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议典型发言
会议典型发言:浙江省农业厅
------------------
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2007-07-26来源:农业部经管司专业合作处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依法履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利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540家,入社社员32.17万个,带动农户254.0万户,分别比2006年底增加624家、5.16万个、42.7万户。下面根据会议安排,就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核心的合作社制度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既不同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社会团体。针对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立法着手,建立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明确法律地位。2003年,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为契机,针对合作社法人地位、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立法着手,建立完善制度体系。首先,明确法律地位。2004年11月11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奠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基础。
其次,建立工商登记制度。我们积极争取省工商局的重视和支持,并由省工商局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后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经济性质标注为“合作社”。这样,一方面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列出来,体现了合作社的特殊性。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解决工商登记与实际操作中章程不一致问题,我厅与省工商局还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第三,建立财务会计制度。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规范管理和运行行为,省财政厅与我厅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
(二)构建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为重点的合作社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制定政策意见。200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明确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工商登记和注册及用人等十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是财政扶持。从2001年起,省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每年对制度健全、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10-30万的资金扶持,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员教育培训、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累计共安排资金1.13亿元,扶持7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切实抓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对农业部的示范项目每个承担单位各配套50%补助资金,严把项目的实施、检查、验收和总结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三是税收优惠。省国税地税部门明确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暂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个人所得税等。
四是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合作社作为信贷的重点,省农村信用联社制定了《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规范化运作的合作社中开展贷款授信业务,缓解其生产和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紧缺,并给予利率优惠。
(三)构建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兴办、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工作指导体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后,我厅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指导、协调、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责。
首先,实行分类指导。我们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对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明显的地方要求加快培育,对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对不符合规范化建设的帮助加以规范,对基础比较好的通过重点扶持,在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带动效果等方面予以提升。
其次,规范引导。我厅专门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在办社思路上把握“四条原则”,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与地方主导和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坚持农民增收四个原则,通过榜样力量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走向联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多主体牵头、多类型组建、多领域覆盖,积极鼓励农村种养销和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鼓励在投入品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农机、植保服务等多领域开展专业合作。在内部运作上,突出“九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社员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生产经营行为、盈余分配;在服务引导上,强调“四个统一”,即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
第三,主动开展服务。重点为其承担服务设施建设、农产品基地和标准化建设等项目提供申报服务,为用好信息网络和“农民信箱”提供信息服务,为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提供认证认定服务,为管理人员及负责人树立合作理念、提高合作意识、增加合作知识提供培训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其制度优势,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带动了一批产业。合作社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同行业农民的联合,它具有区域性、专业性和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组建合作社,初衷之一是为了更好发展生产,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实践中,合作社能够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带动农民开展基地生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的地方,大多建立了合作社,也正是在合作社不断培育和壮大的过程中,带动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据2006年我们对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种植业212家,占65.63%;畜牧业58家,占17.96%;林业27家,渔业33家,服务业17家,加工业35家,其他12家。其中,218家有运销服务,184家有购买服务,255家有加工服务,71家有仓储服务,255家有技术、信息服务,27家有农机服务,137家有共同生产。
二是致富了一方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通过联合避免无序竞争、自相残杀,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又通过“二次分配”机制,使农户获得产后收益;通过无偿或低偿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效益;通过带动非社员农户,提高了一方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据调查,合作社社员人均年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从事同类产业的农民。323家样本合作社中,社员人均年纯收入平均为1.81万元,社员人均年纯收入平均高出当地平均数78%,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数的1倍以上的合作社占13.6%。有43.4%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集中在1万~5万元之间,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合作社占4.1%。
