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3: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刑事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刑事政策》。

第一篇:刑事政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

2.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答: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

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三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3.请谈谈对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认识?

答:“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制造业中心地带转移,而我们的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够了:

一、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

二、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

三、农业发展要产业化。)第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第三、要加强基层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4,请谈谈对当前两岸关系的认识?

尽管两岸关系复杂、困难,有识之士仍然不断努力,希望营造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大家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关系要能够稳步发展,就要从高处、大处、远处着眼。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势而言,下列原则与认识似乎是不可少的:第一,面对现实,做到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第二,认识到两岸纠纷的复杂性与历史深度,所以两岸问题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决。换句话说,目前要改善、要改良,不是要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要放弃对抗斗争的思维,迈向与人为善、追求最大共识的思维。换句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累积善意,多累积成就。第四,双方考虑彼此关系时,少做无谓的政治符号的坚持,多做以人民的价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民众希望两岸安定、繁荣,希望加强交流、增进利益,两岸政府的政策不应违背此一人心与走向。两岸应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第五,双方应当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大陆最担心的是,台湾从中国永久分离及因此而带来的不利后果;台湾最担心的是被大陆并吞,并丧失自主性。双方在言行上如能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则两岸关系自有其开展的空间。个人始终认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自由与民主蔚为风潮的时代。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度的文明,也发展出很高的政治智慧。尽管两岸情势复杂,只要双方能够掌握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国家和政权的关系摆上正确的位阶,也就是把人民的福祉的考量放在政治权力、政治符号,甚至领土管辖权之上,努力去做,我们相信两岸关系必定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第二篇:刑事政策

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优化文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条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科技创新,拓展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一个国家即使有繁荣的经济,若没有文化支撑,其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和巩固。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还不相适应,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更好发挥文化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经济社会越是发展,物质生活越是富足,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越发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文化消费正成为人民日益重要的消费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很突出,传统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文化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的绿色朝阳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以及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进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利条件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保证。政府的支持是一个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条件。文化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绿色产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省市也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多扶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这对文化产业来说是更大的“利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强大动力。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正在迅速形成、发展和壮大。通过改革,文化企业的市场意识更加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已被打破,外来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多元投资渠道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类企业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条件。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等,这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淀了丰富的资源。根据“恩格尔法则”,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水平提高,民众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文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我国现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物质消费不断得到满足,国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也迅速增加,这就为文化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三篇:浅析我国反腐败刑事政策

浅析我国反腐败刑事政策

摘 要:现在虽然在大力度的进行反腐工作,但是对腐败犯罪所保持的高压态势似乎是收效甚微。当然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只把责任推到反腐败刑事政策身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行的反腐败刑事政策确有改进的空间。要使我们的反腐败刑事政策又严又厉,应当根除在以前的工作中擅自提高立案标准、擅自对不同级别的官员设立不同的立案标准和擅自制造宽大理由的思想与此类行为。真正做到综合治理,惩防兼具。民意在政策认同、改革动力和参与配合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反腐败形势政策;政策弊端;改进建议

一、我国现行反腐败刑事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的反腐败刑事政策

1、对腐败犯罪进行严厉惩处,对腐败犯罪处于高压状态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此后,这一基本的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依法治国,重点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在反腐败立法方面,无论是从构罪的要件上还是与之相配套的刑罚适用,都不可谓不严厉。不仅在反腐立法方面构建严密的刑事法网,而且党在下发的各种关于反腐的通知中,在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严惩腐败的决心。

2、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严格依法办案

这一刑事政策的出处在1989年3月29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中。

3、对大案要案采取非常规措施,即“抓大放小”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强调,在斗争中, 重点要明确,“对一般案件和重大案件,重点抓重大案件”,“要集中力量抓紧处理大案要案”。一些司法文件中,不时有“集中精力查办大案”、“狠抓大案”、“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等求和部署。一些地方执法机关以刑法1997年确定的立案标准(一般5000元)已经不合情势,要集中力量查办大要案等为理由,在内部大幅度提高立案标准,规定受贿5万元人民币以下一不予查处。

4、惩治与预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就是“要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高预防腐败能力和水平。”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把反腐倡廉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这是我国反腐败工作的一大特色。

