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竞争趋势分析(定稿)
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来源:【环咨】 2010-7-28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历来都是有的,尤其对于正处在行业调整转折期的中国市场上,各个乘用车企业,坐立山头,竞相施展各自的本领,以图在当今国际,国内汽车市场上赚取最大化的利润收入。然而历数国内能够登上市场高端的汽车企业,其所给出的市场业绩却是参差不同,市场蛋糕分配严重不均匀。在这个经济效益决定一切的年代里,也就必然会引发出不同市场占位人员的“红眼”,“白眼”。接下来看一看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竞争趋势
一、汽车行业竞争之品牌竞争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品牌这个词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意识到了企业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产品品牌之上,或发布或筹划企业品牌主张,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迈过产销近1000万辆规模,品牌竞争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汽车厂商竞争的焦点正在从产品、渠道的争夺,升级至品牌的竞逐。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眼中最诱人的市场,对于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产品和服务日益趋同,当产品、营销手段逐渐丧失了取胜市场的“魔力”,品牌则成为汽车厂商们手中至关重要的“绝地王牌”。
虽然有高达96%的中国汽车消费者都主张中国必须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但是在目前的消费行为中,真正愿意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仅为55.7%,这说明我国民族品牌离国际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这个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品牌自然会变成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一种工具。由于同质化程度相当高了以后,消费者就会发现选择非常困难,如果从车型的排量、变速箱这些入手,会发现相似的产品太多了,因此很难一下子选择,这个时候消费者就会从其他方面着手,比如说品牌,确定以后再开始到车型中选择,这样使消费者容易筛选。
由此可见,品牌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差异化优势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企业需要悉心维护的长期资产。但也并非所有品牌都能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只有那些品牌文化与众不同、富有特色,才便于消费者识别,有利于品牌竞争。
奔驰、宝马、劳斯莱斯、沃尔沃等都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都具有尊贵豪华的气质内涵,但它们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却都不类同,奔驰是最坚固的汽车、宝马是最能体验驾驶乐
趣的汽车、劳斯莱斯是最具贵族气质的汽车、沃尔沃是最安全可靠的汽车,品牌个性都十分鲜明。
在大众类的品牌中,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的亲民、丰田汽车的稳健、别克的大气、雪佛兰和honda品牌的活力、标致的优雅,都带有鲜明的个性烙印。鲜明而丰富的品牌文化是消费者区别同类产品、形成心理认同的重要特征。
同时,品牌也能够使人识别出它标定下的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的质量、技术、设计等本质特征。例如,奔驰轿车意味着工艺精湛、品质精良、安全耐用、行驶速度快等。正是因为奔驰轿车有如此令人称赞的质量属性,才使得奔驰成为广受赞誉的品牌。
虽然中国的消费者目前普遍缺乏品牌忠诚度,然而,从另一个角度,随着汽车产品的普及,汽车消费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正在形成中,多数中国消费者正在通过体验、尝试培养和形成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品牌感知。
在此过程中,厂商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其需求特征,通过有吸引力的产品、服务、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满足其理性与感性需求,就能很好地在市场消费文化形成的初期逐步建立和强化品牌忠诚度,随着目标消费群的成熟而实现同步成长,品牌战略毫无疑问将成为竞争时代中国汽车厂商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汽车行业竞争之节能成为竞争新焦点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包括能源、交通、环境承受力在内的资源要素能否提供足够支撑,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节能将是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一个焦点。我国将大力推广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甲醇、二甲醚、氢燃料等多种新能源汽车。国家也陆续出台“汽车燃料消耗限制标准”、“燃油税”、“新能源车购置奖励”等相关政策,着力引导发展小排量节油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小排量节油型汽车,推进轿车柴油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使1.5升排量以下轿车占市场的60%。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是参照欧美国家轿车市场的构成而定下60%比例的。面向“十一五”,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仍然是科技工作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重点支持包括先进的发动机、柴油机等方面的技术。有关部门将继续组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在原来组织的电动汽车专项布局基础上,增加了包括各种代用燃料、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等技术的研究。继续坚持不懈地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国家的长远战略。
提高传统汽车的燃油效率,仍是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同时,先进柴油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并不排斥、更不能替代其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在发动机技术路线上应该是两
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不断提高传统燃料汽车的燃油效率,发展先进汽油机和柴油机技术;另一条腿是大力发展替代燃料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先进技术。
三、汽车行业竞争之市场转向发展中国家
汽车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汽车市场呈现萎缩趋势,西欧及北美等传统发达国家的情况与全球整体变化趋同。与此同时,全球汽车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减反增,目前每年全球有1500万辆汽车属于过剩产品,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逐渐饱和,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汽车销售持续疲软的同时,以亚洲、东欧、南美的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巴西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其庞大的人口(为发达国家的6倍之多,且绝大部分为无车人口)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近年来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成为新的世界汽车市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心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以这些地区为转移重点。
第二篇:我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行业的SWOT分析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器装着和轮胎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S — 优势1、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14%上升期内。人民收入增速明显,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汽车消费量增加,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2、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3、良好的政策鼓励,汽车投资额增长。2010年全国公办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车辆45.9万辆,发放补贴资金64.1亿元,拉动汽车新车消费496亿元。
