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

时间:2019-05-13 06: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

第一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

xx年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桥东为主线,继续大力推进“华北商埠核心区、社区建设示范区、人居环境先进区”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土地信贷闸门的形势下,努力克服辖区发展空间狭小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预计6.1%,年均下降5.36%,超过预期目标1.3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147.34元,同比增长15%,年均增长15.99%,超过预期目标7.99个百分点。

一、立足“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是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继续实施“抓中心、带两翼,南拓、北扩”战略,大力推进商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中部,滨江国际广场、乐模大厦等完工,燕赵财富中心c区完交付使用,d区完成主体,天滋花苑东区、休门e区、远洋城完成拆迁或大部分拆迁。南北两端,华夏灯饰城、金世界城市广场等9个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两年来,全区共建成商业面积46万平方米。

二是南三条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源发二期、中心广场改造、大经北街市场道路改造投入使用,南三条信息中心建成。深入开展市场经营环境综合整治、品牌产品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市场形象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三条市场xx年年税收预计突破55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市场”、“全国工业品综合市场第二名”等称号。xx年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区市场成交额360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场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1.4%,超过规划预期目标1.1个和3.4个百分点。

二、立足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按照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多措并举促进全区工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汽车、冶金装备、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先后完成双环公司“小贵族”系列车的研发生产、三环集团水道蝶阀、中润制药青霉素g酰化霉产业化、华荣制药发酵法制备饲料添加剂丙酸盐等14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双环汽车进入国家汽车工业目录,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实施了《桥东区十一五期间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五条意见》和《桥东区损害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xx年年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49820万元,同比增长25.9%,税收完成32040万元,同比增长23.6%。两年年均分别增长30.4%和27.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的目标。

三、立足夯实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本站推荐)

XX年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桥东为主线,继续大力推进“华北商埠核心区、社区建设示范区、人居环境先进区”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土地信贷闸门的形势下,努力克服辖区发展空间狭小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XX年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13%,年均增长12.75%,超过预期目标0.75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25%,年均分别增长20%和24.5%,超过预期目标10个和14.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23.22%,超过预期目标8.22个百分点。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预计6.1%,年均下降5.36%,超过预期目标1.3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147.34元,同比增长15%,年均增长15.99%,超过预期目标7.99个百分点。

一、立足“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继续实施“抓中心、带两翼,南拓、北扩”战略,大力推进商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中部,滨江国际广场、乐模大厦等完工,燕赵财富中心c区完交付使用,d区完成主体,天滋花苑东区、休门e区、远洋城完成拆迁或大部分拆迁。南北两端,华夏灯饰城、金世界城市广场等9个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两年来,全区共建成商业面积46万平方米。

二是南三条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源发二期、中心广场改造、大经北街市场道路改造投入使用,南三条信息中心建成。深入开展市场经营环境综合整治、品牌产品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市场形象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三条市场XX年年税收预计突破55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市场”、“全国工业品综合市场第二名”等称号。XX年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区市场成交额360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场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1.4%,超过规划预期目标1.1个和3.4个百分点。

二、立足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按照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多措并举促进全区工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三环集团、双环集团、中润制药、华荣制药等15家优势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永通化工、太行模板、晓进机械等15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XX年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9418万元,同比增长16%。利税预计完成23500万元,同比增长45%,年均分别增长20%和5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0%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汽车、冶金装备、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先后完成双环公司“小贵族”系列车的研发生产、三环集团水道蝶阀、中润制药青霉素g酰化霉产业化、华荣制药发酵法制备饲料添加剂丙酸盐等14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双环汽车进入国家汽车工业目录,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实施了《桥东区十一五期间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五条意见》和《桥东区损害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XX年年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49820万元,同比增长25.9%,税收完成32040万元,同比增长23.6%。两年年均分别增长30.4%和27.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的目标。

三、立足夯实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年来,我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休门c块、华润万家超市、23中综合实验楼等一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XX年,全区建设项目完工26个,完成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30%。XX年年预计全区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建筑面积91.27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13.2%,年均增长21.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的目标。

四、立足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区卫生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区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管

理,使预算更加透明、公开、细化,便于执行者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使用效益;规范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降低了财政成本。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招商引资方面,先后5次组团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XX年年预计引进市外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20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0%,年均分别增长16.12%和53.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引进内资年均增长15%以上,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XX年年预计外贸出口额实现2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6%,年均增长20.0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8%以上的目标。

