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作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6: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作报告》。

第一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5月11日在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政府副县长 ××××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县长的委托,代表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已提交大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一年,也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年份之一。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区党委六届七次全委会议、地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以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立足扩大内需,着力投资和消费双拉动,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划目标。2005年,我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05.06万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0万元,同比下降17.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000万元,同比增长33.3%。组织县级财政收入283.5万元,同比增长3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2.08元,同比增长16.5%(注:此次农牧民纯收入统计数,是根据那曲地区统计局2006年4月3日下发的《关于统一调整农牧民人均收入历史数据的通知》即那行统字〔2006〕4号的文件精神进行调整)。

(一)狠抓“三农”工作,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2005年按照“调结构、促发展、千方百计确保农牧民增收”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投入,积极进行农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使得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认真做好春耕备耕工作,2005年为农牧民筹备青稞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种子83万斤,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出资5万元,调运化肥34吨,确保了春耕工作的顺利完成。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958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9%。继续扩大良种播种面积,其面积达23700亩,良种覆盖率达到85.5%。豌豆、油菜、元根等其它经济作物占29.1%。粮食总产量达5231.66吨,同比增加了72.26吨,增长1.4%。

——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2005年各类牲畜总存栏达226966头(只、匹),同比减少了5306头(只、匹)。全年大畜死亡8544头(只、匹),死亡率为3.7%,比上年同期降低了0.7个百分点;仔畜成活46282头(只、匹),成活率为85%,比上年同期降低了5.4个百分点。继续加大疫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五号病”防治工作,与各乡(镇)签订了“防五”目标责任书,基本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牲畜“五号病”疫苗注射达226966头(只、匹),注射率达100%。

——农牧区改革进一步深化。2005年在热瓦乡草场承包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以冬春草场承包到户为重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以承包给自然村或联户的形式,逐步推进。多次召开了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结合《那曲地区进一步完善落实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细则》,反复研究制定出了《草场承包责任制工作方案》和《草场承包责任制实施细则》。因我县草场纠纷多、草场界限不明确、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大部草场分布在高山峡谷地带,确定草场类别、丈量草场面积难度大等实际问题,只完成了部分草场承包工作。

——林业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编制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划定了国家重点公益林303015亩、划分责任区35个,71个小班,招聘管护人员166人,落实管护费50.33万元。退耕还林工作进一步加强,县苗圃共培育各类苗木3万株,基本满足了退耕还林和县城绿化所需苗木。共完成退耕还林(草)1164.2亩,落实兑现2004年退耕还林粮食补助250740斤,现金补助1.67万元,农牧民退耕还林积极性高涨。林业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建了荣布镇林业工作站,全年共发生偷盗猎案件4起,破获4起,破案率达100%,严厉打击了偷盗猎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加大了乱砍滥伐的查处力度,采取宣传、教育等形式,部分乡镇群众非法拉运木材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调动了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发展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始终把抓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龙头来抓,特别是狠抓了基础性建设项目。2005年通过各方面积极争取,完成基础建设项目47个,总投资达7842.3万元,其中新建项目36个,完成投资5779.8万元;续建项目11个,完成投资2062.5万元。荣西嘎公路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荣布、亚拉6座钢架桥已建成投入使用;完小优秀教师公寓、学生食堂已竣工;投资28万元的第一座动物检疫实验室基础建设已完成;第二期人畜饮水工程4个点的续建工程顺利完工,截至目前人畜饮水工程12个项目点已全部投入使用;投资986万元的中学改扩建工程顺利开工;投资200余万元的县城二期给水工程正在建设当中。以上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改善了我县基础建设落后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认真贯彻落实财政管理政策,确保了财税、金融工作运行平稳

全力以增收节支为重点,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了对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的管理,基本保证了重点支出的需要。2005年共组织税收301.7万元,同比增长18%。组织县级财政收入283.5万元,同比增长34.7%。县农行向农牧民发放小额信贷5736户,同比增加1645户,金额达3899万元,同比增加1262万元。其中金卡1662户,同比增加374户;银卡2204户,同比增加560户;铜卡1670户,同比增加511户,有力地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

目前我县有乡镇企业1家,总产值达937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上交税金66万元。多种经营稳步发展,从事藏餐、茶馆、零售行业的户数达155户,从事运输的车辆达350多辆,虫草产量达2491.43公斤,多种经营累计收入达4932.56万元。为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技能,举办了为期6天有45名农牧民参加的露天土豆栽培以及塑料大棚种植技术培训,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群众学、用实用技术的热情。劳务输出总量不断扩大,全年劳务输出量达3866人次,创收675.42万元,直接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水电站全年发电总量达272万度,同比增加2万度,同时进一步加大电费征缴力度,切实做到了一户一表制,基本杜绝了偷漏电现象,全年实现电费收入69.96万元,同比增加20.06万元,增长了28%。

(五)认真开展援藏工作,援藏资金向基层、向农牧区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

第四批援藏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援藏项目工作,把援藏项目资金的投入同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了援藏资金向基层、向农牧区倾斜的力度。目前第四批援藏资金已到位900万元,援建了大连广电中心、大连商业中心、大连职工住宅楼和四个村级政权建设,维修了大连小学教学楼及电站职工住房,扶助了相关部门和离退休干部及遗孀。这些工程的建成不仅为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使第四批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结下了民族情、兄弟谊,更让的群众感受到了实惠。

(六)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认真做好“两金”的征缴工作,上缴养老保险金56万元,失业保险金13万余元,“两金”的征缴率达100%。切实做好了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发放工作,共发放养老金27万元,未发生拖欠现象,做到了100%的社会化发放。高度重视“双拖欠”清理工作,依法清欠农民工工资10.98万元。努力做好低保工作,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共兑现低保金28.2万元,落实五保户生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活补助费20.52万元。认真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共发放灾后重建款3万元,救灾救济款6万元,救灾救济粮26万斤。积极开展优抚安置工作,对2004年的15名退役兵中符合就业安置条件的2名进行了就业安置,其余13名农村退役军人进行了回乡安置。认真做好“三大节日”慰问工作,共发放慰问金16万元。

(七)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为切实加强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确保了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此项工作从2005年7月21日至8月25日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县132个村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共选举出村委会主任132名,副主任136名,委员135名(女性1名),使一批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致富带头人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

