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岩市竹业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龙岩市竹业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编者按: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我市竹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到2009年6月底,全市共有竹业专业合作社40家。竹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在提高竹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我市竹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已初步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竹业办通过调查研究形成《龙岩市竹业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供各地发展竹业专业合作社参考借鉴。
龙岩市竹业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市竹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为了全面了解竹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规范和指导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市竹业办在对全市竹业专业合作社组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先后到武平、连城、永定、上杭、漳平等县(市)抽取了9个竹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建情况
截止2009年6月底,全市共有竹业专业合作社40家。社员1448人,出资总额5747万元,其中现金1511万元,拥有毛竹林等竹林生产基地15.8万亩,带动了农户1.5万户。在40家竹业专业合作社中,2007年7月1日以前组建的只有2家,占5%,以后组建的38家,占95%,其中组建时间不足1年的有22家,占总数的55%。从牵头单位来划分,有三种类型:竹林经营大户牵头的合作社,有24家,约占60%;由笋竹加工企业牵头的合作社,有12家,约占30%;由乡镇供销社牵头的合作社,有4家,约占10%。现阶段竹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在六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百村竹业工程建设的宣传和组织;二是竹山道路开设的组织;三是劳力的统一聘请和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四是笋竹原材料的保护价收购;五是笋竹制品的统一定价销售;六是贴息贷款的联保等。总的来说,竹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提高竹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我市竹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已初步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存在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的竹业专业合作社组建时间不长,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全市40个竹业专业合作社中,人数少于20人的有24个,占60%;低于10人的有18个,占45%。跨村、跨乡镇的合作社很少。
(二)运作不太规范,合作社有名无实。不少竹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人选的确定不太透明,选举不太规范。个别县的竹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由该乡镇或别的乡镇供销社主任兼任,对村情不了解,对发展不关心,社员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成立竹业专业合作社是为了应付完成上级规定的组建任务,或者是为了骗取上级的补助资金。此外,工作开展不太正常。不少竹业专业合作社对办社的目的意义不太明确,组建后基本没有开展活动,对今后如何发展没有规划或计划,心中无数。不少新成立的合作社的所谓出资都是为了应付登记而临时划入帐户上的,成立之后帐户上的实际资金又是零,是个十足的有名无实的“空壳社”。
(三)财务管理不太规范,社员利益难以实现。合作社财务与参加合作社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是理事长的企业)财务,合作社的财务与村级(理事长一般为村长或村书记的村)财务,关系混乱,合作社的利益较难保障。不少合作社社员证的发放和管理不到位,登记制度流于形式,社员的利益难以实现。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做大做强难度较大。尽管各级对专业合作社发展在财政、税
收、金融等方面都制定了扶持政策,但真正享受到扶持政策的竹业专业合作社很少,约占被调查合作社的10%左右。所调查的竹业专业合作社中,获得启动资金扶持的不足一半,有获得启动资金的,其数量也不多(约在1万元左右),新办合作社或社员普遍提到的贷款问题依然难于解决。
三、发展对策
(一)广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和运行的法律,必须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以及全社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全面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作用及其运作方式,社员的权利、义务及其履行方式等,形成广大农民关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牵头或积极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举办各种形式的有关专业合作社方面的包括法律、信息、业务、政策等方面的培训班,对社员、理事会成员、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监事会成员等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带动力。
(二)注重质量,依法有序发展。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成熟一个,设立一个。要通过民主管理,确立好的章程,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分配方案,选好可靠的领导班子。合作社规模不能太小,原则上村级竹业专业合作社其社员人数以达到该村拥有竹林的竹农户数的30%以上,或者社员所拥有的竹林面积必须占到全村竹林面积的50%以上为宜。
(三)规范运作,提升带动能力。必须严格执行章程的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制定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规范化运作和管理。特别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目标任务。主要任务有:(1)生产资料的购买;(2)竹林病虫害的防治;(3)护笋护竹的组织;(4)竹山道路开设;(5)生产工人的雇请;(6)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的组织等方面(以上任务一般是竹业合作社建立的初始阶段必须承担的任务);(7)做好笋竹产品的销售服务,包括产品的组织、贮藏、运输、销售等;(8)开展笋竹的加工;(9)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担保和提供短期资金服务等)。二是完善产权分配制度。无论是采取货币出资(即交纳股金,竹林由竹农自行经营管理)还是采取实物出资(即竹林交由合作社统一承包经营),都必须建立和完善二次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社员证登记制度,详细记录社员的股金、交易额、可分配盈余和量化到社员个人的公积金等各种信息,以确保社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财务管理。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和其他有关规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要通过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和审计监督等手段,防止竹业专业合作社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财务或村级财务纠葛不清,利益输送等问题,确保合作社和社员的财产安全。
(四)加大扶持,促进做大做强。我市竹业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刚刚成立,大多数处于初始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市县两级已经出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等的扶持政策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确保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财政应该对新办的竹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加大对竹业专业合作社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及申报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和产品品牌称号的扶持力度;对竹业专业合作社兴办笋竹加工企业和开展竹林的集约经营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扶持;各级林业部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对新成立的竹业专业社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对规范化管理、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竹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竹业专业合作社兴办笋竹加工企业和开展竹林集约经营的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扶持;对竹业专业合作社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及申报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和产品品牌称号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竹业专业合作社主动与笋竹龙头加工企业开展联合并取得
