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4 16: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1、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旗抢抓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我旗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形势

“十五”期间,全旗上下紧紧围绕“强旗”、“富民”两大目标,按照“创新奈曼,实现突破”的总要求,全面推进“扭住一个根本,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工业经济为突破,以推进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十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亿元,年递增19.2%。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开工率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经济创历史新高,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带动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7:41:32,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跨越。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养殖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超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成为脱贫致富重要渠道。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建设由防护型逐步转为生态效益型,生态修复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以来的五年,是我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变化较 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全旗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旗“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旗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实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二、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优势特色产业刚刚处于起步和形成阶段,缺乏项目支撑,推进工业化任务还很艰巨;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潜能没有充分显现;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需求等等,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我们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自治区加快东部盟市发展三大战略机遇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民营资本外溢等难得的现实机遇。从旗内看,我旗加快发展具有六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既属于西部开发地区,又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同时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辐射和带动。交通较为便利。国道111线贯穿全境,公路初步形成“六横四纵”网络。通辽至赤峰高速公路将在“十一五”初期开通,正在规划建设的新乌地方铁路(辽宁新丘-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纵贯南北。优势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开发前景可观。地下蕴含着十几种金属、非金属矿产,煤炭、油母页岩、油气资源潜在价值较高,电力供应较为充足。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成本较低,潜力巨大。环境容量较大,承接产业和项目的空间广阔。劳动力充足,而且奈曼人有着坦荡、诚信的优秀品质,能够在更多机会中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利用 这些优势条件,必将推动我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把“创新奈曼,实现突破”作为一切工作的总要求,深入实施“扭住一个根本,实现三个跨越”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工业经济为突破,以推进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生活殷实、民风淳朴、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奈曼。

“十一五”时期,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一)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特别是市场发育和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要缩小差距,必须牢固树立“能快就不要慢”的思想,坚持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加速推进经济建设。

(二)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联系,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关注和解决环境、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社会保障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必须坚持注重特色,重点突破。深刻挖掘、充分利用我旗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扬优成势,牵动全局。经济发展,突出工业化;产业发展,突出优势富民产业;区域发展,突出“四线六区”(即111国道、赤通高速公路、京通铁路、新乌铁路,6个园区);发展动力,突出依靠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四)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和集群,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实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的转变,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使全旗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型。全旗经济由农业主导型跃升为工业主导型。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1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增长10.7%、26.1%和18.3%以上,三次产业比达到18:52:3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37.5亿元以上,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0%左右。

----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更加突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36.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5.46亿元。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4.8亿元。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1000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4220元。

----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4.27万人以内;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

----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

本着“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木材精深加工和化工四个工业支柱,着力培育五大优势产业和集群,完善六个园区建设,巩固提高工业在全旗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培育五大优势产业和集群。水泥产业集群,以乌兰蒙东水泥为龙头,加快实施项目二、三期建设,推动宝硕集团150万吨湿法水泥生产线尽早建成投产,促进宏基水泥年产30万吨生产线达产达效。全旗水泥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内蒙古东部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染料化工产业集群,以明州化工为龙头,以活性染料为主攻方向,采取“合作共建、以商招商”模式,吸引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入驻,逐步吸纳还原染料、分散染料等项目,力争形成年产5万吨活性染料、1万吨其他染料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北方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染料化工生产基地。氯碱PVC产业集群,抓好河北宝硕集团年产45万吨离子膜烧碱、50万吨专用聚氯乙烯树脂、80万吨电石项目建设,积极引进PVC、PEC型材、管材、薄膜、制革及其它塑料制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建成内 蒙古东部最大的PVC及下游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电力能源产业集群,重点依托新乌地方铁路能源大通道,辅以旗内资源,积极开展中电投240万千瓦大型电厂前期工作,建设宝硕集团60万千瓦、乌兰蒙东水泥6万千瓦、明州化工0.4万千瓦、兴柏药业2.4万千瓦自备电厂和鑫亿集团4.9万千瓦林木质能源电厂。大力引进煤电项目,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进程。全旗电厂开工项目总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内蒙古东部初具规模的电力能源供应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兴柏药业到2010年达到加工80万吨玉米,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发展羊、鹅、木材、荞麦等其它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力争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建成内蒙东部区葡萄糖、维生素B12、土霉素菌等制药基地和羽绒、皮张产品深加工集散基地。五大优势产业和集群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完善六个园区建设。按照“设施先行、项目兴区、服务完善、滚动发展”的思路,以水泥、PVC及配套氯碱生产线、染料化工集群项目为基础,逐步建成具有专业功能的6个园区,不断提升规模和层次。完善功能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洼地”效应。奈曼工业区,规划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逐步建成集建材生产、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工业区。奈曼化工区、氯碱综合化工区,规划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加快配套项目引进实施,逐步建设高效益重化工业区。八仙筒工贸区,规划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逐步建成物流通畅、工商贸一体化的集聚区。围绕金泉食品和长荣鹅业两个龙头企业,规划建设 养殖业示范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集约开发利用南部山区石灰石、麦饭石、大理石、油母页岩等优势资源,逐步建成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松散型的矿产开发区。使六个园区经济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

