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江庄中心小学(221000)王兴华
语文是基础学科,低年级语文应是基础的基础,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可是学习的持久性不足,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这些情况给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笔者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和多年的从教经验,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如何应对作了一些探索,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差,注意力保持不够,但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好奇多问,表现欲强,好胜心强,有极强的向师性,学得快,忘得也快,可塑性很强。如上课时,一支铅笔都能成为学生的玩具;有的学生睁着眼睛都能睡着;一件好的教具就能使学生全神贯注;一句激励的话就能使学生激情昂扬。这就要求低年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趋利避害,巧妙处之。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师要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脾气、情感态度和独特感受。低年级教师要教好语文,就要试着从儿童的角度去组织课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充分信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一切从兴趣出发,好玩的就感兴趣,就想学,反之就不想学。一些具体形象的知识学生学得较好,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抽象化、深化,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下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对语文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到二年级时,就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倦怠。这种情况是惊人的,应引起重视。
其次,低年级学生的自控力弱,有意注意的时间不够长久,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呆、乱动、走神、回答不对题、随意混乱、依赖模仿、创新不够等现象。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压抑,怕犯错,怕嘲笑,不敢回答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二、应对策略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教学就能事半功倍,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创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注重培养语感。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直口快,乐于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多读,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学生亲近教师的特点,加深师生情感
“亲其师而信其道。”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教师说的话有时就像“圣旨”一样,学生们喜爱一位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他的课,并且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巧用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结合教学,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学生发自本能的情感深化为自觉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屋及乌。为此,可以从细节人手,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1)与学生交流时要面带微笑。(2)随时随地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
(3)要“蹲下”与学生交流,说儿童的话。(4)不要批评任何一个学生。
(5)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笑话、趣闻,把幽默传递给学生。(6)经常跟学生说“谢谢”,把感恩传递给学生。(7)能记住学生的生日、爱好等。
(8)不吝惜赞美之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9)能与学生一起唱歌、舞蹈。2.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教育教学本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式。教师应让自己始终激情饱满、大方得体、幽默容智,引领学生投身到愉快的课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以端庄大方的外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信任的眼神、微笑的面孔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亲切交谈,全方位交流,力求了解每个学生,并使学生了解自己。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做学生灵魂的美容师,让学生信服,心甘情愿地与教师交朋友。这样,师生共同学习,就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用爱的力量去激励学生。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师应该怀着一颗爱心教育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对于后进生尤其重要。他们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却被教师忽视、同学嘲讽,从而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更需要教师情感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抚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决不批评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句随意的批评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有错误时,教师不要粗暴地否定,要委婉地指出,语气也不要太过尖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有时学生难免会犯某些错误,教师要学会宽容,要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做示范,有时要手把手的教学生,在亲切的教导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谆谆教诲之心。
(二)注重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要与实践相结合,重要的是要创设与实践相符的语言环境。人们都知道,儿童在学习母语时并没有刻意去模仿、识记、背诵,只是由于处在一个人人说母语的成长环境中,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母语。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浓郁的语言学习的氛围。1.贯彻直观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抽象概括的水平,但是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教具、挂图、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直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减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验证知识。如讲读《蒲公英》一文时,我准备了新鲜的、开了花的蒲公英,先让学生观察蒲公英的样子,观察其种子又是怎样的。然后,讲读完课文后又请了几个最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上来吹蒲公英的种子。最后,还请大家想象一下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哪里。学生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飞到了月球上:有的说飞到了花盆里;还有的说飞到了学校的小花园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满着快乐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运用简笔画,优化语文课堂
