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时间:2019-05-13 04: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第一篇: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西方和中国心理史学发展的基本状况。狄尔泰和李凯尔特是德国批判历史哲学中新康德主义的杰出代表;从费弗尔、布洛赫到布罗代尔,则代表着法国年鉴学派“精神状态史”研究与“长时段”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期间,弗洛伊德是促使心理史学转变的主要人物。二战后,西方

心理史学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中国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心理史学,朱谦之、何炳松具有译介之功;梁启超最早尝试使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六七十年代以后,经殷海光、李泽厚到王富仁、谢天佑等人的不断努力,心理史学真正在中国付诸实践,且渐成气候。至新的世纪之交,心理史学在普及中已形成诸多的研究门类,其中以章开沅提出的“离异与回归”的分析模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 心理史学 年鉴学派 心态史 文化心理结构

中外心理史学的传统,对于十九世纪末乃至整个二十世纪这一百多年的史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已经过去的这一个世纪学术的巨大变化,也使历史学的方法论,尤其是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本文拟在这个时段内,从国外、国内的近现代以及当代这几个方面,给以爬梳和勾勒,使我们对心理史学在这一重要时期的发展概况有一个了解。

欧洲17、18世纪人本主义的历史学,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已开始注重人本身,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他们提出的“最初形式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即,唯理论的历史、唯理智论的历史、抽象主义的历史、个人主义的历史、心理的历史”。然而,这在当时还不被时代所接受,因为那个时代所关注的是“对于制度和事件的最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说明”,即“实用主义的历史。”[1]十九世纪末,德国的批判历史哲学产生。这种批判历史哲学首先向德国传统史学的权威兰克学派提出了质疑,其发起人是卡尔·兰普雷希特,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兰普雷希特争论”。兰普雷希特斥责兰克学派所代表的正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和伟人,认为史学应从其他学科汲取概念。他宣称:“历史学首先是一门社会———心理学。”[2]他的多卷本《德国史》即运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兰普雷希特的尝试虽然遭到了德国正统史家的批评,但由他所发起的反对正统史学、提倡综合多种史学方法的史学改革势头则没有被遏止。新康德主义就是反对正统史学的另一支劲旅。

新康德主义有不同的派别,但不论是它的西南学派,还是由新康德主义转向生命哲学、致力于“历史理性批判”、坚持“历史相对主义”的狄尔泰(1833—1911),都不同程度地肯定心理与精神分析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狄尔泰,他是德国最早使用心理史学方法的历史学家。狄尔泰认为,文化、价值是研究个人生命的具体存在,因此应当用精神科学来代替文化科学,包括史学。因为“历史题材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如观念、思想、知识、行为、感情、情绪和感觉,等等,而生命的实质是非理性的,所以研究者首先应对生命进行直接体验,通过体验与实在沟通,把握生命的真相。”为了避免历史学家在这一体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即个人价值取向和目的性的支配,历史学家还必须注重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即“把自己置身于所研究的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之中,……与他同命运共患难”[3],实现一种心灵的沟通。狄尔泰的代表作《黑格尔青年时期的历史》,就是以青年黑格尔的心理分析为个案的典型范例。而作为西南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凯而特(1863—1939),在其代表作《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专门以《历史学与心理学》为标题,探讨了心理史学的特质。他认为,“当历史学研究文化事件时,它几乎总是也要研究心灵生活,……因此,关于历史学家,我们习惯于说,他们必须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不过,他反对将其变成一门普遍化的科学,因为“‘历史的心理学’,即在一定时间对个别人或一定群众的理解,就它自身来说还不足构成科学。它也许可以借助于科学的心理学而得到完善,但决不能被任何关于心灵生活的普遍化科学所代替。”[4]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法国年鉴学派,以其“精神状态史”的研究范式对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年鉴学派最初同样是出于对兰克学派那种只关注政治史、制度史或战役史的不满,主张扩大史学的研究范围并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这样即可以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长时段”、“总体史”的综合性研究,形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的“全面的历史学”。所谓跨学科研究,就是借助于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种视角认识和研究历史。年鉴学派的先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是最早强调心态史和精神史研究的学者。费弗尔在对腓力二世时期弗朗什-孔泰省的历史研究中,就试图在使用地理学、社会学方法的同

第二篇: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总结概述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一)早期孕育阶段(1923年以前)

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经济占据主要地位,文化生产与创作很少带有经济意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代表的文化生产工艺、工具和手段的改进及广泛运用,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商品经济出现后,民俗文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始被当作商品交换,广义的文化市场就出现了。典型的包括书籍市场,文艺市场。比如西汉末年的书肆、槐市。

