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常见的句式

时间:2019-05-13 04:0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节常见的句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节常见的句式》。

第一篇:第十节常见的句式

第十节常见的句式

一、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1、……,……也。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诸葛亮②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④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⑤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2、……者,……也。

①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③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④臣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3、……者,……。

①兵者,不祥之器也。《老子》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⑧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4、……,……。

①贾生,洛阳少年。《贾生论》苏轼

②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

5、……副词……(也)。

①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诸葛亮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⑤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

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

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6、……是……。

(1)形容词

①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

②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实事求是③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

④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代词

①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②是鲁之孔丘与?《论语〃微子》

③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

(3)结构助词

(4)介词

①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

②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③官人不知,老身是赵太公家居。

(5)判断词

①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②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谷梁传〃桓公六年》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①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②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

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二)判断句的功用

1、表示类属关系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③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诸葛亮

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2、表等同关系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②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③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

(三)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①韩,天下之咽喉。《战国策〃秦策》

②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2、表示主谓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

①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轻肥》白居易

②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③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3、表示原因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

二、被动句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①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贾列传》

②隐公慈而杀于弟。《汉书〃诸葛丰传》

③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孟子〃梁惠王上》

④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①纵有姊姁,以医幸王太后。《汉书〃义纵传》

②任智则君欺。《韩非子〃八说》

①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

③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

④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⑤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①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②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韩愈

2、“为”字句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②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①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①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②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史记〃高祖本纪》

③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②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

3、“见”字句

①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王传》

②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贾列传》

③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

①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②吾尝三仕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晏子列传》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被”字句

①七国之难,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撤任安书》司马迁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②臣被尚书召问。《被收时表》蔡邕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①鹿禽。《粹953》

②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

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平?《左传〃隐公元年》

④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⑤宋师败绩,华元虏。《吕氏春秋〃察微》

……

⑥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阿Q正传》

①高鸟尽,良弓藏。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三、双宾语句

①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秦王)使人遣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①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②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第二篇: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第十节常见的语法错误

练习

十一、指出并改正下列各句的语法错误。

1. 时传祥是全国劳动模范,他的好思想、好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生产者组成。

3. 学校办得好不好,取决于学校领导强烈的事业心。

4. 如果采用全自动控制和组合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多少倍啊!

5. 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和加快各类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6. 眼看着这动人的场画和丰收的喜讯,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7.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8. 这幅画不正寓意文艺工作者在浓墨重彩地描绘我们生气勃勃的春天吗?

9. 人们都以亲切的目光倾听着他发言。

10.这些人入党后,从未经过严峻的考验和审查。

11.作家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人民大众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12.蜜蜂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五十万朵左右的花粉。

13.看了华山抢险英雄事迹的报道,令人十分感动。

14.从这个事实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15.这以后,谢文华已受伤致残,但仍强迫他干重活。

16.观众将拭日以待你的新角色。

17.当民族危急的关头,只有人民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18.他们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灵隐寺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墓。

19.由于采购员能合理使用资金,促使品种不断增加。

20.贵州的回民,大多是清末从云南因杜文秀起义失败后移入的。

21.他“朝为工,夜习画”,说明他对艺术的饥渴与勤奋。

22.高梁和玉米在小苗苗时不大好分辨,起码对城里人来说是这样,待长大以后,一个从旁边长出了绿棒儿,一个在头上长出了红穗儿。

23.他们姐妹俩从小就爱生病,姐姐不是发烧了,就是妹妹咳嗽了。

24.如果我把课不教好,怎么对得起广大同学呢?

25.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对大家是很熟悉的。

26.他们本着保证价廉物美为原则,使用了的工艺和新的操作技术。

27.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

28.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胡作非为,请想想将后出现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29.一到地里,大家就忙开了,割麦的割麦,捆麦的捆麦,也有的装车。

30.运水来自海边,在那独特的环境里,养成了他素朴的性格,鲁迅初次见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文章中时常说到,是很自然的了。

31.他(卢嘉川)知道敌人如果真正得到了他们的名单,便不会同他这么费劲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说“知道了”。

32.用机器加工文献,每一千字只两角钱,比人工翻译便宜四倍。

二、什么叫紧缩法?什么叫类比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什么用?

三、试用紧缩法检查下列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如果有语法错误,试说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1)参加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各科研院所和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年的紧张劳动,于1964年9月15日,我国终于成功地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经济侵略是无形的,然而比军事侵略更凶猛,受害也更深。

四、试用类比法检查下面这个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如果有语法错误,试说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他们用的是美声唱法演唱的。

第三篇: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

(一)文言文被动句

【概念】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类型】(1)有标志的文言被动句

(2)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1)有标志的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为”、“见”、“被”;“见„„于”、“为„„所”)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

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不借助被动词,在概念上表被动)

这类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加“被”意义更明确,但大多数不加“被”也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而被动,所以应该翻译为:天地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二)文言倒装句

【概念】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做倒装句 【类型】(1)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

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

《晏子使楚》

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③用“之”、“之为”、“是”等做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唯利是图

(2)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时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①数量词定语后置

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履》

(3)谓语前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吧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者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通常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例: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4)介宾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的前面去翻译。①动+以+宾

例:贻以金钗

《梵天寺木塔》 ②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③形+于+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文言判断句

【概念】判断句时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是在判断时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动词。【类型】

(1)有标志的判断句

①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语气。(“„„者,„„也”;“„„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

《陈涉世家》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②主语后不用“者”,(“„„,„„也”)

例: 齐人也,坐盗。

《晏子使楚》 ③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表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此则岳阳楼枳大观也。《岳阳楼记》

知之为知之

《论语》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期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游记二则》(2)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例: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四)文言省略句

【概念】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这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类型】

(1)省略主语

可分为“蒙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例:又以问著,对如初。

《王著教帝学书》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例:投以骨

《狼》(4)省略介词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千金市骨》

强化训练

一、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大王来何操?()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5、宋何罪之有?()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7、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5、战于长勺()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30、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32、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33、惟余马首是瞻。()

3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二、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

2、6/

3、5/4/8/9

B.1、4/

2、3/

5、6/7/8/9

C.1、2/

3、4/

5、8/6/7/

9、10

D.1/2、3、4/6/7/8/9

三、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四、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五、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六、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

C 纤歌凝而白云遏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梁,吾仇也

第四篇:·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第五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 三国志〃 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 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愚会移山》)

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 击飞列传》))

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述而》)

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7.其„„ 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 呢”。例如: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君子于役》)

(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

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般之战》)

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

(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

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例如:

(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

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

1.非„„ 则,表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 ”。例如: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2.其„„ 其„„,表示选择。可译作“是„„ 还是„„ 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

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史记〃 赵世家》)

二、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项燕。(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

(1)刘备天下枭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1)臣诚恐见欺于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如:

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如: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

(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0)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下载第十节常见的句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节常见的句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在什么时候用这三种解释方法? 解析: 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一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一个意思,在现代又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

    文言文常见句式概括范文

    文言文常见句式概括 设计人;何绪奇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文言常见句式学案

    文言常见句式学案( 五) 一、学习目标: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2,把握判定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二、导入:文言文翻译是必考的,需一定的实虚词积累、文意的理解还需掌握句......

    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参考:《汉语精讲》(北大)、《古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师大)、《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教程》(南开大学)、《古汉语精要》(云南大学)......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

    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