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
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暑假我们组成了一个小分队,赴商丘睢县路楼村进行实践调查,采用座谈、访问等形式对该村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了相关调查。
—、路楼村专业合作社基本状况
耕地有2400多亩,采用个户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成员由村民自愿组成,运作资金由成员支付,现期无国家补贴。为引进高新技术,定期会请专家前来指导。该村大量种植西瓜、棉花。为增加收入最近几年还增加了芹菜试种。合作社成立初期基本无利润可言,至今仍存在资金不足、缺电情况。
二、专业合作社的影响
(一)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睢县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二)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发挥自身特有的组织载体优势,把从事同一产品的农民联成紧密的统一体,紧扣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推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业务培训、统一农产品检测、统一产品销售”,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力量统一整合,产购销一条龙,凝聚起分散产业的整体合力,改变技术规范不同、产品标准不一而导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化农业等现代农业的推广实施。
(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组织成员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引导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强“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七)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的问题农民合作组织在提供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当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城乡二元体制内,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都极其匮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
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农民自己的组织渠道形成农民的互助、互救机制,以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三、专业合作是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出现的新兴经济组织,它在富裕农民、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越来越受到各国各地的重视,有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从中受益。但在有相当多的地区,基层党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合作社建设中去。在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带动作用有限,入股社员大多数自发形成,整体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引进高科技的途径有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有限,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成本较低,但仍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从事具体业务,且国家补贴少甚至没有补贴,大部分资金需要合作社成员投入,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四、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农民是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合作社必须坚持的原则,借其他发展合作社先进地方的经验,在农民文化素质低、民主意识差的现实条件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政府引导发动、政策带动、强力推动。
(一)寻求发展机遇,全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早谋划、早起步。二是坚持广泛宣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舆论宣传基础。
(二)探索发展模式,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格局
(三)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聘用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指导合作社成员规范管理,指导农民利用最新技术增加作物产量。
(四)对农民进行种植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五)坚持典型带动。在现有合作社中选择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又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合作社作为示范代表,通过帮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自我完善等帮扶措施,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典型带动农民兴办合作社的积极性。
(六)坚持特色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不具一格、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或资源优势的专业合作社。
(七)利用贷款形式解决资金不足难题,争取信用社的支持,地方信用社应给予农民低利率的贷款优惠政策。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就是希望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真正达到建一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帮群众的目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进一步了解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它的发展是将带动农民致富,从路楼村的形势来看,发展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明智的选择!
第二篇: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暑假我们组成了一个小分队,赴商丘睢县路楼村进行实践调查,采用座谈、访问等形式对该村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了相关调查。
—、路楼村专业合作社基本状况
耕地有2400多亩,采用个户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成员由村民自愿组成,运作资金由成员支付,现期无国家补贴。为引进高新技术,定期会请专家前来指导。该村大量种植西瓜、棉花。为增加收入最近几年还增加了芹菜试种。合作社成立初期基本无利润可言,至今仍存在资金不足、缺电情况。
二、专业合作社的影响
(一)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睢县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二)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发挥自身特有的组织载体优势,把从事同一产品的农民联成紧密的统一体,紧扣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推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业务培训、统一农产品检测、统一产品销售”,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力量统一整合,产购销一条龙,凝聚起分散产业的整体合力,改变技术规范不同、产品标准不一而导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化农业等现代农业的推广实施。
(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组织成员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带动作用有限,入股社员大多数自发形成,整体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引进高科技的途径有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有限,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成本较低,但仍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从事具体业务,且国家补贴少甚至没有补贴,大部分资金需要合作社成员投入,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四、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农民是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合作社必须坚持的原则,借其他发展合作社先进地方的经验,在农民文化素质低、民主意识差的现实条件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政府引导发动、政策带动、强力推动。
(一)寻求发展机遇,全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早谋划、早起步。二是坚持广泛宣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舆论宣传基础。
(二)探索发展模式,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格局
(三)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聘用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指导合作社成员规范管理,指导农民利用最新技术增加作物产量。
(四)对农民进行种植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五)坚持典型带动。在现有合作社中选择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又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合作社作为示范代表,通过帮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自我完善等帮扶措施,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典型带动农民兴办合作社的积极性。
(六)坚持特色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不具一格、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或资源优势的专业合作社。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进一步了解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它的发展是将带动农民致富,从路楼村的形势来看,发展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明智的选择!
