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提升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2013-08-18 | 阅:1转:19|分享
修改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没有不合适的孩子,只有没有办法的父母”。
许多HR为了提升管理效率,组织效能,纷纷引入各种管理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制定各种管理机制,试图从自身的改善来获得整体组织绩效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自从80后、90后走入职场,HR发现,无论公司怎样做,似乎都会有员工抱怨和不满,要怎么统一目标、文化,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呢?
俗话说:“没有不合适的父母,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如今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则是“没有不合适的孩子,只有没有办法的父母。”
其实,无论哪个时代,员工内心的渴求都是有共性的,HR就是要寻找这种共性,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变员工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就好像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破壳是孵化生命。因此,HR运作组织的关键,是从内部突破,增强员工内动力。
不妨以智立方为例,来看看提升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风向:企业文化白皮书
智立方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白皮书。首先开宗明义,表达我们是谁,要去哪里,有哪些规则是需要遵守的,什么是公司反对和抵制的。比如,公司尊重知识、尊重想法和创意、尊重实践,始终明确这样的主导风向。但这其中尤其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语言不能采用教导式的,而是要引导和熏陶,比如把所有公司的理念包上“故事的外衣”,春风化雨式地深入人心,让它在员工内心产生共鸣,使员工对公司逐渐信赖、依赖。
熏陶:组织环境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在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一些潜在语言,会慢慢地影响他的行为和思考。因此,在做组织环境建设时,要避免纯标语式的口号,这样很难进入人心。试着让它有创意,所有的大道理都可以转化成轻松幽默的文字,更容易让大家记住。
比如小会议室写着“捞干的唠”,洗手间卫生纸边上写着“人生就像卫生纸,没事的时候少扯”,大会议室的钟表上写着“少说废话”等。
评估:员工成长看得见
在智立方,称员工为伙伴。让员工伙伴负责任地成长,看得见隧道那边的光。而不同的伙伴要的东西不一样,基层伙伴是要有所学,中层伙伴是要有所长,高层伙伴是要有所成就。
人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被鼓舞的信心,公司每季度都有提名奖,看到员工快速负责任
地成长,就要让他显现出来,每季度有成长之星、成长之组。员工受到鼓励后自然激情万丈。有个团队为宝马发布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配合,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被评为季度成长之组,他们组获奖后把合影挂在墙上,写上“致没有遗憾的青春”。
集训:激发团队创造力
学习一定要变成一种信仰。公司每两周举行一次午餐交流会,业务系统的叫“教你三招”,创意系统的叫“口活一个钟”。一起午餐时分享各自创意的想法,如此持续坚持,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创意中心的几个85后员工自己参赛“ONE SHOW”国际创意奖,拿到了中国区的创意金奖,把四块奖牌淡定地轻轻放在主管桌上,吓了主管一跳。
集训时,智立方会把各地的伙伴,还有链条上的合作伙伴集中在一起,让大家集群作战,这时要把原有团队打散,突破部门界限,重组之后设同一个主题进行比武,目的是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实践中,常常会发现集团越来越大时,却“集而不团”,经常是20%的人扛着80%的责任,所以专业互补,合作经营会很重要。
另外,智立方还有对外的大学生职前公益训练营,通过两周的课程,把职场必备素质的观念技能传达给学生,播撒未来快速成长的种子。
关怀:家外之家计划
在企业中,与其说大家在一起工作,不如说在一起生活。很多员工离职往往不是因为公司的大气候,而是因为团队的小环境。所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智立方在很多小地方设计彼此生活的互动感。
比如“家外家计划”,公司力争“做事到位,作秀到点,做人到家”,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为人知的过去,或难以言表的苦衷,有可能是单亲家庭,可能母亲要住院,这些情况,公司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关怀和考虑到。
一般公司能在母亲节时送个小礼物就不错了。但智立方的HR会打电话给员工的母亲说,“您的孩子在公司做得很好,同事都很喜欢他„„”这是为了让每个母亲感觉她的孩子在这个组织中很放心,孩子的成长跟她的爱心是同步的。
鼓励:给员工正能量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给员工带来新的正能量。对HR而言,首先要持续地、多角度地了解员工;其次是认同员工。员工没有天生的信心,外界的夸奖对他来讲很重要,即便是批评,也是建设性的,不能说你不好,而要说你可以更好。有时员工的信心就像一个气球,扎一下就会破,所以要呵护好。
此外,公司还要感恩员工。像很多公司经常采用的方式一样,智立方在三周年时给一起工作了三年的伙伴每人定制了一枚铜制勋章。这看似作秀,但对新人来说却是树立榜样,对老人来讲则是一种安慰和满足,表达你对他的肯定、认同和感谢。
成功从来不应该只是功成名就,而应该是成就功德。将公司的目标深入员工内心,让员工知道应该去哪儿,明白该做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发自内心地对他好,情深不露,他终会明白,你和他走过的这段旅程是多么地珍贵。
第二篇:内生动力研究
创先争优——基层党建的生命力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也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的重要途径。
创先争优根本意义在强基固本。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和固本工程。创先争优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对社会发展认识所开展的一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党性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内生动力是强基固本的基础。党员内生动力是党员党性意识的内在体现,是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要素和内因。“创先争优体现了中共党员的本质特征和执着追求,其核心内容是不断增强党性、保持先进性。”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培养党员的角色意识、组织意识、宗旨意识,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有效激发员自我发展动力、追求进步动力和服务群众动力,使内生动力成为强基固本的基础。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素质,在工作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激发党员党性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能进一步激发党员主观能动性,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科学发展。
一、党员内生动力的涵义及要素
内生动力本质上是党员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党员内生动力的内涵,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党员的内生动力,注重的是党员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是共产党员在党性意识引领下,在本职工作中自然而生的对于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事业高度认可并为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综合素质和主观动力。在这种动力之下,党员个体具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党员身份认同感,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
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观念是党员内生动力的构成要素。党性是对党的本质属性的最高概括,相对于先进性、优秀性而言,是更深层次的概念,是涵盖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组织意识、品行操守、精神素养的集中表述。