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大量的传教士、外资企业入驻上海、广东等地,为了更好的传教及发展商品经济,传教士、商人等在中国开始创办近现代报纸,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上海新报》等为代表的报纸因刊登广告、商业信息而具有产业特点。以及之后兴起的办报热潮,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图书出版业,以戏剧和话剧为代表的话剧演艺业等多种文化行业形成。

(二)开始萌芽阶段(1923年到1949年)

1923年美国人奥邦斯利用从美国带来的广播技术,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视台。1926年10月,哈尔滨无线电视台台长在张作霖支持下建立了第一座广播电视台。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颁布《电讯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电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到1937年全国已有70多座民营广播电台。广播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在20世纪30年代,虽然社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在老上海繁荣的背景下,人们的休闲娱乐促进了电影的发展,因明星带动的唱片业、服装业也都与电影业共同发展。

(三)延缓形成阶段(1950年到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商品的胜场、消费和流通都纳入了经济计划的统一模式,文化生产也由政治任务来安排。此外,1958年,中国正式成立了北京电视台,但电视业的经济功能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同时,新闻事业和新闻宣传工作也主要由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把控,文化产业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合法身份。

(四)恢复发展、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伟大的复兴期,文化产业逐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又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是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一是 2002 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因此,可以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三个阶段。

1.化产业的复苏期(1978-1992 年)

1978 年确定的“拨乱反正”对于文化事业而言,主要是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进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这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文化生产力,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文化艺术精品。

文化市场也开始逐步复苏。1979 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随即,营业性舞厅等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在各大城市争相开业,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和形态的文化市场。随着港台音乐和文化对内地的渗透和影响,内地音像业也逐渐起步,形成最早的一批流行歌手,由此带动了演艺业和卡带复制业的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的兴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

但是,这一时期文化市场的发展也使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文化体制问题日益突出。在总体布局上,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层层建立专业文艺团体,重复设置,人财物浪费;在结构上,单一公有制,全部文艺团体由国家财政包起来;在分配上,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演不演戏,演多少场戏,演出水平的高低(作品水平的高低)与收入没有联系;在人事制度上,没有正常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等等。

为改变这一现状,1983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使人们对文化活动的经济属性有了更多直观的认识。1985 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中。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1991 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起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可能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2.文化产业的助跑期(1993-2002 年)

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这一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民营资本的介入,使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被渐次唤醒,各类眼花缭乱的演出和娱乐成为人们新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高档次的演出活动一次次吊高国人的胃口和品位,如中国对外演出集团在北京紫禁城举办的大型歌剧《图兰朵》和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以其令人咋舌的高票价,将商业性演的特征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卡拉 OK、酒吧、演艺厅、保龄球、台球等成为都市夜生活的几大支柱。后来,还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尽管许多人对其颇有陈见,但它作为文化市场的一部分却是不容忽视的。

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对文化艺术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步,而现行的生产体制又严重地制约了文化的发展。1996 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2001 年中共中央又批转了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由于改革的逐步展开,我国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2年,我国的报纸由1576种增至2111 种,增长了34%,总印数达351亿份;各种期刊由6078种增至8899种,增长了46%;图书从74973种增长到154526种,全国建成了一批大型书城,各种形式的连锁店4000多家,图书网点7万多个,图书销售额增长了12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000个增加到1988个,广播节目套数由645套增加到1777套,电视节目套数由512套增加到1047套,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从73%和80%增加到90%以上;有线电视从无到有,全国户达到9000多万;2001年中国音像市场销售总额达到200多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00倍。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扩张。3.文化产业的加速期(2003 年至2008年)

2002 年召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更加明确。

2003年6月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紧接着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意见》,明确将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两类;确定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为综合性试点地区,35 家新闻出版、公益性文化事业、文艺创作演出、文化企业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实验阶段。2003年6月底,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签订《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决定从 2004 年元旦起,内地提前向香港开放涉及传媒的 5项服务贸易:广告服务、分销服务、视听服务、会展服务和电讯服务。这一切都为促进国内文化企业的转轨改革提供了外在推动力。2005年8月,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 6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同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颁布。此外,文化主管部门还相继出台了关于“非公文化企业将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及“规范网络市场秩序”等文件。

这一系列的春雷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全社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4年末,电影生产的国有企业投资比例已下降到 50%以下,境外资本、民营资本联合拍摄的影片达到 80%。多元投资主体的改革,也促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化类上市公司。到 2005 年,在沪、深两个资本市场上市的有 50 余家公司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板块初步形成。

4.文化产业繁荣兴盛阶段(2009年~)

2009年国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次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带动文化科技的创新,大量运用文化科技的文化娱乐业、旅游演出业等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开始融合发展,并且国际化趋势逐渐明显。

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以韩国为例)

