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5篇

时间:2019-05-13 06:3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

西部农村中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学校后勤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积极建设较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使后勤管理化“勤”为“巧”,在“后”要“勤”,在前要“思”,要“谋”,变“勤于应付”为“科学管理”,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学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

后勤管理在一个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学校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学校后勤工作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深入实施,西部农村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已远跟不上现代教育管理的步幅。

一、学校后勤管理现状

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后勤管理还是沿用改革开放中期的管理模式,后勤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管理知识弱化,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工作职能由教学人员兼职,或由老、弱、病、残职工担任,存在文化素质、生活素养、外表形象欠佳等问题。因而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后勤管理工作的现象,不重视培训和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素质。

二、学校后勤管理策略

1、后勤管理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后勤保障。设备的购置、经费的开支、办学条件所必需的各项服务及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都要有后勤人员去创造。学期前,后勤人员要提前到校配齐桌椅,购置办公用品,畅通水、暖、电,洗刷餐饮用具。学期结束后,后勤人员还要进行校园财产管护、校舍维修和建设。总之,后勤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只有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后勤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校园的绿化美化,既可以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伙食管理,不但要管理好饮食卫生和饭菜质量,还要科学安排饮食,合理搭配饭菜,提高伙食质量,增强学生体质。

后勤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责任性,增强服务工作的竞争意识、超前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挑重担,及时落实

后勤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观念,都要树立主人翁精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热情、文明的举止、积极的态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师生排忧解难。后勤人员应该具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勤勤恳恳,不计得失,默默无闻的实干精神。

3、建设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教育事业的重新规划、布局的重新调整,学校后勤管理与人员素质问题表现愈加突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缺失是软件,而不是硬件,也就是队伍素质的提高,研究意识的增强,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强队伍培训,增强科研意识,从工作中找问题,从问题中选课题,大力开展后勤管理的课题研究”。这样,后勤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逐渐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优良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1)强化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指路航标,是后勤工作的指导标准。一是后勤管理办事客观公正。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待人处事公平合理,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不偏不倚,做事胸怀坦白,光明磊落,举止行为端庄正派。二是

后勤工作责任感要强。后勤工作是学校的大窗口,也是联系教师和学校的领导班子的桥梁和纽带。后勤管理人员对某件事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教师和领导的矛盾,但巧妙处理却能化解矛盾;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后勤人员的品德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勤人员多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接触面广,无形中后勤人员的工作风范,思想品德形成一种社会形象,同时给学校工作和社会架起了无形的桥梁。三是后勤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正如萨克雷所言:“学习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后勤人员要不断向书本理论、经验心得、技术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甚至自主创新工作。

(2)精细量化层级管理。后勤人员除管理人员外,炊事员、零时工都是附近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工资相对较低,且一般雇佣的人员年龄偏大,技术技能较差,加之农民工的思想素质、工作纪律性普遍不高,对所担负的工作完成起来比较吃力,工作态度消极:认为是伺候人的事,低人一等,对待工作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人翁精神,管理人员常常是苦口婆心的做炊事人员的思想工作,但收获不大。加之个别人员年龄偏大,工作质量不高,难以胜任当前信息化的后勤服务工作。但还要在后勤工作逐步社会化的情况下做好工作,就必须细化后勤工作,明细制度,量化管理,从管理人员到炊事员、零时工,工作分工到人,定岗定量分层管理。后勤管理要勤于动脑,化“勤”为“巧”,变“勤于应付”为“科学管理”,只有这样,学校后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3)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包括以后勤管理员工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包括教师、学生和后勤员工,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各方面的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后勤管理工作。[7] 农村中学后勤管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应从“抓责”着手,在“点”上突破。这个“点”即为后勤人员的“队伍建设”,亦称之为“人员管理”。在后勤管理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因素。学校全部的后勤工作,都必须由全体后勤人员来完成,后勤队伍的整体的发展观意识与素质对后勤工作的质量起着直接的效益。后勤工作要坚持“安全管理、服务育人”的“人本”理念,管理者在“后”要“勤”,在前要“思”,要“谋”,以经济的、高效的、节能的、和谐的原则规划和指导后勤工作。