(八)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进步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小学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两基”攻坚工作。加大了教育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2005年通过积极协调,共争取小学规范化建设5个,总投资达442.5万元;乡村教学点改扩建项目17个,总投资170万元;中学改扩建项目3个,总投资986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了“两基”攻坚人员培训工作,以以会代训的方式共培训四次,培训了55人,同时调整了“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在县城内设立了“两基”宣传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共扫除15-50岁的青壮年文盲7341人,“两基”攻坚工作进展顺利。教育教学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了《关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组织了14名教育管理干部、教职工到大连进行了考察学习,成功举办了新课程改革县级培训,共培训教师156人,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升。现有在校中学生873人,入学率达45%,升学率达91%;小学在校生达5335人,入学率达98%;中小学任课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目前,“4+3”及“6+1”的“村村通”设备已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村村通”达186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29.1%和89.5%。认真实施“2131”电影放映工程,132个放映点全年共完成1594场次的放映任务,观众达33万人次,同时为部队、学校放映电影达40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较好地解决了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民间艺术团全年共为农牧民群众演出达50场次,观众达2万人次。加大文化市场稽查,整顿音像市场,严厉打击淫秽影碟出租行为,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对农牧民及流动人口进行集中接种和上门接种基础免疫服务,卡介苗、白百破、麻疹、乙肝等接种人数达4318人,平均接种率达98%。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进展顺利,农牧民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免费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加合作医疗集资率达80%,同比增长36.3%,落实大病统筹报销资金达55.9万元,家庭帐户核销达30万元。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三项节育人数达3607人,节育率达7.5%,人口自然增长率10.7‰。

——邮政、通讯事业飞速发展。邮电、通讯部门在加强基础设施情况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2005年全县固定电话装机达1046部,好易通用户达1291户,ADSL宽带用户达52户,移动固定用户达100余户,有力推进了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九)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积极构建平安索县

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认真落实自治区召开的东三县稳定与发展专题会议精神,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各项措施,社会局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共立刑事案件19起,破获17起,破案率达89%;查处治安案件34起94人,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

——正视历史遗留问题,追根溯源,注重解决。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下大力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针对5—7月份是采挖虫草的季节,也是矛盾纠纷多发时期,为了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和这一时期的社会稳定,将排查采挖虫草矛盾做为主题实践活动的重点,早着手、早准备、早介入。一是为保护有限的资源,规范采挖秩序,维护稳定,经相关部门深入调研,经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和四大班子领导共同修改研究,于2005年4月16日印发了《索县虫草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虫草采挖的秩序。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组,到重点乡镇长期蹲点,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三是加强沟通,与周边兄弟县区共同维护局势稳定,2005年5月10日向四个毗邻县(巴青、丁青、比如、边坝)发出了《中共索县委员会、索县人民政府关于共同维护交界地带社会局势稳定的函》,同时积极主动组派工作组前往巴青、比如携手处理交界地带历史遗留问题,共同排查调处矛盾,保持双边稳定,共同维护社会局势的稳定,共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我县与巴青县、比如县的虫草资源纠纷,成功清退了外来采挖虫草人员200余人,积极协助巴青县清退外来采挖虫草人员,有效维护了3县资源交界地带的虫草采挖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巩固“7·31”、“9·06”事件的阶段性成果。在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并组成协调工作组赶赴拉萨与力丰公司面对面协调解决,达到了预期目的,稳定了群众情绪,化解了矛盾。

——高度重视寺教工作,依法加强管理。面对索县一直是**集团和境内外分裂主义分子从事煽动、渗透、破坏活动的重要地域,处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的现实,严格按照“划清两个界线,尽到一个责任”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寺教管理工作,加强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僧尼爱国爱教意识,进一步加强反渗透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局势的稳定。深入开展寺庙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核定员额工作,在2004年已完成2座寺庙核定员额的基础上,在其余16座寺庙、19座拉康和13处日追全面开展核定员额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认真开展寺庙僧尼建档工作,按照藏寺教〔2005〕13号和那寺教〔2005〕5号文件的精神,组织寺教、统战、民宗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我县50处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对超编的僧尼进行了清退,目前寺庙僧尼建档工作已圆满完成。

——着眼长远稳定,注重法制道德建设,确保不出大问题,不留新隐患。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负面影响,对一些有可能引起矛盾纠纷或可能留有隐患的,慎重办理。如荣布镇虫草事件,在地委、行署领导的亲自关心和帮助下,组成工作组,提前深入下去,做群众思想和政策解释工作,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法制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对10个乡(镇)的司法助理员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使常年活跃在基层的司法助理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目前全县共有调解小组145个,调解人员300人。同时用身边的典型人和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打造诚信守法、团结互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法制道德体系,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十)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建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那曲地区的统一部署,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2005年政府工作的始终。从年初开始,在全县深入开展了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较好完成了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参加群众满意度测评的单位达40个,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同时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下基层、办实事、促发展、保稳定”主题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民办实事40余件。截至目前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展顺利,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农牧、10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及县直各企事业单位641名党员参加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在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特别注重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科学决策,互相支持,团结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坚持识能力用干部,凭业绩选干部。干部调整严把推荐、考察、酝酿、审批四道关,对重要岗位,实行民主推荐。对于那些思想解放、敢闯敢试敢冒的干部,在工作中予以大力支持,在政治上给予全力保护,真正在干部队伍中营造了一种“以事业留干部,当干部干事业”的用人导向。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15%,年均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5405.06万元,比“九五”末增长69%,年均增长11%;第二产业实现22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50%,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实现50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79%,年均增长22%。“十五”末组织财政收入283.5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84%,年均增长23%。“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项目117个,累计投资约2.63亿元,有效改善了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投入,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支农资金累计达30余万元,调运化肥100余吨。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农牧部门从外地调运青稞良种,无偿对农作物进行良种推广、品种改良,经过多年的推广试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验,新旧对照,新品种产量均在300斤/亩以上,是当地品种产量的1.5倍,农牧民已逐渐接受藏青320、北青3号等一些新品种。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科教兴牧”战略。“十五”期间加大黄牛改良工作力度,每年都能完成上百头黄牛改良,改良后的黄牛具有个体大、产奶量高、繁殖快等优良性,深受群众欢迎。同时,还试行了嘉黎“娘娅牛”的改良工作,先后引进嘉黎“娘娅牛”种牛25头。肉类总产量“十五”末实现3154.44吨,比“九五”末增长59%;奶类总产量“十五”末实现2349.2吨,比“九五”末增长10.6%。粮、油、肉基本实现了自给,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三)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城镇建设和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进程不断加快,县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2005年城镇总人口达2000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亚拉镇和荣布镇实行了小城镇建设规划,目前亚拉镇小城镇规划前期工作已完成,且所需的资金已到位,荣布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已通过区建设厅的审查。两个小城镇建设的实施,将大大改善亚拉镇和荣布镇群众的居住环境,为两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乡村道路、卫星电话、光伏电站、义教工程、政权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十五”期间以建设交通网为重点,相继修建了荣西嘎公路、317国道至加勤乡公路等,新增乡村公路建设里程达145.588公里,新建中小型桥梁28座,新建了市政道路2.38公里,结束了县城居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在热瓦、加勤等8个乡镇修建了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35千瓦,在嘎美乡修建了装机容量250千瓦的水电站,实现了乡乡通电。电信部门在2003年对未通光缆的7个乡镇安装了卫星电话,实现了乡乡通电话。