第三篇:养殖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力支持,推动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对促进畜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以利充分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优势,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
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现
存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按饲养品种可分为生猪、家禽、肉牛、奶牛、兔、蜂、肉羊、综合类等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1.“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带动能力强,社员基本利益有保障,市场风险较低,社员素质高、发展后劲强,符合合作社发展方向。但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2.“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以较大的养殖场(小区)为基础,技术上能相互交流,信息上互通,带动能力较强,可维护合作社的基本运作。但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低,当不确定因素发生时,很可能出现合作社解体。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3.“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是乡镇或行政村或某农户领办,社员之间关系松散,在饲养管理、养殖技术、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缺乏交流,没有稳定的基础,销售市场不一,带动能力低,管理难度大。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最多。
存在问题
1.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服务工作跟不上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2.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具备合作制性质。有些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以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为目的的“空壳”合作社。
3.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动作不够规范。
4.合作服务功能不强,带动能力差。
5.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受限。
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一、加大对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应将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社员技能培训、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2.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各有关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适当增加信贷额度,减化办理手续。3.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用地方便;积极帮助完善在建或规划建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供水、供电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生产环节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4.实行奖励政策。各级政府定期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及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购销环节的减税、免税政策。6.积极支持参与畜牧业项目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作为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独立申报、承担畜牧业建设项目。7.做好工商登记和商标服务。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做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完善工商注册登记,依法保护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有效形式,加大对《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为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分级对口的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政策法规、诚信意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示范体系,开展抓点示范工作,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鼓励畜产品销售经纪人、畜牧龙头企业等牵头领办各具发展特色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协会按照法律要求改造改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健全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和盈余分配,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积极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推进畜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三、提高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1.加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实行“五统一”等办法,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增加二次返利额度,增强社员的凝聚力。2.推进同类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跨村跨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市场运营办法实行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不断完善养殖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调和协商机制,着力提高自律和维权意识,增强综合能力。
四、进一步探索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
第四篇: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为摸清和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找准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动我县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根据省、市文件精神,6月上旬,县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对2012年5月底前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5月底,全县共发展合作社499家,成员出资总额76230.516万元,新增合作社93家。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150 家,占合作社总数30 %,成员出资总额32048.35万元;畜牧业274 家,占合作社总数55 %,成员出资总额37354.456万元;服务业 75家,占合作社总数 15 %,成员出资总额6827.71万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率13.25%,带动农户数(与合作社有交易的其他农户)11078户,占总农户数20%。全县12个乡镇,300个行政村,行政村覆盖率85.6%,没有合作社的村数43个,报送合作社资料有484家,不运营的合作社15家。大学生村干部创办、参与的合作社13个。68个土地流转合作社,流转面积10956亩,1 个合作社联合社,参与联合社的合作社数3个,成员农户数15户。获山西省名牌农产品1家,获有机转换产品认证1家,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有注册商标的6 家。省、市、县示范社2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县级10家。有1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立直销点30家,成交金额300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开展宣传培训,营造了浓厚氛围。
