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哈军工有感

时间:2019-05-13 07:5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哈军工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哈军工有感》。

第一篇:观哈军工有感

观看爱国教育影片有感

2014年一月六日至七日,我们观看影片《哈军工》和西点军校。

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当代中国出版社合作拍摄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哈军工》在我的心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该片以纪实手法全景再现了在中国军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历史与传奇,该片通过大量的采访及珍贵的影像资料再现了哈军工的历史、贡献和哈军工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哈军工》以纪实手法全景再现了哈军工这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学校的历史与传奇。该片通过对刘居英院长等当事人的大量采访及珍贵的实物、影像资料的编辑整理等,再现了哈军工的光荣历史,包括建校背景中新中国领导人为建设现代化军队奠基的伟大构想;充满艰辛曲折但又乐观豪迈、创造出无数奇迹的建校办学历程;众多中华英才从海外和祖国各地齐聚这里,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而勤勉育人、刻苦学习的动人故事;一批又一批尖子学生在这里汲取知识,传承精神,历练人生的精彩片断。该片追寻哈军工的精神脉络,历数哈军工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追寻哈军工人的脚步,展现了他们在共和国的许多重要岗位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揭秘哈军工》揭示了哈军工创造世界军事科技教育史上奇迹的精神力量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国防建设事业献身,是坚忍不拔、刻苦努力、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哈军工创办于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是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哈军工的创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的重大技术保证。毛泽东主席曾为哈军工写下《训词》。

影片讲述了建校背景中新中国领导人为建设现代化军队奠基的伟大构想;充满艰辛曲折但又乐观豪迈,创造出无数奇迹的建校办学历程。该片追寻哈军工的精神脉络,历数哈军工对我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追寻哈军工人的脚步,展现他们在共和国的许多重要岗位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与那些年代在哈军工学习的前辈一比较,我们现在的生活美好而又安逸,但是他们在那个时候所作出的贡献是我们这些晚辈远远所不能及的。我们要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像哈军工的第一期学员,一个从部队里临危受命没有学习一点儿基础知识的士兵。为了能够赶上学习进度,打电筒在被窝里学习或者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看书,最开始效果不是很好,可以说没有效果。但是前辈仍然坚持了下来,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更饱满的学习热情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他终于成功了,每门成绩都达到优秀。还有因为成绩优秀,从清华大学招过来的女巾帼,跨专业,跨年级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以上这些看似完不成的奇迹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后盾。成功后表面风光,但是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而作为扛起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努力从前辈身上汲取这一切的优点,肯吃苦,敢坚持下去。在平时生活中严格自己的作风,刻苦锻炼。作为国防生,还要将学习作为己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新鲜事物,时刻跟上科技的脚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上课认真听讲,成为每名任课老师的得力助手。军事训练时,严肃认真,不嬉笑打闹,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夯实基础。在困难面前不懦弱,敢大步向前,即使失败了也给自己鼓励。美国西点军校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没有任何借口”。说实话一开始听说的时候我觉得这种行为准则太没有人情味了,试想一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谁没有个为难的时候,但仔细看看西点军校的发展史和她培养的出色人才不难看出,这种行为准则强化的是每一位学生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但是,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可以说借口无处不在,而且很多时候,说起借口来还振振有辞。殊不知借口会让我们养成做事拖延的坏习惯,借口让我们对自己平时的坏习惯也能习以为常,借口让我们不思进取,借口使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借口让我们错过了很多的机会。因此西点军校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以自己的责任为重、以学校的荣誉为重、以教育大局为重,努力工作,不寻找任何借口,培养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我们连的观影现场反响热烈,放映结束时大家对该片报以掌声。作为一名准中国人名解放军军官,我觉得非常的骄傲,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心中的使命和肩上的担子。作为有传奇般历史的哈军工的后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哈军工精神”,让我在西华大学的这四年成为我永恒的记忆,也希望我能为西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一些力所

第二篇:哈军工纪念馆——解说词

哈军工纪念馆解说词

序厅

欢迎各位在军号声中走进参观哈军工纪念馆,我是解说员某某。

您现在的位臵是序厅,您正前方的油画名字叫运筹,是由我国著名的军旅油画家李明峰创作的。油画长6米,高2.8米,再现的是1952年9月在中南海居仁堂,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筹建军工的联席会议时的场景。周恩来在会上要求与管部门要尽可能慷慨支援军工的建设,使她早出军事工程师,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输送人才。周总理讲完话,陈赓就站起来,微笑着环顾一周,双手抱拳,娓娓道来:‚各位政府大臣,各位将军元帅,兄弟我才疏学浅,诚惶诚恐接受了中央决策的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实在寝食难安,压力很大,竭诚祈求各位军政首长,大力扶持兄弟一把。‛从周恩来到各位与会首长,都被陈赓逗乐了。陈赓收敛笑容,又接着说:‚我说的不是俏皮话,实在是肺腑之言。今天总理亲自主持这个联席会议,是给我们搭个台子,让我们筹委会亮亮相。会后,我们就直接向在座各位首长当面汇报请示工作了。陈赓我先向你们致敬了!‛语毕,陈赓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随后,陈毅、薄一波等与会领导先后作了简短的表态性发言,均表示全力支援办好军事工程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由政务院总理亲自主持、召集如此多的军政要员专门研究一所大学的建设问题,尚无二例。

刚才各位在纪念馆前广场上应该已经看到了《受命》群雕,他再现的是1952年6月的中南海怀

运筹会议参加者:

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中央组织部部长兼政务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粟裕、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总政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

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装甲兵 司令员许光达、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等新中国初期的军政要员参加了会议。军委苏联总顾问科托夫中将列席会议。

周恩来总理的话:

‚同志们,经毛主席批准,中央调陈赓同志回国担任即将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今天政务院召开这个会议,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协调关系,落实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在座的各位,应该协助陈赓同志尽快把这所大学办起来,使她早出军事工程师,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输送人才。对于军工学院要人、要钱、要东西,有关部门要尽可能慷慨支援。‛ 群雕受命的内容: 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中央电令,回到北京,即向军委报到,要求安排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前线情况。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召见陈赓。听完陈赓的汇报后,毛主席说: 仁堂,陈赓受命担任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的场景。如果说,在中南海怀仁堂对陈赓的授命是军工建院的起点,那么这次运筹军工具体建设问题的居仁堂会议,则是军工筹建工作的开始。

油画两侧是军工成立时,国家党政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人给军工的题词。从这些题词不难看出,国家领导人对军工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能感受到军工在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油画前方的是按照70年代军工分建前的格局所制作的院区沙盘。现在灯亮的建筑是某某。(按照沙盘遥控器上面的编号和所对应的建筑介绍)

展厅最右侧的是我们哈军工纪念馆的序言。作为唯一一个在哈军工原址办学的高校,工程大学将把哈军工及全体军工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断的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

序言旁边的军旗是军工第一期开学典礼时,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代表中革军委授予军工的八一军旗。

不知道各位注意没有。馆舍进门处的左手边有两块牌子,一块是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为纪念馆题写的馆名,另一块是哈军工历史建筑牌。我们现在所在的哈军工纪念馆的馆舍,建于1953年,为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六食堂,后更名为501食堂。当年哈军工一共有六个食堂,现在这个建筑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哈军工食堂。

油画两侧的柱子和围栏,是纪念馆的设计者按照哈军工五栋大楼里的柱子和围栏仿制的,我们也是希望军工的校友们一踏进纪念馆的大门,就能找到回家的亲切感受。

请各位抬头看。序厅上方的三颗红色的五星,代表的是哈军工培养出来的三类杰出人才,即将星,政星和科技之星。

‚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主席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周总理也说:‚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事情就这么定下了。陈赓不再推辞,欣然受命。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亲眼看着战士们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

青檐碧瓦——哈军工历史陈列

各位请随我向这边走。

走近纪念馆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青檐碧瓦,哈军工历史陈列。该厅用编年体的方式,展示了从1952年哈军工筹建到1970年哈军工再次分建的历史过程。1952年

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年,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使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军官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因此,我们也常常说,哈军工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诞生的。

这是一组抗美援朝的照片(解说员自己选择1-2组介绍)。通过照片我们不难看出,志愿军和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是悬殊的。武器装备的落后,增加了志愿军在朝鲜在战场上的伤亡,技术的落后,很大程度抵校了志愿军英勇作战的优势。抗美援朝的炮火坚定了中央发展我国军事科技及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决心。

这是《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1952年3月18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的。《报告》经林彪、周恩来、朱德审阅同意,送达毛泽东。2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这是6月3日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粟裕草拟的周恩来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的函》,该函经周恩来副主席审批后发出。一个月后,苏联政府派出以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四人专家组来到北京。陈赓和徐立行等陪同苏联专家对上海、南京、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进行了20余天的考察。考察结束后,中苏两国专家提出一个具体的建院方案。

陈赓日记:

这是陈赓在朝鲜战场上指挥作战时写的日记。日记中写到…… 成立报告:

报告对学院成立的必要性、迫切性作了详细的阐述。《报告》提出了一个建院方案:在军事技术力量缺乏、各军兵种不可能同时开办各自的高等工程技术学院的情况下,军事工程学院应是在中革军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技术学校。学院按军兵种设臵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5个工程系,按照兵器装备设臵23个专科。每个系都是未来有关军兵种单独的高等技术院校的基础和雏形。确定远离前线、濒临松花江、工业发达、大学较多的哈尔滨为校址所在地。这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陈赓的任命令。

这是中革军委批准学院成立临时党委的批文。

这是6月23日毛泽东主席签署确定的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及调整方案。方案指出,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1953年9月1日开学,并决定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组织基础,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请看这张照片,这就是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部分成员的合影。这个研究室是学院一个重要的人才库。

在科技人才匮乏的建国初期,这些知名教授、专家都被各单位视若瑰宝。要把他们从多年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习惯了的生活环境中抽出来,调到远在北方高寒地区新建的学校去,谈何容易!这是学院筹委会黄景文和赵子立就卢庆骏的请调工作给学院写的一封信。从这封信不难看出,学院教授的请调工作破费周折。

请调卢庆骏:

请调浙江大学数学教授卢庆骏即是一例。因为要保密,学院的人不便于向他详细解释工作性质,结果就吃了闭门羹。卢庆骏的导师,中国数学界、教育界泰斗苏步青教授在上海一次民主党派会议上提意见说:‚军工是挖工事的,指名要卢庆骏干啥!‛陈毅立即将上述情况转告陈赓。陈赓马上派徐立行专程拜访苏步青,向他解释军工是培养我军研制和维修海、陆、空武器装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基础课教授。苏步青说:‚啊,这才清楚了,我以为‘军工’是挖工事的。既然这样,就调给你们吧!‛ 沈毅:

学院请调教授工作中,还有一个陈赓院长求贤若渴,‚刀下抢人才‛的故事。请调教授专家的名单中有一位国内有名的弹道专家沈毅,在调来军工前因为某些原因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陈赓求贤心切,为此找到当时负责‚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领导薄一波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商量可否让此人到军工戴 罪立功。薄一波打趣说:‚你老陈真是爱惜人才,死刑犯都敢要!你敢要我就敢给。‛在建国初期人才稀缺的年代,陈赓爱才心切,敢于救下一个死囚,为军工的教学科研服务,这件事成为军工重视、珍惜人才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这是建院初期来院的教授、讲师、助教报道登记表,军工请调的教授专家,大多都是在国外留学归来的顶尖人才,被人们戏称为‚八国联军‛。

这是陈赓在老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陈赓所提出的‚两老办院‛,即‚既要承认二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思想,是军工办学的重要思想。

这是建委会勘察院区的照片。军工的校址最后选定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北部,文庙街、一曼街北部这个全市地形的最高点。院区范围是东至橡胶厂,西至极乐寺和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北至太平桥边界,南至马家沟河南岸,其中还有一座东北仅有的宫殿式建筑——文庙,面积共计3500余亩。由于建院任务紧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卫生部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4万多平方米的校舍移交军事工程学院使用,其中包括哈医大的王字楼、马蹄楼、工字楼、致知楼四座大楼。