明显效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林业促进竹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竹业重点村的补助政策、省现代竹业项目县的补助政策等向有合作社的村或合作社的社员倾斜等,或者以竹业专业合作社为单位来实施。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县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为进一步掌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县成立以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组织县政府办、县农经总站、各乡镇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屯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根本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截止2011年6月末,全县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人,其中:种植业社员**人,养殖业社员**人,农机社员**人。合作社注册资金达**万元。据统计,截止**年末,全县合作社经营实现盈利**万元,二次返利**万元,平均每位社员返利**元。
(一)组建方式多元化。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大户创办型。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带头创办合作社。我县**合作社是在**的带动下,于**注册登记。目前,社员已由注册之初的6户发展到24户。2010年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合作社
1由村集体组织发起,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如****。三是企业带动型。合作社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在连接社员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我县**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牵头创办,**,安置就业100余人,有力拉动了我县**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部门牵头引办型。由农、林等涉农部门牵头发起,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是在原甘南县葵花协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始终致力于**。
(二)产业布局区域化。我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局域分布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结合本村农民种植红谷的传统,联合本村农户通过统一种植品种、规范种植流程、兴建精深加工企业、注册品牌商标等措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社员增收,带动了本村农民从事**种植的热情,社员已有创建之初的8户发展到11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3%。另外,我县**等合作社都依托本地种养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地域优势带动了本村及邻近村屯的农户从事本合作社经营项目,使社员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整村推进”的趋势,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县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
(三)合作空间开放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农村区域的局限,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县的**等合作社社员分布都呈现这一特点。**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合作社成员共计336户,本地成员主要分布******7个乡镇16个村,外地成员主要分布在**等地。各地社员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各种植物的花期、品质,分类生产各种蜂蜜,集中到我县**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使社员间合作空间更加宽广,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得到提升。
(四)技术服务专业化。我县部分成立较早、发展较为规范的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经营体系。如***。
二、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我县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信息服务,指导农民调整种养品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中,采用统一品种引进、统一购入生产资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另外,对一些符合地方特色、具有市场前景,单个农户无法做大做强的产业,在农户组成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导,逐步形成了名、特、优农产品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三)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能否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对规范成员行为、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强大的组织支撑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组建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升了我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经商、餐饮、加工等服务行业,加快了我县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通过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县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能力仍然较弱,对社员生产技能培训不系统,经营领域拓展空间不够大,品牌建设步伐不够快等。另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足、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二是运营不够规范。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有些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三是社员素质偏低。合作社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运作和管理。从我县情况看,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懂科技、擅经营的管理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四是业务指导薄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知识性和业务性,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指导队伍。我县合作社建设的业务指导人
员配置不足、业务指导不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运作。
四、几点想法
(一)抓宣传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有针对性的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理财能手、种养能人以及中介经纪人等实用人才。
