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
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农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业生产由政府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间接管理,“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随着农副产品不断丰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在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何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好农业生产经营。如何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农民的自我服务功能。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上海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市郊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上海市农委领导提出的:“摸清家底、学习先进、组织试点、探索发展”四点工作要求,2003年是上海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起步之年。8月,产业化办公室对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一次摸底调查,对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于2003年底两次组织区县分管区县长,部分区县农委主任、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北上山东、南下浙江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同时召开一系列推进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文件,对合作社发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落实。
近年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在市、区(县)合力推进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2003年底的24家,猛增到2004年底的187家,2006年底达到了510家;社员人数从不足3000人,壮大到7万多人;带动农户数108421户,销售农产品超过30亿元,实现净利润2亿多元。
一、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类型与模式
(一)发展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专业人士为核心,联络若干专业农户,每户投资入股,组成紧密型的股份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
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是这类经营组织中较好的典型。2002年崇明县中兴镇9位种菜农民、2位山东蔬菜运销大户联合组成了高峰花菜生产合作社,当年种植面积1200亩。经过3年多的探索运作,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互补优势、合力优势,农民才有可能发展致富,为此,2004年经工商注册获得法人资格,并正式定名为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2006年合作社拥有股东社员46人,非股东社员112人,种植花菜面积达1万亩,年产优质花菜1万多吨,其他瓜果蔬菜8000多吨,产值2200万元,利润500万元。合作社联结农户1500户,带动面积2万亩,年付农民工资480多万元,解决了
基地周边5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种类型:以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并有较好产加销条件的龙头企业为首,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的养殖场(站)或同类型的养殖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
上海青西禽蛋生产联合社是这类经营组织中的典型。1993年10月,以青西禽蛋公司为龙头,按照自愿、自主、互利、互惠原则,建立了上海青西禽蛋生产联合社。青西禽蛋公司通过合作社与205个养殖产建立了订单关系,形成了年饲养30万羽蛋鸭、20万羽蛋鸡,年产近1000万公斤优质鲜蛋的生产基地,对联合社的生存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订单”不仅消除了养殖户“卖蛋难”的后顾之忧,而且为公司的生产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了优质蛋源。
第三种类型:以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服务组织为载体,组建为农户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经济组织。
嘉定区外冈镇农机合作组织以外冈农机专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机管理服务站为基础,将全镇12个村的农机通过结价转让,集中到镇农机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收费,统一服务。2004年,由镇农业办牵头,镇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发起,农机服务中心的14名农机操作专业人员自愿参加,正式改建为外冈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注册资金为50万元。合作社拥有50型大拖26台,联合收割机20台,久保田等割稻机7台,固定资产总计156万元。三年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对内服务,对外开拓”的原则,对内面向全镇20个村的6007户农户;对外积极开拓作业渠道,寻找创收业务,多次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开展跨区作业。
(二)运作模式
一是“农户+农户”。这类组织模式中,农户主要通过自己的合作社把产品销往市场,具有鲜明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如上海(崇明)健绿花菜合作社,拥有股东社员46人,非股东社员112户,直接带动农户1500多户。集中种植花菜7300亩,带动生产基地2万多亩,产品销往上海、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地,部分出口东南亚。今年预测创利突破300万元。这类合作社约占上海农业专业合作社总量的50%左右。
二是“龙头企业+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股份的绝大部分,社员交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多数由龙头企业负责人兼任。合作社架起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桥梁,成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如上海农兴对虾养殖合作社,以市龙头企业上海汉德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养殖专业大户为基础,从事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现有社员155户,联结养殖户4000多户,去年合作社成立半年为社员增收120多万元。目前,约40%左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此种模式。
三是“合作社+合作社”。这种组织模式由从事相关产业的不同合作社组成,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联合体,并在各环节上带动社员和农户。如上海奉城肉禽合作社是在上海奉贤塘外珍禽养殖联合社的基础上,由奉塘七彩山鸡养殖合作社、天翼肉鸽养殖合作社、万圣肉禽合作社、奉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发起人,以全镇各类肉禽生产示范户为重点,组建成面向更多农户、地区跨度更大、管理结构更紧凑的合作经济联合体组织。目前这类模
式正在探索之中。
上海市通过财政扶持、法律保障、服务指导、信贷帮助、保险支撑等推进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法律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前,由于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注册登记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市农委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多次协商,并于2004年5月24日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工商登记,比照《公司法》登记为“××合作社有限公司”。这一举措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合作社依法经营问题,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财政扶持
上海市农委通过多种渠道的政策扶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成为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4年,市财政对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社给予3万元的经费扶持,对50个市级试点合作社每社给予20万元的经费扶持。2005年后又根据实际需求将开办经费扶持变为项目扶持,2005——2007年共扶持合作社项目144个,扶持经费为5585万元。
(三)服务指导
政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市农委作为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履行规划、协调、推进和服务的职能,农委各专业办(处)、农业行业协会实行对口业务指导。各区县农口部门按照市农委要求积极推进,南汇区农委还专门制定了联络员制度,全区合作社都有相关的农委领导、科室干部及农业科技人员与其结对联络,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实行动态管理,为合作社提供经济信息、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服务。通过服务,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促进了其规范运作。
(四)信贷帮助
