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训体会
2011年3月20日,我参加了在古柏举行的“读写结合,提高效益”主题研讨活动。看了夏爱菊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沈明军执教的《爱如茉莉》,以及聆听张老师关于读写结合的专题讲座,关于“读写结合”,下面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读有所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两节课上,老师均能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含意、情感。我感受较深的是两位老师对于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课文比较到位。例如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介意”,感悟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直奔”“每天”等词语品味爸爸对妈妈的关心和爱。不过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如《螳螂捕蝉》中“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终于”一词也不能放过,这是少年劝阻吴王计划实施的第一步,是前提,也是少年的良苦用心有“回报”了。《爱如茉莉》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病房中,爸爸妈妈相互体贴、关心时,抓住了“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我觉得此时也应让学生感悟爸妈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以及为对方付出后的开心。
二、写有依托
写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教学《螳螂捕蝉》时,教师是这样设计写的训练的:教师让学生想想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吴王决定收回攻打楚国的命令,并且解释这个决定。吴王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我记得有位学生说:其实我并不想攻打楚国,我是考验考验你们是否衷心,然后宣布取消攻打楚国的旨意。我觉得这位学生没有正真理解课文,没有透彻地认识到吴王刚愎自用、知错就改的性格。课文应是学生写的依托,写应该建立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之上,不能曲解课文。我觉得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评价这位学生的练笔,把学生引上“正途”。另外写的“立足点”非常重要,沈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时,出示句式,让学生写写爸爸照顾妈妈那夜的情形,学生能展开想象练写,进一步体会了爸妈间的爱,依托于阅读,对读有促进,读写结合紧密,效果较好。
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相辅相成,相互提高,就可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第二篇:研学体会
研学体会
在高二这个学期,我们深入了对研学的认识与研究。
研学这门课有很高的自由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去研究,几乎没有限制。而且这门课程能够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接触到更多自己想了解的东西。
除了以上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这门课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与不易,摆脱掉“老师讲,我们听”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我们自主选择探究方式,但又会有一些限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判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效,如何逐步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别的学科的目标不相同。它更强调我们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不仅是理解;它更强调我们自己动手去做,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实践中,使我们的思想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亲自动手去做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意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知识的复杂性,才能学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我们才会逐渐形成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好问心理,并且能够激发起我们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第三篇:研学体会
研学心得体会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受益不少,也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
研究性学习使我培养了负责、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在走近生活、走近社会的实践中提高了对生活的热情,主动地去学习与探讨新事物。我不仅从此项活动中获得了巨大的乐趣,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发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事物。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既是学习的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研究计划的制定者,学习研究结果的总结者、创造者。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研究本身,不在于让我们研究出什么成果来,而是让我们有所感受、有所体会、有所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去研究的意识,养成主动研究的习惯、探索的状态。
在探索老北京不为人知的美食过程中,我们小组间成员,互相协作,认证研究,不断汲取经验,未完成任务不辞辛苦,跑到各地探求美食,受益匪浅。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们不断总结失败经验,力求下次更好的完成任务,合作更加愉快。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实践性的活动,着实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增色了不少。通过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我深刻领悟到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了两种思想”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让我学会了许多课堂之外的知识,看到了更为真实的社会,更为真实的人生。
难忘一张张笑脸,难忘遇到困难时相互鼓励的眼神,难忘脆弱时轻拍肩膀的手掌。这一切,都使我们更快的成长,使我们了解友情的可贵。我想,当我老了,回首往事时,它一样会使我流泪、欢笑。它将是我最珍贵的记忆,最价值连城的宝藏。
第四篇:新教师音乐课堂的研训体会
