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为确保质量,格力公司就有14条明确的总裁禁令,禁令最初由朱江洪亲自起草,并在公司各分厂严格执行,后来经过格力另一位领导者董明珠的补充,演变成今天的“总裁禁令”。“总裁禁令”对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工艺程序做了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对违反操作的员工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方式。例如:违反充氮焊接工艺,伪造质量记录,擅自减少工序和改变工艺,擅自改变技术参数和工艺参数,将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零部件转入下道工序,摔打产品和零部件,强拉电机、电器导线,违反制冷系统防尘防水操作规范,违反真空氦检工艺,擅自改变调整专用工具、检测仪器,违反海绵粘贴工艺,在工作场地追逐打闹,毛细管补焊,因质量问题威胁监督(检验)人员等行为中触犯任何一条的员工,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这个总裁禁令明显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的概念无处不在。
如何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
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基本定位了,然后的质量全靠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来保证了,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质量自然就控制好了。所以产品质量是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质量是通过工艺管理实现的。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第一,树立品质是企业的命脉意识。
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目前产品市场良好,也希望以后更好,但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把我们的产品品质做得更好。
第二,树立品质的客户意识。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我们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我们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
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第四,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第五,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A.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B.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C.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D.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第六,树立品质的持续发送意识。
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第七,树立品质的成本意识(即品质标准意识)。
保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企业要发展,不得不注重生产的成本,然而成本与品质息息相关,品质做得好,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经常遭到客户退货投诉,那么他的成本将会居高不下,甚至将企业逼到绝境。好多企业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源、没有订单,而是因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来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但品质也不是越严对企业越有利。相反,过分地提高产品品质将造成品质过剩,也同样提高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在生产时,要求各工序和环节严格按客户标准要求去做,这样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第八,树立品质的教育意识。
伴随时代的发展,品质管理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学习。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那些学习成长型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工作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所以说,“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树立超强的品质意识,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才能把通得力的品质做好,才能把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得力这艘巨轮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勇住直前,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第二篇: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作为一名工程师设计人员,从设计的角度认识产品质量,我认为设计是产品质量的源头,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注意!我同样不否定: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等等,任何否定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首先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固有的特性,要满足要求,比如衣服要保暖、靓丽、合体、版型、轻重等等,每种特性都满足一种或多种要求。
另外工程设计的定义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有目标的创造产品的构思并形成技术文件及技术图样的过程。
统计数据表明:产品的设计开发成本虽然仅占总成本的10%—15%,但决定了总成本的70%—80%。鉴于产品设计阶段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成本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好的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多由于设计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被一一曝光。
前段时间,美国海军遇到了一件头疼事请——被寄予厚望的近海作战舰因为设计存在缺陷,未能通过相关技术测试。
为完成近海海域多种作战任务,美国海军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分别设计了“自由”号和“独立”号两艘样舰,其中“自由”号于2009年11月8日正式下水。