后勤管理也是艺术,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后勤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处理好后勤同学校的关系,使后勤管理为学校建设服务,还要处理好后勤管理同学校内部教学、育人、财务、人事等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学校综合办学能力。

[1]陈孝彬 高洪源.教育管理学[N].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1.17

[2]崔明臣.中学后勤管理三要素[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2)

第二篇: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美誉修养,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美术学科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上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学美术是培养孩子的美术欣赏能力、绘画能力,培养出小画家;还能够通过美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力,从而实现孩子八大学习能力(注意力、感知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判断力)的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儿童学习效果的提升,让儿童实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个性发展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找到适合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基层工作实际,就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作以下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学校条件、学生经验和地域特点的限制,存在美术学科地位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与城市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等问题。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美术不再以绘画为主,设计、版画、雕塑、手工制作、摄影等都搬上了美术教科书,这就使城乡孩子美术学习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了课本的模仿者,复制者。

(4)美术教学资源缺乏。新课改下的美术不仅仅是单一的绘画,还需要学生通过图像、视频等媒介了解认识更多的美的东西。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仍然很差,难以与美术教学新课改要求相匹配,这就使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解决农村美术教育的对策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让美的教育走进农村学生的身边。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实施。传统教育中注重的知识巩固性也是个优点,但是传统教育中的死板性则影响了人的发展。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用于新课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使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模式,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美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美术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让学生走向开放,把生活融入到美术中来,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的人才。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要加强美术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小学美术教育规律,促进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

评价一个学生的作品是至关重要,它会关系到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学生应用简单的工具,富有创造性地把看到的人和事及其心灵中美好的愿望或情感表现在画纸上。美术教师要敢于及时引导、发现和表扬学生有激情、有活力、不雷同、个人感受明显的作业,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提倡课堂活力的同时,学生的感情表达也是各式各样,我们再也不能用以前的统一标准去评价多元的东西,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表达方式和进步。一是采取学生与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学生之间找到优缺点,从而相互之间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评价公平、公正。二是采取座谈的方式师生进行共同评价,即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铸造了学生的品格,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心情愉快,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农村美术教师应针对乡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大胆开拓创新教学活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方法与部分教学内容,创新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寻求优化农村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农村,中小学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教师缺编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瓶颈。

1.教师编制不足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不够现象,教师跨年级、多学科代课兼职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英语等因缺少专业教师至今无法正常开设。

2.整体素质不高

3.教师数量太少,教师负担及其压力较重。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的对策 师资队伍结构

要培养新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既具备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进行中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

为了狠抓教学质量,本专业建立了一系列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制度和管理文件。如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校内外一些德高望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传经授道;在青年教师中实施导师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快了青

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我校各级教学名师和教学效果优秀奖获得者的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些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他们很好地胜任了教师岗位。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应对严峻的挑战,农村教育同样需要建设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对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充满敬业精神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加大校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

继续抓好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着力抓好博士点、重点学科、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把学科带头人培养接班人作为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措施 1.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明确要求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选拔、培养、引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重要途径,根据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点面结合”的方针,“点”

上抓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引进,落实措施,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面”上抓普遍素质的提高,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修养。

2.完善保持教学骨干队伍相对稳定的机制

首先,积极在专业中推进学校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管理人员职员制,推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以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其次,在人才吸引措施方面,尽最大可能及时解决聘任人才的学习、教学工作、科研及生活上的困难,充分发挥聘任人才教学、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出成果,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第三,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坚定不移的贯彻“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推荐和教学评优时,对于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优先推荐,如果不承担足够的本科教学工作,或出现教风懈怠、有背师德的表现,将不予推荐。这样做既有鼓励,又有约束,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制度规范。

第四,奖惩。对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实行教学、科研奖惩制,能者上,庸者下;其效绩与职称、职务评定挂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3.建立开放式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通过教师资源共享,采用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机制,可以实现开放

