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实施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报告
课题负责人何冬玲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它无论对中小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一信息化社会。网络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引人入胜的互动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娱乐需要和社会化要求。网络文化对于喜欢追星捧月、个性张扬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具有诸多“挡不住的诱惑”。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因迷恋于网上游戏而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因热衷于网上聊天,结果错交网友;有的因沉醉于上网,不可自拔„„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中学生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大开眼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对电脑游戏的过度迷恋,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电脑特有的独享空间,使孩子的人际关系趋于淡化;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将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导致他们社会化的失败;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那么,如何带领中学生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4、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教育手段,融入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大大加快了教育发展的步伐。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低效与无效状态也令人倍感焦虑,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兴起,呆板单一的德育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德育教育的落实发展。目前,国内外对有关本课题的研究都处于一种探索过程中,也总结出一些零零星星的经验,但都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效的理论。因此这些都有让我们觉得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促进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发展。使品德形成教育真正信息化。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德育过程与结果结合、注重学生实际与主观结合、注重激励与约束结合、注重自评与他评结合。
3、通过对学生品德的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德育品质能内化成自觉的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4、通过实验研究、锻炼,提高教师教育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形成全面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5、依据体系,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并起到督导、发展、提升作用,优化德育水平。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1)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级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管理体系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
(2)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
(3)健全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及评价。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良好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1)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教材,开创现代化教学与品德形成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
(2)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系列化班队活动
(3)开展教师与学生“网上对话”,互动交流。
(4)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与班级活动。
(5)构建家校网络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平台。
(6)“网络化管理”成为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
4、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5、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
6、开通“家校通”,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的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
7、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
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制度,完成网络德育体系
(三)主要观点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4、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5、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
6、开通“家校通”,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的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
7、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
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制度,完成网络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体系。
(四)创新之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学生上网,不但可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还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对学习、探索科技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创新人才,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
2、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教育模式
4、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德育的研究现状;
2、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和教师的反馈信息。
3、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的新的突破口,以便有效的调控研究活动的进程。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经验论文,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素质,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
(三)技术路线
1、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
①通过互联网下载有关学习以及德育方面的资料。
②通过心理老师进行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③通过网络技术人员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加载、管理。
2、通过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平台进行网上调查
①利用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②根据所提交的问卷进行筛选,收集有用问卷。
③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方案。
3、利用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进行德育宣传工作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课题申请和初步实施阶段
①讨论课题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填报审批书;
②撰写实施方案;
③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安排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内容、目标、要求,形成共识,分工协作。
④建立学校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络资源库,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⑤建好校园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网站,提高教师网络素养
2.第二阶段:深化研究和实验阶段
①对前期的实施活动进行初步总结,并继续深化研究和实验;
②开展网络交流活动、典型班会活动、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
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⑤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
3.第三阶段:深化研究和结题价段
①总结中期各项实施活动,继续深化研究和实验;
②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指导研究
③对典型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和总结;
④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数据,并对学生进行检测、考评;
⑤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教育评价体系 ⑥课题组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各项工作。
四、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优质课 《亲子之间》 省二等奖何冬玲
课件 《亲子之间》 省一等奖何冬玲
论文 《打造新时代的优秀班集体》 市一等奖 何冬玲
论文 《品德教育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运用》 省二等奖陈如松
论文 《情感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市一等奖彭勇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教基厅[2004]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2、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倩苇《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5、《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吴华军
6、《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势特征比较》徐红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8、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9、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10、黄南珊《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德育必须抓好“三个相结合”》
11、荆茂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班主任》2006年第1期。
12、陈吉君《基于网络的四种德育新模式》,《班主任》2006年第2期。
13、石怀湘、张志勇、羊自力《优化网络育德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师资建设》2005年第4期。
14、罗明乾《网络时代的中学生道德教育》,《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何冬玲,现年四十岁,政史专业,本科文凭,中教高级,江西省首批中小学政治学科带头人,第三届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专家、萍乡市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多次荣获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十佳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她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研究,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近二十年从事初中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现正担任教研室主任,兼班主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充裕的时间保障。
