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3 04: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

第一篇: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

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行政机关订立、履行合同行为的管理,预防和减少合同纠纷,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行政机关的合法权益,保障行政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协商一致,订立合同、协议及其他合意性法律文书(以下统称合同),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机关合同,主要包括下列类型:

(一)国有土地、滩涂、水域、森林、荒山、矿山等自然资源的租赁、发包、承包、出让合同;

(二)国有资产的建设、养护、出租、承包、买卖合同;

(三)行政征收、征用、委托合同;

(四)政府采购合同;

(五)行政机关签订的招商引资合同;

(六)行政机关借款合同;

(七)行政机关签订的其他合同。

第四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统一负责全市行政机关合同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实施情况。

政府部门应协助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做好政府合同的管理工作。

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

第五条 行政机关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合法、诚信、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机关订立、履行合同,实行事前法律风险防范、事中法律过程控制、事后法律监督和补救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 行政机关订立合同实行法制审核制度。

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合同的法制审核工作;未经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核或经审核不合法的,不得订立合同。

第八条 政府订立的合同,由其法制机构负责法制审核;政府派出机构和政府工作部门订立的合同,由其承担法制职能的机构负责法制审核。

根据政府授权或委托签订的合同,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法制审核。

第九条 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实行逐级备案制度。

政府部门应于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本季度本单位签订合同的目录以及履行合同的情况,向同级政府法制机构书面报备;下级政府应于每季度结束后20日内,将本季度本地区行政机关签订合同的目录以及履行合同的情况,向上级政府法制机构书面报备。

第十条 行政机关合同由负责签订合同的部门每年清理1次,并将清理情况书面通报政府法制机构。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合同的法制审核、备案、清理等工作纳入市依法行政责任制评议考核范围。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在订立合同前,应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产、资质、信用、履约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资信不明或资信状况不好,又无可靠担保单位的,不得与之订立合同。第十三条 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合同主体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合同标的或者项目的详细内容;

=

(三)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五)违约责任及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

(六)合同变更、解除及终止的条件;

(七)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八)生效条件、订立日期。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订立合同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超越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承诺或者义务性规定;

(二)违反法律规定以行政机关作为合同保证人;

(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约定。

第十五条 涉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以下简称重大合同)谈判、起草时,牵头单位应当及时与同级政府法制机构沟通,听取法律意见。必要时,应邀请政府法制机构参加谈判、起草,或召开由有关单位、法律专家参加的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论证。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负责签订合同的部门在报送法制机构审核时,应当一并报送以下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一)合同文本草拟稿及电子稿;

(二)相关主体资格、资质证明材料;

(三)相关批准材料;

(四)与签订合同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对合同进行法制审核:

(一)合同主体的资格、资质及履约能力;

(二)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

(三)合同文本的规范性;

(四)合同是否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五)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在合同法制审核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直接或会同有关部门,或委托相关部门、机构对合同相对方的资质、资产实力、商业信用、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核查;涉及专业性、技术性问题或者情况复杂的,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论证。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在收到合同文本代拟稿以及相关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但需要核查、评估和论证的,相应时间不计算在内。

特殊情况下,即报即审。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出具法制审核修改意见的,起草合同的部门应按意见修改。对审核意见有异议的,应及时反馈、沟通。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决定。

第二十一条 合同当事人一方为市、县(市、区)政府的,有关单位拟出相应合同文书后,由本单位法制审核机构进行审核。审核无异议的,上报市、县(市、区)政府办公厅(室)相关业务机构审查。市、县(市、区)政府办公厅(室)相关业务机构审查后,转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法制审核。

合同当事人一方为其他行政机关的,参照上述规定进行法制审核。

第二十二条 合同当事人一方为政府的,具体负责签订合同的机构应当在合同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将合同意向书、合同文本、签约审批材料、签约中的来往电函、会谈纪要等相关文件材料复制件报送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合同有从合同或其他由主合同约定的相关协议或备忘录等,也应当一并备案。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合同。

