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说明

时间:2019-05-14 20:2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说明》。

第一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说明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x县长委托,下面由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的说明(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请连同提交本次会议的《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一并审查。

一、《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一)《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形成过程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xx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按照监督法和市发改委关于开展《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县人政府于2009年3月下发了xx县开展《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根据县直相关部门的评估材料,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编制了《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于2009年3月20日通过县人民政府审查后上报市发改委。5月22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相关委室对《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进行初步审议;县发展和改革局结合县人大常委会的初步审议意见,对《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于6月24日报县政府审查后形成了提交本次会议的《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二)《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次提交县人大常委会的《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对《纲要》自2006年至2008年以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对2010年完成规划目标进行了预测。其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数字为实际完成数,2010年的数字为预测数。

《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分为三部分,一是《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二是《纲要》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三是推动《纲要》顺利实施的建议。

二、纲要实施中期情况及预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预测

《纲要》提出了经济总量调控、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4大类共22项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4项、导向性指标6项。

根据对《纲要》实施三年来的情况评估,17项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要求,其中有2项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占22项指标数的9%。经过努力,预计到2010年末,除第二产业增加值、三次产业比例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甘蔗入榨量、有序劳务输出等5项指标完成较困难外,其余各项指标能够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

(二)“十一五”各专项任务实施情况

1.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农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在确保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烤烟、甘蔗进一步提质,烟叶实现产值1.5亿元;甘蔗入榨量32万吨实现产值7600万元。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肥猪出栏35.6万头、肉类总产量3.3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7%、20%。二是农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科技部门狠抓各项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各类农作物中心样板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3个,农业企业43户,已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69个,成立烤烟、茶叶、生猪等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个,农资及综合服务社7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进步。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实施了农村沼气国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一批项目工程,启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五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及实施意见,完成13个乡镇111个自然村(重点为30户以上的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100个试点顺利推进,项目村村庄道路、人畜饮水及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6.0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8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60%和113%。二是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2008年底,入驻水长工业园区的企业有10户,在建1户(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规模以上企业5户,共有职工896人。园区工业产值完成3.44亿元。三是全县工业人才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管理部门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引入的企业科技含量较高,在节能减排等方面有较强优势;企业从业人员都接受过中高等教育。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提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00%实现互联互通,无论是办公还是生产信息化水平都得到提高。

3.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一是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

了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债务化解、职工社会保障的同步到位,一大批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发展快车道。二是认真落实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财政管理体制逐步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改革基本到位。四是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云维保山有

机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电石生产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累计引进协议资金387417万元和外资1268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5110万元和外资621万美元。

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前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4.18、5.56、7亿元,年增长30%,建成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使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交通方面。实施农村公路36项,涉及30多个行政村,里程341公里,总投资5557万元。城市建设方面。市政设施修复改造得到加强,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有序推进,朝阳城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县城垃圾处理厂,xx河(县城至仁和段)改造整治开工,县城环境进一步优化,功能进一步完善。截止2008年底,新农村建设试点共完成投资6866.25万元。水利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块石水库二号干渠防渗工程建设,红谷田、盐槽坡水库前期工作,“五小”水利工程等一批工程,累计投资17350.96万元,累计解决4.2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5平方公里。社会事业方面。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住院楼,县妇幼保健院及乡(镇)卫生院住院楼、医技楼,建成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排除危房20330㎡,其中d级危房16518㎡,提升了文化、卫生、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06-2008年,实施完成省、市科技、科普项目7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362期57.7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18.8万份。义务教育规划目标基本达到,“普九”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县初中升高中比例为53.4%,高考重点率为3.43%;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各乡镇,参合率为86.5%。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实行率达100%。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年末总人口33.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兑付“奖优免补”资金133.4万元。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摸底调查工作有序开展;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全县共开发就业岗位429个,实现就业再就业383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2194人次,其中有序输出到昆明及省外8012人。累计解决了1.8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了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大。节能减排成绩显著。