宗旨意识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应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只有把最广大人民利益当成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组织观念是指我们每个党员应当具有组织意识,每个党员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时候要将组织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共产党员应当具有大局观和全局意识。
由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观念等要素构成的党员内生动力是我们纯党性、正党风的根本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凝聚人心、凝聚党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最根本的是党性意识的激发。党性的坚守和传承,依托于党员个人的党性修养和内在素质。创先争优活动就其思想性而言,是对党性意识的教育,是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
创先争优与党员内生动力是内外因的“互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从来都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②理想信念支撑下的党员内生动力,是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党员的内生动力还需要通过外在因素的激发来发挥作用,从而激发内生动力“互动化”。党员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其这种“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所以,创造必要的外在条件,使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向最优状态发展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党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党员的内生动力。
通过创先争优活动,能有效推动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增强党员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增强党员自身对先进的追求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党员应具备的“先进性”素质也进一步提升对党员和组织的要求,以进一步激发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内生动力。
二、创先争优与激发内生动力的二维关系
一方面,党员内在的党性意识和角色身份要求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做表率,即党员内生动力促使党员创先争优;另一方面,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党性意识和身份认同,即创先争优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从而形成创先争优与党员内生动力之间的二维关系。
党员身份和角色归属要求党员创先争优做表率。“共产党员”不单是一个称呼,也不单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身份和责任。党章对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先进性则通过党员来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产党员要在政治上当先进、思想上做表率、行为上做示范。
党员的“先进性”是一种讲奉献、讲责任、讲带动的精神,体现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素质、能力和实际行动上。这既是党员身份的要求,也是党员责任的体现。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共产党员在自身党性意识的激励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理想信念,带动党外群众立足岗位创先进、服务发展争优秀,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内生动力。胡锦涛指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就是围绕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展开,从而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突显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党员的内生动力一旦被激发,将会促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更强大的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说,党员的内生动力是激发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的过程;党员创先争优的过程,也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性意识的途径。这是一个二维关系,创先争优与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互为过程与方法,互为指向。
三、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四个主要途径
1.强化一种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强化一种意识,就是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是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主动性的根本源头。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没有党性,就没有灵魂。党性意识是对党员身份的必然要求。共产党员的政治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说到底都是党性问题,一个党员有无党性、都可从他的思想作风乃至行为言论中来衡量。每一个党员都应当树立党的意识和党性意识,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政治上坚定、行为上先进,才能在各自的岗位成为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的事业及党自身建设的主体,在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发挥作用并居于重要地位,也应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党组织战斗作用的主体。只有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切实符合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
2.做到两个结合,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党性意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党性意识的实践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党性理论的学习,也要求我们加强党性实践的锻炼。做到两个结合,能有效地加强党性意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是把培养“学习型党员”与加强党性修养相结合。党员自身对于学习的需要,是对促进学习最根本、最有效也最能调动党员学习自主性的动力。做一名“学习型党员”,既是对提高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提高党组织能力的基础。
动力的激发要以活力的激发为前提,活力的激发则以素质的提升为保证,素质的提升则以学习为手段。作为一名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把加强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党员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把提高个人素养转化为工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良性互动。
衡量一个党员是否是“学习型党员”,关键看他是不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和终身修养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进一步纯洁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党性意识纯粹的共产党员。
二是把创先争优与加强党性实践锻炼相结合。
党性锻炼是党员自身在实践中按党性原则改造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活动。党员应该把党性锻炼贯穿于自我教育的始终,积极参与党的各项教育和锻炼活动,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