据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2016年4月统计,《太阳的后裔》一剧通过直接和间接文化产品的出口为韩国带来超过1兆韩元(约合60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并带动超过4000人的就业规模。

早在1998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总统就提出“文化立国”的执政理念,将低能耗、少污染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 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并适时推出了一系列诸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领》《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蓝图》《振兴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法》等扶持政策和法律;在财政投入上,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亦给予倾斜性支持,每年拿出1%的政府预算专门用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将电视剧广告40%的收入用于投资再生产电视剧,并引导大型财团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朴槿惠政府上台以后,更是将“韩流”融入其主政理念“发展创造经济”当中,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韩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太阳的后裔》放映尚未结束之际,朴槿惠政府已意识到该剧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当即任命该剧男主角宋仲基为韩国观光宣传大使,并亲自接见宋仲基,足以证明其对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如今,韩国政府正致力推进韩国经济从制造业导向向文化内容产业导向转型,力争到2020年,将韩国的文化内容产业出口排名拉升至世界第五位,使韩国跻身世界五大文化产业生产国行列。

三、文化产业管理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2.主业与副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以前有关文化单位采取的“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措施,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但是,认识不清楚、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明显,是当时存在的普遍问题。诸如,以为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搞副业”,是对文化事业的有益补充;以为发展文化产业只能在副业上做文章,主业上则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其实,以上认识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3.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也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同样存在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问题。有投入,就应当有产出。一般说来,大投入则大产出,小投入则小产出,不投入则很难发展。投入是前提、是基础,产出是目标、是动力,二者的结合点在于市场。当然,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市场风险客观存在。4.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关系

世界上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与高新技术联姻的结晶。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需要内容产业。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和项目高科技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开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使之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最佳载体。对于新兴文化产业,也要运用高新技术来加强管理和引导。

[1] 刘倩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 2013.[2] 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3] 蔡尚伟, 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第三篇:中外翻译理论观点概述

中外翻译理论观点概述

谈到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的性质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许多非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或一些初学英汉翻译的人可能会产生肤浅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以为翻译无非是借助于词典,找到原语在译语中的对应词语,然后再将这些对应词语串起来。但翻译工作远非如此简单。它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转换过程。这一活动从语言出发,逐步深入,往往涉及语言表层之外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因此,翻译活动以语言为基础,同时又涉及一些非语言的因素。

世界各国的语言都是不同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之间的交流中语言起到了传媒作用,为了解决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交流困难,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就应运而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而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因此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也是完全可能的。而关于什么是翻译语,中外人士有各自不同的表述。

唐代是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玄奘在唐太宗贞观2年出发去印度取经,17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机构健全的译场,在19年间译出75部佛经,共1325卷。玄奘不但把佛经从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即需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实际翻译工作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著作《语言与翻译》中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所谓翻译,最为完整的莫过于美国的现代翻译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所下的定义了: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上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且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对翻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经济、文化、历史、文学、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林语堂在译《浮生六记》后感叹曰“译事难矣”。鲁迅先生在论及翻译时也曾说过“为求一字,绕室终”的话。但翻译虽难却没有让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们望而却步,由于他们的艰辛努力,不仅出现了大量的优质译品,而且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从二十年代初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翻译三原则、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到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以及许渊冲新近的“优势竞赛论”和郑海凌的“和谐说”等。其中,傅雷先生于1951年提出的“传神”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他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翻译的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这叫“意似”,是翻译的最低标准。译文同原文如果能在形式上和精神上也同时一致起来,或称“形似”和“神似”,这是翻译的高标准。然而,由于翻译中文化上的差别,“形似”和“神似”往往不可兼得。当这两者发生矛盾的时,人们往往取显而易见的“形似”,而舍弃需要细心体会才能得到的“神似”。应该说,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神似”所起到的作用都要大大地超过“形似”。因此,“神似”和“形似”不能兼顾时,我们应大胆地摆脱原文形式,着意追求译文与原文的“神似”。而钱钟书先生在1964年提出的翻译的“化境”之说则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文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了,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让读者读译作就完全像在读原作一样。

以上的译论都有自己的特点,是对实践的理论总结,但在翻译界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莫过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可以说它已成为了翻译的指导思想和译品优劣的衡量标准。

严复是中国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从光绪24年至宣统3年这13年间潜心翻译,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表达自己的见解。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1898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对于我们今天的翻译仍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故季羡林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说道:“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

第四篇: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概述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概述

