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04:0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

厦委[2005]49号

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农业经贸与合作的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特、港、创、建、带”工作思路,立足带动本市农业的发展进步,带动农民增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立足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进一步拓展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加快发展,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优势

(一)厦门与台湾血缘相亲、习俗相同、地缘相似,无论历史渊源、现实状况,还是未来发展,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厦门是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区域和大批人员来往的必经之地,已设立海沧、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具备良好的投资发展基础,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态势。

(三)厦金直航航线已成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便捷通道,为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的成功运行,为台湾农产品登陆提供了现成的平台和进港通关的模式。

(五)通过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台交会”、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等各种载体,为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研讨会、展览会、商品交易会等,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六)厦门与台湾农业已经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台商在厦投资农业项目已达105家,累计总投资达1.31亿美元,台湾农业知名企业如台糖、兴农、农友等公司,已在厦门设立农业企业,对推动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起到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三、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功能定位

立足特区、港口、人文、地理、气候条件等优势,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应着力建设好“三个平台”。

(一)海峡两岸农产品集散平台

依托厦门优良港口、机场和铁路、公路网络,加强对台农产品贸易中转的对策,充分利用厦金直航航线,加快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和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通关、检验检疫速度,把厦门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中转集散中心。

(二)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

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建设厦台现代农业实验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学术交流和互访考察活动,有计划的引进台湾农作物新品种与先进的农机具,引进台湾农业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大力推进厦台农业项目合作,不断提高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成效。

(三)海峡两岸水产品物流平台

在厦台传统渔业密切交流的基础上,加快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的建设,进一步简化水产品通关手续,吸引台湾高档水产品从厦门登陆并辐射到内陆,吸引台商在厦经营鲜活水产品和水产种苗,把厦门建设成为海峡两岸水产品物流中心。

四、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重点

根据厦门的区域优势和自然条件特点,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农产品贸易中转

工作目标:通过政策引导,立足发挥优势,由两岸企业共同携手运作,形成港口、市场、营销、通关、运输通畅的进出口运销体系,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损耗,加快台湾农产品特别是十五种免关税的水果经由厦门中转进入全国各地市场,大陆农产品经由厦门进入台湾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携手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主要措施:

1、口岸建设。在高崎闽台避风港未经国家批准为台轮停靠点前,选择同益码头建立台轮临时停泊点;完善大嶝台轮停泊点,同时,加快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做为台轮停泊点。加强港口、码头基础设施与口岸通关设施的配套建设。

2、市场建设。在厦门中埔设立台湾农产品集散分拨中心或台湾水果批发专属区。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台湾农产品和水果的主要中转、批发和零售点。要加快市场保鲜冷库的规划和建设步伐。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两岸农民协会等民间组织,建设集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园区。

3、营销渠道。借鉴台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营销经验,培育本地市场营销主体。组建厦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引导本地农业中介组织与台湾农业中介组织合作建立两岸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形成两岸农产品网络化营销渠道。

4、通关渠道。一是以一般贸易方式,经由“厦门—金门—台湾岛”货运直航或

“两岸三地”渠道进入中埔和大嶝市场及农产品物流园区;二是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从大嶝等劝轮停泊点运进厦门市场。

(二)农业优良种苗引繁

工作目标:通过引进台湾农业优良种苗、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水产、林业(含花卉)、果蔬和种猪等四大类优良种苗引繁,使厦门成为台湾良种繁育基地。

主要措施:

1、水产种苗引繁。重点加快完善厦门市前埔水产中试基地、浦头水产综合试验以及刘五店等地现有水产育苗场的种苗引繁设施,引进台湾企业共同开发、推广水产良种。探索建立良种引进隔离区,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争取简化种苗进口手续,以加快通关速度,提高引进种苗的成活率和品质。在加大种苗引繁项目合作的同时,要切实解决水产种苗鲜活饵料的繁育与供应,扶持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

2、林业(含花卉)种苗引繁。重点抓好涌泉集团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与台湾孙繁浩教授的林业试验所的合作,建立林木种子库和树木标本园。建立以同安祥溪苗圃为主的彩色树种培育基地,积极引进适合厦门生长环境的彩化树种,并向周边地区辐射。花卉方面,重点完善海沧东孚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鲜切花、盆花、观赏花、盆景为主,大力引进台湾花卉生产、营销企业,抓好花卉种苗的培育和经营,形成花卉优良种苗生产和销售基地。