6.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加4475元和671元。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标准不断提高。

从总体上看,规划实施三年以来,《纲要》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较好,大多数目标任务均能按照规划预期进度要求扎实推进,2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预期目标,规划实施的三年,全县经济和社会进入发展较快、效益较好、老百姓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预计全县未能完成的5项指标中有4项是预期性指标,1项是导向性指标,而预期性指标或导向性指标重在发挥宏观经济指导作用,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存在不确性,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规划实施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即使实施中出现超前或缓慢,在指标值上出现一定的偏离,也是正常的。因此,建议对《纲要》目标不作调整。

《纲要》实施三年以来,推动了xx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结起来,主要呈现“4个特点”。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7.2亿元,年均增长15.1%,超过《纲要》预期3.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5307元,年均增长14.6%,超过《纲要》预期3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可达20.1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可达7.1、4.8、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065元。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打破了原有粮、烟、糖、畜产业格局,形成了稳定粮食,提升烤烟、蔗糖产业,大力发展畜牧、蚕桑、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固定资产投资长足发展。建立了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办法,抓项目、抓管理、抓投资的意识增强。项目前期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在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上取得了较好突破。2008年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7亿元,是“十五”末3.19亿元的2.19倍,是“九五”末1.12亿元的6.25倍,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连创新高。

4.民生问题得到较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免一补”、粮食综合直补、能繁母猪补贴、城乡同网同价政策等各种惠农政策顺利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2388元,人均增收302元,增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3元,现价增幅13.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8.8%。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二产占比过低,工业发展缓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非公有制经济量小质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效益不高。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压力较大。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投资比例偏低;二是项目前期工作投入不足,储备的大项目、好项目少;三是项目实施组织、管理不到位,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

(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艰巨。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三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城乡之间差距明显,农村饮用水保障程度还不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还需推进,教学、卫生、文化等资源相对不足,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及保障水平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

(五)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总收入虽然增速较快,但总量小,上级分享收入所占比例大,自生财力仅占总财力的30%左右,对上级依赖度高达70%,而且刚性支出压力不断增大。

四、下一步推进《纲要》有效实施的措施

(一)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巩固粮食基础产业,提升烤烟、畜牧、蔗糖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蚕桑、林果、茶叶、蔬菜等后续产业,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调优区域布局、调高质量效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水平,加大扶贫开发进程,做好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逐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

(二)坚持工业立县,全面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龙头,以大项目为支撑,实施大集团拉动战略,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把园区建成乙炔化工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市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强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加强水电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能力,努力形成依存密切、特色突出、配套完善、集群发展的新格局。支持好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电石生产项目的一期工程,促进二期工程的开工。同时,依托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加快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鼓励企业配套协作,提高附加值,努力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三)坚持区域协调,切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利用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以县城为中心,以两翼为带动,按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的梯次布置,调整县域经济布局,建设主体功能区。要坚持农业发展的文章从企业做起,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坚持农村发展的文章从城镇做起,以城镇化促动农村繁荣;坚持农民增收的文章从产业做起,以产业化推动农民致富,形成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各方互助的经济,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良性成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培育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以“北接大瑞、南下缅甸、西跨怒江、东向永昌”为框架,努力打造区域性商业物流中心。围绕此框架,实施“沿线发展战略”,高起点做好城镇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坚持扩大消费,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经济活力,努力推动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促进就业和增收相结合,围绕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抓好旅游业概念规划,创新管理机制,实施建设指引,推动体验消费、符号消费,发展内容消费,集中打造xx文化旅游品牌。改造提升和培育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面向民生的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接待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积极引导城乡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抓好城乡小市场建设,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创造条件使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增加消费需求。

(五)坚持投资拉动,努力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以“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高位推动,强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二是要继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争取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要坚持以交通为重点,努力改善交通条件。继续加大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重要经济干道建设,当前就是要集中力量实施好姚关至链子桥二级路建设工程,确保明年底完成。四是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继续加大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农田水利建设。力争盐槽坡水库开工建设,全面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努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五是要以城建为重点,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同时,要继续实施以学校、卫生医疗机构为重点的一批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夯实社会发展基础。

