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后感
《做最用用的好员工》前二讲观后感
滕彩莲
企业的运行,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员工,在这里,员工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公司组织我们观看了艾莫老师的《做最用用的好员工》的前二讲,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以及你是哪种类型的员工。视频很短,而且我也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讲,具体是讲什么的,现在就只针对这两讲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一开始,艾老师讲了“烧红的铁不要用手去摸”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决定做一个有用的人才,然后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那就是他成功的秘诀。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职场后,不能丧失了目标,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视频里有一个很有趣儿的德才矩阵,德大才大的圣人(马)、德大才小的君子(牛)、德小才大的小人(狗)、德小才小的愚人(猪)。第二讲就说了,现在企业对员工的任用中,往往出现四大误区,小人得志的“狗占马位”、本分但无突破的“牛占马位”、老板身兼多职的“马占狗位”、大材小用的“马占牛位”。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千里马,可惜人无完人,所以呢,牛同志们要在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了,狗同志们要在要在德行上多加修炼,至于猪同志们,咱的革命任务还很艰巨呐。
此外,我想重点说一下德才矩阵里面的企业德。首先,是员工的价值观要与企业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下一心,有条不紊地工作;再者,就是忠诚了,毫无疑问,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最低的做事底线。
最后,艾老师提出了成长渠道的五要素。我们需要找出能指引我们方向的标杆人物,能为我们出谋划策的顾问,能指点、扶持我们成长的教练,还有我们的支持者与批评者,这五种人,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第二篇:北极雪看后感
电影《北极雪》观后感
11月20日在体育馆电影院观看了反腐倡廉教育片—— 《北极雪》。这部影片反映的是部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贪污受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事件,看似与我们这些普通员工没有多大联系,觉得肩上没有官职,手中没有权力,身上没有腐败的“土壤”。但影片中贪官们的人生轨迹、心理变化、蜕变过程,不得不引起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警觉和深思。他们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不住冲击和诱惑,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占据头脑,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这部影片给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深刻启示,概括地说,影片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影片是以全国纪检检查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大兴安岭地区纪委常委、漠河县原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文华为原型,对于曹书记的事迹我们早有了解,她公正严明,严格执法,不循私情,资助穷苦人家的孩子。
二是影片在漠河现场拍摄。我意识到原来在电影镜头中漠河的景色那么美,北极星广场、口岸大楼、洛古河农家、鄂伦春民族风情等等,我相信通过影片的播出,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漠河,来观赏漠河天蓝水蓝山绿的美丽景观的。
三是影片的背景是造林造假案。这个案件发生在许多年前,也曾经是我们当时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当时这个案子的处理使一些同志受到了处理,使我们受到了教育。
其中有几个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一个是那个造林公司的经理,要抓住营林局长的把柄,他告诉营林局长在送别墅的时候给录音了,这个小细节把不法商人那种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在需要你的时候会表现得仗义,把你捧得象一个皇帝,一但你失去了价值,他们会向对待一只狗一样。营林局长能怪谁,只能怪自己意志力不坚定,被糖衣炮弹击中,被美色拉下水。另一个细节就是造林公司要除掉一个知情人,不法商人在面对巨额资金的时候,会不惜犯下杀人的罪行。就像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当利润达到100%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200%时,他们就敢于冒上断头台的危险。而当利润达到300...他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他们真是为了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这部电影给我上一场生动的反腐倡廉的教育课,做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我更要警钟常鸣,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篇:《胭脂扣》看后感
《胭脂扣》看后感
篇一:观《胭脂扣》有感
观《胭脂扣》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又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 严蕊
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我想女人大概满腹满腔都是似水的柔情。即使沦为妓女,还是多情之人。
那男人又是什么做的?我不知道,男人就是一掬水人。掬了一瓢,又要喝另一瓢。哪一瓢甜些,便喝久些。日子一长,便会觉得味道也都一样了。
前些日子再读了胭脂扣,心里有不少的感悟。但不知道你是否得那胭脂扣里的如花,那个骨子里都是柔情的妓女,不像那些红尘女子般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偏生的她有如此的深情。
她有着绝美的姿色,眼里都是柔情,连眼睑都是藏不住的情;有千万个姿态,种种都让人痴迷;地位轻薄却能负重金;却也逃不过一个情字。可谓是,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啊,就算是猪八戒也逃不过一个情字的网吧。一曲《客途秋恨》一生恨,若是无情,一支曲缘何牵出一生恨?