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张思中

一、教有“良法”。

大家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这第一个“法”是指规律。任何学科教学,任何教学工作者都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语文的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外语的必须遵循外语教学规律。教小学生的方法拿到中学来就不适用,把大学的教学法拿到中小学来也不适用。谁能遵循教学规律,谁的效果就会多、快、好、省;反之,势必少、慢、差、费。所以说“教学有法”指的就是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具体某一个班级某一个学科时,张老师能教,李老师能教,王老师也能教,都会有成绩的;一个老师同时教同年级同教材的甲班、乙班、丙班、丁班,都能教,也都会有成绩的;讲某一个概念,可用归纳法,也可用演绎法,都会有效果的,所以说“教无定法”。几位老师教同一班级,必定有一位老师最受欢迎,因为他的效果最好。同一个老师教同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如果都用一成不变的教法势必只在一个班级最受欢迎,因为这个方法最适合这个班级。如果要使每个班级都欢迎你,你就必须根据不同班级适当改变教法。这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教法,可称“教有良法”。

二、如何判断“教学良法”。

先请大家来判断一下“填鸭式教学法”是不是“良法”?一般老师都回答说“不是”。为什么?因为领导们都是这么讲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辞海》上也是这样写的。是个贬义词。是教师人人见怕的棍子。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真按“填鸭式”那样来教学生的话应当说是好的很!为什么?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填鸭”,“填鸭”好不好?《辞海》上写的:“填鸭”是北京郊区农民几千年来总结的喂鸭好办法,它起着“催肥”作用。听说每填一次可长肉二三两,所以北京填鸭味道鲜美,闻名遐迩。“填鸭”为什么好,关键在“填鸭”是怎么填的。第一选择最佳时机,选鸭子长肉长膘的时候填。第二,填的内容是“精品”,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填的,要用精饲料填。第三,是按大小不同对象分别对待,不是大鸭小鸭填一样多。

如果我们教学真按“填鸭式”那样做:选择适当的最佳时机,选择最好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分别对待,适当多给学生一点,那么其效果肯定很好。既然“填鸭式教学法”是好的,要不要给它正名,来个提倡“填鸭式教学法”。不,不必!因为这个比喻本身是形而上学,对师生带有侮辱性,把学生比作鸭子,把教师比作鸭农,不可取,让它自生自灭吧。“填鸭”是好,而“填鸭式教学法”是贬义词。一个词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应当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概念是不能存在的。至于“满堂灌”、“注入式”,那是不讲法是无法,怎能与“填鸭式”等同?我们中国人谴词造句都非常严谨,所以“填鸭式教学法”这个词不能成立、不能用。但是像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个很时髦的名字,大家都愿意接受,这就是“强化教学”。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一来希望大家都应当有独立思考能力。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认为大家都这么讲,书上也这么写,一定都是对的,希望有点哥白尼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坚持真理,不要怕“权威”,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什么是“良法”。一切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凡是教学效果好的,凡是费时少、收获大的方法就是“良法”。

三、寻找“教学良法”。

我们是怎样寻找“教学良法”的呢?古今中外已经积累了不少“教学良法”,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良法。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吸收和创新。我们根据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参考农村的复式教学,创造出外语同堂分组复式教学法。我们从我国语文教学中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集中识字教学中得到启发,结合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和清华大学的“俄语速成识词法”,总结出外语集中识词法,并将集中教学单词的方法迁移到语音、语法、课文教学中,进而概括出“适当集中”的原则。我们借鉴吸收国外的情景教学和句型教学,创立了“俩俩分级对话训练”,每堂课开始的5至10分钟坚持俩俩对话活动,从初一到初三,直到高三。对话内容由易到难,由100句问答到小情景对话到创作对话。长期坚持,学生就敢于开口、善于开口,大大提高了听说能力,是治疗“外语聋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们通过继承、吸收以及创新,不断地试验总结,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也可以用一段话来表示:“在一定条件下,集中适当的时间,运用一定量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科学地反复、循环强化,以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大的效益。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组复式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防止与克服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功的把握,建立心理上的优势。”这种教学法被大家称为“张思中外语教学法”。

(一)适当集中

集中教学是强化教学,是有意识记。它集中思想、集中材料、集中时间、集中一切手段与方法,创造环境、气氛和条件,突破难点,带动全面。语音、词汇、语法、语篇都可以集中教学。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1)超前集中,把教材中有规律的、重要的、常见的单词和语法在教课文之前先粗教一便,使学生有个总体上的初步了解;(2)随机集中,根据教材需要,对语法和单词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是超前集中的深化;(3)综合集中,把教材中的词汇和语法再次集中教学。有了词汇,有了语法,就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语篇教学。我们从语篇集中教学出发,探索出比较成功的初中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和高中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各地的实验表明,采用这些教学模式都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提前完成教学计划,而且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精心创设的各种交际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集中教学便于学生发现规律,从而使机械识记变为规律识记。例如,用传统方法教单词,通常是课文出现几个就教几个,学生每学一个,都要记住音、形、义,单词之间联系很少,难学难记,一节课教不了几个单词。将单词集中起来教学,就可以发现单词之间的各种联系:发音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反等。按照单词的内在规律集中起来,就易学易记,就可以一串串地教,一节课可以粗学几十个单词。