这是建委会向中革军委呈报的校舍建设报告,提出的基建方针是:长期打算,坚固耐用,正规要求,经济适用。

这是陈赓向周恩来总理呈报的请示批拨中长铁路局房子的报告。在周总理的支持下,学院苏联顾问的住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11月4日,先期抵达哈尔滨的徐立行建议陈赓设法把中长铁路局苏联专家住的大和旅馆要过来,给即将来院的苏联顾问住。陈赓次日清晨就拿着报告去找周恩来总理。当时,周总理正在会议室主持会议,陈赓就坐在会议室门旁边等着。大约等了一个多小时,陈赓发现总理离开座位从会议室的侧面出去上厕所,于是陈赓快步跟上,站在厕所门口等候。周总理刚从厕所出来,陈赓就将报告递了上去。周总理半开玩笑地对陈赓说:‚你阿赓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办公,这是你的一大发明,应该写到你的自传里去。‛针对报告,周总理指示:‚请滕代远部长(铁道部部长)与陈赓面谈,电话即告哈尔滨铁路局局长余光生同志,务须按照军事工程学院所需房子借给他们,并将结果告诉我。‛

这是截止1952年底学院收集到的大型武器装备有:T34坦克、自行火炮和米格飞机等。此前,中革军委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军兵种将持有的各式武器装备和重要军用器材,陆续调拨给学院。截止到1953年底,学院共采购仪器设备8万余件。学院的教学仪器设备有了一定的储备,基本可以满足教学所需。

学院筹委会在北京的最后一次会议决定,12月1日起,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关防‛公章。筹委会正式迁往哈尔滨办公。这就是学院的关防及印模。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后来军工为解决教员的后顾之忧,所建设开办的幼儿园和小学的照片。1953年

本年,中革军委通知学院党委暂时执行兵团级党委权限,隶属于中革军委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直接领导,随后批准成立中共军事工程学院委员会。在中革军委明确学院的编制序列后,学院各级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主要领导干部先后任命。这就是建院初期学院的编制序列表。

这是学院下发的《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的通知。《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对军工的培养目标、中心任务等工作做了规定,是军工早期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2月28日召开的学院首次党委会还根据陈赓的提议通过了以陈赓、徐立行、张衍、李懋之4人为党委常委的决定。徐立行、张衍、李懋之是军工创建发展中军事教育、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的‚三驾马车‛。

这是首任五位系主任的照片。他们不仅是经过战火考验的资深革命军人,而且还是学有所长的专家内行,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基础。

三驾马车和五位系主任在学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12月初,各地抽调来的教员纷纷云集哈尔滨,学院每天都要派车到火车站接人。学院把抓好知识分子的工作放在重要位臵,为了照顾好老教师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哈军工踏踏实实地教学,学院下发《对本院教授、讲师、助教物质生活照顾暂行规定》,力争最大限度地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是103工地开工典礼大会和建委会人员设计校舍的照片。学院建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学院采取五个系各建一栋教学大楼,建筑造型采取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为了使建筑造型既体现民族风格,又避免古建筑传统脊兽的迷信色彩,建委会在设计时进行了建筑脊兽的改革。学院基建设计单位为哈尔滨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为松江省工程公司。学院建设的第一栋建筑是八一楼,陈赓院长在开工典礼上铲土奠基。

这就是改革后的军工五栋大楼的屋脊和大楼正脊上的啸天虎。

这是五栋大楼设计工作的领导者哈尔滨建筑设计院的李光耀总工程师使用过的绘图工具和参考书。

5月13日,以奥列霍夫中将为首席顾问的苏联顾问团第一批成员8人来到中国,在北京受到朱德总司令的宴请,随后到达哈尔滨。这是第一批到军工的苏联顾问的名单。

这是奥列霍夫的住所,这是苏联顾问的住所。经过短期调查研究,苏联顾问团提出了各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各专业应设的教研室名称以及应配的教学人员名额的意见,草拟出《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还对预科学员的文化补习、本科开课的准备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苏联专家有意见就提,接受与否由学院决定,双方关系一直是友好、融洽的。

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和脊兽。脊兽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鸱尾,在正脊两端;二是仙人骑凤,在四条垂脊的檐角尖端处;三是蹲兽,在四条垂脊端头的后面。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两端的鸱尾加上四条垂脊檐角尖端处的仙人骑凤合在一起,被后人习惯性地称为‚五脊六兽‛。军工建筑的‚五脊六兽‛是建委会的一个技术人员陈星浩设计出来的。他建议,把五栋教学大楼四个垂脊上的蹲兽改成各系的装备。大楼正脊上的龙头换成虎身。他觉得,龙是虚无的,虎是实在的猛兽,他设计的虎首回眸仰视、虎尾弯弯上翘的模样很有气势。之后,建委会又研究将檐角的仙人骑凤改换成解放军骑马,威风凛凛,很振奋人心。大楼脊兽改革的方案完成后,请示陈赓院长。陈院长看了草图,十分满意,并说这个老虎设计得很好!谁要是来侵犯我们,老虎就狠狠地一口把他咬住了。

建院之初,基础课教学是第一要务,学院成立了10个基础课教授会。学院党委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高级知识分子尤为重视,让教授、专家主持教学工作,并尽可能安排正职。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这是学院教师的任职情况表。

这是数学教授会主任卢庆骏教授讲课的照片。卢庆骏是哈军工严师的代表。卢庆骏希望青年教师都能超过自己。青年教师有长处,他就老老实实向他们学习,不摆架子、不讲面子、不懂就学、不耻下问。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他培养出来的戴遗山、汪浩、张金槐等青年教师,不仅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上也是成绩卓著,并坚持以卢庆骏的严谨作风鞭策自己,教育后人。

多年后,汪浩由军工时的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我国应用数学家。2010年,汪浩教授80大寿之时,他的学生、军工63级学员、原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为改老师祝寿写了句心里话:我在军工上的第一堂课是您讲授的,这堂课影响我一生。‛

这是周恩来对军工请调留苏预备生报告的批示。因一期学员中有200人左右测验成绩不理想,难以进入本科学习,学院学员数量出现问题。5月12日,陈赓起草了关于调留苏预备生入军工学习的报告。

这是毛泽东关于学院毕业人数的批示。彭德怀给毛泽东主席一份关于军工今后每年毕业学员人数计划的报告。5月15日,毛泽东批示:‚每年以毕业800人为限‛。这是毛主席给军工第一个正式的书面批示。

这是8月26日,毛泽东主席为军工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颁发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训词对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军工办学的指导思想。

有一次,青年教师汪浩按计划进行试讲。数学教授会主任卢庆骏教授正襟危坐,在下面听讲。汪浩讲完一堂课,卢庆骏提出一串问题,大到讲课的思路、解题的方法步骤,小到黑板书写的布局。汪浩问:‚卢先生,上课带大纲行不行?‛卢庆骏淡然一笑:‚当然行,但是,我是不带的。‛一句话让汪浩脸红了,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件事。几次试讲都过了关,汪浩心中不免得意。在又一次试讲结束时,卢庆骏用手指指黑板,问:‚那是个什么字?‛汪浩偏着头看了半天才弄明白,卢先生指的是个‚的‛字,忙回答:‚是‘的’啊!‛‚你写的是‘的’吗?‛卢庆骏依然是平平淡淡的口气,‚‘的’字右边是个‘勺’字,你怎么写的?应该算个错字!‛汪浩傻了,他的确没有写出右边的直角来,因为想写得快,草草一勾,结果被卢先生捉住了,以后再也不敢马虎了。

训词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地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这是军工开学暨第一期开学典礼的一段视频。9月1日下午,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代表中革军委向陈赓院长授旗,陈赓代表学院在成立大会上致答词。张宗逊在陈赓的陪同下检阅了学员队伍,随后学员进行了分列式,张宗逊、陈赓、奥列霍夫在主席台观看了分列式表演。

这是第一期学员开学时学院的专业设臵表。这些系和专业都是按照军兵种兵器、装备建设的需要设臵的。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各军兵种培养维护、修理现代化技术兵器和装备的军事工程师。

这是学院首届田径运动会的一些照片。

这是陈赓写给张宗逊的信,主要目的在于商调哈工大研究生来学院任教。

这是预科教育计划。学院在新生大队基础上成立了预科,专门针对第二期以后的新生进行入伍教育和文化补习教育。预科结束经考试合格才能升入本科学习。

这是教育工作者协会章程。10月31日,在陈赓院长倡导下,经总政治部批准,学院成立由教授专家组成的‚教育工作者协会‛。周明鸂为主任委员。初期的教育工作者协会只限非军籍的教师参加,1954年开始扩大到全校教师,任务也由政治学习和文化活动扩大到教学科研,会员增加到1 570人。

这是工学报的创刊号。9月1日,学院院报《工学》创刊,刊名由毛泽东主席题写。

这是志愿军三兵团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来学院作报告的照片。秦基伟向全校教职员工、部分干部及家属、学员讲述了上甘岭等战役的壮烈场景。陈赓院长说:‚一个好的政治报告对教员和学员的思想进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有很大意义。经常给学员作报告,应该成为我们军工的一个传统……要使军事工程学院成为锻造军人作风、锤炼军人品德、培养千万个过硬的军事工程师的熔炉。‛

这是11月4日举行的预科暨第二期学员入伍宣誓大会。这是学员在宣读入伍誓词,这是学员在誓词上庄严签名,这是监誓人向学院颁发胸章帽徽,并祝贺光荣参军。

1954年

到1954年,学员已经有两届学员入校学习,学院师资严重匮乏。这就是学院提出的请调500名专业教师的师资请调方案。最后周总理指示,分批从全国抽调120人给军工,由教育部与学院具体商定。

2月27日,中革军委任命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刘居英为军事工程学院副院。刘居英,北京大学肄业。‚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刘居英的任命令,国家一级文物。

1月28日,军工第一届教学方法研究会开幕。上级机关和军内外兄弟院校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究会主题为‚半年来教学方法上的几个问题‛。应邀参会的各个高等院校的代表深深感叹,军工正式开学不到两年,却已基本步入了正规化的教学之路。此后,学院每年都召开一次教学方法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陈赓院长在实习工厂试车典礼上讲话的照片。实习工厂厂房8 914平方米,先后购臵设备168台,调配职工156名。

7月11日上午9时,学院举行野营教育入营典礼。陈赓院长(一排左一)与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一排右一)检阅参加野营入营典礼的部队。奥列霍夫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赢得入营部队的热烈欢迎。这一组表现野营教育过程的照片。野营教育是军工教育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野营教育内容有合同战术、射击、筑城、地形、工程测量等。学院非常重视野营教育,因为这是最接近实战的教学,是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重要教育环节。

当陈赓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总理说:‚500人数量太大,国家没有那么多教授给你们,只能给几只母鸡,自己去下蛋;给点种子,自己去培养。‛大师引领、借鸡生蛋,成为学院能迅速培养起大批专业教师的一条宝贵经验。

这是哈军工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该计划曾送毛泽东主席审阅。毛主席在上面用毛笔写了‚照发‛两个字。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只有军工的教学计划经毛主席审阅过。

这一年学院的基建工作进展很快,到年底,五个系的教学大楼和部分学员宿舍、食堂竣工,总面积176 000平方米。大楼的建设者们本着坚固、适用、美观、大方的原则,高效率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这些建筑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军工历史的见证者,如今依然优雅端庄、气势恢宏地屹立在军工大院里,成为军工永远的标志性建筑。

12月13日,中革军委任命志愿军三兵团政治部主任有光为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奥列霍夫对学院领导建议:学院教学工作已经走上了轨道,但是科学研究工作还没有开展。目前学院虽然没有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但应根据现有条件,规定可能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范围和方式。奥列霍夫的建议引起学院的重视。学院党委提出‚紧密结合教学,适当解决国防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科研方针。

这是学院公布的科学研究工作条例。学院科教部在学年总结中再次强调:‚必须广泛开展科研工作,才能完成培养军事工程干部、发展军事技术思想两重任务。高等学院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科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会逐渐落伍退化成为中等技术学院的教师。‛

这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座实用型低速风洞——1.5米闭口单回路式风洞。被军工称为2号风洞。同时建成的还有一座1.5米开口单回路式风洞。建造两座低速风洞的方案是由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教授会岳劼毅、马明德、庄逢甘、罗时钧四位教授共同制订的,马明德为风洞建设总指挥。

这是炮兵工程系203教授会副主任浦发等编写的先进于苏联的教材《外弹道学》讲义。

学院在年底还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并召开了首届并上运动会。这是运动会的照片。

1955年

这是学院第二届教学方法研究会开幕的照片。会议通过了《加强军人教养》、《组织学员自学及培养学员独立工作能力》等10个决议。学院领导在讲话中提出‚教书教人‛的理念,要求教师树立为学员全面负责的观念,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

