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0章 企业社会工作职业生涯服务与手法
第十部分 企业社会工作职业生涯服务与手法
教学内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系,企业社会工作之员工职业生涯服务手法。
教学要求:了解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理解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系;掌握企业社会工作之员工职业生涯服务手法。
教学重难点:企业社会工作之员工职业生涯服务手法
1、职业生涯含义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
3、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引导员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建立员工的人生目标或职业目标,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缺点与局限,引导员工深刻了解组织的目标,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如何进行组织中的员工生涯服务
员工职业生涯策划包括四大要点:帮助员工认识职业环境,帮助员工认识自我,设计多重职业生涯路线,提供咨询帮助
5、员工福利方案:单位根据自身实际为员工所设立的各种职业福利项目的组合,是对单位员工福利状况的综合描述,也是员工福利执行的依据。包括待遇水平、享受条件、实施时限等。
6、员工福利方案设计原则
为单位的战略服务原则:促进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绩效
激励性原则:产生满意感、责任感、工作热情,针对职工具体情况满足职工个性化需求 适度原则:与国家政策、行业水平、单位实际状况、员工实际需求相一致
7、员工福利方案设计步骤
a了解本单位所属社会组织的系统运行规则
b分析和界定单位的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
c调查遴选员工合理需求,提出相应的满足措施
d单位专业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设计福利方案
e对职业福利方案的正式确认
8、员工福利结构和主要项目
法定员工福利:(1)社会保险: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2)法定休假
企业员工福利:收入保障计划、健康保障计划、员工服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
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
花样福利:企业留人新招(运动、发泄室、培训)
9、情绪疏导方法
1)情绪认知:情绪记录、情绪沟通、情绪测试
2)情绪疏导基本方法: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认知重建、行为预演、改善自我对话、空椅子技术),修正员工的社会环境(强化员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员工援助计划),增强员工的力量(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处理压力的能力)
3)情绪调节:处理负面情绪、情绪调适方法、增加正面情绪
10、工作家庭平衡计划的定义
家庭—工作平衡计划:帮助员工认识和正确看待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调和职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缓解由于工作—家庭关系失衡而给员工造成压力的计划和活动。
工作——家庭平衡计划的目有在于帮助员工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点。
制定工作——家庭平衡计划的前提是了解不同员工的家庭需要。
11、危机干预
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目前危机干预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
12、什么是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冲突发生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于劳动权利或劳动利益的政治,又称为劳动合同争议或劳动冲突
13、职工闲暇生活的意义
1)恢复身心功能,促进员工的身体及心理健康2)提高员工素质,发展员工的才能
3)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4)有利于促进员工之间的社会交往
14、对闲暇生活的介入
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层面的介入
1)对带薪休假制在企业内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完善
2)推动员工休闲设施的开发和利用3)引导员工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企业社会工作在个体层面的介入
1)为休闲障碍者提供休闲咨询
2)帮助个体进行闲暇管理与设计
a认识闲暇的重要性;b确认理想的人生是什么;c制定计划;d帮助管理方案;e帮助认识闲暇管理的经验基础;f帮助摆脱不良习惯、外来因素等各种干扰g简化生活、建立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秩序;h教会利用零碎的闲暇时间。
14、什么是团队精神
1)员工对团队高度的忠诚,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2)相互尊重3)正直、真诚、一贯、能力、开放4)充满活力与热忱
5)积极主动/热情/友爱6)勇于挑战、不断进取
15、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培育起来并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企业文化的构成——三个层次
物质层:是人们都看的见的手册口号标识等
制度层:是公司的各项制度精神层:企业目标、精神、价值观等 团队精神是群体价值观的反映,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
16、社工介入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直接参与企业文化的设计和构建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社工的角色
2)参与企业文化的实施和推行
采取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员工完成组织社会化、内化企业文化。分为四个阶段: 挑选员工、职前培训、在职训练、考核评估
第二篇: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班级:社工0801班
姓名:唐子喻
学号:081023001
2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重要的精神特质,在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的今天,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社会工作本着人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照顾员工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向心力和组织归属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塑造团队精神、提升公司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的组建,并通过制定与实施活动计划来贯彻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主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尽管一些企业能够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职工归属意识、增强职工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风格以及职工归属意识的影响却较为有限。原因在于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它们往往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去,仅仅把服装、口号、徽标等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作为企业文化的全部。而事实上,企业文化的内核既非纯粹的厂容厂貌、产品形象,也不是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单纯的精神号召,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培养形成的、蕴藏在企业所有活动中的一种内在涵养。只有以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为基础,形成一种能真正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深层的企业文化,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理想现象