简笔画运用简练的线条,塑造简洁、活泼、直观、具体的形象,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能增强课堂趣味,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象形字“日、月、水、火、木”等字时,教师可以根据其象形特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简笔画;教学会意字“休、明、从、众”等字时,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字的字形特点和字意,这时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在休息、太阳和月亮拼在一起的图形、一前一后的两个人、重叠在一起的三个人等。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我就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然后分别画上小松树(在山上)和大松树(在山下),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就顺势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自然的,学生就搞清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不同所以大小不同的道理。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创设了学习情境,为下面的课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3.利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对形象性、直观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最适宜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氛围,达到音像、动静结合的效果。如教《母亲的恩情》这一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都会唱,也都能跟着唱,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渲染了课堂的气氛。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教《春到梅花山》这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录像,展示早春时节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接着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书中描绘的梅花山的情景,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1.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低年级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若能较好地运用体态语言(手势、动作、表情)进行教学,将更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教“小鸟在空中飞翔”这个句子时,要求学生理解—飞翔”一词。这时,师生之间可以互动演示一下,学鸟飞的动作,让学生体会“盘旋的飞”的意思。教师也可指导学生表演哑剧,让其他学生猜测表演的内容,并给表演内容配音,从而培养学生朗诵、口语表达的能力。
2.儿歌进课堂,给学生创设语言表达机会
由于年龄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对于一些形近字就是记不劳,区分不清,总是混淆,而编儿歌辨别形近字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形近字读音相近、字形相似,可以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化难为易。例如,“波、破、坡、被、披”这组字,学生常常读错、写错、用错。辨别这一组字时,我用了二首儿歌:“妈妈告诉我,衣服别磨破;外面下着雨,雨衣身上披;儿时学古诗,红掌拨清波;我家在乡村,有个小土坡;写完这儿歌,贴在玻璃上。”这首儿歌简单好记,在记忆读音的同时,学生抓住每个字的偏旁还理解了字的意思。学了这首儿歌,学生印象深刻,再也不容易读错、用错字了,并且学生活学活用,还培养了语感。
3.组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1)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学习生字时可以用“小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帮助学生识字,学生既玩了游戏,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学的生字。(2)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学习
低年级学生大都不甘落后,都以为自己是最棒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胜的心理,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比赛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进取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可以进行背诵比赛,小组“开火车”比赛,对获得优胜的学生,教师再给予加星或小红花的奖励,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总之,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进而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头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2、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对文本蕴涵的情感体会肤浅冷漠,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4、教师的语文底蕴和积淀不够丰厚,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不扎实。
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对“新课标”的思想、理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没有突破性的认识,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没有体悟。
2、陈旧的教学依然束缚着自己,始终没有清醒而清晰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老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三、解决策略:
1、要把对《课标》的研读作为校本教研教师业务学习长抓不懈的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综观课标学段目标,把握好学段教学重点,明确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才能把握好阶段训练重点,避免盲目教学。研读课文,了解学生,把握每课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既定,课堂教学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为实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重点要深究精练浓墨重彩,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则可捎带而过轻描淡写。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学段重点、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备课要克服照搬照抄现成教案设计,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的弊端,要树立“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通过细读体味文本情感,通过细读品味语言。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是最重要的环节,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运用积累都在这一环节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贯穿其中,而抓哪些词句进行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出什么只有细读才能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中都要明确这些读的目标和定位,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细读文本中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阅读。
3、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要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教学中要还文本于学生,还读书权于学生,还读书时间和空间于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享受读书快乐。多读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谐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学习方式的灵活变化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低年段适合于朗读表演式、情境体验式等,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要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阅读、“推想”式阅读、质疑式阅读、辩论式阅读、读写结合式等等。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关键。要和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张扬自己的各性,让学生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所有孩子都有兴趣参与学习中,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
4、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读书,和学生一起读书,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语文教材,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学语文用语文的示范。教师要积累背诵名篇佳句,首先熟读教材,特别是要背诵教材中的好篇章、好片段,和学生一起积累,既对学生言传身教,也加强自身对教材的熟悉掌握,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习作等的指导就有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能力急需提高,要发挥教师示范朗读的作用,提高教师习作指导的能力,教师要勤于动笔,坚持写下水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的每课时课堂实践只有切实保证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酸甜苦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各位老师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变得越来越完美。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人们的知识结构中起着地基的作用,也是获得情感、陶冶情操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道。殊不知,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应付了考试却丢掉了语文本身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多年来升学考试指挥棒的约束和压力。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新课标的要求被广大教师抛之脑后。常规的语文教学还是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也紧紧锁定在考试中。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但是,目前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而简单,最后的量性评价一锤定音,严重挫伤了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安排顺序被肆意打乱。