(五)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以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为导向,不断增强机遇意识,树立“只要来索县,一切都好办”的思想,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前来投资创业。“十五”末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685.9万元,比“九五”末增长20.3%,年均增长9.71%。全县现有工商户155家,比“九五”末增加77户,增长98.7%。

(六)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户创建活动,积极组织“三下乡”活动,不断加快“村村通”建设步伐,农牧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不断扩大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十五”期间新建、扩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乡级敬老院4所,2005年医疗卫生机构达16个,医疗卫生人员达90人,免费医疗覆盖率达100%。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52.08元,比“九五”末增长104.8%,年均增长15.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七)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步伐,政企、政事、政社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察,政府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审计监督,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为建设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年来,全县上下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形成了团结兴县的强大合力。始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施“1424”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始终围绕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了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平台。始终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以农牧业生产资料调整为重点创新体制,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注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活力。始终围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索县,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拚搏、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代表索县人民政府,向全县的干部群众,向驻索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诚挚的感谢!向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瓶颈制约这一大难题还没有完全破解,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农牧业基础薄弱,政府改革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各级财政比较困难;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经济运行中依靠项目建设的拉动还是比较大,自身造血功能不健全;部分干部还存在思想不解放、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扎实等问题,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抓住机遇,锐意创新,切实做好“十一五”各项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那曲地区东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从外部形势看,自治区乃至地区的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加有利。从我县来看,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县上下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些都为我县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我县面临的发展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锐意创新,趋利避害,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索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为指针,以科技为先导、资源为依托、投入为保障,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继续坚持一手抓反分裂斗争、稳定社会局势,一手抓经济建设、更新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力争到21世纪中叶,与全国经济同步发展。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是:全面推进我县“1424”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巩固并提升农牧业一个传统产业;壮大蔬菜种植业、采集业、城郊畜牧业、藏药加工业四个特色产业;挖掘旅游业、民族手工业两个潜在优势;抓住搞好政策服务、着力搞好流通、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劳务输出四个关键环节。

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预计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17元,年均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0元,年均增长1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8.83万元,年均增长15%;仔畜成活率达到90%,大畜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县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达到1.85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318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8%,达到1950元;各类牲畜控制在22万头(只、匹)以内,出栏率力争达到2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2006年我们必须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三农”工作,力争取得突破

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这三大主题,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牧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科技推广使用力度,利用良种和科技促增产增收。高度重视牲畜五号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不断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加强林业工作,保护与建设并重,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项目建设,构筑产业新高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加快索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而有效的项目投入则是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项目建设仍是现阶段推动索县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今年经济工作要以项目推进为核心,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后劲的重要举措,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的积极性。以规划为龙头,以质量为前提,以管理为保障,以政策为动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放在畜牧业的综合开发和防抗灾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改变我县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产品的产量、质量,使畜牧业的发展与开发日趋合理化。

我县“十一五”规划中共安排农牧林水、交通能源、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共15类87个项目。到2010年有效缓解电力瓶颈制约,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基本实现乡乡通邮、村村通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水。借此机遇,一方面我们要创新项目投入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援藏资金,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家的投资意愿,全方位吸纳县内外民间资金。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引资渠道,充分利用一年的一度的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加大对索县特色优势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努力形成一批对全县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提高项目建设组织水平。全面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实行重大项目建设领导联系和推进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定期汇总、分析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进度,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强化工程建后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切实促进经济发展。建立项目推进奖惩制度,实行项目绩效考核,营造人人关心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各项改革,营造发展新优势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政府资源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和规范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筹建政府门户网站,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合理使用专项发展资金,着力构筑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平台。完善税收征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和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维护财政法规的严肃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牧业和农牧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小额信贷力度,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健全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加强药品监督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监管范围,积极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营造诚信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化农牧业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草场承包到户责任制,草场承包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富民工程,有利于调动广大农牧民管理、建设、保护草场的积极性,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年各乡镇要认真分析和总结2005年草场承包到户工作,要按照“依法、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确保草场承包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培育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建设创新索县。加快317国道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沿线经济带建设,培育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优先发展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和采集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着力培育成长性强的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更多地依靠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双控”指标。优化能源结构,注重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积极调整用水结构,发展水利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建设生态索县。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县城文明程度。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舆论保障。加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认识我县教育现状,不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责任感,加大“普六”成果巩固工作,加快“普九”步伐,加大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力争完成地区下达的扫盲任务,顺利通过扫盲验收。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快“村村通”发展步伐,进一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演出、娱乐、网络市场。

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力推进基层卫生院建设,今年将新建3所乡级卫生所,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常见病的防控工作。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集资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为着力点,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基金征管,逐步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时刻关注群众冷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困难户的帮扶力度,全面开展生活、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五项援助。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开发、救济救助和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加强农牧民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七)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加强政府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大力宏扬求真务实精神,关注群众冷暖,树立实干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区党委和地委、县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上来,把精力和注意力凝聚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其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二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切实抓好宣传,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是要干部职工要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出表率。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八)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创建平安索县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抓好社会局势稳定工作。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高度重视并做好信访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妥善处理好虫草、草场、林木、劳资等纠纷,利用法律、教育、经济等多种手段,努力化解各种矛盾,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各位代表!做好“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良的作风,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一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富民强县作为第一责任。始终保持敢于争先的锐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负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奋进的志气,不因成绩而停步,不因困难而退缩,不被矛盾所困惑,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科学的决策、更加灵活的方法,潜心研究事关索县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努力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坚持顶真、碰硬、抓落实,直面具体矛盾,解决具体问题,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一抓到底。坚持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严肃政务纪律,努力形成政令畅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严格考评促落实,强化目标管理、效能监察、责任追究,确保目标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三要努力做到勤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公仆意识和宗旨观念,时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四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从严治政,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政风建设。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索县新一轮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索县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乘势而上,为加快索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开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

