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6:5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3月18日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

序 言

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是根据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从洛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编制的。纲要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目标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一、“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时期,是洛阳历史上发展比较快、比较好、变化比较大、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不放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全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11.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0.9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5%。均提前一年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新的战略起点上。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行,全市国有大型企业完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分离,基本实行了“主辅分离”,部分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了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中小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大部分企业建立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03个,完成投资475.3亿元,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产品,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电力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工业等四大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企业发展的自主机制显著增强,工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优质粮食、畜牧养殖、中药材、烟叶、林果、花卉等六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40%以上的农户参与了产业化经营。通过实施各项惠农政策和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快速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道路、水利、供电、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程度不断提高。

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全面启动了洛阳新区开发,大规模进行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实现了“出形象、成规模、聚人气”的目标。同时,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城市品位,洛阳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称号,以洛河为轴心、南北对应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展现。以交通为依托,城镇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干,市、县、乡、村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58.6公里;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各中心县城和138个乡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市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

旅游业成为带动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景区,打响洛阳牡丹花会品牌;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升洛阳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对外界的吸引力。洛阳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称号。“十五”期间,我市新型商贸业态发展迅速,王府井百货等知名商家入驻洛阳。大型百货、超市、连锁配送等经营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城乡市场更加活跃。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总额分别比“九五”增长1.7倍和1.3倍。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普九”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到65%,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增长1.7倍;全市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四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增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五项社会保障制度全部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五年新增就业42.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储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3%和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时期的发展,使我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全市上下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奋发有为的精神,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完成 2005年目标年均增长%2005年实际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408.51111.513.5 第一产业(亿元)454.0110.56.7 第二产业(亿元)3509.0648.415.2 其中:工业(亿元)3109.256616.7 第三产业(亿元)24511.0352.612.4 人均生产总值(元)98001740012.9 三次产业结构7:53:409.9:58.3:31.8 粮食总产量(万吨)年均180年均190.8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60.962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五年90010.0五年135426.5 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五年4五年3.98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2—3.519.67.238.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308.0340.712.5 年末总人口(万人)650641.7 人口自然增长率(‰)8.55.2 城镇化水平(%)353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0004.51017512.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5005.529038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6041.8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45 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5.56.28 城镇登记失业率(%)4.04.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5.6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平方米)6.512.1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060.1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93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71221 发电装机总容量(万千瓦)440687.5 火电装机容量(万千瓦)200498.5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五年22五年18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五年1040 注: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为我们提供了总体稳定的发展环境;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全省加快中原城市群和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经过“十五”的结构调整,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逐步形成,增强了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内在动力;随着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具活力。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任务很重;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脱贫任务重,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就业、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只要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发展不放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就能乘势而上,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更大进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总原则,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关键问题;坚持统筹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洛、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把洛阳建设成为以新型工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城市功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交通运输便捷、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新洛阳。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

——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的核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强城市聚合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集约化发展。继续增加投入,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启动和提升城乡消费,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树立质量立市观念,促进品牌经济发展。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带动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注重社会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打造和谐洛阳。

——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创造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达到2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0元,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新型工业基地基本形成,城乡发展更趋协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把我市建设成新型工业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再造一个新洛阳,在中原城市群竞相发展中走在前列。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 标 名 称2005年实际2010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11.5220013.0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174003300014.0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9.9:58.3:31.86:58:36预期性 年末总人口(万人)641.7665约束性 其中:市区人口147.4260约束性 城镇化水平(%)3848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41.860预期性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5预期性 粮食总产量(万吨)年均190.8年均195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60.9612014.5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五年1354五年2500五年增长85%预期性

利用外资(亿美元)五年3.98五年10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7.21414.2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40.768015预期性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550预期性 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6880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7.823预期性 旅游总收入(亿元)104.822016预期性

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万人次)21453000以上10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5.26.5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32预期性

中心城市区面积(平方公里)169260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646预期性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平方米)12.112.5预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0.190约束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97约束性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265292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五年20左右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175150008.0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90340006.5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约束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5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4.54.5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13.1,五年42.5五年40预期性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105五年140预期性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56587700预期性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21339预期性 发电装机总容量(万千瓦)687.51204预期性 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万千瓦)498.51000预期性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五年18五年20预期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五年1040五年1000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

第二篇 产业发展

第三章 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实现向工业强市的跨越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加快企业改革、改造和产业升级;依靠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依托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做大做新做好先进制造业、铝工业、电力能源工业、石化工业、硅材料及太阳能光电产业、钼钨钛产业等六大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质量、品牌立市意识,推动企业积极争创名牌,提高“洛阳制造”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十一五”末,中国名牌力争达到8个,河南省名牌达到60个。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2010年,洛阳石化总厂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400亿元,一拖、新安电力、伊川电力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中铝河南铝业分公司、洛钼集团等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中信重机、洛铜等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洛玻、725所产业集团、孟津钢厂、新安氧化铝厂、紫金银辉冶炼公司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80亿元。努力把洛阳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基地,为再造新洛阳、推进中原崛起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六大产业基地

建设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重点企业所具有的研发能力和核心制造技术,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既能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提高整机、成套设备制造及协作、配套总成能力;推进生产流程和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业数控化水平和制造业装备水平,使我市先进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重大装备制造。以提高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和相关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重点在大型特大型矿山提升设备、大型新型水泥设备、矿山隧道地铁用盾构掘进设备、有色金属铸造、熔铸和冷热连轧技术装备、玻璃熔窑、成型设备和玻璃钢化、自洁工艺等成套加工设备的关键设计技术上有所突破。加快实施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主机设备和高质量矿用磨机、采选煤设备等矿山、冶金设备的国产化项目;利用先进技术发展大型减速器、铸锻件、低温余热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生产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逐步开发煤矿安防成套设备,建成全国最大的冶金、矿山、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及特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融合,大力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提高大型成套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重点发展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数控机床、轴承加工数控设备、自动包装设备、有色金属成套加工设备、玻璃加工成套设备等先进技术装备。

