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范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西汉论说文。
3、《诗经》中有六篇有目无辞的诗,称为《笙诗》。
4、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5、《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最早著录于萧统《文选》。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包括风、雅、颂。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7、学著作。
8、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二、选择题
1、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宋玉的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3、国别体史书《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
4、汉大赋的特点: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不善抒情。
5、《汉书》的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三、名词解释
1、《春秋》
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抒情小赋
汉赋的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和表现个人情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文辞清丽。
4、苏李诗
《文选》收入题为苏武所作五言诗四首及李陵所作五言诗三首,一般称为“苏李诗”。苏李诗显然是东汉人所作,附会为苏武、李陵相别而作。从总的内容看,像是居者行者的赠答之诗。
四、简答题
1、战国策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2、《孟子》和《庄子》比喻手法的比较: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 “缘木求鱼”、《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椿。
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通俗浅显,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增强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
3、《离骚》的思想内蕴: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美政”理想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屈原的爱国感情,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在对祖国的眷恋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
运用婚姻爱情的比喻,以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对于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苦心探索真理和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独立耿介、不随从流俗的操守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五、论述题
1、《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写实精神和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不借助其他的创作手法,伴随着强烈的情感,铺开有文采的词藻,直接陈述、叙事、刻划、描写或抒情。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一般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的运用,有如下几个特征:
⑴、凡采用“兴”者,文本中都有两种事物。对两事物的吟咏,一主一从,“主”为主旨、主题,是该诗所吟咏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从”是次要的、另外吟咏的一种事物。《周南·桃夭》
⑵、凡采用“兴”者,一篇之中或一章之中,在章法结构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先后的顺序。《鹿鸣》
⑶、凡采用“兴”者,诗中两种事物之间,必然有或隐或显相类似的联系:或大小,或颜色,或数量,或动作,或情景,或外表,或本质,或行为状态,或地理方位,或风俗传说,或工具媒介,或相反相成。《关雎》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1、句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节奏鲜明而迫促。
2、章节的回环复沓
复沓(重章叠句)
重章: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周南·芣苢》(作品选4页)、《王风·黍离》(作品选14页)
“叠句”,是指不同诗章叠用相同的诗句。《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叠音词”,就是叠字词,如“关关”、“夭夭”等等。
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参差”、“踟蹰”、“栗烈”。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窈窕”、“绸缪”、“辗转”等等。
3、押韵方式
①隔句押韵。《关雎》
②句句押韵。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4、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2、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作品,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商贾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层、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通过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项羽本纪》:鸿门宴
曹无伤、项伯、张良
范增、项庄、樊哙
项羽:豪爽、无谋、轻敌
刘邦:机智、老练、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
作者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善于通过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4)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李蔡李广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史记》的叙事艺术
1、人物传记的编排体例及篇章结构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2、叙事深度及主线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史记》每篇都有每篇的立意。
三、浓重的抒情气氛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
“寓论断于叙事中”,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广列传》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记叙了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钦佩和同情之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游侠列传》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1、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富有气势。
2、人物语言个性化。
3、议论语言包含感情。
六、诗歌赏析
《蒹葭》,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
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题1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题1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先秦文学中的诗歌总集是《 》,个人创作的代表诗人是。2.《论语》记载了___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3.汉代司马迁作史书《 》,班固作史书《 》。4.三曹是指三国时的曹操、和。
5.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 ;被称为“诗圣”的是诗人,他的诗被后世称为“ ”。6.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的两组著名的讽喻诗是《_________》和《新乐府》。7.柳永是 词风的代表人物,苏轼是 词风的代表人物。8.《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9.《儒林外史》是 人 所著。10.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_________派。
11.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西游记》、《水浒传》、《 》、《 得 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2.《古诗十九首》
3.“三吏”“三别”
4.元曲四大家
得 分 评卷人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楚辞》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请简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
3.何为汉赋四大家?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
4.介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得 分 评卷人
四、论述(每题14分,共28分)
1.分析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2.试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题2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诗经》是我国 文学的源头。2.“不义而富且贵。”
3.《史记》的五部分中,、、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4.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
5.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为《 》。6.建安诗人除了“建安七子”之外,还有著名女诗人。7.高适以边塞诗为最著名,在当时与 并称。8.李白,字太白,号称。
9.“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 对 的山水诗的评价。10.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含 和。
11.晚唐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小李杜”是指诗人 和。12.《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13.《儒林外史》是(省名)人 所著。得 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尚书》
2.《搜神记》
3.唐宋八大家
4.元白
得 分 评卷人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
2.汉代的大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局限?