3、果蔬种苗引繁。在同安区或翔安区,按照我市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永久性农业生产用地,规划建设厦台农业合作示范区,重点推进水果、蔬菜、优新种苗研发、扩繁。水果方面,重点发展万丰水果种苗中心,以及促成台资厦门美格农艺公司与同安龙眼研究合作,建成350亩的台湾名优水果种苗引繁基地,进一步优化我市水果品种格局,扩大优质水果的种植和推广。蔬菜方面,重点加强厦门市(如意)蔬菜种苗引繁中心建设,引进适合城市需求和出口的优质蔬菜种苗,扩大蔬菜种苗的供应和推广种植。加大对中国种苗业50强之一的台资农友公司的扶持,促其在厦门建设100亩的台湾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扶持如意集团在岛外农业规划区内,建设一个集种苗、科研、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能够代表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能与台湾开展农业科技交流的具备设施栽培的、工厂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4、优良种猪引繁。重点扶持台资企业厦门国寿种猪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加强台湾地方种猪和世界各地名优种猪的引进、培育与推广。鼓励银祥食品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猪种苗的对台合作,形成完善的产业化链条。

(三)农产品加工出口

工作目标:加快已规划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现有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引进、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台湾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提升厦门的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主要措施:

1、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银鹭高科技食品工业园区、惠尔康食品工业园区、同安西柯轻工食品工业园和翔安黎安食品工业园等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引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生产。

2、扶持企业。重点扶持国锋食品、欣椿食品、台日食品、福寿饲料等较大型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的增资扩产和出口创汇。

3、项目引进。利用台湾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之机,以降低土地出让价格以及投资资金密度要求等优惠措施,促成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台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共同发展园艺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材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等项目,重点在饮料、罐头、蔬菜速冻,冰鲜畜禽产品,水产品保鲜、冷藏、加工、贝类净化,食用菌保鲜,饲料添加剂及饲料蛋白资源,花茶叶多元化精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4、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引进台湾先进的速冻、保鲜、检测、包装等农产品加工生产设备和技术专利,以增强本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人才引进和培训。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条件输送本地人才到台湾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人才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工作目标:结合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购物、观赏大自然美景、享受田完风光和乡风民俗的需求。

主要措施:

1、园区规划与建设。⑴ 以同安区竹坝华侨农场林果及民族风情休闲度假区、同安区莲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沧天竺山生态农业旅游区和蔡尖尾山闽台文化大观园、翔安区大帽山农场生态农业风景区及新店镇香山风景区等为载体,吸引台资建设城郊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⑵ 结合无公害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引进台湾绿色、高效、精致优新蔬菜、水果、水产、花卉品种为主要内容。建设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⑶ 吸引台资在东部海域新建集生产、科教、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工厂化渔业养殖基地和休闲观光渔业主体园区。

2、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水、电、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旅游线路开发。规划、开发集农、林、渔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线路,重点突出鼓励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度假区和游客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区过夜的旅游线路开发,树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

五、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发展海湾型城市的战略重点,纳入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相关部门要确实担负起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责任,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市农业局:负责调研、制定建设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具体措施;负责台湾优良果蔬种苗和优良种猪的引进;负责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引导;负责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台湾农业企业的合作等等。

市贸易发展局:负责调研、制定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集散平台的具体措施;负责研究、制定鼓励对台农产品贸易中转的相关政策措施;负责对台农产品进出口的管理;负责国家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的实施等等。

市台办:负责厦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和联系在厦台资农业企业,帮助台商解决在厦投资农业所遇到的政策问题等等。

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调研、制定建设海峡两岸水产品物流平台的具体措施;负责台湾优良水产种苗的引进;负责渔业休闲观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引导等等。

市林业局:负责台湾优良林木、花卉种苗的引进;负责林业休闲观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引导等等。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协助办理台湾农产品进境检疫审批;负责提供对台湾农产品全天候预约报检服务;负责台湾农产品现场检验检疫、实验室检测并出具相应单证等等。

厦门海关:负责台湾农产品、优良种苗和农业先进设备引进的快速通关手续办理。建立厦门市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负责。各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增创对台工作新优势。