文化理想现象的表现症状是企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其倡导的理念中会有种超出企业范围、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这种文化现象多见于那些有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因为年轻的企业领导人往往具有过于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脱离实际的工作精神。
(三)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要遵循尊重人、信任人的基本原则。而目前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着对职工的培训走过场、任用人并不是知人善任,而是任人唯亲的问题。在人情面前,许多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流于形式,致使企业文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过于狭义,认为只是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把企业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完全等同;有的则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凡此种种,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狭隘理解,偏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不是绝对的稳定性。因为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文化同样面临一个如何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问题。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建设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适时根据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调整、充实原有文化。
(五)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企业文化能够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独特性。当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是它所代表的企业独有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经营哲学和行文理念,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然而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并不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企业的文化理念,二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结果使得企业文化趋同化现象严重,企业自身文化缺乏个性特征。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企业社会工作为企业内部提供沟通的平台
企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为其决策提供意见建议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建立一个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的平台,社会工作者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可以增进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二)企业社会工作可提高企业员工归属感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
(三)企业社会工作可帮助企业健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企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这有利于企业内部和谐文化的形成,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文化考量和文化变革工作,帮助企业文化建设走出误区。
三、社会工作者如何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第一,直接参与企业文化的设计和构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一个由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三大部分构成的一个系统的整体,三部分之间是内在一致、相辅相成的。所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社会工作者由于在企业中扮演着咨商员、居间调停者、促进者、联结者、评估员、分析员、方案分析者、培训员等角色,对企业情况较为了解,可以直接协助企划部,参与企业文化的设计。第二,参与企业文化的实施和推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员工完成组织社会化、内化企业文化。
当然,我们在企业内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完成了工业化、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得相对完善的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在一个萌芽成长期,在文化、制度、习俗、社会心理等方面也与欧美国家不同,所以,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现阶段的中国,发展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内部应着重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护员工利益,提供法律及社会援助;二是塑造企业文化,协调劳动关系,缓解工作压力;三是开发人力资源,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员工发展;四是提供员工辅导,平衡工作与家庭、劳动与闲暇的关系,促进职业福利的发展。
小结
当前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很多经验可供参考借鉴,但是企业社会工作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很大可行性和优势。当前的种种形式对企业和企业社工都提出了严峻要求,因此企业应该更多的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社会工作者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团队素质的建设,更好的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钟 等编著,《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自我评分:90分
第三篇:外来工社会工作服务
外来工社会工作服务指引
1、外来工群体特点:
①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② 社会地位的半合法性与不确定性。
③ 受经济发展周期性与政策制度变动性的影响较大,外来工的工作基本上是缺少社会保障和制度保护的“临时性”、“过渡性”和“可替代性”的岗位。④ 生活缺乏保障,没有明确的法律赋权与制度性认可,无法受到与迁入地居民一样的公平待遇,强烈的不平衡感。