(二)抓政策落实,扶持合作社加快发展。制定并落实符合我县实际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加速器。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将各种支农资金优先向典型示范社、特色产业社及优势产业社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扶强壮大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对示范社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认真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抓服务体系,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县农经总站作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部门的职能,承担起合作社的指导作用,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合作社围绕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的的全程化、全方位服务。组织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尤其要精心准备好我市绿博会的参展工作,加大合作社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为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开拓创造条件。同时,优先对合作社提供农、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抓典型示范,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催化剂。结合我县产业特点及优势,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经常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通过表彰奖励,扩大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同步。
(五)抓协作配合,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做到紧密配合,互通信息,特别是注重各部门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建立并推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意见。建立健全各项扶持、指导、考核及奖惩制度,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第三篇:林业专业合作社情况调研报告
林业专业合作社情况调研报告
徐存林 2012年9月2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全县成立以毛竹为主的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林权作价出资总额达到1.638亿元,出资林地29447亩,今年9月,我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首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称号。就我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情况,2012年9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开展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皈山尚书垓村、报福中张村、山川高家堂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搜集查阅了相关资料,研究了有关政策法规,对我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设立的背景、组建和运行情况及下一步应重视的若干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的背景
我县共有林业用地207.5万亩,有林地面积187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6万亩,年产毛竹3300万支,总产量约54450万公斤,按目前每50公斤40元的价格计算,毛竹商品竹年总收入约4.356亿元,按38万农业人口计,平均每农业人口年毛竹收入约1146元。而安吉农民人均年收入2011年已达到14152元,那么,毛竹一项收入占全县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2011年就只有8.1%。当然,这一测算存在着较大误差:一是不是所有农业人口家里都有毛竹;二是毛竹的收入中未减去非本县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三是不同的村毛竹的拥有量不同,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也不同;四是竹农有的完全靠自家的劳力砍竹运竹,收入都是自己的,有的家庭则完全请外地农民砍运。我们在实地访谈中,不少农民家庭也说不清自己家里的毛竹收入到底有多少,至于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有的说不到10%,有的说达到了20%左右,有的则说家里没劳力,请工砍运毛竹最终是亏本的。双溪口村村民陈建红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九十年代毛竹每百斤卖30多元,现在是40元。但人工工资已从每工35元提高到现在的230元。一家5口,每度5万斤毛竹,砍工需15工,拖工83工。九十年代收入是1.5万元,工钱是3400元,赚1.16万元;现在收入是2万元,工钱则达到22540元,亏本2540元。陈建红的个案可能有他家的竹山离公路比较远的原因,不能代表安吉林农毛竹生产的总体状况,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毛竹是安吉林农家庭的主要收入,一个家庭一年毛竹收入达到1万多元,日子过得应该很不错了(据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82年我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76元);而如今,随着大量农村劳力向二产、三产转移,毛竹的收入在林农家庭已经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毛竹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的下降,使竹农对竹林由依赖转为负担。许多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家庭,已没有精力和能力从事毛竹林的培育和采伐,请工培育采伐既麻烦又赚不到钱,渐渐地要么将竹林转包他人,要么就让竹林荒芜。而毛竹作为安吉重要产业——竹产业的原材料,随着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却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县现有竹产品及配套企业2362家,其中省级农业和林业龙头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1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8家,竹地板产量已占全世界产量的50%以上。2011年全县竹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7亿元,年消耗毛竹达1.5亿支,而本县毛竹产量只占总加工量的22%。因此,毛竹林的培育生产,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竹产业发展的需要,毛竹产业不仅不能因为在竹农家庭收入占比下降而荒废,反而应该得到更好的培育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毛竹林的生产摆脱因劳动力转移而带来的被动和产量下降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吉县政府和林业部门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2007〕146号)文件精神,立足县情、林情,创新破难,开始探索毛竹专业合作社试点,经过3年来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二、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及成效
(一)组建方式。安吉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设立以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皈山乡尚书垓村的尚林毛竹专业合作社、报福镇中张村的福灵竹笋专业合作社、山川乡高家堂村的指南毛竹专业合作社为例,其组建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1、宣传发动,招募成员。宣传发动工作由村级组织负责,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进行指导。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组建合作社的意义,动员竹农入社。尚林合作社首批成员即设立人共有42户,2008年12月20日召开了设立大会。福灵合作社2011年5月设立,首批成员68户,入社毛竹林2500亩。指南合作社设立于2011年1月,全村共有毛竹林4500多亩,其中3358亩入社。
2、林权出资,作价入股。以林农承包经营的毛竹林作价出资,入股合作社。作价方法为:成员两度(4年)毛竹的总产量乘以价格为两度毛竹总产值,减去人工和农资成本即为两度的净收益,该净收益即为成员入社的出资额。如福林合作社的沈福旺,共承包毛竹林130亩(其中包括转包而来的外地插花山),每度每亩产量为2800斤,两度共计总产量7280担,按每担41元计总产值为295200元,扣除人工及农资成本96400元,出资额即为198800元,占合作社全部出资额1000万元的1.98%。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成员的毛竹承包山需进行实地丈量确定产量,按竹林所处位置分别测算人工成本。同时,考虑到合作社成员可能会“退社”,在林权作价时,强化了各成员原有毛竹林的划界勘址工作,界址标志在丈量作价过程中作了进一步的清晰明确。
3、拟定章程,组建机构。合作社筹备组根据省工商局、省林业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拟定了合作社章程,召开了设立大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同时,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理事会决定聘任经理和财务会计。由于村一级管理人才缺乏,各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执行监事和财务会计一般都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般都为理事长,村委会主任为经理,村会计兼任了合作社财务会计。大家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节约合作社的运行成本。
