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08年12月30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宜宾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徐 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光镭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报告《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开展了《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的评估工作。评估显示:两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市二届人大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协调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是我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一)主要发展目标执行情况评估
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2006—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2007年达到529亿元,2008年上半年达到273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高于12%的规划目标。2006—2007年,人均GDP年均增速17.1%,2007年达到11874元。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有8个区县生产总值增速超过15%。2006—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2007年分别达到218.5亿元、176.3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8亿元、92.4亿元,同比增长34.7%、21.6%,增速均超过规划预期目标。
经济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31:52.34:27.3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45.8%上升到48.6%。2006—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年均增长29.3%,2007年达到24.9亿元,2008年上半年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超过规划预期目标。区县财政实现收支平衡,进一步缩小了市县差距。
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加快,2007年城镇化率达32%,比2005年提高3.7个百分点。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69元和3930.7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3.2%,远高于6.5%和7%的规划目标。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和18.3%,达到6184.3元和2128.8元。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降至5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5.3%。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医生2.31人,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2.18张。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乡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平方米。2006—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4%。规划目标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2006—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6%规划目标内,2008年上半年降至3.93%。2007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4万人,提前三年完成规划目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人和24.6万人;纳入城市和农村“低保”范围的人员分别为9.6万人和11.2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投资体制、城乡统筹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9.8%,达到251.1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6—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9%,2007年末达到6.42亿美元,实现五年规划目标的66.2%,2008年上半年达到2.8亿美元。2006年—2008年6月,全市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总额299.79 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07年,耕地保有量保持47.71万公顷,高于规划控制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8.9%。2007年万元GDP能耗1.4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累计减少6.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9.7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3万吨,比2005年削减了23.9%;氨氮排放量2799吨,控制在4500吨的目标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6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4%。出境长江干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2006—2007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有效监测天数92%以上。成功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黑帽子”,进入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全国50个城市行列。
实施“十一五”规划两年多来,《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执行情况良好。39项指标已有1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提前三年完成;GDP等23项指标进展良好,其中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可望提前一到两年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义务教育普及率、耕地保有量、出境长江干流断面水质等5项指标处于控制目标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中心城区规划区常住人口、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降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等8个指标因多种原因与目标进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还有2项指标(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因指标内涵发生变化或未获得数据暂时无法进行评估。
在18项约束性指标中,有1项约束性指标提前三年完成,有13项约束性指标按目标进程顺利推进,有3项约束性指标与目标进度有一定差距,有1项指标因指标内涵发生变化暂时未获得评估结果。(详见附件一)
(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评估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化纤、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初步形成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基地。2007年,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三大企业集团的利税合计达57亿元。惊雷科技、高金食品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活力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五粮液集中区、宜宾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了阳春坝、罗龙、福溪等重点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截至2008年6月全市13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90余户,天原阳春坝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普什醋酸纤维素、宜宾纸业搬迁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221.6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400千克以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8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7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3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39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7个,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0%以上。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08年6月,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2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7.76万亩,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2752.9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97%。累计新建沼气池7.77万口。累计完成红层找水打井94661口,建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3819处。完成了2594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全市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了26.9%,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46%。全市共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32个,市级试点示范村150个。
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成功承办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200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3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51亿元,同比增长33.67%。安吉物流、天畅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679家,配送中心1个。积极推动“数字宜宾”建设,有序开展“十二金”工程。
2、统筹区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打造“一核六辅”增长极点和“大”字型开发轴线,优化整合市域空间,合理布局工业集中区,积极构建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一心三片”城市核心区建设,翠柏大道、菜园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观斗山隧道、天池金沙江大桥将于近期建成通车,中坝组团、天池片区、北沙组团初具规模,推动了城市环线和城市组团建设。截至2008年6月底已开通16条公交线路。
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南溪镇、长宁镇、庆符镇等“卫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强力推进屏山新县城的规划迁建和移民工作。