⑤ 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以及农村的落后,对迁入地有很强的归属感,但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不强,心理上容易产生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⑥
“双重边缘人”的自我认同,在生活中遭到歧视、冷落、排斥时,便极易产生失落、无安全感。
⑦ 外来工群体成员的流动性与易变性。
⑧ 群体缺乏自我组织能力与鲜明的群体意识。外来工进城的基本目的是寻求生存,城乡之间的比较利益差是外来工进城打工的基础性原因,外来工群体不是一个自为的群体,缺乏组织性和主体意识。
2、影响外来工心理行为的因素 ① 自身因素:“双重边缘人”的自我认同,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人的歧视等等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
② 家庭因素:包括住房问题、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等家庭问题影响外来员工心理行为
③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财富及收入的分配,城乡间的待遇、公共医疗、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就业机会等等。
3、外来工的一般性需求 ① 住房条件的改善
② 稳定的收入,收入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③ 工作环境的改善 ④ 子女教育问题的改善
⑤ 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医疗保障 ⑥ 完善养老保障,减轻赡养老人的负担 ⑦ 家庭氛围和睦,人际关系和谐 ⑧ 享有应有的政治权利
⑨ 城市和城市居民的接纳,与城市居民公平的待遇
4、外来工的常见问题 ① 住房 ② 就业 ③ 子女教育 ④ 养老 ⑤ 收入低下
⑥ 缺乏社会保障和制度保障 ⑦ 差别对待
⑧ 政治权利缺失
5、社工介入方法
一般性外来工服务,社工重点介入手法是社会工作行政、社区服务、小组工作以及个案辅导及再社会化指导。
① 社会工作行政:从宏观上的政策环境来看,社会工作应采用社会工作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即研究有利于解决城市农民工生活水平,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政策的制度,向政府提交分析报告及相关政策建议,消除现有不合理制度,借鉴部分城市的解决措施,加以归纳,总结,推广,使城市农民工问题得到较好和较快的解决。
② 社区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应利用其在社区的威望、资源和工作职能来加速城乡融合。
a、通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字、图片或影片形式,让社区居民了解到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及他们对城市的贡献,从主观意识来改变人们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呼吁人们尊重和关心这一群体。
b、通过一些志愿活动和文艺活动,邀请外来工积极参与,为城乡居民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
c、社区工作人员应利用其在社区的资源,帮助农民工在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子女教育方面提供帮助,使其能快速在城市安定下来,增强其生活适应力。d、社区工作人员应利用其作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角色,积极反映这一群体目前的困境,争取一些政策援助和社会力量的救助。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以期达到帮助农民工逐渐摆脱各种信息闭塞、社区歧视、娱乐生活贫乏等困境。
③ 小组工作: 建立相关主题的支持性小组,促进外来工之间的社交活动,让他们彼此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增强自我认同感。
④ 个案辅导: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为农民工提供直接的多方面的服务。如针对农民工的心理压力,提供情绪上和专业上的支持。针对农民工的技能不足,配合社区和用工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专业训练,同时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劳资关系,提供社交和学习机会。通过各种微观上的辅导,帮助农民工走出许多心理困境和自我认同困境。
相关政策条例: 1、2011年广东中山市启动“积分”入户政策 外来工可凭分入户 2、2011年广东佛山医保政策调整 外来工子女首次纳入医保 《关于进一步完善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通知》:按照《通知》,在外来务工人员(含港、澳、台)中,如果配偶为本市户籍并参保,其子女即便为外地户籍也可参保;在本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累计缴费满1年及以上的外来人员,其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就读,并在原户籍地入户的子女也可参保。以上两类人群参保均由个人缴纳全部保费,而且可在保险中途参保。3、2011年河北省中考政策:外来工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升学 河北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并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对在流入地建立学籍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升学。4、2010年《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试行办法》已通过市政府同意,持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原则上积满60分即可以单位或个人形式提出招工入户申请,意味着870万名外来工被纳入了入户的“候车室”里。
记者发现,深圳的积分入户政策与省统一指标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降低了学历所占比重,更强调技能等人才要素的评价,也加大了对养老保险参保人积分比重,让政策向那些经过事实证明能在深圳生存的外来工倾斜。
5、广州出台外来工领取养老金政策 可自主选8区领
广州近日出台《非广州市城镇户籍参保人员申领养老保险待遇管理办法》并正式施行。参加市本级统筹养老保险的76万广州外来工,符合条件即可按月领取或者申请一次性领走养老金,回家乡定居的外来工,将由广州市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免费邮寄养老金
第四篇:香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香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工委研究中心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 谭建光教授
近年来,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 “建立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和建设 “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 文明委,民政部,团中央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的成效.中国香港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 作(志愿服务)发展较早的地区,从原来英属时期的发展经验到回归中国后的创新发展,都对内地有参 考和借鉴作用.为此,接受国家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中国社工协会志工委的委托,志愿服务研究专家谭 建光教授带队 2009 年 3 月——6 月在香港进行专题调查与研究,先后访问香港社会福利署,香港社工注 册局,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香港民安队,香港青年协会,香港游乐场协会,香港救世军,香港路德会 服务处等近30 个机构与社团,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查阅文献,掌握了较多新信息,新情况.现特整理报告,提供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参考.