扶优做强骨干企业。积极提供政策援助、金融援助和人才援助,吸引具有产业带动优势或配套协作功能强的企业进入集群领域,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9户;培育纳税超亿元企业1户,超千万元的企业5户,超百万元的企业15户。坚持融资和政策扶持并举,抓好现有企业的达产达效和提质增效,千方百计提高工业运行质量。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力争在创知名品牌上取得突破,争创知名企业5户以上。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目标,以“三化”带“三农”,逐步建立起工农互补、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产业增收。发展壮大羊、鹅、林、玉米、荞麦五大特色产业。羊产业,加快基地建设,推进规范化饲养,突出抓好品种改良,到2010年,全旗羊饲养量力争达到260万只。鹅产业,坚持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通过良种推广、培育养殖大户、政策拉动等措施,让家家户户受益。林产业,搞好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集群效应,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玉米产业,稳定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单产和质量。荞麦产业,巩固扩大种植基地规模,研发系列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积极培育葵花、小米、万寿菊、草柳编、桑蚕等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十一五”期末,全旗粮食产量稳定在15亿斤左右,家畜饲养量达到460万头只以上。围绕确定的富民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不断拓展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着力创建“科尔沁羊业”和“奈曼木业”品牌,争取小米、荞麦、葵花等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转移增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施减负增收。全面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实施“整村推进”、世行扶贫二期、移民扩镇等扶贫开发工程,继续开展社会扶贫。到“十一五”期末,使10万人摆脱贫困。

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多渠道增加农牧业投入,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利基础设施搞好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节水改造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山区人人一亩水浇地”建设。积极搞好天然草牧场保护和饲草基地、牲畜饮水、永久性窖池、标准化棚舍等设施建设。以发展避灾农业为重点,建立农牧业灾情预警机制,做好气象预警、人工降雨等工作,全面提高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实施退牧还草。加强节水灌溉、安全饮水、草牧场围栏等工程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积极推进 乡村两级药品监督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关注五保户、特困户等农村弱势群体。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等级路、通客运班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积极实施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工程。全面搞好嘎查村建设规划,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以上。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债务负担,规范民间信贷行为。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农村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普宣传和现代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改造提升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大沁他拉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设相对集中、品位高、集观赏性和休闲性于一体的商贸集聚区和特色商业街、步行街,适当控制低档临街小店铺,重点建设木材市场、建材市场、农机市场、生产资料、家具、旧货交易、粮油批发、果蔬等八大专业市场。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批发零售、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积极筹建物流市场和现代物流基地,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构建联网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重点建设八仙筒牲畜交易市场、新镇荞麦市场、沙日浩来葵花油料市场、青龙山综合农贸市场、黄花塔拉家畜交易市场和东明杂豆交易市场等六个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餐饮娱乐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科尔沁文化内涵,整合独特的草原、沙漠、水库、怪柳、骆驼、蒙古马、辽墓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自然风光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游、休闲游、民俗游,重点抓好孟家段水库、舍力虎水库、兴隆沼人工林、怪柳林、沙地草原、湿地草原、青龙山原生态风光、奈曼王府、陈国公主墓、章古台清代白塔等旅游景区(点)建设。