发生情势变更、相对人资产经营状况变化等特殊情况的,属于政府部门签订的合同,政府部门应当向同级政府法制机构通报;属于政府签订的合同,下级政府应当向上级政府法制机构通报。法制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导行政机关正当行使权利,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机关的合法权益。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订立合同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负责签订合同的部门应当立卷归档。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合法性审核擅自签订合同、或经法制审核有不合法内容而实施的、或不按时移交合同资料、规避合同监督管理的,由有关部门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合同承办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合同管理规定,徇私舞弊、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合同法制审核所需经费列入本单位财政年度预算。

第二十七条 本市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及所属事业单位订立合同的,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郑州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郑州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停车场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根据《郑州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停车场是指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室内停车场所。

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公共停车场是指为社会车辆有偿提供停车服务的场所;专用停车场是指为本单位提供车辆停放服务的场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不含上街区)范围内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建设停车场必须符合城市规划,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第五条市公安机关主管本市停车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规定具体负责停车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交通、工商行政和价格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停车场建设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市政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第七条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提倡建设立体停车场。

第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建设公共停车场可享受市人民政府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九条公共停车场的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图在依法报经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审查时,应征得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同意。

单位配建、自建的专用停车场,及城市公共交通调度场、站,应报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条禁止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广场设置停车场。

确需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广场设置停车场的,应经市市政管理部门和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批准。停车场经营者应按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市市政管理部门交纳占道费,并取得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核发的《停车场许可证》后,方可设置。

占道费必须统一交入市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会堂、体育场馆、影剧院、商业场所、医院以及50000平方米以上住宅区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应按规定同时配建停车场,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

未按前款规定配建停车场的,城市规划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现有大型公共建筑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的,有条件的,应当补建停车场或与其他单位联合建设停车场。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应配建照明、通讯、消防等设施,并按国家《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设置由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监制的标志牌,并按要求喷划交通标线和设置安全设施。

第十三条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共停车场,未经市城市规划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批准,不得改变使用性质或减少使用面积。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四条公共停车场建成后,停车场经营者应向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出看管停放车辆的申请,经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核发《停车场许可证》:

(一)停车场的出入口、停车带、通行道等符合设计要求;

(二)停车场的照明、通讯、消防等设施齐全;

(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四)有与停车场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经营者取得《停车场许可证》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依法应当办理其他手续的,还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专用停车场需要向社会开放,为机动车有偿提供停放服务的,应按前款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未办理有关手续,不得向停放车辆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公共停车场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开管理制度、收费标准、监督电话;

(二)按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标准收费;

(三)对停放停车场的机动车辆进行查验、登记,并发放全市统一格式的停车凭证;

(四)停车场内发生火警、抢劫及场内交通事故等情况,应当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定期清点场内车辆,发现可疑车辆,应向公安机关报告;

(六)保持停车场内车辆停放有序、环境整洁。

第十七条公共停车场看管人员应当取得由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统一制发的看管证件后,持证上岗。

第十八条进入停车场的车辆和人员,应当服从停车场看管人员管理,按指定的泊位停放、关闭电路、拉紧手制动器、锁好车门,并按规定交纳停车费用。

第十九条公共停车场禁止停放装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车辆。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擅自改变公共停车场使用性质或减少使用面积的,每改变或减少一平方米处以500元罚款;

(二)供机动车辆停放的公共停车场经营者,未取得《停车场许可证》看管停放车辆的,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批准,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广场设置停车场的,除责令向市市政管理部门加倍补交占道费外,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专用停车场未经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同意向社会开放经营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五)公共停车场经营者未按规定对停放停车场的机动车辆进行查验、登记并发放全市统一的停车凭证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六)公共停车场经营者违反规定准许装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车辆进入停车场停放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触犯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公共停车场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造成停放车辆或人员人身、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县(市)、上街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郑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04号

《郑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业经2012年2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马懿

二○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郑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和管理,促进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性岗位,是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由政府全额出资或者以补贴方式设立的辅助性社会公共管理岗位和非营利性社区公共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的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和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 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置下列人员:

(一)城镇零就业家庭的成员;

