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法律制度
论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法律制度
李有星
【内容提要】有限合伙人因受有限责任制度保护而使其身份识别显得重要,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体现在合伙协议的内部确定、有限合伙证书显示信息的外部公示、企业事务控制权和合伙企业名称四方面。有限合伙人身份存在被推定和被否定的制度设计,以企业事务控制权为核心的有限合伙人身份否定的证明责任在于债权人,以合理信赖的标准承担责任有利于保护有限合伙人。我国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立法可以借鉴美国1976年的ULPA模式为主,确立合伙协议和有限合伙证书制度,明确有限合伙人身份错误责任以及依控制权、合理信赖原则设置有限合伙人的否认制度。
【关键词】有限合伙 有限合伙人 合伙证书 合理信赖 控制权
[Abstract]Since the limited partner is protected by limited liability system,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identity of limited partner.The figure of limited partner can be seen in partner
agreement,the certificate of limited partner,the control right of corporation affairs and the name of partner corporation.There are systems designed to presume and deny the identity of limited partner.The evidence burden of denying limited partner identity is bear by creditor.It is in favor of limited partner to be responsible for liability according to reasonable trust.China's Legislation of Recognizing Identity of Limited Copartner may take America's ULPA mode in 1976 for reference,establish the systems of partnership agreement and limited partner certificate and definitude the liability of mistake of limited partner identity and design the system of denying limited partner identity according to control right and reasonable trust principle.[Key words]limited partnership limited partner certificate of partnership reasonable trust right of control
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混同存在在同一有限合伙的实体中,因有限合伙人享受到有限责任的保护而使其身份显得重要。有限合伙人身份的法律识别很重要,但我国《合伙企业法》(2006年)规定严重不足。有限责任保护实质上是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取得的,为了平衡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和债权人的权利义务,保障有限合伙主体的有序运行,法律应当充分注意有限合伙人的内部区分、外部识别和有限合伙人的资格否认三方面的制度。
一、有限合伙人身份普通识别形态
有限合伙指的是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合伙,前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有限合伙承担责任,后者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责任,有限合伙人只须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但这种制度存在这样的疑问:就投资者而言,会不会存在事实是普通合伙人而享有或规避享有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责任保护?实际是有限合伙人却被追究承担普通合伙人的无限责任?对第三人而言,当无法辨别一个投资人是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时,是不是应当推定为普通合伙人?有什么条件、程序和规则来保证准确地判断投资人是有限合伙人、还是普通合伙人?有限责任合伙人的哪些行为将导致其的有限责任被剥夺而沦为无限责任者?等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
有限合伙人识别法律应定位在合伙协议的内部区分、有限合伙证书显示信息的外部公示识别和合伙企业名称识别四个方面。
(一)内部识别。有限合伙的内部识别主要指合伙企业内部的有限合伙人之间、有限合伙人与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之间以及普通合伙人之间的契约确认。特别是当合伙企业处于巨额负债时,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之间的身份争议可能性加大,因为增加一个或几个普通合伙人(或否定部分有限合伙人)会减轻其他普通合伙人的债务压力。内部识别的主要文件是合伙协议和相关性文件。有限合伙协议是合伙组织存续的前提和基础,是全体合伙人共同的意思表示,其作用主要是规范合伙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合伙协议载明的合伙企业的名称、合伙人的姓名及其住所、合伙人出资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资的期限、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办法、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入伙与退伙、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等事项,无非是有限合伙人身份的有力证据。合伙协议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可以修改或者补充合伙协议。通过合伙人协议的契约安排,在合伙人之间确立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为使内部人之间的合伙人资格安排得到确认,在有限合伙企业登记时,要求提交合伙协议。显然,合伙协议本身具有识别合伙人身份的功能,但当内部人之间形成的合伙协议与在企业登记机关的合伙协议文本不一致时,内部关系人之间以哪个为准确定合伙人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合伙协议来判断合伙人资格缺乏严谨性,需要配套合伙人名册制度和合伙信息申报制度。