3.简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的含义。
4.请简述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
得 分 评卷人
四、论述(每题14分,共28分)
1.怎样理解《史记》的艺术成就?
2.论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3 一 填空题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3.《尚书》内容所属的类别是 4.《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5.《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6.《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全式是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8.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
9.《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10.《汉书》所属的历史编自体例是
11.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是 12.形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13.代表曹操悲凉沉雄诗风的名句是 14.刘桢诗歌的风格是
15.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是 二 简答题 简述楚辞的文体特等征。
2.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3.简述陶渊明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形成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2.试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4与答案 1.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 2.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 3.前人对左思生平的评价是
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属的诗歌类型是 5.在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诸种因素中,更为直接的原因是 6.李煜词中最感人的作品是 7.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的原因是
8.韩愈提倡“道统”和“文统”的目的是 9.“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出处是 10.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 11.柳宗元一生的转折点是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 13.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14 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15.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色是
二,简答题 1 盛唐边塞诗派:唐传奇:
骈文:
三 论述题
1.《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2.《世说新语》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
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答案及评分标准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诗经 屈原2.孔子3.史记 汉书4.曹丕 曹植5.李白 杜甫 诗史6.秦中吟7.婉约 豪放8.关汉卿 王实甫9.清朝 吴敬梓10.桐城11.三国演义 红楼梦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2.《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的文人诗歌集,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充分的反映,也是我国第一批成熟的文人五言诗。
3.“三吏”“三别” :杜甫的代表作品,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元曲四大家:指元代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楚辞》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1)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2)杂言体打破的四言诗的格局;(3)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4)抒情诗人形象的塑造。
2.《史记》的文学成就表现在:(1)开创了历史传记的体例;(2)对历史人物的塑造;(3)叙事写人的过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4)多种手法刻画人物;(5)人物个性化语言和通俗、简洁、精练的特点。
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4.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经历了酝酿、完成、发扬光大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欧阳修和苏轼。诗文革新运动成绩斐然,散文的运用范围更广,最终确立了散文的优势地位。同时,对文道关系、文学创作规律等问题作乐深入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史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四、论述(每题14分,共28分)
1.汉乐府的艺术特色:(1)叙事成分增强。汉乐府的诗歌,即使是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叙事性。它往往不是孤立地抒情,而是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片断即景抒情。汉乐府中的叙事诗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2)对话描写大量出现。(3)对人物动作及细节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或衬托作品主题起了很大的作用。(4)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清新质朴的风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他善于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跌宕起伏的节奏,借助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多描写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抒发强烈充沛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李白诗歌的语言变幻莫测,字字珠玑。(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答案及评分标准2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现实主义2.于我如浮云3.本纪 世家 列传4.赋5.两都赋6.蔡琰7.岑参8.青莲居士9.苏轼 王维10.杂剧 散曲11.李商隐 杜牧12.关汉卿 王实甫13.安徽 吴敬梓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尚书》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典籍,也称“上古之书”,记录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活动,有些文辞具有文学意义。2.《搜神记》,东晋干宝作,是我国早期志怪小说的代表,其中记载了许多民间传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3.唐宋八大家是指在唐朝和北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明朝散文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从此流传于世,其文章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正统和权威。4.元白指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两位诗人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社会,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诗人,因主张相近而并称。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四个方面:反映人民悲惨生活和反抗精神;反映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反映人们生活和爱国主义精神。2.汉大赋在思想内容上浓墨重彩地进行铺叙,多写帝王贵族的京都、宫殿、林苑、游猎,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标榜歌舞升平。赋末对帝王贵族说几句规劝、开导的话,以此标榜作赋的目的是进行讽谏。但由于它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出于讽谏的意义,因此有人称大赋的这一特点为“劝百讽一”。在艺术形式上,汉大赋辞藻富丽,具有“铺张扬厉”的风格特点,有时不免堆砌辞藻,冗长拖沓,过犹不及。3.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以三春晖比喻母爱的温暖,母亲养育子女,关怀备至,如同春天阳光照耀小草,给予一切不求索取。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心意,以草木无法报答春日的温暖比喻子女无法报答深厚博大的母爱。
4.(1)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如《窦娥冤》。(2)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如《救风尘》。(3)歌颂历史英雄,如《单刀会》。
四、论述(每题14分,共28分)
1.《史记》的文学成就表现在:(1)开创了历史传记的体例;(2)对历史人物的塑造;(3)叙事写人的过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4)多种手法刻画人物;(5)人物个性化语言和通俗、简洁、精练的特点。
2.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素材多来自流传于人民群众中间的口头传说。其中许多优秀作品,借花妖狐鬼,广泛地讽喻了社会现实,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如《席方平》、《梦狼》、《促织》等;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如《司文郎》、《王子安》、《叶生》等;歌颂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如《婴宁》、《小谢》、《聂小倩》等;还有不少深含寓意的作品,如《劳山道士》、《画皮》、《卖梨》等。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3答案
一 填空题
1.一种是劳动说,另一种是(宗教说)2.(风、雅、颂)3.(历史散文集)4.(春秋)
5.(寓言)6.(杂言体)7.(铺陈排比)
8.(婉转附物,怊怅切情)9.(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10.(断代史)11.(大赋文体的形成)12.(东汉前期)
1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4.(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15.(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二 简答题 简述楚辞的文体特等征。
①、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②、从体式言,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③、从语言说,多用楚语楚声。④、多用“兮”字。
2.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1)春秋末至战国初,语录体,篇幅简短,词约义丰。(2)战国中期,论辩体,说理畅达,长篇大论。(3)战国后期,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3.简述陶渊明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形成原因。
