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23:5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总第30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9期

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自贡市农业局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市一举扭转了粮食耕种面积、产量连续五年(1999-2003年)下滑的趋势,逐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302.72万亩,逐渐增加到2007年334.87万亩,增加32.15万亩,距历史最高年1993年344.98万亩,尚差10.11万亩。粮食总产由2003年119.06万吨,逐步恢复至2007年125.99万吨,距历史最高年1997年126.5万吨,相差0.51万吨。油菜籽生产由2003年的16.31万亩,逐渐增加到2007年17.43万亩,增加1.12万亩。油菜籽产量由2003年1.73万吨,增加至2007年2.12万吨,其面积和产量均实现逐年增长,整个粮油生产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自然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一、主要问题

1.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较差

我市人均耕地0.61亩,低于0.69亩的全省人均耕地值。全市耕地自2002年(年末实有197.63万亩)下降突破200万亩以来,一直递减至2004年最低点183.96万亩。近年,虽然“金土地”工程有造地改土内容(2007年耕地得以恢复到195.52万亩),但建设占的大多是良田,补的是拓荒地,质量普遍较差。在现有耕地中,高产耕地仅46万亩左右,占26%左右,中低产耕地所占比例高达74%左右。耕地紧缺和质量差的问题是影响我市粮油安全的最大障碍之一。

2.农资价格高,农民反映强烈

今年,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攀高,涨幅过大。各类化肥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0%以上。如尿素市场零售价已高达2700元/吨,同比上涨25%以上;碳铵620元/吨,上涨47.6%;农用氯化铵1080元/吨,涨幅高达58.8%。农药各品种价格也有15-20%的不同涨幅。仅“两杂”种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少数品种略有下降。农资价格上涨冲抵甚至超过国家对农民的惠农补贴政策。据测算,以水稻为例,一般农户中稻每亩施用碳铵70公斤、过钙50公斤、氯化钾10公斤,按目前价格计算,每亩需116.4元,同比上年将会多支出31.2元。加上再生稻新增支出3.75元,合计多支出34.95元。如果再加农药、地膜、劳力等投入,其上涨费用就会超过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国家农资综合直补40元)。从而,影响了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导致农民减少购肥数量,种“懒庄稼”,势必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3.农村劳力紧缺,耕作水平下降

据统计,2007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达67.68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4.6%,比上年增加2.98万人,增长4.6%。另据我局对500个农户的调查表明:500个农户有劳动力人口1474人,占总人口的71%。其中常年外出务工556人,占37.7%;季节性务工397人,占26.9%;在家务农521人,占35.4%,且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在家务农人员中,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占务农总数的97.17%。导致了先进实用增产技术推广不快,有的技术覆盖面甚至在倒退。如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推广面不到30%;小麦疏株密植技术覆盖面已由过去的80%减少到30%左右。

4.自然灾害频繁,危害日趋加剧

我市灾害性天气出现极值机率较多,成为灾害多发、常发区域,其中尤以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其次是洪涝灾害。此外,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也日趋严重。2007年我市主要粮经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1268.98万亩次,其中:水稻螟虫、稻飞虱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其发生面积和程度为历史罕见;外来有害生物如三裂叶豚草、紫茎泽兰、中国菟丝子等的入侵,给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

5.农业装备差,劳动生产率低

近年来,我市耕牛越来越少,耕翻土地全凭几千年延续的锄头,且机耕率不足20%,机播、机栽、机收几乎为空白。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耕、种、收、晒、贮农业生产各环节全靠人力,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留守族耕种困难,种植粗放。农业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6.家庭承包权,限制规模发展

据统计,我市城镇职工到农村承租土地的已达378户,面积13950亩;56个单位和组织承租土地面积5159亩;合伙经营户350户,面积1107亩。由于农村土地受家庭承包权的限制,土地流转阻力大,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承租土地者绝大多数都不是用于发展粮油生产,而是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使我市种粮油的大户很少。