——汽车及零部件。加强自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重型汽车、轻型卡车、客车及专用车等整车制造,争取实现规模化生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开发经济型轿车和重型车桥、轿车无级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加快发展大排量摩托车、农用摩托车及其配件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开发生产铁路压实车、稳定车、架线车、打磨车、探伤车等施工维护专用车辆,围绕整车发展,加快形成协作配套的零部件产业集群。

——工程、动力和农业机械。以一拖、河柴集团为依托,重点实施重型及高速大功率柴油机项目,加快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新型路面机械、大型装载机械及农业收获机械等扩能改造,形成具有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和技术先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优势。

——基础件。以轴研科技、LYC轴承和洛轴集团为重点,发挥轴承产业优势,提高各类轴承的研发设计能力和综合配套生产能力,重点实施高精度精密轴承、陶瓷轴承、高速铁路轴承、汽车轴承、航天航空轴承以及重大装备配套用轴承等技改项目。积极推进精锻齿轮、特种铸锻件和各类高档模具的研发生产。

——促进传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高精度电子铜板带和新型耐火材料项目的实施,扩大变压器用铜带、射频电缆带、电子引线框架材料等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发展环保节能耐火材料,扩大新型耐火材料生产规模,建成国家耐火材料高技术产业中心。

做强铝及铝深加工业。发挥煤电铝组合优势,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先进技术,扩大合金铝生产能力,拉长铝工业链条,发展板带坯料――热扎板――冷扎薄板――铝箔、铝合金――板带――型材、铝合金――压铸件等精深加工链,“十一五”末形成120万吨氧化铝、100万吨电解铝和60万吨深加工生产能力,建成国内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优化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布局。逐步淘汰关闭消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重点发展单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十一五”期间,新增火电装机500万千瓦,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把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火电工业基地。积极发展水电、抽水蓄能电站和天然气电站,鼓励和支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煤炭后备资源勘查与合理开发,有效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实现安全生产,提高回采率,到2010年全市形成12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

推进石化化纤和化学工业发展。依托石化总厂,延伸产品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和最终产品比重。“十一五”末,力争达到1000万吨炼油、百万吨聚酯生产能力,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利用“西气东输”和“川气”入洛,培育发展天然气化工;支持骏马化工和孟津化肥厂等企业,发展煤化工,建设甲醇、三聚氢胺和甲醛等项目;利用黎明化工院的科研优势,积极发展氟化工、聚氨酯等精细化工产品。

加快发展硅材料及太阳能光电产业。依托洛阳单晶硅和中硅公司,大力发展硅材料产业,开发太阳能光电产业。加快多晶硅项目建设,扩大集成电路用IC级单晶硅抛光片生产能力,积极开发8英寸硅抛光片及6英寸、8英寸外延片,发展有机硅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硅光电池用多晶硅切片、低铁高透明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用银铝浆、太阳能电池后续应用产业的研发与投资,尽快形成硅产业集群。“十一五”末,使我市硅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硅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钼钨钛产业。加强钼、钨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开发钼矿资源,搞好采选平衡,提高产业集中度,继续实施钼选矿和白钨回收项目,加快发展钼冶炼和钼钨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托725所,积极发展钛产业,形成海绵钛、钛及钛合金板带材、钛管件系列产品。建设镁板带等项目,发展镁合金产业。“十一五”末,钼钨钛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以上,努力建设国内有重要地位的钼钨钛产业基地。

专栏3 六大产业基地重点项目 ★ 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工程、动力和农业机械、基础件和特种材料为重点,投资180亿元,实施137个项目,主要抓好中信重机大型成套设备、一拖大功率柴油机和5万台重卡、东方彪马10万台轻卡、机车工厂年产60台铁路维护专用机车、洛轴高精度精密轴承、洛铜10万吨高精度电子铜板带、洛玻电子玻璃、洛耐新型耐火材料等项目建设。

★ 铝工业基地。投资128亿元,实施15个项目,重点发展铝的精深加工和原料生产,抓好新安年产120万吨氧化铝、伊川10万吨铁路客车专用铝型材、中铝公司2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热连轧(1+4)和15万吨高精度铝板带冷连轧和新安20万吨铝大扁锭、2.5万吨涂层装饰铝箔、5万吨空调亲水箔、100万个铝质重型汽车轮毂等项目建设。

★ 能源电力工业基地。投资190亿元,实施37个项目,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保型火电机组和大型煤矿,建设华润首阳山、台塑孟津电厂、大唐洛阳首阳山等60万千瓦以上大机组项目,积极开展阳光豫能热电二期、华润首阳山二期和新安、吉利热电项目及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建成新安正村、孟津煤矿、新义煤矿等6座大中型煤矿,争取开工建设偃师缑山矿、宜洛煤田高岩矿等8座大中型煤矿。

★ 石化工业基地。投资90亿元,实施42个项目,重点建设800万吨原油加工扩能和年产45万吨对二甲苯(PX)联合装置、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40万吨聚酯、40万吨涤纶短纤维及下游深加工项目。★ 硅产业基地。投资60亿元,实施13个项目,重点发展太阳能级多晶硅、高纯多晶硅、集成电路级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100兆瓦太阳能级硅片、250兆瓦太阳能硅光电池和8英寸硅抛光片等项目。

★ 钼钨钛产业基地。投资60亿元,实施37个项目,重点发展钼钨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钛合金材料及制品,建设日处理1万吨钼选矿及3万吨白钨回收、年产4万吨钼冶炼项目和5000吨钼酸铵、500吨钼制品及300吨钨制品等项目,加快725所万吨海绵钛、年5000吨钛及钛合金板带材和年30万件钛管件等项目。