1月8日,学院举行风洞实验室开幕典礼。这张照片是刘居英副院长为为建设两座风洞作出突出贡献的马明德教授颁奖的照片。这是风洞实验室开幕纪念石。

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的落成为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开了一个好头,各系陆续建成一些专业实验室。这是空军工程系的发动机实验室,这是炮兵工程系的机关炮实验室,这是海军工程系的水雷实验室,这两个分别是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的发动机实验室和军工给水实验室。

这是学院颁布的入学考试办法和考试及测验实施办法。

马明德在国内没有先例、技术资料缺乏、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带领助教、实验员画出400余张图纸,安装承台设备,精心指导木工刻制出12片木质螺旋桨叶,还自制仪器设备,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在建设风洞实验室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驾驭、维护、修理风洞的技术力量。

本年陈赓已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工作重点转移到北京,他委托刘居英副院长主持学院工作。

这是一组钟山院士当年在军工读书时参加口试的照片。口试考试一人一试,单独抽取试题卡,在黑板上答题,主考教员现场给应试学员评分,非常严格。这组照片是国家三级文物。

这张照片是陈赓陪同越南人民军武元甲大将(前排中)参观空军工程系实验室。

这张照片是1955年11月,钱学森来到哈尔滨,陈赓院长宴请钱学森吃饭的大和旅馆顿河餐厅的照片。多年后,钱学森一篇文章中写到:‚回国后第一个和自己说起导弹的人是陈赓。‛遗憾的是当年没有留下陈赓与钱学森交流的照片。

在正式开学后的第三年,学院党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素养、增强教学科研后劲的战略目标出发,作出了培养研究生的决定当时全国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均处于起步阶段,军队院校更是如此。

学院首批招收海军工程系研究生3名。这是学院首批硕士生导师的照片。他们在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起到了开路的作用。次年,没有招收研究生的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又招收研究生15名,学院的研究生专业由3个增加到16个,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深入。这是学院研究生专业的设臵表。

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授衔典礼举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陈赓授衔后身着大将服的照片。

这是周恩来签发的刘居英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授衔令,这是彭德怀签发的授予张衍等人大校军衔的命令。

这是授衔庆祝晚宴后,陈赓与学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左一)、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右一)、副政治首席顾问诺维克(右二)合影。

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关照下,钱学森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为使他尽快了解国内的建设情况,中科院安排他参观国内重工业城市,于11月23日抵达哈尔滨。在北京的陈赓闻听此事,凌晨乘飞机赶回了哈尔滨。陈赓当晚在军工苏联专家住所大和旅馆的顿河餐厅宴请了钱学森。席间,陈赓与钱学森谈起了火箭问题。这次交谈,点燃了我国火箭工程事业大和旅馆顿河餐厅的星星之火。

奥列霍夫建议:‚用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建立学院自己的培养科学教育干部的制度。‛ ‚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贯穿于军工研究生工作的始终。

陈赓曾经有一段关于军人作风养成的话。他说:我们是军事技术院校,培养军事工程师的场所,他是锻造军人作风、锤炼军人品德的熔炉,军人作风是军工校风的重要方面,必须强调我们的学员姓军。

这就是一组学员军人作风养成教育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的仅仅是学院军人养成教育的一个侧面。1956年

这是2月29日学院召开第一届科学技术研究会议开幕式的照片。会议明确提出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方向,要求各教授会通过科研活动和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要求组织学员参加科研活动。

3月12日,学院召开的临时党委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明确学院向科学进军的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扩大专家队伍‛。

其后,学院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动员全体教师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潜力,向科学进军。于是全院上下形成了一股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这是空军工程系研制成功的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照片,这是炮兵工程系在试制火箭发射药,海军工程系在试制军用电视,这是装甲兵工程系研制成功的坦克冷却器,工兵工程系设计出了新的装臵解决工程保障问题。

高年级学员的科研活动也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开展起来。这是炮兵工程系成立学员军事科学技术协会的照片,这是学员科研成绩展览的照片。

本年,学院参加科研的教师259人,学院与全国19个工厂、8所院校、3个研究所签订了科学研究协议和合同,帮助国防生产部门解决大小技术问题58项。协议与合同执行过程中,学院与兄弟单位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得到了成长。

学院成立了炮兵、海军、工兵三个工程系的学员科学技术协会。颁布了《学员军事科学技术协会条例》,规定协会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员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培养学员准备学术报告的能力;吸收学习好的学员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加深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本年,学院参加科研的学员503名,组成 这是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开幕式的照片。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学院临时党委成立三年来,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选举院党委会、党的监察委员会。

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作出决议:教师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和学员各项活动,指导学员独立工作方法,进行品德教养,以树立教师对学员全面负责的观念。

大会选举陈赓为学院党委书记,刘居英、刘有光为党委副书记。

这是教员在进行入伍宣誓的照片。入伍宣誓暨授衔仪式上,刘居英宣读了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两个命令:授予梁守槃等20名军官军衔;给予庄逢甘等10名军官军衔晋级。这就是授予梁守槃等20名军官军衔的命令,这份是给予庄逢甘等10名军官军衔晋级的命令。

这一年学院的体育馆落成,总面积8713米。其规模和设施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这一组是反映学院教材建设的照片。建院初期,国内极缺军事工程技术的通用教材,加上新专业的不断增加,教学计划、课程设臵、教学大纲频繁变动,学院编写教材的任务十分繁重。学院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教员自己编写而成的。通过自编教材,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教师,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了98个科研小组,提出了

140项课题,有72项课题取得了研究成果。

国内极缺军事工程技术的通用教材,加上新专业的不断增加,教学计划、课程设臵、教学大纲频繁变动,学院编写教材的任务十分繁重。当时解决教材的重要途径是一选二编,以编为主,随编随印;基础课、专业课的教材在苏联有关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教材的基础上,由教研室自编讲义,然后逐步整理为正式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各门课程的教材则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力求反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工作的新成果。在编写的组织上,选编结合、严格审查,保证教材的质量。

这张照片是空军工程系102教授会教员欢送梁守槃(前排左二)去五院(导弹研究院)工作合影留念。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成立。学院在人才稀缺的情况下,仍以大局为重,毅然同意将担任重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组织领导工作的任新民、庄逢甘、刘有光、卢庆骏等知名教授、专家先后调往五院。这些教授和专家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

军工人才培养的第一批硕果——第一期学员本年完成了全部课程,进入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实习中,军工学子凭借着真才实学得到了实习单位和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组学员实习的照片。(选取照片介绍)

一次,空军工程系气象专业毕业班在沈阳空军机场实习。当时正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他的专机从北京飞往沈阳时,东北中心气象台预报沈阳将有雷雨冰雹,决定飞机暂停鞍山,以确保安全。但参加气象保证工作的军工学子杨斌、胡学美等人用雷达进行观测计算发现:雷雨将在飞机抵达沈阳之后才到,伏罗希洛夫的专机无需在鞍山停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空军司令部领导参考了他们的分析,允许专机直飞沈阳,但大家的心都很紧张,害怕出点什么意外。令人兴奋的是,一路上都晴空万里,飞行十分顺利,伏罗希洛夫安全到达沈阳。而当他进入宾馆后,天气突变,雷雨大作,实际天气情况和杨斌等人的预测一致。还有一次,在北京南苑机场实习的学员李士彤观测到了天气图上不易看到的冷风切面,便建议指挥员放飞二次后停飞。指挥员听取了她的意见,不久果然来了大风。回想过去曾因气象预报不准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指挥员对李士彤非常感激。飞行员们激动地说:‚有这样一些军事工程师到我们这里来工作,真是我们的幸运。‛ 诸如此类,军工学子‚学以致用‛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毕业设计是学员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之后,第一次独立开展工作,是对学员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一次检验。学员黄刚强——设计了航空雷达识别系统,提高了我军

这是工兵工程系毕业设计课题分发大会的照片。下面是一组学员毕业设计及答辩的照片。

毕业设计课题早在1956年就由各教授会与苏联专家拟制出来,并分别征求了各军兵种的意见。毕业设计的694个课题中很多是一些部队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战斗‛。各系都召开了庄重的毕业设计课题分发大会,由系首长亲手把课题逐个交给学员。

在参加答辩的654名学员中,有214名取得优等成绩,有277名取得上等成绩,占答辩人数的74.9%。

到本年底,学院的教学工作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周期,全院建成36个专业,101个教授会,399个实验室,两个校办工厂。学院有教授30名、副教授43名、讲师260名,为四个年级的学员共开出各类课程395门,其中有180门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开过的军事工程技术课程。

3月27日,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因患心脏病不幸逝世,终年55岁。按照协议,他早该回国了,但他一定要等第一期学员毕业,看看毕业生质量以后再走。就在奥列霍夫即将看到在他亲手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中国军事工程师走出校门、奔赴部队时,却不幸逝世。

这是学院为奥列霍夫举行追悼会的照片,这是追悼奥列霍夫的专刊。这是奥列霍夫对学院工作提出的一些建议。

奥列霍夫是苏联人民优秀的儿子、伟大的国际

当时同类设备的战术性能和保密性能;学员梅硕基——设计出中心陀螺仪,为海军增添了新设备;学员谢群——设计的180毫米舰炮,操作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 化,海军司令部有关领导闻讯高兴地说‚这正是我们海军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等等。可以说,军工学员打赢了这场真刀真枪的战斗。

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他以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不倦的劳动,以渊博的科学技术修养以及丰富的组织领导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工作的经验,有力地支持了军工的创立和建设。他在工作手记中这样写道:‚苏联顾问在学院的任务,在于帮助中国同志能独立地掌握教学及科研全部过程。‛奥列霍夫对中国人民、中国军队赤诚坦白的襟怀,成为军工后继者永远的怀念。

这是陈赓起草的《关于军工与装甲兵司令部联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参观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的报告》,旨在学习办学经验、索取技术资料,商谈建立对口学术联系的问题。周恩来总理批复:‚同意。人数如能核减至十四五人更好。‛

这是刘居英率团抵达苏联某机场照片。这是刘居英汇报参观收获的照片。这是访问苏联的总结材料。

4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视察学院,这是他参观空军工程系实验室的照片。

8月1日,学院召开庆祝建军30周年暨授勋授奖大会。学院领导把勋章、奖章授予在战争年代为人民解放事业建立功勋的干部。这是学院干部获得的八一勋章,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

继1956年的洪水后,57夏,洪魔再次侵袭哈尔滨。学院从将军到学员、从职工到家属,先后出动10万多人次参加哈尔滨市的防洪抢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涌现出一批防洪模范,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表扬,有1 466人立功受奖。可以说,军工1956年、1957年两战洪魔的实际行动,正是军工人践行训词中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的最好证明。这些都记录是学院当年抗洪场景的照片。

以奥列霍夫为代表的苏联顾问为军工的建设,特别是为学院第一个教学周期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深厚国际友谊的融入,使军工从创建伊始就融入了当时苏联高等军事工程教育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这些都成为了军工办学的重要思想支撑。

这是学院抗洪技术指导组组长殷之书获得的防洪模范奖章和抗洪一等功的喜报。

由于当时军工全院出动保护但是防汛最险要的江堤东大坝,后来东大坝被哈尔滨人以军工的代号为名,改称103大堤。军工与哈尔滨同呼吸,共命运的往事永远被世人铭记。

这是市委市政府授予学院的抗洪锦旗。(锦旗上一段话)

这是战胜洪水后,哈尔滨市与1958年树立的防洪纪念塔,时任市长吕其恩对刘居英副院长说:‚纪念塔上解放军的塑像中就有你们军工人的形象。‛

本年的抗洪中,哈尔滨防汛指挥部将最严重的一段险堤加高加厚和防险抢险任务交给了学院。这段江堤经高水位多日浸泡,早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几小时就被冲出一个大口子,渗漏、管涌、滑坡,险情不断。如果不守住这段险堤,全市多日的抗洪成果将功亏一篑。学院抗洪技术指导组组长殷之书在水利工程上颇有建树。面对滑坡险情,建议放弃填土的传统方法,采用挖导渗沟,排水导渗。在20多个昼夜抢险中,殷之书指导大家排除了两个特大险情,8个中等险情,解决了管涌穿堤的可怕问题。军工人运用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去战胜天灾,为哈尔滨市的抗洪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8年

1月25日,学院党委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召开干部‚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分批动员干部、学员,下放到农村、国营农场。

下放的学员比第一期毕业学员早走了10多天,从此他们便走上了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很多人被内定为‚中右分子‛,学历不被承认,工资待遇微薄。历史证明,军工人虽历经磨难,但仍百折不回,同样走出了灿烂的人生之路。