(二)外部识别。外部识别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如美国模式的有限合伙证书制度。有限合伙证书是有限合伙成立的标志,是有限合伙的基本文件。它属于一种对外的文件,其作用在于使交易第三方和主管机关了解有限合伙的有关信息,并不直接规定各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美国1916年和1976年的《统一合伙法》都规定,有限合伙的基本文件是有限合伙证书,有限合伙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在有限合伙证书中作出规定。有限合伙证书必须记载所有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名字及其出资等情况并进行申报,并保证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准确真实。这样任何一次有限合伙人的变动都必须对有限合伙证书作出修改,否则就可能引起所有合伙人对债权人的责任,由于有限合伙人的变动频繁,修改有限合伙证书就变得十分经常性,这成了有限合伙的一个不可小视的负担。而且,经常变动有限合伙人修改有限合伙证书难免将有限合伙人误登记为普通合伙人,引起更大的混乱和麻烦。因此,1985年的修改时,对有限合伙证书申报的内容修改,不再要求把有限合伙人列明,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有限合伙人的后顾之忧。根据1985年法律的规定,有限合伙证书的内容限于以下几项:(1)有限合伙的名称;(2)第104节要求保有的办事处的地址和有限合伙接收传票的代理人的名称与地址;(3)每一个普通合伙人的名称与商务地址;(4)有限合伙将于解散的最近日期;(5)普通合伙人决定应予包括的任何其他事项。最初设立有限合伙的证书和撤销证书由全体普通合伙人签署,修改证书必须至少有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该证书中指名的每一位新普通合伙人签署,一个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证书上签字即构成了其对证书陈述的事实的真实性的确认,否则以作伪证论处。有限合伙证书申报后,有限合伙可以随时对证书作出修订,修订证书应当说明:有限合伙的名称、证书申报的日期和对证书的修订。
有限合伙证书是第三方了解有限合伙的情况,并作出是否与之交易或如何交易的决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如果普通合伙人知道申报的证书不真实,或者申报的事实已经发生变化,应当迅速对证书作出修改,否则会引起普通合伙人及其其他证书签字人的责任。法律要求有限合伙证书准确性是在任何时候,而不是仅在申报时,但是,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而导致有限合伙证书内容不实,从事件发生到证书的修订会有时间差,为避免因时间差而可能引起普通合伙人与其他签字人的责任发生,ULPA为合伙人或者其他签字人提供一个30天的免责
期。规定在下列任何事件发生后30天内应当将一份反映该事件的有限合伙修订证书进行申报;(1)接纳新的普通合伙人;(2)一个普通合伙人退伙;或(3)根据第801节的规定,在一个普通合伙人退伙后合伙业务继续。
有限合伙证书的实际效果仅限于通告利害关系人,正如ULPA第208节规定的,一份有限合伙证书存档意味着该合伙是一个有限合伙和证书中指明的普通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但它不构成其他任何事实的通知。有限合伙证书为识别有限合伙中合伙人身份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合伙企业名称识别。有限合伙的名称外观不得显现有限合伙人的名字,否则,承担普通合伙人的责任。通常,一个合伙通常会以其合伙人的名字命名。法律对有限合伙的名称要求是有限合伙人的名字不得出现在有限合伙的名称中,除非该有限合伙人本身又是普通合伙人;或者在有限合伙人加入该合伙之前已经以该有限合伙人的名义经营。根据ULPA第303节d规定,一个明知其名字被用作有限合伙的名称的有限合伙人,除第102(2)款允许者外,对不知道该有限合伙人实际不是普通合伙人而给有限合伙贷款的债权人承担责任。
二、有限合伙人身份特别识别
在合伙人身份的识别中,存在着推定和证明的形态,总体有推定为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否定识别三个问题。
(一)普通合伙中推定的是普通合伙人。在普通合伙中,推定的是普通合伙人,但在有限合伙中,推定的是有限合伙人而不是普通合伙人,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保护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责任的有效实施,以鼓励投资。在普通合伙中,如美国1994年《统一合伙法》规定的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营利为目的、以共有人的身份经营一项企业而形成的社团即构成一个合伙,不管当事人是否有组成一个合伙的意向。合伙几乎是一种“剩余企业”的概念,即凡是依据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法、非营利性企业法等设立的组织不属于合伙外的其他剩余企业,可推定为合伙,不管当事人主观是否有设立合伙的意思,也不需要履行任何特定手续。在考察合伙时,包括将“一个人从一个企业接受利润被推定为该企业的合伙人”。对照我们的合伙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2条规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46项规定,公民按照协议提供资金或者实物,并约定参与合伙盈余分配,便不参与合伙经营、劳动或者提供技术性劳务而不提供资金、实物,但约定参与盈余分配的,视为合伙人。第50项规定,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伙协议,又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但具备合伙的其他条件,又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证明有口头合伙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伙关系。由此可见,对普通合伙,采用的是推定合伙人而由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有限合伙中,推定的是有限合伙人
设立有限合伙的目的是鼓励有货币资金的投资者,尤其是风险投资性企业就是需要货币资金,如果法律不能设置制度保障已经出资的货币投资人的有限责任实现,而任意的被推定为普通合伙人而承担无限责任,这样的制度就没有效用了。按照一般的思维,在——个有限合伙的关系中,可以有两种模式来识别有限合伙人,模式一是首先推定一个投资者是有限合伙关系中的普通合伙人,有证据证明投资者为有限合伙人的,认定其为有限合伙人。模式二是在有限合伙关系中,合伙人全部推定为有限合伙人,有证据表明投资者为普通合伙人的,认定为普通合伙人。基于有限合伙企业是要经过特别程序登记成立的,如采用有限合伙证书的国家,有限合伙证书仅记载普通合伙人,而不记载有限合伙人。因有限合伙证书的登记之日标志有限合伙的成立,是有限合伙企业可以从事交易活动的标志,又是一种供公众查阅的法定申报文件,通过申报登记主管机关的规范运作将有限合伙企业的基本信息公开,给债权人以了解情况和作出交易选择。因此,有限合伙证书对外公示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其余投资者如果存在就是可以推定为有限合伙人。但我国《合伙企业法》第66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登记事项中应当载明有限合伙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认缴的出资数额。这是逻辑上的错误,在有限合伙企业登记事项中是应当载明普通合伙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以便确定谁是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无限责任承担者。
