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衡阳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问题简析
衡阳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问题简析
衡阳市是湖南省典型的农业大市。2011年荣获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市。所辖五县二市中,衡阳县被推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衡南、衡山两县被推荐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祁东县被推荐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实有粮食生产面积548.73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达323.56万吨(2011年数据为预计数,下同),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八连增”。近些年来,衡阳市加大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是不断创粮食生产新高的得力措施。现就全市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主要特点及其制约因素作一简析,并对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当前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合作化组织数量呈燎原之势。截至到2011年5月底全市有粮食生产合作社96个,比2009年末的54个增长77.77%,呈现出燎原之势。如衡南县农技农机合作组织从2007的3家发展到2010年25家,已覆盖全县23个乡镇;衡阳县今年新发展28家合作组织,粮食合作化组织就有11家。
二是规模呈扩大之势。2011年全市流转土地380万亩,其中耕地156万亩;双季稻耕种面积达730.1万亩,占总面积的85.2%;规模粮大户 18674户,比上年增加3576户,增长23.7%。如泉湖农技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2100亩,今年又新增签约8867亩机械作业订单,辐射带动9800亩稻田实行专业化防治。
三是链条呈延长之势。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功能在扩展,链条在延长,从以前单纯的机耕机收已经发展到到机插机防,从农资配送、采购、技术服务发展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产业链条的延长。如安邦公司,通过与金鲲米业、现代米业、角山米业等粮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公司创办粮食种植合作社,在台源镇基地种植1.1万亩优质稻,金兰种植1.2万亩,延长了从农资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
四是主体呈多元之势。全市粮食生产合作组织的创办主体日益多元,从开始起步时的大户带动到站所创办,目前已形成企业老板、村两委、站所职工、乡镇干部、龙头企业等多元化创办主体的发展态势。
二、制约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衡阳市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迅速的同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
一是土地流转不畅,阻碍了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衡阳市人平耕地不足0.7亩,部分村组人平耕地在0.3亩左右,个别地方个别组人平耕地不到0.2亩。农户因田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耕种。导致土地流转不畅,阻碍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加之,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仍主要靠土地保障农民正常生活,受“种田保口粮”的传统观念影响,农民也不敢流转土地流。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后劲。衡阳市农业基础设施较差,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的发展后劲。主要体现在:首先,水利设施老化。全市的水库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严重,水利设施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其次,田间道建设滞后。全市属丘陵山区,小块田多,60%的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滞后,农田不规则、且落差大,大型机耕机收机进场困难,机械化操作不方便。再次,农机技术不成熟。由于插秧机技术还未完全取得突破,导致晚稻插秧还得依赖人工,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得水稻规模生产受阻。同时,稻谷烘干机的成本较高烘干成本达到5元每100斤,一套烘干设备上百万元,一般的合作组织无法承受。三是财政与信贷支持力度小,限制了粮食生产规模扩大。目前,衡阳市的粮食生产合作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财政与信贷支持力度小,限制了其生产规模。据调查,衡阳市于2009年就出台了加快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文件(衡办发[2009]11号),但落实难、落实仍不够到位。全市市级财政仅2010年拿出了20万元用于扶持5个城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银行信贷难。发展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要重点解决季节性的发展资金。由于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到银行信贷缺乏有效抵押物,因而到银行融资渠道打不开。如从事1000亩的水稻生产,至少需200万元的资金才能发展起来。目前只能靠民间融资,其融资难度,成本高。因此,由于财政与信贷支持力度小,大大限制了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发展机制,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合作化的发展。推进粮食生产合作化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好社会保障机制。尽快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农村医保、子女教育、农民工权益保护等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流出方解决后顾之忧。其次,要完善好农户合作机制。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将承包地流转或出租给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组织交相应的服务费,每季粮食归农户所有;可选择为农户提供部分机械化服务,一些简单的田间管理有农户自己承担。再次,要完善好经营管理机制。要鼓励有条件的粮食生产合作组织通过土地入股和土地换社保的形式,扩大规模生产,才能促进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最后,就是要确保专项资金扶持。市、县财政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参照中央、省和其他地市的作法,在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补助粮食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要协调信贷支持。协调金融部门对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给予信贷扶持,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题;探索通过土地承包权、联户担保,或政府注册担保资金等形式为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二是夯实基础设施,突出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推进粮食生产合作化的基本前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也是当前制约粮食生产机械化、合作化的最大瓶颈。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抢抓政策机遇。要以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抢抓政策机遇,全力做好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特别是跨区域水利项目、衡邵干旱走廊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应有的水利投资份额。要进一步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坪塘清淤扩容、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草根水利设施。其次,要整合项目资金。要以县为平台,按照“资金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农田水利、农业开发、国土整理、移民、扶贫等涉农项目,集中向粮食生产大镇投入,搞好机耕道、田间道路建设,逐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再次,要注重实施项目倾斜。重点是对粮食产业专业合作社在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上,予以倾斜,优先让有资质的合作社承担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建设、新机具试验示范、农机作业补贴等项目。今后每年要安排1-2个粮食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开发整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
