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使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此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构建英语学习的“大课堂”。
二、改革内容
(一)课程设置
本科非艺术类256学时(含听说64学时,读写与听说课时比3:1)
本科艺术类128学时(含听说64学时,读写与听说课时比1:1)
专科所有专业64学时(听说在课外进行)
(二)教材选择
本科非艺术类听说课教材选用视听说教程
本科艺术类教材选用艺术类英语教程
(三)教学方法
大力推行交际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低于教 1
学时数的四分之一。
(四)第二课堂
1.每天一小时英语(早读晚听各半小时)
2.每周一次英语角
3.每月一部英文电影
4.每学期一场英文比赛
(五)考核评价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说明:
1.平时成绩考核项目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
2.期末成绩=读写成绩×80﹪+听说成绩×20﹪
3.期末听说测试在最后一次听说课上进行。
三、配套措施
(一)师资培训
引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二)语音设备
更新完善语音设备,适应视听说教程的教学要求。
(三)学生社团
英语教师积极参与指导英语类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
基础教学部
2013年12月20日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供讨论)
作者:大英部 加入时间:2005-10-27 10:52:18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及实施步骤
1、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坚持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目标。在教学理念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上来,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2、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级教学,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并重的原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内外学习环境,特别要大力加强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指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合理成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改革。
5、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益。探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软硬件的合理配置方法、课程设置方案及其它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和经验。
6、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语言教学规律,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兼顾现实。结合我校实际和兄弟院校经验,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5年2月开始,在2004级进行小规模试点,参加学生240人,使用外教社出版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辅助学习系统;
第二阶段: 2005年9月开始,在2005级中增加学生500人左右,扩大试点规模,使用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辅助学习系统;
第三阶段:综合分析前两个阶段的试点教学,形成实验报告供学校决策。若前期实施效果良好,学校条件成熟,争取在2007年9月以后全校推广。
二、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分级教学的实施方案
1、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综合英语课程,其目的是保证所有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二模块为英语应用技能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扩展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素质并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2、综合英语课程分为四个级别,即综合英语(1)、综合英语(2)、综合英语(3)、综合英语(4),每级学习时间为1个学期,每周4个学时。英语应用技能共有14门左右课程供学生选修:如英文影视欣赏、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高级翻译、英语视听说、中高级英语听力、中高级英语口语、实用英语写作、跨文化交流、英美文学欣赏、外台听力、英语演讲、英语口译、文秘英语。根据学生上一学期末选课情况,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上述计划课程中的3-5门供学生学习,每门课程学习时间为1个学期,每周2个学时。
3、新生入校后,根据他们的入学英语水平(以高考英语成绩为主,以补
充分级测试为辅),分别编班,开始进行3个不同级别、不同课程的学习:
第一级:约本年级70%的学生,从综合英语(1)开始修读,期末成绩合格者可以在第二学期学习综合英语(2),到第四学期完成综合英语(4)。期末成绩不合格者,需重修。
第二级:约本年级30%的学生,从综合英语(2)开始修读,到第三学期完成综合英语(4),成绩合格后,第四学期开始选修两门应用技能课程。
第三级:约本年级2%的学生,从高考英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中通过综合考试选拔,单独编班。他们从综合英语(3)开始修读,到第二学期完成综合英语(4),成绩合格后,第三、四学期共选修四门应用技能课程。
4、三个级别期末成绩权重:第一、二、三级的学生期末登录成绩依次为
总评成绩乘以权重1.0、1.1、1.2。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比教学实验
1、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逐步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和衔接面。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计算机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在语言知识的精心讲授,教师言传身教、人文关怀的细致体现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更富创造性的挖掘和发挥。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其朝着个性化学习、超越时空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积极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2、对比教学实验:
(1)对比教学实验目的和方法:为了检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新学习系统和立体化教材的实施效果,我们将进行教研立项,设计对比教学实验。即实验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辅助教学软件,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进行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对比班原则上继续采用传统方法;建立实验假设,即在基本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实验班总体英语成绩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进步优于对比班;全程记录、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起点英语成绩、期末成绩、四级考试成绩,验证实验假设,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同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和经验。
(2)实验班和对比班的组建:以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为分析工具,将起点英语成绩相当的学生分别组建实验班和对比班。2004级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为240人,2005级再分别增加约500人。
(3)实验教学流程:
课前:学生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或宿舍利用校园网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或预习任务。
课中:课堂教学分为读写译和口语面授课两部分。读写译部分每周2课时,主要在多媒体大教室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和主干教材的教学;口语面授课部分每周2课时,分小组(每组1课时)进行英语口语训练、检查学生学习状况、为学生进行答疑和指导。
课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安排时间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或宿舍利用校园网进行视听说训练或读写译补充学习。
(4)、实验教学管理和监控:
对于试点班学生的学习监控问题,除了常规管理,主要是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网络辅助管理平台(已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推荐使用)来进行:
1)学习进度监控:分别按照院系、专业、班级或学生统计。
2)学习成绩监控:统计学生单元成绩和每一级的机测成绩。
3)学习时间监控:统计学生每单元、每一级别学习时间和累计学习时间。
4)答疑情况监控:了解学生提问情况和责任教师答疑情况。
(5)实验教学测试:
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听说成绩(50%)和读写译成绩(50%)构成:
听说部分成绩计算方法: 出勤率和机时 10%
平时成绩和机测平均成绩 10%
面试评分 30%
读写译部分成绩计算方法:
出勤率和机时 10%
平时成绩和机测平均成绩 10%
笔试成绩 30%
3、第二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鼓励、引导全体大学英语学生参与各种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1)举办讲座和各种英语比赛(如演讲、辩论、短剧、模仿、词汇、写作、歌曲等)。
2)选拔优秀学生成立莎士比亚戏剧社。
3)由教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继续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希望得到校方认可)。
4)鼓励学生收听校英语调频台节目。
5)在外语学院一楼设两间课外英语活动室,为课外英语活动(如英语角等)创造条件。
6)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交流活动。
四、其它辅助措施
1、添置卫星接收设备,以配合英语视听说训练,供师生收看海外电台节目。
2、成立大学英语试题库小组(8人),负责各级试题的编写与研究。
3、成立英语多媒体辅助学习系统管理与开发小组(7人)。
4、为英语调频台配备技术和专门人员, 配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5、建立音像资料室, 搜集与大学英语教学有关的音像资料。
6、对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辅助分析实施效果。
第三篇: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教育部 2004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 2005 年 1 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精神。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近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订了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
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1-4》、《高级英语听说》、《英美文化》、《英美原版影视欣赏》、《口语演讲》等课程及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
《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为80学时,5学分,《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为64学时,4学分,课程性质为必修;《高级英语听说》、《英美文化》、《英美原版影视欣赏》、《口语演讲》等为32学时,2学分,课程性质为选修,记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学校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学习英语的需要。
三、教学对象
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四、教学安排与成绩记载
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学校安排的《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课程学习,从二年一期开始学校对学生实施分类教学。《大学英语3》的教学分为《大学英语3》(普通班)、《大学英语3》(听说班)、《大学英语3》(免听免考班);《大学英语4》的教学分为《大学英语4》(普通班)、《大学英语4》(免听免考班)。
(一)分类教学的具体安排与成绩记载办法
1、二年一期开学前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参加《大学英语3》(普通班)的学习;二年二期开学前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参加《大学英语4》(普通班)的学习,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2、二年一期开学前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参加《大学英语3》(听说班)的学习,学习内容以英语听说为主,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3、二年二期开学前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选择参加《大学英语4》(免听免考班)或《大学英语4》(普通班)。选择免听免考班的学生,《大学英语4》成绩自动记载为(CET4成绩/710*60+40),选择普通班的学生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大学英语4》成绩记载为课程考核成绩和(CET4成绩/710*60+40)二者之间的高分。
4、二年一期开学前通过CET6考试的学生,该学期必须选择参加《大学英语3》(免听免考班)或《大学英语3》(听说班)。选择免听免考班的学生,《大学英语3》成绩自动记载为(CET6/710*50+50),选择听说班的学生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大学英语3》成绩记载为课程考核成绩和(CET6/710*50+50)二者之间的高分。
