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高考满分作文900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可不可以信友谊?可不可以信未来?可不可以相信好朋友一辈子不分开?
——题记
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相遇?是平淡无奇如镜湖,还是慷慨激昂如高歌?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相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是争锋相对共成长?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相知?是考试前的相互激励,还是生活中的相互帮助?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即将面临的分别?是不舍的哀伤还是梦想实现的祝福?任何语言已不能表达出我的感情了。青春总会这样,布满幸福的哀伤。有倾盆大雨的轰轰烈烈,有落叶知秋的淡淡哀愁,有懵懂无知的青涩,也有历经风雨后的成熟。我是开心的,高中三年,有你陪我度过这段人生最美的时光。
“谢谢你”,我很严肃地要对你说:“朋友,我们永远一起前行。”我知道你一定会大笑,犹如我第一次见你,隔着阳光,我只看见你的牙齿。我想,就是那时咱们已经定下了不解的缘,只是那时的我还很无知。
我想如果有人问我同学关系如何,我一定表示非常满意。不得不说,这也是因为你。我们共同竞争也能彼此激励,我们也会因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争执不下,也能一起勾肩搭背走去食堂打饭。纵使我们的性格南辕北辙,但是我们的友谊确实牢坚不摧的。你在我眼里,是同学,是朋友,更是我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无论如何我都祝福你。
三年的时间我们都足够了解彼此,最爱海子的诗的小胖妞,我们都已经成长,或许是在儿时的游戏里。比如贪吃蛇,教会我们击败我们的不是前方的阻挡,而是越来越长的身体;比如俄罗斯方块,教会我们成功都会消失不见,而错误却会累积;比如魂斗罗,教会我们让你死亡的不是前方的敌人而是背后的黑枪。三年的时间已经长到我们都已长大,却还是短得我还舍不得与你分离。
朋友,谢谢你三年来对我的理解与包容,谢谢你总是为我着想。“一个人总是要走过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所以朋友,即使分别,我们也要报以高歌!
可不可以信友谊?可不可以信未来?可不可以相信好朋友一辈子不分开?若是可以,让我们为这份友谊立下一份誓言,让它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后记
第二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本站推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课前学习【学习目标】
1.了解海子以及他的创作风格;熟读,最好能够背诵本诗。
2.通过对“从明天起”“只愿”等关键诗句的理解,理解海子的幸福观以及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词语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劈.柴
2)眷.属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北大三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被称为北大三大诗人,同时他们也是朋友)之一。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2.关于背景
①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小屋是学校分给他的,房间里没有电器。常年焚烧着印度香的小屋里,矮身量、红脸膛、头发凌乱的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把收入的大部分寄给父母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供三个弟弟上学。他不谙世事却知道昌平最便宜的誊印店是哪一家。
②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的理想是成为诗歌王者,他曾说:“在一个衰竭实利的时代,我要为英雄主义作证。这是我的本分!”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愿。诗人写作此诗时,在事业、亲情、爱情方面都是十分失意的,人们几乎都无法理解它的诗歌理想。
③写完此诗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慢行道上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2.名家品评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课堂学习【整体感知】
1、在诗中,诗人多次提到“幸福”,并且拟想了幸福生活的画面,诗人为我们展现了哪几幅画面?如何理解?
2.诗人为什么反复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今天起”?
3.诗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4、体验探究:海子在诗中说要将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可他最终选择的却是拒绝这种尘世的幸福,为什么?
课后学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劈柴
劈叉
劈面
劈头盖脸
B.回旋
旋律
旋涡
旋转乾坤 C.眷属
属地
属性
纯属虚构
D.朝圣
朝野
朝见
面朝大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人们消费选择的拓宽,黄金周开始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向其他行业广泛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正从假日消费中分得“黄金”。
B.“福娃”和“海宝”作为最近几年我国知名度最大的动漫形象,完全符合打造成经典卡通形象的可能性。
C.诚信教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D.我国的文言文,受孕于先秦诸子的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因而一开始就具备密切联系实际、忠实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3、将下面三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语意)①幸福感是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②幸福感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③幸福感是对生活的主观主义和满意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56年写的《海》一诗,完成1——3题。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摸着潮湿的衣角,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诗人是如何描写自己对大海的感受的?
2.本诗描写大海的顺序是什么?