一,香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作机构分析
香港社会服务领域的状况主要是“政府统筹,社团管理,公民参与,法律监督”.特区政府基本不 涉及社会服务事务的具体管理,而是委托各类社会团体进行管理与协调.笔者为了了解香港社会工作者 的管理状况,曾经联系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该局介绍转问社会福利署,社会福利署官员提出并不具体 管理和协调社会工作者的事务,转介联系社团性质的“香港社工注册局”.另外,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 的义务工作统筹课官员介绍,仅仅是作为“香港义工运动委员会”的秘书处,倡导和推动社团,机构开 展义工活动,不负责具体管理与协调,转介社团性质的“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等交流.因此,我们发 现香港的社团自主管理,成为非常重要的特色.(一)香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作的主要机构 香港涉及社会工作,义务工作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团体非常多,调研组寻找发挥主要管理与协调功能 的组织交流,根据掌握的情况,初步列出主要机构及功能表.表一:香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作主要机构 机构类型 主要机构名称 主要功能 说明 社会工作机构专门 社工注册局, 社会工作人 注册局负责注册与管理, 这些机构具有独立性 员协会, 社会工作者总工 协会管理与服务, 总工会 会 服务与维权 义务工作机构专门 社会福利署义工统筹课, 福利署负责倡导, 义发局 义务工作发展局成立初 义务工作发展局, 青年义 负责倡导和推动, 青年义 期也是自主服务的社团, 工网络 工网络具体推动青年服 现在演变成为协调支持 务 其他义工组织的机构 开展义务工作的其他机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香港 越来越多社团建立义务 大多数宗教机构在开展 构 救世军
,香港东华三院, 工作队伍, 将非营利服务 义工服务是不传教, 少数 香港游乐场协会等 与义工服务区别 有传教 应急义务工作的相关机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 应急救援服务, 大型活动 严格限制总人数 4300 构 安全服务,平时训练服务 人,但是少年团另外有 4200 人 资料来源:根据谭建光等 2009 年香港考察和交流的机构情况汇总.由于这次调研的重点是社工与义工发展,选择了最直接的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基本包括最重要 的专业机构,但是没有选择大量参与义工服务的其他社团,特说明.香港社会工作者的注册,管理,(二)香港社会工作者的注册,管理,服务 受到英国和美国社会工作的影响,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出现社会工作者,并且于 1949 年成立香港 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975 年该会注册成为“有限公司”).所以,虽然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
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迟至 20 世纪 60 年代陆续培养,早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已经不仅仅是单打独斗, 而是善于运用团体的力量发出呼吁,争取支持.后来又成立香港社会工作者总工会,提供协调服务的同 时,侧重维护社会工作者的权益.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社工人员协会联合社工教育者,社工实务者呼 吁实行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一方面规范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保障其工作真正有利于弱势群体;另一方 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获得与律师, 医生, 教师等相同的礼遇.其中良好的契机在于, 香港 1997 年回归以前生效的法律,在回归之后自动获得认可.于是,社会工作者社团,个人及社会各界努力,在 1997 年争取立法局审议通过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1998 年成立独立的社会机构“社会工作者 注册局”进行注册与管理事务.社会工作注册局不接受政府资助,也不接受社会资助,依靠法定收取的 社会工作注册成员年费运行.每一位注册社工每年交纳 400 元港币,共有一万多注册成员,每年获得经 费 500 多万元.