(1)心境的平和散淡。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诗歌情绪平和。(2)语言的平易质朴。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纯净之美。(3)见识广博,思想深刻,具有批判精神。
三、论述题
1.试论《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布局(互见法;材料的详略安排)。(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的环境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5)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试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1)王维的山水诗善于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创造诗中有画的明秀境界;而孟浩然的山水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2)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则多水乡的纯净和明秀。(3)王维的山水诗多空灵之美,孟浩然的山水诗则多自然平淡之美。
(4)孟浩然诗语言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诗更显淳朴。中国古代文学试卷4与答案
1.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2.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3.前人对左思生平的评价是(貌寝口讷,不好交游)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属的诗歌类型是(感遇诗)
5.在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诸种因素中,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6.李煜词中最感人的作品是(抒写亡国的深悲巨痛的篇章)7.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的原因是(郡望昌黎)
8.韩愈提倡“道统”和“文统”的目的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9.“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出处是(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10.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善于描写隐秘难言的爱情心理)11.柳宗元一生的转折点是(被贬永州司马)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杜枚的(咏史诗)13.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恢复风雅传统)14 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诗鬼)
15.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色是(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二,简答题 盛唐边塞诗派:(1)指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群体。(2)他们的创作以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3)他们的边塞诗写得雄浑奇伟,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唐传奇:(1)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2)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奇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骈文:(1)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发,但与散体单行的狭义散文有明显区别。(2)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三 论述题
1.《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④、词汇丰富。⑤、大量运用联绵词和叠字。2.《世说新语》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
①、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用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刻划人物。②、语言精练,含蓄隽永。③、比喻生动精妙,形象鲜明。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
(2)艺术表现生动形象,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3)艺术风格华丽绮焕,浑厚雄健。中国古代文学试卷4与答案
1.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2.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3.前人对左思生平的评价是(貌寝口讷,不好交游)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属的诗歌类型是(感遇诗)
5.在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诸种因素中,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6.李煜词中最感人的作品是(抒写亡国的深悲巨痛的篇章)7.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的原因是(郡望昌黎)
8.韩愈提倡“道统”和“文统”的目的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9.“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出处是(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10.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善于描写隐秘难言的爱情心理)11.柳宗元一生的转折点是(被贬永州司马)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杜枚的(咏史诗)13.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恢复风雅传统)14 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诗鬼)
15.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色是(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二,简答题 盛唐边塞诗派:(1)指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群体。(2)他们的创作以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3)他们的边塞诗写得雄浑奇伟,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唐传奇:(1)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2)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奇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骈文:(1)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发,但与散体单行的狭义散文有明显区别。(2)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三 论述题
1.《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④、词汇丰富。⑤、大量运用联绵词和叠字。2.《世说新语》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
①、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用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刻划人物。②、语言精练,含蓄隽永。
③、比喻生动精妙,形象鲜明。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
(2)艺术表现生动形象,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3)艺术风格华丽绮焕,浑厚雄健。
第三篇: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2-1》:
1.王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2.《古文观止》,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6月,第二版(选读《周文》《秦文》部分)
3.《论语》,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4.《孟子》,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5.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选读与教材相关部分)
6.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
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
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选读部分)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选读部分)
1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古代汉语2-2》:
1.《古文观止》,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选读《汉文》《唐文》部分)
2.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选读与教材相关部分)
3.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
4.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选读部分)
5.王力《诗经韵读 楚辞韵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4《现代汉语》:
一年级配合《现代汉语》阅读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3.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4.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年级配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阅读
1.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2.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三年级配合《语言学概论》、《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修辞学》阅读
1.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5.石锋:《语音格局》,商务印书馆。
6.王士元、彭刚:《语言、语音与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4-1:
1.《诗经》(《诗集传》,朱熹,中华书局1958版)
2.《楚辞》(《楚辞补注》,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版)
3.《论语》(《论语正义》,刘宝楠,中华书局1990版)
4.《孟子》(《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1987版)
5.《庄子》(《庄子集解》,王先谦,三秦出版社1998版)
6.《老子》(《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1994版)
7.《左传》(《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版)
8.《中国上古神话通论》,刘城淮,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版
9.《先秦散文艺术新论》,谭家健,齐鲁书社2007版
10.《屈原与他的时代》,赵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版
古代文学4-2:
1.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6.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7.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古代文学4-3:
