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发
2010莱芜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的重要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紧紧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完成增加值 373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上年增加73家。钢铁产业继续升级改造,全市钢产量达到1700万吨。非钢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5%,比年初提高3.2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3%。投资、消费带动有力,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亿元,增长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8.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增长8.01%。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0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减少2%和5%,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两新”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城中村拆迁259万平方米,9个示范镇52个项目全部开工,新建农村社区住房1.5万户。“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农村住房确权发证工作进展顺利。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8万亩,造林补植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9%。农高区建设步伐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12万亩。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设农村道路120公里,实施76个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150个标准化用电村,完成10个镇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5座大中型水库、6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竣工,牟汶河拦河闸二期工程顺利启动。新一轮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式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新成效,国土资源管理秩序进一步好转。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2.5万户,私营企业突破1万家,分别增长14.7%和12.1%。扎实推进排忧解难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590个,企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与央企、强企合作,汇源工业园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全市完成招商引资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770万美元。泰丰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珠江村镇银行落户我市。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586亿元和465亿元,分别增长4.2%和8.9%,城乡居民储蓄达到299亿元,增长14.3%。外经外贸快速回升,实现进出口26.5亿美元,其中出口 10.3亿美元,增长74.6%。农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达到5.6亿美元。
(四)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88元和8311元,分别增长10.8%和13.6%。积极落实扩大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城镇医疗、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保持在75%以上。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成实物配租房建设740套,2385户城乡低收入家庭和742户优抚对象领取住房补贴。32处新建社区老年公寓投入使用。2010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展,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新修《莱芜市志》通过专家评审。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我市在第22届省运会金牌榜名列第十,在亚运会上获得首枚金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3‰。“平安莱芜”建设扎实有效,信访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食品药品监管成效明显。“五五”普法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口援建北川提前一年全部完成。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审计、统计、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对台事务、妇女儿童、残疾
人、气象、地震、物价、仲裁、机关事务、人民防空、无线电、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乡环境更加优美。莱芜中心片区旧城更新规划、高新区北片区等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市文化中心一期工程顺利竣工,钢铁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开馆使用。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进展顺利。台莱线、龙潭大街等16条道路改造完成,7条道路实施强电下地。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竣工,第三污水处理厂启动运营。绿化亮化不断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我市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列地级市第12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中列第14位。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功举办2010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叫响了“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品牌。
(六)大力加强政府建设,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按时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45件、政协提案202件。加强阳光政府建设,拓宽民意诉求渠道,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15%以上。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压缩行政支出,市级机关单位公用经费压减10%。全面推行目标绩效管理,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市、区、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严格落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进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廉政建设水平。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的正确领导,继往开来,务实创新,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三大产业板块”和“四个功能区”,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格局;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认真落实中央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扎实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我们高水平举办两届国际航空体育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形象;我们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2.4倍;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2%和12.2%,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1.8倍。过去的五年,是莱芜发展理念大转变、发展模式大创新、发展质量大提高的五年,是莱芜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通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无私奉献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发展经验尤足珍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用心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达到更高水平;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为人民群众造福谋利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良好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发展的稳定性、均衡性、协调性不强;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减缓;社会建设任重道远,改善民生的需求十分迫切;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从今年开始,我市进入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要求,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已经印发大会,请大家予以审议。
未来的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五年的发展环境,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要应对许多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将进入产业调整升级的新时代。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将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社会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将加快推进,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更加明显。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市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了积极进取的民心民气,积累了应对复杂局面的宝贵经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今后五年,将是我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乡建设跨越提升、社会建设全面突破、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确分析判断形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抓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7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6000元,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要把莱芜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达、环境优美宜人、社会稳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排放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各位代表,今年形势错综复杂,任务繁重艰巨。围绕做好政府工作,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做到好中求快,快中求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二是始终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建设技术进步、管理科学、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作着力点,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不断开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四是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是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廉洁勤政,务实为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效能在监督中提高,努力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六是始终坚持市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市政府将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迈进。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钢铁产业发展,加快莱钢产品升级改造、泰钢炼铁技术改造、九羊复合焊管等项目建设,引导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巩固扩大钢铁产业优势。支持能源、机械、食品等非钢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壮大非钢产业规模。抓好莱芜发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汇源工业园二期、万兴食品工业园、维达国际纸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立足我市粉末冶金、塑机、线缆、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强化具体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增长22%以上。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制定落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化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高新区要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突出抓好高新技术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加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培植力度,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落实扶持政策,拓宽发展领域,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雪野旅游区要以设立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