适当集中难在“适当”二字,要把握好集中的度和量。

(二)反复循环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人的遗忘速度与时间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刚刚记住的内容在最初阶段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若要防止遗忘,必须针对遗忘规律安排重现、再认。一般说来,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晚上就要复习,以后每隔2、4、8、16、32天都要重现再认。我国学生常感到外语难学,花时多,收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有效地与遗忘作斗争。我们

采用反复循环的方法,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巩固。

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并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例如,我们向学生介绍循环记忆法、卡片记忆法、排列组合记忆法、分析结构记忆法、形象化记忆法(对比、联想、谐音、口诀)等。还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听力训练、口语训练等活动,在应用中记忆,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此外,我们采用多种反复循环方式,使学过的知识重现再认。如圆周式循环,即把学过的知识反反复复地重现再认。开始密度大,随着巩固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减少次数,使瞬间记忆转化为暂时记忆,暂时记忆转化为持久记忆。再如螺旋式循环,每循环一次或几次,就提高一层要求。以记忆单词为例,先只要求会读,继而知道词义,再要求会拼写,最后才要求会用。又如语法教学,先超前集中,只要粗懂就行,随机集中,要求会面掌握,再综合集中,要求会用,由粗到细到精。课文教学也是如此,先阅读,继而会背诵、会操练,再而会用、会复述、改写等。

(三)阅读原著

阅读原著既是学习外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使学过的知识巩固、拓宽和深化,培养语感,而且能熟悉外国人的思维模式、文化习俗,从而提高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集中识词与超前讲语法之后,必须组织学生大量阅读,一方面粗读教科书,可给学生一两个课时通读整本教科书,另一方面筹备阅读原著。要引起学生读抄件趣,就要选择浅显的、有趣味的材料。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材料的难度可以逐步加大。刚开始是,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要求做适量翻译,平时每周译500字的材料。假如鼓励学生多看多译一些,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为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切磋创造条件。

(四)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成为外语学习的成功者。然而,“差距”是客观存在,也消灭不了,老的“差距”平衡了,新的“差距”又会涌现出来。我们对待“差距”:一是欢迎,二是正确处理。

个体差异:当班级中出现外语学习个别好的和个别落后的学生时,我们组织课外解决,为好学生组织“课外小组”,为他们“开小灶”,提供兴趣材料,发展其兴趣爱好;对落后的学生组织“辅导小组”,热情帮助不歧视,或组织优等生帮助他们尽快赶上集体。

群体差异:如果班上出现一批人学得很好,一批人学得很差,同一课堂无法满足他们要求时,就采取课堂分快慢组或快中慢组的复式教学来处理差距问题。老师一会儿给快组上课,一会儿给漫组上课,使好的能够吃得饱,差的能吃的了,大家都能吃的好。这样课堂能互相干扰吗?干扰多少会有点,但不大,因为外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应当让学生自己操练,老师没有什么可多讲的,只要课堂计划周密,各种水平学生都会有所得。我们主要掌握这个窍门:一静一动、一讲一练就行了。给快组讲课时漫组就进行书面作业,反之亦然。但注意步骤宜粗不宜细,每个教学步骤时间不能过短,每个步骤少则10分钟,多则20分钟不等,这样可以从容地上课,每个老师都会运用复习式教学上课。

复式教学是处理群体差异的最佳方案之一,它不影响其它学科,不影响学科本身进展,使好的学生在学识上遥遥领先,超出教学大纲与教科书,使困难学生,克服厌学弃学的现象,使大家都能有所得,有所长进,使班级出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生动活泼景象。

综上所述,“适当集中”是关键,是强化教学。低年级、启蒙阶段多些,高年级少些,由少到多,多不等于全部、少不等于没有。“阅读原著”是目的、手段。低年级少些,高年级多些,由少到多。“反复循环”是保证。利用各种循环方式不断的同遗忘作斗争,使学过的知识不断重现、再认。“因材施教”贯穿始终,既适用于城市学校,也适用于农村与边远地区的学校,好教师运用它如虎添翼,一般教师也能得心应手,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第一章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第一章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发布人:[xinlicenter] 发布时间:[2011-8-26] 浏览次数:[168]

第一章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第一节 朋辈心理辅导的形成与发展

近年来,朋辈心理辅导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成为了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之间互相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是受过一定训练的同学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活动。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逐渐传入我国台湾,近几年,中国内地才开始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美国朋辈心理辅导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作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中心,其心理学涉及领域之广、层次之多元没有其他国家能望其项背。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情结”使心理学工作者非常重视学校和社区的心理服务工作。