3、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实现进口2.25亿美元,出口4.17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58.86 %、54.39%。成功设立二类水运口岸。引进沃尔玛、拉法基、华电集团、中建总公司、上海港务集团公司等中外客商投资我市商贸、能源、建材、交通等领域。推进川南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共建成渝经济区。与美国哥伦比亚市、山东省德州市、云南省昭通市等国内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交通设施建设。对外通道方面,宜水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乐宜高速公路、宜泸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并稳步推进,荣县至宜宾、筠连至盐津等断头公路正加快实施,巡场至威信等公路正加快项目前期工作。长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成贵铁路、宜宾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预计2009年开工建设。市内交通方面,宜宾至珙县、江安至长宁公路已建成通车;菜坝至新发、宜宾至南溪快速通道等公路正加快推进;小岸坝经凤仪至罗场重件公路已初步整治;江北通道、吊白路已改建完成。菜园沱长江大桥、江安长江大桥、中坝大桥南连接线、高速公路冠英连接线等已建成通车。截至2008年6月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公里。
能源基地建设。筠连矿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鲁班山南北矿竣工投产,新维、船景、武乐等煤矿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向家坝水电站、珙县电厂一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福溪电厂一期工程正争取早日核准;向家坝±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推进,500千伏变电站一期工程已竣工,江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进展顺利。已竣工天然气储气设施项目一期工程。
信息设施建设。建成市到县SDH数字干线网,开通有线数字电视,可收看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市、县城区光纤网络全部建成,98%的县、乡实现了光纤联网,已具备开展数字数据信息、宽带接入等业务的基本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向家坝灌区工程、筠连县王家沟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高县惠泽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进展顺利,水库已正常蓄水。已完成22座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干支渠261公里,防渗干支渠523公里。飞机坝防洪堤工程基本完工,菜坝组团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县城及重要城镇防洪堤工程建设正加紧开展,已开工新建12.31公里,整治修复11.85公里。
5、坚持科教兴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以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8.1%。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职教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为1.1:1。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各类职业培训达63.2万人/年左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千方百计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全市建成远程教育项目学校2306所,实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全面覆盖。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4.66万平方米,完善774所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设施、仪器(器材)的配置,完善741所学校的图书馆(室)建设和图书配置。
2006—2007年,全市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1175件,其中获得授权专利740件。建成3户国家级、4户省级、6户市级技术中心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6.15亿元,新产品产值达6.44%,全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建成开放,“早茶节”、“酒圣节”、“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新建农民健身工程154个。
2006年以来,我市共引进博士近40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达58 人,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成功创建了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四川川南人才市场”,积极推进泛金沙江流域人才开发合作。
6、构建和谐宜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深入实施“惠民行动”,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民生工程,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惠民行动执行情况见附件二)
着力推进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综合救治能力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7岁,婴儿死亡率从23.18%。降至17.52%。截至2008年6月底,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4个、社区服务中心9个、村卫生站1610个。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05年的122.25∶100下降到2007年的114.48∶100。
努力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创造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万余人,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村劳务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15万人次。劳务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43%,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571元。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保覆盖范围,截止2008年6月底,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7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两年净解决1.4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9.7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成果得到巩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建设扶贫新村112个,实施“四建五改”使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初步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市投入资金7523万元,使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户数达9821户,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已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3423.22万元完成4967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危房户的建房工作。
紧急灾害救援能力增强。市、县建立了救灾应急预案和救灾物资储备,共救助受灾人口42万人,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孩子有学上,灾后无疫情发生。全面完成冰雪灾害倒塌房屋1806户的恢复重建和损房29545间的维修。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初步建立起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网络。坚决推进小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共计关闭小煤矿146个。扎实开展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学校危房治理。
向家坝库区移民顺利推进。迁出县和接安县已划定外迁移民范围、安置点及安置规模等。截至2008年6月,已确定328个移民安置点,可安置外迁移民15776人。新市镇地质灾害影响区移民110人已顺利搬迁江安县安置点实施异地避险。
与此同时,拥军优抚安置、城乡基层民主政治、社区建设等进展顺利。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对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利用。实施“金土地工程”,累计开发整理土地面积2.13万公顷,新增耕地3009公顷。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21平方公里。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大环境治理。完成16个省级和74个市级挂牌整改企业限期达标任务,取缔了集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认真实施现有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煤改气工作。加大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及分类利用水平。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步伐。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在建及拟建污水处理厂9座;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场)4座,垃圾中转站1座,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1080吨,在建及拟建垃圾处理厂(场)6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宜宾县、五粮液、丝丽雅、江安阳春坝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列入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惠美线业、长毅浆粕公司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红光化工等十一户企业列为全省第二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54户企业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加强节能减排。制定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三户重点企业(天原集团、宜宾纸业、昌宏化工)和列入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十五户重点企业实行统一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我市企业先后投入节能技改项目和重大节能装置改造资金达20余亿元,完成10个重点节能技改工程、28户企业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工作任务,豆坝电厂2×5万千瓦机组全部关停。2006、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4.58%、9.67%。
(三)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进展评估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坚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并重,重大工程和改善民生并举。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领域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保持我市投资规模、速度、效益持续增长。2007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9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同比增长33.2%。2006—2008年上半年,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59亿元。