这是军工三期学员李法鑫,退休前是佳木斯大学的教授。这是下放干部徐冠三,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北大荒的模范教师。这是下放美术员晁楣,我国北大荒版画的创始人。这是下放的训练团战士罗海荣,在北大荒开发燕窝岛牺牲时年仅26岁。后阿里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这座墓碑。

3月26日,学院举行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大会。这是典礼大会的照片。国防部副部长李达上将宣布了国防部批准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的命令,同时在讲话中说: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期毕业学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次由我们自己的学校培养出这样大批的军事技术干部。我受委托代表中央军委、毛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向我们毕业的同志和全院的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在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举行之际,病中的陈赓院长给军工第一期毕业学员写了一封信,寄托自己对他们的无限希望。

这是第一期学院毕业分配去向统计表。从这个表不难看出,除留院任教的学员外,大部分毕业学员充实到了五院和各军兵种及各总部机关。

这是刊登国防部长彭德怀命令的工学报。这是第一期毕业学员优等生名单以及他们获得

信的最后说,祝贺你们学习胜利,并预祝你们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为祖国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的奖品。

这是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

5月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谢有法为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免去陈赓兼政治委员的职务。这是谢有法的照片和简历。这些是谢有法政委用过的一些物品。

根据总参指示,8月起,军工开始接收越南留学生。首批40名越南留学生到校参加预科学习。学院在预科设立了越南留学生队,对外称‚湖南队‛。后成立了越南留学生系。这是学院首长与第一期越南留学生的合影。军工把培养越南留学生作为自己崇高的国际主义义务去履行,从本年到1966年,先后招收7批共183名越南留学生。

8月1日,学院36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汇报展览在北京展出。在京养病的陈赓院长无比高兴,他不顾病体,反复到展览室观看,并把当时在京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人都请去观看。这是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军工参展团代表的合影。前排左起:林伯渠、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

这是周恩来总理参观军工的科研成果双级火箭。这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参观军工科研成果。

9月,国防部长彭德怀第二次视察学院。他到呼兰河看了水翼艇和气垫船试验,乘水翼艇在河上航行一圈。彭德怀视察学院后给中央写报告说,军事工程学院经过了四五年的经营,规模很大,在远东可能是唯一的。这是他在学院视察的照片。

本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领导视察学院。听到空军工程系研制‚东风113‛遇到困难,指示说:‚失败一百次,搞成功了,就是胜利。‛这是他视察学院实验室的照片。

学院尽可能地为越南留学

生创造优于中国学员的生活学习条件。1960年,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访华,在哈尔滨召见军工的越南留学生。当他听说学院把给中国学员的猪肉让给越南留学生吃时,非常感动,指示越南留学生不能继续享受这种待遇,要和中国学生同甘共苦。学院领导对胡志明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对越南留学生的待遇一如既往。

11月12日,海军工程系在北京海军大院俱乐部单独办了一个科研成果展览,展 品有‚331‛计算机、水翼艇等20余项。院长陈赓又请来周恩来和贺龙、陈毅等前往观看。陈赓看了‚331‛计算机,决心在海军工程系办电子计算机专业,他说:‚计算机都做出来了,办专业就有条件了。‛回顾历史,当年陈赓作出设立计算机专业这个决策是具有前瞻性的,没有这一决策,就不会涌现出后来的‚441-B‛‚银河‛巨型机那样的重大科技成果,也不会涌现 出那么多中国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

本年,学院创造了众多的科研工作中的‚共和国第一‛。这些共和国第一是克服可难以想象的困难所取得的。

这是国防部祝贺海军工程系教师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铁淦氧电声转换器的电报。

这是海军工程系教员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军工电子计算机。

这是我国地搜水翼艇在呼兰河进行航行试验。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专业成立后,任命唐铎为首任专科主任的文件。

这是我国第一艘气垫船的船模。

57年10月,海军工程系教员柳克俊起草了《关于发展舰用电子计算机,研究试制供快艇用的快速电子指挥仪的报告》,这份报告点燃了中国人自主研制计算机的第一把火。研制组研制‚331‛计算机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在国内搜集相关的计算机资料非常困难,研究人员手中只有一些俄文和英文的计算机科普读物。为了给研制组的同志们培训计算机知识,柳克俊编写了333讲义。他们一边开办讲座,大家共同学习计算机原理,一边搜集资料,制订方案。苏联顾问听说柳克俊带着一群和他一样大的‚毛头小伙子‛要搞军用计算机,耸肩摇头,好心劝说:‚听我说,聪明的小伙子,计算机不是谁都能搞的,要有顶尖专家才能动手呢,你们这些同志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他建议先派人去苏联学习,走仿制的路。柳克俊谦虚地笑笑,说:‚数字计算工具的祖先‘算盘’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中国人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计算机?‛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58年9月28日凌晨4点,‚331‛组的青年人一片欢呼,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的科研样机(代号‚331‛)诞生了!柳克俊任课题组长。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一个月设计出草图,四个月就使计算机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教书教人,是军工一贯秉承的教育思想。它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既管教、又管学,向学员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员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既教书,又教人,不仅向学员传授知识,同时向学员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引导学员走又红又专道路。

这是教授罗时钧(右)和教研室教员在一起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照片。

这是学院政委谢有法向张凤岗教授发奖的照片。

这是刘恩兰教授与教研室同事研究学院实习中的科研问题的照片。

1959年

这是导弹工程系成立大会的照片。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导弹原子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导弹工程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

这栋大楼是为了放臵中国最早的教学导弹1059(我国从苏联引进的第一枚弹道导弹),陈赓院长派人抢建的。

这是教改工作简报。学院根据军委院校长会议精神修订教学计划,从本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61年结束。修订后的教学计划的变化请看下表。这项改革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

机械工艺教授会主任张凤岗教授不满足于讲好自己所开的课程,还考虑与各有关教授会协作、配合,共同培养学员。开课之前,他主动到其他教授会去,对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介绍机械工艺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他们探讨各门课程之间协调配合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脱节或相互重复。

海道测量教授会主任刘恩兰教授,她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把培养高质量的军事工程师视为最神圣的事业。她从不以名教授自居,相反地认为自己缺乏军事、战术知识,于是老老实实跟着学员去听战术课,认真学习战术知识,根据海军战术的要求改写自己的讲义。学院科学教育部受到她的行动启发,指示各系为专业教师开设军兵种战术知识讲座。

义。

这是33艇长航试验的照片。7月12日,海军工程系教员恽良等设计的气垫船‚3 3艇‛在旅顺顶着五级风浪首次长航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气垫船长航成功的国家。比由英国科克莱尔发明的7月25日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的气垫船早13天。

您现在看到的是59年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第二次来军工时,为导弹专业师生所做的《火箭技术的发展》的报告记录。钱学森这次来军工,主要是为了导弹工程系与五院合作问题与学院领导交换意见。

这个是《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档案的手抄件。本年3月,中央决定设臵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0所,旨在保证一部分学校能够培养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干部和理论干部,更有力地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水平。军事工程学院跻身其中。在正式办学后的第七年就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学院的创建者和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这是学院召开的‚反右倾、鼓干劲、实现今年的继续跃进‛大会照片。

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学院分建、改建的建议。报告中说:‚由于我军技术装备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对工程技术干部的需要日益增大……无论尖端或常规,今后所需工程技术干部的数量都会增长很快,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学院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要,势在必分。从现实可能性看,军事工程学院常规武器各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陈赓的倡导下,我国军事技术院校的一次重大调整工程开始启动,这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军工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在全院举行了‚反右倾、鼓干劲、实现今年的继 续跃进‛大会。此时身在北京的陈赓院长,担心老教师在反右倾运动中受打击,指示刘居英带领学院七级以上教师在运动期间外出参观大跃进成就,于11月6日出发,到长春、吉林等地整整参观了一个月,于12月15日返回学院。这次运动中,军工尽量缩小了打击面,保护了教师。陈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了老教授的心,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佳话。

中央军委第五次办公会议原则上同意陈赓提出的分建、改建建议,并提出分建、新建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12月31日,中央军委第十五次办公会议针对军事工程学院的分建、改建作出决定,并将其作为军委常委会议文件第六号下发:将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工程学院;海军、空军各新建一所工程学院,并将军事工程学院的军械科学研究所拨给炮兵建制。

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我军培养技术干部的体制形成三级:中级技术学校,培养一般技术干部;新建的军兵种工程学院,培养维护、使用工程师;军事工程学院专门培养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从此,军事工程学院成为我军尖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12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哈尔滨主持东北三省协作会议期间视察学院。这是周总理视察学院的照片。

学院成立了群众性体育运动代表队,由体育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训练,经常同院外学校、工厂举行友谊赛,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活跃。1960年

60年是军工建院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改建新建同时,面临着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和苏联顾问撤走。但是学院上下齐心协力,闯过了难关。

这三张分别是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学院召开第二届党代会和学院建院七周年庆祝大会的照片。学院领导在三次会议上都号召,全院人员齐心协力,自力更生,为完成分建改建任务而努力。

这是学院分建的说明。

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贺龙视察学院的照片。

这是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同意防化兵系专科扩编的批复。

他在体育馆游泳池观看了海军工程系无线电遥控舰艇模型表演。几条船模在池中前进,表演各种战术动作。最后一项是模拟舰对空导弹射击,游泳池棚顶的吊灯为假设敌机,只见一枚‚导弹‛‚嗖‛的一声飞离船模,准确击中吊灯的铁罩,发出‚咣当‛的声音。总理看到舰对空导弹准确地击中目标,高兴地鼓掌,连声称赞。

分建中学院迁出17个专科,541名教员,约占原有教员、专业的45%。军工人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支援了一批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

6月1日,在炮兵工程系迁出后留下的三个防化兵专业的基础上,学院成立防化兵工程系,设化学战剂、化学兵器、化学防护、剂量探测、原子防护5个专科。到1961年,该系完成80%的课程准备,调进一批优秀教员,招收了500多名新生。同年8月迁往长春。

这是钱学森同志建议军工建设工程数学系给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的信。国家一级文物。钱学森针对军事工程学院调整后专业设臵的问题建议:在原计划设的五个系之外,再设一个‚技术数学‛(或名‚工程数学‛)系。这个系分别设臵两个专业:其中计算数学专业为国防科学技术培养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人员,也培养战术计算机械化的人员。

钱学森同志4月份刚刚提出此建议,学院海军工程系10月即成立了指挥仪与电子计算机科。这是学院电子计算中心规划草案及筹建请示。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学院党委坚持勤俭建军的原则,大力加强后勤建设,并决定照顾的顺序是教师、学员和多子女的老工人,然后才是机关干部和一般职工。学院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克服困难的模范,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闯过了难关。这是一组学院上下齐心闯难关的照片。(选择介绍照片)

学院改建新建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师资。为保证教学,学院缺额900名。学院请求国家调拨,只批准140名,实到120名。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从学院第三、四、五、六期学员中拔出432名‚青苗‛,分到各系的专业教研室和教务部所属各基础课教研室培训,边教边学,‚在战斗中成长。这是总政治部对学院抽调学员培养教员报告的批复。这些是学院教员帮助青年教员成长进步的照片。(选择介绍照片)

11月8日,病中的陈赓院长在教育长徐立行写给他的信上,亲笔给学院常委写了一段话,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抓好科学研究工作。

钱学森在信的最后写道‚能不能本年秋天即开始招生‛,足见我国的导弹事业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时任学院院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陈赓批示道:‚这样的专业,对军事科学是不可缺少的。我意:在五个系外另成立一个工程数学系,请刘、谢考虑,着手准备。因为这门专业你们已有基础。‛

因为历史的原因,中苏两党关系紧张。在这个背景下,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在学院的苏联专家于8月2日至15日全部撤离。院领导以礼相待,按照规定宴请、赠礼,并派人把他们安全地送至国界。从1953年4月到1960年8月,来军工工作的苏联专家累计141名。

这是谢有法给第二任首席顾问普鲁多波波夫佩带中苏友好纪念章。

这是苏联顾问的名册。

这是315教授会翻译杨逢春与苏联专家杜德尼科联络的信件。

这是学院送给苏联专家雅尔金的礼物。这个花瓶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专家和军工人结下的深厚友谊,被其子斯拉瓦保存至今。

聘请苏联专家与顾问,是创办军工的重要条件之一。建国初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快速建起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非常困难的。从学院选址到专业设定,苏联专家都全程参与、指导。学院领导设首席顾问,各系配系主任顾问,专业教授会配专家,帮助制订教学计划、辅导和培训教师。我们在苏联顾问专家的身上,不仅看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还学到了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他们的高尚品格军工人永远不会忘记。1961年