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畜牧业、烤烟、茶叶、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的发展,抓好“创优升位”、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xx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黔南经济强镇、xx市明星乡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

到111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用两年时间,使全镇五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全部脱贫,达到中等村发展水平;用5年时间力争5个村达到小康村;用5年时间建成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用5年时间把烤烟、旅游业、茶产业、畜牧业培养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继续全面推行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推广应用科学、高效的新种植模式和适用技术,尽力缩短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周期,不断推进粮食种植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的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立足优势,围绕特色抓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北烟南移战略,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到2010年,力争烤烟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田烟生产,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促进农民增收。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茶)政策,依托xx毛尖品牌优势和建设“西部茶都”机遇,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继续发动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扶持各村茶叶协会,到2010年,力争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0000亩,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茶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市场,按照供需抓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在坡脚、样畦、坪洋等公路沿线发展订单蔬菜生产,通过企业的介入,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在2010前,将xx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镇订单蔬菜种植突破3000亩,西瓜、红枣、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实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增值,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建设畜牧大镇

按照州市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畜牧产业调大,品种品质调优,经济效益调高,饲养方式调良”的原则,抓住xx市作为肉牛、奶牛、猪、禽基地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的投入,结合州市畜牧行动计划,引导农民用好用足养殖信贷贴息政策,以贴息政策和政府支持增强农户养殖信心,激活部分群众手中资金,壮大畜牧产业,同时抓好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大力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养殖规模,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大力推广坪洋“支部 协会”模式,全力打造养猪、养牛、养禽专业村,为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推广种草养畜,全面推进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xx建成xx市畜牧大镇乃至强镇。

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养殖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村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专业规模养殖。一是着力培育村为主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寨,重点发展存栏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户,以大量能繁母牛为基础,全面普及牛改冻配,提高养牛效益,各养殖专业村力争实现专业户均饲养2头牛的目标,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养牛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场、甲沙等村寨为主发展二元母猪养殖。重点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把龙场、甲沙建成优质仔猪生产基地;三是在河东发展家禽养殖。重点发展养禽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力争201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达7000头,猪年末存栏22000头,出栏35000头,家禽存栏50000只,出栏50000只,肉蛋产量45吨,畜牧产值2000万元。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

第五节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建成“xx苗族文化展览馆”和象征xx苗族的大型雕塑;四是以芦笙会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一届的芦笙艺术节,并以此扩大我镇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研发我镇民族旅游商品;六是规范我镇旅游市场。力争将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后续产业之一。

第七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合理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提高xx的整个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狠抓计生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继续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巩固“村为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少生、晚生、优生。

第三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长效防范机制,完善三级防范网络,着力抓好“文明xx”、“平安xx”的建设,巩固群防群治活动,健全周边联防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制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进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项安全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救灾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镇乡消防安全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第四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医技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镇村两级医技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创建条件到2010年,全面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五节抓好民政救济,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低保金和救济款物发放,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扶贫济困,“十一五”五保供养标准力争达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期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面达100,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章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实施的“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创建为拉动载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科学谋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找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集镇“卫生与秩序”及农村“文明生态小康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村务、政务公开,严格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法制尊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制约法三章机制和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切实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四篇:湘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湘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萍乡市湘东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全省一流县区、共创富民兴区大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湘东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并结合省市规划和湘东的实际,编制了《湘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赣西先进工业区”的发展定位,走出了一条加快湘东发展的新路子,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各项计划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到“十五”期末,全区生产总值(萍钢、萍电、萍铝等驻区省市国有企业除外,下同)由143287万元增加到339458万元,年均增长17.2%;人均生产总值由3708元增加到9783元,年均增长16.9%。财政总收入由9138万元增加到24848万元,年均增长22.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7134万元增加到13664万元,年均增长13.8%。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2000年的30.6:53.7:15.7调整到2005年的20.8:57.0:22.2。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由47872万元增加到179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家,完成增加值56005万元,年均增长55.4%。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农业增加值由43820万元增加到70656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32%。第三产业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2522万元增加到75392万元,年均增长46.9%。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五年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42亿元,年均增长64.55%。“十五”期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645.95公里,五年新增472公里。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543公里。村村通电话工程顺利完成,无线通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城区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城区面积比2000年增加3.12平方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全面推进。

——对外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五年共引进外资1793万美元,年均增长52.4%;引进区外资金45.86亿元,年均增长52.1%;外贸出口总额达670万美元,年均增长32.5%。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切实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0%和7.3%。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上划区管工作已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两个确保”、城镇人口低保和农村扶贫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稳妥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五年共获国家授权专利72项,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21项,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8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教育、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区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新建和改建校舍5万平方米。湘东中学优质高中建设进展顺利,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2‰以内。狠抓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工作,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三大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主题鲜明的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五好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起高潮,麻山幸福自然村荣获全国“美德在农家”称号。普法工作落到实处,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展望新的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逼人的发展形势,也具有不少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湘东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十一五”时期,湘东加快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一是国际国内产业重组加快,国家强化地区间协调发展,特别是我省提出的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战略部署,为我区提升经济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我区工业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近几年来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已形成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四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制度改革,造就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五是全民创业基础坚实,人人谋发展、求创业的氛围浓厚。

“十一五”时期,湘东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经济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低,难以承受国际国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三是土地、矿产、能源、水等资源不足,影响湘东经济加快发展。四是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亟待加强。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六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总之,“十一五”期间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做到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得力,就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顺利实现建设全省一流县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十一五”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三个重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强化政治保障),增强十种力量(亲民执政的创新力、先进文化感召力、勇往直前的执行力、支柱产业的竞争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安全生产的监控力、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力、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震摄力、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加快四化进程(工业集约化、三产现代化、农业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确保两个降低(降低区域发展成本、降低污染排放总量),为把湘东建设成为萍乡工业经济中心、休闲度假胜地、商品农业沃土、现代物流枢纽,争创全省一流县区而努力奋斗!