信贷是目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2006年5月,在市财政支持下,市农委设立了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并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备忘录,以风险补偿金形式支持合作社贷款。至年底,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共发放合作社贷款57家,提供贷款共计4738万元。2007年市财政局又安排2000万元担保资金,同中投保合作,按1:5的比例用于支持合作社信贷。至2007年9月底,共发放合作社贷款99家,累计发放贷款10526万元。同时安排专项经费,对合作社贷款按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贷款贴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正逐步得到缓解。
(五)保险支撑
保险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防御自然风险和市场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风险太大,许多保险公司不愿开设险种,有些开设的险种也都是些理赔率较低的险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探索上海农业保险实行基本保险、补充保险与商业保险“三险”联动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探索对市级试点合作社进行三险联动保险,降低合作社农户生产风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保,争取上海农业保险将市级试点合作社列入普惠制基本保险范围,2006年120多家合作社投保金额1500余万元,保险责任达7亿元。全年上述合作社共获得保险理赔1430万元,降低了合作社初办时的生产风险。同时,上海农业保险准备进一步开拓服务领域,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中自然、市场两大风险。
三、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成效
(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对社员实行“五个统一”服务,即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种,统一供药、供肥、供饲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了农民盼头、劲头和奔头,是农民的家和靠山。
(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间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以及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经受市场冲击的能力。上海奉金生猪养殖合作社开展生产资料集团采购,每天节约饲料成本6000元,全年节约饲料成本200多万元,采购兽药、添加剂价格下降10%,全年共降低兽药成本20多万元,降低添加剂成本30多万元,累计降低生产成本250多万元,从而使入社社员平均每户直接增收5000多元。
(三)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使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有了实施载体。青浦区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从1999年起,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粮食、蔬菜、瓜果、畜禽等32个农产品的2项市级地方标准、21项区级和9项企业地方标准和规程,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四)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上海农村“三个集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其特有的合作性,客观上推动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合作社通过发展旅游业、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增加了经济效益。上海绿都农业合作社集中柘林镇二个村的2200亩集体土地,由425名农民实行承包地入股,内设七个作业区,由合作社统一发包,实行规模经营,经营者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农民每年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每亩600元。200
多名农民承包土地打工,每人每年可收入6000元,全年共可收入120万元。
(五)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过去向农民推广新技术,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加上千家万户小块土地经营,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比较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上海绿妮瓜果合作社、上海赵屯桥草莓合作社等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大大加快了农技推广的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科技入户的重要载体。
(六)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兴办各种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上海绿臣秸秆编结合作社以上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海绿色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体,从事农产品废弃物茭白叶的编织出口,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000人。合作社成立后,不仅方便了参与编结的农户,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农户平均每个月增加编结产品180余件,每月增加收入180余元,每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
四、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体会
(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上海郊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实行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要素的联合,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对内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最大效益,并通过实行“二次分配”,努力增加社员收入。政府部门坚持搭平台、多支持、不指责、少干预。
(二)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办社宗旨
维护、实现、增加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上海郊区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导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健全章程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加市场份额,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自身活力的目的。
(三)坚持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的办社方式
上海郊区坚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村专业户、经营能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基层农技组织,以技术、服务的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资经营单位,以场地、经营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以信息、加工、品牌的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多年努力,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兄弟省市相比,上海的发展速度、数量、规范运作等方面还不够理想。
今年7月1日合作社法正式实施,通过培训,政策引导,着力做好合作社法的贯彻和实施,当前重点做好原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登记,目标是2007年底前原有合作社有限公司50%完成变更登记,力争70%,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精神,新组建一批合作社,做好新设立合作社规范运作等工作。树立新的典型,引导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健康发展。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探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探讨
朱树青(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
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丽水市莲都区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涌现出一批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目前,全区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家,入社(会)农户2119户,带动农户3万多户。这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转变农民观念、增强农民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连接产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这些专业组织地处欠发达地区,因此存在着许多主、客观因素,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认识不清。目前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合作经济组织概念不太清楚,有地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性质,因而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角色定痊,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有些农民对参与合作的作用不了解,误以为回到了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愿望比较冷淡。