7.订单发展慢,产业化水平低

据统计,目前,我市粮油方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3个,粮油订单生产发展缓慢,且农户对订单生产履约率低,从而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储藏、加工和销售。加之粮油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面不广、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不够紧密,粮食产业化水平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对策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一是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要由农业部门签审才能立项,或由农业部门牵头实施。如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60%要专门用在发展粮食生产上,且由农业部门牵头实施。三是“金土地”工程改地造地的标准要提高,土地出让收入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由农业部门去实施土壤改良。四是推广秸秆还田、稻田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技术,要纳入农村基础建设项目一并实施。五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多途径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油面积基本稳定

(1)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高产集成栽培技术。富顺县巩固面积、提高单产,四区一县扩面积增加单产,全市再生稻常年蓄留面积保持在80万亩左右,十一五期间,使再生稻总产突破10万吨。

(2)坚定不移地推进旱地耕作制度改革。推广小麦-玉米-红苕-大豆多熟制或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秋红苕-冬洋芋等新三熟制,并利用空行和田边地角等闲置土地增种大豆,推广果(桑)园早期间作花生及豆类作物,使间作冬大豆面积达到40万亩。实现长短结

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产出率;大种田埂玉米。

(3)扩大粮菜兼用型马铃薯种植。一是我市夹关组类旱地面积约9万亩,改种小麦、豌豆等作物为马铃薯更有增产潜力。二是利用高土旁田和稻-油作两季田,在水稻收后免耕种植秋马铃薯。把“小土豆”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市冬季农业的一大特色。

(4)开发利用冬闲田,大力提倡油菜下田种植。据统计,我市常年可开发冬闲田约28万亩,除部分发展反季节早春蔬菜外,尚可开发种植稻田油菜。同时,可本着宜粮则粮、宜油则油的原则,适当增加一、二台地和开发利用田坎土埂扩种油菜。

3.开展高产创建,形成合力抓粮油生产发展

近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面临人增地减、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促进我市粮食单产的提高,在组装配套先进实用技术中,探索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产量的技术途径,创造出了成片的玉米亩产600公斤,水稻强化栽培740公斤的单产记录,单产水平分别比我市大面积平均产量高250公斤和200公斤。因此,我市粮食生产仍有潜力可挖。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支持农业部门抓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通过高产典型引路,带动大面积增产。

4.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覆盖面,完善补贴政策

目前,农作物良种补贴面小,补贴标准不高。建议国家将主要粮油作物一并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一是小麦种植效益不高,现有品种退化严重,农民对小麦兴趣不大,迫切需要国家扶持发展,否则,农民有放弃小麦种植的危险,出现冬季休耕现象。二是建议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合成粮食综合补贴,不发现金,以良种、化肥等实物的形式补贴给农民,这样更利于生产的发展。

5.规范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新突破

我市作为城乡统筹的试点市,一是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包括:按市场机制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承认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以作为资产出让;建立乡镇和村级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对土地流转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实行农业基础建设后补足;加大对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业主的物化投入可以办产权或申请金融抵押贷款;按产业规划和区域功能规划,农村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置换等。应将这些政策用好用活。二是要像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种粮油的大户,为他们扩大生产规模、依靠科技增产增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1-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统计基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统计基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总第175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64期

统计基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

四川省统计局综合处 聂富强 熊建中 倪方平

近年来,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把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反映出统计基础仍然是决定统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省统计局在对四川部分地区的分层次选点调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和完善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层统计与统计基础的关系

加强基层统计和统计基础工作是近来出现比较频繁的用语,就中国统计改革的逻辑要求而言,理清二者关系十分必要。

对“基层统计”的理解,按照《统计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表明县统计局为基层统计机构。根据《宪法》,我国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层次,广义的政府统计系统的基层在乡镇一级,或者说企业、住户、机关团体等机构单位构成了基层含义的最低一级。因此,统计的基层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概念,且理解差异也大。将其理解为县、乡两级(或者乡镇、部门与企业)的流行看法从现实看来也许不无道理,但立足点仅仅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至少没有紧紧抓住基层统计工作中核心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则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对“统计基础”的理解,将其限定在“统计工作的基础”方面,也就是开展工作的条件。所谓“人、财、物”是一般的说法,而有人员、有经费、有台账、有电脑、有机构、有制度等就是基础条件的具体化。