(二)配套政策,优化环境

根据新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台吸引力。用足用好中央、省里赋予的政策,扩大政策效应。研究具体措施,落实台湾十五种免关税的水果进入政策,吸引更多台湾水果从厦门进入大陆市场。在厦投资创办的台资农业企业,可比照享受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有关税收、用地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金融信财政资金补助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其他企业同等政策待遇。优化农业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制度和运作方式,创造便捷通畅的通关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环境。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种民间中介组织参与对台农业项目的引进与建设。在厦台资企业,可按照评定标准,参与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评选,并享受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在厦台资农业企业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产品加工保鲜新工艺,鼓励科技机构、中介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台湾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及管理经验的培训、指导、推广的项目,经批准可享受国家和省、市有关智力引进的优惠政策。

(三)推进合作,项目带动

要着力发展台资农业企业总部经济。充分发挥现有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争取通过这些企业扩大影响,实现“以台引台”、“以台引侨”、“以台引港”、“以台引外”,拓展招商引资的范围,重点加强资金和技术含量高的台资农业项目的招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两岸各种非官方与民间组织作用,探索创新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合力推动机制,开创两岸农业项目合作的新局面。

(四)转变职能,深化服务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办事程序,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做好项目引进服务工作,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台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审批“绿色通道”,对在厦投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台资企业,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对引进台湾优良种苗,应在保证安全检疫的前提下,在通关和动植检疫方面给予简便手续,优先检疫通关。积极疏通合作交流渠道,通过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厦门“台交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展会,扩大合作交流的规模。认真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台商投诉协调工作,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

第二篇: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推荐)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委组织部 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

《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的通知

厦委办发[2006]39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直各部、委、办、局,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象屿保税区管委会,各人民团体,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三日

主题词:人才政策 实施意见 通知

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

厦门市人事局

厦门市财政局

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优化我市的人才政策,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厦创业、工作,为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现就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引进人才优惠办法

(一)适用范围

从厦门之外新引进到本市企业和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的,并已按规定办理了人事关系、户籍迁厦手续且符合本意见规定条件的人才,按本意见享受优惠政策。但从驻厦部、省属单位调至本市市、区属单位工作的人员除外。

(二)编制《厦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由市人事局依据厦门的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汇总、整理、分析用人单位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编制目录,经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定。目录每年更新一次,于当向社会公开发布。

(三)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办法 对依据目录引进的、个人条件与拟任岗位需要相一致、急需紧缺且在补贴名额内的人才,以人才在厦企事业单位受聘工作时间,按月计发一定数额的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包含安家费用、购房补贴、生活津贴和特殊保障津贴等引进人才财政性补贴),发放期限最长为60个月。原则上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补贴名额,其中企业的补贴名额不少于总名额的70%,企业的补贴名额向本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补贴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每人每月2500元、第二层次每人每月1500元、第三层次每人每月1000元。三个层次补贴人数的比例原则上为2:3:5。

1、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

第一层次是符合市重点人才直接确认条件的人才;第二层次是经市人事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评鉴确认的市重点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第三层次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或中小学引进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特级教师或省级学科带头人。

2、企业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

补贴对象条件:原则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个人条件与岗位需要相一致、具有三年以上与拟任岗位相关工作经历、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岗位薪酬不低于本市上一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

(1)属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急需紧缺的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2)属软件、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的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3)属物流、旅游、商贸、文化、金融、中介、会展等行业急需紧缺的高级人才;

(4)属其他的企业急需紧缺的核心骨干人才。

补贴层次与比例:第一层次是市重点引进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第二层次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第三层次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或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高级技师人才。

3、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变更 引进人才在享受经济补贴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该情形产生的下个月起,由用人单位按原发放渠道报市或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停发补贴:

(1)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

(2)不具备岗位所需工作能力的;

(3)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的;

(4)应停发补贴的其他情形。

在本市范围内变动工作单位,要继续享受补贴待遇的,由新的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符合当新公布的目录、仍属本市急需紧缺人才的可按规定继续享受,但累计享受补贴的期限不超过60个月。

4、不得重复享受经济补贴的原则

本意见实施后,下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只能享受其中一项,不得重复享受:

(1)引进人才经济补贴;

(2)根据《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享受留学人员生活津贴;

(3)根据厦卫人[2006]29号文件规定,享受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岗位津贴;

(4)其它类似的财政性补贴。

5、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其他事项

(1)对于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他特别需要、特别紧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补贴标准由市组织、人事、财政部门另行研究,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定。