5、二年二期开学前通过CET6考试的学生,该学期必须选择参加《大学英语4》(免听免考班)或《大学英语4》(普通班)。选择免听免考班的学生,《大学英语4》成绩自动记载为(CET6/710*50+50)和(CET4成绩/710*60+40)二者之间的高分,选择普通班的学生必须
参加课程学习,《大学英语4》成绩记载为课程考核成绩、(CET6/710*50+50)和(CET4成绩/710*60+40)三者之间的高分。
(二)通过CET6的学生从二年一期开始,仅通过CET4的学生从二年二期开始,可以选择修读《高级英语听说》、《英美文化》、《英美原版影视欣赏》等英语类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三)学校在通过CET4和CET6的学生中选拔少数学生参加《口语演讲》通识教育课程学习,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五、选课管理
学校每学期按计划开设大学英语类课程,学生根据学校安排参加选课。
1、每学期选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预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CET4、CET6成绩等情况预选课程,根据自己上课时间等情况选择该课程的可选课头;第二阶段为改选阶段,学校根据CET4、CET6成绩对学生选课进行审核,删除错误选课,并根据情况给该类学生提供改选机会一次。
2、选课结束后,学校按选课学分进行收费认证,未通过认证课程为无效选课。
六、附则
1、本方案中“通过CET4”指CET4成绩达到425分,“通过CET6”指CET6成绩达到425分。
2、本方案从2007级本科学生起开始实施。
湘潭大学教务处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学校办后勤、后勤依赖学校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学校实施“两个一流”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因此,必须抓住三校合并的有利时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推进,尽快完成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办发[2000]1号文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勇于实践,加快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改革的原则
1、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起后勤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改革就是要在实行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行机制创新,走“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为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建立起一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
2、坚持“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
政企分开就是将后勤管理职能与后勤事务分开,由学校设立相应的职能处(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执行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执行后勤事务,具体实施后勤服务工作。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制定后勤规划、经费预算、组织项目招标与后勤集团签订合同,对后勤实体服务质量、价格进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处置权和后勤实体的资产经营使用权。
3、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原则
后勤改革要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改革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4、坚持“实际、可能、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后勤改革中,要坚持从校情出发,贯彻全校一盘棋的思想,理顺关系,实行行业归口,合理配置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改革要逐步推进,谨慎操作,讲求效益,使后勤改革与学校的综合改革相统一;使后勤改革中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服务力度与广大师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制定统一的相关的配套政策,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常进行。后勤基础设施、大型设备更新费用仍应由学校承担。学校用于后勤的运行费用应在2000年的经费上,上浮10%,以后再随着学校发展,后勤服务工作规模的变化而增减。
三、改革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和后勤保障。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后勤社会化,建立起符合学校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实现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使后勤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运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后勤企业,最终戚为社会上第三产业的经济实体。
目标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企业化。在今年内,把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
第二步:社会化。后勤服务实体实行企业化运行后,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立足校内服务,开拓校外市场,扩展生存空间,增强后勤实力,为进入跨高校的社会化的后勤集团打下良好基础。
四、改革的方法与步骤
(一)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后勤服务范围,实现政企分开撤销现有的总务处,分设后勤管理处与后勤集团。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代表学校实施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后勤集团作为后勤实体,从事学校后勤事务。
1、改制前学校要按照“业务归口、人员归队、资随人走、人随事走”的原则,对现所有涉及后勤范畴的工作进行甄别,首先将全校范围内凡属后勤经营服务方面的工作,包括:为师生提供的餐饮业、学生宿舍、物业管理、保洁绿化、校舍维修、水暖电运行、商业、接待服务、教育教学设施的后勤管理服务、车队、通讯及通信等划归后勤集团,学校党、政、工、团、学、青、妇单位一律不再从事同类生产经营活动。
2、将学校原挂靠总务处的房改、爱委办、绿委办、计生办、医院、附属学校、幼儿园、居委会等公益性后勤,暂由学校新设立的后勤管理处或校区后勤办代管。待条件成熟,按国家政策将医教系统从学校分离交给社会或当地政府承办。
3、技术性后勤暂由专业单位承担,待条件成熟,再划归后勤集团,时间为2001年9月前。
(二)在转制过程中,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
1、对于已初步具备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型实体,在改制过程中,实行事企分离,一步到位。
2、对于某些虽属生活后勤的单位和部门(水电管理、邮政通讯),在不能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可采取逐步转制的办法,由学校将其交给后勤集团进行托管。