以上分析表明,基层统计和统计基础分别从属于主体和客体概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体到政府统计工作中,加强基层统计就包含了相应的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要求,而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也必然不能脱离对基层统计的加强。而就政府统计的政策层面要求而言,加强统计基层的基础统计工作应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困境与挑战

聚集的“脓包”、“崩溃”的边缘以及“下面真数假算、上面假数真算”等说法也许是对一些统计数据质量的片面观点,但也反映出部分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性问题较大,及转轨时期政府统计的微观基础非常薄弱的客观现实。把这些问题放在制度变迁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来看,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难性就更加明显。

首先,基于政府控制能力要求而形成的行政资源的自上而下配置方式是基层统计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论,在多级政府架构中,统计资源的分布从中央到地方其优劣程度是依序递减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与政府统计对微观基础的内在依赖要求严重背离,结果必然使宏观数据质量的稳健性缺乏保证。由于统计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分布与客观统计对象的“正三角”分布之间矛盾的长期性,可以判断:基层统计基础从相对意义上将处于长期薄弱状态。

其次,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选择决定了统计资源配置的渐进性质,从总体上看县级

以下统计基础面临着绝对薄弱的状况。通过近30年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改革,在取得持续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使得中央、省(市、自治区)以及地(市)三级的政府统计工作条件总的说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县级以下的统计基础则普遍较差。概言之,县级统计——任务重、办公条件差、经费缺乏、人员不足;乡镇统计——经费没有保证、兼职人员为主且变动非常频繁、统计台帐不健全、电子化程度极低;基层政府统计基础尚且如此,村级和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受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体制改革、统计体制安排和统计队伍建设等因素影响,基层统计基础状况在各层级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而给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政策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地方政府重视的县(区)禀承“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统计”的理念,能将统计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在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给予制度保证。这种政府统计地方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使数据适合于地方利益的倾向明显,统计基础加强的结果反而可能导致部分数据质量的下降。经济发达的地区,统计基础相对较好,但也普遍面临着市场化、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统计对象的爆炸式增长和多样性演变,基于提高数据免疫力要求的统计工作量巨大而繁重。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的政府体制改革始终在探索中行进,最后总是要落脚到机构与人员上面,几乎每次改革的结果都导致了对基层统计基础的削弱。酝酿中的以精简为核心的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很可能对已经非常脆弱的乡镇统计基础以致命的一击。在以地方政府竞争为主要动力的中国特色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已经演变成了“统一领导为虚,分级负责为实”的实际制度安排,“谁出钱就为谁办事”倒是不二的行为准则。统计基础工作抓得好的县(区)似乎一把手都特别“能干”,普遍受到党政领导的“厚爱”,背后的实质是层层目标考核的要求,一句话是数据。而乡镇和大中型企业的统计队伍则普遍面临着知识老化和流动性极大的困难,“内疚与无奈”表现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心声,统计数据的微观基础已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

三、体制改革与政策选择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制与政策均属于制度的范畴。相对而言,政策功能在于短期,体制就明显具有中长期意义。由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应对基层统计基础改善的可能选择就只能求助于政策工具了。近年来,应该说国家统计系统自上而下已经意识到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的迫切性,并在强化领导、开展调研、制定规范化标准、纳入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加强与部门和政府的协调、加快信息化建设、评选示范单位、加大执法检查以及培训企业和乡镇统计人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客观地说,有效果但力度不够,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从政府职能视角的深刻反思。作为政府统计人,我们认为当前在加强基层统计基础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必须在以下方面理清思路,切实有所作为。