(2)引进并落户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的补贴名额内同层次人才,补贴标准每人每月增加200元。

(3)未享受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引进到经费自给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核拨补助经费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可由用人单位按以下标准发给一次性安家补贴: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补贴4万元;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补贴3万元;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补贴2万元;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高级技师,补贴1万元。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自筹。企业单位可根据引进人才的能力、表现和业绩自主决定一次性安家补贴。财政核拨经费单位不实行一次性安家补贴。享受一次性安家补贴的人才,为单位的服务年限不得低于三年,服务年限不满三年离开的,用人单位可按未满服务年限时间所占的比例扣回所发补贴。

(四)引进人才租赁住房办法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房源,由市人事局负责安排给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承租使用。引进人才租赁住房的管理由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具体租赁分配及管理办法由市人事局商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研究制定,并报经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实施。

(五)引进人才配偶就业办法

1、引进人才配偶的工作安排,原则上由用人单位为主帮助解决。

2、符合《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人事局关于加强国家公务员转任工作的通知》(厦委组【2005】54号)文件规定条件的,转任机关工作的可申请免于考试。

3、引进到企事业单位的享受引进人才经济补贴、个人条件与岗位需要相一致(或受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市重点引进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其配偶原属机关事业单位、从外地应聘到本市财政核拨经费事业单位编制内的,暂不纳入本市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计发退休费;其配偶应聘到财政核拨补助经费、经费自给事业单位编制内的,按照《厦门市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厦府[2004]178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可按照厦府[2004]178号文件实施前本市事业单位已在编职工的身份办理。上述所列人才,引进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的,其配偶原属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从外地应聘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区属事业单位且专业对口(或单位对口)的,可简化招考程序,采用考核等方式聘用。

(六)引进人才子女就学办法

1、继续给予市重点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特殊照顾,其子女由异地、境外(国外)转入,就读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允许择校择园一次,免收择校择园费用;如未享受择校择园照顾的,参加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参照归侨子女享受照顾分待遇。

2、人才引进时人事关系和户口迁入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辖区范围内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 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或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高级技师人才,凭市人事局出具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区人才子女就学优惠证》,其子女由异地和从思明区、湖里区随迁转学的,属初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允许在所在区范围内公办初中、小学或幼儿园择校择园一次,免收择校择园费用;如未享受择校择园照顾的,参加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参照归侨子女享受照顾分待遇。其中在同安、翔安的,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三年内择校择园的范围扩大到跨两区辖区范围内的公办初中、小学或幼儿园。

3、进一步办好市国际学校,满足各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的特殊需要,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服务。

(七)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的调整。

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等优惠政策,可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情况作适当调整,并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以适当方式公布。

(八)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资金来源

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分别安排,纳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部门预算,市级资金统一归入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其中:对企业引进的补贴名额内人才的经济补贴所需的资金,按财政体制规定由市、区两级财政按共享税分成比例分别承担,先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年终再由市、区两级财政通过体制进行结算。

(九)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申办

(1)申请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单位应于每年的3月10日前向市人事局申报当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计划,包括需求的岗位、人数、资格条件等。未及时申报的,原则上不安排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名额。(2)市人事局会同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安排、单位申报计划情况、人才急需紧缺情况等,商市委人才工作部门综合研究核定补贴名额总数及各行业补贴名额,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3)用人单位当引进符合本意见第(三)条规定条件的人才的,在人才按规定到单位报到并试用合格后,根据引进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能力表现与业绩提出补贴人选。属事业单位的,先送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再按单位的隶属关系向市或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属市集中收入企业的,由用人单位直接向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其它企业应先送相关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再向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报。申报截止时间:每年12月10日前。

(4)根据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大小、申请补贴人选的条件以及人才急需紧缺情况等,在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和拟定的补贴名额总数限额内确定补贴对象及补贴层次,通过厦门人事网等方式公示后,按财政规定的拨款程序核发。从引进的次年起,原则上于每年的5月和10月各发放一次。