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和我区的实际情况,“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实力有大的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分别达到62.5亿元和5.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争取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进入全省前20名。城乡面貌有大的改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基础建设显著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大的提高,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水平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十一五”时期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工业集约化,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1、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一是煤炭行业要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有效利用、规模经营”为原则,正确处理好确保安全与实现最大效益的关系、煤炭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持区内煤炭自给,合理延伸煤炭行业产业链条,发展洁净煤生产。二是建材行业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重污染、高能耗的机立窑,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旋窑和“凝石”水泥生产线。三是陶瓷行业要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努力推进规模经营,加大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化工行业要以市碳酸钙厂为龙头,组建湘东化工集团,加快纳米碳酸钙等新产品开发,提高化工行业的整体效益。五是大力发展服装、鞋帽、玩具、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安排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的突破。六是鼓励发展烟花鞭炮等轻工产业。在加强鞭炮烟花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强化行业标准,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使之良性发展,逐步形成湘东工业经济新的亮点。

2、建好特色工业小区,构建工业发展平台。举全区之力,依托下埠工业陶瓷发展优势和浙赣电气化铁路、320国道的便利条件,规划建设好以陶瓷工业为主导的陶瓷产业聚集区,整个园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13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力争5年内建成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努力将陶瓷产业聚集区建设成为中国塔填料的生产基地,中国工业陶瓷的成本洼地和科技高地。

3、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一是加大工业投入。吸引区内民间资本广泛投入生产领域,鼓励全社会劳动者投资创业。以本地优势资源和骨干企业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引进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骨干企业实力的增强。二是搞好能源建设。加快煤、电、油、气、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开发利用,大力支持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提高电网稳定性和供电质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稳定煤炭生产,保证煤炭供应。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合理发展焦炉煤气,切实解决我区发展中能源需求“瓶颈”问题。三是要注重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培育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形成产业链配套,并且要符合土地、能源、水资源集约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鼓励在产业延伸、产品拓展中开发项目,同时要搞好产业布局,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二)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灌区节水示范、土地整理复垦和沃土工程等项目,使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5、继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围绕“高产、优势、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畜牧业,稳定牲猪生产,大力发展奶牛、山羊等草食畜禽。改造中低产鱼池,合理开发宜渔资源,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和网箱养鱼。做优做大杨梅、药材、茶叶、毛竹、油茶等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6、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十一五”期间,着重实施“双五双十加一千”工程,在全区发展50个产值超千万的农业基地、5个联系农户超千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10个有特色和高效益的优势农产品、10个收入超千万的龙头企业,培养1000户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新型农民,不断推动农业生产的良性运行和高效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农村中小企业,鼓励和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少生快富”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切入点,加快实施“七改三普及”工程,抓好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环境。

8、加强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和支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保障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种养业良种良法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科技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9、加强城区规划建设,搞旺城区人气商机。加速融入萍乡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建成特色鲜明的萍乡城区副中心区。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增强金融、信息、贸易、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功能,增强城区产业、人口资源集聚功能,提升城区对乡镇的幅射与带动能力。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加快沿河南北两路二期工程开发建设步伐,拉开新城区框架,到2010年建成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的现代化城区。

10、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1+6+2”的格局,以现有的城区为中心,以荷尧、老关、下埠、排上、腊市、麻山6个乡镇为重点,以白竺和东桥、广寒两个生态区为腹地,构建一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步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在规划、户籍、环卫等方面,把农村与城镇的管理方式统一起来。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公用设施建设一体化,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乡村在交通运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卫生设施等方面达到城镇水平。逐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使农村人口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更多的权利。

1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农民进城就业的全程服务体系,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清理各种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城乡劳动者享有同等待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弱势群体扶助保障体系。

(四)推进三产现代化,优化经济发展结构

12、发展特色旅游,提供良好休闲载体。抓住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以“农家乐”和“生态游”为重点,以东桥、广寒、白竺的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致力打造“观光、休闲、娱乐”三位一体的旅游新品牌。

13、完善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湘赣交界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大型超市等商贸形式,促进商品营销和流通现代化。以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农村市场,重点培育老关、东桥边贸市场,形成物流畅通、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的商业体系。

14、做强房地产业,提升湘东城市品位。以融入萍乡中心城区为契机,积极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分布合理、连片开发的普通商品住宅,积极发展经济适应住房和廉租房。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强化土地一级市场管理,搞活二、三级市场;改进物业管理和装修服务,发展住宅服务业体系;进一步美化、优化城区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5、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和发展金融保险市场,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市场、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的金融保险服务。扩大助学贷款、住房贷款、购车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改善消费环境。按照“政策扶持、企业运作、鼓励参与”的原则,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区级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加强对区内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

16、适应城乡居民消费趋势,拓宽新型服务领域。围绕方便居民生活和增加就业,培育壮大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卫生保健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维修、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拓展会计、审计、律师、信息、科技、咨询、办证、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业。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激活消费市场,建立适应生产发展、生活需求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五)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7、加强与外对接,扩大招商区域。将招商重点转向广东、苏沪浙、闽东南、武汉、湖南等地,深入挖掘招商资源,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广泛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圈”、“泛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与区域合作。

18、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及关联度大的项目,特别是注重引进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方面重大项目。引导各特色产业的优势企业主动去寻求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伙伴。宣传推介由平面型向立体型和实用型转变,强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以业招商、以情招商和重点招商。对现有和引进的企业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从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环境中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

19、扩大对外贸易,形成产品优势。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大量培植出口企业。重点培植工业瓷、碳酸钙等行业中一批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发展自主出口品牌,再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以品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继续完善出口扶持政策,努力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做大加工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在做好现有出口产品的同时,逐步扩大加工贸易的范围,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档次,争取成为国内外企业的产业加工梯度转移区。

(六)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0、深化农村改革。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依法促进土地自主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街)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街)财政管理、粮食流通、水利、林业等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土地征补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2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转变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职能,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期末,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个数分别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分别突破8000户和10000户,个私经济从业人员突破6万人,注册资本突破6亿元。

22、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继续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形成激励和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力

