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3:0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国之路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国之路读后感》。

第一篇:强国之路读后感

30个历史关键,30次历史选择

——《强国之路》读后感

赵惠建

本书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的30个关键性事件,旨在回顾共和国繁荣富强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不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益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而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征程中的领导风范,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强国之路,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在国内,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而在国际上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953年到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经济政治情况都不容乐观,在78年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使得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深化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92年起建设的三峡大坝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98特大洪水的时候,我们的子弟兵就是每一根坚桩,每一袋沙土,同时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堤;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予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条件,扩大我国出口;03年非典中国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决策防止非典工作,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中华民族经受了又一次考验,终于战胜了非典;08年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结尾,科学发展观作为治国纲领,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人类进步的导向,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确信无疑地被认同。我们对它的文化思想与人生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却发现还没有更多的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公理、正理、科学的公信作出过解释。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考虑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第二篇:强国之路读后感

强国之路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强国之路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40年前的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在绵绵的春雨中,一个崭新的时代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有一股无坚不摧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在《强国之路》中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在的“钢铁精神”。

《强国之路》一书介绍了中国新科技、奥运会风采等国家强盛的代表。书中,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二维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奇妙感;我认识了方便的“一卡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我还认识了奇妙的GPS,让我们在陌生的地方不迷路。但是,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钢铁长城》这一段,它主要介绍了我们中国的国防建筑、军事力量以及军人风采。“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免签多少个国家,更在于危险的时刻祖国能带你回家。”那惊心动魄的两起撤侨事件(利比亚撤侨和也门撤侨),都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据统计,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活跃在各个任务区的维和官兵,都彰显了中国爱和平、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为世界和平贡献了积极的力量。我觉得越来越高端的军事武器和威武的军人风姿,都是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放下书本,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学校刚刚举行过“邑学军事体验营”的活动。在军训活动中,我不仅学会了站军姿、叠军被、唱军歌等,还磨练了我果断、勇敢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通过这次军事体验活动,我知道了解放军叔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训练有多么艰苦,条件有多么恶劣,他们都不怕,服从组织命令,执行各种任务,吃苦耐劳,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同时,我也学会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我要把军人的钢铁意志融入我的学习中,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遇到机会要迎头跟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的未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延续祖国的“钢铁长城”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新时代的少年,长大后才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坎坷长途,40年的同舟共济……改革开放的一个国家强盛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光明之路,更是一条光辉之路。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让祖国这条已经觉醒的巨龙重新腾飞,让它在天空中翱翔,让它的力量震撼全世界!

第三篇:强国之路30年读后感

强国之路30年读后感

还记得上课看了强国之路的视频,回来之后搜了一下竟然发现了一本书《强国之路》由于新奇就看了一下,正值老师要写读后感我就干脆写了这个读后感。第一 用发展的视野和战略,总结、观察和俯瞰30年的改革开放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而《强国之路》中的许多文章,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后果等。绝大多数文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与我们的渐进式改革的推进策略有一定联系,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一些关键性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到位所致。因此,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政府自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化解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问题唯一途径。用这样的视野、高度来分析认识改革开放,不仅可以清晰地分析大势,研判大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由于过多地纠缠一些具体的细微末节,影响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评价。第二 对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

众所周知,近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实行了30年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要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变革,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环境下,进行艰难的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构经济和社会秩序,加

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同步。这就决定,中国的改革必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探索从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起步,紧紧围绕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强国之路》收入的许多论文,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如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社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这些文章,不仅总结了上述相关领域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描绘了改革的历程,而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改革的趋势等,也给予了很多关注。有些观点颇富前展性,如强调要把握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特点、机理、目标、途径,财政体制改革应将优先经济增长目标转变为优先社会公共服务目标,农村改革中要用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引导城乡统筹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更加关注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外开放中的风险防范,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防止政府改革孤军深入,改进改革的推进策略等。这些观点对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 对未来中国的改革走向,作了前展性的预测和分析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正是从这样的高度,《强国之路》对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预测。其基本的判断是: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整体上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同时,有的文章分析了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及中国进入发展型社会后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意义,利益关系的调整将更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等。基于此,许多论文都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协调经济、社会以

及政治等不同领域的改革关系。在当前,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并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整体上与其他改革保持平衡。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多位学者建议,中央应该设立独立的改革协调机构,这个机构不应该附设在一个政府部门内部,而是应归总理直接领导,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避免部门利益对改革的干扰和影响。