3.诗人是如何向我们展示大海形象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下自己的感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首诗的阅读史
在海子的作品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了。它不仅出现在各种新诗选本中,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流行歌手谱曲演唱,更被房地产公司用作铺天盖地的广告。在经过出版、评论、教育以及大众文化多重传播环节的复杂运动之后,它已经逐渐凝定为一首“代表作”,成为普通读者心目中海子诗歌最通俗的形象。有意思的是,20年来,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阅读接受的差异,使得这首诗也如同一面小小的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文/冷霜
1989年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的消息令诗坛震惊,这个生前只在小范围内略具声名的年轻诗人的作品也由此受到更多同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由于他的好友诗人骆一禾(同年初夏亦因脑血管突发大面积出血去世)、西川等人的努力,也由于海子诗歌自身的魅力,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诗在诗歌爱好者中迅速地传播开来。1991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周俊、张维编)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海子的短诗、长诗节选、散文、小说和诗论等,第一次较集中地展示出海子创作的全貌。1993年,海子母校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未名湖诗会”将时间从以往的5月移至他的忌辰3月26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的几年里,诗会总是以朗诵他的抒情诗《祖国(或以梦为马)》作为开场。
这一时期的诗歌氛围仍然遗留着浓厚的1980年代后期风气的影响,混合着“诗歌崇拜”、对形而上学观念的热衷和对已然来临的市场化社会的抗拒,因而更受其时诗歌爱好者(往往也就是潜在的或正在成长的诗人)喜爱的诗,是《祖国(或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等,它们音韵更为铿锵,在日后看来不乏矫情的诵读中也更易显出决绝和“悲壮”的姿态。不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同样能满足这种“自恋”。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姜涛在1990年代初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社社长,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某一年春天,他和一些喜爱诗歌的朋友结伴去植物园,其中一个喝醉的朋友,竟在出门时于门口席地而坐,对着四周的游客高声朗诵这首诗。这一行为颇令游客惊异,有人竟误以为是乞讨,在他身边投下了零钱。
这则轶事像是恰好为这首写于海子辞世前两个月的短诗提供了一个注脚:在诗中,诗人内心的冲突正是源于精神的骄傲和世俗现实的坚硬之间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在1990年代前期很多诗歌爱好者那里并不陌生,因而在这首诗中获得慰藉和共鸣。
1995年,西川编《海子的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西川编《海子诗全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海子作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使得这首诗开始为全国的中学生所知。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历来要同时满足多项标准,按照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刘真福先生的归纳,它们至少包括“经典性”“教学的适用性”“进步性”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显然与它语言的质朴和意象的温暖、明朗有关,看上去,诗中的情感似乎纯净而超脱,然而,它在实际教学中却给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难题。一方面,中学生们往往不易体会这首诗表面的单纯之下所隐含的矛盾,在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记录中,学生们初读的反应是“乐观向上”“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而当教师进行启发并辅以海子生平的介绍,他又必须面对如何向学生们解释海子自杀原因的困境,因为语文教育同时也得承担人生观教育的功能。
一面要向学生解释海子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在两种“幸福”之间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追求作为诗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一面却要提醒他们,“不能学习海子的做法”,难免招致学生的疑问:既然这么消极,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一位浙江的中学教师撰文读解了这首“决绝人世的告白”之后进而发问:“有着如此消极思想感情的诗歌,怎么能成为中学生的语文教材?”