础设施,推进特色旅游小镇、生态软件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区域承载功能。办好2011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扶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及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推介力度,提高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2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培育特色畜禽品牌。实施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农高区为龙头,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质农业集聚发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两股两建”,扎实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加快农村产权资本化进程。深化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0家。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成土地流转2.5万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两新”工程,完成城中村拆迁2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300万平方米、农村集中居住区住房1.2万户。抓好城乡交通场站建设,巩固完善公交一体化成果。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0公里。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完成70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牟汶河拦河闸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完成莲花、鹏泉、枣园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汶源、孟家庄、雪野输变电工程。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高标准文化大院50个、农村书屋200个、农村社区健身广场50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深化支持乡镇发展的各项措施,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财政奖励政策,激发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镇村特色产业,增强镇域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拓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支持中心镇、重点镇加快发展,增强对镇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对外开放,激发内部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着力抓好招商引资。把握招商规律,创新招商方式,深入推进产业招商、蹲点招商和以商招商,增强招商实效。加大对日韩、港台、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紧盯外资企业、中央企业和民营强企,积极推进与五矿集团、华能集团、汇源集团的合作,促进项目尽快落地。组织好钢铁博览会、生姜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强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加强投资管理,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积极发展外经外贸。继续巩固优势出口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促进市场多元化。培植出口骨干企业,壮大出口企业队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力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大力开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行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防范化解收汇风险。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支持企业有序发展境外投资合作。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稳定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坚定全民创业理念,完善财政、信贷扶持政策,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成长计划,重点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服务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完善预警调控机制,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降耗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动企业节能管理创新,扎实抓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和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完成造林补植6万亩。搞好水土保持,积极开展破损山体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推进基本农田综合整治,搞好中低产田改造,保持耕地总量稳定。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充分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维护国土管理秩序。强化地质勘查管理,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平。
(五)做好财税金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高度重视财源建设,加强财政税收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税保障能力。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创税产业,巩固强化骨干财源,大力培育新兴财源,夯实财政增收的基础,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健全税源控管体系,强化社会综合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实现非税收入集中规范管理。进一步理顺财税体制,落实税收奖励政策,调动各区加强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调度财政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审计力度,健全资金运行监管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事,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和一般性开支,挤出更多的财力为群众谋利益,为百姓办实事,让每一位城乡居民更多地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
增强金融工作活力。继续深化银企合作,促进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确保贷款增幅不低于14%,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管理,规范整顿各类担保机构,抓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积极引进外地银行到莱芜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信用体系和法制环境建设,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六)加强民生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扩大群众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强化就业服务,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深入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着力解决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增加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做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全医疗、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机制,加快保险费用结算办法改革。提高新农合财政筹资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工作。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完成儿童福利院建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抓好15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1560户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工作,帮助600户优抚对象和150户残疾人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继续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抓好山东影视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文化下乡。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综合执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莱芜市志》修订出版工作。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科普教育,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制定实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
育水平。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推进“银龄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完成20处老年公寓建设。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不断强化社会管理。落实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网格化管理,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5‰以下。完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编制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完成第10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快安全防护和监控能力建设,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抓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全省全国双拥模范城。
(八)建设精品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
准确把握我市城市建设特点,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乡建设布局,搭建“一主两副一区”城市新架构。着力完善规划体系,修编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部新城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专项规划。提升莱城城区建设水平,完善钢城基础设施,加快牛泉等6个重点城镇建设。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施文化中心二期工程,完成图书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建设。加快山西运煤铁路莱芜段建设,做好青兰高速公路开工前期工作。完成汶源大街、汶阳大街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完善天然气和供热、供水管网,实施强电下地工程,健全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配套设施。抓好文化路、龙潭大街、凤凰路亮化工程,建设怡和缘城市公园。争创山东省人居环境奖。