(二)坚持引进和开发并重,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技术、资金优势,支持自主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加强各类研发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推进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努力使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重点把半导体硅材料及其他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镁、钛合金材料及特种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业等培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为我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奠定基础。支持发展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电子玻璃、电子铜基材料、电子气体、电子封装材料和下一代网络核心平台及可视电话、新型电连接器、光器件等电子通信产品;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利用南部山区中药材资源,建设中药中间体提取生产基地,发展现代中药、动物专用抗生素、诊断试剂盒等生物技术项目。加快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工程,培育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积极推进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经济开发区和洛阳工业园区的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合理聚集,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园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高科技创业园区。加快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区两园”扩区步伐,使其总面积扩展到22.8平方公里,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以上。“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

专栏4 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

★ 半导体硅材料及其他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太阳能级多晶硅、高纯多晶硅、集成电路级单晶硅、8英寸硅抛光片、硅外延片。发展液晶显示器用电子玻璃、等离子体显示器用电子玻璃以及导电膜玻璃。发展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电子铜材、以三氟化氮、高纯六氟化硫等为主的电子气体、电子浆料、电子封装材料等。

★ 可再生清洁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用面板玻璃、高温余热发电设备、锌—空气电池及风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产品。

★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重点发展光电技术产品、通信技术产品、电子智能仪器仪表、轿车用无级变速器等。

★ 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中药中间体提取、中药单体化合物提取和兽药及兽用疫苗的研制生产,发展中药新品种、生物诊断试剂、蛋白质芯片、生物保健品等生物医药项目。★ 新型材料。开发生产镁、钛合金材料、稀土钼钨材料及制品,发展新型耐火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以及膜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

(三)做大做优建材、轻纺等工业

建材工业。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全面提升玻璃、水泥的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以发展超厚、超薄浮法玻璃、加工玻璃为重点,延伸两大系列产品链条,扩大高档玻璃生产规模,到2010年形成5000万重量箱浮法玻璃和840万平方米加工玻璃生产能力;水泥行业要全面淘汰普通机立窑,重点实施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促进水泥工业结构升级。积极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建材和钢构件产品。

钢铁工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支持骨干钢铁企业重组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快发展特种钢等中高端产品。

纺织工业。以化纤和终端纺织品制造为重点,不断扩大纺织行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促进白马集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加快实现织机无梭化,形成高档面料生产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中高端产品竞争,重点实施宽幅家用纺织面料、高档服装面料等项目。依托石化化纤原料优势,继续扩大PTA、聚酯和涤纶纤维生产规模,积极发展化纤后加工产品,建设以吉利区为中心的中西部最大的涤沦纤维生产基地。

食品工业。以“食品安全、精深加工、品牌营销、集约发展”引领食品工业优化重组、结构升级,扩大市场份额。以“春都”、“丹菊”品牌为支撑,着力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肉制品、粮食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乳制品业,重点抓好“巨尔”、“生生”等奶业基地建设和牛奶深加工,发展低糖酸牛乳、牛初乳等高端产品,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市场;加快烟酒行业整合,不断提升产品档次,积极扩大“杜康”、“洛阳宫”等品牌的市场份额。

(四)扶优限劣,优化布局

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政策,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鼓励和支持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或项目,积极发展先进生产力。依法关闭淘汰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小矿山、小玻璃、小化工、小造纸等污染重、消耗高、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和设备,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力争2010年前关停5万千瓦及以下纯发电机组和服役期满20年的10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按照减少污染、合理配置资源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中心城区重点布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沿郑洛工业走廊和洛平漯产业带的重点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发展洛阳工业园区、洛龙科技园区和洛新、汝阳等工业园区。

第四章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壮大“六大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年195万吨;加快发展畜牧养殖及加工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水平,重点推进黄河滩区绿色奶牛养殖带和牛奶深加工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10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加快洛宁、宜阳优质烟叶种植基地建设,优质烟叶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不断提高优质烟叶品质;扩大以优质苹果、山区干果和市郊时令鲜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建设以杜仲、山茱萸、柴胡、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发展高山牡丹,扩大牡丹等花卉种植面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特、鲜、活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快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重点推广旱作农业、立体高效种植、畜禽良种繁育、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和优质种子培育基地。积极推广新型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全面完成县级防疫站建设。加快建设各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体系。支持、引导农民自愿合作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拓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及贮藏、保鲜、运销等领域,开拓农产品市场。“十一五”末,全市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3家,争取60%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继续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巩固开辟国内外劳务输出基地,到2010年新建劳务输出基地50个。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实施“阳光工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实施劳务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服务体系,使进城农民在子女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回归工程”,鼓励和支持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招商投资的同等待遇,在税收、土地、水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转移劳动力总量达到140万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至40%以下,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010年在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图书阅览、文化娱乐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服务网络,2008年在全市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步伐,统筹各种扶贫资金,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交通扶贫,重点对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的乡村实施搬迁扶贫,通过3-5年的努力,将全市深石山区、高寒山区9603户3.79万人全部搬出并妥善安置。2010年基本完成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逐步建立对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2006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2010年平原地区60%、山区3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5%以上。搞好村庄规划和旧村镇改造,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清洁村庄、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充分利用秸秆、废物废料,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村集中供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继续实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农田水利、生态工程、“六小工程”和节水灌溉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设施,抓好大型水库建设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搞好大型灌区续建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河道防洪体系建设,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专栏5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施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重点抓好偃师、孟津、宜阳等国家级优质小麦基地县建设,扩大优质粮食种植规模,争取到2010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优质玉米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

★ 畜禽良种繁育工程:重点抓好白马寺种牛站建设,加大种公牛引进力度,提高冻精生产能力,争取到2010年冻精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剂。同时,加强县、乡畜禽改良网点建设,形成以白马寺种牛站为中心、覆盖全市乡村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 黄河滩区绿色奶牛带示范工程:以偃师市、孟津县和洛龙区为重点,在20个奶牛特色养殖乡镇新建奶牛标准养殖小区35个,使奶牛标准养殖小区达到100个,全市奶牛存栏10万头。