三是提升内部管理,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合作化的发展速度,必须切实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首先,要注重典型带动与引导。坚持以点带面,重点培育一批粮食产业专业合作社典型,树立可学可比示范样板。要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加大宣传,让群众知典型、学典型,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全局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其次,要注重人才培训。各地要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把粮食产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的实施免费培训。加大对合作社理事长、创办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把他们放到合作社示范基地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再次,要注重规范管理。建立各市县领导联系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制度,开展定点指导帮扶。帮助粮食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合作组织信息化管理,推行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
四是形成合力,为粮食生产合作社组织发展优化服务环境。衡阳市农村粮食生产合作化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市农口部门,尤其是农办、经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强合作社组织的业务引导与帮扶。重点要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要加强对合作社在登记、注册商标等方面的服务的提供政策指导;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购置补贴、生产经营,要提供全面、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要在粮食种植、病虫害防止、制种育秧等方面加强指导帮扶;要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为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技术服务等。
第二篇: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耕田、播种、收割都主要靠请工。据不完全测算,种1亩水稻从种子、肥料、插秧、管理、收割,成本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与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带来许多农民宁可买粮食也不愿自己种田现象。二是非农用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积逐年递减。三是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四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政协委员建议:
1.建议改革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制定科学完善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提高用于直补的数额。
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要按所征用土地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
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农技部门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
4.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投入重点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大退耕还田和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鼓励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已初具规模、广泛分布、多类型并存。
调查表明,经过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呈现了逐步加快发展的态势。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截至2005年底,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全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15万个左右,拥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2%左右。参加组织的会员约2363万人(户),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截至2010年3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合作社已超过27万家,这个数字是2009年同期的两倍多,是2008年同期的6倍之多,并且呈现出产业门类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组织功能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些组织在地区分布上,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到经济落后的地方都有发展,中部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分布最多的五个省是山东、湖南、陕西、河南和湖北,最少的省份是青海、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等。
按照组织的形成背景划分,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模式,大体有5类:第一类是由科技协会发起建立的;第二类是由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事业单位及乡村干部发起建立的;第三类是由供销合作社发起建立的;第四类是由龙头企业发起建立的;第五类是由农村中的专业户、经销大户等自发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农村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两种。不过,由于现实中冠名以农村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并没有一致的判定标准,且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登记管理中也不统一,或者就未办理登记手续,目前还只能以名义上可以进行观测判断和初步统计分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由农业部界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界定的由各级供销社系统组织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兴办的专业合作社;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界定的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建的以科技为纽带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技术经济组织等。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从组织目标功能看,包括投入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营销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行业分布看,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农机等不同行业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合作层次看,有从村级到省级的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行业分布上,以种养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等领域,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非常少。有些组织同时从事多项活动,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技术信息推广等。从组织的类型看,大多数的组织属于技术经济服务型,主要是为会员农户,甚至为非会员农户,提供技术经济信息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供应服务。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各具特色。
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协会规定的条件下志愿加入,大部分允许会员自由退出,也有的少部分对此没有规定。会员退出组织的数量很小,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改行”从事其它与该组织无关的活动,还有一些是因为组织没能提供原先所承诺的服务。会员退出时,有一半左右可以撤回投入资金,另一半不可以撤回或组织对此没有规定。大多数与土地有关的组织认为会员将土地转包之后,仍然可以继续保留会员资格,会员资格不会随着土地转让而转让。