(二)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登记失业人员;

(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1—

(四)家庭经济困难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

(五)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

(六)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城镇复员转业军人、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军烈属和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成员;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人员。

前款所列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标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主管部门,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承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规定负责本辖区内公益性岗位管理的有关工作。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

第七条 政府全额出资的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费用,由财政支付。政府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

第二章 岗位设定与人员招用

第八条 公益性岗位的设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就业形势需要;

(二)社会公共管理延伸的需要;

(三)政府阶段性重大任务需要。

第九条 公益性岗位设定实行计划管理。确因特殊需要在计划外增设公益性岗位的,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2—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规定编制公益性岗位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在本地区公益性岗位计划批准之日起十五日内,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凡有公益性岗位需求的单位,应当按规定向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公益性岗位设定申请。申请内容包括设定事由、岗位名称、数量、期限和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资待遇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对岗位设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审核。

第十二条 公益性岗位应当招用具有本市户籍的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人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设置歧视性用人条件。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公益性岗位计划和用人(用工)单位的招用申请,将公益性岗位名称、人员数量、招用程序和岗位要求等向社会公告,公告期不得少于二十日。

第十四条 申请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应当经社区或者村民委员会书面同意,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薄;

(二)《就业失业登记证》;

(三)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

(四)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

申请人应当对其提交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 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公示,并将核实后的材料报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需在市政府设定的公益性岗位上安置就业的,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当将核实后的

—3— 申请材料报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用人(用工)单位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择优录用,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上公布考核、录用结果。

第三章 岗位管理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与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实行劳务派遣的,由劳务派遣单位与就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由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

第十八条 用人(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公益性岗位的要求,对招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第十九条 公益性岗位工资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全额出资的公益性岗位工资标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一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患病死亡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参照企业职工的标准享受相关待遇。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公益性岗位计划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就业人数、考勤情况,及时拨付公益性岗位所需资金。政府全额出资的公益性岗位按照下列规定拨付资金:

(一)市政府设定、由市属单位管理的,由市财政支付;

(二)市政府设定由区属单位管理的,由市、区财政按比例分担;

(三)县(市、区)政府设定的,由县(市、区)财政支付。第二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人员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

—4— 合同和经济补偿,按照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清退: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招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用工)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弄虚作假,顶替上岗的;

(四)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被依法行政拘留的;

(五)被劳动教养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七)给用人(用工)单位造成重大损害或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第二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出公益性岗位:

(一)本人提出辞职的;

(二)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

(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

(六)公益性岗位被取消的。

第二十六条 建立公益性岗位统计制度。用人(用工)单位应当按规定每季度向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报告岗位名称、岗位数量、人员增减、资金使用等情况。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每季度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公益性岗位计划执行情况。

第二十七条 公益性岗位出现空缺的,用人(用工)单位应当自空缺之日起十日内向市、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报告,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抄告财政部门。

—5—

第四章 监督与评估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公益性岗位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公布公益性岗位的设定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对公益性岗位的人员上岗、补招、权益保障等事项实施监督。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资金管理制度,按规定对公益性岗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部门不予拨付相关费用:

(一)未经政府批准设定公益性岗位的;

(二)未按本办法规定程序招用人员的;

(三)违法本办法规定招用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的。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组织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每年对公益性岗位计划执行、社会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公益性岗位:

(一)岗位设定所依据的阶段性任务完成的;

(二)岗位设定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岗位设定期限届满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一)故意刁难,拒不受理就业申请的;

(二)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

(三)对符合安置条件的人员拒不签署同意意见。

—6— 第三十四条 用人(用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

(一)属于政府全额出资的公益性岗位的,对用人(用工)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建议有管理权限的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二)属于政府补贴的公益性岗位的,不予纳入下一公益性岗位计划。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对所拨付的财政资金应当进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接受财政部门或者审计部门的监督。骗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审计部门责令退还,予以通报,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设定公益性岗位的;

(二)未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劳务派遣单位或者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的;

(三)核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数与事实不符,造成财政资金损失的;