二、优秀人才奖励办法

(十)设立“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

市委、市政府设立“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每三年在本市的企业和市、区属事业单位中,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评选名额在10名以内,根据条件按实表彰,获奖者各奖励15万元并授予“厦门市杰出人才”称号。所需资金从市人才发展资金列支。成立“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具体的评选组织工作。评选办法另行制定。评选结果经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核,报市委、市政府批准,适时给予表彰奖励。在“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周期内,“市产业科技功臣”、“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获得者,申报评选的,经审核可授予“厦门市杰出人才”称号,但不占用名额,不再发给奖金。

市直部门确需新设人才奖励项目的,组织实施部门须拟定可行性报告,送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审核,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实施。各区可参照市级人才奖励规定,设立人才奖励项目和奖励办法,评奖时间原则上与市级人才奖励同步进行,评选方案送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办法

(十一)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本市重点发展区域流动

1、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采取兼职的形式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辖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服务,兼职的有关待遇等内容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2、凡在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辖区范围内的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或从外地及本市思明、湖里辖区范围内引进到这四区辖区内市、区属事业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单位在首次聘任其专业技术职务时,可申报专项聘任指标。

3、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区属事业单位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与岗位需要相一致专业又属急需紧缺专业的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才和急需紧缺的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如单位编制已满的,可予专项批办。

四、人才继续教育办法

(十二)鼓励人才继续学习深造

1、中、高级人才参加与所从事专业有关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所在单位应积极支持。

2、鼓励人才参加在职提高学历教育,并切实落实报销学费等有关规定待遇。

3、市组织、人事部门继续选拔有潜质的公务员公派出国留学。

4、遵循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市组织、人事部门继续组织中高级人才到国内外参加短期培训。

5、加强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地联合举办急需紧缺人才培训活动。

五、人才公共服务办法

(十三)建立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市属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业绩优异、贡献突出的,不唯学历、资历、论文等条件,以其业绩、能力为主要依据,进行职称的特殊评审。

(十四)开展对外招聘高层次人才服务活动 坚持定期征集重要职位,开展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招聘信息发布等免费服务,所需资金列入市人事局的经费预算。

(十五)高级人才的医疗服务

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条件比较好的医疗服务机构,为高级人才提供特色医疗服务项目,适应高级人才的医疗保健需求。

(十六)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

企事业单位作为用人的主体,应在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更新人才观念,加大人才投入,积极主动解决人才的困难和问题,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十七)加强宣传指导,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大力宣传在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方面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着力宣传人才的突出业绩,在各行各业人才中树立建功立业的典型和标兵。围绕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人才活动。各级新闻单位、各主管部门、人才所在单位应以多种形式及时总结、宣传优秀人才的精神风貌和奋斗业绩。

六、其他事项

(十八)加强监督检查

各相关单位和当事人应如实提供申报材料,如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经核实追回有关人才经济补贴或奖励金、撤销荣誉称号、取消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申报资格,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十九)本意见及未尽事宜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二十)本意见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以前有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第三篇: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文明市民、文明村

【发布单位】81308

【发布文号】厦府[1993]55号 【发布日期】1993-07-27 【生效日期】1993-07-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评选实施规定

(1993年7月27日厦府〔1993〕5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广泛调动全体公民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评选活动,保证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评选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是指在厦门特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经民主评选、组织审查,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的先进个人。在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基础上,评选文明市民标兵、文明村民标兵,“标兵”是市委、市政府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称号。

第三条 第三条 凡是厦门的正式居民、村民或在厦门市有合法居住权、工作满五年(不含间接)以上的暂住人员,均可参加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评选。

第四条 第四条 开展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评选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步骤。各级党政领导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评选活动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章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标准

第五条 第五条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标准

(一)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厦门。

(二)具备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等八种创业精神。

(三)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遵守厦门市各项规章制度,学法知法守法。

(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业务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在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模范作用。

(五)自觉履行《厦门市市民文明公约》,具有高尚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和睦相处,助人为乐,有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大的影响。

(六)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有突出贡献。

第三章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评选和命名

第六条 第六条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评选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市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 第七条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评选每两年举行一次。文明市民标兵、文明村民标兵,在文明市民、文明村民中选评。全市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每次评选控制在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五左右,即50-60名;“标兵”控制在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内。

第八条 第八条 文明市民享受终身荣誉称号。一次当选后,不再参加下一届评选活动。

第九条 第九条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和“标兵”评选、命名程序:

(一)评选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根据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标准,由居委会、村委会或单位推荐,通过本居委会、村委会、单位的群众讨论公认合格后,填写《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申报表》,报街道办、镇或主管单位部门考核。

