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究竟向名师学什么
究竟向名师学什么130123
■张海生
每次优质课评选,总有教师展开 “网络大搜索”,下载名师名课,模仿其“一招一式”来组织教学,启发学生„„可教学效果却相去甚远。诚然,名师课堂呈现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精湛教学技艺,以及独特的教学设计和融洽的课堂气氛,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然而,一味照搬,盲目模仿,也会忽略自身的优势,失去自身的教学风格。齐白石老人曾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们学名师,究竟学什么呢?
循厚积薄发的经历。历数名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厚积而薄发的典范。几十万字的读书札记、教育随笔和一千多节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位名师的积淀;8年时间完成100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四十多篇“别出心裁读课文”专栏文章、几十篇教案设计、50讲“阅读教学艺术”,这也是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一线教师不能只惊羡名师的光鲜,不能只模仿名师的精彩课例和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名师成名前长期、丰厚的积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习名师应该循着名师的成长经历,静下心来“厚积”,来等待“薄发”之机。持潜心坚守的心态。“名由实生,故久乃大”,名师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练过程。在历练的过程中,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苦学,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清思,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跋涉„„在无为之中有所作为才能成名师。学习名师应该学习他们“沉得下去接地气,静得下来做研究”的心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在乡村小学做教师,潜心教育实践和探索。29岁辞掉教育局长职务,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默默守望乡村教育,苦心实践24年,终成力作《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至今这些著作仍被誉为“教育学的活教材”。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由于他们潜心教学,研究教学艺术,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及其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静心研究、不懈追求的结果。
秉卓尔能群的品质。草根教师仰视名师无可厚非,但若名师“相轻”就有失名师品质。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确是因为他们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但真正的名师、大师要有“卓尔”的能力和魅力,更要有“能群”的气度和魄力。《荀子·君道》中说:“君者,何也?曰:能群也。”名师从来不是“孤独的行者”,在他成功的路上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守外,一定还有强大团队的支撑和配合。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有的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和带动了整个地区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些名师身上体现出来的“能群”的合作品质,更彰显了他们“卓尔”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建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为了追求这种境界,名师
在教学中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名师大都像艺术家对待心爱的艺术品一样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名师课堂,可以看出他们对教材研究的深度、广度,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创新,对教学实施的把握、调控。他们呈现给我们的课堂,仿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追求卓越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很难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许我们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但至少不应放弃追求的念头,不该停止追求的脚步。
名师的确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但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学生如
果把老师当作一个范本,而非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中国也有句古话:“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倘若尽信“范本”,没有“相荡”、没有“相击”,又何来“涟漪”与“灵光”?因此,学习名师不能止于表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循其经历、持其心态、秉其品质、建其精神。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第二篇:我们究竟该向名师学什么
我们究竟该向名师学什么
四川宜宾:张道明(感谢徐晓风主编厚爱)
最近,我读到好几篇关于向名师学习的文章,内容大都是学习名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精湛的教学水平,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的内容,因为教育艺术、教学水平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文化底蕴站稳讲台的内功。然而,名师的教育艺术、教学思想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与其个性、气质、阅历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这些东西是我们不可复制的,也是学不会的。笔者以为,我们在学习名师的教育艺术与教学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名师们对教育的赤诚与热爱,对教育信仰与理想的执著与坚守,对教学研究的痴迷,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道”。