1.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施蜇存撰《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林庚《唐诗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胡林翼编选《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0.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吴梅《词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古代文学4-4:
以下四种研究著作,1、2种建议优先阅读:
1.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
2.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胡适著《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版
以下十二种作品,凡未读过者均为必读书目:
1.吴晓铃等编校《关汉卿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2.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6.汤显祖著,叙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7.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重订增注),齐鲁书社,1991年版
11.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重订增注),齐鲁书社,1991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
一、作品类:
1.王国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上海:良友书局1935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
二、理论类:
1.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一卷、第二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2009年版。
7.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陈白尘、董建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
1.柳青:《创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吴强:《红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梁斌:《红旗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5
7.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08
8.铁凝:《玫瑰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0.贾平凹:《废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1.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12
12.巴金:《随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3.余秋雨:《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
14.《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1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外国文学史》:
作品类:
外国文学史3-1
1.《伊利亚特》,荷马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奥德赛》,荷马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神曲》,但丁著,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5.《巨人传》,拉伯雷著,鲍文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6.《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7.《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出版社不限
8.《伪君子》,莫里哀著,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9.《新爱洛伊斯》,卢梭著,伊信译,商务印书馆
10.《浮士德》,歌德著,钱春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3-2
1.《巴黎圣母院》,雨果著,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悲惨世界》,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红与黑》,司汤达著,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4.《高老头》,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欧也尼·葛朗台》,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6.《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著,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7.《艰难时世》,狄更斯著,全增嘏、胡文椒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8.《死魂灵》,果戈理著,满涛、许庆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9.《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3-3
1.《德伯家的苔丝》,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著,陈良廷、刘文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玩偶之家》易卜生著,潘家洵译选自《外国戏剧名篇选读》(上)作家出版社
4.《安娜·卡列宁娜》托尔斯泰著,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道连·格雷的画像》王尔德著,黄源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6.《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马斯·曼著,傅惟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7.《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8.《老人与海》海明威著,董衡巽等译漓江出版社
研究类:
1.[美] 大卫•丹比:《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曹雅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美]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11
3.[美]罗德.霍顿、[美]文森特.霍珀:《欧洲文学背景:西方文明巨著背后的政治、社会、思想潮流》,房炜、孟昭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潘一禾:《故事与解释:世界文学经典通论》,学林出版社,1999
5.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河北教育出版社
7.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商务印书馆 1999
8.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学概论》(文艺学):
1.[加拿大]史蒂文·邦尼卡斯尔:《寻找权威》,王晓群、王丽莉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中华书局,2012。
4.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写作》:
1.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卫琪《人间词话典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叶圣陶《文章例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曾祥芹《文章知识新视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王场彬《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刘雨《 写作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赵捷《情绪•悟性•灵感•梦幻》,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8.祝德纯《散文创作与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姚春树《怎样写杂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0.夏晓鸣《应用文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窦娥冤》
【思考题】
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
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
4.《救风尘》戏剧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5.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第二章《西厢记》
【思考题】
1.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
2.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
3.《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
4.《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
5.背诵:《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
第三章《汉宫秋》
【思考题】
1.《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如何?
2.《汉宫秋》的语言特点如何?
第四章《琵琶记》
【思考题】
1.《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艺术特色如何?
2.《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3.《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
5.背诵:《糟糠自厌》之《孝顺歌》前两支。
第五章元散曲选讲
【思考题】
1.《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
2.《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点如何?
3.何谓代言体?《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1
4.《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5.背诵:《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
第七编明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思考题】
1.《三国志演义》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倾向?
2.《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3.《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4.《三国志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有何特点?
5.《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章《水浒传》
【思考题】
1.《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有哪些方面?
2.《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何特点?
3.《水浒传》的英雄观与女性观有何特点?
4.《血溅鸳鸯楼》一节的细节描写有何特点?
第三章明代诗文选讲
【思考题】
1.《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点?其抒情特点如何?