三是创新了一种机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社员资格上,强调以农民为主体,以利于提高对农民的覆盖面和带动力。在股金认购上,每个社员都要认购股金,单个社员认购的股金不得超过总股金的20%,生产者社员认购的股金必须占总股金的50%以上,这样既保证了合作社与每个社员的利益联结,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社员的积极性,也对“一股独大”作出限制。在决策表决上,一般实行“一人一票”,也可以按交易额与股金额结合实行“一人多票”,但单个社员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把“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有机结合,既体现牵头人的作用,又体现管理的民主性。在合作社盈余分配上,按交易额或按股分配是合作社盈余分配的主要形式。323家样本合作社中,法人股东较少,平均为0.41人。生产者社员持股显著。生产者社员持股比重平均为78.6%,超过50%的占90%,超过80%的占49.1%。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适当。理事会成员持股比重平均为37%,监事会成员持股比重平均为13.6%。在民主管理方式上,多数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方式。表决方式为一人一票的占64.38%,一股一票的占12.81%。在盈余分配方式上,39.3%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以按交易额(或量)分配为主, 19.9%合作社采取按股分红, 19.6%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以按股分配为主, 17.8%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量)分配。
四是提高了一批农民的素质。合作社是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社员共同制定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了集体观念,也增进了相互合作,锻炼和提高了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管理,完善了乡村社会结构。合作社引导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学习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有助于培养有
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合作社有初加工能力、核心示范基地,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加工等服务。据对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调查,45.4%合作社有一定的初加工能力,97.2%的合作社拥有核心示范基地,55.6%的合作社有用于整理、分级、粗加工、精加工、包装等固定资产。
五是走出了一条路子。合作社既是从事农业的经济组织,又是帮助千家万户农民走向联合,组织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分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有效地补充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最有效的载体。合作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思路,统一制定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环节,有的合作社建立了质量追溯制度。据对全省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抽样调查,实现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达64.7%,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达81.5%,统一注册或使用商标的达87.7%,统一销售合作社主产品的达77.7%。样本合作社中,有产品质量标准的占90.3%,有各类产品质量认证的占70%,有注册商标的占87.7%,有国家名牌、地方名牌、信用等级的占41%,大大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力。
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合作社自身综合实力不够强,人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够显著;资金不足,运作困难;外部发展环境方面,农业的有效保障机制相对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税问题,用地、用电等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三、下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着力点
(一)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制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围绕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内容规范合作社章程,健全合作社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并在合作社名称、注册资金、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等方面予以规范。引导合作社在农用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方面实行统一,增强发展潜力。
(二)以政策和服务层面为突破点,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主线,制定《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条例》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政策意见,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的条件,支持合作社承担农业建设项目,依托合作社承担和落实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进示范带动效应,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和资金利用绩效,促进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建立辅导员队伍,对合作社负责人和骨干社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以开展“千社五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生产标准化。鼓励合作社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执行标准的主体。指导、帮助
合作社制定具体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推广“五统一”模式,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提高标准化实施面和到位率。
二是经营品牌化。引导合作社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积极注册商标。引导、支持合作社产品分等分级、包装销售。推进后续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提高品牌的内涵和知名度,打造一大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三是管理规范化。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完善合作社章程,完善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指导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加强合作社与社员间的利益联结,实行财务公开,维护社员合法权益。
四是社员知识化。加强对合作社社员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对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民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
五是产品安全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产品,指导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落实农产品源头安全生产措施。指导合作社通过各种途径购置检测设备,加强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合作社自检能力。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农民的期望、市场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抓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计划生育会议典型发言
标本兼治
常抓不懈
强力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三里岗镇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会议精神,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生育观念上引导,从生育行为上干预,跟踪婚、孕、育全过程,斩断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利益链,强力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取得了一定成效。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十年平均值为100:106,控制在正常范围;2011年孕情上报及时率为89%,孕生相符率为100%,均居全市前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政策引导,转变生育观念。
一是通过人口计生政策的宣传,引导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我镇通过刷新醒目标语、悬挂广告牌、发放宣传手册、计生挂历、建生育文明大院、开展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把人口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生儿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生育观念逐步取代了“生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全镇160多对夫妇主动放弃了生育二孩指标。二是通过利益导向政策的落实,推动育龄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我镇认真开展了以“人生关爱、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为主题的生育文明“春雨行动”。2011年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中考加分、农村独女户高考加分17人,奖扶对象达176人;落实“三难、四缺”家庭帮扶资金19800元;落实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考上大学的奖励助学资金21000元; 8户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先纳入了低保。这些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效落实,在全镇营造了关爱女孩的浓厚氛围,促进了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极大转变。