首先,我们要学习名师对教育信仰的坚守,对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很多时候,我们对教育有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很难保持,尤其是遇到外界的阻挡或诱惑时,热情渐渐冷却,最终变得碌碌无为了。前不久,有一位市骨干教师到江苏南通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特别是70高龄的教育家李吉林精神抖擞地站着给学员们讲“情境教育”时,学员们受到了很大的震动,随着幻灯片的展示,她们奋笔疾书记下了很多有关“情境教育”的理论及操作方法,觉得这些教学方法技术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生根。毫无疑问,情境教育确实可以现学现用,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我们是应该好好琢磨领会其精髓,融合进我们的教学,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笔者以为“情境教育”背后的东西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李吉林老师一生淡泊名利,致力于情境教育的研究、实验、推广。李吉林老师曾有机会做市教育局长,但她拒绝了,无论在一线还是退休之后,从未停止对“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总结,她对名利的淡泊,对教育的热情,对研究的执著,无疑让当前教育圈子里很多热衷于官职者汗颜得无地自容,相形见拙了。现今,教育界盛行“教而优则仕”,很多人都想捞个一官半职,已是不争的事实。李吉林老师此生钟情于“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引领基层学校和教师,埋下头来,潜心探索,静心实验研究。36年持之以恒不断丰富发展的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获得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其显著特征就是坚持。我们可以试想,当初李吉林老师如果去当教育局长了,“情境教育”顶多在江苏南通小范围内见成效,又怎能在江苏、北京、四川、新疆等几十个省的学校落地开花结果,这种“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地融在一起,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我们在聆听李吉林老师的讲座,面对她这个人时,是不是更应该学习其持之以恒地痴情教育、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脚踏实的研究品质呢?如果我们每个教师能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划定一个目标,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立足现实,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那么我们也能做出成就,让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庸。人有理想不难,难的是坚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梦想,没有努力,而是我们没有韧性和执着,不能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从李吉林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学习名师对教育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对儿童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喜爱。他们在教育征途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钟爱讲台。教育是一门朴素纯净的事业,需要我们用一颗朴素纯净的心来做。她带不得半点功利之心,容不下私心杂念,更需要我们穷尽毕生用身体行走。这种虔诚与热爱不随着年龄的增大,时间的更替,岁月的流逝,地点的变化,位置的升降,而有所改变。于永正是全国最为著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在退休之余,依然钟情于教学,留念讲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活跃在教改一线,时常为一线教师奉上朴实、扎实、平实的公开课,课堂上精神抖擞,激情饱满,以一颗永葆青春的童心,开启孩子们思维的大门,步入智慧的殿堂。吴非老师退休了,依然没有忘记笔耕,用文字针砭教育时弊,唤醒人们,让教育返朴归真。即便是患上了严重的眼疾。我每每看到其新浪博客及时更新文章,文字依然不断地见诸媒体,不禁肃然起敬。用我们的话来讲,他们早已退休,本应静静地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却在用身体、用文字行走于教育教学的路上。我想,没有对教育的热爱与虔诚,他们不会自找舟车劳顿之苦,静坐伏案写作之累。相反地,我们现在很多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想逃离出教育圈子,逃不掉的就苦熬着,扒着指头算还有多久退休,盼着60岁早点到来。这或许就是我们平庸的原因吧。名师即便步入人生暮年,却依然关注思考教育,活跃在讲台,发挥余热。没有对教育深深的挚爱与眷念,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们这些正在讲台的教师,是不是应该以名师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甚至成为这一行的专家、名师呢?
再次,我们要学习名师不走寻常路,敢于与众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当下,名师众多,但每一个名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于永正“简单语文”,孙双金“情智语文”,王崧舟“诗意语文”,刘云生“心根语文”,管建刚“作文革命”,韩兴娥“海量阅读”,陈琴“经典素读”……可以说每位名师都有个特别的“符号”,教学镌刻上了自身的烙印。管建刚老师呆过村小,下海经过商,最后还是回到学校,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成为当今小语界的作文教学专家。他说,如果当初也走阅读教学之路,就没有今天的管建刚。名师的成长经历昭示了一个道理: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学习名师,不是要做第二个“于永正”,但是我们可以做“李永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提炼出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就语文教学而言,有识字与写字教学、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我们可以从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扎下去,钻进去,把自身的个性、气质、阅历融进教学,不断锤炼,持之以恒,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成不了“管建刚”,但是我们很可能成为“张建刚”“王建刚”。
最后,我们要学习名师远离喧嚣繁华,耐得住寂寞,常读常写。观当今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名师,大都耐得住寂寞,远离喧嚣,沉下心来阅读,静下心来写作。王崧舟老师周末几乎不出门,拒绝应酬,书斋静读,阅读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人文、社科、哲学、佛教等方面。湖北荆州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不但是一个接地气的教研员,而且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几乎每周都有一篇教研论文问世。余老师每个月都有写作计划安排,甚至在大年初一也没放下笔,家人逛街玩耍,他却呆在家里修改润色文字。综观当前的名师,大多是酷爱阅读,勤于笔耕之人。他们深知,读是吸纳,写是输出,读写结合让自己化为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滋润教育人生。
反观现实,我们有多少教师喜欢阅读呢?我们更多地喜欢“砌长城”“玩地主”,喜欢在觥筹交错中寻求快感和麻醉自己的神经。能够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者,更是凤毛麟角。哪怕是沉迷于无聊的“肥皂剧”,也决不在键盘上敲下生活的痕迹。某地搞教师读书活动,要求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全县才收到40多篇心得体会,结果五分之四都是网络上抄袭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为了得到一个“红本本”,就采取“拿来主义”。教师不读书,不动笔,何以教?以何教?