(六)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财税体制、科技教育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引导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和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提高经济外向度。

(七)坚持科教兴县,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模式,广泛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增加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理顺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育公平,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水平。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产学研资源,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引进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八)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xx。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努力增加投入,构建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抓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切实重视公共饮水安全问题,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质量。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完善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提高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做好老干部工作。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搞好防灾、救灾和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

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畜牧业、烤烟、茶叶、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的发展,抓好“创优升位”、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xx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黔南经济强镇、xx市明星乡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

到111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用两年时间,使全镇五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全部脱贫,达到中等村发展水平;用5年时间力争5个村达到小康村;用5年时间建成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用5年时间把烤烟、旅游业、茶产业、畜牧业培养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继续全面推行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推广应用科学、高效的新种植模式和适用技术,尽力缩短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周期,不断推进粮食种植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的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立足优势,围绕特色抓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北烟南移战略,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到2010年,力争烤烟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田烟生产,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促进农民增收。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茶)政策,依托xx毛尖品牌优势和建设“西部茶都”机遇,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继续发动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扶持各村茶叶协会,到2010年,力争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0000亩,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茶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市场,按照供需抓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在坡脚、样畦、坪洋等公路沿线发展订单蔬菜生产,通过企业的介入,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在2010前,将xx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镇订单蔬菜种植突破3000亩,西瓜、红枣、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实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增值,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建设畜牧大镇

按照州市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畜牧产业调大,品种品质调优,经济效益调高,饲养方式调良”的原则,抓住xx市作为肉牛、奶牛、猪、禽基地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的投入,结合州市畜牧行动计划,引导农民用好用足养殖信贷贴息政策,以贴息政策和政府支持增强农户养殖信心,激活部分群众手中资金,壮大畜牧产业,同时抓好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大力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养殖规模,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大力推广坪洋“支部 协会”模式,全力打造养猪、养牛、养禽专业村,为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推广种草养畜,全面推进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xx建成xx市畜牧大镇乃至强镇。

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养殖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村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专业规模养殖。一是着力培育村为主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寨,重点发展存栏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户,以大量能繁母牛为基础,全面普及牛改冻配,提高养牛效益,各养殖专业村力争实现专业户均饲养2头牛的目标,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养牛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场、甲沙等村寨为主发展二元母猪养殖。重点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把龙场、甲沙建成优质仔猪生产基地;三是在河东发展家禽养殖。重点发展养禽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力争201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达7000头,猪年末存栏22000头,出栏35000头,家禽存栏50000只,出栏50000只,肉蛋产量45吨,畜牧产值2000万元。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

第五节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建成“xx苗族文化展览馆”和象征xx苗族的大型雕塑;四是以芦笙会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一届的芦笙艺术节,并以此扩大我镇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研发我镇民族旅游商品;六是规范我镇旅游市场。力争将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后续产业之一。

第七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合理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提高xx的整个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狠抓计生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继续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巩固“村为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少生、晚生、优生。

第三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长效防范机制,完善三级防范网络,着力抓好“文明xx”、“平安xx”的建设,巩固群防群治活动,健全周边联防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制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进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项安全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救灾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镇乡消防安全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第四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医技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镇村两级医技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创建条件到2010年,全面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五节抓好民政救济,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低保金和救济款物发放,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扶贫济困,“十一五”五保供养标准力争达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期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面达100,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章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实施的“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创建为拉动载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科学谋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找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集镇“卫生与秩序”及农村“文明生态小康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村务、政务公开,严格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法制尊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制约法三章机制和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切实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四篇: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一、前言

(一)评估背景

(二)评估目的和意义

(三)评估方法和过程

二、《纲要》总体进度及实施效果评价

(一)对照《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对整体实施进度评估。

(二)评估近三年政府履行职能、落实《纲要》要求的情况。

(三)概况总结《纲要》实施的主要成效。

(四)对2010年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

(五)按“三大目标”要求,分析与全省、全市、120个自治县和26个欠发达县(市、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以及与基本小康目标之间的对比。