★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市级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建设,完善县级防疫站建设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新建80个乡级动物疫病防治示范站,设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

★ 百万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积极抓好引导性、技能性培训,每年培训青年农民20万人,争取到2010年,使全市100万青年农民得到培训。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选择1000个村以实施“三清”(清洁村庄、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开展“千村整治”;选择100个村按标准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3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及山区严重缺水问题。

★ 农村沼气工程:重点搞好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市户用沼气达到45万座,使全市35%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 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等级,打通断头路,五年改扩建农村公路7700公里,使所有县、乡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农村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加快改造不达标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县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和信息网络系统等。

★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县级医院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到2008年全市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 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居民20户以上住户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扶持建设农村固定和流动电影放映点,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一次电影。

★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成市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1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在2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以洛阳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大力实施信息落地入户工程。新建农业信息服务超市100家,发展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站50家,培训农村信息员3000名,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10个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尽快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电子交易和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改造中低产田37万亩(其中正常开发15万亩,世行三期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 水库及除险加固工程:建成西霞院水库、禹门河反调节水库,做好前坪水库的前期工作;实施玉马水库、金水河、龙佛、虎盘等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重点做好伊、洛河市区及县城段的河道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完成孟西灌区工程,续建新安提黄二期工程、龙脖灌区、陆浑灌区西干渠二期工程;继续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四)农村小城镇建设

发挥小城镇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产业支撑,重点发展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工贸业集中、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城镇,使其成为开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以及工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和技术、信息、人口集聚中心,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五)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和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机制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维护其合法权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建立防治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供销体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第五章 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以优化结构、增加供给、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为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壮大旅游、现代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支柱产业,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增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打造“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快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市场开发力度,增加市场开发投入,强力实施“引客入洛”工程,利用丰富的旅游活动和多元化的促销模式,全方位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在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主攻欧洲市场,开发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实现入境游的新突破。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和品牌战略,着力抓好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旅游节会、牡丹观赏、现代工业和生态农业、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挖掘龙门石窟文化内涵,实施风景区亮化和夜游龙门工程,把龙门石窟建设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加快建设“印度佛殿”,扩建白马寺院规模,建成集佛事活动、佛学研究和佛教旅游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名寺;以“天子驾六”、洛阳博物馆、关林古代艺术馆为核心,打造河洛文化品牌;整合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形成集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国内知名山水风光品牌;增加小浪底、万山湖水上娱乐项目,使之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加快建设栾川、嵩县高山牡丹园,提升四季牡丹品牌;扩建栾川滑雪场,使其成为冬季旅游的亮点;深度挖掘周、汉、唐文化,培育《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等旅游文化品牌。保护展示利用五大遗址工程和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洛阳的历史文化游。继续办好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和伏牛山滑雪节等节会活动。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文化演出公司,以精品文化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融合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积极扶持一批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具有洛阳特色旅游商品的重点企业。在城市区和主要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专业市场。加快城市旅游信息亭和标识系统建设,建设一批五星级饭店,把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全省一流的游客服务中心。增加公路旅游专线和旅游专列,开通1-2条国际航线。充分利用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网络,积极促进洛阳与周边城市、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以及境外旅游客源地的联合和对接。深化旅游企业改革,着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限制,引导、支持大型工商企业和实力强、规模大的景区、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引进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经营我市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逐步实现连锁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经营;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争取1-3家进入全国旅游企业百强。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入境游客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220亿元。

(二)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以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为核心,加快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结合新区开发和现有城区改造进一步优化布局,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建成西工和新区两个中心商务区;发展区域性商业中心、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商业企业来我市发展新型零售业态。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抓好各县(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农家店市场工程。鼓励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引导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发展农村商品市场。发挥邮政网络优势,积极为农资、种子等提供配送服务。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县城为骨干,市、县、乡、村四级连锁经营网络。以建设区域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快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现代高效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城市东出口和关林地区两个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东出口百年家居建材城和大型仓储物流园区、新区中原康城等项目。改造提升关林商贸市场,完善其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分捡配送、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巩固“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地位。优化整合现有的专业批发市场,引导专业批发市场适当集中,积极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区,逐步建成与郑洛工业走廊相衔接,带动豫西地区及辐射周边省份的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三)完善房地产消费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进一步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中小户型商品房,适当发展高档商品房和现代化住宅小区,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严格经济适用房政策,稳定经济适用房价格。鼓励市外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我市房地产开发,支持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培育房地产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个人住房消费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二手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活跃和繁荣二级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市)区房地产有形市场。统筹规划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配套的教育、卫生、文化、健身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网点,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吸引周边地区群众到城市购房置业。规范物业管理和装饰装修等服务业。努力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为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综合信息传输网及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的现代化网络系统,实施互联网进户工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和网络安全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展邮电通讯服务领域,提高电信业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网络资源、规模技术和标准,推进各类电信运营公司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缝连接,提高网络通信速度,扩大网络规模和容量,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现代通信网络。

加快推进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物流仓储、营销策划、科技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科技、信息、培训、销售等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以信息、咨询、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和高素质中介人才,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中介机构,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立健全社区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养老、就业咨询等服务网络。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支持在社区开办家政服务、餐饮、维修维护、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服务网点,使其成为方便居民生活、提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平台。不断开辟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消费的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增加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开发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体育、保健等消费市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转变。

专栏6 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 旅游业:

1、打造旅游精品工程。重点是龙门景区改造完善,白马寺院扩建,关林和天子驾六博物馆服务功能完善,白云山、龙峪湾等南部生态旅游资源整合,黄河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设施完善,伏牛山滑雪场续建工程,扩大四季牡丹种植规模和品种,打造《河洛风》舞蹈史诗和《十万宫廷乐舞》旅游文化品牌。A级景区达到50家,其中5A级景区达到5家。