课题组主要成员是陈如松、彭勇、肖洁和周禧等老师。陈如松校长,现年四十七岁,生物专业,本科毕业,中教高级,曾主持或参与过省级课题三个。陈校长是个极富改革和创新精神、做事有魄力的好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我校被评为省德育示范学校,并荣获了省、市级多项荣誉。政教主任彭勇,现年三十六岁,语文专业,本科毕业,中教高级,全面主管我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肖洁老师,现年三十二岁,语文专业,本科文凭,中教一级,是责任心很强并且经验丰富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周禧老师,现年二十七岁,英语专业,本科文凭,中教一级,是富有朝气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班主任。他们三人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都参与过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教研能力强,都曾参加过省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市教研室的教学、教研活动。这些成员工作在教学一线,素质高,进取心强,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充足时间保障。
课题组其他成员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政治或语文老师,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有关活动,并积累素材。
课题顾问组:
组长:肖钊奎(市电教馆馆长)
成员:林勇(市电教馆课题办负责人)、沈萍生副校长,刘忠胜主任。
他们有效指导和密切配合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设备,每个老师都配发了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白板,这就为老师随时利用信息技术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2、我校每周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使每位老师都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开展德育工作,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题研究。
3、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在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共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4、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了省、市、校级的多项课题研究,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方法论和技术基
础。
5、我校有一个较大的图书室,里面藏有大量的教师用书以及学生用书,为师生查找资料和扩充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6、我校是省德育示范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校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资金,同时适当减少了课题组成员的课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
七、预期研究成果
第二篇: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分析
《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分析
徐庄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为响应县教科所“小课题研究”,我校申请了《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为了把此项工作开展好,我们结合小学现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课题实验方案,并于2011年3月启动了“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现已进行了两个多月时间。在此期间,我校课题组进一步学习了上级精神,仔细推敲和修改课题方案,不断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对照实验方案,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汇报。
为了把申报的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保质保量,实事求时地完成好课题的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有效地推动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进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在课题研究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积极行动,申请研究课题
上学期末,我们按照教育局关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要求,我们首先成立了课题实验研究领导组织,召开了由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立项申报研讨会。会上,我们重新学习了会议讲话,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目标,重新审视了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产生的困惑,结合县参考课题,确定了2个适合我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验课题,并进行了申请立项。立项后,召开了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会。会后,积极组织校教研能力比较强的领导、教师,研究撰写了课题实验方案。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全员动员,提高认识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我们利用学期初教材研究契机,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学习宣传动员,使他们明白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课题研究对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效益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动员,提高了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调动了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三、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能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同时每个课题组又成立了研究小组。由课题具体负责人任组长,参与研究的实验教师任成员,具体负责每个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确,组织协调到位,保证了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赵金福校长 负责整体工作的部署、调控,同时负责《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田思献、欧金川、王景申、冯瑞强、李秋萍、李朝霞、宋秀伟、邹丽燕、孙焕芝、徐丽敏、隋玉婷、王蕊
四、适时召开课题实验研究研讨会
课题研究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来说是件神秘的事。我们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还很有限,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对有些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以及学校的领导来说还是空白。所以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学校在学期初,召开了由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参加的“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会议上,重新学习了局长讲话精神,总结了前期课题申请立项及方案制定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课题组负责人及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有效教学”科研知识培训。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使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明确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了具体操作的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在前期工作的准备就绪后,本学期初,我校全面启动了《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
1、结合校本教研,做好“有效语言”理论的学习、辅导。
我们在抓校本培训的同时,重点抓课题研究理论培训工作。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将“有效语言”理论,作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结合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副校长进行“有效语言”理论专题辅导讲座,让教师对“有效语言”的理论的提出,研究的策略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较好的实施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抓好课题组课题研讨活动。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了我校的《指导意见》,并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课题组定期开展研讨会,进行小组成员的理论培训,对本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分析,解决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小组内下步实验工作的打算等。通过小组的集中研讨的形式,让每位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操作途径和方法,并能结合自己研究的学科进行具体实验研究活动,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开展“有效语言”汇报课活动
为了使全体教师不断增强对“有效语言”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校内汇报课活动,共有11位教师分学科作课,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参加
听课,课后进行了单独的交流、反馈,进行了关键性的评析,及时纠正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4、认真上好实验课,记好实验记录。
我们认为在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以后,如何才能使教师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呢?我们采用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开展子课题实验研究活动。课后,要认真记录好实验活动情况,对实验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总结实验经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5、加强过程性管理,规范实验工作进程。
实验组负责人,经常深入课题小组,与实验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实验的方法,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用理论来指导实验研究工作。深入到课堂,听实验教师的实验课,帮助修订教学设计,检查实验过程性材料,规范了课题实验工作的进程。
六、真抓实干,初见成效
自课题研究开始至今,由于领导的重视,课题负责人管理到位,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顺利开展起来。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了领导带头,责任到人,环节到位;注重组织协调,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注重阶段检查与总结,培训与指导。使我校课题实验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七、存在的问题
1、由于各课题组课题实验刚刚实施,加上教师经验的缺乏,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如: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时有脱离现象,如何开展课题实验教学活动,并真正发挥实效,从而达到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必须性,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解决。照本宣读、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小部分教师身上依然存在;一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依然停留在以“教参为本”的层面,缺乏课改的意识,与课题研究脱节的现象还很严重。
2、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实验进程缓慢,效果不太好。
3、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操作不够热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没有摆正课题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因此,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在我校还普遍存在,许多人把搞科研当成次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不强。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校本培训为突破口,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过程性管理,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不断探求我校的科研工作的管理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把学校科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篇:课题实施计划