(三)有限合伙人身份因参与企业事务控制权的否定识别
根据控制权原则,如果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事务进行了控制或者干预,在一定情况下就有可能失去有限责任的保护,从而承担和普通合伙人一样的责任,即无限责任。
早期的有限合伙法判断有限合伙人是否需要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标准是看有限合伙人是否干预了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事务的管理。只要有限责任合伙人实施了控制,就应当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至于债权人是否错误地将其作为一般合伙人来看待则在所不问。例如在下列情况下有限合伙人就被判决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合伙协议规定由某个有限合伙人的儿子担任合伙企业的会计员,普通合伙人未经该会计员的同意,不得签发票据、支票,也不得代表合伙企业签订合同:合伙协议规定由有限合伙人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来管理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人把合伙资产全部转让给有限合伙人,有限合伙人随即以自己的名义经营企业,等等。比如,在霍兹曼诉德埃斯凯米拉一案(Holzman v.De Escamilla)中,被告虽然名为有限责任合伙,人,但却拥有以下权利:决定农业合伙种植何种作物、在其他合伙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调动合伙资金、免除一般合伙人的经理职务并选定新的经理。此外,在没有被告签名的情况下,一般合伙人无权对外签发支票。最终,加利福尼亚州上诉法院判决被告承担无限责任。
三、我国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的立法完善
我国《合伙企业法》(2006)在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上过分依赖于合伙协议的识别和工商设立登记的识别是不可取的,应当确立有限合伙证书及其登记法律制度,具体有:
(一)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可以选择美国1976年ULPA的模式为主。同样是有限合伙人身份识别的内容,有美国1916年、1976年、1985年和2001年的立法模式。在身份识别的问题上,美国1976年的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和需要。如在有限合伙证书和企业控制权两个关键问题上的规定,相对比较适度。也就是说,在有限合伙证书问题的规定方面,其证书的地位、内容、签署、申报、修订、撤销和效力等问题,与我国目前的其他法律制度的衔接比较容易和协调。1976年的《统一有限合伙法》规定看其是否参与了合伙事务的控制,如果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事务的控制实质上并不相当于行使普通合伙人的权利,有限合伙人只需对实际知道他参与了合伙事务控制的债权人承担责任,对于不知情的债权人则不用承担责任。1985年的修订ULPA放宽了对控制权原则的限制,规定确立了合理信懒原则。即参与了合伙企业控制的有限合伙人只需对与合伙企业进行交易的并且“基于有限合伙人的行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是普通合伙人”的第三人承担责任。而2001年的ULPA规定有限合伙人参与了有限合伙的管理和控制,也不再承担无限责任。基于我国目前普遍的对有限合合伙的认识是“有限合伙人如违反合伙协议约定参与经营管理的,视为普通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一起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另外,我国普遍存在实际控制人和冲突交易问题,合理规范调整有限合伙人的企业控制权是必要的。
(二)确立合伙协议和有限合伙证书两个基本文件制度
合伙协议解决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问题,有限合伙证书解决企业信息变动和对外公示问题。法律要同时确立合伙协议和合伙证书两个文件制度规范。
在有限合伙关系中,有限合伙协议不是动态的合伙人状况的信息公示文件,它不可能承担起企业合伙人变动的信息发布功能。而作为企业投资人变化会严重影响企业债权人利益的有限合伙来说,必须有一种途径发布一种信息,随时、动态地将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以及其他重要信息通过法定的方式公示。通常,企业的公众性程度不同,采用发布动态企业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不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最严格的,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就是为了及时告示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重要信息。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是通过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的变动更改登记来对外公示企业的股东和重大事项的变动。普通合伙由于合伙协议记载普通合伙人的名字,协议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才能修改,关键是不论企业如何经营,所有合伙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法律还有推定为合伙人的,所以,其无需建立除合伙协议外的信息申报制度(至少是不重要)。有限合伙则不同,有合伙协议,但合伙协议的变动显然不会经常性,而企业有限合伙人经常变动和企业重要信息的发生,不能依靠合伙协议,必须借助有限合伙章程、有限合伙证书和名册。通过有限合伙证书、章程或名册信息的申报、修订、存档和备案登记。实现有限合伙企业和合伙人信息的动态公示。
(三)确立有限合伙人身份错误责任规则
由于在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身份因法定情形、当事人同意以及有限合伙人转让等情形,使得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身份地位发生转化。例如,经所有合伙人的书面同意并符合有限合伙人的条件时,普通合伙人可以成为有限合伙人。又如有限合伙人违反合伙协议的规定,超越有限合伙人的职责范围,参与有限合伙的过度控制和经营,有可能转化为普通合伙人。另外,有限合伙人依合伙协议的规定或所有合伙人的同意而变更为普通合伙人,等等。在这样复杂的身份转化中,难免出现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误登、误认等等情况的出现。特别是如果在有限合伙证书申报必须包括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的名字,万一将有限合伙人申报为普通合伙人,这样该有限合伙人就会因错误申报而承担普通合伙人的责任,但该人一直相信自己只是一个有限合伙人。显然,最终以普通合伙人的身份追究该人的无限连带责任有不公平之处。但如不以普通合伙人的身份追究其责任,对于基于相信有限合伙证书而与直交易的人而言也不公平。为解决这两难问题,ULPA第304节规定,一个对企业出资且错误但善意地相信他已经成为其有限合伙人者,不是该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也不因其出资、接受企业的分派,或行使有限合伙人的任何权利,而受其债务的约束,如果,该错误经核实后,他安排签署和申报了有限合伙证书或修订证书;或者撤回了对企业未来资本的参与,并就其撤回出资向主管机关作了申报。但例外的是,在该人退出并将一份表明其退出的适当的证书申报之前,或者在一份表明其不是普通合伙人的证书申报之前,与企业交易的第三方当事人承担普通合伙人的责任,但上述任一情况下,仅以该第三方当事人善意地实际相信该人在交易进行时是一个普通合伙人为条件。