五、立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城区环境得到新改善

坚持将城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建设宜居宜看城市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争营创”活动,“八个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一是城区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持续开展“争做文明市民,营造优美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力实施“八个一”工程,集中全区力量打了一场环境建设攻坚战,全区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两年来,拆除违章建筑12.4万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34万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060平方米,创建省、市级园林或居住区(单位)4个,绿色社区21个,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完成了北国商城、燕春饭店、国宾大酒店等32栋楼体的夜景建设任务,中山东路女子清扫班被全国妇联等27个国家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完成了元村改造,东三教、休门、任栗村、义堂等村改造正在抓紧实施,二环路以外11个村不同程度地建成一批新的住宅小区,基本完成太平河综合整治,两岸初步建成“水、堤、路、桥、岛、绿、景”的滨水景观带,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开工,我区北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三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已具雏形。目前,我区生产资料回收企业已发展到10家,年回收、利用废旧金属1XX吨、其他类生产资料1000吨,创造社会价值近亿元。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工作,每年实现价值1000余万元。在建筑行业,采用了中水处理系统流离生化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新型自调温相变保温技术等建筑节能新技术。大力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推动了我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目标分解和优质低硫煤推广等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检查整改力度,两年来,全区共拆除燃煤锅炉58台,推广优质低硫煤XX0余吨,企业烟尘,污水达标排放率均达到100%。

四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两年来共投入3150万元,新建休门、东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汇通、阜康街道办事处相继迁入新址,全面修缮了桃园镇办公楼,40%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被列入河北省城市信息化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社区大排档建设进展顺利,所建6家通过验收并正式营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0家,开展了彩色周末、文艺比赛、票友大赛、时装表演、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644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我区率先在市内五区建成区级图书阅览中心,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性专业健康中心——桥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

六、立足科教事业优先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区累计科技投入1.45亿元,专利申请307件,开发新产品1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2项,实施专利项目11项。启动与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合作计划,拓宽了我区与高等院校科技合作领域。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8251万元,建成二十中艺术楼、二十三中综合实验楼、石纺路小学教学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系列主题年活动,深入实施“三个一”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高中教育、职中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二十三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七中被评为省级职业高中示范学校。全面保障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做法得到国家、省、市肯定。全区中小学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我区被评为全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优秀实验区和省“普九”工作先进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成XX平方米的区劳动力市场,两年来,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10176人,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5%,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增长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截止目前,全区参保人员22591人,养老保险金收缴率达到98%。2.75万人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低保标准,为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1478万元,为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1.62万元。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人口和卫生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为辖区24.83万居民建立了家庭档案,使1.34万名慢性病患者享受到贴身服务。率先在全省推行“中医药特色社区”、“社区责任医生制”和“双向转诊车进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区“社区责任医生”做法。我区荣获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卫生监督先进集体”称号,被列入全国中医药社区示范区并经过检查验收。低生育水平持续巩固,我区流动人口管理、

温馨计生、计生信息化服务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600平方米的计生服务大厅。两年来,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经验被中央稳定办转发全国推广。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桥东”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我区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民主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拓宽了与人民群众沟通渠道,两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36件,按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我区“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体上看,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桥东”两大任务,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加强城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改善,确保“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全面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三点一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商贸服务业新一轮发展。依托新火车站建设,积极谋划南部商业中心。充分利用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契机,加快滨水景观带、北部生态园区建设。抓好铁路穿城入地机遇,谋划建设铁路沿线商贸长廊。全力抓好以南三条为龙头的各专业市场管理,努力提高市场专业化水平。

着力促进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支持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逐步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大力抓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双向”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力抓好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未开工项目,促其尽快开工;加快前期项目审批手续,使其早日具备开工条件;认真谋划新火车站商业中心、华北印刷包装产业园等一批立区项目,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

二是着力抓好城区管理,深入推进社区建设

全面加强城区管理。进一步加大“八个一“工作力度,继续推行“无缝隙”管理,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坚决遏制占道经营、乱贴乱画、露天烧烤等现象反弹,积极抓好城区绿化、楼宇亮化工程,确保城区环境美化整洁。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着力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继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提高服务社区水平,着力推广社区服务覆盖面,建设一批社区便民快捷大排档,方便居民生活。

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可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等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再就业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活动,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城镇民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2-3年实行全覆盖。高度关注困难人员和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搞好帮扶救助工作,使社会保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桥东

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众性信访事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篇: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监督,财经工委积极向省人大财经委和兄弟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学习,自8月下旬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占志妙带领下,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9月4日,召开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等17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部门关于实施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汇报,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研究提出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之后,到松阳、景宁等县视察了省、市重点项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县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召开专门会议,对市政府的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初审报告。现将初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三市并举”战略,围绕《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初审情况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十一五”以来,《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大多数指标符合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经达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市27项主要指标中,有23