大多数组织对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销售专业户加入协会没有限制,有一些协会限制地方政府官员和社会团体人员加入。部分对会员加入的要求和条件主要包括: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推荐或决定,生产某种产品规模比较大,超过一定数量,由组织领导推荐或决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组织规定组织可以取消会员资格、但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税款、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组织损失、不可以要求会员帮助偿还组织的贷款和不可以要求会员为组织贷款提供抵押品。有一部分要求会员提供所有产品和从组织采购所有生产资料。大多数组织规定会员可以通过组织卖产品和从组织购买原材料,而且基本上不需要将所有产品都提供给组织和从组织购买所有生产资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在会员中分配的方式中,按经过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组织收益的稍多,其余是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和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两者比例比较接近,也有一部分不分配利润或没有收益分配这项活动。还有一部分组织其收入全部用于协会的开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本在会员中分摊的方式与收益分配方式基本一致,但是有一些组织仅由核心会员或协会管理层成员负担成本,尤其是在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组织的成本从所收的会费和年费中支出。有不到1/3的组织表示没有进行成本分摊,其中有些组织表示会员通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没有成本分摊。
目前内存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本上都有书面章程,章程所包含的内容居于前五位的是: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组织的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会员加入和推出的手或程序,会员的合格条件。涉及内容很少的重要三项为:选举会员代表或评选积极会员,协会成本的分摊方式,监事会的选举程序。基本设立了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大会,部分设立了监事会,大部分有生产和发展计划。大多数是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有一些只在管理层换届时才召开全体会员大会。有少部分在需要时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全体会员大会的主要内容是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传达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文件或指示,选举或更换协会负责人。在组织的决策方式中,由理事会做出决定的活动主要包括八项:挑选新会员,决定为会员提供什么呀的服务,开发新产品,进行新的投资,开除现有会员,寻找新的市场,挑选确定生产资料供应商,挑选确定产品购买方。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多数属于非赢利性实体。
从调查情况看,关于这些组织的法律性质,多属于非盈利性实体,也有的属于群众组织。目前关于这些组织在法定地位和法律援助方面,仍热非常薄弱。大部分没有可以依据成立和商业运营的专门法律条款。超过一半的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没有获得过法律咨询或援助。多数认可的组织所有拥有的法律权利主要为:可以签署销售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可以签署采购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帐号,可自有资产。也有被大约半数的协会认为他们应拥有一下权利:可以借贷流动资金,可以为会员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可以开办市场等。
目前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有银行帐号,只有一半多一点有,而且各个地方不一样。组织的财务状况一般对会员公开,也有少部分不公开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组织有外部审计,大部分没有。只有少部分的组织拥有资产。组织运转的流通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政府提供的支持、组织留存利润、会员借款和企业提供的贷款。也有其它一些来源,如核心会员上交、会员集资、会费、招商引资和股金。组织进行新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流动资金的来源基本一致。
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支持和影响,中国各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动向。
首先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不断增强,具体支持方式包括发布文件,提供资金补贴和实物支持,帮助组织在其它机构获得资金,减免税费等。其中的资金补贴,从400多元到超过20万元不等;实物补贴,价值从600元到10000元不等,促进新组织的组建和已有基础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其次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化、综合化、实体化,从协会型发展到生产经营型,从生产经营型发展到投资型,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已经出现并得到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领域不断拓宽,已从蔬菜、瓜果等种植业范围扩展到粮食、养殖、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等各业,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加、销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
第四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优势产业的依托型增强。专业合作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综合服务社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要,也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最后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社与社、合作社与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多。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组织占全部组织的60%以上。这些组织中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参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合作基础薄弱。从主观上讲,一些部门和领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部分乡、镇领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潜力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属于扩大了的“个体户”,不正规,没有从怎样才能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农业商品基地和创建农村支柱产业的高度去支持、去帮助。同时,相当多的农户不懂什么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发展这种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加之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曾走过弯路,一些农民对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意,积极性不高。
2、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注册、管理等有法可依,有法进行规范,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没有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支持,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处于分散,自由发展的状态。许多合作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的协会没有登记注册,有的登记没有章程,有的有章程但制定很不规范,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如管理制度、议事制度、监理制度、财务制度等,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成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
3、成员素质较低,发展后劲不足。人才缺乏,成员综合素质低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因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大多文化素质、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基本上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是极少数,整体素质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和要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经济成分实体,合作组织服务层次低、产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差,缺乏规模扩张的动力。