式的教师队伍建设。

4.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教师也同样需要终身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深化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现行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度也因其对学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要求促使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专业将创造、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稳定教师队伍。

另外新课改的设计理念、实施策略、课程内容等都将农村教育置于改革的边缘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的诸多方面,如经费、师资、资源、观念、评价体系等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这将会使农村教育进一步边缘化。为了使农村教育在改革中获得发展,必须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教力度;合理配笠教师,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农村教育;新课改;边缘化;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本文主要指农村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于边缘性的地位。这种现状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变,农村教育将在新课改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一农村教育处在新课改的边缘

“边缘 ”是与“中心”相对的一个概念,说某事物处在“边缘”,表明该事物处于发展水平低下和不被重视的状况,而发展水平与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互为因果的。如果说在一个落后封闭的时代农村教育边缘性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较为开放的小康社会中,农村教育边缘性仍不能得到改善便不可理解了。有学者说“新课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川。笔者对此持赞同态度,且认为严重的不足之一是教育政策与教育主流话语“城市取向”十分严重。

新课程设计理念的城市化倾向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仔细审视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此次课改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在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调培养国际人才很重要,它有利于增强我们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然而此次课改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国际人才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本国实际,否则国际人才的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必然成为空谈。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以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此次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对于广大农村基层学校而言,多少有点像空中楼阁。

新课改的实施忽略农村教育现实

此次课程改革为了避免盲目性,采取“先实验后推广”的办法。此办法对保证改革的大面积的推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为后续的推广工作提供榜样示范、经验支持与思想准备。实验工作组织进展状况对整个课程改革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真正在乡村的课改实验学校寥寥无几,这与农村人口、区域面积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极大的反差。很难想象在这种结构不良的实验区中总结的改革经验,能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3 反映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

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而教材的编写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教材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2]另外,新课改中规定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较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改服务也不现实。还有许多现象可以表明农村教育处在课改的边缘,因篇幅所限不再枚举。

二、新课改使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更加突出

新课改是 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它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包括课程决策、课程管理、教材编写、选点实验、师资培训、技术装备、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在课改前,许多农村基层学校连最基本的“双基”教学都很难保证,而新课改则要求前述所列各项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课程改革若组织不善,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是“雪上加霜”,终会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边缘化现象将日趋严重。1 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2 师资队伍不稳、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教师队伍老化。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一是沿着乡村、县城、城市的方向流动;二是沿着西部、中部、东部的方向流动;新课改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教师来实践新理念、新思想,这与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很不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缺乏创新精神,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课改资源匾乏

课改顺利进行需要的资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课程资源,二是支持性资源。前者经开发改造可以利用,如图书资料、乡土教材等;后者是指对课程改革起促进作用的资源,如课程专家、资金、设备等。这两

类资源对农村学校而言都是相当缺乏的。这种缺乏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真缺乏,农村没有相应的资源;二是假缺乏,当地存在相应的资源,但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开发意识,未能将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

教育观念严重滞后

农村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分数、排名、升学率依旧是农村教育的关键词,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农村教育中还无心顾及。陶行知在80年前说的农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的现状至今未能得到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越多,离开农村的人才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5 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在农村教育中,看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试的分数,论分排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就没有生存之地了。

三、农村教育摆脱课改中被边缘化的对策

农村教育目前境况难以应对新课改,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对课改采取抵制态度,那将会使农村教育永无振兴之日。应该说课改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契机,是农村教育奋进的战场。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

育现状,以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1 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为了确保农村课改的顺利推进与深人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加大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国家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课改,并健全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教育中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此,必须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人体制,因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国家的责任。另外,还应减少经费流动的中间层次,以防经费在流动中被层层截留。2 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

目前的农村教师培训,教师受训越多,其本人的经济和教学负担越重。具体来说,一是教师参加培训的所有费用最后要落到教师个人头上,使得原本待遇较低的农村教师生活更加难以维持,从而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二是教师参加培训所落下的课程最终还是由教师本人想方设法补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导致教师被动应付新课改。

