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

时间:2019-05-13 04:0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

第一篇: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

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

有一天黄昏,和一位瑞典朋友去看淡水的落日,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河水低潮的时候,密密麻麻的垃圾在黑色油腻的污泥中暴露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离垃圾远一点的地方,刚坐下来,就看到这个毛毛头,五岁大的小男孩盯着我们,转身对抱着布娃娃,更小的小孩,用很稚嫩的声音说:

“妹妹,我会听英文,这个外国人在说我们台湾很不进步……”

我愣住了——因为我的金发朋友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个小毛头在捏造故事,可是他捏造了怎么样的放弃啊!中华民族的自卑感已经这么深了吗?这孩子才五岁哪!

火红的太阳在垃圾的那一头沉了下去,我默默地离开淡水河。而居然有人说:台湾没有你说的那么糟!要糟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你震动?

在德国,我看见莱茵河里游着雪白的野天鹅,公路旁高高地抽着鲜红的罂粟花,森林里嘻笑的小孩在寻觅香菇和莓果。

在意大利,我看见裸着身子的郎在冰凉透明的湖里游泳,老太婆坐在葡萄藤下聊天,贩夫走卒在笼罩着月光的沙滩上跳舞,读后感《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

在希腊,一个像淡水一样依山傍水的小镇里,我看着渔民把鹅卵石铺在海堤上,就着粼粼的波光喝酒唱歌;干瘠的山上猛烈地开着星星似的野花。

在土耳其,我碰到穿着花裙的吉普赛女人背着满箩筐的花朵,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叫卖,脸颊丰润的小孩在山坡上滚来滚去。

回到台湾,我去看山——看见剥了皮的青山。绵延的绿当中突然陷下一大块,砂土被挖走了,红土石砾赤裸棵地暴露出来。台北县的山满目疮疤,像一身都长了癣、烂了毛的癞皮狗,更像遭受强暴的女人……

我去看水。听说关渡有雪白的水鸟,不错。可是水面上密密地覆着一层垃圾,水鸟瘦瘦的脚找不到栖落的地方。嫁笑的小孩涉在乌黑恶臭的水里抓水虫。

居然有人说:台湾没那么糟!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酒而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校。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要糟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读后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要糟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类别:龙应台作品欣赏

第二篇:龙应台的散文欣赏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2012年1月31日,在行政院公布新任人事名单中,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成为中华民国文化部第一任部长。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龙应台的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野火集》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1985年以来,龙应台在台湾《》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为这般思潮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并创下一月之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点评鉴赏

那是解严前两年,龙应台刚刚30出头。战后台湾社会,累积多年对体制不满的能量,暗潮汹涌的批判声浪,随着龙应台引燃的这把野火,迅速窜烧,这样的一把野火,这样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质疑叩问,那扇外强中干的旧体制大门,便这样应声倒下。只是,与其说龙应台英勇,或者,如杨照后来形容她“憨胆”,倒不如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硬生生的把那把火炬,那把屠龙刀,塞到她手中,她也就上了台,贴切地演出屠龙勇士的角色。她其实更像是小红帽,意外地闯入野狼昏昏欲睡的森林。——杨泽

《目送》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就被写作出来了。这些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当代华人的书单里有知名的《傅雷家书》,现在要添上“龙应台家书”——《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是蜚声华人社会的教授、作家与思想者,她以通信方式与拥有德国血统的儿子安德烈对谈,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孩子你慢慢来》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反复读这册小书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不单是龙应台一人,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最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

第三篇:猫作品欣赏

音乐剧《猫》作品欣赏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它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表演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众多风格迥异的作品。其中属于更靠近歌舞类的音乐剧《猫》(Cats)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之一,甚至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