23、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要求,加快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建设。以沪瑞高速、320、319国道为主干,积极建设骨架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在全区形成“三环一纵”(即以沿河两路三桥为重点的城市内环公路;从五四村、铝厂高架桥、大江边大桥,经新建工业园过长春铁路桥,与320国道相接的城市外环线;从319国道麻山挂线经麻凤线、下埠、老关、荷尧与沪瑞高速公路相接,形成城市三环线;将湘东到广寒的公路建成城乡南北大通道)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县乡公路达等级标准,行政村基本通油(水泥)路,90%的行政村通客车。以工业瓷、钢铁、水泥等大宗货源为依托,建立湘东集配送、信息、交易为一体的物流中心,引导货运朝低耗、厢式发展。

24、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开发好沼气、煤气建设项目,建立天然气供输系统,努力探索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方法,确保我区能源正常供给。加强电力建设,利用小流域合理开发小水电。加快湘东境内大型变电场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城网改造工程。积极引进洁净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搞好以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为主的安全改造项目,确保安全生产。

25、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通过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友谊灌区、南干灌区、谷皮冲灌区、桃源灌区骨干工程的维修防渗,搞好下石陂、三

八、大行等12座水库除险加固,做好碧湖水库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中小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搞好田间配套“四小”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区防洪工程、草水河、萍水河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使之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一五”期间解决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6、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垃圾污水处理、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人口集聚度相适应。建设湘东内外环城路,完善城区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城镇供水能力,铺设麻山水厂到城区引水管,建设和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提高自来水水质标准,使湘东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结合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的实施,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全部建设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设施,使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改善城区工业和生活燃料结构,建设和完善城区煤气管网,使城区燃气普及率达85%以上。

(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27、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人才开发工程和人才建设工程,使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大中专生充实到经济社会事业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28、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劳动用工、信用管理等方面制定鼓励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培训、咨询服务、税费优惠及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探索财政资金支持创业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人们创业的主战场,让创业热潮在富民兴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迸发新的活力。

(九)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谐平安湘东

2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大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实施学校安全饮水和改厕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依法完善“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纳入区级统一管理。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搞好优质高中建设、省市示范学校建设,将湘东中学、麻山中学、下埠中学分别建成为省市示范性中学。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把东桥职业中专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现普高、职业教育同等比例。“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东桥职中、湘东镇中、下埠镇中、麻山镇中、特殊学校等5所学校。

30、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吸引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湘东。加大资金投入,组建和强化科技开发队伍,完善科技研发与推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湘东科技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到“十一五”期末,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

31、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以创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街)、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力度。“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完善白竺、东桥、腊市、麻山、排上5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完善100个村卫生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大力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设施比较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卫生系统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优化整合全区卫生资源,组建湘东集团医院。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区)成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和体育场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增强全民体质。

32、大力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加大对区、乡(镇、街)两级计生服务站建设的投入,完善区、乡、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计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33、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社会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文化活动中心,完善乡(镇、街)文化站、基层文化大院等文化网络建设。继续发展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增强文化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34、努力推进信息化。完善政务信息网,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努力实现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电子商务的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推广网上贸易洽谈,网上采购和网上交易。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为农服务、信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完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加快向企业、家庭、学校和其他公共部门的延伸。努力扩大信息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

3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事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建立比较规范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覆盖农村居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子女就学,住房救助相配套的救助体系。大力推进拥军优属工作及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加大老年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36、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和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沟通机制,引导各阶层、各群体人员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行使民主权力,维护合法权益。推进法制建设,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权威。运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方法,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责任制。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建立统一的诚信评估和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信用监督与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37、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构建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经济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动员体系、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能力建设。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应急救援机制。推进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责任追究,健全高效运作的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大消防监管力度,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完善火灾隐患排查、挂牌督办和整改责任制,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安全和餐饮卫生等监管,完善监管体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十)加强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8、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严格高消耗项目产业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材耗行业的发展。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技术。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遏制粗放开采。加强农业资源节约和废物排放管理,加快农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实行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加快节水设备的推广与应用,实施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项目,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限制毁田烧砖与占田建房等非农用地。在吃、住、行和公务活动各方面厉行节约,使节约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39、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坚持“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采活动,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大公益林建设力度,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可持续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防沙治河工程、野生动物保护等项目建设。建设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无公害林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搞好草水、萍水河的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的保护和建设。搞好城市绿化,提高城区绿地覆盖率。

40、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狠抓重污染企业的改造治理,协调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大污染整治力度,禁止新建污染企业,从源头上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与噪音产生,提高城区大气质量,优化城区人居环境。加快实施重污染区综合治理项目,确保企业达标排放。推行建设领域无尘化、无害化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兴建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大力实施河水净化工程,提高河水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和监督。

五、保障措施

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各级组织和全区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从制度、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规划实施提供强力支持,确保“十一五”规划任务顺利完成。

——凝聚各方力量,科学组织实施。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职责,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在制定和实施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根据本纲要要求,针对所负责的领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

——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行动一致。完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财税、统计监测和干部考核制度,为规划实施搭建制度平台。健全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和乡(镇、街)规划为支撑,各级规划相互衔接的科学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使制定的政策措施与规划一致。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和价格等政策手段,合理引导资源,发展重点产业。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符合规划发展的重点。加强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资源政策等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

——完善运作机制,搞好项目建设。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切实建设好区乡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加强审计监督,规范项目管理,突出落实项目实施主体,不同类型的项目要有不同的主体来运作,公益性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积极支持企业作为运作主体;竞争性的产业项目,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政府提供服务。要精心调度项目,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

——强化监督评估,提高运行水平。全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跟踪,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本规划时,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大会秘书处 2006年11月22日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良性互动、和谐发展,是基于我国国情和遵循城镇化规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山东各地坚持城乡统筹兼顾,积极探索了一些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如“南山模式”、“寿光模式”、“城阳模式”,非常值得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借鉴。

一、山城企区(园区)一体化的“南山模式”

山东省龙口市南山集团(行政区划为南山村)的前身是前宋村,改革开放前全村共4个生产小队,260多户,800多人,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山是秃山,路是土路,地是人均七八分,房子是传统的三间半,人是地道的庄稼汉。如今,南山已发展成为一座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村企一体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的“农民新城”,职工近4万人,工业区、生活区、商贸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风景区栉比鳞次,错落有致,村民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城市居民的转换,过上了劳者有工、居者有楼、少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先后被授予“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发展是牵动城镇化的火车头,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发动机。这一点,在南山集团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南山城镇化的基础正在于其通过“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而积累起来的强大经济实力,南山城镇化与其以产业的集群化、链式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实现了良性互动。

