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测试卷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一、填空(10分)
1、LOGO语言中,清屏命令有三中:一是初始化命令(draw);二是清屏(绘图窗口)命令(cs),小海龟回到初始位置;三是清屏(绘图窗口)命令(clean),小海龟仍然在当前位置。
2、LOGO语言中,左转命令(lt)、右转命令(rt)。
二、连线题(30分)
火警电话110
急救电话119
匪警电话120
三、程序设计题(60分)
用重复命令画一个边长是80的圆的过程。
Repeat36[fd 80*0.174 rt 10]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开设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提前制定好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以下是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学段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途径和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任务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六(4)班的综合实践课,该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8人,这是一个活跃、自主性较强的班集体。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对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有几个男生性格较叛逆,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合作意识等。当讲授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口味或兴趣浓厚时,他们也会聚精会神,但持续时间较短。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最主要的还是我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课程目标:
结合我校“科技特色学校”和本土的“永昌堡文化”,提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我、自然、历史、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位办学品位。
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我校把“认识自我,关注成长;亲近自然,崇尚科学;探索历史,品味文化: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四大板块分别放到3——6年级4个年级段试行。六年级试行的是“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这一板块,注重社会生活的探究。所以本学期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本学期结合学生实际和活动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活动内容:
周次主题活动方式活动途径或方法执行情况
2——5家乡店名学问多小课题研究观察、实地调查、访谈、翻阅报刊杂志、上网查找、问卷调查、采访等
6——10快乐运动社会实践、调查 实地考察、设计问卷、采访有关人士、查阅资料等
11——15同学过生日的调查小课题研究 问卷、调查、统计、采访、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找
16——20家乡企业知多少社会调查观察、访问、上网查找、采访讨论
五、教学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建立稳定的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劳动技术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六、课程实施
1.通过调查、统计、观察、游戏、收集资料、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一些科学方法。
2.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效率,本课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注重加强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
4.交流总结活动:通过汇报交流,比赛等活动,进行活动总结与反思,使活动富有实效性。
5.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课外指导老师、合作伙伴、主题正常开展的有力的核心力量。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
性的学习评价。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四)
一、指导思想
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三、具体实施步骤与措施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参考我校教学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调整本学期的目标任务。加强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有效。教师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我们学习相关文件、政策,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化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做到爱岗敬业、见多识广、多技多能。同时,充分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它的实施规律,为学生营造支持、鼓励与开放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更新教师观念、端正学生态度。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协调各学科的关系,做到个别主管、全员协作,把所有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指导。尽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以班为单位,以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班委会为主阵地,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体,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线,由课任老师负责,各班班主任协助,各科任老师参与。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帮助学生探究、展示、实践、创新,整合、提高学生的各科知识及学习、生活、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要引导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的发展。教师引导时,要体现本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主题的确定,探究方式的选择,成果的展示及评价,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决定,鼓励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组织活动时,主题尽可能与学校的活动安排相一致,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渗透到板报、广播、值日劳动、学科竞赛、传统节日等方面,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得升华,让学校各项活动、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奏效。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劳动,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对有限的课堂,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在内容设计上侧重激发活动动机,辅导活动方法,引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观察、发现、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延伸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要调动师生的协同合作,更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对活动进行督促、指导、检测、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利用本校、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动,从搜集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增强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培养。
四、成果展示阶段
学生将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经过实验、实践和亲身体验得到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活动评价
1、学生的评价
(1)评价原则:应当重视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应用、重亲身参与探索、重全员参与。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要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集体。