正是由于中学教学中遇到的这种接受上的困境,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教材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被撤下了。不过,在很多高中语文的选读教材或读物中它仍然有很高的入选率,如钱理群主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卷——中国现代文学名作互动点评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徐中玉主编的《新课标语文学本》高中卷的《现代诗歌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王家新主编的“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语文出版社,2005)等,2007年,北京市新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也选入了这首诗。
而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开始进入大众文化的流通领域。从1998年开启的房地产市场化热潮中,这首诗被各地的房地产公司频频用于其广告文案,从上海、深圳、到海口、长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语都曾被印在海景房和“高尚别墅”的大幅户外广告板上。海子诗中这两个短句,以化俗为雅的方式勾勒出他生命理想的幻境,在1990年代后期加速推进市场经济而带来的都市空间的巨大变化中,被挪用成一则标语,煽动着人们对宜居的欲望。而这种反复出现的“创意”,也多少是因为,很多早期从事广告文案策划的人员,都曾是1980以及1990年代前期的诗歌爱好者或文学青年。
到了新世纪,网络的日渐普及正好迎面遇上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人,对这首诗的接受又呈现出一些有趣的新变化,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论坛和QQ的签名档里,或是被“取其精华”、掐头去尾地用作博客名称,在一些论坛里,这首诗被列为“小资必读”,而在另一些地方,它常被引用作为职场励志的格言。在今年春天刚刚出版的一本励志读物《一切梦想靠行动》中,对这首诗的征引之后,导出的是如下的训诲:“有了梦想,我们也就有了明确目标的力量。你可以拥有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只要你确实地知道它是你想要的,并确定知道你为什么想要它。我们的梦想要足够清晰,也不要太贪心。只要健康向上,积极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实现。”
无论是“小资化”还是“励志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取消语境和碎片化的读取方式。原诗中蕴含的痛苦和心理冲突已经不再作为阅读的重点所在,或者,被拼贴成物欲消费的对象。语言表层的简单和温暖被剥离出来,正适于偏爱甜腻的胃口。
当然,这并非这首诗20年命运的全部。一如诗人臧棣在为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诗歌遗产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其身后始终吸引着诗人同行与读者深入持久的阅读。在这个3月,至少将有5场以上纪念性的朗诵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其中一场即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名,这首卓越的抒情短诗,仍将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提示着对精神性价值的毫不妥协的关怀。
第三篇:浅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浅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摘要:通过对海子及其代表作的解读,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海子才是以人为本的,才是对他及读者的尊重。
关键词:海子 诗歌 解读
在当代诗坛上,诗歌成就超过海子的不乏其人,人格魅力得到公认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却没有哪个诗人像海子一样惹人关注。海子是个完全回归生命本真、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一直陶醉在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而身心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钦佩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仍然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不懈追求,对他本人的介绍和对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解读不能神化,应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海子才是以人为本的,才是对他及读者的尊重。
以下是我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解读,和同样喜欢海子诗的同好商榷: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的首节似乎让我们感觉出诗人终于找到了幸福与快乐的基础——那就是心灵的自由,自由与快乐也只在人们的心里。而这样的自由与完美终于被诗人发现——那就是在这样的简单之中。同时为我们展现出“平凡人”,“自由闲散人”,“隐逸诗人”三幅幸福生活的图景,主要营造幸福生活所需的物质层面的事。在时间意念里,“明天”代表未来,“今天”代表现实,“昨天”代表过去。从明天起才做一个幸福的人,那很显然的,过去的海子和现在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通过诗中海子自己的描述,我们看到,他对明天的幸福生活的期望仅仅只是“喂马,劈柴”这样的山乡田园生活,暗示了现实中他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所以,他希望回归自然生存状态。“周游世界” 是诗人的理想,那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充分向世界开放,充分享有这个世界。自由与完美的追求是诗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诗人丝毫没有任何怨世的情绪,反而只有一种真善美的呼唤......“关心粮食和蔬菜”——重复这样的简单。“粮食和蔬菜”本来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元素。“关心粮食和蔬菜”表现出诗人终于顿悟:只要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可以发现生命的真谛,身心回归本真,快乐接踵而至。诗人顿悟:我们所以追求的一切原来都在简单中,获得了这样的境界,心灵就“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获得一种真正超然、洒脱、从容......“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也许,就像他喜爱的 2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拥有的那座木屋,是他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展望,是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这句话在诗的首章末尾出现,表达了诗人既能融入尘世的日常幸福,又保持作形而上之观照和思考的愿望;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第二节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当诗人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幸福感受时,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尽管他的幸福如闪电,短暂即逝,但是他仍然忍不住要把自己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幸福感告诉亲人。告诉亲人的是什么呢?