2.《报刘一丈书》的题旨是什么?它的讽刺手法对表达主题起何作用?
3.《西湖七月半》中的白描手法有何作用?
4.《别云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的对仗有何特点?
5.背诵:《别云间》。
第四章《西游记》
【思考题】
1.学界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哪些纷争?
2.《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鲁迅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之语?
5.《车迟国显法》的艺术趣味表现在哪里?
第五章“三言二拍”选讲
【思考题】
1.“三言二拍”的审美倾向有哪些方面?
2.杜十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何作用?
4.《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
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6.《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谋篇布局有何特点?
第六章明代戏曲选讲
【思考题】
1.徐渭的杂剧为何被称为“明曲之第一”?
2.“四声猿”的命名有何含义?
3.《四声猿》的艺术风格有什么特点?
4.《浣纱记》在题材处理上有何特点?
5.溪纱在剧中起何作用?
第七章《金瓶梅》
【思考题】
1.《金瓶梅》的题材和形象塑造有何特点?
2.《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在小说史上有什么样的意义?
第八章《牡丹亭》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戏剧冲突?
2.杜丽娘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何在?
3.《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惊梦》一出在《牡丹亭》中有何艺术作用?
5.背诵:《牡丹亭·惊梦》之[皂罗袍]。
第八编清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清代诗词选讲
【思考题】
1.《圆圆曲》的主题倾向如何?
2.“梅村体”主要有哪些内涵?试以《圆圆曲》为例说明。
3.陈维崧词中“鹰”的形象有何特点和意义?
4.朱彝尊《桂殿秋》一词的艺术特点如何?
5.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6.背诵:《醉落魄·寒山几堵》,《桂殿秋·思往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第二章清代散文选讲
【思考题】
1.何谓“以小说为古文辞”?试举例说明。
2.《左忠毅公逸事》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
3.《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其语言风格如何?
第三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间的关系?
2.《长生殿》的结构有何特点?其艺术作用如何?
3.《桃花扇》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4.《桃花扇》的结构艺术有何特点?
5.“桃花扇”一物在《桃花扇》一剧中起何作用?
6.《桃花扇》的曲词宾白有何特点?
第四章《聊斋志异》
【思考题】
1.《聊斋志异》有哪些主要的题材类型?
2.鲁迅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你如何理解?
3.《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较之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有何变异?
4.《婴宁》中婴宁形象的两大性格特征是什么?
5.《婴宁》中对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6.《黄英》的题材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观念冲突?
第五章《儒林外史》
【思考题】
1.《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类型?作者的态度如何?
2.《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3.《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名士大宴莺脰湖》一节的讽刺性与象征性何在?
第六章《红楼梦》
【思考题】
1.《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如何理解宝黛爱情悲剧和钗玉婚姻悲剧的内涵和性质?
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宝玉挨打》中层层铺垫写法有何作用?
6.宝玉挨打事件的性质是什么?事件之后,作者是如何描写钗黛两人的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使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
【教学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钱南杨校注:《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
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朱彤、周中明校注:《西游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蒲松龄:《聊斋志异》(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吴敬梓:《儒林外史》(会评会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版。
漆绪邦、王凯符选注:《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韵母中只有韵头和韵腹的是()。
A、aiB、iangC、uaD、ou
2.“展览馆”前两个音节的连续变调是()。
A、阳平、上声B、阳平、阳平C、半上、半上D、阳平、半上
3.下列四组词中不全是外来词的是()。
A、扑克、幽默B、引擎、海洛因C、基因、咖啡D、白宫、俱乐部
4.下列各组词中,全部都是单纯词的是()。
A、尼龙、马达、姐妹B、沙发、枇杷、巧妙C、休克、游泳、吩咐D、逻辑、荒唐、葡萄
5.从结构关系的角度看,“小二黑的漂亮”属于()。
A、主谓词组B、动词性词组C、偏正词组D、名词性词组
6.“小王把大门关上了”中的“把大门关上”,从结构类型上看属于()。
A、偏正词组B、动宾词组C、谓词性词组D、体词性词组
7.下面四个句子结构不太协调的是()。
A、家乡一片绿,祖国万年青。B、高高兴兴来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去。
C、谦虚人常思己过,骄傲者只议人非。D、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8.下面四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宵云外、耳濡目染 B、一筹莫展、轻歌曼舞 C、一杯黄土、虚与委蛇 D、相形见拙、彬彬有礼