5、轻轻重重,宽严相济

针对腐败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也不是无限加重,而是要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惩罚犯罪,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此一刑事政策可以实现打击和教育挽救的双重目的。

(二)我国现行的反腐败刑事政策的弊端

现在虽然在大力度的进行反腐工作,但是对腐败犯罪所保持的高压态势似乎是收效甚微。当然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只把责任推到反腐败刑事政策身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行的反腐败刑事政策确有改进的空间。

1、虽然对于打击反腐败犯罪总是在“重拳出击”,刑罚显得相当严厉,但是却严而不厉

不少刑法学者一直在倡导制定一套原本是要严厉的刑罚,而要追求“不厉”的效果。但是放在反腐败的刑事政策思想中,笔者认为既要严又要厉。某些腐败犯罪的罪名不少,规定的也不是不严厉,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是隐性的拉高了构罪的门槛,这与我们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思想不无关系。例如,我国规定的某些入罪标准过严、过窄,大量的实质性的犯罪行为逃脱了法网。

2、狠抓大案,但有轻纵小案的弊病

在当前反腐败的严峻形势下,坚持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这是在“效益原则”的选择方面的必然。但是不少地方把狠抓大案要案等同于放弃“查处小案”,致使较多的腐败案件因为尚属“小案”而被人为放纵,大量的“犯罪黑数”被隐藏了起来,严重影响了惩治腐败的整体效果。如果一味地追求查办大案,而放弃查办一般案件,势必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陷入这样一种悖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体现了打击力度,可是案件数量和案值的增加却反映出犯罪分子并未被震慑。

3、坚持慎重办理反腐败案件这是值得赞同的,但是为了迎合这一刑事政策而被其束缚了手脚,则就违背了这一刑事政策的初衷

腐败案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花样翻新,随之带来的就是腐败案件的高智商性、隐蔽性,对其判断会是很困难,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坚持过于慎重的刑事政策,会“贻误战机”,对打击腐败案件将是十分的不利。表现如过于谨慎的偏差反映在对反贪侦查的控制太过严格。法律赋予的侦控手段十分软弱,侦控腐败案件最为有效的技术侦查、诱惑侦查等手段,至今未直接赋予检察机关。当然,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一个“度”字,切不可矫枉过正。

4、惩防并举中,“防”很欠缺

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把反腐倡廉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这是我国反腐败工作的一大特色。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从惩治和预防两者比较来看,无论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还是法律制度的保障,预防这一手显得明显薄弱。虽然我国于2007年9月13日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但其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协调各部门预防腐败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拓展工作领域、建立反映廉政状况的指标体系和腐败预警机制。在真正预防腐败的领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反腐败刑事政策改进的建议

(一)反腐败刑事政策要又严又厉

要使我们的反腐败刑事政策又严又厉,应当根除在以前的工作中擅自提高立案标准、擅自对不同级别的官员设立不同的立案标准和擅自制造宽大理由的思想与此类行为。通过立法降低腐败犯罪的构罪标准,采取定性不定量的立法模式,严密刑事法网,提高入罪率。“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1]反腐败必须严密刑事法网,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的共识。严格执法,提高贪污贿赂犯罪的查处率。我们要发挥刑罚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就必须使腐败成为一种“高风险、低回报”的活动。要在办案过程中提高对腐败犯罪的侦控效能。为加强惩治腐败的力度,应在立法上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规定的监听、控制下交付、诱惑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全面纳入刑事诉讼法中。

(二)真正做到综合治理,惩防兼具

在进行综合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多措并举,完善防止腐败的各种配套措施。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权力缺乏监督制约是造成我国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立法,建立强制性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财产实名制和财产申报制度。同时要加强国家预防腐败局在预防腐败方面的实在的权力。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在反腐败方面有所取舍

在反腐败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最为关键的是正确把握宽严的衡量标准。虽然腐败犯罪的数额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但也有一个参照其他情节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与案件密切相关联的其他情节极为重要。

(四)门槛威慑的刑事政策

通过适当降低贪污贿赂的定罪标准,合理设定并严格执行贪污贿赂的惩治范围,以造成对这类犯罪强大的威慑力,达到充分打击和有效遏制贪污贿赂犯罪的目的。

(五)反腐败刑事政策要充分考量民意

民意在政策认同、改革动力和参与配合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反腐败斗争之中没有老百姓的参与那是没有持久力的。因此在制定刑事政策的时候要倾听人民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作者简介:张兴,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刑法学研究生;焦毅,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干警。