(四)改进有限合伙人身份的否认制度
我国《合伙企业法》(2006年)第76条规定,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这是有限合伙人身份的否认制度的体现,问题是有限合伙人身份的否认的权力不宜过大地赋予第三人。虽然《合伙企业法~(2006年)第68条第2款规定了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
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的下列行为,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1)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人伙、退伙;(2)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3)参与选择承办有限合伙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4)获取经审计的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5)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查阅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6)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有责任的合伙人主张权利或者提起诉讼;(7)执行事务合伙人怠于行使权利讨,督促其行使权利或者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8)依法为本企业提供担保。但由“于不执行合伙事务”以及“企业事务范围”界定的困难,容易引起许多纠纷。可以借鉴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的规定,确立控制权原则和合理信懒原则。既确立有限合伙人实施的但不构成参与对企业的控制的“安全港”行为。法律又灵活规定,有限合伙人即使超出列举事项的范围,并不当然地构成参与控制了有限合伙企业事务,而承担普通合伙人的责任,而应由法院根据个案基于合理信懒原则决定其是否否定其有限合伙人身份,是否承担普通合伙人的责任。
【作者介绍】浙江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商法学。
注释与参考文献
如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Uniform Limited Partner,hip Act,ULPA)规定的合伙协议是指合伙人之间订立的关于有限合伙的事务和业务执行问题的任何书面的或口头的有效协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限合伙证书可以称作有限合伙章程,证书的原文是certificate。但共同共有、普通共有、夫妻共有、共享财产、共享利益、或部分所有权本身不构成合伙,即使共有人分享由使用该财产所产生的利润。
这一规定可以说是弥补了法律本身规定的漏洞,但明显超出法律本身对合伙的定义,又与法律对合伙成立形式要件规定相矛盾。见宋永新:《关于我国合伙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68页。
我国《合伙企业法》第68条规定,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法》第73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向合伙入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但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宋永新.美国非公司型企业法[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5,43.刘睿.美国有限合伙法中的控制权原则[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
王永亮.美国法中的有限责任合伙人[EOB].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2006—06—02.
李有星.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4。
李有星,吴勇敏.经济法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5.
第二篇:身份识别制度
(二十)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实行首诊负责制,按照“流程”进行确认并登记签名。
2、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唯一识别的依据。
3、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麻醉清醒后回病房,由病房护士核对。
4、在病房、ICU、NICU、血透室、产房对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不能言语或语言障碍及危重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按要求做好腕带上患者身份信息记录。
5、在急诊抢救室腕带用于患者身份识别和病情程度判断,具体措施如:第1优先等级是危急组,红色腕带标记;第2优先等级是紧急组,黄色腕带标记;第3优先等级是轻伤组,兰色腕带标记;第4优先指已确认死亡的伤员,黑色腕带标记。腕带具体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呼吸、血型。
6、核对患者身份时采用开放式提问,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如:请问叫什么名字”。
7、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二十三)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实施必要的救治,同时通知医师,并配
合抢救。
2、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分工协作,迅速、正确执行抢救医嘱和操作规程。
3、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后及时记录执行时间、药品剂量、给药方法;抢救结束后由医师及时补写医嘱于医嘱单及病历上;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根据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5、详细、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h内补记,并加以注明。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每班之间详细交接病情、抢救经过、各种用药及护理问题与措施。
7、各种抢救物品、药品、器械用后及时清理、补充、消毒、物归原处,处于备用状态。
(十五)、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制度
