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重视阅读分析,忽视文言基础知识;习惯于串讲,教学环节不清晰教学重点、难点不明确。学生文言知识不懂。不善于知识梳理。
应对策略:
(一)把握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与它一脉相承,但它毕竟是过去使用的一种比较深奥难懂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古汉语常用实词的用法与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1、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之、其、而、然、则、以、于等。
2、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者也,„„也。„„为„„
省略句:主语省略,(桃源人)见渔人;动词省略,再(鼓)而衰;宾语省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会惠;宾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被动句:帝感其诚
3、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等。
(二)学习文言文还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古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要学好文言文,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要处理好文言文中“言”与文的关系,重视积累,交给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
(四)优秀案例: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
作者: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 余映潮 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二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三、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四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书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桃村中学王向阳
文言文距今年代久远,与现代文在语法和语境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综合这几年的中考文言文试题,可以发现有这么几种题型:一是解词,即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以直接解词和选择两种答题形式呈现;二是翻译句子;三是划分停顿;四是分析人物形象;五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大的方面来归纳,不外乎是对“文”和“言”两方面的考察,字、词、句的翻译属于“文”的范畴,句读、人物分析、主题把握则属于“言”的范畴。
寒假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检测部分共设计了五个小题,第10题是解释三个实词,11题是关于文言虚词“以”字意义的选择,12题是翻译句子,13题是分析人物形象,14题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试题比较典型,学生得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诚如批卷老师在试卷分析中提到的:“学生对较高难度的文言文解读能力还是较差……”
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是当前文言文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文”“言”结合,培养语感
“文”与“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目前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是这两者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有“言”无“文”,只关注字音、词义和语法的讲授,将活生生的文言文作品剥离了鲜活的血肉,只剩下风干的语言标本,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二是跑到另一个极端去了,有“文”无“言”,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学生脑中空空如也,这种课是架空
了的课;第三种是简单的“言”加“文”,表现形式是先“言”后“文”,把“文”强加到“言”上去,而不是从“言”内体现出来的。文言文教学要教到位,“言”和“文”一定要结合在一起。关于这一点,前年市教研室在我校举行的公开课中,以唐家泊老师的一节《唐雎不辱使命》,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课后很多老师有顾虑,认为重视了
“文”以后,这个“言”以后怎么考呢?担心学生经不住考试。所以,现在很多老师上文言文,仍然采用串讲的方法,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把每一个字词都落实了。很多串讲的内容,其实是注释的重复。但是串讲一定就经得住考吗?我们寒假测验中学生的得分情况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自己在那儿发挥,其实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把文言文的魅力串讲得没有了。不把文言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对学生没有任何的熏陶和浸染,学生当然收获甚微。
怎样做到“文”“言”结合呢?首先是诵读。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和“言”结合的过程。把文章读通了,读顺了,读懂了,那么文章里的一些实词、虚词,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如果文章没读好,就把那些知识抽出来,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也是不稳固的。尤其是在赏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读出一种语感,领略到文章中透露出的文气,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胸襟抱负,从而把文章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文”与“言”的互相融合。其次,在解释字词句子时,如果能够结合文章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文”“言”结合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课程标准》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诵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诵读的培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感,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
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朗读”的目的。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地体味、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
让学生把文章读好,在语言、语感方面形成积累,做到“文”“言”结合,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才能具备。
二、自主学习,分类积累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面我们提到了串讲的问题,其实我们并不是反对老师的讲授,老师所讲的,应当是学生看不懂、书上注释没有的,学生看得懂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和感受。而实际情况常常是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没调动起来,还没有进入文本,教师就先把文章里面的实词、虚词、特殊的语言现象全都罗列出来,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语法课,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何自主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期初我便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样有了不懂的字词就会自己去查阅,不一定非得等老师给解决。平日的学习中,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掌握的词义,就能自己主动去阅读。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句,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读不懂。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一种基本方法,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如读到某处觉得不易理解,可以姑且存疑。等读完了全文,联系前后内容,根据自己的猜想,从文章明确的语言信息中,推断出那些不明确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文章的大意。这种“猜读”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欧阳修有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的积累。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授课时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二是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三是古代的文化知识。要在每篇课文的导学稿中,对上述重点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次,在学习完所有的文言文后,要建立专门的笔记,“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或者画出图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门别类地标在表中,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古文化常识的积累可单独开辟一栏,如有关文化礼仪的“避席”“长跪”,有关人物称呼 的“足下”“公”等。分类积累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有了文言文知识的大量积累,中考那一点考查就是小菜一碟了。
三、内外结合,学以致用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实现文言能力迁移的最佳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要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光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课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遴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章来进行练习。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就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出题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阅读大量的课外文言书籍,如《战国策》《世说新语》等,从中选优。
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除了上述方式外,还可以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假”和“狐假虎威”的“假”等。同时,结合《弟子规》《朱子家训》中,“疾趋揖”“恒念物力维艰”等语句的理解,增强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把学过的文言知识运用到学习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文言文来写日记、进行写作练习。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设计,积极探索创新,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园地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文言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但这一部分的教学枯燥,文言知识学生不爱学,学起来索然无味,老师则没有生气,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那么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呢?