2、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300个旅游信息终端亭体;旅行社达到150家,其中国际社10家;星级饭店达到120家,其中五星级8—10家;旅游专业车辆达到600台。

3、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规划建设75个项目,总投资110亿元。重点项目有: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唐恭陵保护利用、汉光武帝陵续建、万山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新安峡谷群国家地质公园、伏牛山滑雪场三期工程、神灵寨二期开发、楼梯山狩猎场、花果山开发、天池山景区开发、西泰山原始生态旅游区建设、西霞院休闲旅游开发等。★ 现代商贸物流业:

1、物流园区:建设东出口物流园区,新区物流园区。

2、四大配送体系:商贸批发物流配送体系、连锁零售物流配送体系、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3、大型批发市场:保障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类,满足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类,体现产业现代化的特色类,体现古都经济特色的文化类。规划建设十个商品交易园区:关林综合商品交易园区,道北聚客隆商品交易园区,启明南路、安乐洛龙路汽车及配件交易园区,西出口工业品交易园区,石油路生产资料交易园区,东出口蔬菜及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园区,唐寺门工艺品交易园区,邙山、洛宜路新村花卉交易园区。

规划建设主要市场项目:新区中原康城,西工建材物流中心,东方建材家居大世界(二、三期),洛常路唐三彩市场,廛河洛阳联合经济港,东涧沟皮具批发基地,老城中原化工城、温州服装城、邙山钢材批发市场,唐宫东路市场群改造项目,洛龙林安汽车展销中心扩建项目。

4、大型连锁商场: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天津家世界等。

5、商业街:重点规划建设“三带六街”。“三带”:中州路商业带,景华路商业带,建设路工业产品展示带;“六街”:上海市场步行街,珠江路商业街,西工步行街,老城古文化商业街,王城广场文化休闲街,新城步行商业街。

★ 房地产业:建设完善市级房地产二级市场,逐步建立城市六区和九县(市)房地产有形市场。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航空港和铁路建设,实施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开辟国际航线,扩大国内航线,大力发展航空客货运业务。抓好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洛阳铁路枢纽改造和电气化改造,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加强公路网络建设,抓好规划的重点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区域内高速公路与国内重要干线高速公路的互通互连。提高国道、干线公路等级,增加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实现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的全面升级,所有干线公路要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所有县、乡道路要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干线公路553公里,县乡公路4541公里,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700公里。

加快运输场站建设,优化场站布局。在城市出入口建设新的客货运站点,改扩建现有客货运场站,以郑西客运专线客运站为标志性工程,逐步使长途车、公交车集散地由洛阳火车站向新区客运站和城市出入口转移,形成跨省、跨市和辐射全市城镇乡村的交通运输网络。

专栏7 交通重点建设工程

★ 机场建设:扩大停机坪,改造候机大楼和联检大厅。力争开辟1—2条国际航线。

★ 铁路建设:配合搞好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改造洛阳铁路枢纽, 扩建洛阳北站,抓好焦柳线洛阳段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新区高速铁路客运站。

★ 高速公路:建成洛阳至南阳高速公路大安至寄料段、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段加宽改造;开工建设洛阳—宜阳—洛宁—临三(G209)高速、郑州—石人山向西延伸至栾川、洛阳—嵩县—栾川高速,实现连霍、二广、临

三、上海—西安高速及区域内高速公路的互通互连。★ 干线公路:G310、G207洛阳段进行一级公路改造;建成新安—宜阳—伊川段、三邓线秋扒至栾川县城段、伊卢线嵩栾交界至秋扒、洛界高速汝阳连接线、S314孟津、新安境段、高兰线洛阳境段、安虎线下峪至故县段、嵩县花楼至汝阳大安路口、裴村至草店段、草店至大安段、伊川水寨至汝阳县城段、饭坡至车村段等。建设县乡公路4541公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 公路场站:建成洛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干线公路港湾站、农村公路招呼站。新建市级客运站5座(李屯、裴村、古城、红山、平乐)、货运站4座(裴村、古城、红山、平乐)、乡镇级客运站88个。新改建一批县级客、货运站。

★ 内河航运:完善小浪底航道、码头和陆浑水库、故县水库航运设施。

(二)加快电网改造,实施天然气入洛工程

进一步完善输变电网络,新建洛南50万伏变电站和牡丹变――洛南变――郑州变、洛南变――平顶山变、孟津电厂――洛南变三条50万伏线路。新建、扩建新安、伊东、汝阳、安乐、铁门等9座22万伏和43座11万伏变电站,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输变电网络。加快管道运输建设,争取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博爱――洛阳输气管线和川气入豫(洛阳)管线,力争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经三门峡――洛阳――郑州,“十一五”末形成多气源供给格局。

(三)加强国防建设,完善防空防御体系

重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和预备役队伍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保障国防安全。把人防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防御能力。重点抓好洛阳市防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续建工程、防空防灾救援中心、人防备勤楼以及重点地下人防工程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人防预警、组织指挥的现代化。

第三篇 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七章 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逐步消除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构建洛阳经济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聚集和带动作用。强化洛阳在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地位,发挥联贯东西的区域优势,与郑州共同打造郑洛工业走廊,实现与省会城市及周边城市的政策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中原城市群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全省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提供重要支撑。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8%。