积极发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商品住宅,适当开发中高档住宅小区,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以便民利民为主的各类社区服务业。积极建设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服务便捷、文化丰富、治安良好、民主管理的新型社区。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支持成立诚信鉴定中介组织,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信用平台和担保平台,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融资规模。培育资本市场,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发展上市公司。引导居民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兴办企业,投资保险和债券,多领域启动民间资本。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求的保险产品。

努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推广应用传输新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奈曼”,使信息化影响和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方面,推进信息网络村村通。到2010年,全旗70%以上的嘎查村接入光纤,90%以上的嘎查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70%以上,手机用户达到15万户以上,宽带用户达到1.5万户以上,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到户;另一方面,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 筑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党政办公系统,在旗镇两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通无纸化办公和视频会议等多项功能,推进办公现代化。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加快发展农牧业、工业等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同时,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社会诚信体系等多个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使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主要领域得到应用,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走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路子,以大沁他拉镇为中心,以八仙筒镇、青龙山镇为两翼,以国道111线、大阜线、大库线等交通走廊为纽带,按中心城、重点镇、一般镇和行政村四个层次,构建城镇体系新格局。加强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修编完成各苏木乡镇规划。加强对城镇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按照“定位明确、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要求,突出搞好中心城和重点镇建设。大沁他拉镇,充分利用城区北部、东部未利用土地,加快实施“北延东扩”发展战略,适时北移行政中心,规划建设教育园区,进一步推动扩容提质。按照“一城两片”的空间结构(“一城”为主城区,“两片”为西部和南部片区),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加快建设以建材、化工、木材加工、能源、农畜产品加工为产业支撑的现代生态工业城市。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大沁他拉镇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和经济总量比“十五”期末“三个翻一番”,带动全旗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经过努力,力争建成位于通辽、阜新、赤峰之间的次级中心城市。八仙筒镇,重点开发加工业和 商贸流通业,建设工贸型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加快发展。青龙山镇,以矿产资源开发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带动南部山区乡镇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率先崛起。到2010年,各建制镇所在地人口均超过5000人。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城区发展布局,重点实施大镇青山路、奈曼街、富康街、草原街、王府街、东明街等街路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开通建设北环路、西环路和南环路,实现内外环路全线贯通。启动实施工业区第二水厂建设,启动建设大镇污水处理和化工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筹建八仙筒镇污水处理项目,实现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建设大镇城区垃圾处理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巩固发展城市供热,提高供热质量和普及率。适时建设生态公园、生态广场、文化体育中心等居民休闲设施,适度建设高档宾馆、大型超市、购物广场等现代消费设施。注重城市内涵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七、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旗之本,产业之基,富民之源。坚持退、建、管、用并举,深入推进山沙两区生态建设。重点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生态工程,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以公路、街道、机关、庭院绿化美化为重点,推进生态家园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强化生态修复功能,坚定不移地走种灌种草、禁牧舍饲的路子,加强草原、湿地、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扩镇工程,有计划地实施移民。加强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坚决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依法进行恢复治理。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示范区开发利用,努力增创生态效益。发展生态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十一五”期末,全旗完成人工造林150万亩,封山(沙)育林1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的原则,科学配臵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保护开发和防洪减灾为重点,突出抓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节水工程、中小型水利控制工程、山区水源工程、牧区节水工程,积极筹建牤牛河水库,搞好岗岗、舍力虎、石碑、西湖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西辽河、牤牛河、教来河险工治理及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力度,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污水处理回用率。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里程、等级和路网密度,建成以国道为主干,以县道为支线,以乡道为网络的公路网,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建设大苇线、大和线通乡油路,对大阜线、大奈线、明孟线、东清线、东茫线实施改造升级,提高通行能力。积极争取库乌线、大沁他拉至常胜县际三级油路建设项目,加快实现县道黑色化。积极配合业主,实施新乌地方铁路建设和乌兰蒙东水泥、矿产开发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