第一、统计数据的公共品性质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各级政府应该承担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应责任。统计数据是公共品已成共识,而其“准公共”性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具体而言,站在中央政府角度统计要为全社会服务,站在省级政府角度则又要为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此类推。根据事权与责权统一的原则,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当前省级及其以下各级统计经费主要由地方分级承担的制度安排,至少说明了中央政府对责任的“拖欠”,加大中央财政中统计事业经费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加强基层统计基础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可操作性要强,力度要大。其实核心还是经费如何增加并落实的问题。按经济发展水平和统计对象规模等因素核定基本的统计事业经费,把乡镇级统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既是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也受到基层统计人员广

泛认可。

第三、对企业统计基础建设要贯彻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大致来看,对规模(限额、资质)以上企业要将“几有”标准的要求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贷款审批等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统计工作政府化的本质。对大量的小型企业,重点则在于将多种调查方式有机结合,切实建立起科学推算的方法体系。

第四、树立开放统计思想,坚决推进加强部门统计的新思路。应该说四川省在这方面观念比较先进,思路也很清晰,关键是推进与总结。根据中国渐进性改革的逻辑,县级是最好的试验田。比较成功的县已经把大部分属于政府部门统计的事务交给了有关部门,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全部交出和如何审核数据质量的问题。应该重点关注这次改革,其意义对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不言而喻。

第五、中央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基层统计基础建设问题,将其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来抓。经济普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了中国基层统计基础接近崩溃边缘的现实,我们建议国家统计局加强情况调研和问题反映,力争国务院把加强此项工作作为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要求,同时积极进行“偏软”的《统计法》修订,发动全社会科研力量关注基层统计基础问题等等。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6-08-0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汪瀛 文章来源:汪瀛的博客 点击数:

12665 更新时间:2007-1-26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来自于汪瀛的博客

(注意:本文是应株洲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张建军所下达的任务而撰写的全市调

研报告)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在少数。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

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

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

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

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

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

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问题

(一)资金难充足。

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专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望储兴叹”,很多好的项目和新开发的产品只能“胎死腹中”。如朝阳纺织2005年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

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加工企业,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作废的损失;鸿新食品和世贸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无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诺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二是担保运作不到位。由于**鑫源亨信两家担保公司面世伊始,资本金不足,运作经验不足,谨慎观望有余,配套风险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信用担保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时至今日,在**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这对一个平原工业强市来说是一个遗憾,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今年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以后,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格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以**酒业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应该还不止这个价),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况且这些资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也不需要还本,因此,日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两家企业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大曲系列白酒已获省多年的著名商标,且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走“假冒伪劣”的捷径,打着“**”牌子或仿照“**”的品牌到处招摇撞骗,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撇开宜昌市境内几家假冒厂家不谈,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枣阳、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到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省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的同类产品在市场的销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们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省内统一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周边兄弟县长阳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我们的助力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排除长阳本地有小水电的电价优势和生产环节费用、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二十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提高效益谈何容易?我们的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制于人,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都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水、运输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抬升,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在微利和亏损边缘上挣扎。

三是宏观调控乏力。随着市域经济民营化,市场主体大多为民营(个体)企业,企业行为自主性、随意性增强,主管部门难以实施计划指导等调控措施;调控手段也逐渐弱化,经济主管部门手里没有掌握企业需要帮助的诸多调控手段,如没有配置煤电油水资源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已经收效不大,需要创新新形势下指导与服务企

业的新方式。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的本领。

一是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自觉做到思想和行动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不断地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四是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和基层服务不吃拿卡要;五是强化团

结,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六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增强为指导基层服务企业的本领。培养一支思想过硬、政治合格、业务精通、勇于创新、年富力强的经济管理干部队伍;七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始终经坚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坚持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优质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

(二)依法行政,改善发展环境。

一是依法加强对全市广大中小企业负担的监督,有效防止“三乱”反弹;二是完善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三是引导企业健康运行,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和协调解决资金、劳力、能源原材料等实际问题。

(三)继续坚持实施“一主三化”的方针,繁荣民营经济。

一是在全市已基本实现民营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宽广的投资领域,发展非公经济;二是积极推进中石化等中省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加盟民营经济;三是结合行政事企单位改革分流,制订宽松政策,鼓励分流人员“下海”创业,兴办民营机构。