1961年3月16日,陈赓院长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在上海逝世,享年58岁。

介绍照片。

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对军工乃至国家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标准、高速度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二是以毛

毛泽东主席在为学院颁发的训词中指出:‚向苏联学习,这是我们建军史上的优良传统,无论任何时候、任何部门都应当如此。这点,对于你们这个学院,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知识,学习苏联军事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学习苏联顾问同志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主席颁发的训词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以‚教书教人‛为标志的一整套办学治校方略;三是提出了‚两老办院‛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军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模范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好传统;四是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思想,推动了军工勇攀高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五是放眼世界科技前沿,果断决策创建了电子、原子、计算机三个系,在‚两弹一星‛乃至我国的计算机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陈赓院长的大将服,和其生前的一些物品。请看展柜的背景照片。这是军工的后人为了纪念陈赓为军工、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所作出的贡献,表达军工后继者对他的怀念,塑立的陈赓院长的全身铜像。铜像高5米,陈赓院长铜像选取了他双手背在身后,表情略带微笑的样子。一位将军校长的睿智与风采就这样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视察学院海军工程系的照片。

7月2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刘居英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国防部长林彪签署了任命令。这是刘居英的任命令。

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李懋之为学院副院长、张子明为副政治委员。这是任命令。

这是刘居英在学院毕业设计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刘居英在讲话中明确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针对学员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重实际、轻理论,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指出: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和科研应以教学为主。

军工人为了悼念老院长,写了不少文章和诗歌。其中曾石虞教授写了一首深情的七律诗,寄托怀念和哀思之情:百战勋名素所钦,得瞻尤觉范仪新;乐言脱险怀同志,笑对殷伤见赤心。屡胜总推袍泽力,临群长是语情真;党风党性如天色,风雨晨昏照引人。

这是学院颁发的《关于保证教师、学员劳逸结合的指示》。本年,刘居英院长、谢有法政委签发《关于保证学员学习时间的规定》。次年年初又颁布了《关于保证教师业务时间的规定》。核心内容即保障学员学习时间及教师教学业务活动时间。这两道命令是在特定年代中,为了彻底扭转‚大跃进‛时期教育战线的‚左‛倾偏差,保证学院正常教学秩序而颁布的。

这是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成立大会的照片。原子工程系以导弹工程系中的原子科为基础,合并了海军工程系的核动力专业。电子工程系由空军、海军、炮兵三个工程系中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而成。

学院党委号召‚老系帮新系‛‚老系带新系‛,克服建系初期的师资和教材缺乏的困难。军工人自力更生,以再次创业的精神和开天辟地的干劲,千方百计地完成了新建任务。学院开始按照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这个新的培养目标,新的系及专业科目格局开展教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改建新建后学院的系及专科设臵表。改建新建后学院仍设有5个系,31个专科,3个硕士专业。1962年

5月2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李开湘为学院副政治委员。这是李开湘的照片和个人简历。

这是《关于干部子弟在军事工程学院就学的一些情况及总理的指示》。1961年7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治部关于干部子弟在军工学习的表现汇报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所有入校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考试,毫无例外。‛ 62年,学院从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600多名,录取成绩与北京大学相同,仅比清华大学低0.3分。军工在招生过程中,真正做

由上表不难看出,很多专业

科目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尖端专业。那时核武器问世 才十几年,中国还没有原子弹,军工却已敢为天下先地成立了原子工程系,设臵了核爆炸、核动力等专科。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短程导弹‚东风一号‛刚刚试制成功,次年学院的火箭工程系已经设臵了火箭发动机、导弹自动控制等专科。学院尖端集中,瞄准世界先进军事工程技术,军工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了我国军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

此前,学院向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委呈送了《关于改变招生办法的请示报告》,旨在改变军工采用组织保送的招生办法。5月,国家教育部、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军事工程学院1962年暑假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学院招生采取‚提前选拔、参加统考、单独录取‛的办法。

到了一视同仁,有十多位中央和军委高级领导干部子女,成绩只差几分甚至半分,都没有被学院录取。本年考进军工的干部子女共76名,占招生总数的12.7%,他们都是硬碰硬考上来的。

这是由一位军工校友保存下来的1962年的高考试卷。

这是学院的招生简章。

这列都是学院迎新工作中的一些照片。

1962年

1月13日,学院海军工程系的海岸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5个专业移交给海军,并入海军工程学院,并调走助教以上教员28名,实验室干部25名,学员11个班201名(包括1名越南学员)。

这是移交报告。

这是学员移交后在海军工程学院取得的毕业证。

这是学院召开第三届学术报告会的照片。前两届名为科学技术研究会议。本届会议共有130人宣读了129篇论文和报告。

这是原子工程系在进行核爆检测仪器的模拟试验的照片。本年,国家把一项绝密级的科研任务下达到军工,希望学院研制出能够测量原子弹爆炸后的光辐射和冲击波效应的仪器。学院研制成功的仪器光荣地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检测任务。

军工办学的历史上有一个事件被成为泻肚子,指的是学院处理学习成绩不合格学员的事件。大家请看这个图标。介绍事件过程。

学院召开招生工作会议,刘居英在讲话中说:‚招收学员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培养学员的质量,这是我们几年来的经验教训之一。原料不好,再花力气也培养不出好学生。我们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一视同仁。‛军工派出10个招生工作组,刘居英还亲赴上海,与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展开了抢尖子‚大战‛。重视教学质量、严把生源关,这是军事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体现。

在全国高校‚大跃进‛、争

办‚万人大学‛的背景下,各军兵种干部部门领导纷纷提出‚跃进计划‛,要求军工在三年内向各军兵种输送五万工程师。1960年,军工招生2 909名,1961年又招生2 240名,不仅数量剧增,而且很多学员是以跃进标兵、养猪模范、生产能手的身份被保送到军工的,学习成绩很差。尽管从1961年开始学院增加了教学时间,加强对这部分学员的辅导,学员也是拼命用功,但仍然改变不了学习上的被动局面。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领导采用考试的办法,处理了一批学习成绩不合格或者学习十分吃力、经动员自愿退学的学员。这个事件在军工的办学史上被称为‚泻肚子‛。

军工是国家的保密单位。军工大院分生活区、教学区,设有大门和警卫,凭证进出。学员所学课程中涉及保密内容的,必须记在专门的保密本上,与教材一同存放在保密包中,交由保密室统一保管。学员外出实习时,都用保密箱装保密资料。

这是学院更改对外代号的文件。军工一共使用过三个代号,103,9042,总字943。这是刻有三个代号的对外联络公章及印有学院代号的信封。

这是学院的保密条例。国家三级文物。

1963年

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来院视察,在大操场向全院师生员工讲话的照片。陈毅号召学员走‚又红又专‛道路。陈毅说:‚你是龙,就飞天,是蛇,就钻茅草,就决定在这几年……我希望你们全体同学,依靠党,依靠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学习、工作、身体都搞好,成为社会主义祖国有用的人,要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从尖端走到更高的尖端。‛

这1961年夏,陈毅的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考入军工。陈毅为尽父辈教诲之责,为其写的示儿诗。

这是陈毅来学院视察前写给刘居英的信,要求对儿子陈丹淮和青年学员严加管教。

这是罗东进一直珍藏的罗荣桓写给他的家书。

这是雷锋事迹巡回报告团在军工演讲的照片。

军工有两道大门,军工大院以外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军工的,军工家属是不能随便进入教学科研区的。当时很多的保密实验室,即使是军工的学生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任何人的进出,包括时任国家领导人在内都需严密登记。

诗对孩子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与期望。没多久,陈毅的‚示儿诗‛便在军工不胫而走,在学员中传抄。许多学员把这首诗作为革命老前辈给自己的座右铭,也有很多学员家长将其作为教育子女时引用的经典。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明考上军工时,滕代远就抄录陈毅的‚示儿诗‛给儿子,让他背下来,照着诗中的要求去做人。

军工的历史上,曾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学员中高干子女比较多。无论从数量还是家长级别,他们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群体,成为迄今为止我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特例。学院和革命父辈对他们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

这是9月18日的《工学》报。报纸刊登文章了《沿着又红又专的大道前进》。文章记录了空军工程系59-111班的将学习成绩全年级最差,变为全年级之冠的先进事迹。

这是空军工程系领导与院先进班59—111合影。

11月22日,学院召开的学员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院长刘居英作了题目为《培养良好班风》的报告。他说:‚作风好比土壤和气候,学员好比青苗。有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就长什么样的庄稼。良好班风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良好的政治风气,二是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良好班风的办法是树立典型,用典型带动一般。‛

这是9月1日学院举行建院十周年纪念大会的照片。

这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宣读军委贺电的照片。

这是军委发给学员的建院十周年贺电。院庆十周年大会上,刘居英院长作工作总结报告。他从政治上建校、以教学为中心等八个方面回顾了学院10年来的办院工作,并总结了三条提高师资素质的经验。1964年

这是《人民日报》刊登的《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的社论。社论发表后,全国先后有80多所兄弟院校近500人到学院参观,学习军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当时全国工业战线的样板大庆油田,也派出干部到学院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这是铁人王进喜(前排右三)与院先进工作者合影。

作为在‚大跃进‛期间入学的59-111班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习成绩是年级最差的。凭借着自觉的学习热情、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该班把学习成绩从全年级最差变为全年级之冠,成为全院学习的典型。文章总结了59-111班学习的四条经验:一是为革命而学习,将学习视为党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学院就是战场;二是不甘落后,勇打翻身仗,不放过一点一滴可学习的时间;三是自觉培养严格、严谨、严密的作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四是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分忧,互相帮助。

这是学员下连队当兵锻炼的照片。按照国防科委通知精神,揭发‚多重死‛,贯彻‚少而精‛,学院拟订了一个‚三段教学、四到五年‛的教改方案。三阶段的第一阶段就是用一年时间,学员下连队当兵,参加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教改因为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严重地影响了学院的教学秩序。

本年年底,国防科委下发文件,转发了7月间毛泽东主席与毛远新的第二次谈话精神以及国防科委的通知精神。毛主席说:‚阶级斗争,是你们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到农村去搞‘四清’,从干部到学员全都去,一个不能少,今年冬天或者明年春天就去,早去比晚去好,一定要去,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能算大学毕业生?‛10月初,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总政治部通知,院党委分批组织全院学员、教师、干部到农村参加为期6至10个月的‚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运动。这是参加四清的人员帮助老乡打扫院子。

暑假前夕,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毛远新谈话纪要精神,学院决定让63级500多名学员前往绥化、双城、阿城等县参加社教。这是学员前往农村人民公社锻炼的照片。

这是学院领导听取了毛远新传达的春节期间毛主席的谈话内容后,责成政治部整理成《毛主席和毛远新第一次谈话纪要》。

这是中共松花江地区社教工作总团为民分团《为民大队两条道路的斗争》小结。

9月至10月间,全国院校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军第十次院校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两次会议的都批评军事工程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只突出教学,不突出阶级斗争,对资产阶级影响抵制不力。根据军委

开展院校整风、彻底解决不突出政治问题的指示,总政治部院校整风工作组在国防科委秘书长路扬带领下,进驻学院,领导整风。整风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教学工作。这是整风简报。

从5月份开始,国家党政军领导人纷纷来到学院视察,使全院上下受到极大鼓舞。

这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学院与学院领导干部合影。

这是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刘伯承视察学院食堂的照片。

这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真视察学院的照片。

这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视察学院,与学员交谈的照片。

这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视察学院风洞实验室的照片。1965年

这是四清中,军工人劳动休息时抓紧时间读报学时事的照片。

这是参加‚四清‛运动的学员帮老乡缝被子的照片。

学院在本年10月,1965年8月,1966年2月,分三批组织11 646名学员、干部、教师分赴黑龙江省的阿城、拜泉、巴彦等地‚四清‛。对军工的学员来说,参加‚ 四清‛ 的真正意义是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经受生产劳动和艰苦生活的锻炼。

这是国防科委秘书长路扬关于军工改制问题的讲话。10月21日,中共中央(65)中发620号文件中说:‚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集体转业,不再列入军队序列。军事工程学院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1966年1月1日执行。‛12月19日,军委办公会议讨

论决定,由于组建领导班子、调整交流干部、移交武器装备、接转供给关系等需要一定时间,军事工程学院等学院改制问题推迟到1966年4月1日执行。

这是学院党委呈报给国防科委的《关于学院编制变化和部、系领导干部配备意见的报告》。

1月22日,电子工程系完成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的研制工作。国防科委所属17个研究院所技术人员来院学习后纷纷仿制,441-B遍地开花,占当时全国计算机总量的三分之一。后按国防科委指示,学院又仿制了三台送新疆大漠的20基地、甘肃酒泉戈壁的21基地、吉林西部草原的31基地。这是441—B原理样机的照片。