奈何自古以来,谁又逃得了一个情字?
我不懂十二少究竟是真心爱她,还是只是仅仅迷恋她。可在这段有缘无分的爱情里,她还是偏执的地把一生都押上去了,孤注一掷的赌着这一次。当然,我想她是自私的,想拉着爱人殉情,想到地下做快活夫妻。但,又是有谁说,爱情不是自私的呢?自古以来,真正的爱情都是绝对的自私的。但转头一想,如花却又是傻到极点的人,约好九泉相认之期,却不料十二少只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到阳间继续做他的花花公子,风流少年,给了如花的爱情与痴心一扇耳光子。但她还是痴痴的相信着…..五十三年后,她又从阴间来到人世寻他。相约之期,依然不见故人来。风烛残年里,旧情郎成了破落身。他求她原谅,而她还他信物,只说一句她不再等了。等了几十年,一句四字,好似是剑斩情丝,尘埃落定。可相思无处藏。喝了孟婆汤,她还是她。相思病,多情种。
十二少,恐怕至死也读不懂一个如花的心思。“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是真心话,是绝对的大实话。如花说:“知道真的我你会吓着的。”痴痴的她要他用命去爱她,世人有几人负得起?何况他只是习惯风流倜傥的十二少?像你像我,谁不是把爱作欢愉的筵席,不欢即散?痴情种,天生定。我们不敢当,没有勇气,当不得。
英台和山伯是传说中的鸳鸯蝴蝶,世人爱传唱,把他们当做完美的情侣来艳羡、传颂。然而心里清楚得很,男欢女爱,总有良辰美景相伴,也不过是云烟过眼。是故事非得这么写,梁祝必亡才有凄美爱情可读。若梁祝真结为连理,那岂不是要让世人绝望死了?
爱情本来就是个悲剧——它必是要灭亡的——或是死了,或是生生蒸发掉了。看《胭脂扣》,我只能多流些眼泪,多怨恨些薄情郎,多多祝祷如花来世不落风尘,得偿所愿。除此以外,竟是什么都不能了。
得分:81.0 评论:
写得其实是挺不错的,但里面的很多观点从逻辑学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很多观点事实上都是情感的强化而非严格的论证。所以要是读者没能被你的文笔勾引住了,就会发现文章里边谬论连篇。当然,写作并非理论,虽是偏激的观点,但也能引发读者的触动,人世爱情的诸多无奈。很难说对于爱情该以何种观点看待,要是以寻求轰烈和永恒的眼光,那自然都是易碎的;但若以平和与安稳的眼光去看待,它拥有着温和人一辈子的力量,谁说亲情一定是爱情的退化而非进化,至少我们能看到,在许多关键时候,亲情都比爱情更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看到许多幸福的老两口,你很难说服自己那不是爱情。细水流长不是一个好故事,但却是一个好结局。
——杨思元
感觉有些短暂,未能深入分析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十二少的懦弱的性格其实电影中多有体现的,一人一鬼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如花的用生命去爱,实际上就是《问》中的真实,“只是女人 容易一往情深 总是为情所困 终於越陷越深 可是女人 爱是她的灵魂 她可以奉献一生 为她所爱的人”。
——洪冰
小散吗。散的不够开。如果能在多点感悟似乎也不错。私人早先很喜欢李碧华。那么灵性犀利的语句曾也一度是我想要模仿的对象。多看一下也是很好的。加油
——何钦臣
觉得这篇文章好像还没有完的样子,算不得好,也算不得不好,就是觉得没意思。觉得现在大家写东西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主意很多,用的很多,把文章弄得很乱,让人读起来很累,当然我自己也这样,当然我只是评文章到这里的感慨而已,不针对本文的。
——吕尧
文章中作者的态度很鲜明,对如花的同情和惋惜。情感的抒发是到位的。但多是《胭脂扣》内容的引用。自我的观点就弱化了。
——李思明
此戏的评论看过很多,这一篇算是很文艺很优美的了,只是单从负心郎痴情女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把十二少仅仅理解为薄情郎加以怨恨,未免些许天真,爱情本就是一场赌博,没有公平可言,没有对错可辨。另外个人比起《胭脂扣》,更喜欢李碧华的另一部《霸王别姬》。