作为当代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猫》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剧,自1981年5月11号首次演出以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猫》曾以11种语言在26个国家演出将近9千场,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该剧于1983年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7项托尼奖。剧中主题曲《回忆》(memory)更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猫》的剧本取材于若贝尔文学家得主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诗作《擅长装扮的老猫精》,并由著名音乐剧大师、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这个剧主要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猫葛莉兹贝拉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上天堂的猫。

《猫》是以简单的戏剧结构来承载舞蹈、音乐及舞美等元素来展现百老汇式的音乐剧。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整个剧它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舞蹈编排,场景设计,服饰装扮,展现出其非凡的魅力。

首先,音乐和舞蹈是《猫》这个剧的一个不得不提的特色。整部音乐剧的乐曲尤其非常优美动人, 除去欢快的爵士型音乐, 还有激烈的摇滚、幽怨的布鲁斯以及高贵典雅且带古典风味的古典流行乐, 在将近三小时的演出中, 共容纳了二十三首独创乐曲, 随着剧情的推进, 曲式氛围由主线爵士音乐转接各种类型音乐元素, 形成主曲副曲相互呼应的流畅式倾泻,带给观众无尽的审美享受。“甘比猫”中珍尼点点的嗓音明亮抒情, 旋律婉转动听;“英雄猫”的男中音音色缓慢地唱出了抒情部分, 接着音乐突然变成欢快的爵士风格, 杰里罗伦、迪米特、邦巴露娜的三重唱合在一起时立刻形成华丽花哨的音调, 一种快乐夸张的感觉油然而生。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而舞蹈部分,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其次,在舞台美术方面,《猫》的舞台也极精彩。《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由“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的设计理念出发,观众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垃圾场,上面堆放着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猫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还有一座重达5吨的天桥,供猫儿上下戏耍,演出时桥下有三个工作人员躲在里面控制烟雾、灯光、变出“魔术猫”。《猫》中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他们的化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以及多达250多套服装,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

最后形形色色的猫的形象是这个剧的一大亮点,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猫的形象有:“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迷人猫”,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剧舞会高潮时她是领舞者,在青蓝色调的光线下,惟有她的红色皮毛洋溢着温暖;“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其次还有“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不像《歌剧魅影》中繁华褪尽似的无奈,也不像《钟楼怪人》里动人心魄的悲壮,《猫》给我的影像是杂乱无章的,是神秘莫测的,但也是统一唯美的。《猫》从剧情到表演,无一不充满着诡异凌乱的色彩,然而回味起来却似乎又有着共同的中心。可能是最后老戒律伯最讲的“猫与人的世界是同样的”,也可能是魅力猫唱出的《回忆》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或者是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无论如何,猫剧确实散发着一股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令人们不得不臣服在它的意境之下。

第四篇: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

(1895.7—1953.9)。男,汉族,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亲徐达章读书学画。十三岁时家乡遭水灾,随父流浪江湖卖画为生,绘画以“神州少年”题款。1915年去上海,谋事不遂返回乡里。第二年又去上海,以典当度日,后投画上海审美馆馆长高剑文、高奇峰兄弟,得以出版销售。同年考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后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投画中选,因之结识康有为、王国维诸人,得机会包览金石书画名作,开始尝试结合西洋画的明暗透视表现中国画的空间体积,创作大量的国画作品。1917年去日本,倾囊购画,半年后回上海,后去北京,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由罗瘿公、蔡元培推荐去法国留学,考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以校长弗拉孟为师,结识名画家达仰,得益良多。1923年所作油画入选法国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好评。1925起创作日趋成熟,有油画《萧声》、《蜜月》、《原闻》、《怅望》、《抚猫人家》等相继完成,优以《萧声》、《远闻》为人称颂。1927年去瑞士,意大利,在欧期间观摹了大批古今绘画名作和雕塑艺术珍品,视野大开。1927年4月回国任田汉筹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不久又任中央大学教授,教学之余创作完成具幅油画《田横五百士》。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大力提倡国画革新,反对因袭守旧。后因聘齐白石为教授遭人攻讦,辞职回南京,又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33年完成具幅油画《徯我后》,并先后去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去比利时、德国举办个人画展。1934年秋回国。1935年去广西写生,创作了《风雨思君子》、《晨曲》、《古柏》等中国画。1937年后仍任教于中央大学,在重庆创作了《负篑巴妇》、《巴人汲水》、《自写》等中国画。1940年春应泰戈尔之邀去印度讲学,为泰戈尔、甘地画像,并举办个人画展。后赴印度大吉岭,创作有中国画《愚公移山》《喜马拉雅山》等,油画《喜马拉雅山的晨雾》。1940年底去新加坡日夜作画,第二年在吉隆坡、槟榔屿等城市举办筹赈画展。1942年夏抵重庆,先后在贵阳、重庆、成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外举办多次画展之所得全部赈济国难灾民。1946年任北平艺术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去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画创作坚持师法造化的写实传统,吸取外来的艺术技巧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能融会中西、贯通古今,达到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浓厚的民族特色的高度结合。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无不落笔有神,刻划尽致。尤擅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十年,重人爱才,奖掖后生,帮助同人,当代有成就的艺术家出其门下或受其指导者甚多,一生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奔马图