项指标完成情况好,符合进度要求,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分别为36.5亿元、20.7亿元,预计全年分别为65亿元、38亿元,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60亿元和35亿元目标;初升高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耕地保有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等8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的60%以上,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等6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丽水市区的12项指标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3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8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而前5项指标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区域空间布局更趋优化。进一步明确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丽水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丽缙青产业带工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龙丽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丽龙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全市共建成157个移民安置点,迁移贫困农户15179户、57661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明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前期各类重点项目完成和落实情况较好。“一纵三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完成目标70%,一绕二线六通道已建成约50%,农村公路改造完成48.7%。能源保障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信息产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四是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大,“五整治一提高”覆盖率达到2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七是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进步,失业率不断下降。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八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配套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三发展效益逐渐显现。《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完成的,自实施以来,尤其在市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后,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二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3.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3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8%和14.3%;200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三是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区域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代价有所降低,发展空间布局继续优化。四是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五是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监督法,接

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法制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期评估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规划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存在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压力,致使存在一些个性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少数指标如期完成存在难度。《规划纲要》的27项指标中,属约束性指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未达标,2007年底为6.38‰,距离2010年6‰目标存

排放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没有达在一定差距。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 到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达标难度较大。2006年、2007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削减4.58%,与规划目标累计削减20%存在很大差距。经国家环

保部初核,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COD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削减6.36%,SO 2排放量累计削减0.15%,距离“十一五”确定的分别累计削减15.1%、15%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两年半时间,全市COD排放量共须净削减3142.2吨(按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3076.9吨以上,合计应削减6219.1共须净削减2709.4吨(以2008上半年煤增幅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

吨,SO 5053.1吨以上,合计应削减7762.5吨,减排形势非常严峻。

(二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前两年半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6.6%。投资成为我市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比较前两年半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我市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投资后劲不足。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22.17亿元,增速12.1%;2007年完成投资237.26亿元,增速6.8%,比2006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06.76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

国水平低18.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土地、资金等要素,严重制约了投资增长的速度;房地产业投资持续回落,对投资稳定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缺少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撑,使全市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之前,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速增快予以拉动;如今,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必将对今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调研中,有关县政府及部门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三加快工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是保持工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我市工业仍处在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决定我市工业发展还必须努力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难度加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跌,要保持工业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我市工业重型化、污染重特点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但我市科技发展滞后,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匮乏,企业创新能力弱。2007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11个市的第10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丽水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由2005年的7.2%提高到12%,目前差距较大;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4.3%,比上年同期下降2.1%。从引进

层面看,目前我市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难度相当大。

(四横向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纵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个指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相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较为明显。2006年、2007年,衢州市GDP总量比我市分别高出32.0亿元和44.6 亿元,增速分别高出 2.3 和 0.6 个百分点。从三产比重来看,虽然近年来两市第 二产业比重都得到较大幅度上升,但衢州市二产比重值比我市高(2006 年、2007 年分别高出 3.2 和 6.5 个百分点),说明衢州工业发展比我市快。在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方面,衢州市增速快尤为突出,2006 年、2007 年和 2008 年上半年,分 别比我市高出 4.8%、9.1%和 16.6%,且年均投资规模超出我市 50 亿元以上。

三、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十一五”规划制定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我市 “十一五” 规划实施后期工作难度将会加大,任务也将显得更为艰巨。今后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 实施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十一五”规划继续顺利实施,保证规 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落实有效措施,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市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 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牵头部门要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大各自承 担的规划任务的实施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规划纲 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力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配合,上下 联动,切实形成合力,优化实施环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针对 完成难度较大的 4 项约束性指标,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想方 设法,攻坚克难,落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强化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指标内。加大节能减排宣传 力度,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尽快建 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

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 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肃处理污染重又拒不治理的企业。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好市 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实行建设项目投资节能评估制度。以规划

环评为基础,将环评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着力推行 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政策和体制机制,力争节能减排 3 项指标到期末能够达标。