三、《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围绕《纲要》提出的可量化分析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点分析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判断在规划期末实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的可能性。

——经济发展类: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营出口等指标。

——经济结构类: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化率等指标。

——人口资源环境类:包括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中普及率(初升高比例)、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降低、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类:城镇企业养老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

四、《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对照《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分析任务落实情况。

(一)城乡建设。重点评估区域布局调整、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

(二)产业发展。主要评估工业扩量提质、服务业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引导情况。

(三)基础设施。重点评估“两网络两平台”的实施进度和绩效。

(四)生态建设。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落实情况。

(五)公共服务。重点评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程。

(六)“和谐景宁”建设。主要评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任务的落实情况。

五、《纲要》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对《纲要》实施以来的各项改革事业推进情况、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各项保障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

(一)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展。

(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五)农村综合改革。

六、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8个重大实施项目进展情况、实施绩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重大

项目完成情况。

(二)争取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5个重大争取实施项目的开工情况、前期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七、《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比如后期投资储备不足、产业培育困难重重等;二是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比如规划实施的刚性不够、约束性指标的调控手段有待加强等。

(二)今后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对“十一五”后期的发展环境、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比如极端气候增多、不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发展环境的变化,统筹区域发展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五年专项扶持政策出台等政策因素,分析上述环境变化对我县《纲要》实施的影响。

八、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预期,提出需调整的指标、任务、项目,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措施及完善规划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篇: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监督,财经工委积极向省人大财经委和兄弟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学习,自8月下旬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占志妙带领下,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9月4日,召开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等17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部门关于实施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汇报,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研究提出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之后,到松阳、景宁等县视察了省、市重点项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县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召开专门会议,对市政府的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初审报告。现将初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三市并举”战略,围绕《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初审情况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十一五”以来,《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大多数指标符合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经达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市27项主要指标中,有23

项指标完成情况好,符合进度要求,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分别为36.5亿元、20.7亿元,预计全年分别为65亿元、38亿元,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60亿元和35亿元目标;初升高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耕地保有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等8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的60%以上,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等6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丽水市区的12项指标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3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8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而前5项指标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区域空间布局更趋优化。进一步明确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丽水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丽缙青产业带工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龙丽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丽龙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全市共建成157个移民安置点,迁移贫困农户15179户、57661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明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前期各类重点项目完成和落实情况较好。“一纵三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完成目标70%,一绕二线六通道已建成约50%,农村公路改造完成48.7%。能源保障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信息产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四是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大,“五整治一提高”覆盖率达到2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七是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进步,失业率不断下降。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八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配套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三发展效益逐渐显现。《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完成的,自实施以来,尤其在市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后,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二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3.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3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8%和14.3%;200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三是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区域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代价有所降低,发展空间布局继续优化。四是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五是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监督法,接

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法制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期评估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规划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存在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压力,致使存在一些个性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少数指标如期完成存在难度。《规划纲要》的27项指标中,属约束性指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未达标,2007年底为6.38‰,距离2010年6‰目标存

排放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没有达在一定差距。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 到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达标难度较大。2006年、2007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削减4.58%,与规划目标累计削减20%存在很大差距。经国家环

保部初核,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COD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削减6.36%,SO 2排放量累计削减0.15%,距离“十一五”确定的分别累计削减15.1%、15%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两年半时间,全市COD排放量共须净削减3142.2吨(按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3076.9吨以上,合计应削减6219.1共须净削减2709.4吨(以2008上半年煤增幅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

吨,SO 5053.1吨以上,合计应削减7762.5吨,减排形势非常严峻。

(二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前两年半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6.6%。投资成为我市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比较前两年半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我市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投资后劲不足。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22.17亿元,增速12.1%;2007年完成投资237.26亿元,增速6.8%,比2006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06.76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