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来说,“文言文——说明文——散文”的模式基本在农村初级中学通用,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结束后,又开始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最后才是散文。我们认为,这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过程。
从学生角度讲,文言文难、枯燥,拿文言文开篇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一次性把它们讲完,留有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背诵。宏观的讲,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再者,就算你讲的再生动,再有启发性,也逃不了背诵记忆的套路,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背诵的能力,反而会弱化学生动脑动手的探索实践能力。
3.挑拣重点篇目讲解,非重点只讲生字词而忽略文章内容。
为了在短时间内最高效地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给他们留有复习的时间,很多老师学期伊始就圈定了本学期要重点、花大力气讲解的篇目,大致一个单元一到两篇。挑拣重点篇目而忽略自读篇目不仅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还让学生失去了很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给学生上几堂多媒体课,带他们走进石拱桥的匠心独运、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天成、体味故宫博物院的文化精髓、感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蕴含的古人的思想结晶。不要小看这一次次的积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感官知识的积累恰恰能极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照搬照抄教参,缺乏创造性。
参考教参固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经之路,可加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比照搬照抄来得更有效。拿朱老先生的《背影》一文来说,绝大部分的教参上都只说了一条线索——父亲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反映了父亲对“我”深挚的爱。其实,细细参读教材不难发现,其实文中还有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儿子的眼泪。通过儿子的眼泪与父亲背影的遥相呼应,不仅表现了一个伟大无私的父亲对少不知事的儿子深挚的爱,还一步步表现了这个从小没吃过苦被父亲宠坏了的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固然是想要学生知道父亲的爱,可我以为当下的学生,缺乏的能力并不是不知道被爱,而是缺乏理解这种爱和爱别人的能力。另外,朱老先生在文章最后还暗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处处有亮点,句句有智慧。我们又怎能局限于教参中那一点东西呢?结合当下学生实际,给学生来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无非是这一课能够达到的效果。
5.模式化教学严重。
对应试教育的精深研究,不仅书店里出现了很多各种题型答题套路的书,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们也乐此不彼地总结着每一种知识点的“公式”。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老师们让学生背答题模式,背着背着,做题的时候如履薄冰,不敢想不敢发散,我们的语文,不仅没有成为启发思维的人文学科,反而成了限制思维的刽子手。
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是解决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
1.解决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
现行的终结性量化性评价严重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严重的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革评价制度是语文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通过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改革评价制度还是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良好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就要从改革评价的手段上入手。
2.新课标要求要落到实处。
要加强对语文老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相关部门多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讨会,把培训的面积铺开,让广大语文老师都能亲自体会好课堂的魅力。其次,试着改变语文教学成绩评价机制,分数显然是导致老师们模式化教学的罪魁祸首,把语文这门课从分数的牢笼里解脱出来,采取语文知识竞赛、口头表达测试、写作能力考验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目的。
在树立高尚教育理念的同时,语文老师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在自己构建的知识王国里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抛弃,更何况我们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领头人。阅读、上网、多接触社会、多实践生活等都是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方法。由于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局限,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敞开心扉,多与外面世界交流了。
语文在教学中纵使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能摒弃一切杂念,冲破考试的牢笼,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一定能带领学生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飞翔。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重视阅读分析,忽视文言基础知识;习惯于串讲,教学环节不清晰教学重点、难点不明确。学生文言知识不懂。不善于知识梳理。
应对策略:
(一)把握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与它一脉相承,但它毕竟是过去使用的一种比较深奥难懂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古汉语常用实词的用法与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1、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之、其、而、然、则、以、于等。
2、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者也,„„也。„„为„„
省略句:主语省略,(桃源人)见渔人;动词省略,再(鼓)而衰;宾语省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会惠;宾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被动句:帝感其诚
3、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等。
(二)学习文言文还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古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要学好文言文,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要处理好文言文中“言”与文的关系,重视积累,交给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
(四)优秀案例: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
作者: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 余映潮 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二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三、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四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书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第五篇:民办学校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民办学校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泗洪县民办学校英语课堂多媒体使用情况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现并讨论了民办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点介绍了英语“1+2”课堂增效模式的概念、理论实践依据、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推广意义,对今后的英语教与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存在问题及对策策略
一、引言
