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策略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策略
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陈老师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呈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即时修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呈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日渐完善和推进,教师们都在更新自己的导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再也没有“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现象了;教师们自觉的退出了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取而代之是学生站在了这个舞台的“中央”,他们在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就此,我们必须承认新课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活跃、融洽的气氛,教学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内涵和实质没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精心研读透彻,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是身处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当前部分教学的误区,感触很深。现归纳如下:
1、“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放任学生自流 新课改是要求转变教和学的方式,提倡把有限的教学时空让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但部分教师是死板硬套,视课标中“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为“金口玉言”,“毫不含糊”的执行,却误入了极端:在导学中,一旦导入新课后,便是教师提问或让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学生学了吗?没有!课上哜哜嘈嘈、七嘴八舌,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集体交流时,学生是东扯西拉、海阔天空,有的偏离了导学的中心,结果他们汇报时,是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教师却还是一味的表扬鼓励。这样的状况,“一切让学生说了算”,“教师一边看”,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这些都是教师肤浅理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导致的恶果,试想这样做,还谈什么教学效益啊?
2、“合作学习”华而不实,是灾难性的“泡沫”学习
虽然新课标对教学实施的建议是让学生采取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实际的导学中,合作学习时“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是灾难性的“泡沫”学习。
(1)课课都有“合作”,杂乱无章。部分老师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每课都该有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地方,否则就不算真正的语文课了。在此观念下应运而生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优劣合作,合作的怎么样?合作的是杂乱无序、无聊的议论甚至“舌战”。忽略了课文的重难点或精彩的片段需学生独自的品读、静思和感悟。
(2)教师袖手旁观,对学生的合作不点不评
通过平时的听课发现部分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要么不闻不问,袖手旁观;要么装装样子,游离于学生中间穿梭,无所事事。,等到讨论基本完毕,班级声音基本安静下来之后,才走上讲台听取各组汇报,汇报完毕即宣告结束,根本没有批判性的点评和有效的全程“调控”
二、整改策略
就上述问题,个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整改的设想。
1、教师的讲解要适度,也要适度讲解,做好有效的引导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去讲解,不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反而更需要教师的精辟讲解和科学点拨,以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灵鸡汤”。例如,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首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并描述自己所在城市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以座位相邻为原则互相交流、互相描述;其次,在经过学生的集体交流之后,让学生发言。在同学的发言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因此,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既要讲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也要讲解他们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并以课堂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让他们去实践。此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应用到如《生命,生命》、《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去。
2、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动静结合,全程监控
首先,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教师要精挑细选,对于那些确实需要学生共同思维和思想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让其共同探究,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至爱亲情、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单元的文章由于需要更多的学生交流,因此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而对于那些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动物世界单元的文章如《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知识性和观察性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方式中真正使自己和别人有所收获,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其次,开展合作学习要动静结合。即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人人参与、热闹讨论。而是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品读、感悟、自我玩味和理解体悟,要有学生个体自我的收获和提高。例如,学习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集体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现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其次,在真实体验母亲爱的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可以先静心想想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会找出的反映作者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小组发言讨论该如何更好地关心母亲,大家都有什么好的想法,这样动静的结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也更能体会到自己母亲的爱。同时,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尽量做到全程调控,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各小组的讨论中去,切不可袖手旁观。对于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到的和母亲在一些生活小事情发生的矛盾,对母亲的一时困惑和不理解,教师要进行即时性、艺术性的指导和开导,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人们的知识结构中起着地基的作用,也是获得情感、陶冶情操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道。殊不知,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应付了考试却丢掉了语文本身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多年来升学考试指挥棒的约束和压力。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新课标的要求被广大教师抛之脑后。常规的语文教学还是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也紧紧锁定在考试中。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但是,目前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而简单,最后的量性评价一锤定音,严重挫伤了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安排顺序被肆意打乱。
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来说,“文言文——说明文——散文”的模式基本在农村初级中学通用,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结束后,又开始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最后才是散文。我们认为,这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过程。
从学生角度讲,文言文难、枯燥,拿文言文开篇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一次性把它们讲完,留有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背诵。宏观的讲,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再者,就算你讲的再生动,再有启发性,也逃不了背诵记忆的套路,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背诵的能力,反而会弱化学生动脑动手的探索实践能力。