(四)不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7—

第四篇:郑州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郑州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2012年9月3日郑州市人民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10月6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06号公布 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房屋安全管理,保障房屋使用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建设并交付使用的房屋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房屋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合理使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房屋安全管理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房屋安全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房屋应急抢险预案,组织本行政区域房屋应急抢险工作。

第五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城市管理、财政、公安、人防、价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第六条 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房屋安全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自建房屋安全的监督管理,协助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做好房屋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安全普查,实行房屋安全动态管理。

房屋安全普查、危险房屋应急抢险等费用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房产管理部门举报、投诉。市、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查处。

第二章 房屋使用安全管理 第九条 房屋所有权人是房屋安全责任人。

第十条 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使用安全可以自行管理,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个人管理。

受委托管理人应当按照委托约定承担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责任。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房屋自行管理单位或者受委托管理的单位应当按规定建立房屋安全管理档案,配备房屋安全管理员并向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备案。

房屋安全管理员应当具备房屋建筑结构和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第十二条 房屋交付使用时,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的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房屋的性能指标、使用维护保养要求。

房屋建筑质量影响房屋安全使用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本辖区内自建房屋的相关手续、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自建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房屋使用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 房屋所有权人、房屋使用人应当维护房屋的整体结构安全,按照房屋设计的结构和用途合理使用,不得影响毗连房屋的安全。

房屋所有权人或者受委托管理人应当对房屋进行检查维护,对危及房屋安全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

房屋使用人发现安全隐患时应当及时告知房屋所有权人、受委托管理人,并配合对房屋的检查维护、安全鉴定和安全隐患治理等。

第十五条 禁止下列影响房屋使用安全的行为:

(一)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或者承重结构;

(二)擅自超过设计使用荷载使用房屋;

(三)降低房屋底层室内标高;

(四)安装影响房屋结构安全的设施设备;

(五)违法存放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六)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人防设施、器材;

(七)占用、堵塞、封闭房屋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其他妨碍 安全疏散的行为;

(八)损坏或者擅自拆改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防雷装置、电梯等设施设备;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第十六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房屋使用人需要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改变房屋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及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应当依法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七条 对住宅房屋进行室内装饰装修的,应当向受委托管理人申报登记,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明;

(二)申请人身份证件;

(三)变动房屋建筑主体或者承重结构、超过设计标准增加楼面荷载的,需提交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方案。

第十八条 受委托管理人应当将住宅房屋室内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有关注意事项书面告知房屋所有权人,并对装饰装修项目进行现场巡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影响房屋安全的,应当及时劝阻,要求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应当向所在地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报告。第三章 房屋安全鉴定管理

第十九条 房屋安全鉴定由依法设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负责。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报告是认定房屋安全状况的依据。

从事房屋安全鉴定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并经培训合格。

依法设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以外的单位不得出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所有权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一)达到房屋设计使用年限仍继续使用的;

(二)学校、幼儿园、医院、体育馆、商场、影剧院、宾馆、地下停车场库等大型公共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一半以上的;

(三)出现房屋结构开裂、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危及使用安全迹象的;

(四)拆改房屋主体结构,明显加大荷载的;

(五)遭受自然灾害或者事故,房屋出现结构损伤的;

(六)毗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距离基坑、基础施工开挖深度二倍范围内的;

(七)其他依法应当进行鉴定的房屋。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项的房屋应当每隔一年进行一次鉴定;第(二)项的房屋每隔5年进行一次鉴定;第(三)、(四)、(五)项的房屋应当在影响房屋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及时申请鉴定;第(六)项的房屋由建设单位在基坑、基础施工开挖前委托鉴定。第二十二条 委托房屋安全鉴定,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房屋安全鉴定委托书;

(二)委托人基本情况的证明;

(三)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四)房屋的相关技术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三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依据国家的规范和标准进行鉴定。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时,应当有两名以上鉴定人员参加。

第二十四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报告;房屋结构复杂、鉴定难度较大的,延长鉴定时限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并应当向委托人出具书面说明。

第二十五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对出具的鉴定报告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依法鉴定,不得伪造、变造鉴定报告。