第四篇:刑事政策——浅谈中俄关系论文

浅谈中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中俄两国的战略与外交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二、双方经贸的互动与影响

2009年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年份,中俄两大邻国的关系已有六十年悠远历史,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有十三年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中俄两国长久发展都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双方巨大的市场容量,丰富的科技、自然、人力资源为两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为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贸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和乐观的。

三、两国的民族文化交流

中俄文化交流成果丰硕。并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两国的官方文化交流稳步发展。第二,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交流形式呈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更是逐年增强:2006年为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为俄罗斯——中国年,2009年为中国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汉语年,我们更是在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为中国与各国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据悉在留学方面,近年来,中国在俄罗斯的留学生数量累计增长了近10倍,2006年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万人。

对于俄罗斯来说,许多俄罗斯朋友对我国厚重的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更加了解,增进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有9000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俄罗斯朋友也越来越多,他们都惊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并期望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全面深化和发展,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五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政策学重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原则: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原则;法制原则;协调原则;科学原则;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打击违法犯罪、加强防范、加强教育、加强行政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改造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落实责任制是综合治理的“龙头”;群众的参与是综合治理的力量源泉;提高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效率;基层基础工作是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关键;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时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加强教育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的落脚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中的问题:在综合治理的方式上,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重;在综合治理的推动上,过于依赖以权威政治保证;在综合治理任务的落实上,仍然是以身份制为运转前提。

刑事政策:国家专为同犯罪斗争而制定和运用的策略和手段。

刑事政策特征:形势政策对象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人;国家主导性;公共性;目的在抗制犯罪;管理调控性。

刑事政策要素:主体、对象、目的、结构、手段。

刑事政策研究路径:刑事政策研究离不开犯罪学的研究;现代刑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离不开刑罚,刑事政策的研究也与刑罚的研究息息相关;刑事政策的基本矛盾是国家或公共安全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司法机关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制定依据: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犯罪惩治基本规律。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容: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宽严审时,以宽为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用原则:全面把握、区别对待、严格依法、注重效果。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立法体现:1.宽:取消较少使用或基本未适用过的13种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完善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明确缓刑适用条件;完善管制及缓刑、假释的执行方式;进一步落实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2.严:修改“死缓”2年期满减刑规定;适当延长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兴起;扩大累犯范围;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规定;为加强对民生的保护,修改刑法相关规定。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要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切实做到宽严并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切实贯彻落实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维护法律的统一和权威,确保良好的法律效果。犯罪防控价值:基本逻辑上应当成为刑事政策的类别价值或者个性价值。

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刑事古典学派:理性至上。三大主张: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西方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向:两极化的刑事政策、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人道化的刑事政策、国际化的刑事政策。

贝卡利亚刑事政策思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刑罚人道主义、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刑罚适用原则。

龙勃罗梭刑事政策思想:社会防卫论、刑罚主观主义、特殊预防论、处遇个别化、刑罚救治论。

菲利刑事思想:社会责任论、社会防卫论、个别预防论、刑罚个别化、犯罪预防、改革监狱管理。

社会防卫:惩罚打击犯罪这种反社会或危害社会的行为。

社会防卫特征:极强的批判性、明显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很强的实用性。

刑事政策模式理论:国家模式(专制国家模式、极权国家模式、自由社会国家模式)、社会模式(毗邻国家的社会模式、未来社会模式)。

国家模式最基本特征: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反应(但不仅仅)借助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来体现。判断一国刑事司法是否宽缓的标准:死刑废除有无;非监禁化程度高低。

刑事政策基本原则:法治原则、谦抑原则、人道原则、科学原则、教育改善原则。

刑事政策制定:指针对一定时期内的犯罪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是刑事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对刑事政策价值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征:针对性、特定性、可行性、预测性。

影响刑事政策制定因素: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态势;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理论学说、民众态度、领导人的意志、国际组织、刑事政策的制定体制、刑事政策的制定者。

刑事政策制定一般程序:发现问题、议程设立、分析问题、确立目标、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选择、方案合法化。