(二)谋划项目与破解要素制约并举,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将投资作 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一要积极破解要素制约,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项目建 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度,加快水阁开 发区东扩,努力拓展空间增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投资密度和土 地利用率,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征迁政策处理力度,有效解决 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利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 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重点项目。做好银企洽谈会、推进建设领域投 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争取银行信贷加大对丽水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研究 上级政策,争取有更多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对我市项目建设的支持。二要积极谋 划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力。针对省政府提出的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三 和 个千亿” 工程,抓紧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省政府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取向、新要求,编制好有关投资大项目,使我市有更多项目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获 得上级更多支持。围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 点领域,积极谋划大项目。根据基础设施成网配套、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强县(市、区)投资项目规划工作协调,挖掘、整合县域之间交通、电力网络等配套建设项 目。立足培育壮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类项 目,增强产业投资。三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实项目库储备。针对国家、省重点项目规范化要求高,要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将项目前期工作做 早、做深、做到位,切实做好、做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

劲。

(三)力保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加快发展工业。积极营造浓厚 的工业发展氛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工业,优化税源结构。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心、服务工业,简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制 程序和手续,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项目收费。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主共商发展 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切实从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入手,采取 有效政策措施,强化协调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牢牢抓住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机遇,加大选商引资工作力度,承接更多企业在我市落户,力保来之不易 的工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必 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长 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端产品加工型企业要借智搞研发,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有一定科技基础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要在选商 引资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嫁接,做大做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落实《丽水市生态 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努力优化生态环境。落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 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合理指导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 “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市区 旧城、内河和道路“三大改造”,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 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对三次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支 撑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 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

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工业体 系。坚持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大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培育绿 色消费模式,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不断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之乡 建设,逐步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 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丽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 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教育创强 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卫生事业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加强公共卫生机 构、人才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千人医生数,提高医务人 员素质,积极办好各项卫生事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 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在既有权限下 推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 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强化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

中期评估报告

辰溪县发展和改革局

(2008年8月10日)

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于2006年1月1日经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各种预期性、约束性、导向性指标,立足“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努力克服国家宏观政策从紧、资金瓶颈突显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全县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规划分计划。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将“十一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现将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2006—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

2006至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分别完成25.1亿元、29.1亿元,增长12.2%、13%,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两年,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转优,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分执行目标。全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2亿元、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20%;两年实数增额超过3000万元,增速均在20%以上,达到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后三年奠定良好的财力基础。前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2亿元、15亿元,同比增长93.5%、25%,年均增长55%,超过预期目标30个百分点,为后三年县域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城市化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两项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及国家节能减排执行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保持在6%左右的惯性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GDP增速基本持平,保持在12%的均速增长。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前两年我县产业项目投资的大幅增长对GDP的有效拉动。

2、农业及经济基础

一是较好完成水利建设规划。至2008年6月,全县完成除险加固工程87处,渠道防渗58公里。其中除险加固工程中,中型水库1座,小I型4座,小II型26座,山塘5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前两年共完成总投资928万元,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4万人,35项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施用。二是林业事业发展前景乐观。至2008年6月,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5万亩,完成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25万亩等等,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54万亩,灌木林、四旁林折算面积共有26.9万亩,森林面覆盖率达到61%。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工作紧跟迸进,有望“十一五”期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三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按照“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新经济思维,辰溪县在交通建设下大功夫、用大手笔谱写了一篇新文章。截止2008年6月,全县累计完成通乡(县道)公路建设114.7公里,对原有道路情况较差的35公里县道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实施农村行政村通畅工程242个,建设里程431.5公里;完成渡改桥项目3座,完成农村客运汽车站场10个。县内交通主干线空前通畅,物运流转速度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3、工业化及城市化

一是重点项目和重点财源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县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关键来抓,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速,各类工业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其中,以能源、建材、化工为支柱的煤炭、电力、水泥、电石、焦炭、耐火材料等主要工业产品集群逐步形成,以原煤、混合饲料、有机化肥、人造板为主的产品效益和规模成倍提高。能源产业方面,突出抓电力和煤炭行业,对煤炭行业,坚持以税费统征为手段,通过限量开采、联合开矿、集约经营等措施,提高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2007年,全县原煤产量达8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电力行业,采取边建设、边运营、边开发的机制,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的大洑潭、清水塘、晓滩水电站,加上规划中的鱼潭水电站建设,总投资累计40亿元。全部建成后,全县发电装机总容量将突破55万千瓦时,每年可发电总量达18亿度以上,实现年税收过亿元。建材方面,突出抓水泥生产,坚持以技改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华中水泥厂进行技改扩建,打造品牌产品。化工方面,突出抓电石、磷化工以及有机化工原料基地开发等,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承载平台日渐完善。着力加快火马冲工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入园优惠政策等软环境的构建,加快省级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打破传统用地、项目引进的瓶颈制约,突破观念限制,加速产业发展。至07年末,园区已初步具有了铁路、公路、水路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区域内已拉通并硬化了3条主交通干道,建成2个110KV变电站、2个停车场和5座移动基站。目前园区工业企业已达到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