注册局配合与协助香港政府的工作,但是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社工注册局只承担社会工 作者的注册,管理,监督工作,不承担服务与教育,协调与激励工作.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以“团结 社工专业发展”为宗旨,目前拥有两万多会员,设有专业及会员事务委员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注 册守则咨询服务工作小组,福利事件关注委员会,电子会员通讯委员会,学报出版委员会,教育委员会, 筹款委员会,国际及地区联络委员会,优秀社工选举委员会等分支机构,成为服务和协调社会工作者最 主要的社团.社会工作者总工会近年的影响逐渐扩大,努力站在客观,独立,公正的角度,判断政府与 机构的行为,维护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工作者权益.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梁瑞强主
任,香港社会工 作人员协会黎永开会长,香港社会工作者总工会张国柱会长与笔者详细交流了其分工合作,促进香港社 会工作发展的经验.从目前的情况看,香港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扶助与维护弱势群体的功 能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社会工作者的经济地位不高,略低于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群体,对于士气 有一定的影响.香港义务工作者的管理与服务(三)香港义务工作者的管理与服务 香港义务工作(志愿服务)历史较长,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就有一些慈善,宗教机构的义工.但是,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香港的义务工作仍没有成为社会现象,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慈善行为.60 年代 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社会参与机会,极端发泄与反叛,导致 1966 年九龙骚动和 1997 年香港 “暴动”事件.另一方面,国际越来越关心公平,公正,越来越多人愿意付出时间与经历帮助弱势群体.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原来就是作为义工人员社团在此时成立,逐渐减少直接开展服务的职能,突出支持 和保障义工组织开展服务的职能,成为协助政府,协助社会统筹义工事业的机构.义工发展局拥有个人 会员五千人,团体会员六十多个,属下义工近两万人,转介服务项目近千个,成为非常受社会各界欢迎 的义工统筹机构.1998 年,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署顺应社团,民众的呼吁,倡导“义工运动”,并且将 “义工运动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义务工作统筹课,由政府提供支持与服务.迄今,义工运动委员会提供 的数据表明,参与义工运动的机构达 1822 间,登记义工超过 80 万人,年服务时数超过 1900 万小时.目前,义工运动委员会每年进行评选,嘉奖,宣传,推广活动,鼓励社区,社团,企业,个人参与义工 服务,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另外,香港青年协会是本地区最大的青年组织,也是在国际国内产生重 大影响的青年组织,专门成立“青年义工网络”,管理和协调青少年的义工服务,如今拥有青年义工超 过 12 万人,倡导的“有心计划”,吸引“有心学校”,“有心企业”,“有心家庭”参与义工活动, 获得民众的广泛欢迎.香港的特点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众多,义工组织分散在数以千计的社团之中, 但是上述社会福利署义工统筹课,义务工作发展局,青年义工网络发挥的统筹,支持,协调,引导作用 非常突出,奠定了香港义务工作的特殊地位.香港社会各界对社工与义工的评价(四)香港社会各界对社工与义工的评价 我们调研组除了直接访问社工与义工机构之外,还走访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社区机构, 社会人士,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看法和评价.总体感觉是与 1997 年之前比较,如今香港义务工作的社 会赞赏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大大提高.调研组的专家从 20 世纪 90 年