1941年,纸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2、愚公移山图

1940年,纸本设色

1.43×4.24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3、田横五百士

1930年

布面油画

197×349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4、牛

立轴 设色纸本

辛未(1931年)

钤印:悲鸿

题识: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向计慰平生。乙黎贤兄雅教。辛未春悲鸿。

乙黎即钱昌照先生。钱昌照生于1899年,父亲钱荃琛,兴办实业,母亲为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后代。钱先生自英国留学归来,即在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及资源委员会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5、梅花

立轴 设色纸本

壬申(1932年)作

钤印:东海王孙

题识: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壬申春尽写奉性元夫人雅赏。悲鸿。

性元夫人乃钱昌照先生的夫人。

6、春之歌

立轴 设色纸本

乙亥(1935年)作

钤印:悲

题识:春之歌。大千道兄教正。乙亥悲鸿。

徐悲鸿画马名闻天下,他的马之所以能在上千年来无数画马的作品中凸现出来,主要是他成功地将西画的技法和精神溶入了国画中,注重比例、造型准确,以形传神。牛也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他所画的牛犹如他的马一样意韵生动、神气十足。此图中体形庞大的牛,与小巧灵动的儿童,以及泛着新绿的垂柳,构成了充满希望的春之歌。

7、落花人独立

立轴 设色绢本

1944年作

钤印:徐、悲鸿

题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卅三年元日悲鸿磐溪斋中。

徐悲鸿的人物画最能体现其“惟妙惟肖”的艺术主张。无论是在讲究素描结构,光线明暗的肖像中,还是在纯以传统笔墨线条造型的人物画中,徐悲鸿都追求惟肖及神似。此幅仕女图,既以细笔线描的传统工艺方法为主,又颇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别有一番意韵。