9.下列单韵母中舌位最低的是()。
A、aB、oC、uD、i
10.下列词组中谓语部分属于连动结构的是()。
A、我认为小李说得更好B、连长命令战士开炮C、我举手赞成D、我吓了一跳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子路从而后”中的“后”是()。
A、动词用作名词,“落后”B、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C、名词用作动词,“后面”D、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后面”
2.文中的“丈人”是指()。
A、老年人B、岳父C、巨人D、老百姓
3.“以杖荷蓧”中的“荷”字意思是()。
A、挑B、插C、农具D、荷花
4.“孰为夫子”句的准确翻译是()。
A、谁是夫子B、谁称得上是夫子C、说的就是夫子 D、哪个能做夫子
5.“植其杖而芸”中的“植”和“芸”的意思分别是()。
A、“用”和“运送”B、“用”和“除草”C、“种”和“耘田”D、“插”和“除草”
6.“杀鸡为黍而食之”的“为”字是()。
A、介词,给B、介词,做C、动词,煮D、动词,给
7.“见其二子焉”中的“见”是()。
A、使动用法,“使„„拜见”的意思B、使动用法,“使„„出现”的意思
C、动词谓语,“看见”的意思D、动词谓语,“拜见”的意思
8.“使子路反见之”中的“反”字是()。
A、“返”的古字,返回的意思B、“返”的今字,返回的意思C、反过来的意思D、反对的意思
9.“至则行矣”中的“则”是()。
A、副词,有“那么就”的意思B、介词,有“就”的意思
C、连词,有“原来已经”的意思D、连词,有“就”的意思
10.“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句中的两个“之”分别是()。
A、代词,指“道”;代词,指“不行”B、动词,到了;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复指前面的“道”
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复指前置的“道不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文学形象2.文学批评
四、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括号里填上与作家相对应作品的字母序号:
A.《家》王安忆()
B.《倾城之恋》莫言()
C.《长恨歌》巴金()
D.《透明的红萝卜》沈从文()
E.《边城》张爱玲()
五、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请从以下作家中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位,并就其一部(或一篇)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作简述。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钟书、冰心、叶圣陶、朱自清、艾青、张爱玲、王安忆、贾平凹、余华、莫言、苏童、王蒙、池莉、张洁、汪曾祺
六、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二位人物形象,人选一位,谈谈您对他的认识与评价。
2.试析《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B2.C3.C4.D5.B 6.C7.B8.D9.C10.D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B2.A3.A4.B5.D 6.C7.A8.B9.C10.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文本修辞的感染过程中经由想象和联想而生成的生活图景,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三种形态。三种文学形象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相互渗透。
2.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特定的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分析和评价。
四、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CDAEB
五、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此题按学生的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参考答题思路:
范进人物评价重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及名利思想对其人格的扭曲与戕害,以及其身后所展现的追名逐利的深广社会背景。贾宝玉的评价一在他的封建叛逆思想,二在他对男女地位与情感的重新审视。(具体视学生结合小说的评价情况酌情给分,重在有一己之见。)
2、答案要点:
拉斯蒂涅是《高老头》的第一主人公,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他的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贵族阶级没落、资产阶级崛起的历史趋势——贵族子弟抛弃贵族阶级的生活原则而资产阶级化。拉斯蒂涅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这个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的青年,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他去拜访远房亲戚、上流社会的重要人物鲍赛昂夫人。夫人给他上了第一课,她告诉他巴黎成功的秘决:越没心肝,升得越快,并让他去追求银行家纽兴根的太太丹斐纳,以此作为向上爬的跳板。同住在伏盖公寓的逃牙口伏脱冷又告诉他另一条发财致富的秘决:谋财害命。不久,为金钱至上的法则所左右的变故在拉斯蒂涅身边惊心动魂地发生了:鲍赛昂夫人被看中资产阶级小姐巨额陪嫁的情人抛弃,不得不挥泪告别巴黎到乡下隐居;曾经是富翁的高老头被两个挥霍无度的女儿盘剥得一贫如洗,象狗一样的惨死在伏盖公寓;自认为有着神机妙算的伏脱冷,被贪图当局赏钱的人出卖,锒铛入狱。这三件事给拉斯蒂涅上了铭心刻骨的人生三课,他完成了自己的社会教育,从而下定了泯灭良心大干一场的决心。《高老头》真实地表现了拉斯蒂涅成为野心家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普通话音节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是()。
A、韵头B、韵腹C、韵尾D、声母
2.普通话声母中,既不能跟所有的开口呼韵母相拼,也不能够跟所有的合口呼韵母相拼的是()。
A、舌尖前音B、双唇音C、舌面音D、舌尖中音
3.下列四组词中都是叠音词的是()。
A、爹爹、妈妈B、悄悄、常常C、瑟瑟、翩翩D、看看、想想
4.词组“老人也可以接待”多义的原因是()。
A、词的多义B、结构层次不同C、结构关系不同D、语义关系不同
5.“不要老迟到”中的“老”一词的意义是()。
A、基本义B、引申义C、比喻义D、借代义
6.“下雨了。”是()。
A、省略句B、名词句C、非主谓句D、主谓句
7.下面四句话中用了具有明显感情色彩词语的一句是()。