代初期就与香港交流合作,当时香 港普通民众认为义工是少数好心人的事情, 甚至认为是年龄不大, 资历不深, 职业不忙的人从事的服务, 作为社会主体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精英人士,参与义工服务较少.然而,自从 1998 年香港政府联 合社会名人倡导“义工运动”之后,公务员,企业精英,社团领袖,专业人士都以参加义工服务,帮助 社会与他人为荣,形成了良好的风尚.相应地,参与和了解义工服务的人越多,传播义工文化的渠道就 越是丰富多样,社会各界对义工活动的认可程度越高.我们参加社会福利署,义工发展局,青年义工网 络等机构的活动时,发现许多立法局议员,区议会议员乐于参与,并且率先服务示范.交流沟通时,这 些议员还询问内地需要什么样的义工服务,他们可以通过政治影响力在香港发动资源.因为,香港机构 和公众,对于公务员,议员,名人的要求和期待,也包含其参与义务工作,提供社会服务的要求.香港
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虽然由于新闻自由而大胆暴露负面事件,但是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涉及义务工作 的报道,给予较高评价.如前所述,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以坚定维护和帮助弱势群体,坚忍不拔维护公平正义的努力,越来越赢得社会大众的赞赏,也赢得社会机构与社团的尊重.如今,香港社工不论在政府 工作,还是在社团,社区工作,名片上都附带注明“注册社工”,以专业服务为荣.可以说,社会工作 者和义务工作者成为香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标志性群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香港义务工作重点领域与特色品牌
香港义务工作组织多元化,服务多样化,从 20 世纪以来经历多次变化,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 力量.专家组交流中发现,香港在以下五个领域的义务工作非常成功,形成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一)社区义务工作 香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加快城市化进程,80 年代借助内地改革开放和本地经济腾飞进一步加速城市 化,社区居民越来越多,除了原来的市区居民外,农民转变为居民,内地来的新移民大量增加.这时, 两类社团组织在社区推动义务工作:一类是街坊会,邻里会等社区互助组织.它们原来主要帮助社区内 的特殊困难人群, 协助调节邻里关系.现在开始发挥社区居民热心与友爱的作用, 帮助更多的不同群体.另一类是宗教社团,福利社团,文化社团等,进入社区发展义工人员,带动多种多样的服务,满足不同 人群的利益需求.我们发现,老人,妇女是社区义务工作的主要力量.伴随城市老龄化,“年轻老人” 服务“长者老人”成为义务工作的新趋势.社区服务机构吸收 60——70 岁,身体健康,乐观开朗的老 人,担任值勤义工,陪伴义工,休闲活动义工,创意开发义工,在社区老人服务机构及其他
领域发挥作 用.笔者见到一对老年夫妇,丈夫 80 多岁但身体健康,喜欢摄影,经常为各类社团义务拍摄照片和录 像;妻子 70 多岁,退休后学会英文歌曲,经常义务为学校,社团演唱.夫妻俩受到周围人群的欢迎, 生活非常快乐.香港的一些非职业女性,作为家庭妇女,乐于参加义工社团,一边服务一边交流沟通, 减少生活的空虚,又能够帮助他人.由于香港的法律对于社区服务中心有明确的要求,政府根据社区人 口多少及需求变化,要委托社团承接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居民所需要的各种社会服务.所以,围绕社区 服务中心就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各领域的义工,定期提供服务,构建便民利民的网络.(二)学校义务工作 香港非常重视鼓励中小学生参加义工服务,不仅是帮助社会和他人,而且是自己从小学习成长的机 会.但是,近十年学生参与义务工作的途径发生变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香港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 是参与校外的社团义工服务,即利用课余,周末,假日到社会上的义工组织报名,参加服务活动.据 70 年代,80 年代进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学生回忆,他们就是小时候参加义工服 务或者受到义工帮助,产生助人愿望,影响到大学报名攻读社会工作.进入 21 世纪,香港的学校与社 团联合,引进欧美国家“服务学习”的理念,由学校组织义工活动,并且进入修养课等课程.香港教统 局资助,香港青年协会编撰《服务学习计划》课程教材的小学版,中学版,经过几年的试验,逐渐全面 推广.现在,香港青年协会筹备编撰大学版的《服务学习计划》课程教材.同时,通过开展 “有心计 划”,鼓励中小学争做“有心学校”,组织学生义工队,与企业,社区合作服务.迄今已经有 300 多家 中小学参加了“有心学校”计划,并且获得“有心企业”的资助,定期开展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这样,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接触义务工作.