可是,日前美国国防部声称:无论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战舰——一种钢铁的单体船设计,还是通用动力公司提供的船体为铝制的三体船设计,都无法“在残酷的作战环境中生存下去”。
花费数亿美元制造的近海作战舰无法通过技术测试,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设计存在致命的缺陷。就“自由”号来说,该舰最初设计用铝材制造上层,中途又改成用钢,结果造成了超重。同时,该舰没有采用传统的螺旋桨推进器,而是采用了水喷式推进器,让水喷式推进器在舰体超重情况下工作,增加了工作负荷。该舰一次次进行设计更改,不断延长交付周期,使新型战舰价格已经数倍于最初设定的2.2亿美元。即使如此,该舰最终还是未能通过测试。
无独有偶。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召回门”事件,也是因为设计存在缺陷所致。为了压缩成本、追求利润,丰田公司在油门踏板设计上,放弃了原来安全可靠的同型优质钢材组件设计,而采用成本较低的普通软铁。这种设计更改导致汽车在特殊环境下踏板活动阻滞无法复位,汽车继续加速而造成重大车祸。
原本这是个技术上不是很严重问题,可现在不得不通过召回方式而被动解决,仅改造成本就需要数十亿美元。如果加上消费者对其逐渐丧失的信誉度,丰田公司的损失更加巨大。如今,丰田公司终于明白:一个小小的油门踏板设计问题,就可以导致所有风险集中爆发。可是,一切已经为时晚矣。
再回到我们身边,奇瑞公司M16车型中的两个结构件 J42-8400313/314,这两个件原本是由瑞泰公司生产,因为制造方案和模具设计存在缺陷,导致瑞泰公司用了将近动用了一年的时间,耗资43万,开发了23付模具,未能生产出合格零件,使奇瑞公司原定的装车时间推迟了一个月,从而引起了奇瑞公司上层领导的不满,以至奇瑞公司收回原来该公司生产的其他18个零件。对于此件我公司采取了正确的设计方案,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投资几万元,开发了10副模具,就完成了奇瑞对该件从三坐标扫描到匹配,完全合格,到得了奇瑞各个部门的一致好评和尹总的公开表扬。通过这件事情,我公司的开发能力在奇瑞上层领导的印象中直线上升。还如迪睦斯公司的四个连杆,由于原来模具设计存在缺陷的原因,该套模具生产的零件的尺寸波动很大,在本年多的时间里未能生产出迪睦斯公司认同的合格零件。结果在陈总的正确思想指导下对该零件的模具进行重新设计,由于设计方案正确,该套模具一次性打件成功,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得到迪睦斯公司的认同,改变了迪睦斯公司对开瑞不好的印象,为我公司进入迪睦斯公司供应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 :“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涉及诸多因素,可源头就是设计。大家都知道,AK47步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枪王,其根本原因就是该枪设计非常简便,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也就是说,设计方案科学合理了,事半功倍;M16-8400313/314之所以能够得到奇瑞
公司尹总的表扬就是因为模具结构及制造方案设计合理,迪睦斯公司的四个连杆,过去的制造方案仅靠生产做好,质量把关,是不行的!设计方案有缺陷,遗患无穷。即使制作工艺再先进,所采用的零部件再可靠,也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这就对我们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警钟在耳。虽然,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但是同样离不开生产、检验、采购、销售、服务等全面的质量管理。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全面性的管理工作,不但是设计工作,还有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也必不可少,总之,产品质量靠我们大家!在这里作我为一名设计人员,只是从设计的角度谈一谈设计和质量的关系。同时也提出对设计人员的一种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设计这道关,尽可能把设计方案考虑成熟周全,没有漏洞和缺陷,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生产人员一定要按图生产,这样才能推动公司质量管理工作正确地、地科学发展。
芜湖开瑞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愿景是:“做奇瑞优秀供应商,创企业自主品牌”要想实现这个愿景,让企业做大做强,只有通过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质量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不断前行,我们的产品质量才能越来越好,我们的企业才能越来越强。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三篇:软件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软件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测试出来的。
考试的成绩是通过答题答得好得来的,答题答得比较差,检查得再多,也无法得到好成绩。本身学习较好,答题答得不错,只是有些小错,再好好检查一下,修改一下,好成绩就来了。
有感于目前一些项目的做法。
在一些项目里,项目经理本身的质量意识不强,但是自己感觉自己的质量意识很强,对测试特别重视。他们的一般做法是:
等到产品出第一个测试版本了,开始大量需要测试人员,认为测试工作在出了测试版本以后才开始。
其实:
测试工作应该尽早开始,越早越好。越到后期发现的缺陷,修复成本越高。
在产品规划和需求阶段,测试组开始进行测试规划和分析,熟悉需求并对需求进行评审,重点关注需求的可测试性问题。
在正式开始测试执行前,测试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数据准备,测试脚本准备,测试环境搭建。。
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直接进行测试执行,只能是随机性测试,充其量是一些探索性测试。无法保证测试的质量,只能发现一些表面的缺陷,无法发现隐藏较深的缺陷。
另外,从项目的整体看,一开始就要把需求,设计做到位,对需求和设计进行严格的评审,及时修复评审发现的缺陷。需求是系统测试工作开展的参照系,如果需求做的很烂,没有正确参照系的测试工作将会如何?
开发工作是河流的上游,测试工作在下游,上游的水浑了,下游该怎么办?
第四篇:好油漆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好油漆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好油漆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双塔漆”好品质的保证之六:
1、先进的生产技术配方。
2、高品质的原、辅材料。
3、优良的工艺装备。
4、严格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
5、完善的成品质量三级检验制度。
6、全方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第五篇:《喂――出来》
《喂――出来》
一文从一场台风写起,有趣的是这场台风只摧毁了一座“村外山脚下小小的庙”,关于这座庙,村里的人展开了一段议论。关于这段议论,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那座庙是哪个朝代留下来的呀?”