为了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农村教师的培训方式。第一,要认真落实校本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降低培训成本,解决工学矛盾。第二,要明确教师参加培训的成本分担责任。国家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培训农村教师,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培训效果才有可能得到提高。第三,要加快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实现校校通工程。这样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可以使教师利用更多的

域外资源为教学服务。第四,要指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增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农村存在着大量城市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如优美的自然环境,纯朴的民风,具有极大教育意义的乡村故事及民间人物等。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许多农村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与能力,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其主动开发当地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加大对农村的执教力度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一,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的学校工作1-2年,帮助农村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第二,可以在高考录取时挑选一部分优秀贫困学生,国家给予重点资助,为农村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支教行动计划”(湖北省今年就已启动该计划,有五百多名学生积极响应),通过提高待遇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教。

合理配置教师

目前农村学校由于生多师少,一是实行包班教学,二是实行超大班教学。教师疲于奔命,无力去研究如何进行教改,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空白。为此农村学校要合理配置教师,对于学生数较少的学校,应按班级数配置教师;对于学生数较多的学校,应按学生数配置教师。同时还应看到学龄儿童减少给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带来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小班教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实现管理者为教育、为教师、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以权威来压服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中的“无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要实行责任追究。为农村教育摆脱课改中被边缘化,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进行的;有60%以上的校长纯粹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自己的一项政绩工程,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修校园“文化墙”、立校园雕塑、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笔者对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十足。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反对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不多,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考虑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中小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校史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校庆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杰出校友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中层干部的影响(新入者的社会化过程)---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是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广,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农村中小学必须在目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已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如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着手,也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入手。一是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学校应着力于和谐统一的制度建设。学校的制度建设要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力求做到合乎政策法规、体现人文关怀,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从而形成强力的“教育场”。同时,要积极谨慎的推行在职教师的聘任制度,盘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事制度,真正做到绩效挂钩,从而焕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要改进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机制,打破以“学生成绩”定工作教师业绩的旧观念,真正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那么,如何去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呢?一是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好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诗教活动、礼仪教育、爱心捐助活动、星级评比、“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三是协调好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通过以上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六是师生参与,打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应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培植者,应加强学习,努力充实文化资本,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文化自觉。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实施

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店 头 小 学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店头小学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全面发展。

从整体上看,近几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之中,教师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整体数量严重缺编

从农村的情况来看,小学艺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严重。有些学校艺术、体育这几科没有专职教师,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

(二)教师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小学教师队伍成分已变得十分复杂。现有的这支小学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大部分教师是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少人甚至连教学常规都难以掌握,给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

店头学校周边乡镇经济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支撑农村教育的各种基础条件还很不理想,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办公条件简陋。艰苦清贫长期困扰着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几点建议

1、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已经落实山区教师补助的基础上,更加提高到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任教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2、进一步关心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实施新教材中的问题有全面分析的与反思

店头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怎样改变教学方法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教师的行动研究。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为了工作需要,更不是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或者是为了评定职称和竞聘上岗而进行的功利性研究。还有些人把参与课题研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四处找关系发表论文,这种功利性行为很难产生物化成果,也不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为了求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而随意编造数据,或是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采取选择性的态度,从而使研究过程受到扭曲。对于这些现象,个别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仅不对教师的这些行为予以制止,甚至还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鼓励教师去获得某些科研机构的奖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我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培养教师的全面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

2.提高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扩大教师的研究视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变化,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

下载农村中小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的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仍然无法改......

    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5篇

    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素质教育推广普及这么多年了,轰轰烈烈的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了,但是素质教育真的普及了么?或者,在今日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中能见到几分素质教育的......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2011级计算机 袁玉干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等......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学生对信息技......

    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调查报告5篇

    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调查报告通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为今后科研课题——生活、作文、育人等活动提供实证基础。我......

    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鄱阳县为例当前, 我国义务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普九”攻坚向巩固提高转变,由增规模、添设施的数量扩张向重管理、......

    浅析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现状和对策 福泉市第三中学 姚德刚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工作需要美 术教师来完成,美术教师的现状决定着美术教育质......

    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围绕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