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基本层面着手,探究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就如何解?Q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更多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意识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在教师和学生层面都有体现,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从教师层面来看。从教师层面来看,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存在缺陷,也就是说,一部分教师认为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应该按照大纲和课程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较注重诗词语句的巩固,思想内容的概括,问题的回答,却不够重视阅读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促进作用;第二,一些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够充足,许多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围绕教材、教案和教师参考用书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并没有添加自己的主观见解,更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和需要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第三,一些教师不能掌握一些有效的阅读教学技能。也就是说,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使用通读,提问,再读,回答等这样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2.从学生层面来看。从学生层面来看,同样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长久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就是怎样更快的答题,怎样更准确的答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去感受阅读给其带来的快乐,也没有努力的从阅读中学习一定的知识;第二,对阅读的积极性不够高,也就是说,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和魅力,对于阅读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第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压力大,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细细的品味阅读,也就是说,现阶段的初中生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有时间让其静下心来自己的阅读,仔细的从中感受阅读的快乐。而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之一。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建立阅读共同体。建立阅读共同体,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共同体就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的教学活动组织,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反思,促进师生精神共同成长。构建师生阅读共同?w,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效果。教师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营造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交流,对于经验进行分享。例如在阅读《冰心诗三首》的时候,还可以对于冰心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对于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各种好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家校合作的形式,构建亲子共同体,不仅也可以拉近亲子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创设阅读环境。创设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提高。教师在实际创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阅读情境的创设目的,避免出现形式化的阅读情境。创设阅读情境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创设阅读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到课文当中,帮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直观的展示,将知识经验的不足进行弥补。例如在学习《海燕》的时候,学生对于海燕不够了解,因此无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和海燕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联系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3.课本延伸阅读。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部分文章都是通过原著的节选而构成。由于学生只能获得其中的部分信息,因此对于文章所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并不了解,对人物性格特点、文章主旨内涵也难以精准把握,容易造成无法理解文本,甚至误解文章的问题。对此,教师利用延伸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原著,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拓展阅读,还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积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深入的阅读指导和方法讲解,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举例而言,在讲解《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原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喜剧风格。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欣赏这组诗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的诗作风格,进而了解古体诗的知识,以及探究陶渊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平事迹。
4.思维联想阅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发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活动的深入实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思维获得发散,从而在更加宽广的阅读中获得积累。一般而言,联想阅读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首先是知识范围的拓展。也是通过文章所立足的某个主旨或具体知识点进行拓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思考,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比如,在阅读《济南的冬天》时,学生会对老舍的写作风格、个人生平以及他在济南的生活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在山东居住时写下的《骆驼祥子》,深入了解老舍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文学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依靠自己的想象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由于很多文学作品在创作结尾时会通过开放式结局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也有的文学作品选为课文时也会因为篇幅等原因而删去原有的结局。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续写,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在选入教材时,编者把原著的结尾选择了删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我们一家”回家后的经历和可能发生的事情。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原著的结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充分地理解文章,实现有效的拓展阅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重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不断的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9):42.[2] 袁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5(09).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等能力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担任语文教师的任课经验,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前言: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需要完成的重任,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初中语文教学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为了杜绝教学误区,在新时期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探讨的话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中学新课标改革以来,现代教学技术被普遍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大多依赖黑板板书、参考书完成教学目标,对于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较少。笔者曾经就掉入一个固定教学“圈套”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直接安排下背诵内容,较少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一旦沿用从前教学模式,则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禁锢和限制。传统教学模式,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增添厌学情绪,严重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脱轨。
2.应试目的严重
在多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中考成绩的上线率,成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证明教师教学质量的首要筹码。虽然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新课标规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扩大招生,不得不依然采取应试教育。教师作为学校的员工,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分关照,可是对班上的成绩较差的则不管不顾。
3.教师水平急需提高
初中语文教师水平急需提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语文教师整体趋向于老龄化。毋庸置疑,教龄越长,教学经验越丰富,教学质量一般相对比较高。但是也存在问题,在新课标改革后,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更新的教学内容使这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难以接受;第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比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课堂的深入,虽然国家和学校投入巨资,在一般地区普及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很多教师,无论是年纪较大的还是刚工作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运用都还不够充分,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得不到改善;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欠缺,部分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是缺乏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感,忽视了备课的作用,没有花时间和精力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二、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平台,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要合理的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课堂;第二,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教学意境,化抽象为具体;第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角色互换,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魏书生提出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其中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出课本的重难点,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重难点,并且做好笔记记录,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之后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问题解决后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出题或相互出题来进行自测。此法创造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养。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长期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师生之间要营造良好和谐的 人际关系,一般来讲,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带的科目教学效果较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的教学思想,不仅在语文学习上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丰富教学手段,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重视小组之间学习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在讨论中发现语文的魅力。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我只做引导,而课程的教授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评,充当“临时老师”,之后再对学生的“授课”进行总结,对于授课不完整部分再进行补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并且学生做了“老师”自身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4.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语文教师队伍中,在老青教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经验;第二,定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分几次,达不到学校标准的教师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请来初中语文教学领域资深的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第三,注重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水平,组织统一的培训,建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咨询中心;第四,在教师之间展开优秀语文教师的评比活动,定期让教师进行听课测评,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力。
结语:
作为长期坚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深刻的意识到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所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的研究,希望给同行业者以及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秋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5,27:86.[2]翟张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3,22:62.