(二)街道办、镇或主管单位部门对申报的文明市民、文明村民,依据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标准进行考核筛选,整理事迹材料,并签署考核意见,连同《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申报表》送所在地县(区)文明办、市直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三)县(区)文明办、市直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在征询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申报的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按市的分配名额进行择优筛选,经县(区)委、政府、系统党委审核,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命名。同时,提出“标兵”候选对象,城市文明办。

(四)市文明办根据县(区)、系统上报“标兵”候选对象及事迹材料,按一定比例再择优筛选,确定若干名“标兵”候选人。

(五)在报刊、电视台、电台公布“标兵”候选人事迹简介,采取公开投票。根据得票数评选结果,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并授予称号。

第十条 第十条 开展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评选活动,是厦门市公民政治民主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为了民主、真实、公正地反映评选结果,评选期间设立投诉信箱和举报专线电话,如发现弄虚作假或采取不正当手段拉选票的,随时取消其参加评选资格或荣誉称号,并视情给予通报批评处分等。

第四章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奖惩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评选产生的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由命名机关颁发荣誉证书和奖杯,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表彰。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评选出来的文明市民、文明村民实行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给予一次性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标兵”,是村民或没有固定工作的市民,加发500元奖金,是干部、职工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是暂住人员符合转为常住户口给予免交《城市增容费》的奖励。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级组织要加强对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帮助教育,保持其先进性,如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标兵”有违法乱纪或其它犯罪行为,相应撤销其荣誉称号、收回一级奖励工资、补交《城市增容费》;命名不满二年,还应收回全额奖金。撤销称号由市文明办报市委、市政府决定。

第五章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文明办负责对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委托县区文明办、市直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每年组织考查一次。为了使管理工作科学化,实行档案管理,将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基本情况、事迹、表彰决定、考核情况分门别类列入档案。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要珍惜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经常对照“标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规定解释权属市文明办。解释权具有与本规定同等的权力。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相关工作的意见》的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相关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厦委办发[2006]11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直各部、委、办、局,市中级人民法院、海事法院,消防支队: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相关工作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六年三月二十日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涉及土地 使用权处置有关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厦门市土地市场秩序,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现就人民法院执行中涉及土地使用权的处置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监察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建设与管理局、综合执法局、消防支队、土地储备机构及中级法院、海事法院组成的土地处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沟通,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及时通报反馈情况。对拟处置的土地权属情况复杂的,可采用个案研究协商的办法解决。

二、权属情况查询

人民法院对厦门辖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实施查封或者进行实体处理前,应当向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查询该土地、房屋的权属情况。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如实提供。对于书面查询的,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应于收到查询函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在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土地使用权、房屋时,认为人民法院查封、预查封或者处理的土地、房屋权属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审查建议,但不应停止办理协助执行事项。

三、委托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处理

人民法院执行中涉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以下情形之

一、又不宜委托其他拍卖机构拍卖的,人民法院应报土地处置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处置方案,明确应上交国家的土地出让金数额,报经市土地管理委员会研究后,委托市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处理。

(一)无地上建筑物的土地使用权;(二)存在非法占地、违法建设、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行为未处理的;(三)存在土地闲置、拖欠地价款等违规违约行为未处理的;(四)地上建筑物已取得权属证明但与产权证登记不符的:

(五)建设项目取得规划部门审批的“一书两证”,但已过期失效的。市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在处置中应依法执行有关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在法院委托后二个月内处理完毕。转让所得款项,扣除人民政府应收取的土地税费、政府确定的土地出让金后,其余价款应在到款后5个工作日内汇至相关人民法院指定的银行帐户。土地使用权处置机构可依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比例向买受人收取佣金。

人民法院对涉及上述情形的土地使用权采用变卖、以物抵债方式处置的,在处置前应先征询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是否有收购的意愿。如果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对上述土地使用权有储备意愿的,应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由人民法院召集各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四、法院处置征询意见

执行有地上建筑物的完全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在处置前应征求规划部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意见;规划、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应在收到人民法院征询意见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一)被执行人部分缴纳土地出让金但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对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权,按已缴付的土地出让金,由国土房产管理部门确认被执行人的土地使用权,人民法院可以对确认后的土地使用权裁定预查封。对不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全部进行预查封。