4、中国制造业惯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国外而言,除税收等方面的优势措施外,另外显著优势便是工人工资水平低,我国依靠该优势,吸引了国外许多知名制造商来华建厂。
5、由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产品低价的竞争优势,利于增长我国汽车出口贸易量。2011年3月汽车企业出口3.95万辆,比上月增长49%,比上年同期增长78%。
W — 劣势
1、中国汽车制造业多为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能力弱。核心技术主要集中表现在发动机缺乏核心技术。
2、中国汽车产品缺乏质量保证,汽车安全性能差,零部件供应商缺乏竞争力。
3、国内汽车企业分散零乱,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整合不足。O — 机会
1、十一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建设速度快,高速公路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公路里程总数已高达4.5万公里。
2、金融危机后,国内拉动内需政策刺激。
3、严峻的环境、能源条件下,全球市场对节能电动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汽车应及时做好战略转移。
4、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企业蒙受损失,部分企业濒临破产。T — 威胁
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我国汽柴油价格升高,汽车使用成本上升。
2、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达成一致共识,汽车环保排放标准提高。
3、政府对于汽车购买的限制性措施。
ST战略:自主发展。SO战略:产品服务一体化,完善服务体系。WT战略:鼓励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以清洁能源为研发方向。WO战略:外资、技术主动流入我国。
第三篇: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成长、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并没有因为原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而降低。一场关于汽车行业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关键词:汽车行业,发展历程,销售模式,制约瓶颈,前景展望 我国汽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经形成了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主的各种车型生产基地。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广泛确认。以独立自主为基础,以发展轿车工业为重点,以大集体为主体,逐部促进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以我为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建立起自主发展的中国汽车企业体系已为时不远了。
一、回顾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其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期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
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2、成长阶段(1979年~1993年)
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明显,汽车企业开始出现竞争。同时,汽车行业中也形成了一些骨干企业集团,开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至此之后,我国汽车企业从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加强合作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通过KD方式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有单一的中吨位载货车变为中型汽车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种产品生产,商品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
3、全面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自1994年开始,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其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趋势明显上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1994年7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在总结我国汽车工业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下,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和轿车工业的建设为中心,建成了以轿车工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新体系。2004年一季度,供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是1993年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其中,轿车累计产销57.69万辆和56.70万辆;载货车累计产销39.62万辆和37.80万辆;客车累计产销32.65万辆和33.27万辆。汽车产品在产量、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汽车工业出现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2007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发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这两个规划使我国汽车企业走出了一条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调整了我国的汽车产业结构,促进了优势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全球第一,使我国的汽车行业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2011年又是新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元年,相信在此后的五年汽车工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飞跃。
二、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自19 53 年开始起步以来, 经过5 0 多年的迅猛发展, 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被国际制造商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强国, 其汽车工业产值占本国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均在10 % 以上。从我国汽车工业占G D P 的比来看,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地位还在逐渐的升高,到20 07 年时, 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 D P 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92% , 比上一年增加了0.8 个百分点。1990 年时, 这个比重值只有2.66% , 19 98 年时, 比重为3.30% ,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接近8%了。预计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个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汽车销售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车产销1552.37万辆和1549.52万辆,同比增长7.17和7.07%;商用车产销374.81万辆和381.12万辆,同比下降4.71%和5.49%。数据显示,2012年各车型全面增长,自主品牌份额有所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特点:
特点之一:延续上年走势产销再创新高,但增速逐月回落。
特点之二:各类车型全面增长,整体增幅达三成。
特点之三: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特点之四:SUV和MPV增势迅猛,交叉型乘用车需求由热趋稳。
特点之五: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特点之六: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特点之七:客货车市场全面增长,重型货车销量首超百万。
特点之八: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
特点之九:汽车出口逐步恢复。
特点之十:汽车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逐步恢复;另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多项促进政策已经退出,北京市限购政策的示范效