“谁知道呀,正是年代很久了。”
“必须赶快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庙。”
每每读到这里,我总忍不住想穿越时空,去问问作者星新一,既然这是一座“一问三不知”――不知名、不知来历、不知年代„„的庙,而且,课文中还补充了这么一句话:“仅仅是村外山脚下那座小小的庙被台风连根卷跑了,并没有伤什么人”,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座无人打理,无人供奉的空庙?那么,又何必“必须赶快重建?”重建一座不知名的空庙的意义在哪里?又或,是怎样的心理驱使村民“重建”庙宇?
于是带着对这座“庙”的好奇,我搜遍全文,意图找寻其中的奥秘。但是,关于这座庙,除了上述内容外,全文却只有以下四处涉及:
“还是在这个洞上面按照原来的样子建造一座庙吧。”
“你愿意给我们填掉这个洞固然是件好事情,可是这个洞却不能给你。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上面建造一座庙。”
“请放心,我马上就给你们建造一座更加出色的庙,并且还附带一个广场,怎么样?”
这位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按照合同实行了自己的诺言。在离村庄更近的地方,一座小小的庙建造起来了,并且还附带建造了一个广场。
我们逐一来读一下这四句话前后的相应文本:“还是在这个洞上面按照原来的样子建造一座庙吧。”这句话出现在一个“深不可测”“直径一米左右”的“洞”出现之后,村里人对这个”洞““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的情况下的一个建议。“你愿意给我们填掉这个洞固然是件好事情,可是这个洞却不能给你。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上面建造一座庙。”这句话是在新闻记者、科学家和学者“探洞”的丑态百出后,投机商人趁势要“帮忙填洞”,而遭到村长的反对,反对的理由就是要在洞上建庙。“请放心,我马上就给你们建造一座更加出色的庙,并且还附带一个广场,怎么样?”这句话是紧接着上一句对村长的回答,顺势还加以利诱――附带一个广场。这位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按照合同实行了自己的诺言。在离村庄更近的地方,一座小小的庙建造起来了,并且还附带建造了一个广场。“这句话是一个结果,庙建起来了,广场也建起来了,洞也填起来了。”
从这四句话看,文章开头的这一场台风,刮没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刮来了一个神秘的深洞,同时也刮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而这座小庙的重建,和这个“洞”息息相关。仔细想来,这二者的奇妙关联,总让我回味无穷。
一、一叹其悲
不论是制度化宗教还是泛化宗教,一般都需要一个布道的场所,开坛讲经,劝人向善。庙宇就是一种常见的宗教信仰的现实载体。不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还是东方佛教的“轮回说”,主流宗教的教义大多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这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由此而产生的信仰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因而信仰充满对生命的希望,或是对爱的希望,或是对正义的希望,或是对和平、和谐、同情以及真、善、美的希望。
因而再看到《喂――出来》中村里人对这座“被台风刮跑”的“山脚下的小庙”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不禁感概:也许,村里人的“庙宇”信仰早就随着时间消磨尽了,只是这场台风彻底将这座象征信仰的“庙宇”连根拔起罢了。那么建庙之举,我只能理解为,为了满足内心形式感的一种自欺了。
所以当投机商人以“建庙且附带小广场”的条件买下“填洞权”时,既满足了村人的内心形式感,又为村里的发展带来客观的利益,那这一“建庙填洞”的交易自然毫无疑义地成交了。
“村民们就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这是真的吗?要是造在离我们村庄更近一点的地方就好了’。”
“一个洞有什么稀奇的,现在就送给你吧。”
“于是,这笔买卖就拍板成交了。”
我忍不住一阵悲戚:信仰,这么神圣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易,那么还有什么丑恶和肮脏不可触及?