4、正式运行,集体经营。设立
售时减少了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可适当提高毛竹的销价。所以,我们调查的3个合作社都将比市场价高出的每百斤1元作为“二次分配”的比例,这对于林农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三是这种“劳务型”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于复杂农林业来说是不适合的。比如白茶生产,如果由合作社集体为茶农提供培育、采摘、炒制加工等非常精细的“劳务型”服务,则请工难、管理难、质量保障难。白茶合作社如果要搞,只能是组建“服务型”合作社,白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炒制加工还是要农户分散经营,合作社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白茶、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当然,炒制加工的环节如果合作社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加工厂,还是可以由合作社来统一炒制加工的。另外,白茶专业合作社的销售能力至关重要,决定着合作社的成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问题。调研中发现以下几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问题。许多干部和合作社的管理层,只知道合作社的名称,却不知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规定,对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民主管理、成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运作、财务管理、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扶持政策和法律责任等法律规定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二是合作社的管理人才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股份制性质的合作组织,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有其严格的法定管理规范,而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常常采取一惯定势的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合作社组织,又不注重学习,合作社一旦出了问题,农民群众就会研究法律,依托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这样,好事就会变成坏事,社会稳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三是财务管理问题。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包括公积金提取问题,公积金量化问题,合作社成员帐户问题,分配盈余问题,分配盈余后剩余部分的分配问题,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清算时不得作为剩余资产进行分配的问题,这些都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不得任意胡来。四是抵押贷款问题。合作社具有法人财产权,合作社采取林权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如果经成员大会通过,尚可共担风险,如果理事长或者经理擅自将合作社集体林权进行抵押贷款,又将贷款借给企业而造成损失,到时合作社成员的林权就会蒙受损失,这时的内部纠纷和社会稳定问题必将给各级政府带来很大压力。五是合作社组织与村级组织交织不分问题。这一方面可节省合作社运行成本,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一些贫困村也打起了合作社的主意,试图将合作社的政府补助和盈余转为村级集体财产。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侵占、挪用、截留、私分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摊派,强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接受有偿服务,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所以,合作社的财务与行政村的财务还是要分得很清,合作社的钱财未经成员大会通过是分文不得侵占的。
总之,安吉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一个起步探索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产三产转移的大背景下对山林经营方式的一次改革,这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需要我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关系作更深入的理解,需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培养造就更加强有力的现代型经营管理班子。
第四篇:楠竹专业合作社
楠竹专业合作社,农民致富好帮手
“实实在在的收获,把我们联合起来了。” 张坊镇七星岭村楠竹种植大户李建军感受很深。他在2007年加入专业合作社获得技术服务,今年又新造了楠竹基地20余亩。“有楠竹专业合作社帮忙联系,销路是没有问题的”。提起楠竹专业合作社,村民们一片赞叹声,浏阳星海楠竹专业合作社是浏阳市首家楠竹专业合作社,是周星辉一手创办起来的,该社采取“企业+合作社+林农+基地”经营模式,是生产、加工、营销、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2007年成立以来,通过带山入会的形式,现总面积已达6800亩,通过充分利用稻草覆盖、高标准垦覆、林区喷灌等新技术楠竹产量大大提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原材料价格与深加工后楠竹价格差价大个商机,周星辉又筹办了一家楠竹加工厂,2011年实现产值200余万元,并解决了40余个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带动功能,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科技咨询、致富就业等综合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基地、引进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等措施,提升了竹林效益,形成了产业特色,农户的经济效益从原来每亩300元左右增加到1000多元,竹笋产量由每亩200余斤增加到500余斤。农户“竹上项目”年平均收入达12000元以上。
合作社还积极开展产业科学技能培训,充分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引导林农不断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科学种植带动楠竹产业效应提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
质,锻炼和培育出了一大批“学科技、用科技”的新型农民。
近年来,张坊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助农、强农、惠农的突破口,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使产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有力助推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五篇: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莒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膨胀发展的趋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近期,县开发办多方位、多视角进行专题调研,以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目前,我县核准登记近27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农产品销售1户,农产品加工1户,种植业105户,养殖业147户,其他17户;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11437万元;成员总数2195个,其中农民成员2068个;成员户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带动农户3万户,年产品加工销售3.1万吨;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涵盖全县特色农业,如蔬菜、水果、养羊、养牛、养猪、养兔、茶叶、黄烟以及其他同类项目。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元化兴办。一是部门领办型。即涉农经济技术部门牵头,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组建。二是能人牵动型。即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技术能手牵头兴办。如岭泉镇肉鸡养殖合作社、相沟乡三义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三是龙头带动型。即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如莒南县板栗加工合作社,带动3万农户加工板栗,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四是集体创办型。由村、社等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如筵宾镇果蔬技术合作社即是依托村委会组建。