8、松

立轴 设色纸本

钤印:悲鸿

题识:虬枝历与雷霆斗,士脉微枝春气醒,一代淫威谁敢赭,天荒地变独青青。寿石工集散原老人句。汉仑先生雅教。悲鸿。

9、草书四言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钤印:悲鸿

题识:永松仁弟嘱,悲鸿。

10、狮吼

1922年

素描

42×62.5厘米

11、箫声

1926年

布面油画

80×39厘米

12、睡

1926年

布面油画

40×51厘米

13、陈散原像

1929年

布面油画

60×73厘米

14、九方皋

1931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9×351厘米

15、傒我后

1933年

布面油画

230×318厘米

16、桂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417、黄山

1935年

布面油画

67×81厘米

18、雪

1936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1×78厘米

19、逆风

1936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1×83厘米

20、巴人汲水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294×63厘米

21、漓江春雨

纸本设色 国画

74×114厘米

22、巴之贫妇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2×63厘米

23、风雨鸡鸣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2×76厘米

24、月夜

1937年

布面油画

90×97厘米

25、女人像

1938年

布面油画

132×107厘米

26、牛浴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0×75厘米

27、负伤之狮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0×109厘米

28、大树双马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1×77厘米

29、印度牛

1929年

布面油画

66×68厘米

30、群奔

1939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5×181厘米

31、少妇像

1940年

布面油画

82×54厘米

32、泰戈尔像

1940年

纸本设色 国画

51×50厘米

33、喜玛拉雅山

1940年

纸本水墨 国画

34×52厘米

34、群马

1940年

纸本水墨 国画

110×122厘米

35、木棉

1940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6×45厘米

36、喜玛拉雅山之晨

1940年

布面油画

95×59厘米

37、喜玛拉雅山之林

1940年

布面油画

58×68厘米

38、鹅闹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2×61厘米

39、庭院

1942年

布面油画

64×78厘米

40、月色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65×54厘米

41、灵鹫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21×92厘米

42、孔子讲学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9×113厘米

43、李印泉像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76×43厘米

44、银杏树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1×88厘米

45、读

1943年

布面油画

101×61厘米

46、玉簪花

1943年

布面油画

66×48厘米

47、山鬼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1×63厘米

48、群狮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3×217厘米

49、少陵诗意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50×55厘米

50、国殇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7×62厘米

51、梅花通景

1944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0×125厘米

52、徐夫人像

1943年

布面油画

62×48厘米

53、骑兵英雄

1950年

布面油画

88×63厘米

54、农民任继东像

1950年

素描

31×25厘米

55、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26厘米

56、鸡竹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47.5×52.5cm

创作时间: 癸未(1943年)作

57、四喜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8*56cm

特征: 镜心

创作时间: 194658、双骏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53*65.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259、三友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27*62cm

特征: 镜片

创作时间: 194660、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水墨纸本

尺幅: 100*61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461、双马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11*72.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762、秋风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7.5*53cm

特征: 立轴

63、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31*78.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664、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99.2*52.7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565、柏马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9.9*54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566、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4*54.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467、群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10cm*122cm

类别: 国画

创作时间: 1940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藏

68、六骏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50×93cm

类别: 国画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

69、驰骋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90×55cm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

70、奔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5×74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卅年二月在吉隆坡作

71、群奔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5*18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创作时间: 1939年作

72、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2*61cm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43年作

73、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2*6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74、奔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52*78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 1938年作

75、大树双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1*7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38年作

76、群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10*112cm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0年作

77、饮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0*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1年作

78、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89*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79、回头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88*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80、九方皋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9*35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创作时间: 1931年作

作品简析: 《九方皋》,这是取材于《列子》中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字叫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有一天,秦穆公对以相马闻名的伯乐说:“你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儿孙中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本领繁荣人?”伯乐叹息道:“我的子孙中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是识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叫九方皋,他虽是个挑柴卖菜的苦力,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物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最后,才找到他所中意的一匹黑色雄马。他回来见秦穆公,穆公问道:“你找的吗是什么颜色的呀?”九方皋回答道:“黄色”穆公又问:“是雌的还是雄的?”九方皋答道:“雌的”穆公叫人牵马来看,却是一匹黑色的雄马,不仅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的雌雄颜色都不能辨认,如何能识别马的的好坏呢?”伯乐喟然叹息说:“大王呀,您不知道: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是见其精望其粗,在其内而望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呀!”意思是说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内在的精神、品质。秦穆公听了,令人骑上这匹黑色的雄马实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徐悲鸿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在当时的政府统治下,大量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现状;也是由于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培养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何等的艰难;同时,他永远也望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所有这一切,都强烈激发着徐悲鸿的创作欲望。他要籍《九方皋》倾吐内心的抑郁,抒发渴望发掘人材的美好意愿。这幅宽三百五十一厘米、高一百三十八厘米的中国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而那匹黑色的雄马仿佛突然见到了知音,它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跃跃欲试。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从来不戴缰辔,画中黑色的雄马却例外戴着缰辔。有人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笑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81、《春山十骏图》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33.8×179cm