(三)学校对属于后勤工作范畴的事务重新规划、组合,按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原则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的组建,要坚持人、财、物的集中统一,资源共享,规模效益的原则。后勤集团管理机构设一办四部,下辖按区域组建的校区公司,校区公司下辖按行业组建的中心及按教学区组建的综合性中心。
1、后勤服务集团组织机构示意图:
2、董事会构成:
后勤集团是学校的全资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由7人组成: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人,后勤管理处1人,计财处1人,国资处1人,审计处1人,工会1人,后勤集团1人。
3、后勤集团的管理体制:
后勤集团一级的干部由学校党委会任免并逐步推行聘任制,后勤集团内部的机构,编制及干部任免由学校党委的派出机构后勤党工委决定,并逐步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竞争机制。行政系统实行集团一一校区公司一一专业中心三级管理。
4、集团的党群机构:
(四)劳动服务公司三校区共有劳动服务公司职工622人(其中全民职工28人),债权债务累计450余万元,由于资产质量较差,人员素质不高,只适于从事学校后勤服务类的工作,因此,将劳动服务公司整体归并后勤集团与后勤公司共享学校的后勤市场。
1、劳动服务公司归并后勤集团后,保留学校劳动服务公司的牌子及其独立法人地位,并作为学校的劳动管理处,同时履行劳动服务公司的相关职责与校内临时用工的管理职能。
2、劳动服务公司成建制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可继续保留,属后勤集团领导,并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实体的法人代表可以据实更换,职工可以轮岗;其他职工在各行业中心混岗,享受同岗职工待遇;也可单独组建相应的行业中心,开辟新市场。
3、学校委派到劳动服务公司的干部,由学校统筹安排;劳动服务公司大集团职工的所有制性质不变,退休后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五、管理与运行
(一)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后勤工作的管理,学校设立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职能,全面负责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履行学校后勤工作的计划、管理、协调与监控职能;行使学校维修经费预算、后勤经费使用与控制、项目招标、合同签约、工程质量监督、服务价格检查、维修项目验收等职权;代表学校进行水电、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管理、协调后勤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作为房改领导小组,爱卫会、绿委会、计生办委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行使管理职能;做好附属学校、幼儿园、居委会的协调、管理工作、对三校区的后勤办公室实行业务领导。
(二)新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是学校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一个单位。集团作为乙方,全面负责后勤系统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各项职能,完成学校赋予的各项后勤保障任务。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收费为学校提供优质、低价的后勤服务。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具有相应的人、财、物的使用调配权。后勤集团应根据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新的后勤管理体制确立之后,在管理上,后勤集团隶属于学校的统一领导,学校对其实行宏观管理和控制。后勤集团的领导班子由学校任免;校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由集团工委决定,报学校组织部门备案;其他干部由集团、校区公司与中心聘任,实现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运行机制上,学校后勤工作将实行事企分离,逐步改行政拨款为收费服务,甲、乙双方以契约、合同的形式规范运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体现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校甲方有对乙方使用的选择权和对乙方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权。后勤集团有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并在相同价格和质量的前提下享有优先承接服务项目的权力。同时,有为学校提供方便、及时、优质服务的义务。
六、政策保障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研究和领导。学校要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宣传力度,不但要做好后勤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做好广大师生员工的观念转变工作。同时,在转制的过程中学校对现有后勤人员的安排,资产使用及经费与资金投入等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
(一)人事政策
后勤集团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成建制分离之后,对于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
1、档案工资晋升及管理。原属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后勤集团工作期间由学校保留档案工资。同时,凡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学校出台的工资及各类补贴政策,其增资部分,应归入本人档案工资,到退休时,由学校按当时的标准计发退休工资。
2、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原属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后勤集团工作期间,仍应享受学校相应的住房分配、住房公积金补贴、房改、公费医疗及丧葬、抚恤等福利待遇。
3、原属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后勤集团工作期间,应参加学校同类人员的相应职称评定和技术等级晋升以及干部定级。并将有关材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工资增资材料归入本人档资。但不作“后勤集团”内部晋级的依据。
4、退休及管理。原属事业编制的人员,达到正常退休年龄的或本人自愿申请、经后勤集团同意的,参照国家法定的各类人员退休年龄,可分别按正常或提前由学校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
5、人员流动办法。(1)根据学校行政管理和后勤集团的实际需要,学校对“后勤集团”的有关干部实行双向流动使用。(2)对于确因特殊原因,而不能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学校“人才交流中心”予以接收。
(二)后勤资产管理
在转制的过程中,学校要对后勤方面的国有资产及时清查核实和产权登记,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本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对后勤集团所使用的资产,学校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在改制初期,学校以托管、租赁的形式,划转给后勤集团使用。今后根据后勤集团的发展情况,并按有关规定,后勤集团通过对设备的维修或向学校交纳固定资产折旧费或租赁费等形式,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
(三)经费与资金投入