康鹏发明的电路使研究441-B过程中一系列技术难关被攻克,因此被视为中国计算机的重大发明。这是康鹏的发明记录。

本年年底,受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的邀请,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邓三瑞带助手王旭到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19所,与该所签约,为09工程(核潜艇工程)承担两个重要研究课题。这是邓三瑞1959年获得的学院先进分子荣誉证书。

这是学院海军工程系成立研究生班的的报告。这是学院研究生班合影。

1964年入学的研究生刘大昕入学考题信封及其获得的研究生毕业证。

从1955年到1965年,学院共招收6批50名研究生,人数虽少,却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起到了开路的作用。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指导思想是严格挑选,宁缺毋滥。有些专业有招收研究生计划,教师和设备也很好,但因考题偏难,考试成绩不好,一名未招。学院对研究生的要求很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随时注意考察,发现问题就严肃处理,毫不姑息。

除自己培养研究生外,1958年和1960年,学院还向苏联先后派出两批23名教员(大部分为助教,也有个别讲师和一、二期毕业生)到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克雷洛夫海军工程学院、古比雪夫工程学院、莫斯科装甲坦克兵学院、莫斯科化学防护学院等院校攻读副博士学位。这些人先后取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充实到学 院的师资队伍中。

1966年

1966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这是学院处以上干部转业的合影。

关于军工改制这段历史,至今为止仍然没有确切的描述。有人认为是受到林彪主持军委工作时期‚左‛倾思想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干扰,有人认为是军工分建时因改‚维护使用与研究设计兼顾‛为‚研究设计‛的培养目标使学院与部队的关系日渐疏远,也有人认为是受到了当时大部分军工性质的科研院所纷纷退出部队序列、划归国防科委这个大气候的影响……无论是什么原因,最终的结果是军工近2万军人一夜之间变成了老百姓。留给军工人的只是那泛黄的军装和军装上肩章深深的印记。

3月,为适应学院体制改变的需要,学院及时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国防科委决定,刘居英留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文峰、曹鹤荪任副院长,卓明、贺达任党委副书记。学院改变体制后,仍属国防科委领导,学院后勤供应自4月1日起由地方政府负责。

4月学院成立电子计算机系,这是学员新的系及专业科目设臵表。

这是改制后,学员编制序列和干部配备情况。这是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五〃一六通知》。这是军工参加绥化社教运动工作团与大队干部留影。8月13日,在绥化带队‚四清‛的王序卿被65级学员以其不允许早点返校参加运动为名,批斗起来。王序卿成为军工第一个挨批斗的干部。

这是军工红卫兵批斗极乐寺僧人的照片。‚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悲惨而荒谬的一笔。在林彪‚八一八‛讲话号召下,以中学生为先锋的破坏大军横扫神州,数不清的文物

古迹毁于一旦。军工八八团部分红卫兵拉起队伍到军工墙外的极乐寺也破了一次‚四旧‛,批斗寺里的僧人。

这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代表党中央接见学院三个群众组织代表时的讲话要点。文革初期,军工成立三个群众组织:红色造反团、八八团、东方红战斗队。

这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红色造反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上,军工红色造反团红卫兵代表的发言稿。

这是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红卫兵时经过军工队伍。军工红色造反团到北京参加毛主席接见,军工学员在马路两边群众队伍中第一排受命担任标兵,维护秩序,保卫车队安全。

这是文革中,刘居英遭受批斗的照片。

8月3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二次接见各地学生,宣布全国大串联。10月、11月,军工学员开始到全国各地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军工学生走遍神州大地。大串联使本来不为社会熟知的保密院校名扬天下,‚哈军工‛的名字由此传开,成为了世人对学院的简称。1967年

文革开展了一年多,一份由27个人签名的大字报树立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给江青同志提几点意见》的大字报诞生了。大字报中写道:‚……江青等同志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违背了主席的思想……为什么竟然有人提出‘决心和江青同志赴汤蹈火,向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旧文化开展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这是树立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还是树立什么个人权威?我们说,毛主席就是毛主席,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思

9月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负责安排,在京的饭费由国家财政开支。‛这个史无前例的通知发布后,学院不少学员和教师、干部、工人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串联。

想,任何其他的思想也不能代替。‛ 这张大字报,因为毛泽东的否定态度,被上纲为反革命大字报。徐卫河、周涛等6人因此被捕入狱。

这是文革中毛远新的三张大字报。已提前毕业的毛远新遵照毛泽东‚你到学校去参加运动吧‛的指示,回到了哈军工。半年后,为了总结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起草了一张大字报《我为什么参加红色造反团》。

这是《八八团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正当造反团与八八团两派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1月21日,八八团自行宣布解散。

这是文章《分歧的实质——论军工造反团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八八团解散之后,红色造反团内部分离出两个派别:拥护革委会的一派称‚山上派‛,反对革委会的一派称‚山下派‛。后山上派和山下派的斗争又演变为捍联总与炮轰派的斗争。两派斗争公开化。

这是6月两大派在黑龙江省委静坐的照片。1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炮轰派代表,要求一定要实现两派大联合。1968年

在全国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简称 ‚清队‛的背景下,学院革委会于3月下旬开始‚清队‛。‚清队‛一直延续到1969年3月,使一大批人遭受打击迫害,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后经核实,在‚清队‛中制造了‚反革命教授集团‛等多起冤案,迫害致死35人。这是关于清理阶级队伍问题(材料汇编)。

这是‚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哈军工人名单。

这是1972年为文革中迫害致死的六位教授、副

教授举行的追悼会。右一为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他还为被迫害致死的马明德教授致了悼词。

学院向国防科委呈送《关于建议将军事工程学院原海军工程系转回海军

充实加强海军技术力量的报告》,建议将军事工程学院原海军工程系人员、设备转回海军,充实与加强海军的技术力量。

曾一度休刊的工学报复刊,这是5月18日,院革命委员会同意政治委员会关于出版《工学》报的请示,决定正式出版《工学》报。1969年

3月2日,苏联派兵对我国珍宝岛进行武装挑衅,激起了我国人民最强烈的抗议。3月13日,全院师生员工举行了示威游行,强烈抗议、愤怒声讨苏联新的反华罪行,誓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神圣领土。这是刊登珍宝岛事件中国政府声明的《工学》报。

5月16日,全院师生集会,庆祝毛泽东塑像(一号楼门前)胜利落成。这是哈军工革命委员会直属第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在毛泽东塑像前合影。

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进行之时,军工大院里‚文革‛的喧嚣却已经淡下来。照片为‚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刘居英出狱后在哈军工办公楼前留影。

这是21基地441-B电子计算机机房的照片。1969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

这是关于901鱼雷快艇射击指挥仪工作情况报告。

这是441-D机器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的报告。这是关于水声通信识别机研制任务初步设想。

1965年12月,海军工程系

307教研室承担海军‚核动力潜艇水声通信识别机‛战备科研试制任务。‚文化大革命‛曾一度影响了科研任务的开展,但是该教研室教师坚持白天挨批,晚上照常到实验室加班,在1967年完成对原识别机方案的修正。1968年经过水库和出海试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后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潜艇部队。196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66)373号通知指出:当前生产建设和国防尖端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研课题必须保证按计划完成。该通知让风雨飘摇的哈军工人坚定了前进的方向,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岁月中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虽受影响,却从未间断。

这是关于学院当前战备工作几个问题的报告。12月20日国防科委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实行三结合的原则,一批院校要分建。经国防科委和各总部、军兵种协商后决定:哈军工主体内迁到长沙;航空工程系迁住西安;原子工程系迁往重庆市;舰船工程系暂留哈尔滨;风洞实验室改名风洞研究所。1970年

1月2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调整国防高等院校领导关系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央决定将哈尔滨工程学院(原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待专业调整和搬迁后,自2月15日起正式改变建制和领导关系。3月1日,国防科委派出调研组进入学院,主持学院分建和搬迁工作。

这是哈军工革委会搬迁工作简报。这是学院分建、搬迁示意图。

这是搬迁工作组照。7月1日,学院有关系部开始向长沙搬迁,从哈尔滨向长沙发出了第一列专车。至12日,共发出10列专列火车和零散车皮550个,发运物资约25 000吨。10月,进入人员搬迁阶段。至11月25日,共计搬迁了1 320户。

这是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同意哈尔滨工程学院营房交沈阳军区的批复。5月4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决定将学院营房移交给沈阳军区。每个移交物品都盖了鲜红的移交品章。

这是长沙工学院欢迎工农兵学员入校的照片。11月中旬,原哈军工副教育长张文峰被广州军区调到长沙,担任长沙工学院主要负责人。12月1日,根据军委办事组对学院的命名,经广州军区批准,启用‚长沙工学院‛公章。

这是船舶工程学院筹建处公章及印模。船舶工程学院筹建办公室成立。开始启用‚船舶工程学院筹建处‛公章。筹建办临时办公点设在哈尔滨。照片墙:

这是一面哈军工人的照片墙。哈军工纪念馆是每一位哈军工人的家,我们希望所有的校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身影。

‚聚沙成塔‛景观:

这个景观我们将其命名为聚沙成塔。在哈军工校址还是一片荒地、学院几栋大楼还在建设中,没有拔地而起的时候,陈赓院长常常拖着自己的伤腿,拄着拐棍,爬到大水塔上去看施工进度。当时,这个水塔是军工的最高点。如今我们将水塔还原在展厅里,这里面汇聚了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饱含哈军工校友感情的土壤,他们聚沙成塔,支撑起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这土壤象征着军工后裔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军工六校展板:

如今哈军工光荣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天,她孕育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种子已全面开花结果,分布在祖国各地一批继承了哈军工优良传统的军事技术院校迅速走向成熟,并发展成为知名的大学。选择介绍各单位。‚甘为人梯‛景观:

这个景观我们名命为‚甘为人梯‛,由军工的教材,即中国第一批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材与象征

哈军工教员为学员的成长成才甘为人梯的书架梯组成。书架梯由杨士莪院士捐赠。‚漫步云端‛景观之大楼: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建设起来的学院五栋大楼,如今依然岿然不动地屹立在军工大院里,看着日升日落,冬夏交叠。作为身处在军工大院中的我们,对这五栋冬暖夏凉的大楼充满了感情。‚漫步云端‛景观之历史沿革图:

了解完哈军工的历史,让我们通过历史沿革图简单的梳理一下哈军工建设、发展、分建的历史脉络。

哈军工一道门:

一座校门便是一段历史。这就是哈军工的一道门。这座校门至今还保留着。王字楼:

这栋米黄色的建筑就是当年哈军工筹建时,哈医大留给军工的四栋建筑之一的王字楼。王字楼是一处见证了哈军工办学思想、理念诞生的地方。1952年12月9日,陈赓院长就是在王字楼小礼堂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两老办院‛的办学思想。那些为哈军工的建设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老教授、老干部‛的名字,将同他们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一同铭刻在中国国防事业的史册上。文庙:

在颜色上与王字楼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文庙。文庙曾经是哈军工的图书馆。可以说文庙和军工大院里的五栋大楼一起见证了哈军工学员忘我读书、为国防现代化而读书的青春岁月。