国水平低18.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土地、资金等要素,严重制约了投资增长的速度;房地产业投资持续回落,对投资稳定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缺少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撑,使全市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之前,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速增快予以拉动;如今,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必将对今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调研中,有关县政府及部门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三加快工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是保持工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我市工业仍处在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决定我市工业发展还必须努力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难度加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跌,要保持工业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我市工业重型化、污染重特点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但我市科技发展滞后,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匮乏,企业创新能力弱。2007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11个市的第10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丽水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由2005年的7.2%提高到12%,目前差距较大;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4.3%,比上年同期下降2.1%。从引进

层面看,目前我市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难度相当大。

(四横向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纵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个指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相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较为明显。2006年、2007年,衢州市GDP总量比我市分别高出32.0亿元和44.6 亿元,增速分别高出 2.3 和 0.6 个百分点。从三产比重来看,虽然近年来两市第 二产业比重都得到较大幅度上升,但衢州市二产比重值比我市高(2006 年、2007 年分别高出 3.2 和 6.5 个百分点),说明衢州工业发展比我市快。在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方面,衢州市增速快尤为突出,2006 年、2007 年和 2008 年上半年,分 别比我市高出 4.8%、9.1%和 16.6%,且年均投资规模超出我市 50 亿元以上。

三、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十一五”规划制定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我市 “十一五” 规划实施后期工作难度将会加大,任务也将显得更为艰巨。今后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 实施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十一五”规划继续顺利实施,保证规 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落实有效措施,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市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 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牵头部门要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大各自承 担的规划任务的实施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规划纲 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力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配合,上下 联动,切实形成合力,优化实施环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针对 完成难度较大的 4 项约束性指标,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想方 设法,攻坚克难,落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强化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指标内。加大节能减排宣传 力度,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尽快建 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

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 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肃处理污染重又拒不治理的企业。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好市 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实行建设项目投资节能评估制度。以规划

环评为基础,将环评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着力推行 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政策和体制机制,力争节能减排 3 项指标到期末能够达标。

(二)谋划项目与破解要素制约并举,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将投资作 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一要积极破解要素制约,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项目建 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度,加快水阁开 发区东扩,努力拓展空间增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投资密度和土 地利用率,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征迁政策处理力度,有效解决 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利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 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重点项目。做好银企洽谈会、推进建设领域投 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争取银行信贷加大对丽水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研究 上级政策,争取有更多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对我市项目建设的支持。二要积极谋 划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力。针对省政府提出的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三 和 个千亿” 工程,抓紧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省政府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取向、新要求,编制好有关投资大项目,使我市有更多项目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获 得上级更多支持。围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 点领域,积极谋划大项目。根据基础设施成网配套、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强县(市、区)投资项目规划工作协调,挖掘、整合县域之间交通、电力网络等配套建设项 目。立足培育壮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类项 目,增强产业投资。三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实项目库储备。针对国家、省重点项目规范化要求高,要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将项目前期工作做 早、做深、做到位,切实做好、做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

劲。

(三)力保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加快发展工业。积极营造浓厚 的工业发展氛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工业,优化税源结构。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心、服务工业,简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制 程序和手续,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项目收费。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主共商发展 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切实从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入手,采取 有效政策措施,强化协调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牢牢抓住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机遇,加大选商引资工作力度,承接更多企业在我市落户,力保来之不易 的工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必 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长 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端产品加工型企业要借智搞研发,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有一定科技基础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要在选商 引资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嫁接,做大做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落实《丽水市生态 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努力优化生态环境。落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 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合理指导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 “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市区 旧城、内河和道路“三大改造”,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 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对三次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支 撑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 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

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工业体 系。坚持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大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培育绿 色消费模式,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不断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之乡 建设,逐步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 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丽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 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教育创强 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卫生事业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加强公共卫生机 构、人才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千人医生数,提高医务人 员素质,积极办好各项卫生事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 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在既有权限下 推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 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强化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下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报告的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