教育不止需要“技”,更需要“道”。名师们的“精”“气”“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些才是其走向成功,成为名师的最深层次的持久的源泉。倘若,我们真的能淡泊名利,认准一个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地执著追求,钟情于讲台“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悔,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而无怨,且教且思,且读且写,我们就走上一条通往名师的路。
(注:本文发表于黑龙江《教师新概念》2015年4期)
第三篇:向名师学习亲和力
向名师学习亲和力
四川省叙永县两河镇中心校
陈剑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公开课移位教学,老师们都精心准备教案和教具,可到了教学现场,仍见到有几个老师由于太紧张了,上课面无表情,说话语气生硬,这种情绪又感染了学生,导致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学生不敢发言,或是发言出错让老师不满、急躁了。课堂效果自然与老师预设大相径庭。问题出在哪儿?就在老师缺乏亲和力,课堂气氛松弛不下来,师生难以沟通,课堂显得沉闷枯燥。
上公开课时,开课老师和学生难免会紧张,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亲和力来感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有亲和力的老师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能让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在这样的境界中语文课堂会充满勃勃生气!
国家级名师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时,我们能见到老师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老师的亲切让学生放松上课的紧张心情,让学生乐于回答问题,让学生能享受到如沫春风的温暖。
我们从下列案例中学习在公开课上,名师们是如何展现自已独特的亲和力的。上课前拉近距离
案例:窦桂梅作文示范课《捶捶乐》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有的同学微笑地看着我,所以,我特别愿意听同学们的问候,还想再听听,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个词是个泛指,可以向我问好,也可以向台下这么多的老师问好,转过去,再一次微笑地看着他们,再问一声好!
生:(转向全体听课老师)老师好!
师:(鼓掌走向一学生)哎,没见过我,对吧!猜猜,我姓什么,多大岁数,孩子跟你们多大距离,年龄?
生:30。
师:30,稍微年轻了一点。你妈妈多大?
生:36。
师:36。再猜猜我多大,(指脸)我相信你善于去观察,找到感觉。
生:37。
师:37。祝贺你,我老了一点点,(问另一学生)那你猜猜我多大岁数?
生:35
师:35。小了一点点,(拍拍学生肩膀)我跟你的妈妈是„„
生:同样的。
师:同样的,36岁。我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妈妈爱你们,当然我也爱你们,我和我的孩子是朋友,当然和你们也就是„„
生:朋友。
分析:在移位公开课正式上课前,教师都会早几分钟来到教室,同学生说说题外话,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话中,让师生熟悉彼此,融洽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上述案例中,在上课前,窦老师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引到“我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妈妈爱你们,当然我也爱你们,我和我的孩子是朋友,当然和你们也就是朋友。”这一关键语。老师将自己定位为学生们的“妈妈”“朋友”,一下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亲切的谈话让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消除了,增添了亲切感,这为后面课堂上的沟通作了好的情感铺垫。
心态上放低自己
案例:于永正《山的云雾》
师:上节课,同学们一、二两段读得都很好,比我读得好。我在备课时感到最难读得是第三段。我一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最后我又认真地读了三、五遍。我读了十来遍才读好的。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读?(生齐声:不难。)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声: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声: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她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
(女学生读书,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不要紧。
师:怎么不要紧?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别说朱丽丽,就是朱丽丽丽„„我也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分析:许多上公开课的老师之所以紧张,有一原因就是极希望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心态上把自己放得高,甚至有的老师刻意在公开课上长篇大论,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这样的老师处处同学生抢精彩,自己累,学生也觉得他高高在上,不亲切。而于永正老师恰好相反,他屡在学生面前露拙(“我一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最后我又认真地读了三、五遍。我读了十来遍才读好的。”)、露怯(“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这正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挑战欲望,于是有了后面学生的精彩。把精彩留给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在于老师那和风细雨的亲切和低至尘埃的自谦中看到了“师作舟楫徒行船”的品质。
上课中关怀学生
案例:薛法根老师《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勇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谁愿意第一个成长?