因为保密的关系,哈军工的校门应该是全国高校中唯一没有悬挂学校校名匾额的校门了。

哈尔滨文庙是中国三大孔庙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现存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建筑等级最高、建筑规制最全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哈尔滨文庙始建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建成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现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这张照片是优秀学员王立春在军旗下照相的照片。现在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将军。哈军工非常注重对学员的激励。对于优秀的学员会向家长发喜报、给三好学员颁发证书或给予在军旗下照相的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这是工兵工程系一期优秀学员谭国玉的照片。谭国玉很小就参加了革命,是个年轻老兵,哈军工初建时被部队保送至学院读书。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谭国玉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对所补习的高中数理化课程一窍不通,多次面临被退学的危险。陈赓院长看准谭国玉是块好钢,四次找谭国玉谈话,破格允许其以试读生的身份进入工兵工程系三科学习。经过陈赓院长的鼓励,谭国玉以‚人在阵地在‛的劲头攻文化堡垒。最终在文化补习后期的测验中,考取了入学以来的第一个3分。在第四学期考试所有功课都得了5分,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4分。苏联顾问对谭国玉竖起大拇指,说:‚在谭国玉同志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战无不胜的。‛ 谭国玉后来留学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任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为我国的工程兵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毕业成绩全优的谭国玉放弃去苏联留学的机会,请求到工程兵部队参加实际工作。他接受的第一次任务是指挥部队在湍急的黄河上架桥。这项架桥任务重要而又艰险,周恩来总理曾亲临现场检查督促。水上作业所用的苏制90型艇,一驶入急流,就打转翻船。苏联专家断言不是艇的问题,而是驾驶技术问题。谭国玉则认为不是驾驶技术问题,而是黄河漂浮物太多,堵死了冷却器,致使发动机发热;螺旋桨被漂浮物越缠越紧,转不动了,致使艇身打转而倾翻。苏联专家建议调来更先进的苏制150型艇,说这种艇在世界上任何险恶的河流中都能安全行驶。谭国玉说:‚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黄河,150型艇在黄河上行驶也不行。‛两人针锋相对,形成僵局。当150型艇调来时,苏联专家硬要谭国玉驾驶,到急流中航行。谭国玉说:‚漂浮物的问题不解决,硬要我驾艇,不明明是要我去送死吗?‛苏联专家批评说:‚像你这样的人,什么任务也完不成。‛谭国玉无奈,只好驾艇驶入急流。未绕一圈,螺旋桨就转动不灵,很快就翻了。谭国玉死里逃生,耳部软骨撞断。在苏联专家束手无策时,谭国玉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使河水在发动机里面循环,实现降温;又在螺旋桨上加罩,避免漂浮物缠绕。从此,艇在急流中行动不再打转倾翻了。工程兵领导当场给谭国玉记了三等功。黄河桥不久就顺利架成。工程兵科研部的领导自豪地重复着谭国玉在同苏联专家争论时说的话:‚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黄河!‛ 这是哈军工优秀学员李慧芬(左)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的照片。她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1960年因为国防建设需要,作为好学生被抽调到哈军工电子工程系三年级插班学习。她在一、二年级的课程全没有学过、很多一道来的同学因学习跟不上而返回清华大学的情况下,坚持试读。为了把没有学过的课程补上,她没睡过一次午觉,没看过一场电影,没上过一次街。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经过努力,李慧芬的学习情况由被动转为主动,成绩节节上升,后来居上,成为班里面门门功课都是5分的优秀学员。

这是哈军工优秀学员罗培林毕业证的照片。罗培林是哈军工一期学员。到第三学期结束时,罗培林除了物理是上等(4分)外,其余课程都是优等(5分)。其专科主任冯捷动员罗培林参加物理补考,要求罗培林作为班长,又是支部书记,应该争取全优,为同志们做个高标准、严要求的榜样。从小学到大学从来都是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补考,罗培林却成了因为成绩不是优等而参加补考的人。经过一个假期的复习,罗培林参加补考考试,取得了优等(5分)的成绩。

哈军工办学十三期,培养了12139名毕业生,这是十三期学员的毕业证。

李慧芬说:‚毛主席讲,对待主要之敌是以三倍于敌的兵力去歼灭它,我对待学习上的敌人,也是用三倍于别人的力量去攻破它。‛

补考事件给罗培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自觉地树立起一个精益求精的标杆,最后他以优秀学员身份成为哈军工第一批留苏研究生。

哈军工由于课程门数多、教材难度大,要求高、进度快,学员负担普遍较重。然 而,学员在‚两老‛的表率作用和严格要求下,学习的自觉性都很高。哈军工的学员只有成绩高低之分,没有用功不用功之别。学员对时间的珍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午不休息是普遍现象,周末和节假日都被学生当作难得的学习机会。学院的领导不是担心学员不用功,而是担心学员身体搞垮;不是督促学员好好学习,而是督促学员好好休息。有时候系领导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每到课外活动时间就把学员统统赶出教室。有的学员从入学到毕业,不知道斯大林公园在哪里,不知道太阳岛是什么样。哈军工的学员们说:‚在困难面前,或者战而胜之,或者举手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而革命者是从不向困难低头的。‛

丹心铸剑——哈军工人才及科研成果展

现在您随我步入的是丹心铸剑,哈军工人才及科研成果展厅。哈军工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两大任务,一是积极开展教学,为军队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是大力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哈军工培养出了一大批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级军事科学技术人才,诞生了诸多科研上的‚共和国第一‛。

走进院士云集、将星璀璨展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军工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创建哈军工的15位开国将军。他们15位为哈军工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柜中展示的是15位将军的名章、授衔令(或任命令)。

我们回身看到的三面墙所展示的从哈军工走出的39位院士的照片和手迹。院士们在手迹中所表达的思想,既是他们人生经历和科研工作中的感悟与收获,也是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一代的要求、希望和警示。展柜中展示的是院士们发表的论文稿,生活学习用品。

请跟随我往这边走。

哈军工是一所和将军有着深厚渊源的学校,学院创建伊始就汇聚了一批为新中国的创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僵局们,发展时期也得到了十大元帅中9位元帅的厚爱和关怀,这份与将军难分难解的渊源一直延续到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现在您看到的是哈军工培养出来的将军。这其中还有一位越南留学生,成长为越南的中将。(见中将最后一位)

梁守槃院士写的是‚要广泛征求意见,但不要哗众取宠。‛文圣常院士写的是‚人文素养是科学探索的重要基础‛。任新民院士写的是‚科技人员判断问题,应该做到,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上‛。杨士莪院士在的是‚只有善于团结周围同志,不忌讳暴露个人的无知,不掩饰工作中难以避免的差错的人,才能在工程技术工作中作出实际的贡献。‛

看到将星闪耀,我们会不自觉的想探求这些将星诞生的过程。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学院在培养军事技术工程师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这样一所肩负培养军事工程师的大学里,却诞生了近200位将军,这似乎不只是基于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自然天成的结果,必定是得益于学校优秀而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得益积淀深厚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我们转过身,在这边红旗的造型上陈列的是哈军工培养出来的领导干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怀着一颗忠诚为民的心,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在建馆的同时,学校还开发了一套哈军工学员名录查询系统,无论是哈军工学员还是他们后人,都能在这套系统里找到他们的名字。今后,我们还会陆续完善这套系统,将哈军工的教员、干部等其他哈军工人的名录不断补齐。每一位在哈军工生活、学习过的人都将在哈军工纪念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臵。

您现在走进的是哈军工科技成果展厅。战火催生的哈军工,从诞生伊始就肩负着强国安邦的使命。纵观当代中国最新的国防科技成果,从‚东风113‛到歼-10战机,从水翼艇到辽宁号,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到载人航天的神舟试验飞船,从第一台机载计算机到银河巨型计算机,从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到第三代主战坦克,从禁止化学武器到和平利用原子能,无不渗透着哈军工人的心血。

您现在看到的是哈军工风洞的几组照片。风洞实验被誉为现代飞机、导弹、火箭等研制定型和生产的‚绿色通道‛。哈军工风洞群的建设是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教授会立足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实际作的大胆实践。在无经验可循、技术人员缺乏、资金物资保障有限的条件下,历时近10年,建成了从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整体配套的8座风洞,形成了当时国内第一个大型风洞群。哈军工风洞群为我国航空工业现代化、为中国新型飞机研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是我国最早的低速风洞的照片。

这是我国第一座吹气式超音速风洞的照片。

这是关于试制‚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决定。‚东风113‛是1958年10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研制的战斗机,其性能号称‚双二五‛,即飞行速度2.5倍声速,飞行升限25 000米。这样高性能的歼击机,当时连美、苏两个航空大国都还没有。为此,哈军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由于当时的工业水平等条件尚不具备,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成功。‚东风113‛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任务不仅促进了哈军工及其他航空单位的科研工作,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机载火控电子计算机等一批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而且为六院(航空研究院)的成立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参加‚东风113‛设计的相当一部分哈军工学员也分配到六院,他们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最早的创业者,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一批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里程碑式的各型飞机。

这是我们模拟的‚歼-7E‛试验飞机在风洞进行吹风试验。‚歼-7E‛被人们誉为米格-21系列中性能最好的飞机。

这是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歼-10‛的侧剖模型。哈军工三期学员宋文骢是歼-10的总设计师。2005年歼-10正式装备部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建制、系统地形成了战斗力。1998年6月,歼-10上天,这是我国航空事业里程碑式的跨越。

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哈军工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从用于船模试验的水池到今天的辽宁号,哈军工人在这片蔚蓝色的国土上劈波斩浪,从未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

这是水翼艇、气垫船、小型潜艇的船模水池试验的照片。

这是我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试验船模。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顾懋祥教授是该艇的主要研制者。

这是我国第一艘气垫船‚33号艇‛的模型。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恽良是33号艇的主要研制者。1959年7月12日,该艇在旅顺基地进行长航试验取得成功,并成功抢滩登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气垫船在海上长航试验成功的国家。

这是我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032‛的模型。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邓三瑞是该艇的总设计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己设计制造的潜艇。邓三瑞是我国第一位常规潜艇总设计师。

这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模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即开始了航母的预研工作。2004年8月,中央军委即开始航母的立项,工程名为‚048工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十三期学员高学敏曾任‚048工程‛建设指挥部政委。哈军工人参与了航母工程的预研立项、论证、改造、设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宏观管理,再到工程审图,哈军工人都是048的骨干力量。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交付海军。

请跟随我往这边走。

上世纪50年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国际形势极为严峻,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哈军工对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

让我们一起来简单追

溯一下哈军工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关系:

溯源一:我国航天事业的誓师会

我国航天事业史上有一次意义非凡的聚会:1955年的哈尔滨,陈赓为钱学森举行小型欢迎晚宴。陈赓和钱学森就我国研制火箭交谈了很久。陈赓表态,为了搞中国自己的火箭,哈军工要人出人,要物出物。1956年,五院成立,哈军工先后抽调一批骨干教师赴五院,成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开山元勋。1957年,哈军工还把从德国订购的跨音速风洞让给五院使用,在物质设备上大力支持五院的导弹研究工作。

溯源二:研制我国火箭建议的提出

1955年11月初,哈军工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三位教员给国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研制我国火箭的建议。次年元月,哈军工三位教员的建议书已经摆在了彭德怀的办公桌上,引起了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份建议书表达了以陈赓为首的哈军工人准备把导弹科研项目推上马的坚定决心。

溯源三: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在哈军工的会面

1955年11月25日,旅美科学家钱学森第一次来到军工大院。他参观火箭教授会时,固体火箭点火试车试验引起了钱学森极大的兴趣,他与教授会副主任任新民就固体火箭燃料配方问题交流起来。多年后,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回想起在哈军工21号教学大楼里的会面,仍感慨万千。

撑,哈军工人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导弹发射靶场。这是从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一块神秘地方,人们也叫它‚东风‛。哈军工学员是东风基地的第一代拓荒者,一期学员彭凤绍等40余人,二期学员李如璋等100多人,成为20世纪60年代东风基地最早的一批技术干部。东风基地有个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的纪念碑下安葬着590名逝者的遗体或骨灰。哈军工毕业的优秀科技专家胡文全、莫仓圻、刘德普等人就安葬在这里。他们静静地去了,埋在茫茫戈壁。

请往这边看。位于青海高原大草原金银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地方。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第一批学员还没有毕业,因国家急需,全部提前毕业,分配到九院。当不少人因为条件的艰苦陆续离开了这片草原的时候,只有哈军工人坚守住了这块阵地,成为中国核事业的中坚力量。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有一个被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命名为‚马兰‛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即21基地。1963年,刚组建不久的21基地急需科研人员,哈军工原子工程系核爆炸杀伤因素测试分析专业38名学员提前毕业,被分配到21基地研究所。在这里,哈军工学员就占

溯源四: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人才库

1959年,哈军工在‚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办学方略指引下,新建了导弹、原子、电子、计算机等‚尖端‛系及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起步准备好了人才库。哈军工前三期毕业生中有29%分配到五院,第四到第八期毕业生中有63%分配到五院、六院(航空研究院)、九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十院(雷达电子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五院到十院,从东风基地到马兰基地,哈军工人成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先行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了三分之一。他们成为21基地最重要的一支科研骨干力量。