当前,重庆市委正在深入开展的“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争当人民好公仆”、“一讲二评三公示”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抓手,也是加强党性实践锻炼的重要推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性锻炼的具体体现。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通过岗位职责精细化、依责承诺具体化、讲述汇报务实化、点评评比严肃化、公示典型示范化,促使党员更加务实开展工作、明确努力方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同时,定期开展党性分析活动。通过常委会和中心组学习等方式,本着有利于明确思想、有利于推进工作的思路,按照党章、党性标准对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进行具体剖析,肯定积极方面,找差距、寻根源,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
3.搭建三大载体,提升履职能力
有效的载体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通过平台的搭建,为党员践诺履职提供了途径和渠道。
一是开展“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活动,增强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力。通过“抓、促、建”工作,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员党性意识;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为教师党员在教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平台;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优良党风引领校风、纯净教风、促进学风,培育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结合高校的实际,将“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作为激发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二是深入推进“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提供一定的助力。通过设岗定责和依责承诺,能有效加强对党员实施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讲述和点评,能有效总结经验和成绩、找出问题和不足,激发党员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公示和评星,能做到先进带动后进,使广大党员积极争星创星,激发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通过对优秀党员的挖掘报道,能增强党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引领其他党员创先争优做表率。
三是建立完善党员关怀帮扶机制,保障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为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提供制度保障。为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能有效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政治上保障党员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在生活上关心党员,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解决党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关照党员,营造和谐互助的工作团队,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
4.培育“四感”党员,提升党性修养
培养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四感”党员,实质是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促使党员讲使命、讲责任、讲贡献。
认同感是指党员对自身党员身份和价值的认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表示出来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坚持强化宗旨教育和民主权利教育,以激发党员的认同感;
归属感是指党员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对党员个体和党组织在心理上的安全依赖和认可。我们坚持突出以人为本和工作关怀激发党员的归属感;
责任感是指党员个体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做好党的事业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坚持强化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激发党员的责任感;
荣誉感是指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褒扬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身份意识。我们要坚持把握好典型宣传和表彰评比激发党员的荣誉感。
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是一种相辅相成、同生共融的关系,通过积极营造党内良好的民主团结氛围,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党性意识,增加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促使党员做到讲使命、讲责任、讲贡献,培育“四感”党员。
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道德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发展。通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使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形成以党的先进和优秀带动整个社会创先进、争优秀、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最终成为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第三篇:2018河北省继续教育内生动力
1)单选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单选题(3.0分)内生动力又称为(),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
A.内驱力
B.驱动力
C.外驱力
D.推动力 答案A 解析2 单选题(3.0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有可能降低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动机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以维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
A.自我激励
B.社会激励
C.组织激励
D.单位激励 答案A 解析3 单选题(3.0分)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
A.主体性
B.客观性
C.主观能动性推动性 答案C 解析4 单选题(3.0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A.经济驱动
B.人才驱动
C.科技驱动
D.社会驱动 答案B 解析5 单选题(3.0分)()起着振奋精神,催人上进,使人不断攀登职业和科学事业高峰的作用。
A.内生动力
B.推动力
C.感召力
D.行为力 答案A 解析6 单选题(3.0分)我们要牢固树立()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机制。A.人才资源
B.物质资源
C.企业文化
D.企业资源 答案A 解析7 单选题(3.0分)人才工作的核心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A.要把现有人才用好
B.寻找新人才
C.培养未来人才
D.淘汰现有人才 答案A 解析8 单选题(3.0分)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
A.相同的B.不相同的C.变化的D.一致的 答案B 解析9 单选题(3.0分)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为先的识才、选才、用才标准。
A.德
B.能力
C.态度
D.贡献 答案A 解析10 单选题(3.0分)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决定的。
A.自己
B.政府
C.社会