二、明确责任,实行预防监控。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人有责,我镇制订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管理,做到责任明确,齐抓共管。一是与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签订了《依法生育合同书》,使对象及时知晓当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政策及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及早打消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等违法生育的念头,对违约对象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迁就。二是对包村行政干部及村干部层层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及孕情包保责任书,行政干部每人拿1000元工资,村干部每人拿1500元工资与工作挂钩,严格落实《三里岗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问责制》,奖罚分明,调动了全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镇计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与每名医务人员签订禁止“两非”责任书,每季度组织一次清理、清查。流、引产手术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擅自施行终止妊娠手术。流、引产药物实行专人、专柜、专账管理。四是对药店及个体诊所,实行不定期检查和整治,严禁销售终止妊娠药物,严禁无证施行终止妊娠手术。通过责任的落实,从源头堵住了“两非”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监管,堵塞管理漏洞。
孕情监管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键,我镇坚持严格实行“六项制度”,确保管理无漏洞:一是实行名单管理制。镇计生办,各村(居)委会为每个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建立了孕情跟踪服务卡,每月运转,每季度一次孕检,时刻做到人数清,情况明,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监管,做到“人口在流动,管理在加强”。二是孕情实行日报制。各村计生专干在上报孕情时,随发现随上报,计生办微机员随了解随录入,杜绝了孕情迟报、漏报现象。三是孕情上报月督办制。利用每月初村专干例会,及时统计数字,通报信息,对掌握孕情比例低于65%的村,计生办跟踪督办落实。四是对怀孕对象实行包保责任制。对已掌握的政策内二孩及以上怀孕对象确定三名孕情包保责任人,在家对象每月面对面访视一次,外出对象每月通过电话、信函等渠道进行随访,发现孕情消失或女婴死亡的及时向计生办报告,并查明实情。五是实行孕情核销制。分村建立政策内一孩、二孩怀孕对象登记表,详细记录该村对象的怀孕、预产期、村级孕情上报以及对象生育时间,反映对象孕育的全过程,有孕无生、有生无孕对象一目了然,便于及时核销孕情。六是坚持问责奖惩制。对孕情迟报和监管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年终过硬结帐,严格兑现奖惩。
四、掌握信息,夯实计生基础。
为了保证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我镇积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一是健全了村级服务网络,配备了组信息员,及时向村专干提供情况,便于村专干及时、准确地上报各种信息。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镇计生办微机员每天阅览信息平台上的出生、B超、手术信息,与全员人口信息进行核对,若有漏报、错报现象,及时反馈给村专干,进行核对、补充和修正,对无审批手续的政策内人流、引产对象,追究相关责任人及对象的责任。通过全方位掌握信息,为我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挖掘“两非”案源,查处“两非”案件上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克难奋进,锐意创新,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努力开创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
当前,建设教育强省工作已进入攻坚关键阶段。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务必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握主攻方向,突破工作难点,继续实施好四个专项重点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制定与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配合做好有关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市(州)、县(市、区)要及时调整教育发展目标和思路,制订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包括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州、教育强县市区。
二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要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重点把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制订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将合格学校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类专项资金投入,按完成建设任务,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三是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实力。主要是继续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建好县级职教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着力整合县域职教资源,进一步提升中职发展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式办学和“订单式”培养,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高度对接、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综合竞争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主要是突出德育首要地位,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五是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享誉三湘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
六是着力提升教育贡献水平。各高等院校要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富民强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重点支持一批对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直接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我省在中部地区与泛珠经济圈中的自主创新优势;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弯道超车”、科学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发改委副主任邓治平:
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省发改委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从规划、投入、改革三个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积极推进教育强省发展和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着眼长远,加强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把教育强省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角度,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性高度,统筹推进教育强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行业发展目标相协调。一是配合做好教育强省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经济和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的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体系;结合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一化三基”目标、产业振兴规划和民生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二是积极推进教育强省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加强教育强省与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规划纲要,与就业、人才、科技、服务业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教育发展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形成多行业、多领域协同推进的强省教育体系。