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扎实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整治各种“脏、乱、差”现象,维护良好环境。强化公共设施管理,搞好城市管线、环卫、公交等设施的日常管护。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动城镇管理执法向社区延伸。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让广大群众在一个整洁、有序、舒心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为民服务不懈怠、真抓实干不放松,全面履行好政府各项职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议,定期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支持省以上驻莱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健全政府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鼓励公众有序参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进一步推动管理创新。继续清理规范审批事项,大力推行联合审批和限时办结制度,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鼓励更多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严格实施绩效管理,落实行政问责制度,加大干部监督考核力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广大群众更广泛地参与政府管理,更直接地监督政府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坚持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市委、市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严格岗位责任制,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做到责任有主体、实施有监督、结果有考核,确保政令畅通。坚持一流标准,发扬务实作风,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四)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着力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国有产权出让、政府采购、农村产权改革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推行政府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全过程效能监察,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勤政廉政、自警自励,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表率,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让我们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莱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3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8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莱芜市市长 杨宜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主题,牢牢把握“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总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突出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突出提速增效、朝夕必争,突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30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02亿元,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4%,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6.2%,实际可用财力66.7亿元,增长12.7%。实施工业发展“613”工程,新增91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13%,一批骨干企业向销售收入几十亿、上百亿加速迈进。钢铁产业加快优化升级,莱钢、泰钢、九羊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开工,优特钢比例超过30%。非钢产业进一步壮大,实现增加值占比达到47.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6%。我市成为国家火炬粉末冶金特色产业基地。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719亿元和558亿元,分别增长19%和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亿元,增长15%。进出口完成21亿美元。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7%,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一批投资十几亿、几十亿元的项目加快落地,全年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94个,过10亿元项目71个,完成大项目投资424亿元,泰禾生化、科虹线缆、五矿重机、金鼎光电材料等155个项目建成投产,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全市组建360个专业招商小组,引进过亿元项目246个,过10亿元项目49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2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0亿元,增长23.4%。深化与莱钢集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依托泰钢建设不锈钢生态产业园,推进高新区、莱城工业区、雪野旅游区、农高区项目集聚步伐,园区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完成125家企业“两证”办理工作。镇域经济实力增强,镇级财政收入增长29.9%,7个镇(街道)财政收入过亿元。口镇、羊里列为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城乡建设三年纲要,确立莱城主城、钢城、口镇、雪野“四城四区”发展布局,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口镇新城、经济开发区、雪野旅游区等重要片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年开工106个城建重点项目,文化中心二期、财富广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花园路、北坦路、振兴路、鹿鸣路、凤城西大街西延段等一批道路新修或完成改造,山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11个控制性工程全部开工。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现代水网规划批准实施,完成牟汶河拦河闸建设,嘶马河、通天河综合治理进展顺利。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础更加巩固,省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21家和769家,16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我市荣获“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达到37万亩。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林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工243个农村建设项目,新建改造农村道路529公里,实施102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农村住房建设7800户,101处健身广场、100处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全年民生财政投入达到20亿元,增长1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6450元和11000元,分别增长13%和15%。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3771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为4278户城乡困难家庭发放房屋租购和修缮补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开工,44处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9处标准化学校投入使用,全市高考再创佳绩。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药品零差率销售在城市医院开始推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民健身运动稳步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平安莱芜”建设不断深化,信访工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取得积极成果。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富有成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事业持续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史志、物价、仲裁、气象、地震、应急管理、无线电工作稳步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取得新的成绩。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城乡规划会审等制度,严格政府议事决策规则,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按时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02件、政协提案187件。加快干部作风转变,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实施领导包项目、干部下基层、部门公开承诺、窗口标准服务等制度,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负重奋起、迎难而上、筑牢基础、开局良好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全市发展大局,明确提出建设“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的目标,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市上下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破除思想牢笼,提升境界标准,全力拼搏奋进,开启了我市赶超跨越的崭新篇章。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勇争一流,各项工作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帮助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实现跨越发展的压力很大;企业创新能力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资金、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干部作风、服务效率需要更加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各位代表,今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速赶超跨越、推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攻坚2013,我们既要抢抓用好新的机遇,又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要看到,国家宏观政策向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进一步倾斜,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推进,为我们借势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全市干部群众认识更加统一,信心更加坚定,产业实力、发展平台不断加强,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赶超跨越不停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就一定能够创造莱芜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壮大经济实力,着力加快城市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一要始终坚持以赶超跨越为主题,再提境界,再提标准,再提质量,突出攻坚求突破,突出提升上档次,突出争先谋进位,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争一流。二要始终坚持以增强实力为根本,全力抓好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全力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全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镇域经济,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硬仗,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三要始终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做到城乡统筹、规划引领、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幸福的美好城市。