D.环境 答案C 解析2)多选题,共10题,每题4.0分,共40.0分 多选题(4.0分)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
A.认知度
B.认真度
C.责任度
D.努力程度 答案B,C,D 解析12 多选题(4.0分)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此观点发展为:“必须()四个尊重,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A.尊重知识
B.尊重创造
C.尊重劳动
D.尊重人才 答案A,B,C,D 解析13 多选题(4.0分)“责任”一词在生活、工作中都随时被我们挂在嘴边,屡见不鲜。新华词典中关于对“责任”的解释:份内应做而未做或者未做好应当为此承担的过失。责任分为三种()。
A.家庭责任
B.企业责任
C.社会责任
D.职业责任 答案A,B,C 解析14 多选题(4.0分)社会性动机又称()。
A.心理性动机
B.习得性动机
C.继发性动机
D.精神性动机 答案A,B,C,D 解析-4.0分 15 多选题(4.0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如下特点()。
A.自生性
B.持续性
C.长久性
D.创新性 答案A,B,D 解析16 多选题(4.0分)在希尔博士的《心理创富法》一书中,首次揭示出自我激励“黄金”步骤,主要包括()。
A.确定付出
B.确定收获
C.确定日期
D.立即行动 答案A,B,C,D 解析17 多选题(4.0分)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由此就可以认识到,要想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愉快而又满足的环境,恰恰相反,需要让专业技术人员时刻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压力。
A.追求成就的动机
B.躲避竞争的动机
C.回避失败的动机
D.挑战自我的动机 答案A,C 解析18 多选题(4.0分)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社会氛围需要我们()。
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B.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
C.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D.尊重专业技术领导的权威 答案A,B,C 解析19 多选题(4.0分)企业要大力倡导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更加坚决地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企业要做到()。
A.以提供平台来保障才有所施
B.以持续开发来保证才有所长
C.以合理授权来激发才有所创
D.以优化激励来兑现才有所值 答案A,B,C,D 解析20 多选题(4.0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人才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才是()。
A.创新的根基
B.创新的核心要素
C.创新的产物
D.创新的动力 答案A,B 解析3)判断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3.0分 21 判断题(3.0分)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就要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让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形成政府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
A.对
B.错 答案B 解析22 判断题(3.0分)从一项美国国家研究会的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动技能仅仅在短短3到5年内就会因赶不上时代发展而变得无用。而在以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限是长达7--14年。A.对
B.错 答案A 解析23 判断题(3.0分)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24 判断题(3.0分)搭建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平台,就是要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25 判断题(3.0分)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26 判断题(3.0分)学习有两种根本方法,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两种方法。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27 判断题(3.0分)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28 判断题(3.0分)作和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工作是“某人为雇主(或自雇)而被动(或主动)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的总和”,职业是“主要任务和职责高度相似的工作的总和”。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3.0分 29 判断题(3.0分)创新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生动力,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前提。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是单一的,这既与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有关,也与组织的文化背景、创新者的素质相关。A.对
B.错 答案B 解析-3.0分 30 判断题(3.0分)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外在的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B
第四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XX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X户XXX人。XXX至XXX年,共减少贫困人口XXX户XXX人,贫困村出列XXX个,贫困发生率XXX%。
脱贫攻坚虽然经历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贫困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仍然是全县脱贫攻坚的短板。全县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共有XXX户XXX人,占总贫困人口的XXX%,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贫困户身体素质差、文化水平低、信息来源较少,缺乏发展思路;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三是受市场因素影响,随着物价的波动,部分农产品价格受挫,农户劳动所得不多,严重挫伤了劳动积极性;四是仍有不少贫困户或“安”于贫困,或依赖他人,形成缺乏志气的懒鬼、赌鬼、酒鬼,陷入“因穷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存在“要穷穷到底,政府来兜底”、“靠着墙根
穷来说,贫困户精神贫穷更可怕,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作用,注重讲、习并进,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斗志,充分发挥宣传动员作用,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交流谈心、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帮助其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积极鼓励其树立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不断增强其信心,树立自信,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村规民约的完善,大力倡导村风文明,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抓典型示范。在脱贫攻坚中,先进典型是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除了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外,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典型人物,总结提炼工作特色和经验做法,开展向先进群体学习活动,树立榜样,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想脱贫、思脱贫、谋脱贫的氛围。深入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伸手要”为“动手干”,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积极补足贫困户“精神短板”,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既要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也要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既要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三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尤其要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鼓励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抓就业引导