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一是加快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建项目,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全面完成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的基础上,抓紧组织编制三年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调研论证,抓紧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编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汇报;积极化解高校债务,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有重点地实施省属本科院校提质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进一步深化县乡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在校工作住房、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等项目前期调研工作。三是加强资金统筹投入研究。认真研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教育投入适度快于GDP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构建各类教育培训投入资金统筹使用的协调机制,集中资源,合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立足难点,推进改革。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快推进以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把民办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结构的重要举措,扶持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优秀民办学校。二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计划、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的人才培养机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加大对口定向招生培养比例,扩大面向农村医院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面向艰苦边远民族地区的教师定向免费培养培训等招生规模。三是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探索长株潭教育、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有效途径,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增强高校服务能力和学科竞争力。
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
建设教育强省任重道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站在构建和谐湖南、推进富民强省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各项具体目标,按照这次会议的部
署安排,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投入到位。
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克服当前困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教育投入的法定增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要求,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要依法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城市教育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并确保按规定比例用于各类教育。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不断创新筹资模式,通过教育捐赠、企校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二)把握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要围绕《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计划”等专项计划,突出重点,积极支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要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根据高中阶段教育特点,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公办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严格控制豪华办学。要尽快出台切合我省实际,分地区、分类别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要逐步改革高校拨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着力支持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要完善财税政策,用好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引导高校广泛参与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支持高校建成一批与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树立“节约资金就是增加投入”的理念,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要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各类学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落实财务管理审计制度。要整合共享、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要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合理分配、安全运行、高效使用。要积极推行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教育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及效益进行全方位绩效考评。要严格控制负债办学行为,妥善化解各类教育债务,尤其要规范高校的贷款管理,完善贷款审批制度,加强对贷款收支的有效监控,切实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建辉:
在总体思路上优先谋划。去年以来,在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就教育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2012年实现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在项目铺排上重点倾斜。坚持把教育项目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学校“三改(改水、改厨、改厕)”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今年,把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全市“两帮两促”(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工作的重点领域,强力推动长沙职教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等项目建设。
在工作推进上狠抓落实。建立教育工作定期会商制度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将教育强市工作目标细化到28个市直有关部门、园区和区县(市)政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建设教育强市督导机制,把建设教育强市督导评估与“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有机结合,有效强化了县(市、区)政府及其主要领导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责任意识。
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力力:
大力推进城区学校扩容,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太挤”的问题。制定出台《中心城区学校扩容提质的实施意见》,采取整合教学资源、新建和改扩建并举的办法,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区学校扩容。通过近两年的建设,中心城区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800个,9个县市共增加学位9600个,有效缓解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入学压力。今明两年,全市计划再投资6.93亿元实施60个义务教育扩容项目,其中,中心城区计划完成扩容项目19个,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4亿元给予重点保障,新增学位2.2万个;9个县市计划完成学校扩容项目41个,新增学位2,1万个。桂阳县2008年筹资9800万元收购县城一所民办学校改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计划再投资1.3亿元新建一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可新增学位7000个。