今年,我们按照省厅的安排,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了《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织开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学习宣传月”活动。《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合作社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是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依法履行好职责。我们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农廉网等新闻媒体,利用农村集市,通过宣传栏、宣传车、悬挂横幅、发放资料、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对法律、条例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了广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我们积极与宣传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协调,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口号、编写黑板报、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健康发展。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合作社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全县“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把合作社发展作为各乡(镇、区)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同时,把合作社建设作为经管部门“抓经济、办实事、强管理”的责任目标,发挥农委的服务职能。每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安排督察合作社建设情况,多次深入合作社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热情指导服务,改善了发展环境。
县局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组”,坚持下乡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合作社的发展情况,遇到问题立即解决。如我们积极与工商局协调关系,为农民办理登记手续减免费用。同时,帮助合作社向省、市申报项目资金,申请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从而大大地改善了合作社的生产发展环境,较好地增强了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后劲。
4、抓好示范带动,促进了规范建设。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重点培育、典型引导、规范运行”的原则。在培育途径上,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在引导发展上,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近年来,我县农委按照山西省“358”示范社
建设行动的意见,在全县开展了示范社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示范社2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县级10个。通过示范社建设,带动全县合作社规范发展。
5、推进农超对接,提升了产品品牌。
“农超对接”扩大了合作社规模,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树立产品品牌。据统计,我县有1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立直销点30家,成交金额300万元。同时还多次组织了合作社参加了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农业博览会等,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为实现“农超对接”打下基础。
随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其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的建立,把同类生产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同时,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整体进入市场,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的品种和数量,有组织地收购和销售产品,共同抵御和防范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由公司领办的合作社,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中介作用,使公司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农民的产品销售和价格也有可靠保证,实现公司和农户互利双赢。
3、降低了生产成本。
合作社的创办和实施,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降本增效,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上,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同时,合作社实行了农产品统一销售机制,合作社向社员收购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增加了社员收入。
4、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过程中,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防病灭虫等措施,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科技含量。
5、缓解了种植农户的资金压力。少数合作社尝试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为成员提供小额借贷资金;或者通过大户借款方式,扶助合作社成员共同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合作社发展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
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内部运作不规范。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有些合作社办社目的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便利,出现了一些“空壳社”。有些虽然成立时有较为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大多流于形式,大部分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偏低,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账目不规范。据调查了解,全县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规范建账的合作社比较少,有的虽建账,但在票据使用、账务处理以及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
2、各类人才紧缺。
合作社要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目前,全县合作社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经营管理职务也主要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合作社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并不多,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服务层次较低
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乡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跨乡镇发展的合作社还很少。多数合作社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
4、政策扶持不宽裕
财政扶持方面:虽然扶持合作社的力度在逐年增大,对合作社整体发展而言犹如杯水车薪,而且对于一些组织能力强、带动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合作社扶持没有延续性,造成了发展上的障碍。税收优惠方面:按照合作社法,合作社应该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信贷支持方面:,各金融机构在对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上趋于慎重和保守。据调研,合作社贷款只准以私人名义贷款,大多数合作社基本无缘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培训,提高水平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组织合作社理事长、财会人员进行分层次、分批次培训、对合作社理事长重点从组织协调、创业经营、市场谈判、风险控制、合作文化等方面培训,提高经营决策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到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省份学习考察,借鉴其先进经验;对合作社技术、营销、财务等其他管理人员重点进行科技推广、营销管理、业务操作、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合作社带头人,切实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全面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2、提标扩面,规范发展。