(一)有关社会福利的立法(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

心理卫生半专业人员在美国的兴起,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社会安全法案》、《贫民健康保险》、《儿童安全法案条款》等的立法,美国福利机构开支征募一些失业人员、社会青年及可能休学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短暂的培训后,让他们担任社会福利领域的半专业协助者。朋辈心理辅导这种全新的心理工作模式是顶着缺少专业水平的批评迅速发展起来的。毕竟,很多服务的需求往往都不是在你准备充分时出现的,正因为如此,“在路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者“做中学”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写照。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的推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种族**、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波及美国的家庭和学校。美国学校教育中的青少年教育任务日益繁重,而此时美国学校的教师以及能够辅导学生的专业心理教师都严重缺乏,虽然不断培养专业人员,但仍然无法满足学生适应及发展的需要。社会公众对此也非常不满,要求重新设计教育并提倡以儿童为衷心的教育。因为,半专业助人者再一次引起了教育专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1965年,卡库出版了训练“门外汉”成为半专业者的著作,指出半专业人员的功能不亚于专业人员。

1969年,威兰德发飙了受训的高成就高中学生以团体咨询方式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用数据证实了朋辈心理辅导在成员人格发展和学业成就上的效果,被成为有关美国学校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研究的首篇论文。

1972年,心理辅导专家哈姆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非专业心理咨询运动,使朋辈心理辅导逐渐被大家熟悉和认可。1973年,依维和阿尔斯切勒等人也表示出对朋辈互助理念的支持。

(三)项目建设逐渐盛行(20世纪末至今)

1984年,美国成立全美朋辈互助者协会,后来更名为全美朋辈教育联合会,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目的是为朋辈计划的实施提供优质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其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举办大会、开办培训班、创办简报和专业性杂志-《朋辈计划前瞻》。

20世纪末,关于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日渐成熟和深入,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也逐渐形成规范的项目管理模式。

二、我国朋辈心理辅导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前后,心理辅导走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

(一)中国香港地区

中国香港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步,在开始引入时,就将“psychological counseling”译为心理辅导,侧重协助同学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具备勇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以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中国台湾地区

在我国台湾,朋辈被称为“同侪”,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就被称为“同侪辅导”。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各级学校心理辅导体制已经逐步确立,社会及医疗机构附设的辅导机构也日益增多,但是同样存在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由此半专业的辅导者和同侪辅导者随即被纳入辅导的系统。

(三)中国内地

中国内地的高校心理辅导起步较晚,第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已经有80%的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中国内地的朋辈心理辅导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发展路径: 1.以学习和社会问题为主,最初多为学校日常学生管理提供佐证 2.朋辈辅导理论和技术的引入 3.学生社团的兴起 4.危机干预工作收到重视

(四)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朋辈心理辅导开始于1994年,截止到2011年7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开展了十七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累计培养了2000余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中,他们协助中心认真做好心理咨询的接待、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回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协助辅导员积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注意维护自身和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2011年8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个班级设置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由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标准选拔并进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为他们开设系统的课程培训,使其不仅自身心理得到成长,同时还能掌握异常心理识别的基本技能。第二节 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质与特点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从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衍生出来的概念。由于翻译和文化的沿袭等多重原因,我们往往把“朋辈辅导”等同于朋辈心理辅导。与朋辈心理辅导类似的概念还有辅助性咨询(paracounseling)、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朋辈帮助(peer helping)、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等。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被认为:一是由非专业工作者所采取的;二是人际间的帮助过程;三是此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内容涉及鼓励、支持、安慰、开导和意见沟通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质

(一)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同辈、朋友之间发生的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目的重在预防和发现

(三)突出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心理成长

(四)所采用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一)普遍性

对于学生来讲,当他们遇到心理社会性的问题时,偏好向朋友求助;对于学业和事业问题时,偏好向父母咨询;只有涉及要解决失眠和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会找到心理老师或精神科医生。

(二)全员性

全员性意味着全体学生均可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的队伍中来。每个学生都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将有助于解决心理困扰和适应大学生活。

(三)义务性

辅导者会付出一些时间、精力,甚至物质,但同时可以满足自己的助人愿望,获得求助者的尊重和感激,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因此,朋辈辅导者一般不会要求物质的报酬,是义务性的付出和奉献。

(四)时效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布在同学中间,能广泛和同学接触,他们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容易及时和同学沟通,可以提高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时效性。

(五)直接干预性

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通常是求助学生关系较好的朋友或同学,受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较少,能够更直接有效地干预,及时帮助求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监督建议实施、矫治问题行为和化解危机。

第三节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功能与素质要求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功能

(一)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和谐校园

运用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成长方面的独特优势,帮助同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心理困惑。