3.挑拣重点篇目讲解,非重点只讲生字词而忽略文章内容。
为了在短时间内最高效地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给他们留有复习的时间,很多老师学期伊始就圈定了本学期要重点、花大力气讲解的篇目,大致一个单元一到两篇。挑拣重点篇目而忽略自读篇目不仅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还让学生失去了很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给学生上几堂多媒体课,带他们走进石拱桥的匠心独运、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天成、体味故宫博物院的文化精髓、感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蕴含的古人的思想结晶。不要小看这一次次的积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感官知识的积累恰恰能极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照搬照抄教参,缺乏创造性。
参考教参固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经之路,可加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比照搬照抄来得更有效。拿朱老先生的《背影》一文来说,绝大部分的教参上都只说了一条线索——父亲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反映了父亲对“我”深挚的爱。其实,细细参读教材不难发现,其实文中还有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儿子的眼泪。通过儿子的眼泪与父亲背影的遥相呼应,不仅表现了一个伟大无私的父亲对少不知事的儿子深挚的爱,还一步步表现了这个从小没吃过苦被父亲宠坏了的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固然是想要学生知道父亲的爱,可我以为当下的学生,缺乏的能力并不是不知道被爱,而是缺乏理解这种爱和爱别人的能力。另外,朱老先生在文章最后还暗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处处有亮点,句句有智慧。我们又怎能局限于教参中那一点东西呢?结合当下学生实际,给学生来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无非是这一课能够达到的效果。
5.模式化教学严重。
对应试教育的精深研究,不仅书店里出现了很多各种题型答题套路的书,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们也乐此不彼地总结着每一种知识点的“公式”。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老师们让学生背答题模式,背着背着,做题的时候如履薄冰,不敢想不敢发散,我们的语文,不仅没有成为启发思维的人文学科,反而成了限制思维的刽子手。
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是解决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
1.解决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
现行的终结性量化性评价严重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严重的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革评价制度是语文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通过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改革评价制度还是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良好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就要从改革评价的手段上入手。
2.新课标要求要落到实处。
要加强对语文老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相关部门多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讨会,把培训的面积铺开,让广大语文老师都能亲自体会好课堂的魅力。其次,试着改变语文教学成绩评价机制,分数显然是导致老师们模式化教学的罪魁祸首,把语文这门课从分数的牢笼里解脱出来,采取语文知识竞赛、口头表达测试、写作能力考验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目的。
在树立高尚教育理念的同时,语文老师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在自己构建的知识王国里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抛弃,更何况我们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领头人。阅读、上网、多接触社会、多实践生活等都是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方法。由于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局限,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敞开心扉,多与外面世界交流了。
语文在教学中纵使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能摒弃一切杂念,冲破考试的牢笼,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一定能带领学生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飞翔。
第三篇: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 要: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土地管理的基本追求之一。在土地资源短缺而城镇化又急需大量土地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提升土地管理水平。该文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下一步土地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土地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12-02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赖以维持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管理,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完善当中。从管理模式上看,土地管理经历了统管(建国至1955年)―分管(1955―1986年)―统管(1986年至今)3个阶段[1],每一阶段的改革都旨在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学与合理。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土地管理科学化意义重大。我们要审慎地、客观地观察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我国土地管理的策略。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及意义
1.1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可以从较为宏观的城镇化大背景下土地用量和存量之间的矛盾,以及较为中观的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未来几十年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城镇化又面临开发空间不足的约束[2]。城镇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其对土地的需求也是客观的,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我国土地管理尽管几经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管理仍然存在着规划水平待提升、规划约束力待强化、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待加强等问题。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管理水平不高,二者共同促成了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急迫性。
1.2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意义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意义,一则从土地作为资源本身的角度来讲,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也决定了其价值。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自然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有限的资源,充分地发挥其人类生存和栖居的作用[3],将土地作为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二则从土地资源有限对城镇化等其他生产生活产生的约束作用来看,土地管理科学化意味着通过土地资源效用最大化又可以推动人们生产活动的开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因为土地管理存在的缺陷,出现了各种冲突性事件。土地管理科学化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规划的科学性、约束力不足
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在于科学的规划以及规划所具有的权威性。没有科学的规划,规划的指引作用难以发挥。规划没有权威性,其约束力也难以发挥。正因为如此,土地管理特别要重视规划的作用,将规划视为做好土地管理的第一道门槛。从当前来看,规划工作受到诸多约束。比如,土地?划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等事项。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之下,发展土地经济,在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形成了土地规划科学性和地方招商引资、发展地产行业等之间的矛盾,而在有的地方,规划的科学性就让位于后者了。不仅如此,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出来之后,能否发挥必要的约束作用也是一个问题。李克强总理在研究部署“三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强调,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事实上,土地规划也是一样的,若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则其作用将难以发挥,但当前土地规划约束力不足却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2.2 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土地管理内容庞杂,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土地调查工作和土地资源档案管理方面。[4]土地管理也不能囿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将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等应用到管理当中,增强土地管理的精准度、科学性等。从当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受制于工作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不充分等因素,土地管理的精准度尚有提升空间。而且在土地管理中,信息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监管工作,监管不力,必然会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而且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很难察觉。各个环节相扣,致使土地管理部门处于尴尬和被动的地位。
