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吸烟心理分析及矫正方法
仁怀市育人中学德育教育宣传资料
中学生吸烟心理分析及矫正方法
吸烟对青少年的身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赌博、逃学等其它不良行为的媒介。从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吸烟的因素有多方面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对症下药,对他们这种危害自身的行为进行矫正。
一、中学生吸烟的危害:中学生吸烟,具有明显的危害性:首先,吸烟危害中学生的健康。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吸烟对他们的呼吸器官和神经系统等都是十分有害的。其次,吸烟影响中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滋长,实际生活中,一些不肯刻苦学习的中学生,思想空虚,常在吸烟中消磨时间;同时,那些沾上赌博、逃学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多数人也会抽烟。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其他不良行为的媒介。最后,由于烟需要花钱去买,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吸烟,易交上坏朋友,因此,中学生吸烟容易成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发因素。
二、心理分析:
1、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心理分析:(1)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充斥着吸烟的镜头。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家庭的影响。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且主要是父亲。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极少数甚至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好奇性。第三,学校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2)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第一,年龄和生理方面。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了,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第二,认识方面。大多数中学生明白吸烟是不好的,是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他们也知道未成年人不能吸烟、中学生守则规定不能吸烟。但是,许多中学生对吸烟的危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三,情绪和意志方面。中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恼时吸烟,高兴时吸烟,情绪会更加焕发,明显获得愉快的体验;烦恼时吸烟,情绪会感到轻松,暂时转移了烦恼。我曾在中学生中进行过关于戒烟的调查。吸烟的男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33%,吸烟的女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29%。由此可见,时常吸烟的中学生,无论男女,表现出对戒烟缺乏坚强的意志。第四,动机方面。中学生开始吸烟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某项对中学生吸烟动机的调查,我们按动机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排列如下:(1)出于好奇心,想尝试一下,带有游戏性质的;(2)同学的影响,在其他同学劝其吸烟的推动下才吸烟的;(3)为了解除烦恼,1
如被老师和父母批评了、考试不及格了、或者与同学发生重大冲突了等等,吸烟是为了排除不快的情绪;(4)出于模枋吸烟的姿势和气派,认为大人吸烟样子潇洒、风度不凡,于是跟着学起来了;(5)受大人的鼓动,有的是受成年坏人的唆使。第五,习惯方面。中学生吸烟大多数是习惯性吸烟,一般说还谈不上烟瘾。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常常还会有其他的不良行为习惯,如逃学、赌博、小偷小摸等。
三、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矫正
据说,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38岁时国因病戒烟,但很快就失败了,他又恢复每天抽烟20支,以后在67岁时得了颌癌。我国成年人的戒烟情况也充分说明,戒烟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对已经吸烟的青少年,让他们戒掉,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不是说已经吸烟的青少年就无法戒烟,很多戒烟的实例说明,戒烟最重要的是依靠意志的力量,也就是说靠社会的意志和个人的意志。对于学生的吸烟事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堵”和“罚”的角度来处理学生,而应该全方面思索我们自己所做的有没有落到实处:
(1)重视社会环境。国家教委在《中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学生禁止吸烟。《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禁止或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做烟草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我们说,首要的是要真正认真落实对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禁烟教育。同时,社会应加强禁止有关香烟的宣传,采取逐步建立无烟区的措施,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社会良好的禁烟环境,是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根本前提。
(2)重视家庭环境。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或中小学生的家长,吸烟现象是很普遍的。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研究表明,父亲吸烟,对儿子有很大的影响;而母亲若是吸烟者,其女儿吸烟的可能性就大。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在此之前可先做到在子女面前不吸烟,进一步要做到家庭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由于目前青少年吸烟年龄趋低,对于出于好奇心偶尔沾上烟的初中生,家长要严加管教,不能姑息。如发现孩子已有多次吸烟行为,应与学校联系,并对自己子女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3)重视学校环境。<1>学校要逐步做到禁止吸烟,在此以前,全体教师要减少吸烟,特别是减少在学校里吸烟,做到不在有学生的场合吸烟。教师以身作则,同样也表现在减少吸烟和禁止吸烟方面。<2>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同时,要比较详细地对吸烟的危害作科学说明。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我们组织了有意义的“禁烟”宣传活动,让中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让中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3>发现吸烟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处罚,而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矫正。先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配备德育导师进行结对互助,督促他们改正。