四要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大民生投入,加强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要始终坚持以良好作风为保障,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六要始终坚持市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合力,确保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加快壮大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巩固项目建设的强劲势头,着力提升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确保大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和骨干企业培植等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提升大项目建设质量。继续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推进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达效,确保年内新上投资过亿元项目200个,过10亿元项目40个,竣工投产项目达到1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更加注重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确保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全力推进莱钢产品升级改造、莱芜电厂百万千瓦机组、环球V6发动机、中天科技园、莱城医药产业园等一批投资几十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完善调度督查、观摩评比、考核奖惩等制度,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招商引资新突破。突出招大引强,坚持市、区主要领导带队招商,紧盯央企强企和世界500强,积极对接合作,努力引进一批投资大、带动强、创税高的项目。突出招好选优,围绕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项目。突出重点区域招商,瞄准以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精心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主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提升招商成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不少于100个,形成固定资产170亿元以上。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加快推进“613”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产品市场形势较好的企业要加快产能扩张,着力做大规模;传统优势企业要加快产业延伸升级,着力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快发展壮大,着力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数突破400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实施钢铁产业提升和非钢产业倍增工程,力争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非钢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以上。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引导各园区按照自身定位和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进度,迅速壮大实力,创建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形成多极带动、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坚持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省级园区要加快项目集中、企业集聚,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力争进入全省前列,高新区要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支持承载能力。
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按照县域标准发展镇域经济,鼓励各镇(街道)优化平台建设,培育当家产业,促进镇域实力迅速提升。突出抓好口镇、羊里、颜庄等重点镇建设,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强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强动态管理和分类考核,激励各镇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确保镇级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新增3-4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镇。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积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重点培植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0家。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发展高标准农田6.5万亩。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坚持以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牢固树立“小市大城区”的理念,强化攻坚的决心和力度,集中突破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
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布局,突出重点片区、重点组团和重点部位建设,集中实施161项城建工程,促进城市建设出精品、见亮点、上品位。着力抓好6个重点片区建设:一是抓好长勺路沿线改造。启动长勺路绿化提升,加快鲁中矿职工生活区、北埠文化商贸组团建设,市医院扩建完成主体工程。二是加快口镇新城建设。重点抓好格瑞创业大厦、市民文化中心、新城高级中学建设,抓好龙马河综合治理,为新城建设打基础、出形象。三是实施老城区改造。抓好胜利北路、龙潭西大街、汶源西大街等道路建设;已开工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要加快推进,新的项目要抓紧规划实施;完成财富广场主体工程。四是健全高新区服务功能。启动商务综合体、金融商务中心等规划建设,完成科技人才苑等重点工程。五是优化钢城规划建设。抓好沃商广场、汶水之韵、华诚丽都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实施钢都大街、双龙山公园、南湖公园等重点工程。六是提升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完善环湖公园、雪野绿道建设,加快恒大、北岸新镇等重点片区开发,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中心镇,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容纳能力强的中心村,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工221个重点建设项目,推进44个新社区建设和100个村综合整治,完成125个村标准用电改造和41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改、建、提”生态建设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8%。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争做全省防污治污先行区。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大规模推进城乡绿化,建设滨河公园、虹桥游园等园林绿地,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抓好嘶马河、嬴汶河、辛庄河、方下河等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率先建成水生态文明市。
有效改进城乡管理。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加大城市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城市建设秩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突出抓好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背街小巷等重点部位,农村突出抓好社区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一批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完善供热、供气、消防、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加强环卫、道路、管线等市政设施养护,保障城市良好运行。
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恪尽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努力建设幸福莱芜。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重点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
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二是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困难群体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医疗、工伤、失业市级统筹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65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50元和每年240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4200元,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月720元。四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建设2644套保障性住房,为56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五是实施全民健康提升工程。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全力抓好为民办的“十件实事”,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好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30所,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依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引进本科高等院校。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成社会福利院综合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新建一批规范化社区托老所。推进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开展“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快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积极组织富有特色的公益文化服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扎实做好“十艺节”筹备参赛工作,高水平承办全国优秀话剧展演活动。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广播影视等产业,抓好雪野文化创意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巩固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深化“平安莱芜”建设,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强化发展要素支撑,为赶超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整合发展资源,凝聚发展动力,不断强化资金、土地、环境和科技人才支撑,切实破解各种要素瓶颈制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资金土地环境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财税增长目标。完善银企互利合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扩大过桥资金、贴息资金、助保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力争全年新增贷款超过70亿元。强化对拟上市企业的指导与扶持,开辟更多融资渠道。整顿金融秩序,加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坚持依法依规、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程度。加大环境监管治理力度,提升扩大环境容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
发挥科技人才引领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加快引进创新型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120个省以上重点科技计划,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发展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各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2.4%。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植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千名企业家培训工程,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领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稳妥实施区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两股”改革,切实用活产权发挥效益。积极发展外经外贸,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大高端钢材、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推进济南莱芜经济协作区建设,争取有利政策,促进交通、通信、产业等领域同城化率先突破。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