(四)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评估
1、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制。推行“宜宾承诺时限”后,项目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整体缩短了一半以上,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试点,实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协调机制。三是全面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四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对区县财政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初步建立基本涵盖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县级财政最低保障机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继续扩大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范围,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五是对市级行政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审计评估,统一管理。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实施天原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丽雅置地和海丝特增资扩股等改革。全面完成五粮液和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成功解除长江包装、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及宜宾纸业集团、宜宾天原集团等16家企业的债务,解除了几大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担保链,为长江包装和宜宾纸业的重组扫除了障碍。七九九厂深化改革和战略重组稳步推进,启动宜宾酒都饭店改制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投资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体系。稳妥推进与开行合作的中小企业平台贷款工作。2008年6月底,9户担保公司已累计为265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8.23亿元。
3、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农家店及配送中心、物资集散市场和大型专业化市场建设。二是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资产评估制度,加快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三是深化土地资产运营,完善土地市场及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制度。四是深化价格体制改革。重点加强涉农价格监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五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发展。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取消农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全部免除了乡镇五项统筹费用。二是大力推进以翠屏区为试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统筹安排乡镇撤并、机构精减、人员分流和“乡财县管乡用”。四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改革。五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林改确权工作,逐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及流转等配套改革。六是大力推行涉农收费公示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取消涉农收费项目49个,降低涉农收费标准13项。
5、改革公共服务体制
一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和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政策,积极开展了适应农村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了保险市级统筹政策,保险统筹调剂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健全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了救助范围。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两年多来,我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但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导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降低。投资规模小且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我市投资增长较快,但投资占全省比重较低,投资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项目中基础设施、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相对较少。
(二)城镇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为推进城镇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两年来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7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全省仍然低12.9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在川南城市中也排名靠后。究其原因是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还不强,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镇体系还不健全,全市只有一个市辖区,仍然呈现中心城市单极支撑的格局。
(三)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县发展仍不平衡,人均GDP、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
(四)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我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两年来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6.6%,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3.8%。但由于我市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比重较大,加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五)民生尚待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和谐社会成效显著,但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尚需努力。
三、进一步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措施
展望“十一五”后两年,宏观经济形势与前半期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为了应对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央和省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市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自加压力,多作贡献,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今后两年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进以“路、水、土、气、电”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强产业要素整合,提高产业集聚能力,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沿江经济带发展,集中力量抓好五粮液、宜宾经济开发区、阳春坝、罗龙、盐坪坝、福溪等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产值上百亿工业集中区达到4个,力争设立出口加工区。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三是科学有序地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规划修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大城市框架,强化中心城市对区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城镇组群发展,以产业为依托,逐步把重点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阵地。坚持城乡统筹,破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储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推进宜泸渝高速公路、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一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抓紧储备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增添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筹措资金,加快我市融资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五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配套政策,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六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抓好农业节能、工业节能、建筑业节能和服务业节能,引导节能生活消费方式。重点抓好我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
七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务实推进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合作,密切与成渝经济区的交流与协作,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
八是适时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加强“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提出规划思路,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篇: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一、前言
(一)评估背景
(二)评估目的和意义
(三)评估方法和过程
二、《纲要》总体进度及实施效果评价
(一)对照《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对整体实施进度评估。
(二)评估近三年政府履行职能、落实《纲要》要求的情况。
(三)概况总结《纲要》实施的主要成效。
(四)对2010年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
(五)按“三大目标”要求,分析与全省、全市、120个自治县和26个欠发达县(市、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以及与基本小康目标之间的对比。
三、《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围绕《纲要》提出的可量化分析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点分析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判断在规划期末实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的可能性。
——经济发展类: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营出口等指标。