大力创建合格学校,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太弱”的问题。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与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3年完成乡级以上学校、5年完成村级学校的创建目标,确保全市规划的1400多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合格学校标准。近两年,全市累计投资1.3亿元,完善寄宿制学校118所,创建合格学校75所,改造危房29万平方米,消灭了D级危房。今年在建的合格学校有103所,计划投资9500万元。国家级贫困山区县桂东县勒紧裤带办教育,去年投入1800万元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工程,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今年又申报创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大力整合职教资源,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滞后”的问题。在全面启动“中职攻坚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划拨500亩土地、财政投入6000万元、融资2.3亿元,实施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今年秋季新校区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5000万元,成功创建郴州技师学院;投资1亿元,在市有色金属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建设校外职教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实习,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对接。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服务长株潭航空城建设。今年7月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南大学签署了“大型客机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在机载系统方面,启动筹建总投资达8亿元的国家高性能铝材工程化创新平台;在起落系统方面,开展结构设计预研和机轮部件制造、推进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副规模化制造;在发动机系统方面,开展粉末高温涡轮盘的研制。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学校于2007年经国家科
技部立项,承担了《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为申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提供前期研究。参与了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签署了共同推进湘潭“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编制了湘潭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和支撑行动方案。在国内外首次实现搭配处理锌冶炼废渣的清洁冶炼,使株冶集团实现铅锌冶炼万元产值年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0%左右,搭配利用重金属废渣16万吨,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年新增利税上亿元。有色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可实现重金属冶炼废水的全面回用与零排放,正在株冶集团实施产业化,可实现年减排并回用重金属废水400多万吨,向湘江水体减排重金属近30吨。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田银华:
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充分体现办学以教师为中心。2003年以来。投人师资建设专项经费近4000万元,选拔和推荐了256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50多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引进博士146人,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充分落实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投人近7000万元,积极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五困”(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优化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层级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细化职责和分工,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地发挥了管理效能。
实行“三分”理财。学校实行分线预算(即分别编制运转预算和发展预算)、分块控制、分类制衡的财务管理模式,突出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中心地位,有效地控制了消费性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对融资与举债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财务环境。目前,学校银行贷款只有3000万元。
建设“两型”校园。学校通过规范程序、加强监督、改善设施、提高技术等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使学校的消费开支下降,建设成本降低;通过加强教育、注重预防、完善机制等措施,努力建设“廉洁型”校园,这些年来没有干部因违纪违规受到处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钊:
突出“涉外”特色。推行“专业+外语+技能+创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外语水平大幅提高,在全省、全国大学生英语、日语竞赛中连续获奖。
突出专业特色。根据市场需求率先开设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航空服务”“动漫设计”“数控技术”等紧贴市场的专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高尔夫专业已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动漫设计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突出实践特色。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构建以“五证”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40余种职业技能培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振华: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集团运行机制。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推进办公室,专门负责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建立了集团网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集团理事会制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成员单位互访制度,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牵头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确立学院在行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在省物流领导小组支持下,学院正牵头建设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政务服务中心、物流业务运营中心、物流人才培养与交流中心,将为全省物流行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将使我院教师、学生直接切人到物流产业发展的信息前沿,有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校企共建内置式生产性顶岗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学院正与集团成员企业――湖南力邦物流公司合作,采用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建设年加工配送钢材2000万吨的综合型现代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重点为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制造企业提供钢材加工配送服务,既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可同时满足2000名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校企共同开展应用性科研,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40多项。其中,学院牵头的《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被确立为我省“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学院教师主持的“制造业物流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物流企业运作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等一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花垣县委书记彭益:
建立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对边城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和校级领导分别给予3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按月发放500元到800元的津贴,并为从外县引进的教师安排住房,为其家属安排工作;2005年到2008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517人,面向全国招聘了157位骨干教师和55名优秀大学毕业生。
建立教师补助制度。2003年以来,先后解决了教师的生活补贴、民族补贴等津补贴,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3696元;2007年,村小、片办完小教师每人每月补贴120元,农村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2008年起分别增加到240元、160元,同时为城区义务教育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
建立教师保障制度。2007年起,为教师建立医保个人账户铺底金。2008年起,对全县教师免费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了教师公转房制度,累计投入2047万元新建农村教师公转住房3.4万平方米,解决了近千名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