三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速度加快,产业升级初见实绩。提倡和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蓝伯电石、华中水泥、鑫达硅业、宏大钒业、汉清生物等一大批有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项目进行扩能改造,延伸其产业链条,开发下游新产品。有效运用经济杠杆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四是城市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投资带动出现新气象。两年来,我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县城辰州路、丹山路,八一路,教师新村,海利山庄等一大批基础项目相继投入使用,2006年,全县建设项目完工18个,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93.5%。2007年全县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25%,年均增长59.25%,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的目标,为实现辰溪“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按照支出法计算,两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75%,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4、改革开放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全县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县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调整项目准许入门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体制改革,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几年来,按照“国退民进、民营民有”的思路,一手抓新上工业项目的引进,一手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全县强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及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共改制工业企业29家,改革面达95%,盘活存量资产3亿多元,安置下岗职工近9000人。通过改制重组,丹山建材、楚峰冶金、华中莫来石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一大批老工业企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一律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做到特事特办、快办快结,并在用地、用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落实招商责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近年来,累计引进和实施工业招商引资项目38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0亿元,中盐湖南株化集团、广东韶能集团、湘控投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先后落户辰溪,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5、和谐社会构建

一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已显雏形。目前,我县生产资料回收企业已发展到6家,年回收、利用废旧边脚料10万吨、其他类生产原料1000吨,创造社会价值近亿元。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工作,每年实现价值1000余万元。在建筑行业,采用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新型自调温相变保温技术等建筑节能新技术。大力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推动了我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形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两年来,先后对县控24家重点排污企业发放排污口标志,加强跟踪监督检查,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8%以上,较好地防止了违法排污现象反弹。累计检查企业300余家(次),挂牌督办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8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0余件,取缔关闭“十八小”企业及违法排污企业274家,责令停产治理企业17家,使工业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县24家县控重点单位中已有19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79.2%。

二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1家,开展了老年书画比赛、门球比赛、夕阳红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0余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县城推行群众集中健身、集中舞蹈风,由社区宣传、组织,分别在刘晓公园、纪念堂、防洪大堤等休闲场所进行大型群众舞蹈,提高城市品位,倡导社区文明。

6、社会事业发展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县完成专利申请22件,实施农业科技新技术40项,培植新农村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乡6个。建立各类县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5个,实现科技对GDP贡献率52.8%。启动科技下乡及科技“户”联网计划,拓宽了我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及服务作用。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000万元,分别对139所中学、中心小学进行改造、添置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化工作更是破冰消融,顺利完成全县农村远程教学普及工作。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6—2007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42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53人,新增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就业13802人,帮助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累计14034人次,分别完成总体规划目标的64.4%、107%、45.7%、64.6%,较好完成总体规划目标;帮助安置零就业家庭107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下,基本达到规划要求4%的要求。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社会保险费征缴总量有较大提高。至2008年6月,全县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一直保持100%,新增参保人数3807人,累计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734万元,新增失业保险人员4740人,新增医疗保险人员11018人,新增生育保险人员21204人,工伤保险15052人,社会保障基金得到进一步充实,保证了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人口和卫生工作。2006-2007,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86‰、6.47‰;人口出生率控制为12.5‰、13.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加大在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到农户活动。两年内,分别对农村13家卫生院进行改造,中医院、人民医院投资110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医疗设备更新。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一直位列全市前矛。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辰溪”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文化体育方面。完成4套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安装任务,打造县城全民健身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全县65个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正式启动。竞技体育稳步推进,两年来在省、市各级运动中,分别取得银牌2枚,金牌1枚。

其它方面:全县八件实事指标已全部完成,统计、文化、体育、移民、环保、民族、旅游、安监、人口、人才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和新的发展。总的看,当前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行,为实现富民强县和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GDP对财政贡献率过低。二是产业项目储备不足突显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疲软。三是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技术水平及附加值低导致我县生产企业适应新形势能力弱。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我县招商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五是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导致县域内环境承载力逐渐走弱,市场竞争力明显降低。

对面临以上的机遇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进一步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譬如,在国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背景下,如何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问题;在国家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问题;在财政、货币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好我县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民生利益改善等,以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招商领域,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宽领域招商引资,是推进辰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解决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较好途径。紧紧围绕我县的“能源、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做好产业招商文章。同时,要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项目前期工作“一站式”服务。更新招商理念,变“政策招商”为“以诚信招商、以环境招商、以商招商”。2008年,要确保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0个(计划,以下同),其中重点项目8个,力争全年引进县外合同资金5亿元,完成出口贸易总额130万美元。