继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电网结构,配臵 安全可靠技术装备,全面提高系统供电能力。重点优化网架结构,新建开鲁至奈曼220千伏第二回路线路,旗内66千伏电网实现双电源供电。完成7座66千伏变电所建设工程,以及总长420公里10千伏线路建设和总长1900公里嘎查村低压线路改造工程,加快全旗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建设,提高电网系统管理现代技术水平,实现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工程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搞好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化工污水处理、电厂脱硫和工业点源治理工程。加强环保监管,有效控制噪声、污水、垃圾污染。到2010年,使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得到有效治理。“三废”处理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矿产资源。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原则,推进资源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用地管理,保护基本农田和草牧场,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开发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登记和统计制度。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和荒山、荒沙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加大煤炭、铅锌、铜铁、金、萤石、磷、硅石、粘土、高岭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力度,搞好油母页岩精查,进一步扩大石灰石详查范围,努力提高后备资源保障程度。

八、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奈曼 加快科技进步。将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推广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完善旗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民素质,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加快推行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加强民族职专建设,着力培养各行业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级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和社区文化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成果,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臵,逐步实现“乡办小学、县办初中”的目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中教育规模,重点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高中扩招建设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校校通工程、中高职业技术教育等建设项目。积极发展群众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加快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创建文化大旗为目标,以提升文化品位统领全局,多层次、宽领域弘扬“胸怀坦荡、诚实守信、战天斗地、不断进取”的奈曼精神。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提升 全民文化品位。抓好以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为重点的文化设施建设;搞好剧本《诺恩吉雅》、电视剧《奈曼王爷》、《麦饭石传奇》、奈曼民歌等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繁荣以文化馆、说书馆、小剧场为中心,社区、广场、企业、校园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生活;积极培养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融汇民族特色与科尔沁风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知名企业为优势的文化品牌。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充分发挥文化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和鼓舞作用。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认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群众的医疗救助水平。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投入机制,努力构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臵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完善旗乡公共卫生预警报告、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有效防治地方病、传染病和职业病。强化计划免疫,接种率、免疫相关疾病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积极开发利用中蒙医药资源。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就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健全以公共就业服务为主的城乡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机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 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金发放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旗进程,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发挥公检法司、信访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强警步伐,健全信访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矿山企业、木材加工行业、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公众聚集场所为重点,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市场执法检查,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市场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应急机制,提高处臵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

切实抓好消防工作。以预防和遏制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依法治火、专兼结合,大力提升全旗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防控火灾能力。重点做好旗消防大队迁址新建与消防装备完善工作,带动消防工作全面发展,实现消防安全与城市建设、国民经济协调 发展。

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及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支持红十字会、工商联、外事、侨务工作,依法管理宗教,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小康建设。深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气象事业,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提高档案资源利用水平。加强人防建设,实现人防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加强国防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深入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争创国家级双拥模范旗。

九、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积聚强大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倡导开放理念,营造开放环境,拓展开放境界。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充分调动四海奈曼人参与开放招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接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合,拓展与江浙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的对接,努力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实现资源开发、经济协作和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文明成果,大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进一 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无偿援助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努力建设勤勉、务实、精干、高效的新型公务员队伍。健全重大问题(工程、项目)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政府决策责任制度。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文明法制环境。

面对新一轮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全旗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励精图治,奋发进取,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推动奈曼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

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畜牧业、烤烟、茶叶、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的发展,抓好“创优升位”、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xx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黔南经济强镇、xx市明星乡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