(3)评价内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体验、方法和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
(4)评价方法: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口头报告评价相结合;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师的评价
整体评价与分段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文件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问卷、访谈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背景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难点,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也积极响应提出政府提出的课改的号召,全校启动课改,并尝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及少先队活动等融合在一起实施,达到较为理想的整合状态。这一举措,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朝阳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点工作部署,我级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做了整体规划和安排,以推动学校课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经验,为课程的全面实施做好基础保证。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
三、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三月份为准备阶段。制定活动计划,宣传发动,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综合时间活动的要求和开展方法。
第二阶段:四月—五月为实施阶段。积极按计划开展活动,做到定期活动,定期交流,分层分步实施。
第三阶段:六月为总结阶段。(1)要求学生对本学年活动的开展,进行总结、反思,撰写有一定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或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全体教师共同交流、研讨。(2)评选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分子。(师生)
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形式:
(1)与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发挥乡土性优势。
(2)与日常生活、环保实践相结合,发挥生活化、实践化优势。
(3)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优势。
(4)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发挥多育并举的优势。
(5)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内容:
1、人力资源的利用。
(1)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通过校本培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2)校外人才资源的利用。社区家政领导人、企业员工、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具有专长的社会人士和退休教师等等,都是可利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许多困难,为学生提供校园环境中无法获得的生活指导。
2、物质资源的建设。
(1)学校活动场地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的安排好综合实践
活动的场所,利用现有的专用教室及图书管、阅览室、电视台等场所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也可以通过维护和布置学校的花草树木、橱窗、学习园地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社区活动资源的开发。我们要研究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充分根据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校外活动基地,让学生在社会问题探究、社区活动参与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八、活动的评价
(1)档案袋:主要存放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材料,(如:搜集资料,创新设计,研究论文,劳技作品、照片奖状等)。
(2)每个学生交一份最满意作品,从中考察学生“心灵手巧”。
(3)在每节课后,让学生将活动的过程和感受以体验日记的形式写下来,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谈活动体会,从学生体验的程度深浅、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作合理的评价。
(4)建立评价表,分阶段由个人、小组、家长、教师共同填写。重点对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后的学习品质和适应社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5)以“听课考核”和“学生座谈”的方式考核评价教师。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我级部会通过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不断实践,认真总结、反思,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的水平,相信在我们六年级师生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取得累累硕果!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生活中的一次性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也越来越多,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衣裤、一次性电池、一次性医疗器械,甚至一次性手机,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一次性用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一次性问题也层出不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用于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树木需2500万立方米。以这样的速度,在10年内便可消耗完中国的森林资源!而有普及趋势的一次性手机的芯片均含有一定量的黄金,大量生产一次性手机,即使使用塑料外壳,也难免导致世界面临黄金危机,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由于一次性问题产生的社会、自然影响日益明显,这一发人深省的事实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上网等多种途径认识一次性包含哪些内容,给人们带来哪些便捷、哪些社会危机,并了解一次性产品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同年龄的人对一次性的看法,一次性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国内外一次性问题的现状及处理办法等。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就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进行辩证的思考,激发环保意识,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
本活动可以分四次教学活动完成。第一次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一次性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做好组织分工;按组拟好活动计划。第二、第三次活动,让学生分组走上社会、走进社区调查访问,上网、翻阅图书、查找资料。第四次活动,汇报感受、展示成绩、进行总结。
二、活动过程设计
激发兴趣,引起思考。话题可以参考“设计思路与说明”相关内容。组织分工,明确活动任务。根据班级情况,建议分成5-6组,如知识
(一)(二)
组、采访组、资料收集组、实践组、后勤组等。任务可以参照“设计思路与说明”相关部分,适当取舍。
(三)调查走访行业、政府、个人
1、调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① ② 解本地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状况,哪几类一次性产品在本地使用较多? 了解本地一次性污染的情况; ③ ④ 一次性污染的污染源集中在哪些方面;
本地区采取了哪些治理一次性污染的措施或出台了哪些政策。
2、一次性餐具。① ② ③ ④ ⑤ 一次性餐具在餐饮业的使用情况;
不同层次的餐饮业经营人员对一次性餐具的看法; 消费者对餐饮业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看法; 一次性餐具的制作材料及来源; 国内外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况。
3、一次性医疗器械。① ② ③ 一次性医疗器械在周围各医院的使用情况; 医务工作及患者对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看法;
我镇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来源、去向,生产大家及质量、经营情况。
4、其他,如一次性的电池、水笔、衣物等。
(四)查阅资料、丰富知识
1、什么是白色污染?