4、管理机制滞后,扶持力度不够。首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和指导不力的现象。市虽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归市农业局农经站负责管理,但农经站由于人少事多等原因根本管不过来,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基本上难以开展。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部门有各级涉农部门、各级科协、各乡镇,这些部门都可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进行批复、指导,造成了管理混乱,情况不清,指导不力。其次,各级政府虽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在资金和信贷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数额有限,力度不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兴办实体或开展综合服务中,信贷、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思想、合作原则、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足;农业科研、推广组织及有关涉农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难以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的服务支持。
第四篇: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吉秀华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1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组织发展工作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环境及自身结构变化的影响,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组织发展空间有限与保持界别特色的矛盾;发展代表性人士与标准不明确之间的矛盾;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与党派成员的成长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现实政策的“冲撞”和“限制”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重点在彰显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性、突出代表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4)01-0057-06 新时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在三个《座谈会纪要》精神的指导下,稳步有序地推动组织发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政的民主党派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样面临着各种长期、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考验。全新的历史方位给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是统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亟需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组织发展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界别特色的中青年骨干成员 1.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士,界别构成进一步优化。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为主,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士,较好地保持了自己的界别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各民主党派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注重吸收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使自身的界别分布更加广泛多样。以山东省民进为例,1997年民进共有会员1458人,其中教育界1138名,占78%,其余分布在科技、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政府机关、党派机关、其他等六个界别。2011年山东省民进共有会员3801人,其中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共2157人,占56.7%,其余则分布在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公有制经济、新的社会阶层、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党派机关、团体、其他等十一个界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重点发展中青年骨干成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了缓解民主党派中普遍存在的老龄化现象,促进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各党派均注重发展政治素质好、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成员。以山东省民主党派为例,尽管民主党派成员的平均年龄依然维持在50岁以上,但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539岁下降到2010年的50.4岁,20年间平均年龄下降了3.5岁。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年骨干为主体,年轻成员和年老成员各占三分之一,“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格局。
(二)组织发展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注重发展代表性强的重点人士
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新时期,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党派组织发挥职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各党派在组织发展工作中,更加注重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着重发展政治素质好、业绩能力突出、群众基础好的代表性人士。这一点,在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尤为明显。如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自2007年换届以来平均每年新发展会员2-3人,新发展的会员当中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位点负责人,专业素质突出,参政议政愿望强烈,在教师和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注重成员的教育、培养和使用
一是积极做好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各党派基本能按照6个月的培养教育期对新发展的成员进行入党教育;将骨干成员推荐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进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地做好成员的培养锻炼工作。一方面重视对新成员的培养锻炼,对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为骨干成员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三是积极做好成员的推荐使用工作。各民主党派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成员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使用。
(四)组织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注重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已经成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及时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吸纳到组织体系中来,不断扩大组织发展空间,巩固和壮大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经成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绝对数逐年增长,在民主党派成员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敏感度高,涉及面广。随着国内外环境及民主党派自身性质、地位、结构的变化等,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组织发展空间有限与保持界别特色的矛盾
新时期以来,尽管民主党派成员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与中共8000多万党员相比,民主党派80多万的总体数量还是显得十分弱小,组织发展空间显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空间示意图