(二)多种形式、多头管理,农民主体地位不明确。全区33家合作组织,主要有3种组织形式:一种是能人牵头型,有20家;第二种是协会型,有12家;第三种是农业服务部门组织型,有1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被确认和审批的部门也不同。其中农业部门确认的15家,民政部门审批的有4家,科研部门审批的有1家,工商部门登记的13家。这种形式、多部门审批的专业合作组织给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对合作组织规模的扩大、农民市场主体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机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还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也没有发挥作用;二是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三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要求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四是有关制度和财务不健全,约束力不强;五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四)经济基础较薄弱,规模发展难度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先天不足的环境条件,如人多地少,信息滞后,运输线路长、交通成本高等,严重地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建议措施
(一)宣传引导。政府要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同时要结合典型引路,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先培育一部分示范合作经济组织,总结成功经验,以此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和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并充分体现合作、互利的原则。
(二)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一是要把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任务落实到一个部门来管理,便于协调。二是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原则。要尊重多数社员的意愿,不能强行纠正。三是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四是坚持主体平行和民主管理的原则。五是要坚持逐步规范、提高的原则。规范是动态的,要与时俱进,循序渐进,先从制定规范性的章程入手,然后逐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理顺管理体制。
(三)必要的政策扶持。一是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制定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兴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落实资金政策。政府一方面要出面协调信贷资金向合作组织倾斜,另一方面要落实一块财政资金,支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得到实惠;三是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从有利于地方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制定一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或者实行零税率照顾;四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些有利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服务政策和措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合作经济的发展。
(四)立法监督。国家应尽快出台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法规,以便为专业组织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在正式正式法律未出台之前,政府应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有效管理,从内部制度、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等方面加强监督。同时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从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从而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三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强化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星子县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已基本形成了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水产、茶果四大优势产业,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县确定的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对农业增收贡献率不高。比如庐山云雾茶种植面积仅有0。7万亩,优质稻种植虽然面积大,但效益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农民依然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自给型生产结构模式上,市场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等原因,产业化经营缺乏规模基础;过分强调市场主导作用,必要的政府引导服务未跟进,导致产业定位不明确,走了很多弯路。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实力不强,导致市场竞争力弱;二是管理水平低。多为家庭式管理,缺乏先进管理理念;三是创品牌意识不强,社会认知度不高。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由于县级财力薄弱,尽管近年来加大了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支持力度,但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农业科技供给不足。农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先进实用型技术普及率不高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尚待完善。
若要解除上述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作用
我县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多方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为她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干预其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下功夫。
1、谋划好农业产业化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订科学地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规范和优化产业布局。做到农业产业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与优势产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的结合,。以发展旅游业引领农业产业,在现已形成的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水产、茶果四大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生态观光茶园、休闲垂钓园、农业庄园、农家乐、猪-沼-果生态园,让其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建立起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信息化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网络,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发布的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及新技术等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化经营组织,为企业和农户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实施体系。重点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指导工作。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的桥头堡作用,加强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四是建立农业市场服务体系。除了加强市场硬件环境建设以外,重点在市场信息、市场监管和流通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3、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认真抓好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围绕各项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配套措施,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资金扶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争取银行信贷,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建设;采取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办法,积极扶持名优品牌创建;对重点龙头企业在税收政策、规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等。
4、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应制订出台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培训指导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减少权益纠纷,从而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5、组织好农业项目建设。用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在项目上,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农业招商机制,举办农业专题招商会,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力