建立教育奖励制度。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岳阳市委副书记、岳阳县委书记彭国甫:
构建“大职教”体系,找准助推发展的“金钥匙”。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依托学校,乡镇联动”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对职教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
统筹规划布局。采取撤、并、转、靠等办法,尽可能集中办学,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开放型的职教网络。将教师进修学校、粮食学校、电大工作站等部门培训机构一起并入职教中心统一管理;将乡镇农校、乡镇涉农站所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整合起来,业务工作纳入职教中心指导;积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统筹项目经费。各部门年初向县职教中心申报培训计划,县职教中心统一安排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组织项目实施。培训经费按照县长统筹、部门支持、中心实施、群众受惠的原则,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所有培训项目必须经过县职教中心核定,财政方可拨付经费。近两年,全县共实施各类培训项目20多个,统筹经费近千万元。
统筹招生就业。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实行统一宣传、统一计划、统一录取,确保了普职分流比大体相当;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成立就业指导网站,实现了就业信息共享,同类专业学员统一安置和推荐就业。2007年以来,通过县职教中心培养与培训,我县安排到本地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有1万多人,推荐到外地就业的毕业生有5000多人。
第四篇:交通公司典型发言会议发言
解放思想破常规 创新经营促发展 ——菏泽交通集团总公司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全省各市道协会长、秘书长工作会议暨道路运输企业专业委员会例会在我公司隆重召开,这是我省道协的一件盛事,也是我省运输企业的一件喜事,对于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此机会,我谨代表菏泽交通集团总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各位会长、秘书长、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和帮助菏泽交通集团发展的各位领导、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菏泽交通集团总公司下属41个全资单位和3个参股公司,其中包括12个汽车运输公司、20多个工商贸单位,另有菏泽中油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等3个参股单位,分布于全市九县(区)及济宁、商丘、北京等地。目前,公司拥有职工11000人,固定资产、营业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9倍、10倍和19倍,被省确认为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企业曾多次荣获省交通系统先进企业、省工交财贸系统行业经济效益排头兵企业、省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2002年通过了ISO9001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十几年来,我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跨越,关键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经营,使企业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发展客货运输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运输业是我们的主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在运输业的发展上,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运力,提高车辆档次。80年代初期,运输市场呈现出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局面,国有运输企业已没有优势可言。为了使企业走出低谷,我们果断决策“举债经营,滚动发展”,采取银行贷一些、职工集一些、公司投一些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购置各类车辆800多部,使运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到了1998年,我们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公司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融资、职工入股、贷款购车、集约经营,极大地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每年新增、更新车辆100部以上。目前公司营运车辆已达到1400多部,其中客车780多部,货车620多部,高档、豪华客车和特种货车的比例在日益增大。
2、加强场站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场站是运输市场的总抓手,抓住了场站也就抓住了客货源。在客运站建设上,我们先后扩建、新建了全市9座汽车站,改造了12个运输分公司的修理厂,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今年又对菏泽汽车总站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扩建,改造了候车厅,扩大了发车场,完善了售票、检票服务系统,全面实行了微机售票、条码检票。在软件建设上,我们坚持封闭管理,礼仪发车,积极开展“真诚到永远,满意在车站”活动、“文明专线”活动,在菏泽至济南、菏泽至济宁、菏泽至曹县等一批条件成熟的线路上,投入30多部高档豪华客车,实行集约化经营,提供规范化服务,提高了服务水平,为广大旅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其中,菏泽汽车站已连续十多年荣获部级文明汽车站称号,真正成为展示菏泽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窗口。在货运站建设上,目前我们已建成了建材、储运、燃料、口岸四大专业货场,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在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配货网络,近期完成了菏泽货运交易中心的建设,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通讯设施,为实现货运的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
3、积极开辟线路,扩大经营范围。我们本着“走出山东,跑遍全国”的发展思路,先后开辟70多条超长线路,使客运经营辐射全国14个省市,货运、零担通达全国各地,形成了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客货运两大运输网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为以后企业的外延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在运输业方面重点是加快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项目的建设,争取升级为国家二级公路运输主枢纽。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项目是全省六大公路集疏运中心之一,投资概算2.26亿元,建设工期20年。在客运方面,计划新建菏泽汽车西站、菏泽汽车北站、定陶汽车站等项目,加快发展高档豪华客车,实行集约经营。在货运方面,重点发展重车型、特种车,发展集装箱、快件和散装货物运输。在运输管理方面,大力发展以智能运输系统为重点的交通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实现运输管理的现代化。
二、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发展创新能力 运输业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与当地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道路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菏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运输业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就必须创新经营思路,打破常规,转变发展战略,拓展经营领域,创造发展优势,实施多元化经营。
1、发挥自身优势,走产业带动之路。运输业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经营辐射面广、市场信息灵敏、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运输企业的无形资产。为此,我们依托运输业优势,大力开发相关产业,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我公司汽运技校原来是企业内部一个职工培训学校。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围绕市场需求,加强软、硬件建设,积极转换培训机制,面向市场开展职业培训,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在全市国办技校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了一枝独秀。目前,学校已拥有10多个专业,占地达190多亩,教学实验设施日益齐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被省教育厅、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职业培训先进单位,被确认为省级重点职业培训学校,为今后申办职业培训学院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挥技术、设备等优势,开展了汽车修理、配件销售等延伸服务产业。先后组建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二汽东风等20多家服务站,积极推行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劳保索赔、信息反馈等“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促进了修理业的大发展。上海大众菏泽特约服务站,严格按照上海大众的要求,推行“6S”工作法,吸引了大量车源,牢固确立了在菏泽轿车修理、销售行业的主力军地位。