二、二叹其深
我所担心的事情也就顺势发生了,当“洞”的“专利权”被投机商人买走之后,“填洞”事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一家新奇的“填洞公司”办起来了,“填洞”的广告忽悠起来了,政府部门的营业许可证办下来了,“填洞”的现代化高速路建成通车了,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源源不断地填进去了,外交部和国防部把那些用不着的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一块儿扔进去了,大学里做传染病实验的那些动物的尸体丢进去了,无人认领的流浪者的尸体扔进去了,城市里的废物和污水排进去了,订了婚的姑娘们都把从前的那些日记本、从前同恋人一起拍的照片扔进去了,警察把假钞扔进去了,犯罪分子们把各种犯罪证据也扔进去了„„“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赞美其这个“洞”来,它具有“慷慨大方”“一视同仁”的胸怀,“任劳任怨”的担当,“漂白肮脏”的功效,还有什么比它更“伟大”?更值得“赞颂”?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地球母亲”,把文本中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类比,引导初中生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环保。但能不能解读为“环保”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确有关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简单地解读为“环保”,就单薄了,不但禁锢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思想,而且浅化了文本的深意。
拿文本来说,“探洞”的时候出现了人物群像,“莫衷一是”的村民,“贪婪”的投机商人,“消息灵通”又趋利避害的记者,“闻风而来”又虚荣狡猾的科学家,“无所不知”又怕“当众出丑”的学者„„我上课时让学生读这部分,我问学生读后感,学生读了,觉得又好笑又难过,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难过的感觉,他们回答说:“因为除了投机商人和普通村民外,这里还有一群新闻记者、科学家、学者啊,他们至少应该要宣扬真理,态度严谨„„”我认为我的学生说得很对,连十三四岁的少年都知道“新闻记者、科学家、学者”职业道德的准则和底线,难道作者星新一不知道吗?明明知道却故意如此设计,怕是另有深意了。
文章具体罗列“填洞”时一股脑儿地丢进去的东西,节奏感强,总让我有种轻快的错觉。脑海中忍不住想到莫妮卡?贝鲁奇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围殴羞辱时欢乐得像颂歌似的配乐。读“填洞”时,我忍不住加快节奏和语速,似乎心理有个奇怪的声音催促我:“快一点,再快一点。”快一点,做什么呢?如果我不是老师,如果我面对的授课群体也不只是学生,我们来玩一回角色扮演吧,会怎么样呢?
如果我是原子能反应部门的负责人,“快快快,快把那些碍眼的危险的废料都处理掉”;
如果我是大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快快快,快把那些受污染的恶心的尸体都处理掉”;
如果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者,“快快快,垃圾、污水都排到本市之外,别让人发现”。
换位思考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快”得有情有理,丝毫无错。文章中也有合理的解释: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人们只顾拼命地扩大生产规模,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公害。可是,要想治理这些公害却相当困难,无论是谁都感到很棘手。并且,人们都只愿意在生产性企业或商业公司工作,谁也不愿意天天和各种各样的垃圾打交道。然而,现在人们都认为,这个社会问题将由这个洞来逐步地加以妥善解决。”
如果有这么一个深不见底的巨洞,能够“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而暂时没有危害,谁能不动心?但这样的认知,却让我心生惶恐。
我惶恐,害怕我生活的城市、国家也做出同样的丑恶、肮脏的事情――
像“村民们”为了眼前利益,贱卖信仰,出售“填洞权”;
像“核废料、污水”不从根源上处理,而是简单掩埋;
像“投机商人”为了赚钱,虚假宣传,蒙蔽“村民”;
像“流浪汉的尸体”被无情地抛弃,完全没有对生命的起码的尊重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如果说“核废料、污水”是对环保的思考,那其它的呢?我想这里还有关乎社会发展、道德操守、法律约束、生命情怀、人性复杂等多元的思考。
此时,我多想走到那座已经搬迁到喧闹的广场边上却无人问津的庙宇里看看,那里的神像是否在掩面哭泣?
三、三叹其妙
当我沉浸于小说带来的深切思考中还难以自拔的时候,作者星新一简单却意外地设计了一个神秘的结尾――当建筑工人感慨着“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的时候,听到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看到了一掠而过的“天外飞石”。
这一结尾毫无疑问地让人联想到最初那个冒失的年轻人朝着洞口大喊“喂――出来”,并不顾村里老人的阻拦,往洞里扔了一块“小石头”。
这前后的呼应太巧妙了,也引发了读者无穷的思考和想象,接下来呢?洞里的东西是否会从天而降?
结尾一句“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真是令人心惊。那些废料、污水、秘密、罪证,毫无征兆、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每每教授本课,我都会布置让学生想象续写,让学生和我一起在想象和思考中感受这样神奇又令人震撼,颇有余韵的结尾。
其实细读全文后,我发现何止结尾精妙,文章中许多微小的细节都妙不可言。连最初的那一场台风都巧得不能再巧了,妙的不能再妙了,什么样的台风会选择性的只刮走一座庙?什么样的台风会刮出一个洞?为什么呐喊和投石的是年轻人?为什么劝阻担忧的是老年人?年轻人为什么朝着洞口大喊“喂――出来”而不是“喂――”?是否从一开始,作者就已经预设了对“出来”的呼唤和呐喊?那么他希望通过这篇小说,呼唤什么呢?„„每一个精巧的伏笔都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真是妙哉!妙哉!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说:“经典就像一颗剥不完的朝鲜蓟,不断地在我们面前展现新的层面”。我想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的星新一,用三千字的《喂――出来》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个生动的比喻,让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