(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发挥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互助”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工作重点。

(三)帮助学生解决一般成长性问题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等各种问题时,人们往往需要朋友的指导、安慰和鼓励,正因如此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就是-“成长的同行者和陪伴着”。

(四)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由于学生更愿意向同辈求助,因此在宣传、社团活动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身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可以处理日常接待工作,也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带领学生团体或作为团体工作的助手。

(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获得信息的直接性、沟通交流的简便性、干预危机的灵活性等优势,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起到提早预防、早期发现、早起干预等重要作用。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

1.具备“五心”—爱心、耐心、诚心、细心、虚心(简称“PC精神”)

(1)爱心,爱人爱己的心。在咨询辅导中要对来访者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对其处境表现出真诚的理解和关注,并通过语言或非言语信息表达出你的关心与理解。

(2)耐心,耐心的倾听、关注,并做好长期陪伴的思想准备,不急于求成。

(3)诚心,真诚的对待来访者。在来访者面前展现真实的你,不骄矜做作、不装腔作势、不摆架子、不讲空话、不做权威,不做无保证的承诺。(4)细心,辅导过程中细心观察来访者的言行举止、神态、外在表现等,这些是辅导中的细节。要做到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环节,充分了解来访者,便于把握准确信息,以便对来访者更全面的帮助。

(5)虚心,充分尊重、接纳来访者。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共同成长。不以个人的好恶和是非标准下判断或做决定。2.做到“六戒”

(1)戒主观武断,即辅导中没有全面了解信息,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界定等。(2)戒好为人师,即以权威、经验者的身份面对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让学生感到不平等。(3)戒宣扬自己,即以自己的经验、身份等优势面对来访者,给对方造成压力、不平等的感觉。

(4)戒随意插话。有人说“心理咨询是出租你的耳朵”,这句话充分表明“听”在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尊重,同时也是重要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这并不表示恰当的问话也不被允许,而是要适当、适时的提问。

(5)戒悲天悯人。来访者不是弱者,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有人帮助,解决的会比较快、比较容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自己不善处理的问题,这时新的角色加入会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角度、新的方法看待、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困惑。

(6)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她)的问题也是独特的。不要单凭主观对事情重要、难易的判断,来决定事情处理的方式、方法。要以当事人的需要为出发点。3.七个“不等于”

对心理辅导的不了解,使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产生种种误解,这些误解局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对这些误解有充分的了解,并能进行清晰解释,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1)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不是心理治疗。两者的本质、模式、面对的问题、来访者的性质等都不相同。心理辅导以面对正常人的发展性问题为主,心理治疗则主要针对行为变态与人格障碍的患者采取必要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他们摆脱病态行为,恢复正常生活。

(2)心理辅导≠生活咨询。心理辅导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咨询,它有着严格的指导要求与训练,并以发展求助者的独立思考与应对能力为最终目标。(3)心理辅导≠社交谈话。心理辅导与社交谈话有本质的区别,心理辅导是与来访者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面对、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4)心理辅导≠逻辑分析。心理辅导不是冰冷的逻辑分析过程,而是一个以同感为基础,以探讨、协商为手段的反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

(5)心理辅导≠交朋觅友。心理辅导需要一种“距离美”。这种距离可以使来访者有充分的安全感,也是与一般朋友关系的分水岭。(6)心理辅导≠安慰他人。安慰来访者不是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来访者自我安慰和促使自己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

(7)心理辅导≠替人除难。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不是单纯帮助来访者克服当前的困难,而是结合这个问题来帮助当事人树立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念、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助人自助的最高目标,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良好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包括热情、真诚、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敏锐的观察力、灵活、自信、乐观等。

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兴趣并有爱心,真心的愿意帮助别人;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感知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困惑;能灵活恰当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对来访同学的各种问题给与指导和帮助;自事自信、乐观,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来访者;对自己的辅导能力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其他同学。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原则 1.朋辈心理辅导要遵循伦理规范(1)保密。

(2)用自己的能力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帮助。(3)开展工作不能超出自己能力范围。(4)维护来访者的权利和利益。(5)诚实地向来访者做出承诺。

(6)尽量避免与来访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2.其他的工作原则(1)时间限定原则。(2)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3)遇到重大问题及时通知的原则。(4)转介原则。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需要转介的个案,在转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明确什么样的个案需要转介。第二点,转介需要征得来访者的意见。

第三点,如果来访者同意转介,转介初期应该向接手的咨询员介绍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总之,解决转介问题要以来访者利益保证为基础,以自己的能力为判断起点,以双方达成共识为最高目标。(5)辅导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四)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朋辈心理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工作者,但也属于半专业人士或准专业人士,至少应掌握与心理辅导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辅导学、心理测量、心理问题诊断等基础知识,其中心理咨询特备重要。此外朋辈心理辅导员还应了解大学生学习、恋爱、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新生适应、生涯困扰、就业等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另外学习和掌握谈话技能、倾听技能、良好的沟通、语言技巧、反应技能等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介绍及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介绍