1、送检前,遵医嘱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拟查项目的准备完成情况。
2、医生应评估病人病情,以判断病人:
(1)是否可以转运:在下列情况发生时,禁止转运。A 心跳、呼吸停止;
B 有紧急气管插管指征,但未插管;
C 血液动力学极其不稳定,但未使用药物。
(2)是否必须转运,是否需要该转运程序,如需要,则将医嘱书写在病历上。
3、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氧气枕。
(2)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对于大出血病人,应保持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
(3)心律和血压监测仪器。(4)指脉氧血氧饱和度监测。
(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应用带蓄电池的注射泵,以保证连续给药。(6)型号合适的简易人工呼吸器。(7)根据病情配备急救器械与药品。
3、运送前,预先通知检查(接受)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4、运送病人前必须检查轮椅、平车、电梯等用具和设施的性能,确认完好方可使用。
5、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手术必须有医护人员陪送,并做好交接。
6、运送病人途中及检查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和记录。
7、负责保管好病历等文件资料,不能擅自将病历交给病人及家属。
仪器维修保养制度
1、仪器设备由专人管理,贵重仪器操作人员需经专门培训,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2、保持仪器零配件配套完整,不得随意拆卸。保持清洁,防止尘土、污染、摆放整齐、防止碰砸。每次移动时要防震,避免因剧烈震动造成接头部件松动。
3、仪器设备一月至少保养一次,一周检查一次,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使用蓄电池供电,蓄电池应严格按说明是进行充电,放电后的蓄电池应及时充电,存放久的蓄电池应定期充电,防止减小蓄电池容量甚至无法重新充电。每月检查蓄电池蓄电时间并在仪器上注明。
4、仪器设备应经常通电,要防潮、防震、防锈、防霉、防损坏,确保正常使用。如有异常应立即报修,注明故障情况,不得“带病”运行。
5、贵重仪器设备应建立保养检修记录,每次维修情况需详细记录在《仪器维修保养记录册》上。
6、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由设备部负责。仪器报修,应填写“仪器设备修理单”,写明损坏原因和部位,并备案,送设备部修理。
7、新购置仪器要开箱检查、核对、试用,如发现破损,配件缺少或不能正常使用,应立即和采购部、设备部联系。
8、仪器每次使用应登记,用完后,应及时消毒、擦去表面灰尘、污渍、放置在固定位置。
9、长期不用的仪器,每月要接通电源开机一次,开机时间约半小时,以出潮气,防止仪器内部短路或击穿。
10、仪器出现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请修理人员修理。不可随意乱动,以防故障扩大和发生事故。
第三篇: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院部特制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2、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3、对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患者“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4、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5、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生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7、进行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8、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9、“腕带”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0、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戴“腕带”,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1、“腕带”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1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3、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岳阳市长炼医院
2017-5-18
附一
重点环节的身份识别流程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2、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书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3、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4、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再次的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家属进行查对。
5、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6、病人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室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生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7、在手术安全核对表上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
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检验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集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3、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聚。
输血前需两人带病历、交叉配血单到床头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核对患者身份证明;⑶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工作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名。
急诊科、病房、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
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与“转科病人交接认定表”中。