应,用车成本将有所增加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将对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调整结构,鼓励和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应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协会预测,汽车产销增长速度为10-15%。有德国研究机构称,中国汽车市场预计未来数年内将继续膨胀,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注册量(2012年中国乘用车注册量为1,320万辆)将超过欧洲和美国之和。
三、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对于这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的产销量现状,有些专家却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劲表示担忧,因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1、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项目;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使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摆脱亦步亦趋的尴尬,都是需要中国汽车人思考的问题。
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表示,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比如空调、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仍基本由外方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控制。
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2009年国内汽车企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广汽与长丰、长安与中航先后“联姻”,吉利、北汽在跨国并购中收获颇丰。但这一光鲜成绩背后,仍旧是汽车产业集中度不够的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
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3、新能源汽车阻力大
有人把2009年的汽车市场称为“政策导向年”,车市繁华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市场消费体系与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去年的车市添了一把火;“汽车下乡”政策补贴,促使全国各大微车的销量同比增长都在七成以上。有专家表示,这种短期刺激性的政策导向有可能使车市患上“依赖症”,而随着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火爆的车市不可能一直“疯狂”下去。
很多人预计,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力度减弱,汽车市场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动的爆发式增长很可能降温。比如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幅度上调2.5个百分点,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的疯狂购车行为,对2010车市的透支作用明显,都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影响。
有人担心车市能否继续火爆,也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汽车的节能减排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跨入年产超千万辆的行列,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1000万辆所处的环境,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到1000万辆时不一样,如今的排放技术标准提高了,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需要承载更重的压力。这就迫使我国汽车企业必须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高度,加大对新能源的探索,走出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汽车发展之路。
四、总结
只要我国汽车工业努力克服这三大制约瓶颈,秉承之前的发展势头中国是仍将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这个市场未来所爆发的强大消费动力将是任何力量都不
可阻挡的。只是面对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需求的释放受到了压抑,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惊慌失措。中国的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这样巨大的消费潜能迅速激发。新一轮经济振兴计划,我们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汽车产业的振兴也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影响下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汽车产业内部进行整合革命,在技术创新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因此,汽车振兴计划并不一帆风顺,需要企业家的革故鼎新思想和战略家眼光。
总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通过好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展望二十一纪,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前景十分壮观。各个企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要求,正在以雄健的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把我国的汽车产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参考文献:
[1]庄继德.WTO与中国汽车工业【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业[R] 尹海泉.2008(12):5-7
[3] 2012年汽车销售情况综述报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3
[4]汽车文化[M ] 曲金玉, 任国军.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5]中国汽车品牌与自主开发[J] 曾珍,吴祥友.上海汽车,2007(4):7-9
第四篇:汽车行业竞争教学案例[模版]
教 学 案 例
——体验式教学让课堂动起来
汽车组:李亚荣
在《汽车行业竞争》一节课上我采用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本节课我采用了一种将“市场搬到课堂”的体验式教学。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汽车轮胎公司的经营模式,完成原材料采购、轮胎生产和轮胎销售三个过程。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学生代表一家公司。让学生自主经营公司当中他们会涉及到原材料的选购、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利益空间的计算。以最后三组中赚取利益最多的一组获胜,使学生处在一种竞争比赛的气氛中,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我会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逐渐渗透给学生,在一环节结束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讲解本节课重点内容。之后继续公司的经营,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在实际操作中,达到练习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让我体会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汽车专业的教师,我深知由于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过强,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给某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造成学习压力,这时如果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本节课在的重点是汽车行业在经营时所涉及到的竞争力表现哪些方面,课本上的知识繁琐难以理解,但是当我运用体验教学法,将市场搬到课堂上来后使课堂动了起来,很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开始阶段,我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就代表着一家汽车轮胎生产厂家,他们将完成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分组
后我安排了本节课的具体任务,公司的启动资金为300,首先是对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纸张)分为两种:一种较差的20,一种较好的30;不同的原材料有不等的利润空间。其次是生产环节在生产环节中需要全组同学配合完成,时间为3分钟;最后是销售环节,不同原材料生产出的轮胎回收价格不同材料较好的价格较高。
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全组讨论制定方案,团结合作加强生产,精打细算争取获得最大利润。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到本节课中的所有主要内容,一、来自供应商的竞争力。