争引进2个1000万元以上,1个亿元以上农业项目,做大做优产业企业龙中的龙头。
二、强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纽带作用
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来抓。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依照市场机制运作,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做到既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采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办法,“扶上马、送一程”,鼓励农民通过自觉的主动行为自下而上地开展互助合作,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发展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水产、茶果等优势农产品,认真做好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力争建设好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好200名农民经纪人。
二是逐步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制度,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界限,有计划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协会,发展专业合作社。
三是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简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门槛和落实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四是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服务,总结推广试点的经验及做法,探索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适应
性,逐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和运行机制,三、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因此,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按照生产规模和发展需要来规划布局龙头企业。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打破门户之见,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按星府字[2007]38号文件要求,认真建建设好3个1000亩以上九江水梨生产基地,10000亩甜瓜生产基地; 1个1200头母猪原种场和1个年出栏5万头和20个年出栏万头肉猪生产基地;1个年孵化能力800万 的种禽基地;1 个年加工能力80万斤茶叶加工厂; 二是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通过有效整合财政、计划、信贷、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及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
四、强化农业科技贡献作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要积极加强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好企校平
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要重点大力推进“五项创新”。一是大力推进科研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大力推进品种创新。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创名优品牌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创农业名牌活动;大力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发展名、优、特产品。三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集成配套水平。四是大力推进素质创新。要针对重点产业,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层次,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科技培训。特别要加强农业技术特别是成套农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五是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创新体制的原则,大力培育多元主体、多种成份、多种形式的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横向联合,互动发展,形成推广机构与其他组织互为补充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新格局。
第四篇:浅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村经纪人的关系
浅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村经纪人的关系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2-26 5:59:49发布人:lsy1chj2wdh3
近年来,各地农村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的农村经纪人,他们活跃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大市场,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调查统计,截至2003年底祁门年营销额在万元以上的农村经纪人160xxxx,其中年营销额百万元以上的有3xxxx,经营行业涉及粮油、木竹、盆景、茶叶、食用菌、蔬菜瓜果、中药材等,形式有生产、运销、专业协会、加工流通、中介组织等。到今年6月底,全县营销额在万元以上的农村经纪人已达181xxxx,其中年营销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已有6xxxx,半年增长率分别达12.xxxx和82.xxxx,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方面,该县一是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加快产地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了各类茶叶市场、土特产经营市场等,为农村经纪人搭建活动的平台;三是加快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提供厚实的产业基础;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帮助农村经纪人搭上信息的快车,向通畅的信息要效益;五是引导和扶持有意向的农村经纪人组建了各种专业协会2xxxx,为农村经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运营机制和组织保障。在农村经纪人队伍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农村经济中的“特种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稳步运行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祁门自99年被纳入全省农民专业农协试点县以来,对农村专业协会进行了试点和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县已拥有专业协会联合会xxxx,行业协会xxxx,专业协会2xxxx,其中种植业2xxxx,包括食用菌、草莓、茶叶、中药材、蔬菜、果树、花卉盆景、根雕等,养殖业协会xxxx,包括养猪、羊、鱼及火鸡等;现有会员2.1xxxx人,其中个体会员2100xxxx,团体会员21xxxx,固定资产160xxxx元,年营销额12042.xxxx元,协会覆盖了全县2xxxx乡镇。
该县在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做法主要有:①依托优势产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②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③依托宣传指导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④依托农科教结合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⑤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⑥正确处理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国家及合作技术经济组织以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以保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故而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且成效显著。
——简化的仿生
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的建设与发展,在运行机制、涉及行业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互包融性,细究其中的关系,笔者这里借“仿生”一词中的“仿”且将其引申为“仿佛”的仿即“象”来加以阐述,比喻的对象也仅为较浅显的植物生长模式,故这里的“农村经济中的仿生模式”所喻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村经纪人的关系如同森林之于树木,枝木之于绿叶,空气、阳光与水土之于绿叶等一般。
一、绿叶之于空气、阳光和水土的生存模式。只要简单了解过植物生长原理的人都知道,树木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土,它们不断地在自然中汲取生长所需的养份和各种介质。在摄取的同时它们又在贡献着,大量的氧气释放、树木的枝叶、水土的保持、生态的改善等等都是其表现形式。这种生存逻辑之于我们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村经纪人这两个非生物系统的社会存在同样适用。不论你将这两者理解为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叶或是并不同类的树木,它们共同的生存基础都是农村经济及其发展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的要求,如同任何一株植物对阳光、空气、水土的基础需求一样。