(一)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继续推进“洛河为轴线、两岸对应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区建设的基础上,中心城区逐步向东南方向拓展,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尽快完成新区主要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区的交通、能源、市政、环保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牡丹大道,延伸开元大道东至洛界高速、西至西南环高速,形成横贯东西的新区主要通道。规划建设隋唐城遗址公园,完善水系网络,形成森林环城、林水相依的新区风貌。在妥善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加快洛河以北现有城区的改造步伐。重点改善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公交、环保等公共设施和现代商业、文化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改造都市村庄,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和污染企业外迁。开展洛浦公园东西延长线建设,完善周山、龙门西山、上清宫、小浪底森林公园,加快实施邙山绿色屏障生态防护林工程,增加城市公园绿地和街区景观绿地,营造开敞、连续的绿色空间和宜人的亲水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60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气化率达92%,热化率达65%;创新管理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洛阳成为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璀璨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相辉映的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二)构建洛阳半小时经济圈

以洛阳市区为中心,以连霍、洛界、少洛、济洛、西南环城高速公路为骨架,构筑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汝阳及辐射周边乡镇的环洛阳“半小时经济圈”。重点加快距市区30公里左右的偃师、新安、伊川、宜阳、孟津、吉利等卫星城的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抓好距市区10公里左右的磁涧、麻屯、平乐、会盟、诸葛、庞村、水寨、丰李等卫星镇建设。加强引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积极调整各卫星城镇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工,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增强产业支撑,实现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协调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物流等生产要素和产业聚集,努力使经济圈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创业的最佳投资区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第八章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加快城乡互动、互补,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把城镇发展与市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各县(市)要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实施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依托资源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骨干支柱企业和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旅游、生产性服务等涉及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力争各县(市)在全省的位次有所前移。

专栏8 城市化发展重点

★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新区行政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大学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现有城区,完善城市功能。

★ 构建半小时经济圈:加强中心城区与距市区30公里左右的卫星城镇间路网建设,促进产业对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带动城市化发展。卫星城发展重点:

吉利区:依托石化总厂,建设石化工业基地。

偃师市:重点布局电力、硅材料、电子玻璃、建材、机械制造、轻纺工业,积极培育摩托车及配件、钢制机具、针织、制鞋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成为郑洛工业走廊的重要支点。

新安县:以煤-电-铝产业为主导,发展铝原料和精深加工产业,建设铝工业基地。培育和壮大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和机械加工产业。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

孟津县:依托市区工业转移和北部石化化纤原料基地,壮大机械加工、建材冶金产业,加快能源电力和石化化纤后加工业发展。2010年中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达13万。

宜阳县:以原煤、建材(水泥)、氢氧化铝为主导,电力、冶金、化工为辅的产业格局,成为市区制造业协作配套的重要区域。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

伊川县:重点发展煤—电—铝-铝加工产业链,建设能源、铝工业、超硬材料等产业基地。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

汝阳县:发展培育冶金、建材工业,积极承接市区工业转移,促进汝阳工业区成规模。加大矿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以钼产品、铁矿、铅锌等矿产品生产集群。

★ 栾川、嵩县、洛宁等中心县城发展:县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钼钨、金、银等矿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洛阳西南部休闲旅游胜地。

★ 小城镇建设:完成80个建制镇的整合,重点建设磁涧、麻屯、平乐、会盟、庞村、水寨、丰李等31个中心镇。

第四篇 社会事业

第九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城市竞争力。

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市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发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升级。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积极培育专利事务所、技术产权交易所等科技中介组织,倡导发明,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发明专利和技术的产业化转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项目和知名研发机构,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孵化基地和创业基地。积极鼓励科研院所和各类技术机构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研发。制定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动员与组织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研主体增加投入。在技术研究方面,重点进行装备制造的机电一体化及成套工艺技术、加工技术等132项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电子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玻璃、耐火材料和化工材料等领域28项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发展信息材料、电子、通信产业,积极扶持软件产业,努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的电子材料新产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农业高效技术,加强农业动植物繁育技术研究和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全社会科普教育。

专栏9 科技攻关项目

★ 装备制造业研究重点。大型矿山机械关键技术及装备、盾构掘进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型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有色冶金、钢铁加工技术及装备;农机装备、工程机械和动力机械;重型汽车及专用车辆;轴承及其加工装备;煤矿安防关键技术及设备。

★ 新材料研究重点。高纯度多晶硅和大尺寸单晶硅,高精度电子铜带材料(铜引线框架材料等),电子玻璃,电子气体;铝、镁、钛合金材料,高性能钼钨材料与制品,新型功能性耐火材料。

★ 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重点。下一代网络通信软硬件技术及产品,实时数据库及监控系统、现场总线控制设备、新型无源光电器件产品,机械化工矿山等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远程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气象环境自动检测系统。软件技术及产品。

★ 农业技术研究重点。优质粮食、经济作物及蔬菜新品种选育;牛羊品种改良及配套技术、牧草深加工技术;牡丹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优质高效林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果品保鲜技术研究,仁用杏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浅山区核桃新品种引进及丰产技术;旱地耕作及机具配套技术、作物秸秆及其它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环保型农药及高渗助剂;小麦、甘薯、玉米精深加工,新型乳制品加工。

★ 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技术研究重点。中药中间体提取分离与质量控制、国家中药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头孢噻呋、替米考星、妥曲珠利和头孢喹诺、新支流三联苗、禽用支原体苗、马立克液氮苗、猪伪狂犬基因苗、蛋白质芯片等新产品生产技术。

★ 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建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

第十章 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体系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政府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贯彻《义务教育法》,落实教育公用经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助学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整合中等教育资源,重点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和薄弱高中改造,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培训中心;以现有的中专为基础,建立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市县职业教育对接工程,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整合各类技工学校资源,建设完善洛阳高级技工学校,发挥我市技工学校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快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努力把洛阳建成高等技工人才的培训基地。到2010年,使8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或受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改革办学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十一五”末教师达标率小学和初中达到96%以上,高中达到90%。加快大学园区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洛联合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校在校生达到10万人。