1.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服务的规章制度。3.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开展相应工作。

4.通过报纸、网络、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工作。5.做好学生的日常接待和咨询工作,规范接待来访者,遵守职业道德。6.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策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并组织实施。7.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及回访工作,撰写心理普查报告,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8.做好心理热线的接听和记录工作,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9.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业务交流活动。10.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朋辈心理辅导员及心理联络员等的业务培训。11.对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指导和考评。12.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心理联络员组成的四级网络。他们的职能各有不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图示 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标准

心理 健康 教育 中心

学院

朋辈 心理 辅导员

心理 联络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支优秀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队伍,设置为每个班级一名,由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标准选拔并进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为他们开设系统课程培训,使其不仅自身心理得到成长,同时还能掌握异常心理识别的基本技能。1.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热心、真诚、乐于助人,愿意关心、帮助同学。2.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并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3.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4.学习成绩优良。

5.自愿承担此项工作,并乐于协助辅导员开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1.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关心班级、寝室同学,对有心理困惑与烦恼的同学积极热情地提供关怀与帮助。

3.处理班级、寝室纠纷,为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发挥带头作用。

4.掌握班级、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重大心理变化、行为异常、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的同学,及时报告辅导员。5.协助辅导员做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

6.主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心理培训,掌握心理辅导知识和危机干预常识。

习题:

一、填空题

1.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逐渐传入我国台湾。

2.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被认为:一是由(非专业工作者)所采取的;二是人际间的(帮助)过程;三是此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内容涉及(鼓励、支持、安慰、开导和意见沟通)等。

3.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同辈、朋友)之间发生的,目的重在(预防和发现)。4.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普遍性、全员性、义务性、时效性和直接干预性)。5.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五心”,即(爱心、耐心、诚心、细心、虚心)。

6.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做到“六戒”,即(戒主观武断,戒好为人师,戒宣扬自己,戒随意插话,戒悲天悯人,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7.朋辈心理辅导的“七个不等于”,即(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活咨询、心理辅导≠社交谈话、心理辅导≠逻辑分析、心理辅导≠交朋觅友、心理辅导≠安慰他人、心理辅导≠替人除难)。8.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包括(热情、真诚、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敏锐的观察力、灵活、自信、乐观)等。9.黑龙江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联络员)。10.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尽量避免与来访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

二、选择题

1.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______的美国: A.20世纪1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代40年代

2.黑龙江大学朋辈心理辅导开始于_______: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3.朋辈心理辅导是在_______之间发生的: A.同辈、朋友 B.家长、孩子 C.宿舍楼管理员、学生 D.老师、学生

4.下列哪一项不是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A.普遍性 B.全员性 C.时效性 D.保密性

5.下列哪一项不是朋辈心理辅导应具备的“五心”? A.爱心 B.关心 C.耐心 D.诚心

6.下列哪一项不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做到的“六戒”? A.戒主观武断 B.戒宣扬自己

C.戒随意插话 D.戒小事化大

7.下列哪一项不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七个不等于”? A.心理辅导≠心理治疗 B.心理辅导≠生活咨询 C.心理辅导≠社交谈话 D.心理辅导≠心理分析

8.下列哪一项不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原则? A.时间限定原则 B.保密原则

C.保守原则 D.转介原则

9.下列哪一项不是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 A.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B.朋辈心理辅导员

C.学院 D.班长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A.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B.对有心理困惑与烦恼的同学积极热情地提供关怀与帮助

C.掌握班级、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D.认真学习,成绩优良

三、简单题

1.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质?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3.朋辈心理辅导的角色功能? 4.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原则? 5.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

四、论述题

1.朋辈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

下载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教案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点是什么? 含义: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演变与......

    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素质 心理保健

    第一节现代健康观念 健康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一、 个体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的有机统一健康的内容:身体发育情况、心理发展情况、社会化的程度、道德文明水平P3 二、 个体的身......

    6.1 心理课堂—— 生涯辅导概述教案

    第一讲高中生职业生涯课堂——生涯概述,开启人生 一、教学背景: 大部分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想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等。对......

    范水高级中学心理教育特色概述[小编推荐]

    【心理教育特色】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由于学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宝应县德育先进学校”,并在全县介绍学校德育工作。尤......

    私募基金概述与中外立法探索(上)-100分课后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私募基金发展情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08年以后全球加强了对私募基金监管的重要原因在于私募投资基金有可能导致风险外溢 B. 虽然私募基金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