——黄蕊
这篇观后感写到的女主角让我联想到了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一样的痴情女子负心汉,作者也从中领悟到了爱情的悲剧性。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字数略少,如能再用文字表达出内 心的感想会更好。
——杨安妮
我没有看过《胭脂扣》,所以看文章的内容只能说是看看不能做何评论,但从作者的评价中,我了解到如花作为一个女子,有着对于另一半正常的期待但聪慧如她也懂情薄,等待了这么多年,改不了痴心,只能选择忘记,什么时候男生也能如此痴情呢,PS:大多数男生,不代表没存在过
——梁惠研
没看过,不太了解?? ——黄彦杰
作者一直说话很大胆。而且真实。敢于说别人不敢说或者没有想到的。拥有独特的见解。结尾引用的很好。
——张梓
这样的东西写出来感觉还是不错,但我觉得作者写得太少了,而且感觉没重点。——熊远会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每个人心之所想,但又反应了现实中爱情的无奈。
——钟一心
真正的好书评,应该是让没读过的人有冲动去畅快读一番,让读过的人有一种点头赞同的感觉。确信作者有这样的一种潜力。后面的附诗如果有一些对比,或者联想会让文章更加饱满。
——黄芷倩
文笔不错,感情真挚。别的??真的没什么说的。女人视爱情如生命,男人视爱情如玩物。所以,以爱之名要求对方共赴黄泉是多么可笑。没什么薄情不薄情的。
——梁彦瑶
不行了毫无理由地爱上了这一篇是怎么回事?!明明打定主意这次只给那篇BL九十分的呢。看了乐新的这篇观后感直接想下《胭脂扣》来看呀。好棒!
——何若怡 篇二:《胭脂扣》读后感
第一次读李碧华的作品,觉得她的笔调很像张爱玲,但细想想,却又发现她的笔调似乎比张爱玲更加犀利,更加冷峻,也更加现实,可能是因为她生活的时代据我们更近吧!读了她的《胭脂扣》,有很多感悟,很想写点什么,但是却次次都忘记,每当记起,却又没了时间!
记得里面有一段话,给我的映像非常深——“这便是人生,即使使出浑身解数,结果也由天定。有些人还未下台,已经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闭幕,无端拥有过分的余地。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我们总喜欢把一切都想得这么美好,看了一本小说,便把主人公想成是自己;看了某部爱情片,就会以为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自己也会拥有;小时候听了一个故事,听了一个传说,就以为这样的事在我们长大了之后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其实李碧华说的很对——“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其实我们都是常人罢了。哪会有这么多的际遇?我们都喜欢把自己想得与众不同,殊不知,我们其实也只是淹没于人群中的那个普通人。无论一个人有多能干,他始终逃不过命运的掌控,当我们洋洋得意的说“人定胜天”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相信。成与败,得与失,牵手与擦肩,其实在冥冥之中早已经注定了的。为什么同样有才华,有的人状元及第,而归有光却要八次落第?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就是一步之遥,却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张爱玲说:“在时间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到了该遇到的人,只能轻轻的说一句:你也在这里?”但是总会有人早一步,总会有人迟了那么一步,两人连说句“你也在这里?”的机会也没有。没有什么好遗憾,也没有什么好抱怨,这就是命!