一是“提标”,着力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倡导“三化”,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办好“三品”认证和产品品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合作社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二是“扩面”,提高合作社的入社率,扩大合作社的带动面。通过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三是“搞活”,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合作社。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创办或参与合作社建设。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贮运大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条件牵头兴办合作社。
3、加强扶持,优化服务。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扩大示范效应。要加强对示范社建设的扶持,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争取更多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指导合作社开展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示范奖励等工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对合作社降低贷款门槛,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国税、地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的促进合作社发展。四是在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试点,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融资渠道,缓解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压力。
4、加强检查,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合作社动态监测考核机制,对各级命名表彰的示范社进行跟踪检查,凡检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示范社称号;对于一般性合作社实行动态监测,对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将依法取缔、注销。
第五篇: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华声在线 鲁红
6月3日至8月3日,本人依次走访了马颈坳镇隘口、竹寨、团结、榔木、米坡等多个村组,采访基层干部、种植大户、社员数十位,实地查看各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厂房建设,对马颈坳镇内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研。通过此次调查,我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利益分配及运作机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但同时也发现
了一些问题。现将对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马颈坳镇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概况。合作社发源于协作销售组织。2005年3月,马颈坳镇竹寨村椪柑协会成立。2008年~2009年,各种产品的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2009年3月,阳林生态果木专业合作社与竹寨椪柑、罗汉果合作社合并成合作联社,这种横向联合扩大了产品范围,进一步
完善了营销网络,加强了合作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截止到目前为止,马颈坳农村专业合作社到相关部门注册登记的有7个,社会员数量为2300多户,几乎覆盖马颈坳镇下辖的全部村组。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种、养、加工等行业,包括椪柑、茶叶、蔬菜、金银花、罗汉果、苗木等农产品的生产或加工,肉猪、良种母
猪等家畜产品的养殖以及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业技术推广。
目前,马颈坳镇7个专业合作社均有自己的基地、产品、产业和市场,全镇超过一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销售进入市场,合作社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快速发展。马颈坳镇农业专业合作社统计表
专业合作社名称 湘西自治州山农林果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阳林生态果木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 苗岭青果苗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 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 吉首市惠农果品苗木专业合作社
理 事 长 杨 昌平邓 阳 林 石 艳 华 向 天 顺 雷 明 辉
成立时间 09年 3月08年 10月 09年 3月
注册 资金 1000 万元100 万元100 万元125 万元680 万元
09年 5月 09年 7月
主 要 发起人 杨昌平刘
农资椪柑
永安
营销,技术
张留富 向
培训
远坤 邓阳林 向
苗木罗汉果
双银
椪柑生产销
向红翠 杨
售
胜金 石燕华 罗
金银花
春鹏
椪柑生产
张孝全 冯
营销
家齐 向天顺 张
茶 叶
才红
生 产
向天来 向
加 工
天星 雷明辉 张
椪 柑
志文
苗 木
张志军 雷
养 殖
元明
经 营 范 围会员 数量150户500户200户130户300户
会 员 分 布 白 岩 马颈坳 河 溪 白 岩 马颈坳 乾 州 马颈坳
纪 略隘口村 黄金村马颈坳
吉首市兴
农果业专
业合作社
湘西自治
州万户联
盟农业科
技推广专
业合作社
黄增清 杨俊 10年 4月 831 万元 果品苗木生产销售技术推广 生产资料 技术服务 黄增清 李自银张忠富 张理顺 杨 俊 洪朝辉 张 情 胡 蓉 450户 米坡村 竹寨村 枫香村 吉 首 花 垣 09月 12月 70 万元 500户
2、组织结构及运营方式
合作社有着较为完备的组织章程,严格规定了合作社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以及合作社合并、分离、解散清算等各项制度。根据章程,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合作社生产销售、项目实施、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等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对广大社员负责,监督理事会一切事务。
3、利润分配模式
以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组建农产品加工业。具体说来,按资计算,500元为一股,按土地计算,一亩土地一年产值为一股(土地入社至少签约十年)。合作社按市场最高价收购新采茶叶,经加工、销售后的利润60%按股份二次返利给社员,40%留作合作社公积金。40%的合作社公积金中,又分为20%的运作资金(用于发合作社职员工资、接待费用等)、20%的积累资金(后续发展资金)、60%的公益金(用于合作社以外的公益事业,如保险、助学、医疗等)。
为解决村部运转资金欠缺难题,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允许村支部将国家下拨的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村支部集体经济亦可按其所占股份参与合作社利润分配。
二、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农业合作社主要由以下三大主体形成:村干部,包括村支书、村长、秘书、妇女主任等;
农村经济能人,包括以生产为主的种植大户和营销网络完备的销售能人;其他社员,即一般农民。允许村部集体入股的合作社主体还包括村部集体经济。多个合作社的理事长、监事长为村干,个别合作社理事长为经济能人。
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社的统一销售为社员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使社员获得了一次利润,但产品的二次返利在执行中遭遇困难。部分经济能人把持销售渠道,通过低买高卖,不断扩大个人利益,侵占一般社员利益。村干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他们一方面是基层政府代言人,对上级政府负责,是监督员、服务员,另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本身也是生产者,且是合作社负责人,很容易导致身份错位,滥用行政权力,而忽略了一般社员的利益。