第一,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不能学以致用,离我们太远。第二,老师教学单一,没有活力,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老是单一翻译课文,然后背诵,再归纳文言知识点。
第三,单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也是造成高中生文言文基础差的原因之一。我们一些老师讲授文言文新课文时,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而是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气氛的热烈,本末倒置,持别是一些公开课,简值是表演,华而不实,令人担忧。不去结合文段详讲字词句的知识,而是抽出几个字词,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再提问,课堂气氛热烈,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教学改革精神,但学生一节课只记住几个字词的意思,有时,我真不明白老师讲课是为了教学改革呢,还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以这种方法讲文言文新课文,四节课传授的知识比不上串译式讲授法的一节课的内容。
第四、轻视诵读、轻视文本是造成文言文基础差的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文言文是另一种语言,同现代文相比,除字形相同外,字词句的用法相差很大。实践证明,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多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才能记牢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用法,才能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即使有也是一种点缀。譬如只读一段美文,或只叫一个同学朗读,很多老师喜欢抽出几个所谓的重点字词句来讨论来讲解,或花很多时间大谈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但是他们不屑于把字词句放到文章中来讲授,不喜欢给合文章的段落分析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只喜欢作科学主义的切割和分析,结果,学生只掌握一些死知识,读不懂文言文。在教授文言文新课文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文章,讲解知识、欣赏思想感情及写作技巧时,应该不能脱离文章。此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早午晚读时间朗读文言文,只有经常读才有可能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怎样应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呢?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文言文教学,也应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以“学生自读为中心”文言文“四读”教学法。
一、教师引领,学生朗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但读顺读畅课文,是小事吗?离开“知句读”这一步,何来“传道受业解惑”呢?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因此,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目标是: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
二、借助工具,学生自读
学生对一篇文言文,读顺读畅了,获得的初步感知往往错误百出。如果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要求学生理解,这不利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的词义,自己去读。借助工具书,联系旧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离不开这一步;即使是古文大家,也经常用这一方法,以求证自己对字词句义的理解。这第二读的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通过复述,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
三、老师提升自身的素养,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都应该多拓展课外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策略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策略
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但事实上,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如今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首先教师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无从体验文言文之美。第三,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意识,他们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去学习,更别提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了,那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无从谈起。
下面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谈几点我的改进建议与策略:
(一)读、记结合,培养文言语感,夯实文言基础
在文言文教学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为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而且教师应在字音、停顿、语气感情上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达到“理解的朗读”。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记的方面,具体来讲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常用词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等的记忆,再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促使学生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注重知识迁移与积累,授人以渔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迁移与积累。比如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主题相近(反)的、描写同一人物的作为迁移材料;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不懂笔墨不看书”,新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三)改进教法,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欣赏美文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会有差距。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对内涵的深切感悟。这些作品纵贯三千年历史长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传承祖国文化瑰宝。同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文言文,结合实际,我们还要继续关注文言文教学以便提出更多建议。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2、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对文本蕴涵的情感体会肤浅冷漠,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4、教师的语文底蕴和积淀不够丰厚,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不扎实。
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对“新课标”的思想、理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没有突破性的认识,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没有体悟。
2、陈旧的教学依然束缚着自己,始终没有清醒而清晰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老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三、解决策略:
1、要把对《课标》的研读作为校本教研教师业务学习长抓不懈的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综观课标学段目标,把握好学段教学重点,明确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才能把握好阶段训练重点,避免盲目教学。研读课文,了解学生,把握每课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既定,课堂教学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为实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重点要深究精练浓墨重彩,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则可捎带而过轻描淡写。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学段重点、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备课要克服照搬照抄现成教案设计,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的弊端,要树立“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通过细读体味文本情感,通过细读品味语言。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是最重要的环节,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运用积累都在这一环节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贯穿其中,而抓哪些词句进行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出什么只有细读才能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中都要明确这些读的目标和定位,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细读文本中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阅读。
3、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要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教学中要还文本于学生,还读书权于学生,还读书时间和空间于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享受读书快乐。多读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谐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学习方式的灵活变化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低年段适合于朗读表演式、情境体验式等,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要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阅读、“推想”式阅读、质疑式阅读、辩论式阅读、读写结合式等等。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关键。要和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张扬自己的各性,让学生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所有孩子都有兴趣参与学习中,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
4、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读书,和学生一起读书,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语文教材,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学语文用语文的示范。教师要积累背诵名篇佳句,首先熟读教材,特别是要背诵教材中的好篇章、好片段,和学生一起积累,既对学生言传身教,也加强自身对教材的熟悉掌握,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习作等的指导就有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能力急需提高,要发挥教师示范朗读的作用,提高教师习作指导的能力,教师要勤于动笔,坚持写下水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的每课时课堂实践只有切实保证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酸甜苦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各位老师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变得越来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