A、他的突然来到使大家很激动。B、这些人是他纠集来的。
C、月亮从云层中走出来。D、妈妈想死你了。
8.下列句子中只有()用了比喻。
A、他要能像你一样,准能考上。B、这孩子长得并不像他父亲。
C、星星眨着眼睛,仿佛是要说话。D、想想个人的未来,也为我的朋友——书籍担一份心。
9.下列合成词中都是由词根复合而成的是()。
A、船头、健儿B、石头、木头C、老虎、老人D、女性、阿姨
10.“他嘴巴噘得能拴住驴”中用了()修辞格。
A、比喻B、借代C、比拟D、映衬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1.“晋灵公不君”中的“君”是()。
A、名词用如动词,“做君主”的意思B、名词用如动词,“行君道”的意思
C、名词用作状语,“像君主”的意思D、名词用作状语,“为君王”的意思
2.“厚敛以彫墙”中的“厚敛”是()。
A、“厚颜无耻”的意思B、“小心收敛”的意思C、“加重征税”的意思 D、“到处搜刮”的意思
3.“而观其辟丸也”中的“辟”是()。
A、“避” 的异体字B、“避” 的通假字C、“避” 的古字D、“避” 的今字
4.“宰夫胹熊蹯不孰”中的“孰”是()。
A、“熟” 的异体字B、“熟” 的通假字C、“熟” 的古字D、“熟” 的今字
5.“寘诸畚”中“诸”()。
A、是“之乎”的合音词B、是“之于”的合音词 C、同代词“之” D、同介词“于”
6.“莫之继也”是()。
A、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B、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C、用“之”复指的宾语前置D、强调宾语“莫”因此前置
7.“三进及溜”中的“溜”是()。
A、“留”的通假字,停留的意思B、“遛”的通假字,遛达的意思
C、“馏”的通假字,留饭的意思D、“霤”的通假字,指房檐
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的“莫”是()。
A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什么”的意思B 肯定性无定代词,“有什么”的意思
C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的意思D 肯定性无定代词,“有谁”的意思
9.“鲜克有终”中的“鲜克”的意思分别是()。
A 少、能B 多、能C 新鲜、能够D 鲜艳、克服
10. “夫如是”中的“是”相当于()。
A 判断词,是B连词,因此C近指代词,此D远指代词,彼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文学体裁2.文学语言
四、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括号里填上与作家相对应作品的字母序号:
A.《春之声》杨绛()
B.《文化苦旅》老舍()
C.《正红旗下》陈忠实()
D.《将饮茶》王蒙()
E.《白鹿原》余秋雨()
五、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请从以下作家中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位,并就其一部(或一篇)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作简述。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钟书、冰心、叶圣陶、朱自清、艾青、张爱玲、王安忆、贾平凹、余华、莫言、苏童、王蒙、池莉、张洁、汪曾祺
六、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成就。
2.试分析《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C2.B3.B4.A5.C 6.A7.D8.B9.A10.B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B2.C3.C4.C5.B 6.B7.D8.A9.A10.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由为文学文本的语言运用、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
2.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是指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文采的情感化语言。
四、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DCEAB
五、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此题按学生的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答案要点:《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3)对话语言力求表现人物的性格。
(具体视学生结合《史记》作品的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2、答案要点:
(1)于连是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出身于小业主家庭,天资聪明,崇拜那破仑,一心想出人头地。他踏进人生竞技场的第一步是给市长的孩子当家庭教师。于连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平民意识,对庸俗无能的市长抱鄙视的态度。
(2)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暴露后,于连进了神学院。在神学院尔虞我诈的险恶环境中,于连施展伪善的本领,博得了彼拉院长的赏识。院长受排挤被迫离职后,于连被彼拉介绍给巴黎的木尔侯爵当秘书。在那里于连的平民意识逐渐消失,自觉地为反动势力效劳,他征服了侯爵高傲的女儿,他的野心似乎就要实现。
(3)教会迫使德·瑞那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于连的幻想变成了泡影。他向昔日的情人开了两枪,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于连的平民意识又恢复了。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统治阶牺牲晶,看清了整个社会的伪善和欺诈,他拒绝上诉忏悔,以示他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抗议,最后被判处死刑。于连最终又恢复他的反抗性。
(4)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的爱憎、追求和最后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一时期被排斥于政权之外的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是典型的。他对现存制度的反抗,明显带有阶级的性质。但他的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他所追求的发迹和飞升,不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这种个人主义反抗者一旦个人追求得到满足,很容易同现实妥协。司汤达以深刻的笔锋真实地揭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复辟的思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音节中只有组的韵母相同。