为了了解目前民办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低效的症结所在,从而为“五严”背景下英语课堂减时增效提供依据。笔者于2010年5月设计了一份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对泗洪县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他们认真如实的作答了这份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查情况
1. 调查对象及取样办法:采取随机取样的办法,对本校部分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2. 调查工具:本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包含8个问题的英语课堂教学的问卷表,以客观题为主,共9题,占90%;开放式问题为辅,共1题,占10%。
3. 调查的重点内容:在调查中,笔者把英语课堂是否使用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
4. 调查结果:笔者于2010年5月对泗洪县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他们认真如实的作答了这份调查问卷。分发问卷302份,收回有效问卷302份。然后如实地统计了调查中的所有真实数据,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工作。
三、存在问题
从本次调查得出的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题项1、2、3)支持多媒体教学,但目前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经调查分析,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下列几大问题:
问题一:课堂模式单一。从调查结果看,51%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使用课件,只有32%导学案和课件同时使用。虽然课件直观、形象、容量大,但学生无法全部记下来,以后也无法复习。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坚持导学案和课件同时同步使用,不仅解决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而且解决学生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的问题。根据第7题调查结果显示,87.25%的学生认为“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的流程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导学案正好与该流程相吻合。
问题二:课堂互动不够。师生课堂互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了解,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从调查结果来看,29.4%教师不用黑板板书,49%的教师使用黑板板书但仅限于板书标题和重难点。只有21.57%利用黑板和学生互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做好动员工作,积极鼓励,大力引导。如可利用每周的教研会议,教师交流心得,互相学习,总结利用黑板实现师生互动的形式。
调查结果还表明,多数学生能意识到利用学案导学为主、课件和黑板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好处,并认为老师可以在这方面努力。
四、民办学校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硬件不足。民办学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存的压力很大,没有上级的拨款,所以有的学校不太愿意在教学设备上投入太多资金。部分民办学校未能达到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两个公共的多媒体教室,平时很少用,只有上公开课或上级检查时用一下。
(一)主观原因对教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民办学校的教师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只要教好书就行了,没有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更不用说投身教科研了。有的学校虽然多媒体的硬件有了,但只是个摆设门面,教师却不知如何合理地使用,更不用说探索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课堂增效模式了。
五、应对策略
(一)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指导、帮扶和监管。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民办学校应配齐配足必须的教学设备。民办学校自身应意识到教科研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重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努力提升教师的素养,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建议英语教师采纳“1+2”课堂增效模式进行教学。
1.概念。
英语“1+2”课堂增效模式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导学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黑板为辅的一种课堂教学增效模式。换句话说,以学案导学,以多媒体课件激趣,以板书互动。
2.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2)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导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案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导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学案导学教学法”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3.实践依据
笔者主持了宿迁市中小学教学增效专项课题《民办学校英语“1+2”课堂增效模式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吗?他们能体验到过程的艰辛和欢乐吗?能把这当做培养自学能力一种主要方法吗?英语“1+2”课堂模式真的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吗?我们决定让学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们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几个月的这种模式的教学,之后我们进行了这项调查时间:2010年12月22号
调查对象:我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级的全体学生
(1)调查项 :
()Ⅰ、对于进行“英语“1+2”课堂模式”,你是
A.喜欢B.无感觉C.不喜欢
66%25%9%
()Ⅱ、你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感兴趣?
A.感兴趣B.无所谓C.不感兴趣
64%27%9%
结果66%的学生对英语“1+2”课堂模式的使用非常喜欢而且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这证明了孩子们在自学时体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所给知识升华习题的艰辛,经过思考推敲收获成功的快乐,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轻松上课的尝试让孩子们耳目一新。给平时就勤奋一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平台。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无所谓,我们分析认为这跟我们长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关,还和我们的引导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关。如果想长期使用学案,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引导孩子会利用学案。
()Ⅲ、“1+2”课堂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你认为有无必要问你的英语教师?
A.有B.无所谓C.没有
80%12%8%
第三项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1+2”课堂模式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也有强烈的解决欲望。这足以证明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孩子们认为有问老师的必要,这可是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捷径,()Ⅳ、你是否认为““1+2”课堂模式”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收少,因而认为得不偿失或认为会影响其他课程学习?
A.是B.关键在安排C.否
第四项的调查我认为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它和班里的学生学习水平比例是一致的:有30%的学生认为安排很好并且不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就是班里成绩较好,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学生。他们对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很快,应付自如。有59%的学生认为关键在安排。这就是班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啊,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学习方式,他们需要经过实践才能慢慢地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所以我今后的工作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孩子怎样安排学案上,最终结果是让这一部分学生把学案使用的得心应手。剩下的11%的学生完全否定了学案的作用。更可怕的是学案的加入打乱了他们本来的学习顺序而成为他们学习的负担。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准备采取减少学案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
()Ⅴ、““1+2”课堂模式”的主旨之一让学生体验“过程”的艰辛和欢乐,你是否体验到了?