一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如安排护寨、护路、护林员、村寨保洁员等岗位,统筹辖区内建设工程、矿区、企业等在用工上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既确保了贫困户的稳定收入来源,又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二是加大贫困户创办微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向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扶持。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
五、抓群众主动性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认为扶贫工作是乡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甚至认为自己脱不了贫,干部就交不了差,这些充分体现了贫困群众主人翁的 等因素,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严重戳伤了农户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若要从根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一是要求农户和产业规划者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把销售置于生产之前,先找着市场,再考虑投产;二是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依靠共同的品牌优势,建设稳固的直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育,延长这些鲜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有效缓解“难卖”“烂市”的情况。
七、抓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贫困户畏难,认为条件太差,自己难以战胜和克服困难。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支持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让贫困群众拥有直接的获得感,激发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必要条件。
第五篇: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目前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党委政府主导、干部帮扶为主,绝大多数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甚至出现“精神贫困”的严重问题。从内因看,主要是贫困户思想封闭落后,摆脱贫困状况、想过美好生活的动力严重不足,习惯小农思想,自身条件较差;从外因讲,主要是脱贫推进机制不够灵活,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自身动力匮乏,缺乏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综合分析,根本性的原因在于:
一是缺信心、脱贫资源匮乏。地处偏远落后地区,资源相对贫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二是缺营养、脱贫动力不足。认为脱贫是政府考虑的事,现实中很多贫困群众不愿摘掉贫困户帽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一门心思靠着墙根晒太阳、围桌桌子搓麻将、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不良现象。
三是缺产业、脱贫措施不多。只会种田、养殖,缺乏新技术、新技能,加之信息不灵、门路不广、项目缺乏、资金短缺,增收措施严重不力。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我认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实施五大战略”,稳步实现贫困群众愿脱贫、能脱贫、会脱贫、敢脱贫、想脱贫、真脱贫。
一是实施“思想扶贫”战略,破除贫困心理,引导群众“愿脱贫”。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向贫困群众宣传政策,破除陈旧观念,分析致贫原因,转变思维方式,激发自身动力,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
二是实施“技能培训”战略,夯实发展基础,支撑群众“能脱贫”。坚持“实地、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技能培训,与厂企联合、与就业结合,“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三是实施“产业帮扶”战略,优选脱贫项目,推动群众“会脱贫”。典型示范、能人带动,通过资金、项目、政策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脱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辐射力。
四是实施“量身定制”战略,因户因人施策,确保群众“敢脱贫”。针对贫困成因,从教育、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脱贫群众“一家一户”研究脱贫路径,尊重群众意愿,“量身定制、精准施策”,决不能搞一刀切。例如,大力培植和扶持地方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拓宽农民的致富路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拓宽信息渠道。
五是实施“精神脱贫”战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确保群众“想脱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坚持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步进行,坚持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同频共振,坚持党委政府全力帮扶与农民自主脱贫致富双轮驱动,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立志立业立德,拓宽民主渠道,发扬民主监督作用,及时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温暖宣讲到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户牢固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确观念,促进贫困户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和理念,坚定敢脱贫、敢致富的勇气和信心,增强能致富、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强化孝道文化、知恩图报精神,弘扬孝亲敬老、感恩奉献的新风正气,唤醒贫困群众的感恩意识。
六是实施“典型引领”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群众“真脱贫”。在脱贫攻坚中,要善于用典型引领和带动,善于发现和总结各类先进典型,一种是工作经验,一种是模范人物。无论哪种典型,都具有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的引导辐射作用。树立一个典型,就会带动一片、激励一群、形成一批。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要更加关注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把资源更多地投向“发展的穷人”,采用“滴灌”式精准脱贫,切实发挥专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的作用,通过“合作社+”,将贫困户、企业、市场联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体教育,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艰苦创业、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感恩的真情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艰苦奋斗,把精神脱贫、物质脱贫和技术脱贫融合起来,转换为扶志扶智扶德三维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