第四篇:《文化强国之路》读后感

近日,李长春同志文集《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集收录了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面对新形势的探索思考。该书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探索我国的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一、不平凡的历程,历史性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主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长春同志常常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文化单位进行调研,与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的蓝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方向、积极稳妥深入发展。十余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这部著作勾勒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清晰脉络。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各领域改革中是最晚启动的,但进行得十分平稳,效果十分显著。这与党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要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分不开。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确定北京等9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开展试点,历经两年多的探索,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8月,主要是扩大试点、逐步推开。在综合性试点地区率先推开改革,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也都确定自己的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从2010年8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从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部著作体现了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基本矛盾,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一致,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与我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下决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长春同志指出:改革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早在2003年,长春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要抓紧研究对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定位、深化微观主体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十年来,这些领域大部分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有效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系统实现局社分开、局台分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理顺;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经过十年努力,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长春同志深刻理解、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如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等。这些重要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这些年文化领域进步的最鲜明标志,也是继续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长春同志一直强调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十年来,文化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长春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准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是我们对文化属性认识的一大飞跃,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即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领域,能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长春同志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长春同志的著作里通篇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始终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要触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更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会触及深层次的理念、观念,是对我们政治智慧、执政水平、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从长春同志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指导实践。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决不能不加区别一刀切。长春同志强调,认真落实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另一方面,把推动改革的过程作为各项文化政策不断调整、逐步配套的过程,确保改革做到既积极又稳妥。这十六字方针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实际的准确把握。

坚持统筹兼顾。长春同志指出,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把握好度。长春同志常常指出,我们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特征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有定力,这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正确的方向。他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反左,要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反左防右,反右防左;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轻易定为左或右。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对我们政治定力、智慧、能力、水平的大考验。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改什么,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

读罢《文化强国之路》,掩卷长思。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深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艰辛与不易,也深感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的弥足珍贵。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五篇: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建立后4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对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心意,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我国繁荣富强的一条强国之路。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 邓小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2010年是中国改革改革开放33周年。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 转折。回顾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总结33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决非偶然,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时代依据。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状况和特点。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同时,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矛盾的思想。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 1

论。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则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资金和人力,依靠我国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外部条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自己。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要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

改革开放是我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义无返顾的战略选择。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走下去,在僵化的体制内束缚任何创新和探索。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难以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国家难以追赶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要么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得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进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任何别的道路都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毅然地选择了后者。由此而来的中国巨变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历史所记载。

(三)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的摸索甚至一度的混乱,到1978年前后,形成了两个极具深远影响,并在当时就能产生巨大的现实冲击力的共识: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因为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了这两个基本共识,所以,产生了“拨乱反正”的巨大历史作用,因而被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起点。自此之后,近33年来,中国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都基于所形成的关于发展主题的全民共识。尽管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方式和行动上,中国的改革模式一般被认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以“试错”方式,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推行,而并无事先的周密规划设计。但实际上,在前进的基本方向上,中国近33年改革开放所表现出的明确性和坚定性却是非常鲜明的,而完全不是靠摸着石头左右徘徊。其根基就是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和坚持并为全民所接受的关于发展主题的若干最基本共识。共识不动摇,方向才始终明确,决心才坚定不移,步伐才稳健而急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长期改善的阶段。这样的态势,与社会主义比较,它处于上风。这样的态势,影响人们 2

对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这样的态势下,社会主义的旗帜到底能打多久?社会主义道路还能走多远?如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呢?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能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迎头赶上并最终超过发达国家,能否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惟有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见,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拨乱反正的客观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无疑是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近33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形成了巨大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十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认识。这种规律性认识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自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即“十个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3

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也解答了国内外不同人群对中国改革开放成败是非的困惑和误解。这“十个结合”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在于一系列的平衡协调:如整体稳定和重点突破,渐进量变和激进突变,内部改革和外部开放,坚持原则和灵活应变,近期需要和长期战略,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自下而上的创新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等等。这“十个结合”也说明: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定的条件下,改革开放需要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可逆转,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近32年来的历史进程和7年来的新经验都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坚信,坚持改革开放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强国之路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国之路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国之路30年有感

    XX年11月17日至18日,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举办了“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论坛。作为该论坛的成果,《强国之路――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一书......

    从《文化强国之路》读到什么?

    从《文化强国之路》读到什么? 【导语】李长春同志新书《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正式在京首发。书中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教案 刘小川 导入新课:(案例)由“胡锦涛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引入主题。凸显时政,彰显国家意志。由此提出“三个创新”的问题,点燃学生......

    文化强国之路(优秀范文五篇)

    文化强国之路探索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能动反映,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重要推动价值。建设文化强国,根本目标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

    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

    读《强国之路》有感800字四6班 朱锦阳40年前的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在绵绵的春雨中,一个崭新的时代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看到中华民族......

    《强国之路30年》读书征文活动计划

    《强国之路30年》读书征文活动计划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强国之路30年》教材,本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计划在本学期11月份开展《强国之路30年》读书征文活动,现将具......

    第七章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5篇)

    第七章 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一框 坚持改革开放 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强国富民使命。 2.牢记改革开放的标志及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3.知道中国腾飞的原因及表现。 4.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