A.weizhuiguiB.bitiziC.qishijiD.quanzhuanyuan2、合成词“说明”的结构方式是。
A.陈述式B.并列式C.补充式D.支配式
3、句子中的词语音节配合恰当。
A.要学习这种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益的品格B.这种植物的名繁多,初步统计不少于10种C.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D.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学生高分低能力
4、下列词语只有不是同义词。
A.妈妈—母亲B.蚕食—侵蚀C.妇女—巾帼D.高大—高尚
5、下列词语中只有组词和“打击”词性相同。
A.加以、擅自、理想B.将来、进行、从此C.整理、切磋、战争D.投诉、忍受、容许
6、“向雷锋同志学习”从第一层看是
A.述补短语B.方位短语C.介词短语D.状中短语
7、下列句子只有是复句。
A.前任领导遗留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解决。B.无论什么人,都要服从组织纪律。
C.因为领唱缺席的缘故,合唱排练停了一周。D.由于天降暴雨,他们的损失十分惨重。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是对偶中的A.反对B.串对C.严对D.宽对
9、通知、布告、启事属于。
A.事务语体B.政论语体C.科学语体D.文学语体
10、“既爽朗又热情,这就是她的性格。”这句话是
A.长句B.否定句C.散句D.整句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1.“仅得免其死耳”中的“仅”是()。
A、“能”的意思B、“才”的意思C、“或者”的意思D、“不”的意思
2.“高枕而卧”中的“高枕”是()。
A、“高的枕头”的意思 B、“枕头的高处”的意思C、“垫高枕头”的意思D、一种枕头的名称
3.“请为君复凿二窟”中的“为”是()。
A、介词,凭B、动词,拿C、介词,替D、动词,认为
4.“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中的“金”是()。
A、一种铜质货币B、黄金C、金属D、白银
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中“放”的意思是()。
A、安排B、放逐C、安放D、解职
6.“梁王虚上位”中的“虚”是()。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虚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C、“空虚”的意思D、“虚无”的意思
7.“千金,重币也”中的“重币”是()。
A、双重的钱币B、双重的礼物C、厚重的钱币D、厚重的礼物
8.“百乘,显使也”是()。
A、判断句B、描述句C、陈述句D、疑问句
9.“齐其闻之矣”中的“其”的意思是()。
A、语气助词,表示肯定B、语气助词,表示测度
C、指示代词,作主语,他们D、指示代词,作定语,他们的10.“梁使三反”中的“三反”是()。
A、反对三次B、返回三次C、往返三次D、造反三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文学媒介2.文学典型
四、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括号里填上与作家相对应作品的字母序号:
A.《布礼》杨绛()
B.《文化苦旅》老舍()
C.《四世同堂》陈忠实()
D.《干校六记》王蒙()
E.《白鹿原》余秋雨()
五、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请从以下作家中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位,并就其一部(或一篇)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作简述。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钟书、冰心、叶圣陶、朱自清、艾青、张爱玲、王安忆、贾平凹、余华、莫言、苏童、王蒙、池莉、张洁、汪曾祺
六、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试赏析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红与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语言文学·专业》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A2.C3.C4.D5.D6.D7.D8.C9.A10.C
二、选择题(读古文,根据文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B2.C3.C4.A5.B6.B7.D8.A9.B10.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参考答案:文学媒介是文学文本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2.参考答案:文学典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典型常常比其他的一般的文学形象更鲜明、更富有魅力。文学典型具有独创性、历史性、多义性和感染性。
四、搭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DCEAB
五、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此题按学生的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此题按学生的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具体视学生结合词作的分析情况酌情给分,重在有一己之创见。)
2、答案要点:
(1)《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现实主义杰作。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的材料,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塑造,反映时代特征。《红与黑》主要描写了三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阴森的贝藏松神学院、阴谋与权力中心巴黎。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2)作品表现了作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在小说中心人物于连形象的塑造中,作家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对于于连复杂性格的刻画起着重要的作用。
(3)《红与黑》是结构完整的典范。于连个人奋斗的历史是小说的主线和中心内容,没有枝蔓情节的干扰。在小说结构层次的安排上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由外省到政治中心巴黎),一切显得严整清晰、井然有序,形成了紧凑而严谨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