1.中共日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吸收了大量知识分子加入,留给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资源有限。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知识分子当中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根据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底,中共党员总量为8026.9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977.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7.1%。很多知识分子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加入中共。据统计,在校的本科生当中,中共党员的比例高达40%,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等这部分人成长起来时,大部分已经被中共吸收了,可供民主党派发展的资源有限。
2.在一些地区、单位,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意愿正在降低。近几年来,由于受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网络政治便捷等方面的影响,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意愿正在降低。调查问卷显示,对“您觉得周围的人对加入民主党派的热情”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高”的占352%,“不高”的占528%,“比较低落”的占8%,后两项相加有超过60%的人认为周围的人加入民主党派的意愿不高。此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山东省第十六期党外领导干部进修班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班次上发放的15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实践中,吸收一个有代表性的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党派,通常都需要领导反复做工作才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开展困难,发展速度降低。有的党派全国的年净增率只有4.4%,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则只有3%-4%。
3.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知识分子集中的传统领域,可供发展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单位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传统领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的民主党派组织往往成立的比较早,组织发展工作开展的早、成效好,那些符合条件并且愿意加入民主党派的人才早就已经被组织上吸收了,而新一代人才尚未成长起来,这就造成了组织发展上的一个断层。
4.人才流动性增强,“大中城市”的发展资源相对流失。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就业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大中城市的“人才外流”倾向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基层吸引了一部分高精尖的知识分子;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选择在城郊建立新校区带动一部分知识分子流向基层;部分乐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选择扎根基层,干事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业。人才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格局,从而造成“大中城市”发展资源的相对流失。
组织发展空间的缩小使民主党派保持界别特色越来越困难,各党派之间界别越来越模糊,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各党派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传统的科教文卫等单位,各党派的界别特色几乎体现不出来。
(二)发展代表性人士与标准不明确之间的矛盾
“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原则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什么是“代表性”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各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来把握,有些理解难免与中央文件精神存在一定偏差。
1.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基础与专业素质不平衡。在考察发展对象时,各民主党派通常把“业绩突出”等同于“代表性”,片面注重考察对象的学历、职称、职务,而对其“政治性”和“群众性”的把握比较薄弱,造成新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基础与专业素质不平衡的现象。有的成员虽然业务素质过硬,但不热心党务工作,参加党派活动不积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苗头明显。由于专业素质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有易于考察的“硬指标”,而政治素质和群众基础方面的考察则缺乏相对客观精确的评价标准,往往通过与本人谈话、与其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领导、同事的了解,手段单一滞后,不能准确反映本人加入党派的真实想法和目的。近几年来,民主党派新成员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苗头比较明显,仕途捷径型、交友型、慕名型等各种类型的入党动机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
3.“代表性”不突出,“旗帜性”人物缺乏。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代表性人士”的标准,造成一些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代表性”不突出,“旗帜性”人物缺乏。民主党派高层次、旗帜性人物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旗帜性”人物对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哪个民主党派主委的“代表性”突出,影响力大,该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就往往做得好;反之,该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就不是很乐观。
(三)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与党派成员的成长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
换届工作是检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晴雨表,换届顺利说明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换届不顺利则说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后备干部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代表性不强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派成员成长进步的渠道不通畅:
1.党派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民主党派成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根据我们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问卷显示:32%的党派成员认为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高、作用大”,10%的成员认为“地位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作用不大”,37%的成员认为“名义地位高、作用大,实际不然”,21%的成员表示“说不清”。此处数据来自于我院《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研究》课题组2009年在本省部分党外干部和党派成员中开展的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二是组织上提供的教育培训的机会偏少,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由于受经费条件的限制,自身组织培训的机会少,更多地是依靠上级组织和统战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
2.党派成员实践锻炼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民主党派干部实践锻炼的渠道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推动,通过到基层挂职锻炼的方式实现。从现实情况看,能够参与挂职锻炼的民主党派干部比例偏少,渠道也比较单一,与干部成长锻炼的愿望和需要差距甚远。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对于“若选派你到对口联系的单位或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一年”时,有86%的人选择“非常愿意”,14%的人选择“愿意,但工作家庭脱离不开”,没有人选择“不愿意”此处数据来自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第十四期、第十五期党外干部进修班、农工党骨干成员培训班、民革骨干成员培训班发放的220份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这说明,民主党派成员对挂职锻炼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3.党派成员安排使用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一是在个别地市尤其是县、市(区)没有按照文件规定的比例做好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安排工作;二是民主党派成员的实职安排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副职安排多,正职安排少;事业单位安排多,政府部门安排少;公开选拔方式多,其他途径少。三是民主党派干部上升的空间小,进步慢。在很多地市和省一级单位,很多民主党派干部提拔到副处级、副厅级干部之后,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而且与同级的中共干部相比,他们成长进步的速度也比较慢。