2.3 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尚须加强
土地管理的诸多问题中,公众参与尚须加强较为突出。判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是从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和这一问题本身产生的社会影响两方面来看的。从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并最终表现为提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既然是服务于广大社会公众的需要,那么,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就需要积极地倡导公众参与。遗憾的是,当前的土地管理对公众参与重视程度不够。这又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公众参与不足等社会影响问题,即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各地因为土地问题产生的冲突性事件。从根本上看,冲突表现为利益冲突,当一方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若制度内难以找到利益表达的途径,就会采取激烈的制度外的参与方式。这些不仅不能发挥土地管理的作用,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是土地管理工作需要正视的问题。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策略
3.1 科学地进行土地规划 全面增强土地规划的权威性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科学地进行规划,并增强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从科学规划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协调好土地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的角度来看,关键点也在于此。但若深挖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土地管理的法律依据尚未完善。我们有《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森林法》等作为依据,但这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冲突等都暴露了土地管理上位法律依据的缺失。特别是《土地管理法》中对于“土地”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适用冲突。为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土地规划科学进行以及土地规划能够切实得到执行。
3.2 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还有一个操作性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来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在土地管理中,可以充分运用的信息技术很多,目前来看可以考虑引进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3S技术等的作用[5],当然,若已经引进这些技术则需要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土地全貌。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土地详查、城镇地籍调查、土地资源动态监测、耕地保护等方面。3S技术则是对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合,借此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程动态监控。
3.3 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渠道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还要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涉及土地管理的全程,在土地规划制定阶段、土地规划执行阶段等阶段都要积极吸纳社会公众的参与。在土地规划阶段,信息搜集阶段充分吸纳信息,规划制定出来后要通过网络、海报等方式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在土地规划执行阶段,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则在于全民动员监督?划的执行。参与渠道的特点要便于社会公众,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并对社会公众表达的信息及时反馈。结语
土地管理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回顾建国后几十年的土地管理工作,在积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是要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和教训。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土地管理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地管理本身的问题也是不断暴露的。这些都表明改进土地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持续性地改进,不断地提升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2] 胡存智.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25.[3] 程雪阳.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科学,2013(7):15.[4] 杨丽娜.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8.[5] 莫艺.浅谈科学化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商,2014(12):53.
第四篇: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满堂灌变身为满堂哄。
我们看到的互动交流却常常变味:在学生还没有交流意识的时候强迫学生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交流;在不适合交流的场合(比如阶梯教室)让学生交流;拿出过深或过浅的不适合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交流,等等。课堂看上去很热闹,每个人都在发言,都在交流,仔细观察发现如同闹市,有的自说自话,有的言不及义,满堂哄,乱糟糟,互动交流演变成了过家家式的游戏,沦落为烘托气氛的道具。
2、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
真正的合作应是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相当、自愿结合、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匡正的双边活动或多边活动;真正的探究应该是体察语言内部的结构,领会文章真正的内涵。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怪异现象:有的老师似乎是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了探究的题目,给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探究的结果不是学生交流出来的,是在老师的“引诱”(不是诱导)下,一点一滴的“挤”出来的,所有的结论都在往老师“思考过的成果”上靠,所有的过程都是老师主演,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讲堂成了作秀的舞台。
3、多媒体使用的动机可疑。
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大容量。文字与图片的投影使得课堂变得直观,影视的播放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得课堂充满了情感。我们由衷的赞叹:科学是个好东西!但是,多媒体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用滥了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滥就在于它的无处不在,用投放替代阅读,替代写作,替代感悟。
我们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
(4)机械训练美名高效率。
语文学科有一种怪现象: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一个老师课讲得好,深受学生欢迎,但考试成绩不一定优异。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对着考试设教,拿着练习当教案,考试成绩却很“喜人”。目前,考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重复繁杂的语知训练上,教学也只好放下身段,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林林种种的知识点上,这就使得原本最生动、最提神、最使人激动、最启迪人思维、最激发人幻想与联想、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甚至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部分优秀的语文老师一直在做着一项“神圣”的工作,那就是,认认真真的培养孩子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语文之罪,罪不在课本,而罪在考试。没有语文试卷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语文教学就永无出头之日!