2、产妇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3、其它转科病人按“转科病人交接登记本”的要求规范填写。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门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医院管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
END
—
第四篇: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住院患者必须佩带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或遗失需补戴,确保腕带 佩戴完好
2、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严格执行查 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 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3、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 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4、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 施和记录(本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附1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1、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
在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2、填写腕带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3、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4、医务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5、确保一人一碗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6、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对床头卡的使用制度
床头卡是准确识别病人的有效信息,填写床头卡上的内容要字迹清晰、准确。对护理工作者床头卡的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诊断、入院日期、护理级别及给予的饮食情况,一目了然,更直接、准确的了解病人。对患者床头卡的填写内容破那个包括科主任、科护士长、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告知患者有需要时能够更快的找到执行者。
第五篇: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院部特制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2、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3、对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患者“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4、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5、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生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7、进行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8、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9、“腕带”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0、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戴“腕带”,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1、“腕带”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1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3、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岳阳市长炼医院
2017-5-18
附一
重点环节的身份识别流程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2、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书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3、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4、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再次的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家属进行查对。
5、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6、病人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室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生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7、在手术安全核对表上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检验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集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3、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聚。
输血前需两人带病历、交叉配血单到床头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核对患者身份证明;⑶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工作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名。急诊科、病房、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
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与“转科病人交接认定表”中。
2、产妇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3、其它转科病人按“转科病人交接登记本”的要求规范填写。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门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医院管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