(四)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现实政策的“冲撞”和“限制”之间的矛盾
关于新的社会阶层加入民主党派的问题,目前主要依据两个文件精神:一个是200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一个是2009年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协助民主党派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是,正是因为这两个文件给出的只是一些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并没有做详细明确的规定,这就为政策的执行留下了“空间”。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1.“个别”与“少量”的规定与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和愿望均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纪要》规定:“对私营企业主,民建可适当发展其中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人士,其他民主党派可个别发展与本党派重点分工范围相关的代表性人士。”实际工作中,“少量”、“个别”的政策规定与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和愿望均存在较大差距。民主党派要求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问卷显示:有24%的党外干部认为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应大力发展”,73%的人认为“应适当发展”,两项相加有97%的人认为应该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此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本省第十六期党外领导干部进修班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班次上发放的150份调查问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已经在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济上取得一定地位的群体,其政治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希望通过民主党派组织来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要求十分迫切。
2.“符合本党派特色”的规定难于操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一个群体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差距非常大,身份也比较复杂。对于哪些群体符合哪些党派的特色,并没有做明确的划分,因此“符合本党派特色”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执行得不是很理想。
3.考察程序上存在现实困难。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分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其所在的单位往往没有中共的基层党组织,对其政治思想表现不易把握;二是发展对象本人往往是本单位的负责人或主要领导,其群众基础的真实程度如何不易考察;三是考察其依法经营、纳税的情况,工商、税务部门经常不配合;四是对其经营状况的考察通常会涉及所在企业的商业机密,所在企业一般不愿配合。
三、对策和建议
(一)塑造民主党派的核心政党理念,彰显其作为政党组织的政治性
政党理念是一个政党的标志,也是人们对一个政党进行认知判断的重要标准周淑真:《政党政治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6-88页。,是一个政党团结、进步、发展的基础,对于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同志早就指出,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特质,因此,我国的民主党派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政党理念,也即鲜明的政治偏好和价值追求。这是回答“民主党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加入民主党派”无法回避的重要方面。为此,民主党派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塑造和构建政党理念,突出其作为政党组织的政治性。
1.以“爱国、民主”为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塑造民主党派的政党理念。爱国和民主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也是其政党价值的核心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塑造自己的政党理念必须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说,应当以“爱国、民主”为核心,重新梳理自己的性质、地位、功能等体现政党价值的理念,塑造自己的“主义”,并通过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架构将自己的政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提高政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所在;从执政的中共来说,要在多党合作的架构下,为民主党派充分发挥民主功能提供制度保证和宽广平台;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进一步重视对参政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为民主党派塑造核心政党理念提供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
2.在组织发展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党派各自的政党理念。在民主党派保持界别特色的问题上,很多观点认为,应当以职业、行业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范围。这主要是出于照顾民主党派的历史特色和现有政策延续性、可操作性的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完全正确。如果仅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职业、行业来划分,那么民主党派与各种职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有什么本质区别?笔者认为,确定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体现民主党派作为政党的政治意愿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政党理念的集中体现。“有了它,政党才称其为政党,没有它,政党无异于乌合之众”。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因此,在组织发展中,民主党派既应当体现自己的界别特色,也应当体现自己的政党理念,这是其吸引民众,推动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途径。
(二)明确代表性人士标准,突出民主党派成员的代表性
代表性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文件)精神,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政治上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业绩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民主党派要按照上述标准来理解和把握发展成员的“代表性”,以确保发展成员的素质和质量。
1.发展成员时关注其代表性。“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政治性是根本,专业性是前提,群众性是基础。在把握发展成员代表性的问题上,要坚持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任何一方有失偏颇,代表性都是不完整的。由于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政治性组织,因此,政治性应当是其最主要的属性。加入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人士首先是能够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人士。
2.发展成员后培养其代表性。代表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理解代表性的内涵:每个代表人士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代表性的表现也不同。民主党派组织在发展成员以后,也要注重对其代表性的培养:通过政治培训和引导,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通过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提高其专业上的影响力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三)完善成员的教育、培养、使用机制,把握后备干部成长的规律性