第二十六条 委托房屋安全鉴定,委托人应当按照规定向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支付鉴定费用。

住宅房屋安全鉴定,经依法核定为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且无力承担危险房屋鉴定费用的,可以向市、县(市)、上街区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减免。

第二十七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将鉴定报告按规定报市、县(市)、上街区房产管理部门备案。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市、县(市)、上街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备案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告。

第四章 危险房屋的治理

第二十八条 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根据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的鉴定报告,对危险房屋分别采取下列治理措施:

(一)观察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尚能短期使用,但需继续观察的房屋;

(二)处理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后,可解除危险的房屋;

(三)停止使用,适用于已无修缮价值,暂时不便拆除,又不危及相邻建筑和影响他人安全的房屋;

(四)整体拆除,适用于整幢危险且无修缮价值,需立即拆除的房屋。

异产毗连房屋自然损坏,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由相关房屋所有权人共同采取处理措施解除危险,所需费用按照各自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分摊。

第二十九条 危险房屋治理期间或者恢复正常使用前,不得转让、出租或者作为周转用房。房屋所有权人应当设置防止他人进入的围栏或者明显的危险房屋标志。

第三十条 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房屋所有权人及时治理危险房屋,并对危险房屋修缮加固和排险的结果进行检查、记录。第三十一条 危险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房产管理等有关部门采取加固、修缮、拆除、改建等措施代为治理:

(一)危及公共安全,房屋所有权人拒不治理的;

(二)房屋所有权人确有困难无力治理的。

代为治理的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经依法核定为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且无力承担危险房屋治理费用的,可以向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减免。

第三十二条 危险房屋为唯一居住用房的,房屋所有权人、房屋使用人可以向房屋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申请临时过渡性住房。

危险房屋治理结束后,房屋所有权人、房屋使用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搬出过渡性住房;逾期不搬的,按该区域房屋租赁市场价格计收租金。

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上街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普查出的成片危险房屋优先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进行改造。

第三十四条 房屋应急抢险应当按照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已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至

(四)项规定的,由市、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 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房屋所有权人或者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进行安全鉴定的,由市、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房产管理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虚假鉴定报告的,由市、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鉴定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房屋所有权人未根据鉴定报告对危险房屋及时治理,危及公共安全的,由市、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责令治理,拒不治理造成损坏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以围攻、谩骂、殴打或者其他方式阻碍房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房屋安全管理职责,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房产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管理权限的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不查处违反房屋安全管理的行为的;

(二)对鉴定出的危险房屋,未向社会公告的;

(三)未督促房屋所有权人对危险房屋及时治理的;

(四)未依法履行房屋安全监管职责,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的。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宗教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房屋安全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7月11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郑州市城市危险房屋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郑州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2013)

郑州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

(2013年10月14日市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3年11月25日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房地产抵押行为,保障房地产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郑州市房屋登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地产设定抵押的,适用本办法。

地上无房屋(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房屋在建工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房地产抵押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市房地产抵押登记日常管理工作。

县(市)、上街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地产抵押管理工作。

第二章 抵押设定

第四条 下列房地产可以抵押:

(一)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

(二)依法办理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

(三)符合房地产转让法定条件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在建工程。

第五条 下列房地产不得抵押:

(一)房屋所有权有争议且在诉讼、仲裁或者异议登记中的;

(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三)依法列入国有文物保护的;

(四)依法被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依法被限制转让的;

(五)已依法公告列入政府征收范围的;

(六)土地使用权抵押后的房屋在建工程及房屋;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房地产。

第六条 房地产抵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以按份共有的房地产抵押的,抵押人应当书面通知其他共有人,并以抵押人所占有的份额为限;以共同共有的房地产抵押的,抵押人为全体共有人;

(二)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房地产抵押的,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登记,并提交合法有效的监护关系证明和经过公证的保障被监护人利益的书面保证;

(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法人以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房地产抵押的,应当依法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有权审批的机关批准;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其所有的房地产抵押的,应当按规定经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报其上级主管机关备案;