(二)涉及领域广。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涵盖了农村的各个产业和行业,合作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技术信息服务、新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
(三)经营方式多样。一是生产服务型。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培训和生产资料的供应等。如各乡镇涉农部门成立的各类合作社。二是产销结合型。主要是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兴办而成。如大店、筵宾、岭泉等乡镇依托本地的果蔬生产组建的果蔬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服务,注重市场开拓,统一打造品牌,提升果蔬产品的销售优势,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相沟的花生良种繁育合作社与省花生研究所联合,在社区及周边村建起了万亩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研究所提供种子和技术,包回收良种;村民提供土地和田间管理,今年,花生育种面积超过5000亩,实现总收入1000万元。目前,该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花生第一村”。三是产、加、销一体型。这类合作社一般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发展合作社,形成专业生产基地。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把生产加工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模式
二、县农业开发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1)莒南县2010年洙边镇玉芽茶叶专业合作社120亩无性系茶叶设施栽培新建项目
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省财政资金19万元,市财政资金3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108万元。投放到土建工程投资67万元,建设防护林网20万元,水利设施21万元,其他52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
园地开垦、整理30000㎡,建设无性系茶叶设施栽培大棚36个,面积28000㎡,购置无性系茶叶苗50万株,购置黑松、侧柏苗木等1.8万株,修路1千米,建设水囤1座,埋设管道2600米,新建大口井1眼。
主要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实现茶叶年产量近2.3万公斤,年销售收入180余万元,利润81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形成“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叶生产格局,提高项目区及周边茶叶种植户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和生产管理水平,对加快当地无性系茶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开展以来,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同时辐射带动500余户茶农发展无性系茶叶近千亩,实现辐射带动收入近200万元。
三是生态效益:项目实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技术规程操作,减少了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良好生态效益。
(2)莒南县2011年润盛蔬菜专业合作社400亩日本丹波大黑豆原种繁育基地改建项目
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省财政资金13.5万元,市财政资金1.5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51万元。投放到土建工程投资73.3万元,设备投资0.7万元,其它22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
改建黑豆育苗繁育设施大棚22个,购置良种黑豆2000公斤,购买仪器3台套。
主要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实现年亩产305kg,实现年销售收入305万元,净利润100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为项目区周边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近300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黑豆近800亩,带动增加销售收入120余万元(3)莒南县2011年新叶农民专业合作社0.3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投资情况:
该项目总投资41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304.74万元,农业措施投资57.71万元,林业措施投资31万元,科技推广5万元,项目管理费17.55万元。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60万元,省财政资金118万元,市财政资金12万元,项目区乡村自筹资金26万元。
建设内容:
一是水利措施:开挖沟渠21.2公里,维修蓄水池及场地平整1座,塘坝2座,埋设PVC管道16公里(部分主管道采用PE管),建出水口209个,新建电管站4座,建设输电线路3km,新建拦水坝1座,河道治理500米,建桥涵建筑物120座,其中生产桥4座、过路涵20座、进地涵96座。
二是农业措施:新修田间主路8公里,田间支路3.4公里,土壤改良1000亩,苗木基地补土1000亩。
三是林业措施:栽植侧柏18500棵,松树1500棵。四是科技措施:技术培训及资料1500人次/册。主要成效: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改善:本项目通过实施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措施,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形成了标准较高的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加。经过开发,耕地基本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规格化高产、稳产农田,加快了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土地、道路和周边的环境得到了统一规划改造和综合治理,不仅形成农田园林化的新格局,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内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美化了田园,优化了环境。同时通过运用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使农药、化肥的残留污染得到有效地控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00亩,年节水量60万立方米,项目区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21%提高到26%。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增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农田水利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除涝面积达到100%,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0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0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3万亩。改造完成后,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发前的0.7%,提高到0.9%。通过项目的实施,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21%提高到26%以上,有效地调节田间气候,减轻农业自然灾害,起到了保水、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气候,起到了优化美化的作用
二是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在原有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新增黑松种植面积500亩,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40万元,项目区内农产品产量将大幅度提高,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
三是社会效益:推动了项目区科技进步。经过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即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等技术,为项目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的科技成果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在水利方面通过推广应用,使项目区实现了节水化灌溉。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培训农民技术人员,使农民学到了一些实用技术,如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促进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项目建设可以辐射带动项目建设乡镇及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示范带动、可以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居近1000余户,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同时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实施一条龙服务,服务面积大、范围广。