生:我读第二小节。他跳到大树下问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啄木鸟说:“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你读得很通顺,别人也听得懂。如果你能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想再试一试吗?
生:想!(再读,仍然将“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读成“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将“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读成“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要改掉一个缺点真是不容易。你看,小青蛙叫啄木鸟什么?生:叔叔。
师:假如老师就是啄木鸟,你来问我?
生: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众笑)
师:请你不要叫我的名字,好吗?
生:好!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真乖!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现在,你再来你,一定能读正确!
生:(读正确了)
师:(高兴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一定要看仔细读。
师:对,这是读书的要领,你已经懂了!还有吗?生:谢谢老师!(众笑)
分析:学生在朗读中出错是常有的现象,在惜时如金的公开课上这样出错,有不少老师只是点出其出错点,而不会让他重读。担心费时太多,影响了自己教学进程。而这样做无疑让学生的挫败感在记忆中定格,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极为不利。在上述案例中,薛老师不仅让读错的学生重读,而且在学生重读还错的情况下,自己扮演了文中角色来同学生进行亲切的对话对其纠错,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窦桂梅老师曾言:“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于老师的就是这种在细节中关爱学生的人,所以有那么多学生乐于亲近于老师。
尴尬时巧用幽默
王崧舟的《只有一个地球》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问题 生:友谊。
师:(转向答友谊这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分析: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最怕的是出现学生回答让自己尴尬,致使自己下不了台。有不少老师在尴尬时手足无措,乱了方寸。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幽他一默”,让尴尬化成欢笑,让课堂进程的绊足石成为好的课堂气氛的铺路石。案例中王老师在引用了文言句后,天真的学生答了个不着边际的“友谊”,这本来就有了笑的包袱,王老师巧妙地“抖包袱”:“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暗示这孩子除了不理解句意外,还犯了个语音上的错,“疑”“谊”声调本不同。如果王老师当着众人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无疑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泼了冷水。聪明的老师选择了自嘲。这自嘲中有对孩子的宽容和怜爱,在笑声中营造了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第四篇:我们向名师学习什么?
我们向名师学习什么?
2010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滕王阁之春”全国小学数学专题研讨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一活动让老师们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短短的40分钟一堂课,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洒脱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也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课后,名师们进行了专题讲座。他们生动而深入地阐述了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还一一回答了老师们心中的困惑。那么,我们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要向名师学习什么呢?我们能向名师学习什么呢?
一、学习名师朴实、扎实的教学态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管是浙江特级教师陈庆宪,还是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他们都有着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吴正宪老师给我留下了深深地震撼。她的课堂是那样的自然,朴实,又是那样的充满活力,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我们会真真切切感受到课堂是真诚的交流,课堂是真实的生活,课堂是生命的对话。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思想,才会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
《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是啊,朴实而又充满艺术的数学就是“好吃”的数学,扎实,有后劲的数学就是“有营养”的数学!
我们不可能照搬名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有像北京、江浙一带一样的条件,但我们是否可以从自身的课堂入手,让我们的课堂和谐些,民主些?让我们的数学一点一点的“好吃”起来呢?