专栏10 教育重点工程

★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使我市农村初中学生寄宿率达到50%左右。

★ 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卫生学校、新安职业学校、嵩县职业学校等5所职业学校建设;推进专业技工学校、9县市职教中心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学规模,形成一批职业教育骨干基地;建立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洛阳高级技工学校。

★ 扩大高中计划招生能力建设:加快新区高中和示范性高中、薄弱高中的建设改造,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高中招生能力。

★ 高等教育建设:推进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洛阳大学二期建设,加快洛阳大学、洛阳工业高专合并升本步伐,扩大我市高等教育规模。强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为重点,通过采取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定柔性引才引智的政策措施,开辟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科研经费的支持引导力度,用事业聚集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用研发基地培养和聚集人才。“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引进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现代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争取选拔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党政机关职能部门任职。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城乡技能型人才队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政府通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力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逐步把洛阳建成国内外人才聚集高地之一。

第十一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深入发掘历史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提升洛阳整体文化品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塑造以“古都河洛文化,国际旅游名城,现代工业文明”为特色的整体城市文化形象。

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文化公共事业。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覆盖面。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馆藏等文化事业,活跃社科理论研究。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力争组建1个出版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推进文化产业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积极发展文艺演出、娱乐、影视动漫制作、网络传播、艺术培训、文化中介、广告会展、工艺品生产等主导文化产业,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利用现代影视手段,发掘和创作反映洛阳厚重历史和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经营。清理整顿文物仿制品、艺术品生产和流通市场,扶持洛阳唐三彩、仿古青铜器、洛阳宫灯、黄河澄泥砚、汝阳梅花玉等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开发集艺术和实用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以优秀旅游景区为依托,大力营造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推进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现代化体育设施为依托,积极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和大型文艺表演活动。着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健身和体育教育培训等产业,提高我市全民体育健身和竞技体育水平。逐步使文化、体育产业成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专栏11 文化体育建设重点工程 ★ 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建成洛阳歌剧院,体育馆二期,开工建设洛阳广播电视大厦、会展中心、洛阳博物院、周王城广场等项目。

★ 历史文化及古遗址保护: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二里头夏代遗址、隋唐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商城遗址、邙岭古墓群的保护,建设洛阳文物中心等文物库房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努力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区图书馆、科技馆、市方志馆、档案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艺术学校等,完善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逐步建立社区图书室,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

第十二章 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建设,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立完善医疗救治体系、疾病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实现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做好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积极发展妇幼保健事业,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加强医疗专业队伍培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品牌战略,倡导中西医结合,支持洛阳正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到2010年,建设2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0个省级临床特色专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医疗服务事业。加强一批市、县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和建设,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枢纽,一般卫生院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一般卫生院能够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病人初步急救功能,中心卫生院要成为设备完备、功能齐全,辐射周边2-3个乡镇,覆盖10万左右人口的区域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十一五”期间,全市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转诊新格局。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经费,逐步完善覆盖3-5万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覆盖1-2万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两级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收费标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切实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倡导、组织全社会助残活动。重视社会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健康保健事业。

专栏12 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 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建设市妇产医院、市儿童医院项目,完善市、县妇幼保健体系。

★ 重点医院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洛阳新区医院、市中心医院内科楼、人体器官库项目;建成市传染病医院、第一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项目。利用外资建设洛阳长庚医院。★ 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县级中医院、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及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

第五篇 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计划生育基层技术服务网络,改善农村计生服务条件,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以“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为主体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加强优生优育的宣传指导和法制教育,规范公民婚姻生育行为,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和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春蕾计划”等关爱女童行动,关注贫困地区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计划,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为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十四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方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加快编制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工业布局、资源开采、生产建设、社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

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畜牧业、烤烟、茶叶、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的发展,抓好“创优升位”、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xx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黔南经济强镇、xx市明星乡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

到111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用两年时间,使全镇五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全部脱贫,达到中等村发展水平;用5年时间力争5个村达到小康村;用5年时间建成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用5年时间把烤烟、旅游业、茶产业、畜牧业培养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继续全面推行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推广应用科学、高效的新种植模式和适用技术,尽力缩短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周期,不断推进粮食种植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的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立足优势,围绕特色抓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北烟南移战略,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到2010年,力争烤烟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田烟生产,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促进农民增收。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茶)政策,依托xx毛尖品牌优势和建设“西部茶都”机遇,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继续发动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扶持各村茶叶协会,到2010年,力争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0000亩,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茶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市场,按照供需抓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在坡脚、样畦、坪洋等公路沿线发展订单蔬菜生产,通过企业的介入,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在2010前,将xx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镇订单蔬菜种植突破3000亩,西瓜、红枣、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实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增值,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建设畜牧大镇

按照州市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畜牧产业调大,品种品质调优,经济效益调高,饲养方式调良”的原则,抓住xx市作为肉牛、奶牛、猪、禽基地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的投入,结合州市畜牧行动计划,引导农民用好用足养殖信贷贴息政策,以贴息政策和政府支持增强农户养殖信心,激活部分群众手中资金,壮大畜牧产业,同时抓好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大力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养殖规模,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大力推广坪洋“支部 协会”模式,全力打造养猪、养牛、养禽专业村,为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推广种草养畜,全面推进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xx建成xx市畜牧大镇乃至强镇。

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养殖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村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专业规模养殖。一是着力培育村为主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寨,重点发展存栏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户,以大量能繁母牛为基础,全面普及牛改冻配,提高养牛效益,各养殖专业村力争实现专业户均饲养2头牛的目标,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养牛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场、甲沙等村寨为主发展二元母猪养殖。重点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把龙场、甲沙建成优质仔猪生产基地;三是在河东发展家禽养殖。重点发展养禽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力争201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达7000头,猪年末存栏22000头,出栏35000头,家禽存栏50000只,出栏50000只,肉蛋产量45吨,畜牧产值2000万元。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