2、实施资产经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运输企业的经营场所多数处于人流物流集中、交通方便的黄金地段,具有极大的商业开发价值。为此,我们积极实施资产经营,把部分运输分公司和其他单位搬迁到城郊和开发区,腾出黄金地段的场地开发商贸市场和房地产,使现有资产发挥了最佳效益。我们先后将汽车四公司、汽车十二公司、汽车大修厂、轿车修理厂、火柴厂、菏泽口岸等10多个单位进行了搬迁开发。如,我们利用原汽车十二公司等单位的场地,投资兴建了大型综合市场——花都商埠,目前,有经营商户2000多家,年商屋租赁收入1400多万元,已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集鞋业、轻纺、百货、建材等于一体的最大的综合市场,被评为省级规范化管理样板市场和省级诚信市场。同时,我们计划在菏泽市中华路与西环城路交界处征地300余亩,建设菏泽汽车西站,开发建设综合性建材大市场。一期工程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投资1.9亿元,二期工程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投资7.6亿元。届时,商贸市场和房地产将成为我公司的一大经济支柱。
3、加大投资力度,兴建交通工业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企业具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经验,为实现企业的大发展,我们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开始大胆向工业进军。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在开发区征地800余亩,兴建交通工业园,开创了我市企业兴建工业园的先河。目前,菏泽天宇科技开发公司已进驻园区。天宇公司是我们近年来开发的以生产连续泡沫镍新型电池原料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已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导向计划和省市重点攻关计划,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了年产100万平方米的规模,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三甲”之列,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市场前景十分巨大。计划到2005年,达到年产500万平方米的规模,届时年实现销售收入将达到4亿多元,实现利税突破5000万元。另外,我们计划在园区内新建自备热电厂和中(高)密度板项目。自备热电厂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总装机容量12MW,一期投资3500万元,总装机容量6MW。目前,各项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预计明年4月份投入运营。在此基础上,2004年下半年,再上一个6MW机组,形成每小时发电12MW、供气90吨的生产能力,主要用于园区工业项目的需要。新上年产8万 m3中(高)密度板项目,属自备电厂配套项目。目前,已经省经贸委批准,前期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工期计划10个月。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余万元。同时,我们计划把原有的工业项目也逐步搬迁到园区内,发挥产业聚集优势,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交通工业园。
三、实施低成本扩张,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企业带动作用,对走低成本扩张之路进行了大胆尝试。从1988年至今,这10多年的时间中,我们通过兼并、接收、收购、承包等形式先后重组了16家困难企业,广泛开展横向联合。这种“以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大发展”的战略,不但壮大了自身,膨胀了规模,而且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1、兼并亏损企业,重组生产要素。1988年以来,我们先后兼并了原菏泽市运输公司、单县运输公司、原菏泽市拖拉机站等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设备、设施、人员,组建了汽车十二公司、安装公司、柴油机械大修厂等单位,利用其闲置资产和场地兴建了海联大酒店、花都商埠,盘活闲置资产1500多万元,安置富余职工2800多名。1996年6月,原菏泽地委、行署将地区物资系统的8个企业成建制划给交通集团管理。我们迅速将这些企业资产、人员进行重组,注入资金和管理,组建了集仓储、装卸、中转、联运于一体的建材公司、燃料公司、口岸公司等单位,盘活了资产,实现了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营。菏泽口岸组建后,对促进我市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又与青岛港签订了口岸直通协议,并于去年6月实现了口岸正式直通,填补了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没有口岸直通的空白。鉴于原口岸场地狭小,作业不方便,发展空间有限,市政府决定将口岸搬迁。目前,新口岸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年底前可以交付使用。
2、承包亏损企业,启动闲置资产。1995年,我们承包了原地区商业储运公司。承包前,商业储运公司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资产闲置。承包后,对富余人员进行了妥善分流,对生产设施进行了改造,注入启动资金,加大了管理力度,当年扭亏为盈,盘活了存量资产。如今的储运公司,已成为菏泽最大的家电仓储、配送、中转基地。同时利用原商业储运公司的闲置场地,新建了菏泽包装印刷总厂,生产高档扑克牌和印刷包装品,不但迅速占领了本地市场,还承接了大批的省外业务。
3、联合优势企业,挖掘资源效益。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积极利用内外两个资源,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膨胀规模,提高效益。2000年,我们抢抓国家对石化行业进行整顿的机遇,与中国石油联合成立了“菏泽中油石油销售有限公司”,发挥中油的品牌、油源、资金优势,扩建了石油储备库,在市内及周边重点道路上,改扩建了20多座大型加油站,完善了销售网点建设,促进了石油销售业的大发展。该公司成立三年来,已累计销售成品油30多万吨,上交税金达1200多万元。另外,我公司与北京印刷学院合资组建了北京大业印刷厂,与港商合资组建了鑫利液化石油气储运有限责任公司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这些年来,我们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管理,使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在管理创新中提高。
1、管理模式创新。我公司基层单位多,经营范围广,管理难度相对增大。为此,在管理体制上,按照行业不同,全公司分成运输业、工业、商贸服务业三条线管理,每条线都有分管的副总经理和主管处室,形成了总经理宏观抓、副总经理直接抓、主管处室具体抓的管理格局。在管理模式上,总公司对基层单位实行模拟法人化管理,即把基层单位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其基本形式为: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分成,欠交自补。总公司对人权、财权相对集中管理,生产经营权全部下放到基层单位,坚持在宏观上管好,在微观上搞活。
2、人才机制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取胜。我们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实行动态管理。打破年龄、身份、学历与资历界限,赛马不相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98年改革力度较大,在不到300名中层干部中,新提拔了48人,调整职务38人,降免职58人,退居二线46人。在人才管理上,实施“主动挖人才、精心选人才、短期聘人才、长期育人才、科学用人才”的战略。为挖掘人才,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解决高新技术项目难题。对急缺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公开向社会招聘,近几年引进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50多名,均成为生产经营中的骨干力量。
3、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在收支管理上,总公司对基层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解总公司,支出由总公司按规定拨付。在成本管理上,学习邯钢、亚星、四达公司经验,推行倒逼成本管理法、购销比价管理法,建立了内部市场机制,把成本费用降到最低限度。在资金管理上,取消了驻菏30多个单位的银行帐户,总公司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调度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财务监督上,总公司对各基层单位的财务科长和出纳会计实行委派制,委派人员负责该单位的财务工作,这样有效地增强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较好地行使了监督职能。各单位成立了民主监督理财小组,原始单据由一支笔签字改为联签制,推行了企务公开制度,每月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每年对基层单位审计一遍,单位领导人变动实行离任审计制度。这些年来,我们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过去比,发展成就令人欣慰,但是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行业看企业,与兄弟公司和先进单位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比较慢,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各方面差距还比较大。今后,我们决心借助这次道协会议的东风,学习兄弟公司的先进经验,决心围绕“大而强”的目标,以企业改制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力争“十五”末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实现利税突破1亿元。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在省厅和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省道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公司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取得企业的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企业“大而强”的奋斗目标。与大家携手共进,为繁荣我省交通事业继续谱写新的华章。谢谢各位!二OO三年九月十三日 交通公司典型发言