南山“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经过了“村集体经营工业,以工兴村”和“企业经营农村,以企带村”两个发展阶段。1978年,时任前宋村第三生产小队队长、现任南山集团董事长的宋作文,带领小队群众去东北,贩运了一车皮木材,赚了5000元。靠这当时被认为是投机倒把的5000元钱,办起了工副业,从糊水泥袋、制石棉瓦等手工活做起,后来逐步上了玻璃纤维、棉纺、毛纺等项目,扩大了原有生产规模。到1987年,第三小队的固定资产已达5500万元,全队56户人家,户均过百万元,家家住进了统一建造的166平方米别墅楼房。富裕起来的第三小队,对前宋村的其他三个生产小队产生了莫大吸引。在村民们的一致要求下,宋作文担任了整个前宋村的党支部书记。之后,三小队从集体积累中拿出20万元,还清了全村的外债,带领260户、800口前宋村村民,以第三小队为基础,开始了二次创业。到1993年,前宋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元,280户村民户均资产200万元,户户住进了和第三小队一个标准的166平方别墅楼房。前宋村先富起来了,而邻村仍在受穷,这时,宋作文和支部一班人提出“强弱连带,携手共进,相兼相融,好在其中”的发展理念。从1994年开始兼并周围村庄,南山走上了“企业经营农村,以企带村”的发展道路。1994年到2000年,前宋村兼并了周围3个乡镇的9个穷村,共1547户农民。兼并而来的村民统统享受南山“村民待遇”--南山集团为其偿还了170万元债务,户户住进了166平方米的别墅,劳力在南山就业,孩子在南山上学、入托,一夜间由“小农”进入了“小康”。南山的“共同富裕”,是南山的特色,也是南山集团扩张的需要。因为空间狭小限制了南山进一步发展,兼并周边村落,使南山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载体。用南山人的话说:村“穷”,前宋村兼并的成本就低;村“小”,被前宋村“同化”的就快;“山”村,前宋村就可以将山地转化成旅游产业资本。他们先后投资22亿元,建起了康乐宫、高尔夫球场、中华历史文化园等系列景观以及南山大剧院和五星级标准的国际会议中心,把跟着贫困村兼并过来的荒山深谷变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南山旅游也被誉为“小康之旅”。

产业的集群化、链式化是南山工业化的突出特征。所谓集群化是指南山的产业不是单打一,而是由40多家企业构成的涉及精纺、铝业、建材等10多个产业群。所谓链式化是指南山把主导产业向后拉长,向前延伸,形成既有原料基地,又有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如进口羊毛→洗毛→制条→染色→精梳→纺纱→整经→织布→湿整→干整→织成超薄型面料→高档成衣的纺织链,氧化铝→炭素→电解铝→铝锭→铝棒→普通铝材→轻质铝合金→高精度铝板带箔的铝材链。产业的链式化运作,把本应由社会分工协作完成的供应、生产、加工环节都纳入本集团的生产系统,使每一环节应得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流通环节,又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样的买卖,南山人一干,往往就效益倍增。

依靠产业的集群化、链式化发展,南山集团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并顺利地实现了生态一体建设、社会一体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改善。如他们投资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先后投资近10亿元,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专和职业学院一整套教育体系;投资3亿元建立了藏书58万册的图书馆;投资1亿元建起了拥有1600座的大型歌剧院;投资26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宾馆花园式的老年公寓,餐饮、娱乐、健身、医疗等现代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248位老人居住,被称为“老年伊甸园”,凡年满60岁的老人,除去南山按年龄段向他们每人颁发的养老金,几乎可算免费养老。

南山“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使村庄与企业合二为一,农业变成工业,村民成为居民、股民,劳动力成为员工,都在集体企业就业上班。企业联合村庄,使产业化找到了具体的载体;农村依托企业,使农村享受到了企业的发展成果,构建起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村企共赢。南山链式化的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促进了城镇功能的提升;而城镇功能的增强又为城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促共进的“寿光模式”

一般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农业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农业剩余。这个理论框架很大程度上将农业置于被动的接受者与改造者的地位。然而,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促共进的实践证明,农业也可以成为区域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城市化既可以有“工业导向型”,也可以有“农业导向型”。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围绕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寿光(山东省潍坊市属下的一个县级市)的农业产业化实践最早是从蔬菜的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开始起步的。改革开放以后,寿光根据当地蔬菜生产传统,开始发展商品生产,蔬菜面积迅速增加,1982年达16.8万亩,为1980年的近两倍。但是由于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矛盾暴露出来,1983年秋菜因流通不畅而烂掉5000万公斤。全县由此重视流通,按照建设市场、带动生产的思路,建立了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寿光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有“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00亩,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带动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根据历史、地理、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寿光建立起了各类瓜菜的专业生产基地,如大棚、阳畦菜生产基地、大路菜生产基地,稀有菜生产基地等,而且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品”,如化龙镇的胡萝卜生产基地、古城镇的西红柿生产基地、纪台镇的辣椒生产基地、文家街道的韭菜生产基地等。2005年,寿光市蔬菜面积已发展到80万亩,其中大棚45万亩;各类蔬菜中韭菜10万亩、大葱30万亩、胡萝卜3万亩;夏秋两季杂菜1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40亿公斤。随着寿光蔬菜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张,下游的蔬菜加工、配送、销售业和上游的生产资料产业(农药、化肥、农膜、种子、大棚建材等)以及中介服务组织、农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也逐渐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寿光市蔬菜、农副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达560多家。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已经由“种菜卖”进步到了“买全国,卖全国”,每天有5万多人次,3000多辆运输车,蔬菜来自20多个省市区,外省菜、本省菜、当地菜的交易金额的比例大致为80%、15%和5%,交易品种达200多个,年成交量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寿光有100余家纸箱厂、包装厂、印刷厂、制冰厂和蔬菜脱水、速冻、烘干等加工企业。寿光共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家,他们主要是按客户要求进行净菜、装箱、冷藏、保鲜等服务。寿光市共有农业协会90多个,发展会员2万多人,他们积极开展农技、信息、生资销售、维权等服务,进一步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寿光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大农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进行蔬菜种子的试种、推广以及新品种的研发,还建成全民科研事业单位6家,扶持成立民办科研机构42家和众多涉农企业科研开发中心,涉及蔬菜、果品、食用菌等十几个行业,从业人员1200多人。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研机构的建立并进行研究开发,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又提高了寿光蔬菜产业的核心