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健全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广开引税,大力涵养税源。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培植税源。以财政政策为导向,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财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兴办项目,增加税源。继续加强税收工作领导,强化责任,严格执法,坚持应收尽收,应优尽优的原则,规范征纳行为,打击和杜绝偷、漏、骗税违法行为,确保税收及时入库,依法规范行政性收费、罚没款和其他收入的管理,促使县级财力稳步增长。

突出项目带动,强化项目实效。后三年,要大力突击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至今后两年内,每年必须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8亿元以上;项目方面,要突出抓好大洑潭、清水塘、晓滩水电站建设进度,重点抓好华中水泥公司技改扩建二期工程、汉清生物公司MCE项目以及有机化工基地项目、正宏公司有机肥项目的建设,突出抓好中盐株化集团电石生产线和鱼潭水电站建设,突出抓好全力支持省道S223线改造、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确保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并全面完成通畅工程任务;继续抓好城网改造工程,争取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项目,要尽快启动实施县城防洪大堤二期工程和长田湾大坝除险加固等工程;大力实施国债沼气项目,新建户用沼气池1500个,基本实现户户用气。

2、高度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县、乡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实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力争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3309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1883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巩固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发展工伤、生育保险,尽快实施完成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方面,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改造好中小学危房,积极推进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改善农村初中教学、生活设施,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卫生方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重点建设好县级医院,配齐乡镇卫生院医疗器械设备,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体系。支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下乡等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辰河高腔”、“瑶文化”等文化品牌,力争完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应急、矛盾疏导、利益协调三大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高度重视国防动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完善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继续实施“新农村”示范工程,以及农村通达通畅、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时,继续抓好城市防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水系配套、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项目。

3、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4、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辰溪

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众性信访事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五篇: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沙坪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加速发展的时期,是基础建设和功能完善并重的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扎实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稳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和《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效

“十五”时期,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再就业工程顺利推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顺利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累计帮助和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 1 — 再就业4.3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达到街、镇(园区)全覆盖,基本形成就业和社会保障区、街(镇、园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建成区级就业服务大厅,构筑“1+X”就业大市场,与全市所有区县实现网络联通,创办“天天职介超市”,为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培训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就业训练、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力度,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平稳过渡,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11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8.4万人,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1.8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达8万余人;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职工13.5万人,较好地发挥了其“社会减震器”作用,确保了失业职工基本生活;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实施,参保人数达19.1万人,初步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以大额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工伤保险发展良好,1100家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达10.5万人;生育保险顺利启动和实施,参保人数达到5.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参保单位154家,参保人数3000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业务,2742农村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

— 2 — 基金800多万元,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模式和实现途径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取得实效。全面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逐步向基层延伸,在街、镇(园区)和部分企业工会聘任38名兼职监察员和11名法律监督员,构建新的执法网络。清理整顿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大力开展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执法检查,主动检查企业1600多户,受理举报投诉2000多件,为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2100多万元。实施了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有效地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深入了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广大职工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指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切实做好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职工安臵工作,妥善处理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十五”期间,累计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000多件,结案率保持在98%以上,工伤性质认定2300多件,劳动能力鉴定6100多人次,劳动合同鉴证4万余份。逐步推行企业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形成了企业与职工自主协调劳动关系机制。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一区两高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有利条件

— 3 — 一是从中央到市、区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前提下,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各级将更加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其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十五”时期,我区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企业改革得到深化,经济增速大幅提升,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科教文卫资源优势转化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这就为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基础。

三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基础。“十五”期间,市、区相继出台了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

— 4 — 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这就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条件。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矛盾较突出,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一个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我区常住人口从“九五”末期的66.44万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85.53万人,净增19.0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2万人。加之外来劳动力进入,劳动人口增幅较大。相反,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就业弹性值相应下降,就业岗位增长赶不上劳动人口增长。据预测,“十一五”我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约1.1万个,而需要解决就业达2.5万人,岗位需求缺口达1.4万个。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结构较过去几年发生了变化,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文化偏低,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工作难度大。二个是在国有企业“并轨”,大规模下岗分流告一段落的同时,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主辅分离的任务繁重,2005年末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结存1.6万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十分突出。三个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农业的改造,农村劳动力流动量加大,在推进重庆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有大批“农转非”人员需要