一是参与社区,社团组织的义工服务;二是参与学校 开展的“服务学习”活动.香港大学生原来通过学生社团参加义务工作,或者自主参加社会的义工组织 活动.现在大学的学生辅导部门也考虑尝试将学生义务工作纳入修养课程,计算学分和给予激励.总体 来看,香港的学校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将义务工作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少年在服 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加体验,健康成长.(三)企业义务工者的管理与服务 香港是工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国际化企业众多,中小企业星罗棋布(共有 27 万多家中小企业),近年受到国际崇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形象潮流的影响,也逐渐发展企业义务工作.香港社会福利署 义务工作统筹课作为“义工运动”秘书处,1999 年开始倡导“企业义务工作”,鼓励
企业“透过推行义 工活动,发挥员工的专长,加强团队精神,建立企业的社会形象.”每年举办的“企业义工嘉奖会”, 将企业义工与机构义工,社区义工聚集,分享各自的经验与合作的体会,感受服务社会和他人时产生的 幸福感与自豪感.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从 2004 年开始举办“商界展关怀”,“同心展关怀”活动,运用 “关心员工家庭”,“鼓励义务工作”,“聘用弱势社群”,“推动环境保护”,“传授知识技术”, “乐于捐助社群”等六个指标,为热心公益和服务的企业颁发标识.迄今为止有 291 家企业连续五年获 得荣誉,享有标识.2008 年有 1604 家公司获得颁发“商界展关怀”标识,受到社会的尊重.香港义务
工作发展局实施“杰出企业义工计划”和“社会企业专才义工计划”.一方面发掘和奖励积极推广义务 工作的优秀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协助政府,“透过官,商及民间的合作,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香港 青年协会青年义工网络从 2005 年起推出的“有心计划”,其中设计“有心企业”项目,鼓励“'有心 企业'在提供服务资助之余,亦身体力行,鼓励员工参与义工服务,为义务工作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让 关爱精神得以传遍社会每个角落.”至今有 100 多家工商企业参与了“有心计划”,与 300 多家“有心 学校”结对,深入社区服务.这些大型机构,社团开展的企业义务工作推动与奖励计划,激发越来越多 工商企业参与服务的热情,从董事长,总经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普通员工,都以通过义务工作为 社会作贡献为荣耀.(四)国际义务工作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一方面接受国际义务工作的新思潮,新行为影响快;另一方面也积极参 与面向世界各国的义务工作活动,为国际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以扶助贫困群体,支持山区发展为宗 旨的乐施会在香港影响很大,许多义工特别是中青年义工参与该会的服务项目,前往非洲国家,南亚国 家提供服务.一些曾经拥有乐施会服务经历的人员,受聘为香港大学的学生辅导导师,香港社团的人生 成长导师,以亲身经历引导年轻化服务国际,创建公平社会.无国界义工,无国界医生等国际义工组织,近年在香港的发展很快,并且以香港为中转站,向中国内地辐射.许多中青年热衷参加无国界义工,无 国界医生的服务项目,自己承担经费或者获得社会资助,前往贫穷,战乱的国家提供人道服务,救援和 帮助处于困境的人们.童子军,救世军,女青年基督教会,青年基督教会等产生于欧美的机构,其义工 组织在香港历史久远,也吸引香港义工参与国际服务.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等多家高校,都在假期的出国修学,游览项目中,增加到他国参与社会服务,义工服务的 内容,作为招生宣传,吸引生源的因素.所以,香
第五篇:企业社会工作学习心得
社工1012 1020602205 陆体华
企业社会工作心得
百度百科上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是: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它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服务模式,服务主体机构系统,服务对象,功能等等在网上都可以搜到,我也就不想说什么了。下面我就讲讲我上了一学期课对这门课的一些看法(虽然很多情况下是在玩手机)