(4)心理治疗方法。青少年戒烟应该当机立断,一下子停止吸烟,切断香烟对身体的损害。实际情况表明,青少年吸烟者一般都能治疗过程中有效地戒烟。问题在于控止吸烟的复发,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吸不反复,甚至一次戒掉,这才是成功的戒烟。为了保使青少年成功地戒烟,我们采取下列心理治疗方法:
A、厌恶疗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青少年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一旦形成讨厌吸烟的倾向,青少年就不会去抽烟了。如对吸烟的中学生放映吸烟死于肺癌的电影,或其他现身说法的教育,如某一次带他们去看因烟头而导致的特大火灾现场,让他们看后确实感到害怕、感到吸烟的危害性,从而厌恶吸烟。
B、价值改变。许多中学生吸烟是为了自我显示,表示自己具有真正男子汉的成熟形象,很有风度。因此,采取改变与吸烟有关的价值观念,使吸烟的中学生感到吸烟有损于中学生的纯真形象,吸烟只有让他人产生恶感,显示出的是不良品行的倾向,这样,他们就会在新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有效地做到不再吸烟。
C、切断消极影响源。一部分学生是在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的影响下,开始吸烟和逐步学会吸烟的。实际上,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成了一种强化吸烟的因素。现在采取割断消极影响源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不让他们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实质上是让他们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他们已有一定的分辨力和抵制力,不易再受别人的吸烟行为影响。
D、增强压力法。周围的人要支持中学生的戒烟行为,家长、老师以及好朋友要经常支持抽烟者向不抽烟转化,对他们要表示信任、期望成功的成度。这种压力是中学生戒烟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和监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烟的复发。
我国的青少年吸烟情况是严重的,在世界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少年难过吸烟关”,很少有人在25岁以后才开始学吸烟。通常,开始吸烟的年龄是在年轻时代,不少的是在15岁以下,据统计,目前我国9-12岁小学约有10%-15%吸烟;12-15岁的初高中生约有35%以上的吸烟;16岁以上的高中生、大学生吸烟者则占75%。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情而真切的告诉我们为人师者:救救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
注:阅读完后每人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到1000字之间),于下周星期一交到政教处。
育人中学政教处
2012年5月31日
第二篇: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模版)
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
报载,中国城市中学生中男生吸烟比例已高达40%,少数女生也有吸烟行为。校内的寝室、厕所,校外的公园、电影院都成了他们避开老师和家长吸烟的最佳场所。研究表明,吸烟学生中60%有撒谎、偷窃、搜身、赌博等不良行为。面对如此严重的“毒情”,广大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在分析中学生吸烟这一问题时过分地强调社会、家庭等客体环境的影响。其实,中学生吸烟这一不良行为并不是外界的不良影响所直接决定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主观认识和意向活动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认真分析学生主体心理上的原因,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吸烟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上的偏差:
一、标新立异心理。
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一心理。
二、追求风度心理。
目前,电影电视录相等娱乐传播媒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极大。一些吸烟学生承认他们吸烟完全学自银幕上的偶像和英雄人物,觉得吸烟很有风度,有男子汉味。的确,这些道德认识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的中学生往往错误地将吸烟与威武、洒脱联系在一起。
三、好奇玩玩心理。
这部分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亲身实践一下,但克制力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开始只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情,哪知一抽不可收。
四、交际心理。
这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上香烟外交的影响,借香烟来拉关系,搞交际,显示哥们之间的情义。
五、摆阔心理。
这些学生不买烟则已,一买全是“大中华”“红塔山”“万宝路”“剑”等中外高档名烟。想以此显示其富有,是“款爷”,借此压服别的同学,在班上树立“钱”威。
六、屈从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一些学生受到伙伴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志薄弱,屈从于外部诱惑或压力,也吸上了烟。
通过以上心理分析,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在解决学生吸烟问题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在治本。
学校除了严令禁止学生吸烟,对违者给予惩罚外,更重要的是在心理的深度上加以疏导、纠正,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否则,只会煞一时之风,而不能持久,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二、防微杜渐。
学校应从开端、苗头抓起,某学生、某班级一有吸烟的端倪,立即组织人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让它有所发展,否则成了习惯,改正就难了!