竞争力。运输、销售、加工行业的发展,又带来客流、物流、资金流的规模经济,促进餐饮、旅馆、电信、金融、医疗、娱乐等产业的兴起,寿光的房地产、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商业零售、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寿光市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发展现代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农游结合,以旅促农助农,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蔬菜博览会、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蔬菜批发市场、生态农业观光园、林海生态博览园、三元朱村、乌克兰大樱桃基地为重点的现代乡村旅游。2005年乡村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126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生态农业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寿光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农业产业化的纵深推进,使寿光的城镇化获得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其一,农业产业化使寿光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到2002年,就有

8.9万人获得绿色证书,2.4万人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蔬菜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都使农业劳动时间大大延长,寿光农产品生产的反季节性和劳动投入的密集性,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投资能力,为农民进城投资置业奠定了基础,为农民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农民带资进镇建设、生活已成为寿光近年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其二,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农产品加工(属于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农业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遵循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区位上集聚布局的客观规律,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城镇及周围地区,从而强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集聚,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量增加(1985年县城居民30127人,2002年市区人口达12万人,另有流动人口近8万人。1992年以后十年间,稻田、洛城、田马镇区人口基本上都翻了一番以上),城镇功能迅速增强。其三,产业选择也使城镇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菜果不易储存,与粮棉可就地、分散、多年储存的情况不同,要求通过便捷的社会服务尽快分发到消费者手中或以专门设施储存,这也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动力。

寿光的实践向人们昭示:农业产业化是区域城镇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以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正是寿光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奥秘所在。

三、农民变市民的“城阳模式”

城阳,地处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近郊。城阳1994年6月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城阳已经成为一座在农田中成长起来的新城。到2006年,城市化水平超过57%。

城阳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良性互动的基本模式是: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就业;在非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户分化为二兼农户和纯非农户;通过旧村改造和相邻村庄的集中,农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民初步实现了居民化。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城阳距青岛主城区约35公里,距青岛港18公里,距黄岛前湾港45公里,区内的流亭街道是青岛国际机场所在地,联系青岛市区与内陆的重要陆上交通几乎都从城阳区经过,是青岛的交通枢纽。凭借这一良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城阳全力提升开放水平,以大开放谋求大发展,同时,对民营企业发展高度关注、倾力扶持,使其迅速成长壮大。截至2006年4月,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内资305亿元,开工投产内外资企业2965家。2005年,城阳区外贸出口完成35.1亿美元,民营经济创造的产值、贡献的税收,分别占总额的62%、61%。全区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前列,实现年财税总收入27亿元以上,人均GDP8400多美元。

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产业基础。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城阳一方面积极承接青岛市区制造业的转移,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以专业化市场群建设为龙头,伴随着宝龙城市广场、中韩国际小商品城、青岛国际服装城、青岛国际工艺品城、青岛钢材批发市场、青岛棉花交易市场等一批高起点、大手笔项目的启动和运营,“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基本形成。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建设和运营,集聚了城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了城阳整个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由1994年建区时的25∶60∶15调整为

2004年的6∶66∶28。2006年上半年,城阳三产比例已达31.7%。

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仅靠农业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大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这一方面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农户家庭收入低下,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和改善生活状况的愿望迫使这些闲置的劳动力在农业外部寻找就业机会,谋求更多的收入。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了契机。但是,如果农民没有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素质,在企业中只能从事基层操作工种,工资水平较低,有的甚至由于不能胜任工作而被迫重新“返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再就业能力和增加二三产业从业收入的基础。为此,近年来,城阳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摆上重要日程,建立起区、街道、村三级长效培训投入机制,设立了500余万元的培训资金,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免费培训。如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单式”培训,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劳务输出机构和用人单位联手一条龙培训等,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不断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成功转移到二、三产业。目前,全区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000人以上,转移6000人以上。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达到22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80%。

随着非农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成功实现大规模转移就业,大部分农户家庭成员要么完全在二三产业就业,要么虽然还兼营农业但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低。“农户”、“农民”早已有名无实。在此基础上,城阳政府审时度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建设、分区管理、和睦相处”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他们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统筹全区城乡规划体系,把规划细化到每一寸土地,将全区230个村庄集中规划为46个居住组团。采取了打破村域界限,实行相邻村庄集中,统一建设居住社区,并辅之以完善的商业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做法。通过旧村改造,既减少了村庄数量,减少了村干部的职数,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加速了农村向社区以及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还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的同时,置换出部分土地投入到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几年来,城阳区累计实施了52个社区的旧村改造,22个社区完成整村改造,近3万户村民住上了楼房,已腾出产业用地6000亩,相当于原占土地的55%,已发展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10多个三产大项目。城阳区的旧村改造改出了一片新社区、改出了一片新景观、改出了一片新产业。在旧村改造的同时,城阳将社区村庄的功能配套与城市配套全面对接,构筑“大城市功能体系”,使旧村改造与城市的建设发展融为一体。先后投入资金320多亿元,完善城市路、电、水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形成以城区为核心的20分钟经济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全区供水管网达1368公里,污水管网达200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实施旧村改造,从外在形式上来看,农村已经转变为城市社区;从居住状况来看,农民与城镇居民已无差异。但要从根本上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还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城阳区和街道两级财政每年投入8000万,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2005年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有6.2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7000万元,每人每月领取的金额达到104元,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2%,9000多人获得了医药费补偿,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救助体系,目前全区城镇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88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180元。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民初步实现了居民化。当然,目前城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无缝隙覆盖,并且对比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三低”,即缴费金额低、报销比例低、每月领取数额低。农民工在就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还没有全面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应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产业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国民待遇,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民进城的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彻底突破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南山模式”、“寿光模式”、“城阳模式”,三者尽管各有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第一,都是依靠发展拉动的。第二,都是依靠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两种力量相互协同推动的。第三,都注意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第四,都非常注重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第五,都基本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充分就业,从而既解决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又缓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异地转移而加剧的城市失业和其他“城市病”问题,也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候鸟”式流动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支出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作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作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