——经济结构类: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化率等指标。
——人口资源环境类:包括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中普及率(初升高比例)、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降低、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类:城镇企业养老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
四、《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对照《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分析任务落实情况。
(一)城乡建设。重点评估区域布局调整、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
(二)产业发展。主要评估工业扩量提质、服务业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引导情况。
(三)基础设施。重点评估“两网络两平台”的实施进度和绩效。
(四)生态建设。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落实情况。
(五)公共服务。重点评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程。
(六)“和谐景宁”建设。主要评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任务的落实情况。
五、《纲要》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对《纲要》实施以来的各项改革事业推进情况、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各项保障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
(一)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展。
(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五)农村综合改革。
六、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8个重大实施项目进展情况、实施绩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重大
项目完成情况。
(二)争取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5个重大争取实施项目的开工情况、前期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七、《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比如后期投资储备不足、产业培育困难重重等;二是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比如规划实施的刚性不够、约束性指标的调控手段有待加强等。
(二)今后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对“十一五”后期的发展环境、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比如极端气候增多、不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发展环境的变化,统筹区域发展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五年专项扶持政策出台等政策因素,分析上述环境变化对我县《纲要》实施的影响。
八、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预期,提出需调整的指标、任务、项目,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措施及完善规划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监督,财经工委积极向省人大财经委和兄弟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学习,自8月下旬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占志妙带领下,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9月4日,召开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等17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部门关于实施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汇报,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研究提出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之后,到松阳、景宁等县视察了省、市重点项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县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召开专门会议,对市政府的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初审报告。现将初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三市并举”战略,围绕《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初审情况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十一五”以来,《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大多数指标符合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经达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市27项主要指标中,有23
项指标完成情况好,符合进度要求,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分别为36.5亿元、20.7亿元,预计全年分别为65亿元、38亿元,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60亿元和35亿元目标;初升高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耕地保有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等8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的60%以上,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等6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丽水市区的12项指标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3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8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而前5项指标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区域空间布局更趋优化。进一步明确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丽水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丽缙青产业带工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龙丽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丽龙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全市共建成157个移民安置点,迁移贫困农户15179户、57661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明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前期各类重点项目完成和落实情况较好。“一纵三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完成目标70%,一绕二线六通道已建成约50%,农村公路改造完成48.7%。能源保障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信息产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四是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大,“五整治一提高”覆盖率达到2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七是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进步,失业率不断下降。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八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配套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三发展效益逐渐显现。《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完成的,自实施以来,尤其在市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后,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二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3.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3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8%和14.3%;200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三是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区域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代价有所降低,发展空间布局继续优化。四是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五是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监督法,接
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法制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期评估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规划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存在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压力,致使存在一些个性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少数指标如期完成存在难度。《规划纲要》的27项指标中,属约束性指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未达标,2007年底为6.38‰,距离2010年6‰目标存
排放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没有达在一定差距。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 到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达标难度较大。2006年、2007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削减4.58%,与规划目标累计削减20%存在很大差距。经国家环
保部初核,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COD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削减6.36%,SO 2排放量累计削减0.15%,距离“十一五”确定的分别累计削减15.1%、15%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两年半时间,全市COD排放量共须净削减3142.2吨(按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3076.9吨以上,合计应削减6219.1共须净削减2709.4吨(以2008上半年煤增幅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
吨,SO 5053.1吨以上,合计应削减7762.5吨,减排形势非常严峻。