二、学习名师,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课堂实效性。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从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和她的讲座,我们看到了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功底,洒脱的大师风范。我们学名师,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也只有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在追求教学引入的新、异、活,总要设计一定的情境,以追求教学的新颖独到、与众不同。可我这次听完课之后,觉得名师的课堂里,没有形式化的过程,只有扎实有效的教学。名师们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他们对课堂的思考更加理性。他们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完成再讲解,学生一时难以表述清楚的问题,他们只是适时点拨一下,更多的时候是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别的学生,清晰的讲解他们总在学生的回答后。我们常常也会听到名师们问:“你们听明白了吗”,再由其他学生适当重复。每个名师上的课都有解决问题策略的提炼和推广,都有静思默想的数学品质的培养和渗透。
老师对静思默想的数学品质的培养尤为明显。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杨老师明确要求,“静静读题,觉得有困难的可向老师示意一下。”学生读题,静静读题,使课堂少了浮躁,多了静谧,也让学生多了一份宁静中的思索。课堂中的探索、合作、交流适时运用,讲求实效,也没有一般公开课的那种追求热闹。听说这也是今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导向。
三、学习他们处理教材,解读教材,重组教材的功力。
名师的这几节课,从这些名师的课,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他们处理教材,解读教材,重组教材的功力之高令人折服。基本上都是按照“以旧引新——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拓展”这几个步骤进行的。教学设计突出层次性,都是为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而设的。课堂教学中,他们都非常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释或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独立尝试、学生之间的交流、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知识的建构。
朱民老师的《数字编码》通过“破案情景”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在体验中提升认识,这样大量问题情景的创设,活用了教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朱国荣老师的“数与代数总复习”一课中,朱老师通过数学活动“在两条数轴上表示数字”,从而以此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内在联系,构建数概念的知识网络,并及时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生成材料转化为教学材料。因此,教学中在丰富的情境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寻找解题策略,促进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展,让学生形成并运用灵活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策略尤为重要。建构数学模型。
这次能够有幸观摩名师的教学风采,领略名师的教学艺术,聆听名师的讲座真是一种享受,让我确实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听名师的课,让我们清楚的认清自己;品名师的课,让我们不断的超越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希望再有机会接受名师的熏陶,感受名课的风采。
第五篇:“我向名师学育人”心得体会
“我向名师学育人”心得体会 为了端正部分教师懈怠的工作态度,提高广大教师的是的修养,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我向名师学育人主题讲座,主要听取了青年报社社长张----,石家庄二中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王老师说要做幸福的班主任,而且讲了自己在班工作中的优秀案例,是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一位学生,用无私的爱去包容、感化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他们愿意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
我担任六(1)班班主任,教英语。班上有一名学生叫王尧,他是一个很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生,软的欺,硬的怕,经常瞎说,有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向我打小报告,没有集体荣誉感,听说三年级他就敢顶撞老师,更可怕的是学习,全班倒数第一,上课坐不住凳子,不是说话就是玩,丝毫没有想学习的意识。为了让他能够有所改变,我决定找他谈话,希望他能知错就改,他总是口头答应,实际上还是老样子,甚至比以前更猖狂。于是我与他家长主动联系,询问他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家长对他的态度,发现家长太溺爱他,也不会教育孩子。
伺候,我平时上课假装不管他,只要他犯了很严重性的错误,我再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把他问的心服口服。当他与 同学产生矛盾时来找我告状,我就站在他的立场多为他考虑,为他出口气,慢慢地我获得了他的信任。每次自习课我都会选一名学生监督王尧的表现,而他不知这个人是谁,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他也很无奈的对其他老师说:“我们班主任管我们真严!”但我发现他进步了,上课小动作少了,也不和其他同学逗了,只是还不知道怎样去抓紧时间学习,我发现他爱看《阿衰》这本漫画书,还在班上表扬了,他坐在坐位上很开心。
为了使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我每天规定他背5个单词,一个句子,背下来找我检查,背不下来不许回家,他为了不挨留,下课主动找同学帮他检查,果然他每次都能基本上完成任务,我还经常夸他很聪明。期末考试他得了65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他也很兴奋,对我说:“老师,我及格了,你不给我发奖状吗?”我说:“当然得发,你是班里的进步之星,下学期还要继续努力!”他欣然答应了。
班主任工作确实很繁琐,但我们一定要以一颗包容心、爱心去与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而且还要不厌其烦的教育他们如何做合格的小学生,常抓不懈的管理学困生,相信我们的工作也会做的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