A.有B.有,但不多C.没有
“英语“1+2”课堂模式”的主旨之一是让学生体验“过程”的艰辛和快乐,94%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一点。这也是孩子们认真对待学案的结果。同学们通过对学案的自学,通过对习题的书写,从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升华。再从经历到收获的过程中自然就有了快乐,这样的结果也让我们有了把这种教学模式坚持下去的理由。
()Ⅵ、“英语“1+2”课堂模式”的主旨之二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良好习惯,你认为“活动”对你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有较大提高吗?
A.有B.少许C.没有
我们求实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优越于其他的学校,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完成了作业后不知道干些啥?每次老师留的预习下一课的东西,也都是应付一下。而预习学案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使学生的自学更具有实效性他能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前提。调查结果表明,60%的学生已经在运用学案的同时已经发生了学习方式的改变,35%的学生感觉学案的作用是有但就是对自己影响不大。5%的学生感觉他对自己的影响很小。后两个数字表明,其一:孩子还没完全重视预习学案,其二:我们英语老师还需要加强引导,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自学。
()Ⅶ、你认为“英语“1+2”课堂模式”对你学习其它学科得知识是否有帮助?
A.有很大帮助B.有一点帮助,但不明显C.没有什么帮助
学生学会了预习英语等于学会了自学,当然对其他科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调查结果表明,60%的学生感觉这种教学模式对其他科的学习帮助很大,这说明这些学生接受了“1+2”课堂模式。
()Ⅷ、你认为这种学习能不能提高你的能力?
A.能B.一点点C.不
71%25%4%还没真正的学会自学。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77%的学生体会到了预习学案对自己来说是有必要的,说明他们已体会到了学案给自己带来的进步。23%的学生认为他对自己无所谓或着没必要,这说明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还不会学习最起码还不会自学。我们还要加强对预习学案的作用方面的引导,加强对预习学案的检查力度。
(2)总 结
“1+2” 课堂增效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这个方法才刚刚开始,在学生的运用中还没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继续会完善它。使它更大的发挥效力。万事开头难,我们老师付出了双倍的代价,为了让学生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为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后老师更省力。
4.具体做法
集体备课,具体分工,制作课件+导学案+板书集。导学案和课件内容要基本保持一致,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导学案的视听展示。下面简单阐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此模式的方法:
(1)预习引导,明确要点
教师提前编写并下发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学案,学案中要设计出:预习要点(自学新单词、新短语、新句型和新语法等)、展示环节(新词汇和新短语的解析及延伸运用,句型、语法要点的知识讲解等)、检测练习题。学生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对预设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对照导学案制作与之同步的多媒体课件。
(2)自学探究,疑难研讨
学生按照学案中的预习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个人获得的知识信息在小组内交流整合,自主解决疑难问题。针对预习中不能自己解决的疑难问题,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共同研讨、解决。
(3)导学点拨,归纳整理
教师在学生疑难研讨的同时,对每组讨论时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以适时引导点拨,学生根据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后讨论出的结论以笔记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对于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
(4)成果展示,分层精练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检测练习题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层次分单双号展示难易不同的题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展示问题的解决办法予以探究,判断评价。
(5)交流点评,总结促能
对典型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点评,同时组织各小组之间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交流。教师从学生展示结果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方法概括、总结规律、重点回顾等,使学生由表现性认识上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5.推广意义
(1)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导学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黑板为辅的课堂教学增效模式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它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课堂活了起来,从而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减负增效
以往多媒体课件优点是课堂容量大、生动形象,并能实现人机交互的信息沟通、自主探究。但也有它的缺点,如制作难度较大,学生参与性、互动性不足,学生很难把课
件展示的内容抄记下来。本人探索的英语“1+2”课堂增效模式,就是想避免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以学案导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以课件为辅,保留课件的优势,知识点和练习不需要学生从课件上抄记,为学生减负。同时利用黑板实现师生互动,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3)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转变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学生: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媒体: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六、结论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笔者收获甚大,清楚地了解到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了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英语“1+2”课堂增效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同时希望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支持和指正,共同探索,进而使之更加完善。也希望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能探索出更多的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合力,为新课程改革做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心五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维主编.认知心理学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3].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
[4].王建龙,彭学秀.高成效教师的典型行为特征[J].天津教育, 1998,(04)
[5].熊川武.《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李长玉.《不断引发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