企业需求性:高老师讲的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一直在强调社工学生是很棒的。企业里特别是管理层是特别需要文科生的,文科生收到很多人文的熏陶,情商更高。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像社工这种专业的学生是特别理解员工心理的。社会工作者的存在能够有效的凝聚员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在老师的夸赞下很多企业都在向老师要人,说明社会工作者已经被企业者知晓。并且老师对社工的夸赞确实挺有效果。但是在提升企业凝聚力或者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等等效果上,企业领导者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找专业的社工去做,一般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有自己的讲师,人力资源师。以及一些得力干将,很多都是从基层慢慢做上来,自然了解员工的心声。所以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需求上让我有一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员工需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或职工面对着很大的工作
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亦有一系列的紧张、单调、疏离、厌倦等心理和生理反应,这些也非简单的物质补偿所能解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上面这句话是百度百科说的,教科书上也一般都这么写。但是专业社工真的在解决问题上能够有效果吗?比如说富士康员工在被社工辅导时,富士康不可能会给他发工资,不然员工没事找社工聊两句,就不要工作了。社工的个案或者小组都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的。需要服务对象和社工进行大量的交流。在富士康这种加班到疯狂的企业里,和社工聊得时候员工心理没准还在算着自己这一聊损失了多少工资。况且社工根本无法改变员工状态,就算和你做了小组做了个案,他依旧是要日日加班有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企业支持性:企业雇佣了社会工作者,是否证明企业支持社工?我觉得不尽然。社工代表的是员工和企业两方的利益,两方都期望得到最大的利益,员工希望减负涨工资提高福利待遇,企业则是巴不得员工免费帮他们劳动。这里面就有问题了,社会工作者是企业雇来的自然受制于企业,这时候社工能否真的代表企业员工的利益?如果社工代表着员工的利益处处为员工着想,那么他呆在企业的时间估计也不会长了。要兼顾两方的利益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个不小心,社工将会是在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甚至可能是打酱油的角色,只搞搞普通活动,做做策划。两边不得罪。
企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上面说的基本都是些消极的东西,不过也不代表企业社工一无是处。我认为企业社工必须走向中国化,空学国外的模式是没有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法治国家,也没有很多保护企业员
工的法案,更没有强大的公会保护员工。所以我认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能让自己处在一定要为员工谋福利,为企业争利益的心态里。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小幼苗,不能指望他去真的做成很多实事。通过一届届学生的不断努力慢慢推进,以及国家或者企业的相应的支持措施的完善。企业社会工作才能在中国发展壮大。一些小想法:我不能预见社工这个职业到底会走向兴盛还走向没落。我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政府政策性专业,在现在的情况下受政府导向,社工太需要与政府合作,太需要与政府的部门打交道。可能政府的一个政策社会工作者就会被大量需求,也有可能就会永远默默无闻,社工发展了20年了不知道还要多少个20年才能让别人知道什么是社工。企业社会工作应该是发展最慢的了吧,高老师讲过全国4本书我们学校占了两个半,但是别的社会工作的书已经是一沓一沓的了。但是我相信企业社会工作最终会被大家所接受。会被大家所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社工必然会成为家庭社区企业乃至国家维持稳定的润滑剂虽然我们的制度有太多的不健全,在发展道路上也会有很多崎岖,社工的未来应该会成为受市场导向的专业,政府不过是社工解决问题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