到111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用两年时间,使全镇五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全部脱贫,达到中等村发展水平;用5年时间力争5个村达到小康村;用5年时间建成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用5年时间把烤烟、旅游业、茶产业、畜牧业培养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继续全面推行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推广应用科学、高效的新种植模式和适用技术,尽力缩短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周期,不断推进粮食种植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的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立足优势,围绕特色抓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北烟南移战略,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到2010年,力争烤烟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田烟生产,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促进农民增收。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茶)政策,依托xx毛尖品牌优势和建设“西部茶都”机遇,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继续发动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扶持各村茶叶协会,到2010年,力争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0000亩,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茶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市场,按照供需抓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在坡脚、样畦、坪洋等公路沿线发展订单蔬菜生产,通过企业的介入,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在2010前,将xx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镇订单蔬菜种植突破3000亩,西瓜、红枣、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实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增值,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建设畜牧大镇

按照州市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畜牧产业调大,品种品质调优,经济效益调高,饲养方式调良”的原则,抓住xx市作为肉牛、奶牛、猪、禽基地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的投入,结合州市畜牧行动计划,引导农民用好用足养殖信贷贴息政策,以贴息政策和政府支持增强农户养殖信心,激活部分群众手中资金,壮大畜牧产业,同时抓好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大力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养殖规模,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大力推广坪洋“支部 协会”模式,全力打造养猪、养牛、养禽专业村,为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推广种草养畜,全面推进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xx建成xx市畜牧大镇乃至强镇。

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养殖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村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专业规模养殖。一是着力培育村为主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寨,重点发展存栏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户,以大量能繁母牛为基础,全面普及牛改冻配,提高养牛效益,各养殖专业村力争实现专业户均饲养2头牛的目标,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养牛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场、甲沙等村寨为主发展二元母猪养殖。重点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把龙场、甲沙建成优质仔猪生产基地;三是在河东发展家禽养殖。重点发展养禽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力争201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达7000头,猪年末存栏22000头,出栏35000头,家禽存栏50000只,出栏50000只,肉蛋产量45吨,畜牧产值2000万元。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

第五节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建成“xx苗族文化展览馆”和象征xx苗族的大型雕塑;四是以芦笙会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一届的芦笙艺术节,并以此扩大我镇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研发我镇民族旅游商品;六是规范我镇旅游市场。力争将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后续产业之一。

第七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合理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提高xx的整个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狠抓计生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继续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巩固“村为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少生、晚生、优生。

第三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长效防范机制,完善三级防范网络,着力抓好“文明xx”、“平安xx”的建设,巩固群防群治活动,健全周边联防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制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进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项安全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救灾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镇乡消防安全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第四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医技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镇村两级医技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创建条件到2010年,全面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五节抓好民政救济,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低保金和救济款物发放,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扶贫济困,“十一五”五保供养标准力争达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期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面达100,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章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实施的“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创建为拉动载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科学谋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找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集镇“卫生与秩序”及农村“文明生态小康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村务、政务公开,严格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法制尊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制约法三章机制和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切实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 打破传统行政界限

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 中国国家建设部网站7月1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2007]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按照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现就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3

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3(二)确定主体功能区。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三)完善区域政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4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4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

(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综上所述,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

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6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规划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早在2006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就被提出。此后,该规划一直处于编制和完善过程中。

“十一五”已经进入“收官”之年,规划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除了空间规划的编制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外,樊杰认为,新规划已经打破过去的行政区规划体制,以及以行业、产品、计划为形态的规划,相应社会体制的转型、配套体制的改革等都需要一定时间。

“新规划有很多先进理念。比如如何认识发展问题,从过去追求GDP的增长,到现在要进行强调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这个转变也需要很多时间。”樊杰说。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作为国土空间管制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才能对社会上的各种质疑作出有说服力的诠释。

陈耀认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中的人口需要实施生态移民,如果不能给移民以满意的安置,或者移民规模很大,而转移支付标准很低,那么规划受抵触的可能性就很大。