课题编号:LPSKY0203112
课题名称:六盘水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单位:盘县英武乡沙姑学校
课题负责人:胡 兴
文稿内容:课题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并满足留守儿童情感、动机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充满自信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重点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具体表现。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解决对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从而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发展积累一些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符合留守儿童情况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并获得一些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留守儿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灵活,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令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的改观。通过研究使教师在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迈进。
四、实验途径
1、利用校园连锁和家庭配对模式,使教师能方便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以便在研究对象中有一个参考对比。
3、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便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4、针对留守儿童在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请心理专家提出评价和建议。
5、通过开放的课堂教学培养留守儿童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开发学留守儿童的潜能,学会自学。
6、课题组不定期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并到他们家里去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到六盘水市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五、实验方法
①教育实验法:不断地反思、分析、修订、调整研究的实施方案,做好研究过程中实验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资料的积累等工作,严格按照教育实验要求规范研究过程,如期实现研究目标。
②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按既定的研究目标设计和实施各种研究活动,及时进行工作反思,不断进行验证、修正,确保实验研究工作更加切合实际。
③调查法:采用谈话法、问卷法、访谈法、检测法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查,并有计划、有目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为研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④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差异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对比评价的评价方法,记录其发展的轨道。
⑤经验总结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要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定期集中在课题组内交流。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学生心理问题,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及时分析、概括研究、归纳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成果。
六、阶段安排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
2、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完成对调查材料的分析论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转变策略。
3、研究实施的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现象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给予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关心与关注,采用交流谈心、家访、关爱等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观察和记录实施效果。
4、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结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第四篇:2014课题实施计划
2013-2014学下学期《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总课题组提出的学期计划和总体目标,依据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推进实验研究,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如何培养一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班主任队伍;学校该以怎样的策略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仍然是本学期课题实施的重点。
三、课题实施的具体目标
1.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察言观色,明察秋毫就更为重要。
2.对于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信息要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3.教师要有面对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及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善于抓住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善于规划学生心理发展的未来,并能预料教育措施的后果。
5.实验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四、具体步骤
1.上好每月一节的心理教育课,以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的能力;
2.每一位实验教师对学生要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咨询,以提高自
身心理咨询能力;
3.通过家访和座谈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以提升自身的辅导能力;
5.学期末要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发展评估的能力;
6、学校课题组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网络培训,网络会议(例会),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四、活动安排
3月份:
1、制定课题学期计划
2、召开网络会议,推进课题实验工作
3、月末每位实验教师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4、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4月份:
1、进行网络培训
2、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3、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5月份:
1、结合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2、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3、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6月份:
1、实验工作经验与反思
2、心理辅导课展示
3、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评估
7月份:档案归档整理。
第五篇:课题实施计划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项目编号 2016 SJ2016-007
重庆市社区教育科研课题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 施 计 划
重庆市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实行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的转型,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结合笔者所在的双河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实践研究,从而提出在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社区教育的快速推进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尤其在许多乡镇成人教育中心面临困境的时候,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成为不二的选择。从新的教育规划和大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确实在稳步有序地推进。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如何转型及转型后的中心功能、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四、课题组织及分工
1、课题研究小组
(1)组长
龙小军(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支部书记,一级教师)
(2)主研
姜申建(荣昌区教育委员会职成教科干部,高级教师)唐富亮(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务主任,一级教师)
廖彬(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总务主任,一级教师)
田怀坤(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黄礼洪(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刘芳(荣昌区双河中心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曾秀全(荣昌区双河片区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罗守奎(荣昌区昌元街道螺罐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完成时限:2016年6月15日之前。
物化成果:确定的研究课题为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完成人员:龙小军。
3、申报立项
阶段任务:按照2016年市级社区教育科研课题要求申报本课题。完成时限:2016年6月20日之前。
物化成果:重庆市2016年社区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申请书》及活页论证资料。
完成人员:唐富亮。
4、立项批准
2016年11月3日,重庆市荣昌区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龙小军申报的《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立项为一般课题(渝教职成发[2016]56号)。
5、撰写报告
阶段任务: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完成时限:2016年11月15日之前。
物化成果:《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完成人员:龙小军、唐富亮。
6、课题开题
阶段任务:完成本课题的现场开题任务。完成时限:2016年11月18日之前。
阶段成果:吸收了课题组领导和专家的论证意见建议而修改过的更
“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 实施计划
阶段成果:已经回收的《社区居民培训需求的现状问卷》。完成人员:龙小军、姜申建、唐富亮、廖彬、田怀坤、黄礼洪、刘芳、曾秀全、罗守奎。
(3)专题研讨
阶段任务:召开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现状调查分析会议。完成时限:2017年2月28日之前。
物化成果: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发展现状分析会综述。责任人员:龙小军、姜申建、唐富亮、廖彬、田怀坤、黄礼洪、刘芳、曾秀全、罗守奎。
2、相关理论研究及社区教育培训(2016.3—2017.11)
阶段任务:探讨、实施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的策略、途径与方法。
完成时限:2017年11月30日之前。
阶段成果:乡镇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的策略、途径与方法的系列社区培训及专题论文。
完成人员:龙小军、姜申建、唐富亮、廖彬、田怀坤、黄礼洪、刘芳、曾秀全、罗守奎。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7年12月)
1、整理本课题研究全程的所有成果
阶段任务:整理本课题研究全程的所有成果。完成时限:2017年12月15日之前。
阶段成果:本课题研究的专题研究论文及其他纸质和音像类物化成果。(包括各项社区教育训的实况录像资料、专题学习资料、研讨会资料和培训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