— 5 — 转移就业。“十五”末,全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达15万人,“十一五”时期,这种劳动力流动规模将呈扩大趋势,预计每年将以1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加之,高校多、部队多,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相当大。

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在迅速增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破产、关闭、解体企业进一步增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下降,基金征缴困难,企业欠费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区历年累计欠缴达2.04亿元),结构调整导致的提前退休人员的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增大,确保发放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退休人员比例高,给基金支付造成压力,当期收支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已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稳运行带来了影响。失业保险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2004、2005年缺口分别为910万元和352万元),解决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偏弱的问题将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生育保险启动实施不久,工伤保险扩面推进难度大。“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显现,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三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结构仍然处于较大变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工主体将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在“十一五”时期,一

— 6 — 些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其遗留的劳动关系问题突出。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较为普遍,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且变得日益复杂,仲裁诉讼比例增大,自1998年以来,我区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幅达40%以上。非公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违反劳动者意愿安排超时加班,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让职工超强度劳动以及劳动卫生环境差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依然存在。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体系,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迈进,为我区经济社会

— 7 — 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城镇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力争达到6万人。其中,“农转非”人员1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区充分就业社区达到90%,基本解决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2、职业培训

——就业再就业培训2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2万人,创业培训5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1000人;持证上岗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80%,就业准入工种持证上岗率力争达到100%。

——技能人才总数达到9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增加到1.8万人左右,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0%);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2万人。

3、社会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万人、23万人、14万人、13万人和10万人以上。

4、劳动关系

——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1、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

— 8 — 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关注新生劳动力、“4050”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抓好再就业重点企业、再就业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项工作。同时,适应新的形势,适当扩大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加大政策扶持“低保”人员就业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协调推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改善,努力扩大就业容量

加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都市工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中,通过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增强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作用。

3、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城乡统筹就业

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城乡统筹劳动力市场,将东部(天星桥)原来城乡分割的共计2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从组织和形式上统一整合,调整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功能。在西部(陈家桥)再建一个区域性劳动力市场,集中为大学城征地拆迁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区级劳动力市场与

— 9 — 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和街、镇(园区)社保平台信息共享,城乡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按照就业工作重心下移,管理服务进社区、到乡镇的思路,重点强化街镇(园区)和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库,统一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和困难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认真施行企业用工备案和空岗申报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招用本地和外来城乡劳动者及空岗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时提供信息引导。

4、加快培育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建立劳动者平等就业机制,打破城乡劳动者的身份界限,在签订劳动合同和工资分配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向城乡劳动者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工和职业中介等行为。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5、建立就业援助机制,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继续推行ABCDE分类指导就业模式,提供个性

— 10 — 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引导、鼓励和帮助更多有就业能力的低保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制定特殊的扶持措施,实行推荐就业承诺服务,努力缓解困难地区、困难家庭、困难人员就业难题。积极推动三峡库区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就业,开展劳务对接,共同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到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扶持,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6、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创业促进就业

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把促进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文化,培养创业精神,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培养、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促进更多的毕业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把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引导劳动者通过创办小企业实现自我就业,并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7、加强失业调控

建立劳动力供求模式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失业统计制度,建立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实行动态分析监测,实现应用失业预测预警系统调控失业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缩短失业周期,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合理分散失业压力,防止失业过于集中,把失业登记率控制4%以内。统筹

— 11 — 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改组,把握破产关闭工作力度,鼓励企业破产重组吸纳失业人员,做好改制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职工身份转变工作。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规模性裁员,加强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员的指导。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避免大量推向社会。

(二)加快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1、建立培训网络

从全区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农广校、农机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中招标认定一批优质培训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区职业培训骨干网点。力争在2009年底,在陈家桥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并积极引导井口特色工业基地、西永科技产业基地、覃家岗摩托车工业基地、青凤机械工业基地、回龙坝纺织工业基地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在有条件的街、镇设立培训网点,加大投入,配臵教学设施设备,形成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劳动就业实训基地为主体,区、镇(街道)城乡一体的培训网络。

2、建立开放式职业培训体系

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动机制,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倡导和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培训制度,创新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模式。建立由“企业

— 12 — 下单、劳动者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机制,遵循“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农民需要”的原则,购买认定一批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培训专业,对参加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补贴,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3、实施分类培训

充分发挥区域内培训网点的作用,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重点开展以机械加工业、电子电器专业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能力;对本区农村应届高中毕(结)业生,鼓励引导进入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接受以素质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以扩大就业为目的创业培训。组建创业培训专家志愿团,把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引导劳动者通过创办小企业实现自我就业,并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积极为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开展“订单型” 培训、“储备型”培训、“输出型”培训。