三、齐抓共管。
学校应提高全体教师对吸烟危害严重性的认识,要求他们当学生面不吸烟,并动员教导、政教、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力量,共同治理,形成一种反吸烟教育的氛围。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与社区、家庭联系,取得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管理,不让学生有发生不良行为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心理矫正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障碍心理娇治 摘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中学学生心理障碍呈现新的特点和动向,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娇治。一引言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 ”份报告中这样预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要求,出现了不少巫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他们心理上一旦产生障碍,便容易焦虑、厌倦、自卑与压抑,时常出现厌学、弃学等现象。如何及时诊断此类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二当代农村中学生现状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近年来,我们通过心理调查、咨询活动了解到,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情绪类问题 1.思想封闭。心理障碍生在一个班中所占比例较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不被多数人所接受,他们与多数人不“合群”,显得较为孤单。在此情况下,他们很想找到一些“知音”和同盟者,改变孤立的局面,但由于自感处在被排挤、冷落的地位,其思想封闭,心理闭塞,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2,精神颓废。心理障碍生意志薄弱。他们也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愿望,有的上进心还很强。但他们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意志薄弱的缺陷,成为制约他们进步的严重障碍。不突破这种障碍就很难前进。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家人的溺爱,使当代中学生助长了自我意识,淡化了公众意识少了苦干、实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少了热心公益活动、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少了谦虚、诚实的美德。他们学习时,畏难怕苦劳动时,嫌脏怕累。
二、学习类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享乐思想也逐渐滋生,不少学生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气氛和严格的要求,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信心,因而放松学习,懒獭散散,不刻苦,厌听讲,厌作业,厌考试,有的逃学,上游戏厅,进网吧,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此外,中学生面临升学的遴选,竞争激烈自不待言,因压力大而焦虑不安,情绪失控,自我评价失当,学习不稳定,考试失常,导致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形成。
三、人际关系问服’ 1.与教师的关系。当代中学生心理敏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很想让有身居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很想得到他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但他们自命清高,希望独立,希望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对他人尤其是对师长存在着戒备心理,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希望师长干预,总认为师长以一种监视的眼光看着自己,倘若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处处和自己过不去,暴露抵触情绪,拒绝老师的帮教。2.与同学的关系。这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部分学生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认为他对朋友不忠诚,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为此,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3.与父母的关系。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缺少理解,家庭关系不和,也有因父母行为不良,使子女厌恶、鄙视,在心灵深处留下创伤。
四、情感类问理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趋明显,性意识渐趋成熟。此时,思想较敏感,情绪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主要表现有:①矛盾型:在对待自身生理变化和与异性交往上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既渴望与异性交往又害怕交往,在异性面前不知所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经常陷人莫名的苦恼。②早恋型:性意识萌发,但缺乏正确的引导,某些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专注于某一异性身上,表现为,“早恋” 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还会出现性过错。综上所述,当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我封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朋友少,经常独
处,甚至与父母的交往都有一定的困难 ②过分依赖型—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和主见,在群体中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这以部分女生为主 ③自我中心型—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极强的支配欲、表现欲,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协作意识很差 ④感情投射型—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家庭、群体和社会中的角色如易发生角色的错位 ⑤情感转移型—因感情上某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受到刺激、伤害,将自己的感情转移至某一特定的人身上,以填补感情的空虚。三学生心理障碍原因探究
一、家庭原因 1.缺少父母的赞导。各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茶,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近年来夫妻双双在外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农村老家,留下了“6199”部队,也留下了家庭教育的真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第三代存在明显的代沟,不能掌控他们的思想意识,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2.家庭缺损。家庭缺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这种缺损实际上是育人的缺损,影响到对子女的终身教育。特别是那些离异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人关系变得冷漠、紧张,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有甚者,还可能造成其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3.家长压力。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逐渐成熟阶段,他们开始关心家事,体贴、孝顺父母,希望为父母排忧解难,尤其是农村学生更希望为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但部分家长期望值过高,自觉不自觉地将考取重点学校或名牌学校作为衡量子女优劣的标准,无形之中给子女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焦虑情绪。
二、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周围的娱乐设施比比皆是,社会氛围与学校的教育氛围极不协调,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侵袭着学生健康的心灵,中学生涉世未深,对这些不良风气缺乏天然的免疫力。加之法制不完善,有些地方执法力度不大,导致部分学生学无动力,行无约束,精神颓废。
三、学校的原因 1.竟争的原因。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昔日老师常常对他们特别关注,使他们有一种“天 ’自己不再是班上的前几名,不再之骄子”的感觉。如今,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就发现高手云集,有老师成天围着自己转,这时大家都想找回当初的自我以改变窘迫的处境。然而,学习不是一墩而就的事,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当现实与理想相悖时,有的同学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奋起直追,有的同学则沉溺于昔日的辉煌,有的同学面对今日的落伍,一撅不振。2.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原因。初、高中的学习课程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在授课方式、学习方法上都与小学有明显的变化,有些同学不能适应这个变化,学习成绩下滑,心理上自然承受不了,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四、个体原因 这方面有学生正常生理现象的因素,也有部分学生与生俱来的畸形心态的因素。这样,在部分、攀比风、拜金主义等陋习,这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生中就存在着“讲义气” 四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治