告诉他们我已经能过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小康生活,还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自己知道,如果明天做不到这一切,恐怕明天也仍然幸福不起来,那么,所谓明天的幸福就不过是幻想和梦呓而已。作为一个自尊而敏感的高级知识分子,那点幻想中的幸福如果都得不到的话,他的绝望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他“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那潜台词就是 3 说:以前没有或很少与亲人通信,他的密友西川的回忆中说:“我想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 “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海子在昌平的生活是相当寂寞的”。相当寂寞的海子曾经在1989年初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原本生活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的他已经倍觉孤独寂寞,所以,常常寄情于家乡的山川草木,而如今,连一向钟爱的乡村都已变得陌生,这种失落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缺少交流与沟通使海子没有宣泄压力的途径,他倍感寂寞,他渴望与人交流。“从明天起”的多次重复,表明诗人的今天依然被一种难于言表的外力所困扰、束缚,肯定有过本能的“反抗或挣脱”。这似乎能让我们理解海子后来的那唯一的一句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再次验证了上述的浅析,看到他那饱满的人格魅力而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与致美的震撼。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的第三节是祝福,卒章显志。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 4 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运用对比手法,把你和我的幸福对立了起来,言下之意就是,你们的幸福只能存在于凡尘俗世中,而我的幸福在春暖花开的海边,“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平白,温暖的话语,以坦诚,沉静的语气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每个人的真挚祝福。同时,对自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隐讳,不矫饰,毫无保留的的展示给众生,他是通体透明的。
海子一直是生活在矛盾的痛苦中的,也一直在这个漩涡中苦苦挣扎,我们从他的有代表性的几首诗作中可以探寻到他挣扎的痕迹: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节选自《村庄》
在海子的诗歌里,未被工业污染,未被世俗异化的村庄与田园往往成为他慰藉心灵的场所,追寻理想的家园。他常常在诗中描写麦地、土地、村庄、云朵、羔羊等纯洁美好的田园景象。但即便如此,也掩抑不住他内心深深地孤寂感,以及那份由孤寂而生的失落。村庄的昏暗,凄冷成了他珍惜的理由,晴空万里却仍然不能使他摆脱永恒的悲伤。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节选自《春天,十个海子》
从这首写作于他临死前12天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子深夜不眠,伏案而就的绝笔之作中那欲脱离乱哄哄的俗世的内心和不可抗拒的浓郁的“死亡情结”。
他甚至早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死法: 我们走到了人类的尽头 我还爱着。虽然我爱的是火 而不是人类这一堆灰烬 ......
我的太阳之轮从头颅从肝脏匆匆碾过 那时我已被时间锯开 两头流着血,碾成了碎片
——《太阳》
我们不难想象,当自信而又自视甚高的他被朋友和别人不理解、误会、欺骗甚至是攻击时,他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当他灵魂聊以寄托的诗歌也得不到认可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是失望了。一个与生俱来就有浓浓悲剧色彩的人,他对生还有什么眷恋呢,“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精神的完美与现实的挣扎注定将海子这样的诗人推进人生的两难境地:一种随庸人们逐流,向现实妥协,继而为自己的人生开创出另一片 6 天地,换种说法,不做诗人或做不纯正的诗人;一种是继续孤守精神的阵地,在人生的绝望中痛苦地如顾城们死去,这样他们还是诗人。海子选择了后者,于是“所有的明天”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便是对“今日”的绝望,所有“祝愿”就是对现实的嘲讽与无奈。而他给我们留一具孤独的背影,独自面对大海,面向“春暖花开的精神乐园”,追求幸福。对于海子自己来说,他用死亡去寻找“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路径。
因此,我认为海子不是单纯的为诗歌而死。他与世人保持着精神距离,但是他不能够从内心到人格都保持自立,他是被自己长期封闭压抑的生活,孤独寂寞的情感世界挤垮的,只是他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罢了。
主要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864706.html?si=2(海子的密友西川对海子自杀原因的回答)
学术批评网(www.xiexiebang.com)2002年10月28日 刘大生《病句走大运》 《海子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2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谭五昌编著
第四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议论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议论文
泰戈尔曾说:“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年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战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争”。
或许是因为与诗人经历与心态的不同,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未免有些过于消极。在我看来,人生应该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快乐与否,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叔本华是个作茧自缚的天才。对人性的丑恶看得太过透彻,导致了他孤僻自闭的性格。他的思想里有着深刻的阴暗与错乱,折射出他内心极度的敏感与悲观。这一切足以遮挡住他望向光明的眼睛,使他对一切事物永远持有悲观的怀疑态度。他甚至不愿意去理发店理发,而原因竟然是,他认为理发师手中锋利的刀片,随时能要了他的命。
“人是痛苦的动物”。他终于带着他的叹息与满腹的郁郁走向了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对于他的哲学,我无法发表什么观点,但他这种极度悲观的心态,却导致了他灰暗的一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另一位作家,史铁生。一场车祸彻底粉碎了他年少轻狂的书生意气,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几乎全部化为了泡影,让他顿生心死意绝的悲凉。然而,在通过与地坛相处的日子里,他从最初的逃避现实,渐渐学会了正视伤痛,面对生活,树立了重新开始的信念,并从中悟出了“死,其实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这个世界上,你唯一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是永远流逝的”。