(四)坚定不移走“以工兴农,工农互动”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丰富的粮棉油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和转化增值;二是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推进企业集聚,实现集聚地基础设施等城镇公共资源共享,促进农村城镇化;三是依托规模工业企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后劲作用,继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五)进一步扶优壮强,支持各类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一是持优势产业,对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对科技型、消费类工业,骨干企业,利用税收杠杆,加大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二是扶持成长性强的各类中小企业,做到既抓大又不放小,支持把小企业做成中型企业,把中等企业做成大企业,力争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省“双百”工程和宜昌市“双50”工程之列;三是扶持地方特色鲜明的板块经济,对白洋的磷化工及建陶板块,七星台的油脂加工板块,问安的化纤板块,董市的化肥与建材板块,安福寺的果蔬加工板块,开发区的医用纺织板块等,要顺水推舟,扩大规模,创建品牌,树立声誉,轰动全省全国。

(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要克服骄傲自满的思想,在发展意识上不坐井观天,在发展观念上不固步自封,在发展措施上不小打小闹,大手笔、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经济;二是要善于吸收外地或先进县市的经验,向宜都、夷陵兄弟市(区)靠拢,向仙桃、潜江、天门等先进县(市)看齐。向沿海发达地区取经,进一步加大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三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只看到**缺矿产资源,缺旅游资源等软肋,不要只看到**没有位居中部崛起支点位置的武汉城市群和武汉经济圈内,更多应看到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利用已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优势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争取中部崛起优惠政策,加快发展。

(七)注重商务,形成新增长点。

一是要依托城市现有商业网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及现代大物流、大流通业,鼓励民间资金和温州等外来投资者建星级酒店、建大超市、建综合市场,刺激城市高档消费,把**水陆铁空交通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商贸物流集散的经济优势;二是要依托两个“试点”,即商务部试行的“万村千乡”工程和新农村“信福工程”,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工业品下乡,拉动经济增长;三是要调优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出口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主要加大劳动密集的医用纺织品、原材料低廉型的食品罐头、高科技型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量,扩大自营出口权,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八)扩大招商,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以工业园区招商,利用园区的公共设施和已有的核心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或集聚更多的相关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二是以商招商,依靠已引进的外来投资者,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外商的口碑、赞誉,以此说服外商更多的同伙前来**投资兴业;三是以精品名牌招商,利用已获得的省优部优国优品牌及国家驰名商标品牌、出口创汇品牌、专利产品等,宣传**形象,扩大**知名度,促进诸多有识之士前来共同谋求更大发展。

(九)加强综合服务,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信贷资金支持,继续为全市各类企业牵线搭桥,把科技成长型、骨干龙头配套型、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等类企业向金融部门推介,争取政策性贷款以及各种专项资金的扶持;二是尽快启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两个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支持成长型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突破融资难题,积极争取酒业、三宁、开元等有条件的企业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打破**工业强市无上市公司的尴尬,通过全社会融资扩大企业在全国全球的知名度,同时获得巨额融资,以加快自我发展。四是网络各类技术拔尖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或高薪聘请急需高档人才,或高额奖励新工艺、新产品、名优品牌研发者,或用以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五是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形成发展经济的合力。各部门要进行专项分工,做到责任明确,市领导要全员上阵,对口挂点到某一企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全面搞好指导服务,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代言人。

下载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当前我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问题(一)资金难充足。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大全5篇)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

    当前小金库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小金库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2009年以来,我区相继在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累计查处“小金库”金额360万元。在专项治理中,发现当前......

    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五篇)

    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观已经作为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新的施政理念,并将转化为新的发展战略,从而给中国带来发展的春天。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其......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初见成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民收入......

    浅析当前烟花爆竹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化工知识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苍溪县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家、批发企业2家、零售网点300家。近年来,苍溪县烟花爆竹行业从落实安全责任、加强部门联动、提高行业自律、强化安......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学习目标制定不够具体,如何制定不明确。 首先要弄清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浅谈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基本层面着手,探究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就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