被执行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仍未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在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应当将被执行人缴纳的按照有关规定应当退还的土地出让金交由人民法院处理,预查封自动解除。

(二)属于在建工程的,应向规划部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核实确认该在建工程是否符合现行规划要求、土地用途、土地使用剩余年限等情况。人民法院拍卖该在建工程时,应当告知拍卖单位如实按照规划部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核实的情况进行拍卖,不得擅自更改相关规划指标。

(三)土地出让合同中有特别约定条款,应向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核实确认合同特定条款的处理意见。

(四)已取得规划部门审批的“一书两证”,但已过期失效的。

五、划拨及自用性用地补交出让金

执行有地上建筑物的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限制性出让(自用自营)国有土地使用权,人民法院在处置前应向市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核实确认应补交的土地出让金数额。

六、集体土地处置

人民法院执行集体土地使用权时,经与规划部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取得一致意见后,可以裁定予以处理,但应当告知权利受让人到规划部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征用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土地出让金及有关税费。

对处理农村房屋涉及集体土地的,人民法院应当与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协商一致后再行处理。

国土房产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应在收到人民法院征询意见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七、土地用途、规划指标、出让年限不变 执行土地使用权时,不得改变原土地用途、出让年限以及已经批准的规划指标。

八、专业评估、公开拍卖

人民法院处置有地上建筑物的土地使用权,由人民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价值,按评估结果委托有资质的拍卖机构采用拍卖方式公开转让。

九、作价抵债

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协商同意,人民法院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裁定将被执行人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经评估作价后交由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

十、适用范围及施行日期

本意见适用于厦门市两级法院、厦门海事法院在厦门市辖区范围内的执行工作,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精)

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2009年4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9〕1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六盘水实际,克服了重大雪凝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成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4.16万吨,同比增长2.43%,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5元,同比增长16.5%;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农村发展的牵引力减弱;农民工返乡回流,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市场消费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而农产品价格上涨期望不大。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阶段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防止农民收入徘徊,防止农村发展减速,努力保持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总揽工作全局,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增长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7%,农业增加值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到10.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一、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大种植,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坚持以良种为龙头,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和1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装配套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提高作物单产。重视抓好秋冬种生产,加大冬闲田土开发力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7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5.84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要取得新突破,完成种植面积180万亩,亩产量达1250公斤,总产量达225万吨,总产值达15.75亿元。销售马铃薯6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26%以上。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设2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完成30万亩蔬菜种植任务,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总产值达6 亿元,新增建设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提高新茶园建设标准,主攻富硒特色,整合茶叶产品品牌,新增茶园面积1万亩。

尽快恢复市农科所(或组建市级马铃薯研究所,加快良种选育推广,力争组建市马铃薯组培中心,建成水城县马铃薯快繁中心,加大力度支持盘县马铃薯快繁中心搬迁工作。

发展大养殖,提高畜牧业比重。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完成盘县、六枝优质肉猪基地,水城优质家禽基地,六枝、钟山良种猪推广和水城县良种禽推广项目建设,启动水城县冷坝优质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六枝、盘县、水城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加强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良种畜(禽比重,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和农作物秸秆的科技处理利用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建牛改点26个,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建成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年出栏商品肉牛50头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积极帮助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130万头、38万头、22万只和500万羽,分别增长10%、7%、20%、和8%;出栏分别达100万头、6.8万头、10万只和523万羽,分别增长10%、12%、12%和10%。实现肉类总产量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发展大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粮食、畜产品、马铃薯、生姜、辣椒、饮料、茶叶的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监管力度,协助搞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信息咨询和资金信贷等工作,推动市级龙头企业达标升级。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引导条件具备、实力雄厚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申报注册工作,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的基地建设,年产马铃薯淀粉4500吨,加工鲜薯3.15万吨,产值2000万元。六盘水市中心机械化屠宰厂增加冷鲜肉分割销售,年屠宰生猪15万头,总产值2.5亿元。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肉牛5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六盘水永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加工精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加大对苦荞、中药材、茶叶、生姜、调味品、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力争产值均增长20%以上。

发展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认真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加强对现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建立主要农产品直接进入市中心城区的直销市场,研究对策重新启动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实施现代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扶持供销系统建设以村级为单位的农资配送联锁经营网络。培育一批骨干流通龙头企业,2010年前发展省级