(五)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其所有的房地产抵押的,应当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通过;

(六)有经营期限的企业以其所有的房地产抵押的,所担保债务的履行期限不得超过该

企业的经营期限;

(七)以具有土地使用年限的房地产抵押的,所担保债务的履行期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限减去已经使用年限后的剩余期限。

第七条 同一房地产设定两个以上抵押的,抵押人应当将抵押情况告知全体抵押权人。以出租的房地产设定抵押的,抵押人应当将租赁情况告知抵押权人,并将抵押情况告知承租人。

第八条 以房屋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抵押;未一并抵押的,视为一并抵押。

以房屋在建工程已完工部分抵押的,其占用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第九条 设定房地产抵押时,抵押房地产的价值由抵押当事人协商确定,也可以委托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第十条 抵押房地产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该房地产的价值。

房地产抵押后,该房地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余额部分。

第十一条 设定房地产抵押时,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抵押合同。抵押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抵押人、抵押权人的名称或者姓名、住所;

(二)主债权的种类、数额;

(三)抵押房地产的名称、坐落、层数、结构、状况、建筑面积、用地面积以及权证编号;

(四)抵押房地产的价值;

(五)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六)抵押房地产的占用管理人、占用管理方式、占用管理责任以及意外损毁、灭失的责任;

(七)违约责任;

(八)争议解决方式;

以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的,抵押合同还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编号;

(二)已投入房屋在建工程的工程款;

(三)施工进度及工程竣工日期;

(四)已完成的工作量和工程量。

第十二条 订立抵押合同,抵押权人和抵押人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的房地产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

第三章 抵押登记

第十三条 房地产抵押实行登记制度。

房地产抵押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法申请登记。

第十四条 房地产抵押登记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

(二)受理;

(三)审核;

(四)记载于房屋登记簿;

(五)颁发、换发或者收回房屋他项权利证书。

房屋他项权利证书包括房屋他项权证、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证明和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证明。

第十五条 申请房地产抵押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申请书、身份证明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相关材料。

申请人应当对其提交的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

第十六条 以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设立抵押权的,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

(二)抵押合同;

(三)主债权合同;

(四)确认抵押物价值的书面证明;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房屋抵押权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因主债权转让发生转移的,应当申请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或者转移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他项权证;

(二)抵押权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抵押权发生转移的证明材料;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同一房地产设定两个以上抵押,因被担保债权的数额、债务履行期限、抵押权顺位发生变更申请变更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其他抵押权人的书面同意和相关身份的证明。

第十八条 以预购商品房设立抵押权的,应当申请办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抵押合同;

(二)主债权合同;

(三)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证明;

(四)当事人关于预告登记的约定;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依法登记的预购商品房抵押权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持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证明和预购商品房抵押权发生变更、转移或者消灭的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 以房屋在建工程依法设立抵押权的,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抵押合同;

(二)主债权合同;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

(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五)《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六)《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七)确认抵押物价值的书面证明;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依法登记的房屋在建工程抵押权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持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证明和房屋在建工程抵押权发生变更、转移或者消灭的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

第二十二条 预购商品房的购房人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房屋在建工程竣工并经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抵押当事人应当申请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第二十三条 以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房屋在建工程设立最高额抵押权的,申请设立登记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十条规定办理,其中抵押合同为最高额抵押合同,主债权合同为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的合同。

第二十四条 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当事人申请变更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他项权证或者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证明;

(二)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尚未确定的证明材料;

(三)最高额抵押权发生变更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因最高债权额、债权确定的期间发生变更的,还应当提交其他抵押权人的书面同意和相关身份的证明。

第二十五条 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因债权转让申请办理最高额抵押权转移登记的,抵押权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他项权证或者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证明;

(二)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尚未确定的证明材料;

(三)最高额抵押权发生转移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确定前,债权人转让部分债权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最高额抵押权转移登记。当事人约定最高额抵押权随同部分债权的转让而转移的,应当在办理最高额抵押权确定登记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申请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