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于会员与合作社的互利双赢,在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而实际上,很多合作社负责人思想上往往首先考虑顾及的是发起人自己的利益,农户的利益考虑很少。具体操作中往往是打着“专业合作社牌子”,做几个合伙人(发起人)的生意,想方设法去套取国家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按照章程运行,实现会员与合作社互利双赢的意愿。
2、合作社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椪柑产业是马颈坳镇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实际的采访调查中,有合作社负责人认为,目前椪柑产业已成夕阳产业,原因有四:一是利润率降低,随着生产资料成本上涨,椪柑成本价已从一毛上涨到三毛五一斤,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二是组织化程度偏低,椪柑生产劳动强度大,管理粗放,门槛相对较低,是一个开放产业,以致合作社利益捆绑很松散,难于做大做强;三是椪柑是季节性消费产品,没有产品标准、难以形成品牌;四是市场信息把握能力较弱,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五是外部竞争增大,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等多省都支持发展椪柑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3、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说,合作社资金投入有限,组织的核心层和常设机构的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具体体现在:
(1)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刚刚成立的合作社,没有能力吸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全靠自身学习总结,管理水平不高成为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社虽有生产、销售、招商、项目、办公室、财务等多种分工,但很多都是理事身兼数职,并没有专人负责,有的合作社甚至连简单的文字工作和上报材料都成困难。
(2)资金投入有限。因合作社效益没有体现出来,加之创业之初,合作社资产积累较少,缺乏贷款抵押物,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较大,放贷可能性很小。缺乏资金,是各大合作社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仅办生产许可证就需要先期投入50多万元办厂房设备;阳林专业合作社的罗汉果、苗木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但因资金问题,规模始终无法做大。
(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全镇拥有农业技术职称的农民仅3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14人。有的合作社技术人员兼任理事长,平时精力基本上用于经营管理合作社事物或家庭内务,没有时间去向会员提供技术服务。
三、有关意见及建议
1、允许“准社员”加入,实行专家管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来看,新一代合作社首先根据合作社的加工业务量确定合作社的投资规模,然后算出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通常要求每个社员承购一定数量的交易权股。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不能自由退股,只能将股份转让。合作社建立时,就获得了一笔稳定客观的资金。同时,还允许外来资金参与合作社投资,这使得合作社还可以从社会吸收大量资金,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资金实力。由于新一代合作社的股份可以在市场上转让,这使得合作社管理阶层时刻面临外部市场的压力,同时也让作为集体的合作社也更有活力。日本农协在确保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也吸纳城市市民加入。韩国农业合作社社员也有准社员,所谓准社员,即居住在本合作社区域的农业团体或企业法人。通过给龙头企业以“准社员”待遇,把农业生产者的联合与资本的联合融为一体,为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方式。
日本农协专门设立有管理人员役、职员制,即:身份是农民社员的管理人员为役员,不得兼任职员;聘用的非农民社员的管理人员为职员,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且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日本农协全国共有管理人员27.3万人,其中聘请的职员24.8万人,占90.84%。高素质的职员队伍是推进农协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农业合作社也可以从外部引进管理人员对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开设合作社股份交易市场等,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2、培育新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性农业合作社
国外的农业合作社有一个重要特点,那便是专业性很强。美国农业合作社种类多样,包括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合作社、农场信贷合作社、信贷联盟、农村电力合作社、农业保险合作社、农村住房合作社等,可谓渗透到农业与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从我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来,马颈坳镇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以提供产品销售服务为主。从生产到流通,产业链上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还有待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开发。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品种农业专业合作社。据调查,椪柑0.5元一斤,一亩椪柑的产值大约是1000元,而罗汉果青果0.6元一个,干果1.5元一个,一亩罗汉果一年的产值可达18000元,不过,罗汉果苗木成本较高(8元/株),遇旱需浇水,加之搭架子、整地等各方面人力成本,前期投入成本较大,故规模一时难以做大。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精心研究、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如罗汉果、金银花、猕猴桃、花卉苗木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产品农业专业合作社。
(2)转换经营思路,发展服务性农业专业合作社。2009年12月成立的湘西自治州万户联盟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合作社投资50多万在吉首、花垣、保靖、凤凰、泸溪等地开设12个服务窗口,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及各种培训,配套销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现已发展会员500多户,2010年上半年已盈利近10万元。这说明,除了销售环节,生产资料供给、技术服务指导等环节,都可以产业经济效益,都可以成为合作社重点发展的方向。
(3)发展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及合作社的盈利能力。随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效益越来越明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隘口村黄金茶以55元/斤的保护价收购会员茶叶,经过统一加工,茶叶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按五斤青茶炒一斤茶叶计算,加工环节可增值数百元人民币。
3、建立品牌农业的激励机制,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
(2)增强科技创新力。增加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大力
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注重从基础抓起,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
(3)加快品牌整合传播。各级政府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统一组织进行规范化、公益性的产品宣传,通过开展和参加农业品牌的促销节、文化节、交易会、品尝会等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提升优势产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