面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级政府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坚决贯彻市委“干部作风建设年”的决策部署,扎实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研究工作、谋划发展上来,不断增强统筹全局、把握规律、推进落实的能力,切实担负起跨越发展的重任。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健全政府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管理事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部门标准化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跟踪问效等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严格执行市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公正文明执法。
着力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按照“三高一大”的总要求,扎实有效地抓好作风建设,力行真抓实干、提速增效,倡导说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坚决整治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高效服务,做到工作在一线部署、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减少事务性活动,加强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项目的协调推进,促进工作落实。深入研究工作、研究政策,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国家、省政策动态,拓宽对上争取的领域,提高对上争取的实效。
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提高廉政建设水平。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着力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国有产权出让、政府投资项目和采购、农村产权改革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勤俭办事,严格控制行政费用,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市级机关单位办公经费继续维持上年水平。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办侵犯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树立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赶超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前景催人奋进,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扎实苦干,锐意攻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莱芜市教育局范文
莱芜市教育局
莱芜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文件
莱芜市财政局
莱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莱教师字〔2015〕8号
莱芜市教育局等4部门
关于推进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
流轮岗的意见
各区教育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泰钢工业园,市直各中小学: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下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山东省委办公厅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山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鲁教师发〔2015〕1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莱办发〔2015〕3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征得市委组织部同意,现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内在活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师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逐步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覆盖面,促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同时也要注重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选拔部分校长和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学习交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各区遴选部分乡镇和学校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从2016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力争到2018年基本实现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切实关心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尽力设法帮助解决。尽快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解决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交流工作的长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统筹规划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把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推进。
(三)科学实施原则。立足我市实际,并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稳妥有序地组织实施,实现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积极发动,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交流工作的正效应,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交流范围
校长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2届(每届任期一般为4年)。教师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已聘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超过两个聘期(每个聘期一般为3至5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当交流轮岗。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校长、教师,一般不再参与交流轮岗。处于孕期、哺乳期或因病等特殊情况不宜交流的教师,在校内公示并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后,可暂不交流。
城镇学校、省市规范化学校、已聘高中级教师职务达到或超过岗位设置结构比例的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其中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中级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教学能手和区级以上优秀教师等要占一定比例。同一所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一般不同时进行交流。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及教师和市、区教研机构人员到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交流、支教。
五、组织实施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校长和教师队伍均衡配置要求,制定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报区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经济开发区、泰钢工业园和各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可跨区、跨校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可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团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
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坚持组织选派与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个人申请交流。符合交流轮岗要求的校长、教师本人提出申请,或不符合交流轮岗要求但自愿申请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经学校和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进行交流。
(二)学校推荐交流。学校根据教师交流的有关规定和本校教师队伍实际,制订交流计划。主要依据教师在本校连续任职时间和个人申请,确定符合规定条件的校长、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交流,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实施。
(三)岗位竞聘交流。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岗位空缺情况,统一组织所辖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校长、教师参加岗位竞聘,择优交流轮岗。
县(区)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要办理人事调动手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应手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其人事档案管理。结合国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退休政策规定,切实做好交流轮岗人员退休后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城镇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校长每次交流的年限原则上不少于一届,具体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期满的校长、教师,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回原学校或留在交流学校任职、任教,并在竞岗、竞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交流人员应于每年8月10日前安排到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名单要经学校和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示后确定。
六、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设立中小学高级、正高级教师岗位,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推动县(区)域内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在特级教师评选中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倾斜。
在职务(职称)评聘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中,要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称、正高级教师职称和评选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含城镇学校交流、支教教师)、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岗位细分等级聘用,并接受新单位的领导、管理及考核。优先任(聘)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
在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加大倾斜力度。各有关单位和学校要加快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尽力解决交流轮岗人员的食宿问题。加强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针对性培训,纳入各级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和项目,并予以优先安排。对参加交流轮岗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有关评先树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对无正当理由又拒不服从交流安排的校长和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市级统筹、以区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区应建立教育、组织、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校长教师交流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明确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共同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根据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和校长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中长期规划和交流计划,并落实到校、到人。要妥善处理好校长教师交流与学校办学特色传承、教师交流与教师队伍整体稳定、尊重教师个人诉求与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政策宣传。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要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争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引导广大校长、教师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交流。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切实维护校长教师的合法权益。及时总结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监督考核。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作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各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考核督导办法,细化具体目标,明确任务要求,切实加强对交流工作的指导、考核、评价和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莱芜市教育局