刑事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众参与不够(确保刑事政策合法化根本途径);没有建立在必要的指标数据之上;与相关学科、政策协调不够。

刑事政策执行:刑事政策执行主体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刑事政策的内容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刑事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刑事政策执行特点:执行性、目标性、创造性、强制性。

刑事政策执行意义:政策的执行是实现刑事政策目标的关键;通过刑事政策的执行可以检验、修正政策;刑事政策的执行决定着政策的效果;刑事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是刑事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刑事政策执行的理论: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管理理论、交易理论、系统理论、演化理论。

刑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宣传、制定计划、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点、协调与监控。影响刑事政策执行的因素:刑事政策问题、刑事政策本身、刑事政策的执行资源、刑事政策执行主体、刑事政策执行机制、刑事政策对象、刑事政策执行环境。

刑事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作祟所导致的刑事政策执行的偏差;由执法人员的素质与司法资源的限制所导致的刑事政策执行的偏差。

刑事立法政策:进行刑事立法时所遵循的刑事政策,包括定罪政策与制刑政策。定罪政策:刑法设置定罪规范的政策。(犯罪圈的划定、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制刑政策:创制刑罚应遵循的刑事政策。(刑罚圈的划定、刑罚体系的确定、刑罚量的设定)。刑罚圈:对犯罪行为适用刑罚方法进行制裁的范围。解决的是在犯罪圈内哪些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的问题。

刑事司法政策:司法定罪政策(罪刑法定前提下,定罪政策余地小)和刑罚裁量政策(擅断主义、客观主义、主观主义、折中主义)。

行刑政策:行刑理念的选择、行刑过程与模式的选择

行刑原则:行刑个别化、行刑人道主义。

行刑社会化: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组织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对罪犯改造和矫正,以促进罪犯更好地回归社会。

