1.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12.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3.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理解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思?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第一章

P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补充:20C30S党内第一个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时间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斯,时代特色。

P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实际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P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P13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20C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和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P1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8、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补充:毛泽东建军最基本的要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P23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P29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与时俱进,在坚持执政为民。

补充: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党面临执政的考验,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临和平与发展的考验。

P30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补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P36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43 补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47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

这一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强的实践性,鲜明的批判性,高度的开放性,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科学性。

P5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55 补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 72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

P7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毛概重点

题型:简答题5分*6=30分辨析题10分*3=30分论述题20分*2 =40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南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结果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原因: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辨析: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

答: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1)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积极探索,并制定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

社会初级阶段包括两种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人口基数大、人民生活水平低、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发展状况差异大、科学教育文化发展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X)

答:改革之所以不是传统意思意义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中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辨析题】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的推进对外开放;(2)实现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两条原则:

[1]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

【材料分析题】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辨析题】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表现是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实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意义是: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为扩大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实行两种制度

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原因:①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本目标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个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复习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毛思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包括(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8.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一层的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层的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13.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7.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8.如何评价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9.基本国策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2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2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义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提供借鉴。

25.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26.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不是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8.基层指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基层民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中国已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2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31.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样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3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民生为重点)

35.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3)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则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兰州交通大学2009级考试复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兰州交通大学2009级考试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