小说中的女鬼如花申请了七天的时间来人间找她的十二少,在他心中的十二少,依旧是那个风流倜傥,痴情的十二少,但是到了故事的结局,她才发现,他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到处吐痰,满口脏话,猥琐的,鄙夷的,肮脏的而且经常到警局报到的糟老头子。故事的最后,是如花一声不响的离开了。他因该是心痛的吧!自己在黄泉等了他那么多年,他竟没有随自己殉情;自己甘心忍受下一世减寿的条件,只是为了能见他一面,岂知见到的却是这么个让自己倒胃的人!哎!这就是现实啊!我们望月亮觉得很美,其实月亮上全都是凹凸不平的陨石坑,有些东西就是注定要仰望才会觉得美的!!篇三:观《胭脂扣》有感
观《胭脂扣》有感
《胭脂扣》是由张国荣和梅艳芳协力演绎的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片,片中梅艳芳饰演一个风华绝代的风尘女子如花,而张国荣则是拥有不菲家产的阔家子弟十二少,剧中十二少对如花可谓是一见倾心,变着花样的取悦如花,而如花对于十二少的追求也是从最开始的淡然到了最后生死相依情感的升华,剧中,在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十二少父母同意,自己出去生活艰辛的情况下,他们一起吞鸦片自尽,结果却是一死一生,片中主要的内容是讲如花化身女鬼来到已经时去五十三年的香港寻找十二少的情节,剧中的她并不知道任何死后的变故,她只知道,自己和十二少走散了,一定要找到他?? 在七十年代的香港,鱼龙混杂,淫乱奢靡,那是烟花之地的盛期,同时,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更是悲剧的象征。而如花,在那样一个没有自由的时代,她依然可以坚持自我,同时她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情痴。
她要知道十二少是不是真心爱她,所以她要试探,在十二少请见的时候,她几次离开,几次回来,欲退还迎,如此只是为了试探十二少的耐心,试探他是不是真心。对于烟花之地的女子来说,她是个典范,美艳如花,至死不渝,她爱十二少,甚至死。
五十三年后,她依然痴情,化为鬼魂来到尘世,为了寻找失散的十二少,她,冷艳,孤寂,落寞,种种的这些表现,都处处透着对十二少的依恋,可见用情至深。
最感人---最后一撇。
经过重重困难,如花终于找到了在剧场跑龙套但已步履蹒跚的十二少,当她的美艳对比在他的沧桑落魄面前时,使我感到了时光的无情,它可以把当年那飒爽英姿的十二少催成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现在沧桑,同时,也使我深深为十二少一个人苟活于世感到耻辱,他的沧桑形象同样也与他的品行相融,抛却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一说,事实是他就是抛下了如花,抛下了她一个人而苟活于世了。对于十二少这样感情不忠的行为,我愤怒了,古往今来,似乎一直都是苦情女一说,而
男性却总显薄情,到最后总会变心。
如花,是那个年代一个痴情种子一个典型的存在的同时,十二少更是一个薄情男性的代表。影片的最后,如花说:“谢谢你还记得我,这是你送我的胭脂扣,我现在还给你。”还了胭脂扣,不仅仅还的是胭脂扣,还有那份情,在如花知道他还活着的时候,心中已备受打击,现在终于找到十二少了,心,也终于死了,还了胭脂扣的时候,情终断。如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甚至头也没回,留下了一个空渺渺的小门,和一身褴褛的十二少的背影?? 如果对情不真,何故动情??如果贪身怕死,为何不直言不讳?如果对爱有所质疑,为何不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
第四篇:兄弟连看后感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与英雄并肩战斗的人。”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假如有同事对你说出这样的话,你可能会怀疑他的真诚。但是,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位历经枪林弹雨,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战地指挥官之口,你是否会有一些感动呢? 每次看到《兄弟连》(band of brother)的结尾,我都会被温特斯上校的这句话打动。
该片记录了美国101空降师,506团2营的温特斯少校及其部下在二战中的英勇的战斗历程。如果不是他们机智的摧毁了敌人的炮兵阵地,诺曼底登陆日犹它海滩的战斗可能会成为盟军的一次灾难;如果没有他们浴血死守巴斯通阵地,也许笑到最后的是希特勒。他们英勇的突围,挽救了大部队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们及时发现了秘密的集中营,把骨瘦如柴的犹太人抱出冒着黑烟的坟场。他们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和敌人只有一把刺刀的距离,直到围剿了纳粹的老巢。
从少尉到少校,无论是在指挥作战,还是为人处世方面,温特斯一直都是深得大家信任的领导。在关键的时刻,他总是身先士卒,也知道如何避免下属无谓的牺牲。他曾面对上级的决策失误,也曾面对部下的怯懦和无知,但无论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能阻挡他取得战斗的胜利。虽然没有成为像巴顿、蒙哥马利那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将领,但温特斯上校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士兵和下属爱戴的指挥官。很多评论家认为,101空降师之所以能在战后成为美国的王牌军,与温特斯上校率部取得的英勇战绩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过去的岁月时,发出了这句由衷的感慨,“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与英雄并肩战斗的人。”