第五节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建成“xx苗族文化展览馆”和象征xx苗族的大型雕塑;四是以芦笙会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一届的芦笙艺术节,并以此扩大我镇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研发我镇民族旅游商品;六是规范我镇旅游市场。力争将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后续产业之一。

第七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合理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提高xx的整个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狠抓计生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继续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巩固“村为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少生、晚生、优生。

第三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长效防范机制,完善三级防范网络,着力抓好“文明xx”、“平安xx”的建设,巩固群防群治活动,健全周边联防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制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进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项安全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救灾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镇乡消防安全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第四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医技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镇村两级医技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创建条件到2010年,全面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五节抓好民政救济,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低保金和救济款物发放,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扶贫济困,“十一五”五保供养标准力争达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期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面达100,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章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实施的“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创建为拉动载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科学谋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找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集镇“卫生与秩序”及农村“文明生态小康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村务、政务公开,严格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法制尊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制约法三章机制和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切实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 打破传统行政界限

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 中国国家建设部网站7月1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2007]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按照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现就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3

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3(二)确定主体功能区。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三)完善区域政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4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4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

(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综上所述,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

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6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规划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早在2006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就被提出。此后,该规划一直处于编制和完善过程中。

“十一五”已经进入“收官”之年,规划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除了空间规划的编制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外,樊杰认为,新规划已经打破过去的行政区规划体制,以及以行业、产品、计划为形态的规划,相应社会体制的转型、配套体制的改革等都需要一定时间。

“新规划有很多先进理念。比如如何认识发展问题,从过去追求GDP的增长,到现在要进行强调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这个转变也需要很多时间。”樊杰说。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作为国土空间管制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才能对社会上的各种质疑作出有说服力的诠释。

陈耀认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中的人口需要实施生态移民,如果不能给移民以满意的安置,或者移民规模很大,而转移支付标准很低,那么规划受抵触的可能性就很大。

“规划内容不仅涉及各地区的发展利益,同时也涉及各部门的政策调整,尤其需要测算该规划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平衡问题,如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财政部门需要估计可能的规模和能力的平衡。”陈耀建议,规划编制要广泛征求当地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只是规划专家和领导定案。

第五篇: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8-10-20 09:20文章来源:寿县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

《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商务经济部分中期同评估报告

寿 县 商 务 局

二00八年十月十四日

按照《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商务经济执行“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任务及指标完成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2006年实现23.03亿元,增长13.2%;

2007年实现26.32亿元,增长14.3%;

2008年元至九月份实现22.89亿元,增长22%;

2008年预计实现30亿元,增长14%。

2、进出口呈现增长趋势。

2006年进出口累计237万美元;

2007年进出口累计408万美元;

2008年元至九月份出口累计483.1万美元;

2008年预计出口680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5%。

3、利用外资走出低谷。

2006年利用外资43万美元;

2007年利用外资137万美元;

2008年元至九月份利用外资97.1万美元;

2008年预计利用外资200万美元。

4、商贸流通业逐步繁荣。

①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面达90%以上。全县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业经营网点15000多户,从业人员3.7万人,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各类市场82个,营业面积3.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010万元。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95%以上。全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已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体。

②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城乡涌现了一批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等新型经营业态。

③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县、乡、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61家。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3家。接待能力达200人以上的宾馆、饭店6家。2007年底已完成农业生产资料,乡、村连锁经营201家。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

④社会贡献增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商贸流通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值60%以上,提供税收年均

6000多万元,占工商税收50%以上。

⑤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类型逐步转化。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渡。

⑥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2005年10月,在原商贸流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局,集内外贸为一体。商务局组建以来,从组织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积极适应由被动管理向主动介入,由管理点到管理面的转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中心工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再生资源、成品油、酒类及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促进了商贸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5、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截止2008年9月底寿县具有自营进出口企业20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3家,出口产品由过去单一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开发出果菜、服装、柳编等多个出口商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由原来1家发展为3家,出口额由2001年的170万元美元,发展为2008年600万美元以上。我县现有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有5家。主要来源香港(3家)、台湾(2家)。利用外资由2001年8万美元发展为2008年有可能突破200万美元以上。

6、重点项目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截止2007年底,我县共建设农家店201个,其中:乡级店59个,村级店142个;日用品店74个,农资店127个。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31%。建设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3个,总投资已超过1500万元。提前超额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二、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商务经济各项指标和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在16%左右,“十一五”末可能突破40亿元。从国家政策看,中央已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扩大消费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扩大消费将成为可能。

2、进出口出现增长势头,“十一五”末可以得到1000万美元。目前,我县外贸进出口虽然增辐较大,居六安市首位,但总量依然居末位。2007年比倒数第二位的县(区)少1.6倍,比进出口总额最高的霍邱少16倍。经济外向度不到0.5%,比全市低4.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6个百分点。主要存在问题是出口企业个数偏少,缺乏拳头产品,生产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但今年远华柳编开始出口,且势头强劲,今年我县实现进出口总额680万美元左右,创历史新高,2009年可达到900万美元,“十一五”末可以实现1000万美元。

3、开拓利用外资新领域,力争完成年均增长15%的目标任务。除积极引进外企,鼓励原外企增加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尽快把我县建设成为劳务输出基地县,以扩大外资利用总量。

4、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商务经济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保市场供应和扩大消费需求做好内贸工作。尽快制定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商业区、主要集镇为骨干商业区、乡村连锁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抓好重点流通企业的培育工作,抓住原百货大楼改造、官亭街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六安市“双百”市场建设工程的机遇,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带动力较强的商贸流通企业,使其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和政府稳定市场运行、保证市场供应的重要支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抓手,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工作,在加强现有农家连锁店管理,实现“一网多用”的基础上,加大农村连锁店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末,力争村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大生猪、成品油、酒类、再生资源等市场管理力度,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

寿 县 商 务 局

二00八年十月十六日

下载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