一、情绪类问题矫治 1.利用课堂主渠道和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一项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疾病,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定期走访,走访时要做到针对性强,切忌漫无边际的交流要态度诚恳,特别是对差生的家长,不能让他们代学生受过要尽可能注意活跃交流气氛,使家长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谈话。这样,家长便会以积极的态度予以配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
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 月 17 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 ”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理解、不尊重他们。针对农村中学的特殊情况,可以让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回家探望关心子女,或定时与子女、老师电话联络,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作用” 即教师要影响学生时,不都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响集体,再由集体去影响每个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平行地进行。这就使学生认识到,他个人的行为不只是要对自己一个人负责,而且要对整个班集体负责。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班级和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群体活动来培养和塑造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健全的自我管理机制、正确的舆论、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集体。
二、学习类问题娇治 1.有效地创设科学学习的情境。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会读书,不会利用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所以,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中自己是关系学习成败最重要的因素,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诚恳地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适当的时候,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克服怕苦畏难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心理转换。2.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重言不重行,重说服不重实际锻炼。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品训而在于实行。”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所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成为学生个人信念,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例如,在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间合作、谦让的良好品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次大阅兵。再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风纪督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校园文明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变他律行为为自律行为,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
三、人际关系问题矫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已的心奉献给他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充分信任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向你倾吐心中的迷惑和不快。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情感类问题矫治 1.及早发现、及时引导。中学生关注异性,被异性吸引,恰恰是他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已经长大了。中学生谈恋爱,虽然大多是单纯而且美好的情感,但是,由于他们还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对自己及他人还不能全面的认识,情感易冲动,因此,早恋常常带来不良后果,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影响学习,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必须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尽早发现其对异性不正常的交往,及时实施有效的引导,不能任其发展。与学生交谈有关早恋的问题,“我知道你自己也很紧张,老师可以这样采用以下的方法切人话题:不知所措,因为我们也都是从你这个年龄成长起来的。’你现在遇到的事情,正是很多人都曾经遇到的事情,这实际上正说明,你已经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青年人了,你长大了。我十分想帮助你,如果你愿意听听我的建议„„”讲了以上这段话,相信孩子便会在心理上准备接纳大人的建议,这便是成功的开端。2.消除神秘、正常交往。有实验表明,孩子成长阶段缺乏异性伙伴的正常交往,恰恰是造成青春期一见钟情的原因,异性之间越感到神秘,就越是好奇。因此,限制与异性交往,不是解决早恋问题的好办法,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通过教育使青少年了解自己身体正在发生的变化,消除其神秘感,倡
导男女正常的交往,并且,要使青少年懂得,作为有意志有理性的人,应该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抑制力。可以引导他们: ①群体交往。最好多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更自然的表达自己,以平常心与异性相处。②浅交。与多个异性保持平等的、广泛的交往有助于给双方关系的发展留下一些余地。
五、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引导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正面启发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2,全体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惟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才能实现教育目标。3.差异性原则。同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重视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得以提高,才能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4.主体性原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学生是被动受体和知识容器”的陈腐教育观念,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5.保密性原则。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隐私等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正当泄密,也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6.平等羊重原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只有热爱学生,相信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友好信赖的朋友式关系,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7.客观性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8.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生理、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个所谓的“一,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锤定音” 9.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程度、特点、意念、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10.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还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遵循具体性原则。五后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中学阶段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和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无定法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甚至是在曲折中提高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尤其是不良心理的诊断和矫正。只要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工作定会有声有色,效果定会更加显著。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吸烟心理与防治
浅谈中学生吸烟心理与矫正
【内容提要】吸烟对青少年的身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赌博、逃学等其它不良行为的媒介。从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吸烟的因素有多方面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对症下药,对他们这种危害自身的行为进行矫正。
【关 键 词】中学生 吸烟行为 心理 防治
如果一棵茁壮的大树所结的种子都是畸形的、变态的,结果将如何呢?