细细品味这句话,我看到了一颗诚实、冷静,满怀感激的心。虽然个人才能卓越,但温特斯上校清楚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仅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他也许能选择正确战略和战术,能够尽量减小团队的伤亡,但他毕竟无法独自抵挡纳粹的机枪或是匕首,更不可能单枪匹马的解放纳粹占领的土地。即使是一次孤胆英雄式的侦察任务,也需要战友提供支持和俺护,只有依靠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
我想,在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英雄和伟大等字样也许不再适合形容个人,而只能用于形容各种团队。虽然团队的成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帮助,而不是将其订在耻辱架上。如果能保证客观而公正,我们可以批评一个人的错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和潜力,更应该对他的付出表达谢意。尤其是在对是非功过做出定性评价的时候,如果像温特斯少校那样,把荣誉让给同事和部下,就会为自己赢得别人的景仰。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能力凝聚成组织的合力,无论是战场或是商场,才能无往而不胜。
虽然有人赞叹《兄弟连》场面宏大,是一部史诗级的影视作品。有人津津乐道于它的道具多么逼真,极其准确的再现了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还有人认为该部影片很好的反映了在战争----这种人类社会最荒谬的悲剧中,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但我则更看重《兄弟连》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它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好教材,是值得反复观看的好片子。它在塑造了一批光辉的英雄形象同时,还向我们叙述了这些英雄人物是如何一起共事的,并告诫我们应如何看待自我与团队的关系。特别是当团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怎样评估自我与团队成员的价值,或是锚定自我在团队中的位置。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冷静的对待虚假而膨胀的自我,因为“我”不是最优秀的,“我”只是和那些优秀的人共同奋斗的一
第五篇:2012看后感
《2012》观后感
看完《2012》,很有感触。借此写下这部影片的精彩部分以及它所留给我们的思考。《2012》比《变型金刚2》有内涵,比《后天》壮观,它在世界影史灾难片的影响十分有深远意义!它突出了人性的善良与最纯真的良知,在末日,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我们无能为力,有钱人可以登上方舟,而像我们这种平民就只能和电影的人物一样,一起祈祷着上帝,一起拥抱着,勇敢地去面对这个死亡的时刻。
下面,我想分享我自己觉得比较精彩的镜头:
1、当洛杉矶某地出现了一条很大的裂缝时,许多小孩在那玩耍,带着天真的笑容从裂缝的这边跳到裂缝的那边,而许多大人们在旁边议论着这件新鲜事,他们根本就没意识这是毁灭即将到来的预示,导演用这种场面来从侧面刻画出人们的无知以及和后面的灾难发生的景象形成一种鲜明对比。生死的诠释,有时候仅此而已,一挥即灭。
2.在洛杉矶彻底坍塌之际,片中男主角开车载着一家人朝机场逃亡,一路上,公路在下沉、起伏,高架崩塌,别墅变平地,高楼倾覆,看着那慢慢变形的柱子,整个城市上空阵阵黑烟,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烈火,看到这,一股莫名的哀伤和震撼在心底蔓延。偌大的城市瞬间变为碎片一点一点的沉入大海,无数生灵就在惶恐中歇斯里底的呐喊、呼救,声音渐渐湮灭在硝烟中。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
3在看到诺亚方舟时,也是片子的高潮部分了。无数人争抢着要登上去,场面一片混乱,让我最难忘的是那个很阴险的父亲,是的,他对情人、下属防之又防,甚至是不近人情。可是他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真的是远超出了那份父爱的沉重。他和一个孩子在悬崖边上,眼看着就要掉下去了,这时候他用力把那个孩子扔上去,而自己却选择了掉落的灭亡。从某个角度来说,我敬佩这样的父亲。还有之前那个印度科学家与妻子、孩子在南美洲被淹没的最后一刻,相拥在一起的微笑和满足;美国总统在放弃登船后与女儿之间互通的电话;美国地质学家的父亲最后选择和他的老朋友葬身在大海之上;甚至是意大利总理选择与他的人民在灾难来临之前一起祷告···这些画面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看到海啸漫过喜马拉雅山顶时,你会不自觉的思索,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该怎么办?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次要的?谁对你更重要?你要在生命余下不多的时间里做些什么? 可能一个拥抱,一个吻,一句安慰,一个简单的手牵手等就可以对生命的末尾来个完美的ENDING了。生命如何把握,值得我们反思!的确,一部电影代表不了什么,但地球已被人类折腾的苟延残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只把地球当做一个开采的金库,而没有把它当做是自己的家,那么末日,离我们就真的不远了。所以我们时刻提醒着自己,好好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好好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要记得,我们,同在。
2012,亦是开始,也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