第五篇:烟台市校舍安全工程会议典型发言
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
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招远市人民政府(2010年10月)
尊敬的张市长,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招远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招远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我市现有各类学校90所,在校生63000多名,教职工6200多名。近年来,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投入,以实施校安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办学条件,有力夯实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今年4月,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推广了我市“一评二挂”、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经验做法;9月,省委《山东信息》刊发了我市加大投入、提高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做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领导责任,全力推进校安工程
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我市不断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狠抓组织领导和资金落实,确保了校安工程全面启动、快速推进。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招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安工程,专门 成立了中小学校安工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程建设,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教育部门设立校改办,配备专职人员和车辆,并建立了局班子成员包帮项目制度;发改、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也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协作,积极参与工程相关工作。二是落实建设资金。我市规划校安工程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总投资2.94亿元,计划三年内全部完成。今年开工10个项目需投资1.7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1亿元。在资金筹措上,我们以市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多方式保障建设资金,今年市财政在年初预算中安排了8700万元校安工程专项资金,我们又通过旧校土地置换融资、争取企业捐资等方式落实资金2300万元。三是强化督导调度。今年初,我市将校安工程列入全市重点为民服务实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定期调度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督查办把校安工程纳入重点督办事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二、坚持科学理念, 实施百年工程
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舍多数是“普九”时期建设的,受当时施工水平、建材质量的制约,建筑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十一五”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校舍改造,改造危房23.3万平方米,总体校舍安全系数大幅提高,但多数达不到8度抗震设防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达到“抗震设防,综合防灾”要求,我市立足教育事业长远全面发展需要,确立了“三个结合”的校安工程实施思路:一是把校安工程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根据城镇、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我们对全 市教育布局进行充分论证,重点保留镇驻地和农村社区的学校,对准备长期保留的学校重点建设,建设规模预留接纳周围撤并学校学生的空间,建成后立即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今年实施的10个项目竣工后可撤并16处学校。二是把校安工程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新建、改建学校一步到位,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今年我市开工的项目全部是拆除重建,全部配套有餐厅和供暖设施,并建设了部分寄宿制学校。三是把校安工程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将校安工程的重中之重放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向农村中心初中和中心完小倾斜,全面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加快打造乡镇名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实施10个项目有8个是农村学校。
三、坚持质量第一,狠抓关键环节
我们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强化措施,严格把关,努力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一是扎实排查鉴定。2009年下半年,我们专门成立了校舍排查鉴定工作小组,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按上级标准对全市校舍进行拉网式排查核实,科学做出抗震鉴定结论,提出具体改造意见。全市共排查校舍1367栋,排查鉴定面积60万平方米。二是高起点规划设计。根据上级“抗震设防,综合防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所有项目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确保实现8度抗震设防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等规定要求。三是严把工程质量。所有项目全部公开招标选择一流施工企业。严把建筑材料检测关,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强化工程监理、验收,要求监理人员全天候进行现场监理,各项目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协助监 理人员工作,对完工的每一道工序经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四是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完全隔离教学区和施工区,无法隔离的学校将学生分流到周边学校,确保施工安全。
四、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在加快推进校安工程的同时,我们统筹兼顾,全面提高中小学综合办学条件。一是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今年,我市统一为全市75处学校配备了100名专职校园保安人员,各学校内部也安排了163名校园安保人员。市财政安排246.7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市54处校园安装监控设施,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将校园的重点部位全部纳入公安视频监控范围。二是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为切实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我市加大了教师补充力度,招考教师由原来的每年40名左右增加到100名左右。录用教师全部分配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并要求服务农村学校时间不低于3年。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2009年以来,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硬件建设的重点,投入2313万元,实现“班班通”学校40处、教师“人手一机”2072台,配备高端交互式电子白板377个,配备学生用计算机3499台,并更新了农村中小学全部教学仪器和城乡学校旧课桌凳13800套。
各位领导、同志们,前段时间,我市在校安工程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措施,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农村学校重建工作。我市本轮校安工程将于 2011年夏季全部结束,下一步我们将对确定长期保留的农村学校全部推倒重建,按照抗震设防和省标准化学校要求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备教学设施,并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面貌,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抓好城区学校建设改造。全面增强城区学校抗震设防能力,完善教学设施配备,提升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三是抓好校车配备。校安工程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后,学校服务半径扩大,学生上下学路途远、交通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日渐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已在研究探索中小学设立校车接送学生的办法,争取尽早开通营运,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