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全国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祁门近三年来虽然保持了xxxx左右的增长幅度,但整体的农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的局面还仍然存在,同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都迫切需要能够有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因其经济性即符合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专业性即符合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转变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在与农村其他组织发生关系时又具备一定的兼容性这些特质发展壮大起来的。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完善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使它们有更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并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的生财之道。
二、绿叶之于枝木的生长模式。如果将我们良势运行的农村经济比喻成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那么在这个木本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就是那最繁茂的枝叶一簇。从自然逻辑来讲枝与叶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农村经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农村经纪人的基础,是后盾,它可以帮助个体农村经纪人规避各种市场风险,也可以为农村经纪人规模经营和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行业支持等,运转良好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加油站甚至是航母,就如同枝木是绿叶生长的根、本,是依托。而如果缺了枝干,叶之何附?自如“皮之不存,毛将焉覆”之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全和完善同样离不开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锋,成功的农村经纪人对农民有着极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他对整个专业合作组织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可以把经纪人的成功优化、放大,可以更充分合理地应用其“溢出效益”促进整个专业合作组织的高质量运转,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同于树叶之于枝木是营养加工厂、供应房,而如果没有了绿叶,枝干也将不能健康生长甚至枯竭;这两者之间还有着共同的对外利益机制,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外他们形成共同的工作机制,他们是密切的利益共同体。有枝无叶是衰竭的,有叶无枝是无望的,只有枝
繁叶茂才能令赏者悦目、量者愉心,匠者称材,才能鉴证健康、良性的运转。
三、森林与树木之于自然的贡献模式。作为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村经纪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一种社会存在或社会现象我们不免要计较它存在的价值和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何在。森林和树木之于同样理性的需求者来说其意义并不一定在于森林与树木孰大孰小的概念,而重在有无可用之材。这里我们姑且把较系统、有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看成森林,而把较独立、擅长自营自谋的农村经纪人形象成散植的树木。
据调查显示,该县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40xxxx,农民人均纯收入211xxxx。截至2003年底,该县分布在各专业合作组织内的年专业纯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85xxxx,其专业总收入为7042.2xxxx元,专业纯收入1845.2xxxx元,对全县人均纯收入贡献124.xxxx,整个专业合作组织年营销收入达12042.xxxx元;年营销额在万元以上的农村经纪人有160xxxx,年营销额1586xxxx元。单纯来看,分别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xxxx和23.xxxx,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分布在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他们对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有着重要贡献。综合来看,他们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一是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进了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和农民收入构成;三是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繁荣了农业和农村市场;四是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全面提升了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五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发展“大农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有利于连接市场和农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蓄足能量;四是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思 考
时下各领域积极提倡的“仿生学”是研究以模仿生物系统的方式、或是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或是以类似于生物系统方式工作的系统的科学。它属于应用生物学的分支,是生物学、数学、工程技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应用研究生物系统的优异能力及产生原理,将其模式化,再运用于新技术设备加以创造或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类似生物系统的特征,以解决人类社会重要问题的学问。当前许多国家的仿生研究已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了商业化竞争阶段,并且由仿生研究引起的高新技术创新和带来的效益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专家认为,不远的将来,仿生学带来的创新必将使国家受益颇多,仿生科技的发展态势如何必将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他们正呼吁将仿生学的发展放在国家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我国是一个对仿生学研究欠关注的国家,在我国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14xxxx重点领域里已在诸如光传输系统、生物医学材料、体内植入物等将近3xxxx领域起了作用,但这一在国际市场上已炙手可热的研究理论似乎与我们的农业还相去甚远。
既然说到了仿生学,又提到了农业,笔者还想在此简单地呼吁几点,供各位同仁、专业人士及有意者思考探求:
1、此前我们已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村经纪人之间简化了的仿生模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充分利用仿生学的理论和研究方式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农村经纪人的培育和发展,并向他们灌输各种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提高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度和敏锐性,使他们不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运行机制上都保持先进性,以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要促使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谋求其作用共同点和利益共同点的最大融合,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要将仿生学与时下我们力求的“大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做大做活农文章。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做大农业、做优农业,不但要在经营规模化、多样化、产业化等农业的广度上求发展,更要在拉长农业产业链、做优农业质量、做好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等农业深度上下功夫,形成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同时还要注意将其触角延伸至其他产业,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扩大其覆盖面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农业、以先进的发展理论指导农业、以系统的发展模式规划农业,而最直接可鉴的方式就是仿生学的理论。只要我们以科学、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把农业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调动这一有机整体各种机能的运转并促进它们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3、我们广大的农村工作者从思想上、认识上也要有所提高,要注意加强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认识、消化和吸收,不断树立革新观念和“拿来主义”理念,博采众家之长,借鉴一切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结合实际,重引导、重服务,以全新的状态投入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政府及相应的农业部门更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积极创新,可以采取科技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转换,有基础的产业和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考虑在农业生产中融入仿生科技,以科技促进农业生产,向科技要综合效益,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仿生科技已带来了诸多领域质的飞跃,而且还在不断被证实着,我们有理由相信,仿生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发展之日定将是我国农业飞速发展之时。