“规划内容不仅涉及各地区的发展利益,同时也涉及各部门的政策调整,尤其需要测算该规划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平衡问题,如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财政部门需要估计可能的规模和能力的平衡。”陈耀建议,规划编制要广泛征求当地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只是规划专家和领导定案。

第五篇: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8-10-20 09:20文章来源:寿县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

《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商务经济部分中期同评估报告

寿 县 商 务 局

二00八年十月十四日

按照《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商务经济执行“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任务及指标完成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2006年实现23.03亿元,增长13.2%;

2007年实现26.32亿元,增长14.3%;

2008年元至九月份实现22.89亿元,增长22%;

2008年预计实现30亿元,增长14%。

2、进出口呈现增长趋势。

2006年进出口累计237万美元;

2007年进出口累计408万美元;

2008年元至九月份出口累计483.1万美元;

2008年预计出口680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5%。

3、利用外资走出低谷。

2006年利用外资43万美元;

2007年利用外资137万美元;

2008年元至九月份利用外资97.1万美元;

2008年预计利用外资200万美元。

4、商贸流通业逐步繁荣。

①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面达90%以上。全县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业经营网点15000多户,从业人员3.7万人,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各类市场82个,营业面积3.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010万元。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95%以上。全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已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体。

②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城乡涌现了一批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等新型经营业态。

③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县、乡、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61家。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3家。接待能力达200人以上的宾馆、饭店6家。2007年底已完成农业生产资料,乡、村连锁经营201家。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

④社会贡献增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商贸流通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值60%以上,提供税收年均

6000多万元,占工商税收50%以上。

⑤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类型逐步转化。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渡。

⑥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2005年10月,在原商贸流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局,集内外贸为一体。商务局组建以来,从组织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积极适应由被动管理向主动介入,由管理点到管理面的转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中心工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再生资源、成品油、酒类及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促进了商贸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5、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截止2008年9月底寿县具有自营进出口企业20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3家,出口产品由过去单一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开发出果菜、服装、柳编等多个出口商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由原来1家发展为3家,出口额由2001年的170万元美元,发展为2008年600万美元以上。我县现有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有5家。主要来源香港(3家)、台湾(2家)。利用外资由2001年8万美元发展为2008年有可能突破200万美元以上。

6、重点项目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截止2007年底,我县共建设农家店201个,其中:乡级店59个,村级店142个;日用品店74个,农资店127个。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31%。建设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3个,总投资已超过1500万元。提前超额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二、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商务经济各项指标和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在16%左右,“十一五”末可能突破40亿元。从国家政策看,中央已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扩大消费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扩大消费将成为可能。

2、进出口出现增长势头,“十一五”末可以得到1000万美元。目前,我县外贸进出口虽然增辐较大,居六安市首位,但总量依然居末位。2007年比倒数第二位的县(区)少1.6倍,比进出口总额最高的霍邱少16倍。经济外向度不到0.5%,比全市低4.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6个百分点。主要存在问题是出口企业个数偏少,缺乏拳头产品,生产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但今年远华柳编开始出口,且势头强劲,今年我县实现进出口总额680万美元左右,创历史新高,2009年可达到900万美元,“十一五”末可以实现1000万美元。

3、开拓利用外资新领域,力争完成年均增长15%的目标任务。除积极引进外企,鼓励原外企增加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尽快把我县建设成为劳务输出基地县,以扩大外资利用总量。

4、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商务经济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保市场供应和扩大消费需求做好内贸工作。尽快制定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商业区、主要集镇为骨干商业区、乡村连锁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抓好重点流通企业的培育工作,抓住原百货大楼改造、官亭街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六安市“双百”市场建设工程的机遇,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带动力较强的商贸流通企业,使其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和政府稳定市场运行、保证市场供应的重要支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抓手,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工作,在加强现有农家连锁店管理,实现“一网多用”的基础上,加大农村连锁店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末,力争村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大生猪、成品油、酒类、再生资源等市场管理力度,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

寿 县 商 务 局

二00八年十月十六日

下载1、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