二、来自客户的压力。
三、来自汽车同行之间的竞争力等;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了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危机感。
通过本节课我深刻了解了“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焰。”这句话。我认为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没有好的教学方式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学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第五篇: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
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解放后, 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实行了人民公社
制, 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又因为中国实行
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
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
社会结构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
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0 的城市化方针以来, 小城镇建设和乡镇
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增
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二)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三)我国城镇社区发展的现状
城镇刚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息息相关,是顺应经济的需要而自然萌发的,作为城镇前身的集市,在春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经秦汉的发展集市更趋于繁荣。班子不健全,人口素质低。有的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只有1-2人导致无人做事,工作一盘沙。这些社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它们大多是村改居来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失地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它们大多年龄偏大谋生手段少生存陷入贫困,成为新弱势群体,二是社区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应办经济已名存实亡居民再就业困难。三是经济来源少,工作经费难保障。
管理欠规模,民心难稳定。办工条件差,服务功能少。居委会有的办公面积小,有的房子破乱差,有的借屋躲雨无产权,特别是有的流动办公,成为提厄居委会。文体活动缺,精神生活缺
(四)我国其他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小结
除了上述几种社区外,我国还存在其他的许多社区形式,比如网络社区和城乡联合体等。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的网络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其他社区都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
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当前,网络社区已成为人们信息发布、观点交流、权益维护、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渐显。研究网络社区的成因、现状及相关问题,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
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
第五,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
二、社区的发展趋势
(一)短期发展趋势
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趋势是继续向着转型期继续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较之欧美地区起步较晚呢,发展较慢,故目前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不同,社区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不同的社区阶层,群体向各自特定的地域集中,便使社区之间产生差异,社区各具有其特点。
2.社区发展产业化趋势明显。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区讲形成产业化的生产链,使得社区发展最大化,最快话
3.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化。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极大地改善社区工作队伍素质转变,社区工作事倍功半,效率低的局面。
4.社区管理手段法制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直接和间接涉及社区问题,还有专门针对社区工作制定的文件和有关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是社区工作的法律依据。
(二)长期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我国社区最终的发展形势必将向着成熟化、功能完备话的趋势发展,最终也将会形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社区,其具体表现在:
1.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居
民自治,激活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并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2.社区发展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3.社区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各自拥有自己的专业擅长的领域,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努力。
结语
社区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一句古语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社区发展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晚,发展落后,但我们也正逐渐迎头赶上。从全文分析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特点,走自己特色社区的发展道路,才能将我国的社区发展的更好!作为一名川外的学子,我也深知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我也必将利用专业条件,用实际行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社区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阎明复.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司,1994,p78-81.[2] 关信平、张耽.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资源调动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1997,p64-69.[3]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6,p160.[4]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引论[M],知识出版社,1991,p214.[5]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2-115.[6] 宋陈宝莲.中英社区服务之比较[J]国外社会学,1995,(1),p95-98.[7] 吴铎.社区问题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1997,p42-45.[8] 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为社区服务发展十年而做[J]中国社会工作,1997,p52-55.[9] 芮寅生、常建东:福利性——社区服务的本质和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p62-66.宁波市海曙区政协调研组:社区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N]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p78-81.[10] 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p110-114.[11]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0, p25-28.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期
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6、王雪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