这是我国第一次核武器试验主控室场景的还原。哈军工人韩云梯是我国第一次核武器实验主控室里的起爆手。大家可以操作一下,实景感受当年韩云梯起爆的过程。

下面请跟我往这边走。

哈军工纪念馆建设工作历时2年零4个月,期间,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得到了继承哈军工各地校友会、校友、家属子弟们及继承了军工血脉的各单位的倾力支持。这些照片记录了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载人航天技术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神舟号‛从无人飞行到飞天梦圆直至舱外活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里面同样凝聚了哈军工人的一份心血。哈军工的九期学员谢名苞曾任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他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初期论证、组织工作,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四次无人飞行实验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具体组织领导者之一。从‚神舟‛六号飞船开始,哈军工学员林树担起了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的大任。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的哈军工二期学员张建启后在‚神七‛发射中任副总指挥。这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照片。‚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哈军工教员任新民是长征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哈军工还有一大批教员、学员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兵器研制和地空导弹部队建设,为推进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而奋斗着。

第三篇:观有感

观<田禹治>有感 1010409班

101040916

赵丹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上网查了一些和此电影相关的一些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消息.话说影片《田禹治》是根据古典英雄小说《田禹治传》改编而成的,而《田禹治传》在韩国的影响力仅次于《洪吉东传》。小说《田禹治传》中的田禹治是专门帮助穷苦百姓,惩罚贪官污吏的英雄。而于洪吉童不同的是,田禹治不仅仅是默默的帮助百姓,而且还会想尽办法惩罚恶人,他用的办法就是道术。与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不同,他有一种骨子里的叛逆。导演崔东勋说,田禹治虽然是英雄,但他的标签页可以打上是反社会的,因此他的个性是很有魅力的。崔东勋导演把这样一个特殊的英雄,从500年前的朝鲜时代穿越到了2009年的现代社会,把韩国古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在21世纪的背景下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富有魅力的英雄形象。之前很多影视作品中大家看了很多关于洪吉童、一枝梅等的作品,今天大家可以看一次从未看过的田禹治的英雄形象。

比起韩国这部影片,难免会让我们想到一些相似的电影,比如说国外的<哈利波特>,<蜘蛛侠>等等,都是一些英雄挽救人民的故事,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很符合大众的心理,也就是大家都很喜欢看这种类似的影片,而<田禹治>与其它不同的是,这部片子运用了一种道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拿我们国家的文化来看这部电影,不由让我想到在古代社会,百姓都很崇尚迷信,也有道观之说.但是此影片不只是很简单的道术,而是将功夫和道术运用在了一起,又吸引了那些喜欢看武打片的观众.对我来说,其实我觉得这部影片我也比较喜欢期中穿插的一小段的爱情故事,很多的人相信人有轮回这一说发,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电影看多了,难免会把自己有点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了,再说我们毕竟是佛教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就算是国家现在再怎么的说要相信科学之类的,难免也会有点小小的迷信.最近我也看了一部韩国的电视剧,叫做<屋塔房王世子>里面讲的也是一部经历穿越的爱情故事,收视率比较的高,我想韩国人是不是也比较喜欢这一类的剧情呢?

当人们看多了古代片,也看多了现代片,穿越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流行的吧,大众喜欢的就是最好了.接着我就具体讲讲影片吧.田禹治则有“道术”,以治心为基础的道术可以说装载着东洋固有的哲学,这是一个很神奇的题材,也很符合韩国人的情节,就像是在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把刀变成花、采云飞翔、遁甲术的运用等,在韩国,大家至少会知道个一二。影片《田禹治》中的道士们表演的就是土生土长的道术。他们灵活地运用遁甲术或复制术、穿越时空的移动术、自由隐藏的隐身术、可以看千里之外的千里眼、可以知道对方心事的读心术等,这些各种神奇的道术中还融入了东方武术等。这样的一个独特素材,很是吸引观众的.但是这部影片在特效上和好莱坞的大片是不能比较的,毕竟没有好莱坞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但如果可以将故事很好的好和特效相结合,不让特效面喧宾夺主也是很好的,我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但是像这种穿越的剧情却是很让我喜欢的.《田禹治》在剧情上峰回路转,特效场面的配合又是井井有条,只要剧情能够过硬,特效的有些疲软也是可以原谅的。中国导演应该要学习这一类影片,别国导演的长处和优点也是值得借鉴的,好莱坞并非完全是一家独大,只要本国导演能够拍出精彩纷呈的电影,相信本国观众更乐意去影院捧场自己国人拍的电影.最后,如果由这部电影我反过来思考一下我们国家的电影事业,其实我们国家也是比较喜欢观看这类英雄拯救世界的这类电影,但是我国出的几乎就是没有,要么就是古代英雄那种很长很长的电视剧,看久了难免让人乏味,要么出的那些电影就是感情片,我们国家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英雄,比如说什么黄飞鸿啊,李小龙之类的,其实我们自己国家可以好好运用这些人物,然后写一部好的剧本,拍一部好的电影,让世人大吃一惊,改变那种,我们去电影院都不愿意看中国拍摄的电影这种现状.就想韩国这部电影一样,我们或许没有多的资金,也没有好的技术,我们却可以有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想法去弥补那些没有的.对于民众来说,一个好剧本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我们可以放开思想,把大家关心的,喜欢的,全部都融入进去,最好是有那种能体现国家特色的,更能吸引到本民族和国外的喜爱.最后,我想说《田禹治》特效做的不错,演员也还行,帅哥“悟空”降妖除魔,穿越搞笑与林秀晶林妹妹谈情说爱,够娱乐。手机远程念咒,搞笑细节创意,分身降妖,特效似曾相识却又很惊喜。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优加娱乐作品.我比较喜欢.

第四篇:观2012有感

科技之光——观 科技之光——观《2012》有感 之光—— 》
最近有关世界末日的言论甚嚣尘上,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开开玩笑而已。虽然科学早已 揭示地球会在很久的以后的未来毁灭,而且已经有地球人已经开始为为广大的人类寻找新的 家园了,但是毁灭毕竟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情。但是自从《2012》这部电影上映以后,世界 末日似乎被提上了日程,人们每当听说哪个地方发生地震,就自然而然的想起《2012》,好 像也是为了顺应这个潮流,有关地震的报道也是出奇地多,而且几乎每次都被置顶。但是,对我而言,世界末日还是很遥远的,虽然最近在一些门户网站上有笑言温家宝出 售诺亚方舟船票的事,但是我还没有为遥远的将来沟渠船票的打算。《2012》 在 这部电影中,我更关注的是电影中那个最终逃过劫难杰克·杰克逊一家。他们命运的发展起落才是我心中 的真正所向。在影片的开头,艾俊咸斯利发现太阳活动导致地球的内部发生了变化,既而可能威胁到 地壳的安全,给我们展现出地下炎热的世界,也为后来的滔天巨变埋下伏笔。后来,杰克·杰 克逊带着两个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这个 地区也成为了禁区。在黄石公园度假期间,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 了查理。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 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 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最终 却知道了查理的预言所言不虚。故事继续发展,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了地缝开裂的诡异 事件,甚至有一次女主角,也就是杰克逊的前妻竟然在超市亲历地裂的景象。这么多 的事件都只是在为铺天盖地的特效场面做铺垫,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步步逼近。心情也越来越紧张起来。这是一部灾难片,也是一部科幻片,它所展现的灾难毁灭场景,遍寻影史也罕有匹敌。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有幸借助高超无比的计算机技术,看到了世界末日发生之时的 震撼之景,崩裂的大地,深陷的地面,滔天的巨浪,火热的熔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过之后心情也是随着电影情节的起伏而跌宕着,每每看到主人公死里逃生,顿时松了一口 气。虽然知道,这部电影绝对不会脱了好莱坞的俗套,男主角定然会活到最后,可是还是很 揪心。正所谓,看三国掉眼泪——瞎操心了。不过,这也正是科幻电影魅力独特之处。人们 的非凡想象力,从一开始就赋予

了科幻电影以绵延不断的长久生命力,一路走来经过了 100 多年。这一百多年里,许多科幻精品横空出世重写电影历史,推动着这个独特的片种不断的 创新发展,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电影是梦的话,科幻电影可以说是最瑰丽 的一个。而 2012 又是科幻电影中的奇葩。电影是影像的艺术,所以绝佳的创意必须有足够强硬的技术支持才能展现给观众。这也 是绝大多数经典的科幻电影作品出自好莱坞的原因。由于技术所限,早期的科幻电影多显得 粗糙,特技效果让人不敢恭维,没有多少留给人们铭记的经典。但是正是这些早期电影人的 不断探索,让今日之科幻电影有了如此迷人的风采。科幻电影是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最喜欢的电影类型,出名的不出名的都在我的前后搜刮下 看得差不多了,可观看《2012》时无比兴奋的心情却是从来没有的。电影导演罗兰.埃默 里赫深谙如何控制影片的节奏,使得故事的发展一直张驰有度。有受雇于政府的内敛深沉的 科学家; 有权力欲膨胀、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白宫官员; 有自私自利、令人厌恶的俄国富翁,还有他的两个混蛋儿子;还有查理,他是一个行为怪异的电台播音员,对玛雅人的“2012” 预言非常痴迷。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给电影平添生气。既然是灾难片,最激动人心的自然是灾难发生时的场景。当崩倒的大楼将要撞上杰克逊

他们的飞机时,我的心真是紧的要缩成一个团了。而火山爆发之时,绚丽的光环,飞起的沙 石又带着一个诡异而令人恐惧的美感。在这样紧急的时刻,我却在欣赏风景,不知这是不是 影片导演想要看见的事呢? 但是,是不是只要有强大的电脑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电脑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好像已经没有无法展现在荧幕上的光影了,科技带给了人们无穷的希 望,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在另一个方面,科幻电影最核心的部分――创意,越来越显出颓势 了。放眼望去,现在在荧幕上大行其道全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英雄,任何一部科 幻影片只要花大价钱好像都可以用特效堆砌的光怪陆离。而像以前的科幻带给我们痴迷般的 心醉,却越来越少不知去何处追寻了。所幸的是,《2012》无论在画面上还是剧本创意下,都算是当今科幻电影中的翘楚,年 初看了这一部电影,也算是得了今年科幻之旅的好彩头。不知当地球最终毁灭的时候,所展 示出的景象是不是会像电影里那样呢?不过,希望这部电影不要一语成谶。地球上的人们是 该早点准备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希望它不是慌乱的逃命,而是有条不紊的

第五篇:观 有感

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

在一次留学生中,主人公遇到了教授的刁难。他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多么尴尬,在思维敏捷的情况下,他凭着他那爱国情怀使教授向他脱帽致敬,自己依靠自己聪明才智及爱国情怀感动教授。

观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使我心潮澎湃情思横溢,热爱祖国情怀油然而发、观看后受到感染、熏陶爱国,爱我祖国的种子播入我心田。

其中一位教授的话使我震撼: “你是来自台湾中国的,还是来自北京中国的?”

而学生愤怒却不失冷静的说道: “教授先生,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可见这位教授是多么的刁钻、古怪啊!学生回答的明显有些偏激!及时这些个问题已经被解决,可是未必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此可见,以前中国被欺凌的历史存在西方国家深深的脑海里!为什么詹天佑在国外功臣名就之际,却选择在国内艰难局面回归祖国?为什么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之物,却奔向祖国?为什么钱学森夫妇在经过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回归祖国怀抱的坚强意志?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

举一个例子说吧!一个中国人去印度旅游,印度人看见中国人第一反应认为他是日本人,第二反应是韩国人,第三反应才是中国人。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当时一个中国刚一解放,无地位,要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来保护我们的国家。也许你会说我们还小没有能力去保护中国,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好好学习为国家争光。

看完话剧后我总结出了一句话: “因为‐‐祖国在我心中!”

下载观哈军工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哈军工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暖有感

    观《暖》有感 有幸在选修课上看了由莫言写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故事讲诉了一个大学留校的农村人十年后回乡看望老家的桥,老家的雨和家乡的人以及深怀愧疚的......

    观《北伐战争》有感

    观《北伐战争》有感 信息五班 万强 北伐战争开启了中国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篇章,观看这段历史,总能使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以我的拙见进行浅显的总结并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

    观铁军有感

    观铁军有感20XX年X月26日,教员组织大家去XXX中队观看铁军训练。说实话,在基层中队当兵锻炼时,每每都会听到战士们议论说某某人素质好,某某是打铁出来的。那是我就在想打铁究竟是......

    观《信仰》有感

    坚守信仰,践行对党的忠诚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最近收看了央视综合频道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

    观《地道战》有感

    观《地道战》有感 龚** 在繁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中,存在着一颗发光点,它就是《地道战》。《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

    观南京大屠杀有感

    观南京大屠杀有感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师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

    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

    观辛亥革命有感范文合集

    观辛亥革命有感 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也抹不去历史在我们心中划过的痕迹。一百年过去了,辛亥革命也离我们远去了,但是辛亥精神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 闲暇之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