(二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前两年半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6.6%。投资成为我市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比较前两年半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我市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投资后劲不足。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22.17亿元,增速12.1%;2007年完成投资237.26亿元,增速6.8%,比2006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06.76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
国水平低18.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土地、资金等要素,严重制约了投资增长的速度;房地产业投资持续回落,对投资稳定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缺少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撑,使全市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之前,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速增快予以拉动;如今,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必将对今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调研中,有关县政府及部门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三加快工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是保持工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我市工业仍处在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决定我市工业发展还必须努力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难度加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跌,要保持工业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我市工业重型化、污染重特点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但我市科技发展滞后,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匮乏,企业创新能力弱。2007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11个市的第10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丽水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由2005年的7.2%提高到12%,目前差距较大;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4.3%,比上年同期下降2.1%。从引进
层面看,目前我市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难度相当大。
(四横向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纵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个指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相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较为明显。2006年、2007年,衢州市GDP总量比我市分别高出32.0亿元和44.6 亿元,增速分别高出 2.3 和 0.6 个百分点。从三产比重来看,虽然近年来两市第 二产业比重都得到较大幅度上升,但衢州市二产比重值比我市高(2006 年、2007 年分别高出 3.2 和 6.5 个百分点),说明衢州工业发展比我市快。在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方面,衢州市增速快尤为突出,2006 年、2007 年和 2008 年上半年,分 别比我市高出 4.8%、9.1%和 16.6%,且年均投资规模超出我市 50 亿元以上。
三、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十一五”规划制定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我市 “十一五” 规划实施后期工作难度将会加大,任务也将显得更为艰巨。今后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 实施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十一五”规划继续顺利实施,保证规 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落实有效措施,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市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 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牵头部门要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大各自承 担的规划任务的实施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规划纲 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力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配合,上下 联动,切实形成合力,优化实施环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针对 完成难度较大的 4 项约束性指标,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想方 设法,攻坚克难,落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强化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指标内。加大节能减排宣传 力度,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尽快建 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
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 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肃处理污染重又拒不治理的企业。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好市 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实行建设项目投资节能评估制度。以规划
环评为基础,将环评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着力推行 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政策和体制机制,力争节能减排 3 项指标到期末能够达标。
(二)谋划项目与破解要素制约并举,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将投资作 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一要积极破解要素制约,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项目建 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度,加快水阁开 发区东扩,努力拓展空间增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投资密度和土 地利用率,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征迁政策处理力度,有效解决 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利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 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重点项目。做好银企洽谈会、推进建设领域投 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争取银行信贷加大对丽水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研究 上级政策,争取有更多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对我市项目建设的支持。二要积极谋 划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力。针对省政府提出的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三 和 个千亿” 工程,抓紧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省政府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取向、新要求,编制好有关投资大项目,使我市有更多项目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获 得上级更多支持。围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 点领域,积极谋划大项目。根据基础设施成网配套、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强县(市、区)投资项目规划工作协调,挖掘、整合县域之间交通、电力网络等配套建设项 目。立足培育壮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类项 目,增强产业投资。三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实项目库储备。针对国家、省重点项目规范化要求高,要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将项目前期工作做 早、做深、做到位,切实做好、做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
劲。
(三)力保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加快发展工业。积极营造浓厚 的工业发展氛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工业,优化税源结构。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心、服务工业,简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制 程序和手续,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项目收费。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主共商发展 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切实从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入手,采取 有效政策措施,强化协调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牢牢抓住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机遇,加大选商引资工作力度,承接更多企业在我市落户,力保来之不易 的工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必 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长 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端产品加工型企业要借智搞研发,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有一定科技基础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要在选商 引资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嫁接,做大做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落实《丽水市生态 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努力优化生态环境。落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 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合理指导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 “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市区 旧城、内河和道路“三大改造”,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 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对三次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支 撑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 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