1.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对党派基层组织新发展成员的培训工作。依托市、区(县)两级社会主义学院,充分利用6个月的培养教育期,对民主党派新成员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二是加强对民主党派骨干成员的培训。积极推荐骨干成员到上一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院校参加培训,尤其是对于拟推荐使用的后备干部,要按有关规定参加主体班次的培训,并把参训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安排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2.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培养锻炼机制。一是针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锻炼。针对学者型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行政岗位锻炼的机会;针对干部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到基层调研、锻炼的机会;针对经济界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服务社会的机会。二是积极拓宽民主党派成员实践锻炼的渠道。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选派民主党派干部挂职锻炼的力度,扩大选派干部的数量。其次,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的组织体系,在其内部实现干部的交流和锻炼。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成长锻炼。3.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长效使用机制。一是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督导力度。中发〔2005〕5号文件对于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政府、政协中配备比例或担任领导职务的问题已经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中央和省一级组织落实的比较好,但在地市尤其是不少县市(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建议省级统战部门要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督导力度,定期检查这项工作,使文件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统战部门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联系,拓宽党外干部安排使用的渠道。一方面,对于党外干部的使用最好有一个刚性指标,使党外干部的安排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实职、正职安排力度,打破“从副职到副职”的怪圈,使民主党派干部的成长符合干部成长的正常规律。
(四)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政策,体现时代性
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民主党派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巩固和扩大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双方的政治意愿,在制度框架下,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困难。
1.统战部门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弄清情况。统战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这一阶层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摸清他们的数量、人员自然状况、内部构成等情况,建立动态的人物、数据跟踪测算分析机制,准确把握各个群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民主党派在这一群体中发展成员提供信息参考。
2.明确发展速度和规模。一方面要尊重新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热情和民主党派扩大社会基础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一哄而上、过快过热的倾向,客观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动机、发挥作用的情况,认真考察,确保质量。根据民主党派自身的特点和组织发展的实践经验,建议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其速度不超过当年发展成员的2%左右为宜;在规模上,除民建之外,其他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量不宜超过成员总数的10%。
3.规范发展范围。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六大群体进行细化分类,明确适合民主党派发展的范围。从总的范围来看,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以其中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对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主可适当放宽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般不在个体户中发展。具体到各个党派的界别可考虑:民建重点发展工商界企业主和管理技术人员;民盟重点发展民办高校和文化产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民进重点发展普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农工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类企业主、民营医院的业主及医生;九三学社重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4.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评价体系,确保质量。由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因此,可以参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从思想政治素质、经济责任指标、履行社会责任、参政议政能力袁树平:《新的社会阶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理顺与工商、税务、劳动、环保等各部门的关系,完善和严格考察程序,确保新发展成员的素质和质量。□
(责任编辑:黄天柱)
第五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鼓励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大陆当前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一个关键,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效组织农业生产要素的一种迫切需求。目前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汲取先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修正和规范,才能少走弯路,真正发挥合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不同历史阶段对农业经济的贡献都很重要。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农民合作组织历经30年的实践,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的进程,农民合作组织逐渐由农业经济的推动力量变为体制障碍。进入8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需求。9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在陕西、安徽、山西、四川、河北、黑龙江等省进行试点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目前,在中央农业政策和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加上农民合作社法的即将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规范。
大陆目前倡导和推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谓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称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突出独立经济行为能力。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与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至少表现在三点:(1)合作的性质不同,过去的合作是“政社合一”,兼具行政和经济职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单纯的经济服务组织,以追求组织成员经济利益为主旨。(2)指导原则有差异,现在推行的合作组织是市场主导的原则,过去的合作组织强调的是公有和计划的原则。(3)合作的内容有差异。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既有劳动的联合,也有资本的结合,过去的合作组织只有劳动的联合,不涉及资本。