据说,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将要达到1000万,其中700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将达200万。同时,据国内近年来对全国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为33.9%,其中男性为61%(2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高达68.9%),女性为7%,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仅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大多数中学生都明白吸烟是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健康,又是违纪行为,但吸烟行为为什么屡禁不止?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心理原因:
1、模仿心理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不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但他们年龄偏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模仿心理强,自制力差。他们觉得家长、老师吸烟的动作很潇洒,于是刻意去模仿成年人吸烟时表现出的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神态,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成熟美”; 看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自己在模仿抽烟时,心理上使自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烟民行列。
2、好奇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山区,从小受吸烟习俗的影响很大。平时,他们看惯了大人们吸着烟做事、吞云吐雾,悠游自在样,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
道,极力想去“探索和实践”,去亲自体验吸烟的滋味。
3、攀比心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学生本来不吸烟,可他们长期与吸烟者接触、交往,自己不吸,岂不“寒酸”?因此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觉得自己也吸烟,才能体现出彼此 “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进而他们觉得吸的香烟品牌低太“寒酸”,吸高档烟才能体现“身份”、“派头”。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互相攀比,所吸烟档次越来越高。
4、逆反心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抗拒手段。学校明文规定吸烟是违纪行为,老师和家长也三令五申不准吸烟。一些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觉得这种逆反行为有冒险乐趣,是勇敢的行为、潇洒的行为,于是出现了愈禁愈吸的怪现象。
5、解脱心理
寄宿生中吸烟的比较多,因为他们一般都远离家庭,生活上自理能力弱,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另外,学习成绩欠佳、特长不突出,或遇到困难挫折便会产生内疚、羞惭,丧失信心。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吸烟、酗酒来逃避现实,以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
6、社交心理
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这种风气对中学生影响明显,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将来社会作准备”。
7、侥幸心理
虽然明知吸烟可致瘾,可引起多种疾病,可许多中学生认为“我的长辈、周围的邻居都吸几十年烟了,也没得病,我怎么会有事?”
8、对烟的错误认识
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
既然如此,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矫正中学生的吸烟行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正确引导教育
首先,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
其次,要详细科学地向学生说明吸烟的危害。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国家法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吸烟是违法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身心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
第三,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意义的“禁烟”活动:让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搜集吸烟有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直观展示,深入宣传。通过活动,让中学生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第四,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评比、主题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之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与同学相处、怎样面对困难与挫折等等。
第五,教师在学校中发现学生吸烟,处理时绝不能简单粗暴,要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取专门的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重视社会氛围
要真正认真落实对中学生的禁烟教育,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采取建立无烟区、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措施,预防和制止中学生吸烟。
2、重视家庭环境。
中学生家长中吸烟现象很普遍,是典型的“榜样”。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家长要做到不吸烟或不在子女面前吸烟,家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
家长绝不能姑息孩子的吸烟行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对子女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办法。
3、重视学校环境。
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此,建立“无烟学校”,教师减少吸烟,做到不在有学生的场合吸烟的行为是非常必要。同时,开展以中学生为重点目标人群,通过通过大型图片展、主题征文活动、培训创建“无烟校园”的专业指导人员等方式帮助中学生远离烟草。还可将“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等内容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将控烟纳入工作计划,制定控烟规章制度。
4、远离消极影响源。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不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使其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
三、采用适当有效的戒烟方法
对烟瘾较重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戒烟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中学生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直至戒烟成功。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切实思考一下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使其健康成长!
这不光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刁占军
第五篇:中学生吸烟原因分析
中学生吸烟原因分析
1、好奇模仿心理:刚刚步入青春期少年,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L。不少吸烟的家长未重视自身行为给孩子的影响。无意中轻率地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不少青少年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还有不少青少年是在同伴的影呐下,你吸我也吸,从而相互模份学会吞云吐雾。
2、交往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此风对青少年影响明显。如在某大学调查表明,男生间相互敬烟已成为习惯,无论路遇,还是同学串门互访,总离不开香烟来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在干部竞选、评优、评奖等都离不开“香烟开路”。许多同学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提高办事效率。”可见,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3、虚荣心理:一些青少年崇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有的女生说:“男生抽烟的姿势好看,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生在这种心理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生好感,顾不得“抽坏身体抽臭嘴”。•
4、夸耀攀比心理:在当今商品社会影响下,大款们摆阔气、讲排场,致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另一些人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
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买进口烟或买国产高档烟的占29.8%。
5、消愁心理:青少年期往往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但又对社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正因为抽烟满足了他们消愁解闷的心理需要,所以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受挫时,特别钟爱这“烟”。
6、对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竟错误认为,所谓吸烟有害身体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我父亲抽了几十年,至今也没什么癌症;隔壁冯大爷从不吸烟,最近却死于肺癌。吸烟未必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