类别: 国画

创作背景: 此画上款是:“曼士二哥”,徐悲鸿与黄曼士情谊深厚,徐将其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曼士为二哥”,同时也有文献记载画是赠与新加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分公司总经理黄曼士的。黄曼士(1889-1963),祖籍福建南安,出身名门,交游及广。1925年徐悲鸿在法国读书时境遇窘迫,经黄曼士大哥黄孟圭引见.到新加坡为南洋侨领画像,与黄曼士昆仲结下深厚情谊,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曼士为二哥.从1925年到1942年间,徐悲鸿曾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住在黄家的江夏堂,为黄曼士画了百余幅画作。当时,悲鸿先生画的最多的是马,以咏志抒怀,时有“万马奔腾江夏堂”之称。1946年,黄孟圭还为此《十骏图》题诗一首,徐悲鸿并复信表示感谢,亦成佳话。

资讯: 在2003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为421号拍品,估价:RMB 300-400万元,以200万元底价起拍,经过数十轮竞争,最终以627万元成交,创徐悲鸿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世界纪录。

作品简析: 此幅作品系徐悲鸿一生可数力作之一,可谓三绝:一是存世仅见的十匹马,徐悲鸿画三马、五马虽也不多,但还是偶然可以见到,画十骏至今所知仅此一件;二是十骏形态各异,奔跑、跳跃、翻滚、饮水,善画马的徐悲鸿将马的形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背景丰富,画春日山坡,绿以意盎然,一派生机。

第五篇:席慕容作品欣赏

席慕容诗歌欣赏 生平简介 席慕容作品 诗歌:《七里香》《戏子》《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乡愁》(诗歌)、《外婆和鞋》被选入小学课本。散文:《有一首歌》《同心集》《写给幸福》《江山有待》《生命的滋味》《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摄影+文字),《三弦》(小品)《贝壳》选入初中课本(与小思的《蝉》收入中学生课本人教版短文两篇)。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应蒙古族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之邀而作)。名作欣赏 大爱席慕容 选修课之 多媒体课件制作 作业作者:Hecate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

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落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从百度下载内容,技巧:删除超链接 技巧:图片组合幕布式翻转的制作 技巧:照片边框的处理背景太花,影响字体,文本框背景透明化处理 大爱席慕容 * * 从百度下载内容,技巧:删除超链接

下载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了梅毒的母亲 龙应台作品欣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爱玲作品欣赏[推荐]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班级:08级综合文科一班 学号:080391036姓名:牛阳华 张爱玲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张爱玲,女,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

    欣赏多媒体作品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欣赏多媒体作品》 总体来看,本课属于一节比较成功的体验性的教学活动,注意了体验活动的目的性;兼顾了形式的灵活性与学生讨论深度......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亿万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油画家......

    欣赏海顿作品

    一、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二、教学课题:《欣赏海顿作品》 三、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 在听赏《告别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熟悉音乐主题,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2、在......

    欣赏母亲作文(合集)

    欣赏母亲作文(精选14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

    母亲抒情散文欣赏

    好久以来就想写一篇文章送给母亲了!母亲出生于黔北重镇遵义的一个小山村,很小的时候我的外公就仙逝了,是外婆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的。而外婆也在母亲刚刚工作后就撒手人寰,留下母......

    舞蹈作品欣赏习题

    一 填空 1舞蹈内容与形式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舞蹈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_情节和环境要素。 2中国古典舞的形体律动和审美规范基础来自 戏曲舞蹈 3朝鲜族舞蹈种类......

    康定斯基作品欣赏[五篇范文]

    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 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最早见于康定斯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