4、发展职业教育

充分利用科教文化名区的优势,鼓励区域内大专院校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

— 13 — 争能力;按照协调发展、提高层次、优化结构、促进就业的要求,动员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投入职业教育,支持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重点培养数控、模具、电子、通信、交通、石化、装备制造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于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职工,资金来源多元化、缴费基数程序统一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以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保险、服务行业以及一些新兴行业作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重点,强化基金征收力度,做大基金收入总量,缴费人员参缴比达到90%以上,基金征收率达到95%以上,逐步缩小基金支出缺口。继续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到2010年初步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效分解老龄化的风险和压力。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探索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及编制外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适应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要求,积极探索解决进城务

— 14 — 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随参保人员转移、适应性和可推广性强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扶持和激励失地农民参保,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对拟被征地和已被征地的农民按照“土地换社保,退费进社保,政府给补贴”的工作思路,按不同年龄段实行分类保障办法,使他们长远生计有保障。积极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让农民工既能参加得了,又能享受得到。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享受到医疗保障。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医疗保险服务行为的监督,促使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规范化。按照“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思路,探索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重点解决农民工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强化征收手段和宣传力度,增强参保单位和职工缴费意识,稳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

加大工伤保险扩面力度,推进采石、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全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扩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起预防优先的工作机制。

— 15 — 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生育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同步推进、统一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办法,使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职工。

2、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

强化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规范征收流程,各项保险费实现统一依法规范征收。建立健全基金预决算制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通过适当调整筹资标准和资金渠道对困难国有企业给予帮助,进一步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来源。

3、强化基金监管,构建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监督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护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加强社会保障监督人员队伍建设,规范监督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信息化水平,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的制度化。加大对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核查力度,堵塞基金流失漏洞。进一步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2006年建立和完善全区社会保险稽核和经办业务监督工作体系;2007年—2008年建立劳动、地税、工商等多部门联动的稽核检查机制,加强稽核工作手段,形成对基金支出环节的监督检查业务规范;2009年—2010年制定并推行社保费申报缴纳诚信制度,使稽核工作

— 16 — 全面实现日常化、法制化、科学化。

4、全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到2010年,力争全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社区管理率达到95%。指导各街镇(园区)、社区不断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大力发展老年社会服务。同时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老年服务体系,满足退休人员社会养老需求。

(四)努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1、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在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继续改进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国有重组改制企业、服务及加工企业、建筑领域等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指导,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基础台帐,逐步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加强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职工安臵方案的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督查。认真贯彻《重庆市集体合同条例》,进一步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指导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和签订集体合同,逐步将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进

— 17 — 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和创新运做模式,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依法在企业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仲裁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2、继续改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保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

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社会各类企业工资分配的规范、指导和监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切实发挥工资指导线和人工成本信息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引导作用,发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对企业确定不同岗位、职工工资水平的指导作用,使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适应。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工资平等协商制度,使工资平等协商逐步成为多数企业决定工资分配的主要方式,保障劳动者参与企业工资分配决策的应有权利,扭转和抑制部分企业人为压低职工工资水平的现象。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监督管理,改进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抑制部分垄断行业、企业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等工资分配法规规章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并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推进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权益。

3、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面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强日常主动监察和举报投诉专查,逐步扩大监察覆盖面。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开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非法使用童工、清理用人单位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等专项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劳动监察网络。与建委、交委、总工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劳资纠纷区内联动应急机制,实行案件先导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制度、劳动监察分类监控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将现有在建筑行业实行的工资保证金制度向摩配、纺织等重点存在欠薪问题的行业延伸,在企业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时,按企业注册资金的相应比例提取工资保证金,解决老的拖欠,防止新的拖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到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臵,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有关方面,形成合力,抓出成效。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入手点,切实抓好区委、区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并立

— 19 — 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全面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对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对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基础信息和信用进行记录登记,实行动态评价、分级管理,督促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行业自律。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配合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我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与市级主管部门联网。通过网络系统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宏观决策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我区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健全街镇(园区)、村(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失业人员就业、扶助困难群体再就业、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

(五)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着眼于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和施行工作领域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通过业务素质考核等措施,逐步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专业化。

(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和完善与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技能劳动者培养的资金投入,积极扶持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从财政用于就业的经费和征缴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实行补贴或奖励。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重点落实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助资金。“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28.5%)逐年有所提高。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