三、我县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建设亟待完善。一是扶持合作社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模式办法实施造成了资金的不合理支配,财政投资不能完全发挥效益,应当尝试将项目实施权利完全交付给合作社自己来完成,合作社根据自己的实情,合理落实完成通过招标实施模式不能完成的需求。二是有些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已进行注册登记,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在271家合作社中,理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不到一半。内部控制制度的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二)科技支撑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农业开发扶持合作社项目,对于科技措施的投入太少,农民专业技术培训落后,形式单一,没有足够资金形成科技支撑。我县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且多数专业合作社实行生产、销售全程综合服务,属于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经营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一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我县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食用菌、粮食、蔬菜、竹木等农产品,但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
(三)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全县271家农民合作社中只有6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大多数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普遍较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扶持力度不够大,合作社自筹资金比例太大,指标难以落实完成,财政投入资金比例数太少,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基础较差,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自身的资金积累非常有限,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成员缺少有效抵押物,目前全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多地以土地抵押,用资金入社的成员偏少。惠农贷款只有少数农民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除蚕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少量扶持外,其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享受过资金扶持。特别是在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我县还没有把这些经营领域纳入到合作经济的范围,在税收、用电、用地、用人方面也没有优惠政策。另外,土地流转难也制约了产业规模发展。
(五)缺乏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合作社内部成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需要。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入进来,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人才问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不灵、技术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策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成员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保护农民成员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办要积极深入到乡、镇、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好政策、好措施,让广大群众了解农业开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作用、运作形式,达到相关部门了解、经办服务机构掌握、农民群众熟悉的效果。
(二)经营扶导。按照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政策要求和部署,深入合作社,积极指导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其组织运行行为。帮助合作社开展多种培训活动,加强对合作社理事、监事会成员和社员的技术、管理和合作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和帮助社员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新形式,鼓励大型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导到专业合作社之中,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大型农企”、“农民+合作社+品牌”的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价出资,实现增资扩股,以壮大发展规模。
(三)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加快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根据莒南农业开发产业现状,以草莓、茶叶等优势产业为目标,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大小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社或行业协会,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加速全县同类合作社的整合,增强实力和带动力。加快组建全县的草莓、茶叶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主导产业合作社,既强调打破村与村的界限、打破乡镇界限,更多地带动本区农民,又鼓励实现跨区域联合,努力使某个甚至更多的单项产业合作社成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龙头。帮助合作社争取农业开发资金和政策支持。要稳步推进“现代农业”,树立诚信理念。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创效高、信誉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经纪人,组织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订单农业”,为农产品流通架起“经纪桥”,铺好“订单路”。
(四)发挥合作社项目资产移交及工程运行管护优势。发挥合作社项目工程运行管护优势关键在于明晰项目产权,确定管护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投入物化为资产后,产权很难界定,项目财政、自筹资金的投入,一旦转化为农业基础设施,资产形态就混为一体,但在产权的关系上不可能将一个建筑物的产权分解成几个部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实物的运营作用及实物形态,进行分类分级,明确产权主体。在实际的操作中,可实行分类分级明确产权。如排灌站、干支渠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应明确为合作社资产;固定渠、田间林网等分散型农业基础设施应明确为社员资产;在产权的管理上,属于比较集中资产的,可由合作社集中统一管理,属于分散性质资产的,由合作社成员管理;这样,层层明确了产权,也就明确了管护主体。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否长期发挥效益,关键在于建后管护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合作社项目社员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提高社员的管护意识尤为重要。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员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项目区建设前后效益的对比,以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增强农民管护农业开发资产的自觉性,在项目区形成一个建设工程、使用工程、爱护工程的良好风气。让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把维护好农业综合开发设施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施的利用率。
莒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O一二年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