莱芜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莱芜市财政局
莱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5年12月31日
莱芜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5年12月31日
第四篇:莱芜市劳动合同样本
编号
劳 动 合 同 书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地址:
性质: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乙方(劳动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家庭住址:
居民身份证号码:
使 用 说 明
一、双方在签订本合同前,应认真阅读本合同书。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二、本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和职工(乙方)亲自签章,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方为有效。
三、本合同中的空栏,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填写,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不需填写的空栏,划上“/”。
四、工时制度分为标准工时、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三种。
实行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须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五、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六、本合同的未尽事宜,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一并履行。
七、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甲乙双方就劳动关系的建立及其权利义务等事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集体合同,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一致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共同信守合同所列各条款,并确认本合同为解决争议时的依据。
第一章 合同的类型、期限与试用期
第一条 本合同期限为(从以下三种期限中选择一种并填写完整)。
1、有固定期限,合同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2、无固定期限,合同期限从 年 月 日起。
3、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从 年 月 日至(工作)完成止。第二条 试用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试用期期限(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内):
1、无试用期。
2、试用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期限为 天。
第三条
录用条件为:
1、文化水平:。
2、身体状况:。
3、工作技能:。
4、团队精神:。
5、其
他:。第四条 若乙方开始工作时间与约定时间不一致的,以实际到岗之日为合同起始时间,建立劳动关系。
第二章 工作内容与工作地点
第五条 乙方在甲方从事 岗位(工种)工作,乙方应认真履行甲方制定的岗位职责,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未经甲方允许,乙方不得在其他单位兼职。
第六条 甲方因生产和工作需要,依据乙方的专业、特长、工作能力和表现等,需调整乙方工作岗位及其工作报酬的,原则上应协商一致,但以下情况除外:
A、甲方因生产经营服务需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规程、组织机构设臵等情况发生变化需调动乙方工作岗位时,乙方应予接受;
B、甲方确因生产经营服务需要,可以临时安排乙方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工作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C、乙方因技能、身体等因素达不到生产服务、工作质量、产量等指标,不能胜任工作的。
第七条 乙方的工作地点为。
第三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
第八条 乙方岗位实行 工时制度(A、标准工时制
B、不定时制 C、综合计算工时制)。乙方应按岗位职责和甲方的规定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如甲方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规定支付乙方加班费。
第九条 甲方在下列节假日安排职工休假: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节假日及婚假、丧假、产假等。
第十条 甲方因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或节假日加班加点的,乙方应服从甲方统一安排。
第十一条 乙方加班须征得甲方确认同意,否则不视为加班。
第四章 规章制度与劳动纪律
第十二条 乙方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维护甲方的声誉和利益。
第十三条 甲方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甲方应将制定、变更的规章制度及时履行并且告知员工,甲乙双方应严格遵守。
第十四条 乙方不得从事其他任何与甲方利益冲突的第二职业或活动,并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等。
第十五条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甲方有权按国家和本单位的规定对乙方给予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直至通知解除本合同。
第五章 劳动报酬
第十六条 甲方应以货币形式每月 日支付乙方劳动报酬,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支付;甲方在支付乙方工资时,应使用规范的工资单及签收形式,做好各项必要的台帐记录。
第十七条 乙方在正常出勤并付出正常劳动后,有权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乙方所在岗位执行下述工资计发形式()。
A、计时形式:乙方的月基本工资(若非特别说明,均为税前应发工资)为: 元岗位工资为 元,效益工资部分随用工单位效益情况及薪酬计发标准进行调整。其中加班加点计发工资基数为 元/小时,事假扣除标准为 元/小时,病假扣除标准为 元/小时。
B、计件形式:乙方的劳动定额为,计件单价为。C、其他工资形式:。
第十八条 甲方有权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乙方工作岗位的变更和依法制定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调整乙方的工资待遇。
第十九条 甲方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或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依法安排乙方补休或支付相应劳动报酬。
第六章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第二十条 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甲方可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甲乙双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为乙方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第二十一条 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待遇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 乙方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因工死亡的,其工伤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二十三条 乙方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各项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生育保险政策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甲方为乙方提供以下福利待遇:
(1)、(2)、(3)、第七章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二十五条 甲方应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其标准。甲方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对乙方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做好劳动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乙方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流程与安全制度。
第二十六条 甲方应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及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并依照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有关规定为乙方提供劳动防护用品,乙方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要求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七条
甲方应对乙方进行职业技术、安全卫生、规章制度等必要的教育与培训,乙方应认真参加甲方组织的各项必要的教育培训。
第八章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八条 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发生变化,合同应变更相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 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合同相关内容或解除本合同。
第三十条 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甲方用人标准或录用条件的,甲方应提前三日通知乙方解除本合同。
第三十一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立即解除本合同:
A、因乙方未能在30天内提供其被录用的相关资料,至使甲方无法办理录用及社会保险缴纳手续的。
B、乙方被查实在应聘时向甲方提供的其个人资料是虚假的,包括但不限于:离职证明、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学历证明、体检证明等是虚假或伪造的;应聘前患有精神病、传染性疾病及其它严重影响工作的疾病而在应聘时未声明的;应聘前曾受到其它单位记过、留厂察看、开除或除名等严重处分、或者有吸毒等劣迹严重而在应聘时未声明的;应聘前曾被劳动教养、拘役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在应聘时未声明的等。
C、严重违反甲方的劳动纪律、员工手册或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D、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利益造成 元(含)以上重大损害的。
E、乙方是驾驶员的,因其自身原因,其营运服务的证、照被吊扣或失效 天(含)以上的或因乙方发生同等以上(含同等)行车(客伤)死亡事故或次责以上(含次责)特大行车(客伤)事故或物损 万元以上的。
F、乙方系特种作业人员的,因其自身原因违章作业或造成物损 元以上事故的,除给予经济处罚或处分外,甲方还可以解除合同。
G、乙方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达损失 元以上的,或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H、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劳动教养、公安机关收容教育的。I、乙方向甲方辞职或者经协商被甲方解除聘用的。
J、乙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合同的。
K、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但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A、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甲方另行安排的其它工作的。
B、乙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C、甲方因兼并、分立、合资、转(改)制、企业转产、技术革新、经营方式调整、防治污染搬迁等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乙方的生产、工作岗位消失,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D、甲方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E、依据本合同第二十九条规定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第三十三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乙方可以解除合同:
A、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以上向甲方提出辞职。
B、甲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未及时足额支付乙方劳动报酬的。C、甲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
D、甲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未提供相应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的。
E、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的。F、甲方强令乙方冒险作业、违章指挥强迫乙方劳动的。G、乙方提前三十天向甲方提出辞职的。
第三十四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依照合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解除合同:
A、乙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B、乙方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C、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D、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E、乙方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F、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合同自行终止: A、本合同期满且双方不能就相同劳动条件续签达成一致的。B、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的。
C、甲方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等原因,致使甲方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
D、乙方退休、宣告死亡、宣告失踪、死亡的。
E、乙方暂时无法履行合同的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条件和可能的,包括但不限于乙方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国家安全或者司法机关限制人身自由的、乙方因脱产学习与进修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履行本合同超过 天的。
F、乙方应征入伍或者履行国家规定的其他法定义务的。G、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六条 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乙方有本合同第三十四条所规定情形之一的,同时不属于第三十一条约定的,合同顺延至相应情形消失。
第三十七条 甲方应当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三十八条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乙方应当将正在负责的工作事项以及甲方交付乙方使用的财物与甲方指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接。因乙方原因未办理交接造成甲方损失的,乙方应负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 甲方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本合同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第九章 经济补偿与赔偿
第四十条 乙方未提前三十天向甲方提出辞职或有其他擅自离职情形的,将在乙方办结工作交接后支付乙方的当月工资。
第四十一条 除按合同第三十一条规定解除合同之外的,凡属劳动合同有关法律法 6 规规定应给予经济补偿金的,甲方应按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给乙方。
第四十二条 乙方欠付甲方任何款项,或者乙方违反合同约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甲方有权从乙方的工资、奖金及津贴、补贴等(包括并不限于此)中做相应的扣除,但该扣除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够扣除的,甲方仍然有权就剩余部分向乙方追偿。
第十章 培训服务期与竞业限制
第四十三条 乙方在合同期间接受甲方提供的出资专项技术培训,约定为甲方的服务期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乙方若违反本条约定,提前解除合同的,应偿付甲方违约金 元人民币(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甲方提供的培训费用),其中对已履行部分服务期的,按照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偿付。
第四十四条 双方可另行签订《培训/教育协议》,约定具体服务期、赔偿标准并执行。第四十五条 乙方应当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系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甲方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甲方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秘密和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A、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的范围一般包括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样机、模型模具、操作手册、技术文档、涉及商业秘密的业务函电等。
B、经营信息。经营信息的范围一般包括客户名单、营销计划、采购资料、定价政策、不公开的财务资源、劳动报酬、进货渠道、产销政策、招投标中的标的及标书内容等。
C、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和有关协议约定对外应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等。
第四十六条 乙方的竞业限制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竞业限制的范围为,地域为。在竞业限制期间甲方给予乙方一定经济补偿,具体标准为,支付方式为。若乙方违反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应支付违约金 元人民币。如果违约金不足以弥补甲方所受的实际损失的,甲方保留向乙方追偿实际损失的权利。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
第四十七条 因履行本合同双方发生争议,可先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申请劳动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按照有关规定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章 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可加附页)
第四十八条 劳动纪律 ; 第四十九条 培训 ; 第五十条 商业秘密 ; 第五十一条 竞业限制 ; 第五十二条 其他事项 ; 第五十三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凡属国家、省有规定的,均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凡属国家、省没有规定的,甲乙双方可以协商补充条款。
第五十四条 本合同经当地劳动合同鉴证机关鉴证后生效,涂改或未经授权代签无效。
甲方(印章)法定代表人
(印章或签名)
或委托代理人(印章或签名)
乙方(印章或签名)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合同鉴证机关 鉴证人
鉴证日期 年 月 日
第五篇:中小学规划莱芜市
莱芜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
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2015—2017年)
莱芜市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二、现状及影响
(一)现状
(二)影响
三、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思路
(三)总体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学校建设方面
1、总任务
2、分任务
(二)教师补充方面
1、总任务
2、分任务
五、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资金概算(二)资金筹措
六、保障措施
附表:
1、莱芜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规划汇总表
2、莱芜市2016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规划明细表
3、莱芜市2017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规划明细表
莱芜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专 项 规 划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通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镇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但是要彻底改变我市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鲁政办字„2015‟152号,以下简称152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字„2015‟22号)和省政府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电视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1、2015年9月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152号文件,要求到2017年底前,用2年时间全面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2015年9月20日,省政府专题召开了全省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电视会议,省编制、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表态发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强调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解决城镇大班额
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省政府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如期解决大班额问题。3、2015年9月28日,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就编制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的有关事项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文件要求要坚持市域统筹、一县一策、一校一案,在摸清存量、测算增量、调整优化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教育部门要会同编办、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等有关部门,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确定新建、改扩建学校数量以及与之有关的建设用地、建设资金和教师补充数量等有关事项,列出建设项目清单,明确建成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现状及影响
(一)现状
目前,按照省定标准班额(中学50人、小学45人)测算,我市各镇(街道)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大班额问题将得到缓解。我市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区,总体来看,主城区(含高新区、泰钢,下同)21所小学超班额的有9所,占42.9%,存在超大班额(66人,下同)的有7所,占33.3%;主城区8所初中超班额的有6所,存在超大班额的有6所,均占75%;主城区3所高中都存在超大班额的现象。城区小学、初中、高中的最大班额均超过80人。钢城区、经济开发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大班额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主城区3所高中(一中、十七中、凤城高中)。现有教学班308个,在校生21643人。平均班额70人,最大班额88人。如按标准班额最大50人计算,需编班433个,增加教学班125个。
2、主城区8所初中。现有教学班302个,在校生19304人。平均班额64人,最大班额82人。如按标准班额最大50人计算,需编班393个,增加教学班91个。
3、主城区21所小学。现有教学班365个,在校生20038人。平均班额56人,最大班额80人。如按标准班额最大45人计算,需编班468个,增加教学班103个。
以上合计,主城区如按照标准班额安置下超出标准班额的学生,至少需要增加319个教学班的教育资源。
4、钢城区。大班额问题主要集中在友谊路学校、新兴路学校和艾山一中,平均班额均在57人以上。如按标准班额计算,需增加教学班37个。
5、经济开发区。张家洼中心小学和张家洼中学有大班额问题,如按标准班额计算,需增加小学教学班8个。
以上总计,静态看,如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基本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市城区共需增加364个教学班。如从动态上综合考虑学校改建拆迁、部分学校现有功能用房严重不足、未来3-5年人口变化等因素,全市实际需要新建669个教学班的校舍。
(二)影响
大班额问题的存在给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是:
1、大班额问题的存在,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大班额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3、大班额问题的存在,特别是超大班额现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持续关注。