读他的书,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与一位经历挫折,却依然微笑着的智者对话。他自动控制我,其实生活诉全部智慧便在于一个乐观的心态。乐观,是一扇心灵的窗子,无论何时,打开窗户,便会有明媚的阳光涌进,邀约一些花香或白云;乐观,是一根心灵的琴弦,纵使客去茶亦凉,轻拨琴弦,仍会有优雅的乐曲响起,将夜的孤寂化为迷离的乐章。心怀乐观,我们就有理由坚信——明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五篇:面朝大海_春暖花开_说课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课稿
鹿邑县高中王 萍
一、说教材
“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新课程标准
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要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这首诗的语言质朴、纯真,意象单纯,明净,这也是海子诗歌中最温暖的诗篇。诗中有很多充满希望的词眼,“灿烂”“祝福”,但温暖的春天背后隐藏着挥之不去悲凉感。他最终没有摆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他选择在靠近大海的地方卧轨自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的要求,我把本课设定为三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感受诗意。
2、品味意象,体验诗情,与诗人对话。
3、合作探究,感知幸福,珍爱生命。
说明:诗歌教学应该重视从诗歌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诗情和意趣。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
听
—— 欣赏法(赏析诗文)
诵
品——讲解法(赏析引导)
评——探讨法(赏析升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课时:一课时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感悟法——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表达的感情。
2、探究意象法 ——意象分析,理解诗歌内涵。
3、讨论法 ——小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人人都在追问自己是否幸福,著名诗人海子也曾这样叩问自己并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抒情名篇。
(二)自学检测
海子—陨落的天才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的诗集有<<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
1989年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6岁.海子,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理想主义。海子短暂的一生,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是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诗歌写作背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
(三)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之后提出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解决。
1、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2、指名朗读。
提问:你在读中感觉到,此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明确: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3、自读研讨,理解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第一组:
①、在第一节中,海子想象中的美好的田园牧歌是什么样子的?
②、在第二节中,海子走入群体,他想干什么?
③、在第三节中,海子对人们的祝愿是什么?
明确:
①、田园牧歌:喂马、劈柴、旅游、有饭吃、有菜下、有面朝大海的房子且春暖花开,这是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哟!
②、和亲人沟通。
③、祝愿人们: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生活多幸福。
海子,他向往田园生活,主动与人沟通,真诚祝愿大家。如此看来,这是一个有着美好生活的正常人哟!可是,果真如此吗?非也!让我们来作更加深入的研讨。
第二组:
①、在一、二节中,有几个“从明天起”?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这有什么“弦外之音”,这意味着什么?
②、在第三节中,诗人在祝愿人们的同时,说自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只愿”一词,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情绪?
明确:
①、从明天开始,一方面意味着昨天、今天的诗人可能活得并不幸福,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和大家一样获得幸福的人,我们知道“明天” 常常让人产生憧憬,不是有首歌就叫“明天会更好”吗?这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渴望融入尘世生活中去。但,明天又往往是不确定的,俗话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其实也就暗示了诗人他可能始终无法获得幸福。“从明天起”,恰恰说明了今天的暗淡!
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是个沉湎于心灵孤独的诗人。
②、“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4、迁移延伸:李晓《 好好活着就是爱》
说明:这是一篇以海子母亲的口吻写给海子的文章,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海子的死给母亲带来的伤痛和母亲深沉的爱。在这设置这一篇文章主要是为下面第五题的解题做铺垫。
5、合作探究(重难点):
对于海子的生命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说明:本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引入海子的自杀,让学生在体会诗人的精神追求的同时,思考海子的生命选择,从而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意义。
你是怎样理解和感知幸福的?(本首诗的主题——这是一首关于“幸福”的诗歌。)
说明:高考选作题第四个小题是一个八分的探究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 锻炼、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独特见解。
若学生在探究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看法,那老师就可以作出适当的引导,并说明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同时要鼓励学生深入作者灵魂深处,不能作旁观者,而要做诗歌的主人公,让自己的灵魂与诗融为一体,这样才能领略诗的神韵。
6、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写一段我与海子的对话。
附: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 晓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当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
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的唇间不停地呼唤的乳名。
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
润。
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颂歌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