大陆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非经营性组织,一种是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实体型合作组织。非经营应组织主要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形式存在,是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企业或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社团性合作组织,主要为会员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实行行业自律,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实体型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户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劳动与资本联合,实现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目的。比较而言,以实体经营型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利益联系紧密,合作效率高,更适合大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大陆主要倡导和推行合作组织形式。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大陆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超过15万个,其中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0%,专业合作社仅占20%左右。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专业协会占有绝对多数,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相对较少、涉及面比较窄,需要大力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其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至今的包产到户在大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分散经营的小农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如何有效地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化解“三农”难题的一个关键。2004年至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均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位和护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即将出台;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了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和法律上的推动,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组织化低这个症结,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生产关系保障问题。
农业在我国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显著的特点是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太小。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大陆目前存在最普遍的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形似,这一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实践证明还存在很多问题。公司和农户同是市场主体,可二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又天然的不平等,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分散农户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保障,也常常导致公司和农户之间违约率高、合同履行难的问题,同时也导致 “公司+农户”的组织成本高,面临同时被市场淘汰的威胁。问题的根本在于,这种模式终究没能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两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协调、过渡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分散、弱势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在此过程中,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能够以积聚的规模效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公司+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是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协作配合,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原料,解决了困扰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企业和农民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互利机制,增加了产业化经营的稳定性。
二是拓宽了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又可以独立带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领域,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三是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与企业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了农产品加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问题;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对受灾农民给予补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对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如何促进?促进哪些类型?如何适应中国的实际?等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当属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问题。现在强调较多的是对将来成立或已经成立却没有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身份的确定,据有关部门的典型调查,没有登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75%。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已经成立并且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真正转型为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根据条件变更自己的法人身份。这里会涉及到合作组织的功能定位、发展条件的路径依赖以及政策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问题。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类型多样,有政府部门组织创办的、有依托科技推广部门建立的、有依托企业创办的,有基层供销社合办的,也有科技人
员或种养大户带头创办的。等等类型中由农民自主建立的少,由政府部门组织或参与创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结果常常造成要么干预介入过多, 力度过大, 不能很好尊重农民意愿, 要么无暇顾及, 使其处于松散状态, 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调整好政府部门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采取什么途径和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多元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既要兼顾现有基础,更要重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和支持专业协会的发展。一方面,目前大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是协会形式的松散型组织,在逐渐规范的过程中,专业协会仍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信息提供、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责任,而这些公共产品需要通过协会这样的非盈利、非经营性的载体来传递到农民。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社认识会逐步提高,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展形式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将成为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流。从发展规律和前景可以预见,专业协会这种松散型组织,会有相当多逐渐面对被要求转型为合作社的诉求。
四、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产物,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连接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要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包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实践中的浮夸作风和树政绩作风、部门间的利益协调等等。趋势使然,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清晰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