二、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分析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备受诟病。尽管我们的“业内人士”自称语文如太极拳,是慢功夫,但这并不能消解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失望情绪。病灶不止一处。
在他人的资料中求生。
有的语文同行练就一套“乾坤大挪移”功法,照搬别人的教案,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放到自己的课堂,他们离开教参就无法上课,课堂上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文本的表层滑行。
有的语文教师只从文本外部,比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手法上面展开,口若悬河,而一旦“进入文本内部的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领地,就变得捉襟见肘。”(孙绍振)对文本只作浅层次的理解,无法领会其意蕴和内涵。说白了,就是只能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不知道这样写的妙处何在。
在文本以外遛弯。
教学中不能直指文本内核,揭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在文本以外东拉西扯,消耗时间和精力。
创造性思维无衡量标尺。
有的老师对不好把握的问题采取“躲猫猫”的策略,或不置可否,或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这是一种课堂不作为,学生有了疑惑,得不到指导和满意答案,有了创造性思维没有衡量标尺,学生怎么成长、进步?
曲解教材误导学生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等于学生怎么理解都行、怎么说都行。有些问题确实是怎么理解都行,这种理解有优劣之分而无对错之分。
我们并不反对个性化阅读。但是不能说对文本怎么理解都行。不能曲解教材,不能脱离文本的表述,不能脱离作者的实际而走的太远,变成了“关公战秦琼”式的“戏说”。误读教材就会误导课堂。一个失灵的罗盘会把课堂的航船引向何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活动成空中楼阁。
语文活动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进入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愿景而非现实。现在的校园早已远离了语文活动实践,没有让人跃跃欲试的读书报告会,没有令人心仪的名著阅读指导,没有激情澎湃的诗词朗诵会,没有魅力四射的演讲比赛,更看不到文学社团靓丽的身影。农村孩子满眼看到的是“只生一个好”,“农民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城市孩子看到的是“用了都说好”,“他好我也好”的广告标牌和广告词。总之,没有语文学习的环境,没有语文活动的空间,语文学习就只有在狭小的蛋壳里做道场。
三、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培养语文教师无可取代的业务素质
语文教师有自己广泛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首先是“杂”。各种知识都有涉猎,虽然不一定精。尤其涉及到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社会学的知识,不能做摇头先生,一问三不知。教师的阅读仅仅限于课本无论如何是教不好书的。有时,要有意识的选读一些书籍文章。比如课本选了梭罗的《神的一滴》,就要透彻地阅读《瓦尔登湖》,阅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和《太阳升起以后》,等等。由此分析比较,做出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专长。语文教师有自己深入的研究领域。
2、培养学生自学、质疑、探究能力 自学能力是基础能力。
对传统的预习应该拓宽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从预习走向自学,不再是仅仅掌握字词,而应该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把握。自学应立足于以下三点:积累新结识的语言,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文本最明显的特色。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时,能做到感读、疑读、悟读、赏读结合。
感读就是把握大意,感受内容,生发灵感,记下联想想象、感悟启发、豁然开朗等等感觉。
疑读就是用怀疑的目光审视文本,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作者情感或态度说长道短,对作品语言评头论足,对作品“鸡蛋里挑骨头”,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
悟读就是带着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去精读、研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就是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并实现阅读中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有所思考,获得人生启迪。
赏读就是品味欣赏作品的美。对作品精品语言、行文结构、文体风格分别鉴赏,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质疑、探究是高层次要求。就是在阅读中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待、解决旧问题。具体说就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探究,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集中解决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探究,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在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探究,破译弦外之音;在言尽而意未尽处质疑探究,填补“空白”,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已有定论的反面或侧面质疑探究,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
3、让师生共同在语言的世界里畅游
对语文课最真实的期盼就是语文课能成为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不是班会。要还语文课本来面目,最常规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品味语言。
4、阅读要与写作结为骨肉之亲
阅读、感知文本有三个层次:一是知道写什么,二是知道怎样写,三是知道这样写好在何处。这恰好与写作不谋而合。一个不算糊涂的作者,都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知道用什么手法写,知道这样写能达到怎样的阅读效应。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天作之合的佳偶,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事实上,写作借鉴于阅读的更多一些:相当部分的资源来源于阅读;思维借鉴与阅读;语言借鉴于阅读。
5、书声琅琅应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课堂上书声朗朗是多么的令人神往!或慷慨激昂,或摇头晃脑,或抑扬顿挫,或低吟浅唱,读也淘淘,颂也淘淘,乐在其中,醉在其中。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识字写字问题的解决)
宝泉山镇中学
张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张扬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
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一、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语言匮乏。
(一)识字写字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1、教师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
2、在预习环节或阅读准备环节中轻描淡写地带过。读一读,屏显一下,学生只动口不动手。只会认读,不会写。
3、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错别字较多。
4、作文中错字成串。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
5、识字量不够,词语积累不多,写作时词语匮乏。
识字写字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四学段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中是这样阐述的“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会写3000个左右。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