三、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落脚点,坚持特事特办、综合施策、用好存量、扩大增量的原则,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统筹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问题,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解决大班额问题。
(二)基本思路
鉴于我市县区少、大班额问题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解决大班额问题,必须统筹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问题。在统筹学校建设和师资补充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挖掘教育内部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弥补教育结构性短板,提高教育资源整体效能。
(三)总体目标 1、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所有新建、改(扩)建工程项
目并投入使用。2、2017年底前,在完善正常教师补充机制的基础上,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基本解决教师需求问题,满足中小学基本教学需要。
四、主要任务
(一)学校建设方面
1、总任务
根据我市大班额问题突出的现状,立足于基本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要,解决大班额问题全市2年内需规划建设学校28所(新建14所,改建6所,扩建8所),建筑面积共279453平方米。其中,市直学校6所(新建1所、改建3所、扩建2所),建筑面积共38500平方米;莱城区10所(新建4所、改建1所、扩建5所),建筑面积共105200平方米;钢城区5所(新建4所、扩建1所),建筑面积共60316平方米;高新区5所(新建4所、改建1所),建筑面积共55737平方米;经济开发区1所(扩建),建筑面积6300万平方米;新起点高中(民办,新建),建筑面积13400平方米。
2、分任务
28所学校建设,计划从2015年启动,2017年底完成.(1)2016年底前完成16所学校建设并交付使用。具体如下:
市直5所:
扩建莱芜一中:征地20亩,规划总投资418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1380万元)。
改建莱钢高中:规划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
改建鲁矿中学:规划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870万元。
扩建汶水学校:规划10个班,500人,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征地6亩,总投资1880万元。
新建泰钢小学:规划10个班,450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征地30亩,总投资2680万元。
莱城区5所:
新建汶源初中:规划32个班,1600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征地8亩,总投资509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670万元)。
扩建汶源小学:规划27个班,1215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63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480万元)。
扩建实验中学(南校区):规划24个班,1200人,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总投资228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580万元)。
扩建二实小:规划15个班,675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94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90万元)。
改建莱师附小:规划15个班,675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118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80万元)。
钢城区3所:
新建钢城区实验中学:规划40个班,2000人,建筑面积18040平方米,征地60亩,总投资628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
费450万元)。
新建钢城区实验小学:规划30个班,1350人,建筑面积9426平方米,征地40亩,总投资341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230万元)。
扩建友谊路小学:规划30个班,1350人,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总投资284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300万元)。
高新区2所:
新建世纪城小学:规划30个班,1350人,建筑面积11123平方米,征地58亩,总投资370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400万元)。
改建大故事小学:规划20个班,900人,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总投资166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120万元)。
经济开发区1所:
扩建白龙小学:规划20个班,900人,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征地30亩,总投资236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170万元)。
(2)2017年底前完成12所学校建设并交付使用。具体如下:
市直1所:
改建莱芜十七中:规划20个班,1120人,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596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640万元)。
莱城区5所:
扩建莲河学校初中:规划40个班,2000人,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征地17亩,总投资5250万元。
新建北埠初中:规划32个班,1600人,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征地58亩,总投资5100万元。
新建花园初中(原铁道小学位置):规划48个班,2400人,建筑面积21700平方米,征地17亩,总投资727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670万元)。
新建北埠小学:规划30个班,1350人,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征地41亩,总投资3900万元。
扩建陈毅中学:规划24个班,1200人,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征地12亩,总投资474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940万元)。
钢城区2所:
新建金鼎初中:规划24个班,1200人,建筑面积10824平方米,征地60亩,总投资416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230万元)。
新建金鼎小学:规划30个班,1350人,建筑面积9426平方米,征地40亩,总投资321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230万元)。
高新区3所:
新建裕丰小学:规划30个班,1350人,建筑面积9450平方米,征地80亩,总投资338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80万元)。
新建莱芜一中初中部:规划40个班,2000人,建筑面积18040平方米,征地70亩,总投资529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150万元)。
新建高新区实验学校:规划24个班,1200人,建筑面积10824平方米,征地50亩,总投资3470万元(含增加人员经费320万元)。
民办高中1所:
新建新起点高中(民办):规划24个班,1344人,建筑面积13400平方米,征地58亩,总投资4590万元(自筹)。
3、征地拆迁任务
以上28所学校涉及征地、拆迁的学校有18所,需征地共755亩。其中市直学校56亩、莱城区153亩、钢城区200亩、高新区258亩、经济开发区30亩、新起点高中(民办)58亩。
解决大班额问题建设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的实际需求和特殊情况,对原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进行调整,同时在编制用地供应计划时,优先保证用于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土地指标。
(二)教师补充方面
从2016年开始,在正常教师补充机制的基础上,用2年时间解决与大班额问题有关的教师不足问题。一是平衡城乡中小学人员编制资源配置,优化利用好农村中小学空编以及教师配备低于规定师生比中小学的闲置师资力量。二是充分挖掘现有教职工潜力,杜绝提前离岗和专任教师转任非教学岗位。三是作为补充,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的中小学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解决。新增教师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均衡配置。
1、总任务
根据全市大班额问题现状,按照省定师生比标准(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并结合实际需求,全市2年规划补充高中、初中、小学公办教师共974人。其中市直学校202人、莱城区488人、钢城区120人、高新区138人、经济开发区26人。
2、分任务
2016年教师需求486人,其中市直学校100人、莱城区243人、钢城区70人、高新区47人、经济开发区26人。
2017年教师需求488人,其中市直学校102人、莱城区 245人、钢城区50人、高新区91人。
五、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资金概算
完成28所学校建设任务,全市规划投资101150万元(含征地、拆迁、土建、内配、操场、教师增加等费用)。其中,市直学校投资16900万元;莱城区学校投资39340万元(其中拟市级奖励15185万元,区级承担24155万元);钢城区学校投资19900万元;高新区学校投资17830万元(其中高新区实验学校建设资金8758万元,市级拟奖励3969万元,区级承担13853万元);经济开发区学校投资2590万元;新起点高中(民办)投资4590万元(自筹)。
(二)资金筹措
解决大班额问题,要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1、市、区两级3年内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
2、积极争取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省级专项奖补资金。
3、积极争取省政府解决大班额问题项目贷款,或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4、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解决大班额问题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具体实施。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问题。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解决大班额问题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区也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确保大班额问题及时有效化解。
(二)落实责任
要实行解决大班额问题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个项目,将工作项目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解决大班额问题实行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区政府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责任主体,各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对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相关部门要协同抓,统筹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规划、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
合,形成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的合力,坚持特事特办,综合施策,工作前移,统筹推进,确保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顺利实施。
(三)督导检查
市政府定期对各区解决大班额问题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并通报,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大班额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严肃追究责任。要加大督查力度,各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深入一线,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注重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各区要将大班额问题解决目标定期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设立监督举报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市政府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纳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内容,并作为评价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严格目标考评。
(四)营造氛围
解决大班额问题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的良好氛围,及时宣传全市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的背景、目标、举措、进展和典型经验。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省、市有关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