农产品流通企业1家。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2010年前完成改造和新建500家乡村消费品农家店、150家乡村农资农家店。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2010 年前,发展2个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其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25%以上。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的大中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其中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建立一批配送中心,2009年改造和新建2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5个农资配送中心,消费品、农资产品连锁配送率达60%以上。建设3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芸豆、干姜、马铃薯、苦荞等产品为主,力争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现好中央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的政策,完善补贴办法。把增加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化肥淡储贴息资金落实到位。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以直接补贴,财力较好的地方可安排适当资金购买家电赠送贫困农户。围绕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对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明显的种植大户予以奖励;对养殖出栏肉牛50头以上,猪500头以上,羊500只以上,家禽10000羽以上,且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大户予以奖励;对销售达到500万元或利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奖励。

推进农业机械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具机补贴的机遇,把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在适宜地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大机械化对畜牧生产、蔬菜和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购机补贴额度,实施好烤烟、茶叶、马铃薯等生产机械化项目,及时足额兑现各级农机具购置补贴。完成机耕面积39万亩,机灌面积18 万亩,机械化育插秧面积0.2万亩,马铃薯机收面积0.5万亩。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培训人员42万人次;立足产业发展,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人员5000人,颁发“绿色证书”4500

名。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其中:农民初级技工培训500人,普通农民工培训8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200人。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5200人。开展农机操作手和农机干部培训10000人次。

促进农民工就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信息引导,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护农民工权益,拓宽农业外部的“增收之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尽量稳定本地工矿企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容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3000亩,配套小水池建设3470口。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13340亩,省级土地出让金建设基本农田500亩。实施烟水配套工

程7.7万亩,加强工程管护运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8万亩,其中中低产改造0.7万亩,小流域治理1.1万亩。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实施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8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1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03万亩,实施石漠化治理51.88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落实管护责任,认真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以林业生态为主体,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升林业产业体系功能。

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在强化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扩大红果、平寨等县城建设规模,加快柏果、响水、玉舍、郎岱、老鹰山等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小城镇就业服务,增强小城镇的产业辐射和人员集聚功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严格保护和建设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先补后占,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证占补平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坚决制止占用良田好土建房行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通过施放石灰、种植绿肥、秸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水池水窖10000口,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双桥水库等重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农网完善化工程建设,解决农村1237户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提标扩容,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的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码头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增加通达里程,开工建设通乡油路2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建成沼气池20000口。开展秸秆固化气化试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展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03户。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

程。创建180个农家书屋,建设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放映农村电影1.3万场次,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

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两基”成果,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送课下乡和送教下乡,开展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帮教活动,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推进信息化管理。2009年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参合率不低于95%,参合农民实际住院总补偿水平不低于45%。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疗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网络建设,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倡导婚育新风,大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逐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加大对流动人口和孕产妇的跟踪管理服务力度,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三个基本”为目标,完善联系大城市对口帮扶、机关党建挂钩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三种”方式,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做好农村贫困人口档案管理,加强扶贫政策体系调研。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4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四、加快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立足区域特点,凝聚力量重点突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立足县情、农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加大力度,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取得成效,率先突破。把六枝特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把盘县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把水城县作为产业化科技扶贫试点,把钟山区作为城市支持农村的试点。各地要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取得实效,推动当地“三农”工作有新的起色。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践探索和总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取得新突破。以1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力度,为指导

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各地要注重整合资金,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出一些 亮点,搞好典型示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 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推进农 户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 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集体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 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 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

模经营。引导农民 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单户经营向联户经营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大户承包、能人 承包转变。因地制宜做好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工作,防止土地撂荒。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认真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 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对涉农贷款定向给予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责任。坚持农业银 行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新建 32 个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网点。深化农村其他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各项后续配套政策。继续深 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 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建轻管现象,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谁 使用、谁受益、谁管理”,探索“以水养水”路子,加强工程管护,保证长久效益。建立健 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体制,县级财政要将县乡泥路和村公路的管养费用按 要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工作职责。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 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 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拓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基 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以村支书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抓好村 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力度,注重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做好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和 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城乡党 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严格目标考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 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三农”目标考核工

作。市委督查室和市政 府督查室要加强对“三农”的专项督查。由市委组织部、市农办、市目标办牵头,完善考核 办法,将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层层建立责任制,兑现奖惩措施。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 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下载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