1、在改制初期,对与学校己分离的后勤服务实体,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人员工资、日常运行经费以及各类补贴等费用,按照国家及学校的有关政策给予扶持。因学校教职工个人收入的整体提高,其增量部分可带入后勤集团。今后,增量部分将逐年递减。对于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零星维修工作以及生活服务中心的能源费等,继续采取部分补贴的办法。
2、属托管的单位和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在其还不具备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能力的情况下,其人头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等应以改制前的一年为基数,由学校逐年予以划拨,如遇政策性调资等应另行追加。根据其转制情况,其人头费可逐年递减。
3、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凡涉及到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的购置及大修等,仍由学校投入。特别是对没有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达标的后勤设施,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使之尽快达标。
(四)理顺关系,规范服务为理顺关系,统一市场,规范服务,维护正常的校园生活服务秩序,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服务,校内凡属后勤服务的项目和经营市场统一归口“后勤集团”负责开发、经营和管理。校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从事后勤范畴的服务和经营。后勤集团可根据校园规划在合适的地域合理开发师生员工生活所需的经营服务场所,全力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确保服务质量。
七、后勤改革进度安排
本着大改革、小振动的原则,先易后难,由上而下,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1、9月份:学校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组建后勤集团并挂牌; 2、10一11月份:组建三校区后勤服务总公司及相应的中心、公司;同时,按照资随人走、人随事走、业务归口、人员归队的原则,将三校区分散在各部门的属于后勤范畴的服务和经营的市场整体划转到后勤集团。3、12月份:制定具体运行方案;过渡运行,后勤集团与学校的经济关系不变; 4、2001年元月: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
第五篇:贵州大学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荐)
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文件 贵大党发„2007‟46号
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州大学 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各基层党委、党政群各部门、校直各单位: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人才贵大”,进一步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竞争择优、双向选择、能上能下的原则。通过改革,初步建立以“开放、流动、竞争、公平”为基础,符合现代综合性大学要求和我校实际的人事分配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转换学校用人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以促进我校人员结构的整体优化,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注重学校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调整和精简学校党政管理机构,理顺学科设置,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二)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任务明确,责任落实。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使教职工的管理工作逐步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妥善处理同时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上任职人员的工作评价、业绩考核与分配挂钩等相关事宜。
(三)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考核指标和测评办法。对教学科研人员要着重考核教学业绩、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对管理人员要着重考核管理实绩和工作效率;对工勤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岗位技术等级规范;对新进人员直接按照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和聘用。逐步建立以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使教职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
(四)坚持“分级管理、责权利对等、事权和人权相统一”的原则。分别明确学校和学校下属二级单位在聘用、考核和分配上的责任和权限,学校对下属二级单位实行目标管理,绩效工资按完成任务情况动态包干。
(五)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在定编和岗位设置中做到全校范围内岗位有增有减,总量平衡。要根据上级政策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地推动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好聘余人员的调整、安置,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三、机构设置
(一)机构类别
根据工作需要,学校设置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教学辅助及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四类机构。
(二)机构设置 依据学校规模和管理需求,合并主体职能相近的部门,任务性质基本相同的机构实行合署办公,将事务性服务和经营性职能从管理部门中剥离出来。
四、人员编制
学校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总量控制、分类核算、归口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固定编制与机动编制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一)编制类别
根据岗位职能、任务和性质不同,学校人员编制分为三类: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工勤技能人员。
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机动编制、流动编制。
(二)编制核定标准
1、学校总编制中,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低于编制总量的70%,其中高校教师编制不低于编制总量的5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控制在编制总量的15%以内;职员编制控制在编制总量的20%以内;工勤技能人员编制控制在编制总量的5%左右;机动编制控制在编制总量的5%左右。
2、在首次核定中,高校教师编制的90%,按教学工作量核定;高校教师编制的10%,按学校科研工作需要核定。
3、在首次核定中,职员编制占学校总编制的20%,其中,校部党政机关和管委会占职员编制的45%,学院和其他基层单位占职员编制的55%;
4、独立学院的编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单独核定。