价值诉求:刑罚人道、刑罚效益。

制度保障:监狱行刑制度(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监狱制度、累进处遇制度、与外界正常联系制度、罪犯教育制度、罪犯劳动制度、社会教育制度)、社区矫正制度、出狱人保护制度。社区矫正制度: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致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西方国家死刑现状: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减少,适用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萎缩;适用死刑的罪名不断萎缩,有些国家虽保留死刑,但保留死刑的罪名在不断减少;死刑适用的标准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世界性趋势;死刑的保留、限制和废除的地区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死刑适用的程序日益复杂;死刑的判决和执行越来越不成比例;死刑犯受到的双重惩罚越来越严重;西方国家通过司法来限制死刑是普遍规律。我国保留死刑原因: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犯罪态势;治乱世用重典”的重刑观念;“杀一儆百”的奢望;对“平民愤”、“得民心”的倚重。没有进一步扩张死刑适用原因:香港、澳门的启示(社会治安并未因死刑废除而恶化);国际废除死刑趋势的影响。我国现行对死刑的限制性规定:从适用死刑的条件上进行限制;从适用死刑的对象上进行限制;从死刑的适用程序上进行限制(案件的管辖、死刑核准程序);从死刑执行制度上进行限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的内容: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教育与惩罚相辅相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的价值理念:蕴含着 “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彰显了刑法的谦抑性和刑罚个别化思想;契合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理念。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具体适用:在定罪量刑上坚持从宽处罚原则,实现非犯罪化和轻刑化;在量刑上扩大非监禁刑和缓刑的适用范围,实现非监禁化;在诉讼程序上实行特殊保护原则,实现教育和感化;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公职人员犯罪的刑事政策的指导方针:长期以来,我国对公职人员犯罪一直采取从严从重的刑事政策指导方针,以此体现“制吏从严”的精神。对公职人员犯罪的刑事政策的完善:不断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尽快清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遗留的不合理的市场经济机制,清除易导致腐败发生的“双轨制”;加强对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提升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程度,降低公职人员犯罪尤其是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便利性;加强国际合作,完善追赃制度,力求在对贪污贿赂犯罪打击中实现釜底抽薪的效果;完善公职人员犯罪的引渡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精神。暴力犯罪具体刑事政策:严格控制枪支、弹药和爆炸品的管制;严格管理可能用于暴力犯罪的管制刀具;增强针对暴力犯罪的刑罚及时性和不可避免性;暴力犯罪刑罚政策的适度调整;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以国家和大众之力补偿被害人。贪污贿赂犯罪具体刑事政策:建立公职人员不能为贪污贿赂犯罪的防范机制(高度重视并健全完善廉政法制、构建科学理性的人事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审计制度);构筑公职人员不敢为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机制(完善刑事法律规范,重视刑事规制作用;加大惩治力度,增强刑罚的不可避免性;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建立公职人员不必为贪污贿赂犯罪的对策体系(高薪养廉;完善退休保障制度);建立公职人员不愿为贪污贿赂犯罪的长效机制。犯罪预防基本理念:在预防主体上,应确定国家和社会的“二元主体”观念;在预防目的的实现路径上,应确立情境预防观;在预防对象上,应确立广义的犯罪观念;在预防对策的结构上,应确立“观念—对策”一体化的认识;在预防对策的根据上,应确立科学观念。犯罪预防政策分类:青少年犯罪预防政策与一般犯罪预防政策;一般预防政策与特殊预防政策;社会预防政策、情境预防政策与刑罚预防政策。社会预防: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旨在消除、削弱引发犯罪的社会性因素的各种对策和措施体系。宏观社会预防是最基础的社会预防。宏观社会预防特征:预防过程实质是社会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预防主体广泛性;预防手段多样性;预防作用间接性;功效长期性。宏观预防对策:通过完善社会制度预防犯罪(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经济制度、优化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切实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所有权;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功能预防犯罪;通过加强社会道德建设预防犯罪。微观预防特点:针对性强,所采取的的手段、措施比较具体;以教化家庭子女、在校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或消除特点区域内的治安隐患为其中心任务;其直接目的就是防范犯罪发生。微观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情境预防:通过恰当地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或人文环境,防止其诱发犯罪动机或有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综合。情境预防作用:丰富和发展犯罪预防的对策思路;开辟更为简捷、更为经济的犯罪预防新途径;有助于完善我国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情境预防措施:增加实施犯罪难度的措施;增加犯罪被发现风险的措施;降低犯罪者预期收益的措施;避免激发犯罪动机的措施。刑罚预防:国家通过制定刑罚以及对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借助于刑罚的惩罚、威慑和教育改造功能,实现遏制犯罪目的的专门性活动。刑罚预防特点:预防的事后性、预防主体的专门性、预防对象的特定性、预防手段的强制性和严格性。刑罚再犯预防价值:刑罚的再预防是必须的最后保障和补充手段;再犯预防价值通过人格矫正和再犯能力限制得以实现(矫正犯罪人的不良人格,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再犯能力)。刑罚的威慑预防价值:刑罚威慑的假定条件与真实的人类生活相差甚远;实现威慑预防的客观条件严重缺乏。刑罚预防的局限性:犯罪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及犯罪原因的复杂性,觉得了刑罚预防的有限性;刑罚自身能力也决定了刑罚预防的局限性;刑罚适用具有难以避免的副作用。

下载刑事政策(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刑事政策(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规范执法与刑事政策(精选合集)

    规范执法与刑事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四川调研“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时强调:在执法中,必须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要长期坚持“......

    刑事政策论文——习近平欧洲之行

    2014年4月21日,央视播出习近平访问欧洲特别报道节目——《一桥飞架中欧》,详细讲述了习近平的欧洲之行,以及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发展。令许多观众看得激情澎湃。在世界制度和国际......

    如何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如何有效地达到既有力地打击犯罪,又注意保护末成人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

    食品企业犯罪的刑事政策(优秀范文五篇)

    食品企业犯罪的刑事政策 食品安全的法治思考应当引起社会高的关注,特别是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企业为第一责任人。作为关注食品企业法律问题的律师,请企业老总们要时刻警惕了!!! 下面......

    “枫桥经验”的刑事政策的部分解读

    “枫桥经验”的刑事政策的部分解读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从本质......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是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具体地执法工作中,公安机关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项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

    刑法基本原则与刑事司法政策关系浅析论文范文合集

    刑法学理论探讨中,将刑法基本原则、刑事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各作为一个独立课题以及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研究成果颇多,但将三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成果则寥寥无几。三者之间......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分析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政目标。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法律的和谐,法律和谐的关键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和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作为我国刑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