第二十六条 因将最高额抵押权设立前已存在债权转入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申请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已存在债权的合同或者其他登记原因证明材料;

(二)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同意将该债权纳入最高额抵押权担保范围的书面材料。

第二十七条 因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申请办理最高额抵押权确定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他项权证或者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证明;

(二)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已确定的证明材料;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八条 经依法登记的房地产抵押权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权人应当申请办理抵押权注销登记:

(一)主债权消灭;

(二)抵押权已经实现;

(三)抵押权人放弃抵押权;

(四)法律规定抵押权消灭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申请办理房地产抵押权注销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他项权利证书;

(二)房地产抵押权消灭的证明材料;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条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当场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予受理,并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申请登记事项记载于房屋登记簿或者作出不予登记的书面决定。

办理房屋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的,应当实地查看。

第三十二条 依法办理抵押权设立登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下列事项记载于房屋登记簿:

(一)抵押当事人、债务人的名称或者姓名;

(二)被担保债权的数额;

(三)抵押房地产价值;

(四)抵押房地产担保的范围;

(五)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六)登记时间。

第三十三条 依法办理最高额抵押权确定登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已经确定的事实记载于房屋登记簿。

当事人协议确定或者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债权数额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当事人一方的申请将债权数额确定的事实记载于房屋登记簿。

第三十四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房屋登记簿记载的内容,颁发房屋他项权利证书。以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地产设定抵押的,颁发房屋他项权证;以取得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地产设定抵押的,颁发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证明;以房屋在建工程设定抵押的,颁发房屋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证明。

第三十五条 申请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交纳登记费用。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查阅、抄录、复制房地产抵押登记资料,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供便利。

第四章 抵押房地产的占有与处分

第三十七条 设定抵押的房地产,由抵押人占有与管理。抵押人应当维护抵押房地产的安全与完好。

抵押权人有权按照抵押合同的约定监督、检查抵押房地产的状况。

第三十八条 抵押的房地产发生损毁、灭失的,抵押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并将情况告知抵押权人。

第三十九条 设定抵押的房地产被列入政府征收范围的,抵押人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可以重新设定抵押物,也可以依法清理债权债务解除抵押合同。第四十条 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抵押房地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房地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第四十一条 同一房地产设定两个以上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房地产所得价款按照抵押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权人有权处分抵押的房地产:

(一)债务履行期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的;

(二)抵押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人代为履行到期债务或者抵押人的合法继承人、受遗赠人拒绝履行到期债务的;

(三)抵押人被依法宣告解散或者破产的;

(四)抵押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抵押权人处分抵押的房地产时,应当事先书面告知抵押人或者其权利义务

承受人;抵押房地产为按份共有的,还应当同时书面告知共有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以瞒报、虚报等欺骗手段申请房地产抵押登记、骗取房屋他项权利证书的,由申请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非法印制、伪造、变造或者使用非法印制、伪造、变造的房屋他项权利证书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收缴;危害社会治安管理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房地产抵押登记条件的申请予以登记的;

(二)对符合房地产抵押登记条件的申请不予登记的;

(三)未按照规定程序、时限办理登记的;

(四)擅自涂改、毁损、伪造房屋登记簿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赔偿责任后,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有权追偿。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12月4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郑州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同时废止。

下载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州市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州市房屋租赁合同

    郑州市房屋租赁合同出租人(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承租人(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有关规定,甲方与乙方在丙方的居......

    郑州市商品房认购管理办法(精选五篇)

    郑州市商品房认购管理办法 2007年08月29日 16时37分496 主题分类: 商贸服务 土地房产“商品房”郑州市商品房认购管理办法郑房地[2007]65号第一条 为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规......

    郑州市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

    郑州市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电梯使用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工程渣土管理,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郑州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郑州市教育局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郑州市教育局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为加强局机关固定资产管理,掌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杜绝浪费现象发生,结合局机关工作实际情况,依据《行政......

    郑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

    郑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18号 《郑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业经2015年8月11日市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

    附2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工程渣土管理,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郑州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郑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管理办法

    郑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建设行为,明确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条件,根据《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