今天在平湖市百花艺术幼儿园观摩了两个音乐教学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幼儿园音乐的艺术价值。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的技巧性的应对措施。沈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中班音乐欣赏:鞋匠之舞。沈老师结合《纲要》目标设计本活动,《鞋匠之舞》这首音乐,形象清晰,节奏明快、活泼,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首音乐的简谱是沈老师自己根据音乐来写谱的,它具备深厚的音乐功底与素养,成能写出来,让我们看了非常的崇拜。沈老师一开口就让我感受到这节课肯定是非常精彩的,的确在沈老师的引领下,把本次活动演绎得非常完美。老师亲切的口吻孩子们喜欢,听课的老师也喜欢,是孩子们愿意听老师讲,再加上沈老师优美的肢体动作,孩子们更感兴趣了,都想自己来试一试,教师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设计本次活动的目的,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从中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张帆老师的大班音乐活动《小妞妞勾勾手》,让我感受到了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带来的音乐美。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艺术修养跟艺术课堂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潜移默化的。张老师扎实的弹奏功底与演唱功底,仿佛把孩子们都带到了享受音乐的世界。本首歌曲在学唱上是比较简单的,张老师重点学习了歌曲中特别的小节,让幼儿感知其中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等不同时值。还利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打击乐器来把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两位老师带我们走进了音乐的殿堂,让我们也像孩子们一样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从各个角度让我们新教师受益匪浅。音乐活动在五个领域中是最难把握的活动,通过本次观摩,是我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与课堂的掌握上有了更深的了解,试着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第五篇:研训总结
有关“研训一体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闽侯县鸿尾埕头小学
林伟
目前教研和培训一体化即“研训一体”的区域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但长期以来教师继续教育中培训和教研的分离,培训只注重“教师素质提高”,不注重“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培训任务的外压,培训内容的不连续,培训方式的滞后,或仅仅采用“专题讲座”式的简单做法,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双向互动和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实践的反思,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研训分离”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方式的滞后,造成了教师参与的被动,教师培训形式化严重。调查显示,82%的小学教师认为参与培训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分,79%的教师对以往的培训没有多大兴趣,67%教师认为以往的培训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职业能力作用不大,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随着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室的合并,如何提高教师参与区域研训的积极性, 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实现专业成长,成为教研员和培训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当前“研训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如何把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研训目标的针对性,提高研训内容的实效性,促进研训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课堂小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研训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周期,也有一定的规律。国内关于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也有相关研究,如上海师范大学曾提出了优秀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1)胜任阶段(职后1-3年),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进而形成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逐步获得胜任感。(2)积累阶段(职后3-5年),特点为是一个中期调整,以酝酿日后新的飞跃到来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等待、积累的过程。(3)成熟阶段(职后5年以后),相继进入成熟期的开端,特点是教师开始进入研究和创新阶段。总的来说教师的成长轨迹是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再到专家教师的一个过程。
研训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须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来确定,不能一刀切。另外必须坚持“研训一体”,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创造性地完成研训工作的前提。
二、提高研训内容的实效性,满足教师课堂需求
调查发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对研训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以此为依据,研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从教师各个成长阶段不同的需求设计研训内容,加强研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新教师层级,重点安排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类课程、小学各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以及思想政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类课程。教材分析类课程主要包括:小学各科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各年级新教材分析等。旨在提高实际教学技能。
对技能熟练型教师层级,重点开设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类课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以及职业道德类课程等。这一模块中的课程为教师解读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又能提高他们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骨干能手型层级的教师己具备了胜任教学,从事研究、改革教学的基木能力,有较好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条件,可独立地选择发展方向和途径。其继续教育过程是一个较长的不断自我更新、完善的过程,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主要目标。从形式上讲,是一个教研、教改、科研的长期过程。主要以课题组形式定期开展研训活动,提出专题研究的一般任务要求,组织新理论、新知识的专题讲座,如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方法等,对教师的专题研究进行引导、协助和技术支持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以保证实效。
三、促进研训方式的多样性,调动教师积极参与
教师参与研训活动的状态, 直接影响到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研训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以往那种统一的“一刀切、齐步走”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己不能适应与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把握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研训模式己成为必然。研训中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彼此支持,从而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研训中首先要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教师同伴互助,让教师在同伴互动中成长。同时要根据教师不同的层级选择研训模式,如“主题研讨式、案例分析式、互动参与式、实践反思式、课题研究式”等,他们之间互相渗透,在研训活动中有效地引领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研究探索、交流分享,提高研训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