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工业体 系。坚持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大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培育绿 色消费模式,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不断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之乡 建设,逐步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 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丽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 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教育创强 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卫生事业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加强公共卫生机 构、人才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千人医生数,提高医务人 员素质,积极办好各项卫生事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 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在既有权限下 推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 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强化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
中期评估报告
辰溪县发展和改革局
(2008年8月10日)
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于2006年1月1日经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各种预期性、约束性、导向性指标,立足“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努力克服国家宏观政策从紧、资金瓶颈突显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全县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规划分计划。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将“十一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现将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2006—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
2006至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分别完成25.1亿元、29.1亿元,增长12.2%、13%,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两年,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转优,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分执行目标。全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2亿元、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20%;两年实数增额超过3000万元,增速均在20%以上,达到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后三年奠定良好的财力基础。前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2亿元、15亿元,同比增长93.5%、25%,年均增长55%,超过预期目标30个百分点,为后三年县域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城市化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两项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及国家节能减排执行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保持在6%左右的惯性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GDP增速基本持平,保持在12%的均速增长。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前两年我县产业项目投资的大幅增长对GDP的有效拉动。
2、农业及经济基础
一是较好完成水利建设规划。至2008年6月,全县完成除险加固工程87处,渠道防渗58公里。其中除险加固工程中,中型水库1座,小I型4座,小II型26座,山塘5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前两年共完成总投资928万元,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4万人,35项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施用。二是林业事业发展前景乐观。至2008年6月,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5万亩,完成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25万亩等等,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54万亩,灌木林、四旁林折算面积共有26.9万亩,森林面覆盖率达到61%。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工作紧跟迸进,有望“十一五”期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三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按照“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新经济思维,辰溪县在交通建设下大功夫、用大手笔谱写了一篇新文章。截止2008年6月,全县累计完成通乡(县道)公路建设114.7公里,对原有道路情况较差的35公里县道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实施农村行政村通畅工程242个,建设里程431.5公里;完成渡改桥项目3座,完成农村客运汽车站场10个。县内交通主干线空前通畅,物运流转速度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3、工业化及城市化
一是重点项目和重点财源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县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关键来抓,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速,各类工业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其中,以能源、建材、化工为支柱的煤炭、电力、水泥、电石、焦炭、耐火材料等主要工业产品集群逐步形成,以原煤、混合饲料、有机化肥、人造板为主的产品效益和规模成倍提高。能源产业方面,突出抓电力和煤炭行业,对煤炭行业,坚持以税费统征为手段,通过限量开采、联合开矿、集约经营等措施,提高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2007年,全县原煤产量达8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电力行业,采取边建设、边运营、边开发的机制,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的大洑潭、清水塘、晓滩水电站,加上规划中的鱼潭水电站建设,总投资累计40亿元。全部建成后,全县发电装机总容量将突破55万千瓦时,每年可发电总量达18亿度以上,实现年税收过亿元。建材方面,突出抓水泥生产,坚持以技改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华中水泥厂进行技改扩建,打造品牌产品。化工方面,突出抓电石、磷化工以及有机化工原料基地开发等,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承载平台日渐完善。着力加快火马冲工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入园优惠政策等软环境的构建,加快省级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打破传统用地、项目引进的瓶颈制约,突破观念限制,加速产业发展。至07年末,园区已初步具有了铁路、公路、水路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区域内已拉通并硬化了3条主交通干道,建成2个110KV变电站、2个停车场和5座移动基站。目前园区工业企业已达到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
三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速度加快,产业升级初见实绩。提倡和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蓝伯电石、华中水泥、鑫达硅业、宏大钒业、汉清生物等一大批有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项目进行扩能改造,延伸其产业链条,开发下游新产品。有效运用经济杠杆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四是城市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投资带动出现新气象。两年来,我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县城辰州路、丹山路,八一路,教师新村,海利山庄等一大批基础项目相继投入使用,2006年,全县建设项目完工18个,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93.5%。2007年全县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25%,年均增长59.25%,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的目标,为实现辰溪“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按照支出法计算,两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75%,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4、改革开放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全县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县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调整项目准许入门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体制改革,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几年来,按照“国退民进、民营民有”的思路,一手抓新上工业项目的引进,一手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全县强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及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共改制工业企业29家,改革面达95%,盘活存量资产3亿多元,安置下岗职工近9000人。通过改制重组,丹山建材、楚峰冶金、华中莫来石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一大批老工业企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一律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做到特事特办、快办快结,并在用地、用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落实招商责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近年来,累计引进和实施工业招商引资项目38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0亿元,中盐湖南株化集团、广东韶能集团、湘控投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先后落户辰溪,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5、和谐社会构建