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在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县农村出现了一股新的合作发展潮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个产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各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我县实际,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主要作法、成效、体会、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发展的对策六个方面作汇报。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50个、专业协会53个,已到工商和民政登记注册的占90%,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固定资产345万元,入会会员2.8万人,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已有5家获得过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家获部级(农业部)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农业部直补示范建设项目资金15万元。从总体上看,我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只有少部分属于经营性质的。
就我县目前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来看,大致可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合作组织+农户(种养殖大户、散户)”的运作模式。如米粮水产专业合作社、万古绿色黄金梨合作联社等,由合作组织将农户养殖或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照订单或契约形式实行保护价收购或经组织,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二是“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凭借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经合作组织将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照保护价收购,由龙头企业深加工成各类产成品,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如珠溪冬菜专业合作社。
三是“政府部门、单位+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作“民办官助”、“官民结合”的模式。如铁山葡萄专业协会,就是通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组织行业协会,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活动,进行行业管理。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扶持和会员的会费。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我们突出搞好“六抓”,因地制宜搞组建和发展。
一是“抓样板”。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全县每年可以选择5-10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以带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通过了解和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积极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业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是“抓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就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要求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要求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同时还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
四是“抓创新”。重点是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在体制创新方面,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是“抓培训”。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可能产生吸引力。因此,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着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辐射功能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数量少、规模小。一是社员占农业人口比率低。我县共有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户21.82万户,而入社社员只有2.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带动农户5.6万户,占总农户的25.7%。二是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实力不强。多数合作组织缺乏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
(二)紧密度不够高。一是多数合作组织只作不合,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利益风险不紧密。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初创时期,由于资金缺乏,主要由几个大户出资兴办,会员一般只缴纳少量股金,或不缴纳股金只缴纳会费。会员按农产品销售量享受分配,按股金进行二次分配的很少。因此,当农副产品受到卖难冲击时,最终吃亏受损的还是农户,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
(三)内部运作不规范。一是《章程》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够规范,许多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即使是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但也是流于形式。三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日常运作主要由会长一人说了算,民主管理意识淡薄,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社务不够公开。四是日常活动未正常开展。据调查,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松散状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动力不足。除了受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影响之外,发展动力不足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二是农民缺乏实力和积极性,农民的发展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三是专业合作组织经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五)作用不够明显。一是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辐射的范围仅局限于本乡镇,而且局限于周边的几十户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跨行业跨地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很少;二是多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层次低,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只是提供一些产前、产中服务,不能很好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三是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绩突出的专业合作组织不多,充分让社员(会员)领略到参与合作的甜头的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多,会员享受股金的分配很少。
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法规,明确其性质、法人地位、市场主体资格、登记注册管理等。
(二)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要象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和研究在信贷、税收、用地以及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措施,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涉及到的有关规费,有关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严禁乱收和摊派费用。
(三)强化职能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使职能部门有条件开展工作。
(四)中央和市都应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范围,同时还应增加示范建设扶持资金。
总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合作社为依托,以拳头产品为经济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要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稳步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