第三篇: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是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只要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紧扣文本,注重引导,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就一定会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效能,真正成为教学的好帮手,从而构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保证。但从目前多数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机械的操作,呆板的模式,妨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语文课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朗读、阅读、创作,培养语言习惯,激活想象思维,达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碰撞的目的。然而,不恰当的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导致语文课这一充满人性的特点荡然无存,出现教师认真地操作着多媒体,不停地演示着图片,而忽视了学生存在的现象发生,教师与学生人性化的互动被多媒体取代,妨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教和学之间这种必然的互动。
2.固有的课件,照搬的图文,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单一化
现在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选定的,使用的素材多数也都是教师自己去搜集的,这使得教师的思维主宰了课堂,致使大部分学生毫无个性展示可言,思维活动当然就被动了。比如说,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轻轻一按复读机,原先准备的朗读磁带就发出优美的声音,声音的确标准,语速的确恰当,语感也体现了出来,可是这是现成的菜,没有经过学生的手去泡炒煎煮,教师再怎么样的去强调学生模仿,学生也品不出那种独有的“味”来。
3.从一到二,条条框框,僵化了课堂教学流程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每一节课的成败优劣,教师是无法预测的,课堂存在着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我们作为教师,往往会发现在课前精心打造的教案到了课堂教学流程不自觉的走样了,这是很正常的,也正因如此,课堂教学有时在教师的灵活处理下却异常地生动活泼,异彩纷呈。可是多媒体课件的程序相对固定,僵化了灵动的本能,处理不好,课堂就像是放电影,教师变成多余的局外人。
4.以视频音频为主,大大弱化了教材原有的文本地位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中,教材文本都由多媒体加以展示,重要的句词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下面的学生眼睛忙着盯住演示屏幕,自己的思维是跟着屏幕上的内容而变化,有时都跟不上,眼花脑乱心烦躁。甚至下课了,连书角都没翻动一下,显然这样的课堂,教材已是纯属多余。当然,屏幕上“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这不是原汁原味,而是加工品。语文是人文性、情感性极强的科目,新课标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细细地把握文本,才可能领略文中的奥妙,体会文章的感情。
那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针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出几点对策。
二、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
1.创设意境,体验感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为形成好的开端,用多媒体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创设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基础。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开端,有利于学生较快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另外,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重视文本,抓住关键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把握关键的东西,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了解文本疑难点,对文本的重难点知识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效果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当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能不分主次地运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动眼动耳不动手不动脑,达到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背影》一文是朱自清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和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让现在的孩子们理解父子之间的情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我们不妨从标题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这处关键,重点体会买橘子时的情景。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在上课前制作了一期flash动画,反复让学生对照课文观看父亲爬上月台,翻过铁路的动画场景。由于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动画因此非常认真,还对照课文提出不少修改意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爱的体恤。
3.转换角色,注重引导
新课标强调教师不应当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学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面对大量的信息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甄别和判断对我们是否有用,应当帮助学生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所取舍,如何寻求我们需要的资料。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向导,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授人以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解脱出来,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利用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汪瀛 文章来源:汪瀛的博客 点击数:
12665 更新时间:2007-1-26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来自于汪瀛的博客
(注意:本文是应株洲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张建军所下达的任务而撰写的全市调
研报告)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在少数。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
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
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
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
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
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
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