一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已显雏形。目前,我县生产资料回收企业已发展到6家,年回收、利用废旧边脚料10万吨、其他类生产原料1000吨,创造社会价值近亿元。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工作,每年实现价值1000余万元。在建筑行业,采用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新型自调温相变保温技术等建筑节能新技术。大力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推动了我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形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两年来,先后对县控24家重点排污企业发放排污口标志,加强跟踪监督检查,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8%以上,较好地防止了违法排污现象反弹。累计检查企业300余家(次),挂牌督办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8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0余件,取缔关闭“十八小”企业及违法排污企业274家,责令停产治理企业17家,使工业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县24家县控重点单位中已有19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79.2%。
二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1家,开展了老年书画比赛、门球比赛、夕阳红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0余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县城推行群众集中健身、集中舞蹈风,由社区宣传、组织,分别在刘晓公园、纪念堂、防洪大堤等休闲场所进行大型群众舞蹈,提高城市品位,倡导社区文明。
6、社会事业发展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县完成专利申请22件,实施农业科技新技术40项,培植新农村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乡6个。建立各类县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5个,实现科技对GDP贡献率52.8%。启动科技下乡及科技“户”联网计划,拓宽了我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及服务作用。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000万元,分别对139所中学、中心小学进行改造、添置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化工作更是破冰消融,顺利完成全县农村远程教学普及工作。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6—2007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42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53人,新增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就业13802人,帮助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累计14034人次,分别完成总体规划目标的64.4%、107%、45.7%、64.6%,较好完成总体规划目标;帮助安置零就业家庭107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下,基本达到规划要求4%的要求。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社会保险费征缴总量有较大提高。至2008年6月,全县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一直保持100%,新增参保人数3807人,累计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734万元,新增失业保险人员4740人,新增医疗保险人员11018人,新增生育保险人员21204人,工伤保险15052人,社会保障基金得到进一步充实,保证了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人口和卫生工作。2006-2007,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86‰、6.47‰;人口出生率控制为12.5‰、13.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加大在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到农户活动。两年内,分别对农村13家卫生院进行改造,中医院、人民医院投资110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医疗设备更新。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一直位列全市前矛。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辰溪”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文化体育方面。完成4套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安装任务,打造县城全民健身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全县65个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正式启动。竞技体育稳步推进,两年来在省、市各级运动中,分别取得银牌2枚,金牌1枚。
其它方面:全县八件实事指标已全部完成,统计、文化、体育、移民、环保、民族、旅游、安监、人口、人才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和新的发展。总的看,当前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行,为实现富民强县和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GDP对财政贡献率过低。二是产业项目储备不足突显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疲软。三是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技术水平及附加值低导致我县生产企业适应新形势能力弱。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我县招商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五是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导致县域内环境承载力逐渐走弱,市场竞争力明显降低。
对面临以上的机遇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进一步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譬如,在国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背景下,如何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问题;在国家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问题;在财政、货币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好我县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民生利益改善等,以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招商领域,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宽领域招商引资,是推进辰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解决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较好途径。紧紧围绕我县的“能源、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做好产业招商文章。同时,要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项目前期工作“一站式”服务。更新招商理念,变“政策招商”为“以诚信招商、以环境招商、以商招商”。2008年,要确保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0个(计划,以下同),其中重点项目8个,力争全年引进县外合同资金5亿元,完成出口贸易总额130万美元。
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健全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广开引税,大力涵养税源。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培植税源。以财政政策为导向,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财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兴办项目,增加税源。继续加强税收工作领导,强化责任,严格执法,坚持应收尽收,应优尽优的原则,规范征纳行为,打击和杜绝偷、漏、骗税违法行为,确保税收及时入库,依法规范行政性收费、罚没款和其他收入的管理,促使县级财力稳步增长。
突出项目带动,强化项目实效。后三年,要大力突击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至今后两年内,每年必须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8亿元以上;项目方面,要突出抓好大洑潭、清水塘、晓滩水电站建设进度,重点抓好华中水泥公司技改扩建二期工程、汉清生物公司MCE项目以及有机化工基地项目、正宏公司有机肥项目的建设,突出抓好中盐株化集团电石生产线和鱼潭水电站建设,突出抓好全力支持省道S223线改造、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确保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并全面完成通畅工程任务;继续抓好城网改造工程,争取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项目,要尽快启动实施县城防洪大堤二期工程和长田湾大坝除险加固等工程;大力实施国债沼气项目,新建户用沼气池1500个,基本实现户户用气。
2、高度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县、乡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实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力争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3309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1883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巩固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发展工伤、生育保险,尽快实施完成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方面,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改造好中小学危房,积极推进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改善农村初中教学、生活设施,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卫生方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重点建设好县级医院,配齐乡镇卫生院医疗器械设备,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体系。支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下乡等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辰河高腔”、“瑶文化”等文化品牌,力争完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应急、矛盾疏导、利益协调三大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高度重视国防动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完善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继续实施“新农村”示范工程,以及农村通达通畅、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时,继续抓好城市防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水系配套、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项目。
3、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4、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辰溪
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众性信访事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五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