2、一次性发泡餐具究竟有哪些危害?
3、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4、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方式的异同;
5、国家相关政策、法令。
(五)成果展示,总结汇报。
1、活动资料和成果展示。
2、以一次性问题为主题,把活动过程中采集到的图片资料在校园内做一个小型的环境教育展览。
3、向社会相关单位发出消除一次性问题的环保倡议。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2010--2011学
小学六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活动目的: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小学六年级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我校实际,校德育处、团委每学年、每学期开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得到延伸,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常规管理监督网络机制。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交流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山阳学子”、“学年学子”的风采。
三、活动主体: 全体高中学生。
四、活动形式和要求:
1、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选出组长,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活动时间量为1小时/周/人,或1工作日/月/人。各活动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密切合作,自主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主动联系活动单位,简要制定了活动计划,在活动中同学们有意识地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以学生社团(义工团等)为单位,由学生干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五、活动时间:
双休日、“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寒暑假。
六、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协助村、居委会出墙报,开展协助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开展植绿护绿、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
2、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3、发扬助人精神,在敬老院、地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深入社区开展“送
温暖,重晚情”活动。
4、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主要是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5、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6、普法宣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劳动法》,宣传与工人农民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等。
7、积极参加“感动无锡”、“活力无锡”寻访实践活动,并有学生活动小组获奖。
8、参加“文明使者在行动”交通协勤活动。
9、参加学校学生假期安全值班工作。10参加爱心义卖活动。
七、活动效果:
(一)、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二)、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
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五)、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八、活动小结: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近年来各地新兴的一项公益事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建立并完善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德育处、团委广泛发动,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机制,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德育处、团委每次组织学生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年级各班级(各团支部)都十分重视,精心准备,指导学生成立了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各班同学人人参与,组组有活动记录、照片和活动成果(调查报告、论文小结、心得体会等)。新学期开学时,同学们都按时把自己社区服务活动材料(活动记录、照片和活动成果)交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上缴到德育处。活动结束后每班都进行了活动经验总结,并达到了预期效果。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我校实际,校德育处、团委每学年、美学期开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
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得到延伸,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常规管理监督网络机制。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交流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东林学子”、“女中学子”的风采。
三、活动主体: 全体高中学生。
四、活动形式和要求:
1、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选出组长,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活动时间量为1小时/周/人,或1工作日/月/人。各活动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密切合作,自主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主动联系活动单位,简要制定了活动计划,在活动中同学们有意识地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以学生社团(义工团等)为单位,由学生干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
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五、活动时间:
双休日、“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寒暑假。
六、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协助村、居委会出墙报,开展协助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开展植绿护绿、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
2、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3、发扬助人精神,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深入社区开展“送温暖,重晚情”活动。
4、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主要是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5、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6、普法宣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劳动法》,宣传与工人农民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等。
7、积极参加“感动无锡”、“活力无锡”寻访实践活动,并有学生活动小组获奖。
8、参加“文明使者在行动”交通协勤活动。
9、参加学校学生假期安全值班工作。
10、参加爱心义卖活动。
七、活动效果:
(一)、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二)、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五)、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八、活动小结:
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近年来各地新兴的一项公益事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建立并完善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德育处、团委广泛发动,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机制,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德育处、团委每次组织学生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年级各班级(各团支部)都十分重视,精心准备,指导学生成立了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各班同学人人参与,组组有活动记录、照片和活动成果(调查报告、论文小结、心得体会等)。新学期开学时,同学们都按时把自己社区服务活动材料(活动记录、照片和活动成果)交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上缴到德育处。活动结束后每班都进行了活动经验总结,并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