(三)编制核定程序 学校对人员编制进行分类核定,校人事处根据教育部和省编委及其它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编制标准,提出编制总体方案,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后,报学校党委批准。根据学校批准的编制总体方案,人事处与各编制归口协助管理部门在编制数额内,根据各类人员定编办法,将编制数分解至各单位,形成各单位的编制控制方案,经校长办公会审议,校党委审定后执行。
五、岗位设置与聘任
(一)岗位类别设置。
全校岗位设置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根据学校发展和工作需要,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可设置特聘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二)岗位等级设置。
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岗位等级。
(三)岗位结构比例。
1、学校五、六级,七、八级,九、十级职员管理岗位结构比例根据省编办、省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的规定另行制定。
2、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为4.5︰4︰1.5。其中,高校教师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为5︰4.5︰0.5。高校教师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5︰3.5︰5;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5︰4.5︰2;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6︰4。
3、工勤技能岗位中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5%,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30%。
高校教师岗位是学校的专业技术主要岗位,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等级,原则上低于教师岗位最高等级。
(四)岗位聘任
按照《贵州大学人员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学校与应聘个人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定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根据工作需要,在首次聘任中的几种情况分别按以下办法处理:
1、职员中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三年的,不再聘任五至八级职员岗位,根据单位安排承担实质性工作,并保留原任职务等级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待遇和省定岗位津贴、通讯费。
2、高职低聘的人员在完成所聘岗位职责规定任务后,保留原职务级别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待遇一个聘期,按承担工作任务享受校内绩效工资。
3、跨系列聘任人员在完成所聘岗位职责规定任务后,可以就高保留原职务级别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一个聘期,按承担工作任务享受校内绩效工资。
4、学校在职在编人员优先聘用。
六、岗位考核
建立健全科学、客观、量化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
七、其他
(一)关于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同时任职
1、学校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上级规定,确定部分必须的业务单位,其单位负责人可以在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兼任管理工作。经批准同时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任职的人员,必须履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减免部分业务工作量)和管理岗位职责,考核时接受双重考核。学校按减免业务工作量适当增加兼职人员专业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编制。
2、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未聘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受业务单位聘请并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以承担不超过每周4学时的教学任务,超过部分一律不计算报酬。
(二)人员分流
1、提前退休。在首次聘任中,未聘人员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可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并享受正常退休待遇。
2、转岗。压缩临时用工,为聘余人员提供岗位;除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空岗可经过学校批准向社会公开招聘外,其余空岗必须面向校内公开招聘。学校为转岗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
3、待聘。既不能提前退休,暂时又不能转岗的落聘人员,由校人才交流中心按学校对待聘人员的管理办法统一管理。
(三)绩效工资
1、省定岗位津贴、通讯费项目部份与省有关政策衔接。
2、校内绩效工资分为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岗位津贴与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挂钩。业绩津贴,教学科研人员根据可量化部分的工作量计算,其他人员根据全校教学科研业绩津贴水平和岗位工作情况确定。
(四)聘用工作时间安排
根据教育部2008年6月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的设岗聘用,时间为2007年10月至12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出台三个主体文件,即《贵州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贵州大学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贵州大学人员聘用管理试行办法》;
(2)做好教师、实验、政工、工勤技能人员等系列的设岗工作,并出台相应文件;
(3)对教师、实验、政工、工勤技能人员等系列的人员进行聘用;
(4)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待相应行业主管厅局出台指导性文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设岗聘用。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和聘用,时间为2008年6月中旬至2008年7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做好管理人员的设岗工作,并出台相应文件;(2)对管理人员进行聘用。
第三阶段:主要进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时间为2008年8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校内的分配制度改革。
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 州 大 学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人事分配制度△
改革方案
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07年10月22日印发
共印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