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行业巨头品茶汇 谈中国的送礼文化
茶行业巨头品茶汇 谈中国的送礼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尚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礼品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国家出台限酒令,对烟草行业亦采取压制的态度,礼品中烟、酒的比例有所减少。而茶作为健康、养生的饮品逐渐成为送礼的主流。送礼送好茶,选好茶就来品茶汇,作为我国茶业领头羊,品茶汇对独特的送礼文化还是颇有研究的。茶礼之缘,古已有之。我国名茶种类繁多,很多人在送礼时会有疑惑,究竟送哪种茶比较合适呢?下面品茶汇就为您介绍一下如何选择礼品茶叶。
送茶叶时可根据对方的身体状况、身份以及喜好来定.先说红茶,在中国红茶的种类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绿茶有减肥、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之功效,所以绿茶适合送予经常应酬喝酒的朋友或领导,著名绿茶有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不同的花茶有不同的美容功效,适合送予女士。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
品茶汇集合全国一线茶商如八马茶叶、中茶、吴裕泰等合作入驻,强强联手全面覆盖茶叶种类,打造茶叶产业链产品最全、价格最透明的B2C网站。对于礼品茶,品茶汇也推出了适合不同人群的产品,精美的包装、优质的茶叶让送的人有面子,喝的人真正品尝到茶的清香。
品茶汇自成立之初,就集合茶业优势资源,并与合作者共享,目的是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最初对茶的梦想。传统的茶叶招商一般都以实体店招商为主,高门槛让很多有志于投身茶业的人望而却步。品茶汇团队60多人经过3年的摸索,终于打破行业屏障,实现对茶业传统模式的突破。品茶汇实现了太多的奇迹,对于品茶汇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我国独特的茶文化传播下去,给中国的送礼文化增添异彩。
第二篇: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摘要】
春节,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情结符号,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春节文化延承着几千年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特有的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送礼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情况,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共有672名同学分布全国近30余省市自治区进行“中国春节送礼文化”主题调研。结合同学们反馈的大量有效调查问卷和调研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整理后撰写此文,以期对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进行正确引导,防止现今颠覆性送礼经济趋势的发展与蔓延,使春节送礼文化人性化本源得以普及拓展。
【关键字】
春节送礼文化变化原因现实意义正确引导
【正文】
一.调研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在“礼仪之邦”——中国,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而最初的春节送礼文化内涵简单明了,送礼作为一种沟通感情、促进交流的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并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影响着春节送礼文化,“礼”的内涵也因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春节送礼文化与以往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当代的送礼文化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人们对此有哪些不同的认知?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组织社会实践,进行了“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活动。共有672名同学参与其中,调研地区涉及东北地区,西北部分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及华南的大部分地区。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多层次人群,具有较高程度上的代表性。针对同学们收回的5380份有效调查问卷以及大量调研报告撰写此文,以期从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起源、不同地区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差异、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变化及原因、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引导人们春节送礼等角度阐述中国春节送礼文化。
二.各地春节送礼文化现状及差异比较
(一)东北地区
在东北,每到佳节人们都要互相赠送礼品来表达尊敬与仰慕之情,春节就更不例外了。东北人虽然位于关外,但是在送礼文化这一方面,还是基本上和华北地区是一致的,保持了中国春节送礼的大部分传统。
总体来说,一件理想的礼品要表达赠送者和接受者的某种特殊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信息。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并结合调研发现的情况,发现东北地区的春节送礼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过节送礼,从盲目到茫然再到理性。
由于以前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送礼更多的是讲究最原始的沟通感情层面意义,对礼品的物质性没有过多苛求,甚至整个地区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礼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送礼的程度也相应提高,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礼品,人们却迷失了送礼的初衷。除去那些“为了送礼而送礼”的因素,节日礼品也成了送礼者诚意和受礼者身份的象征。但近年来,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对商品的品位也有了很高的追求,理性送礼成了主流,一些代表东北本地特色的产品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2、节日礼物,向经济向文化思维转变。
调查发现,现在的购买者希望从消费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感。表达关怀、慰问的礼品就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内容了,这也是一个祝福他人展示自我的方式。以前那种糖果
烟酒单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礼品已经逐步蜕变,演绎为注重感受、品味与功能并重的送礼观念。人们对绿色健康和文化内涵的渴求,无形中成了礼品消费的助推剂。
在当今社会春节送礼文化中可以呈现几大不同以往的特征:追求时尚;兼具功用性与投资收藏性;注重高贵风雅性;情侣、友情、亲情、商务成为礼品消费情感主流;艺术品礼品市场逐渐走俏。
(二)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作为传统文化最完整保存的地区,在春节送礼文化上也最能说明其现状和变化之始末。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春节送礼在该地区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送礼的时间有所不同。
由图表可知,人们在春节送礼时间上有所调整。以往人们总是在春节前准备好各种年货,在春节期间无需再购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店超市大量普及,特别是一些超市在春节期间也正常营业,而且食品新鲜,质量有保证,所以部分送礼者选在春节期间,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我国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商品安全、绿色健康的追求。送礼时间集中在春前一周和春节期间,主要是大家考虑到这时人气比较足,比较有过节气氛。如果送太早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送晚了就没过年气氛了。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人把给领导和同事的送礼安排在节前一周,2、送礼对象有所变化。
几十年前,送礼主要局限在亲朋好友之间,而现在送礼的范围更广了。过年期间要送给领导,客户,晚辈以及自己的仰慕者等等。礼品要因人而异。比如送给老人:糖果、点心是必需品,水果、时令特产是祝贺春节的传统食品;夜饭半成品省力省心,方便快捷;印制精美的年画、挂历、台历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精神食粮;此外红色中国结也是不错的选择。送给小孩子:爆竹、焰火等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当然这只适用于农村或是允许燃放鞭炮的城市;毛绒玩具等,也深受孩子的喜爱;刻有当年生肖图案的纪念品,是送给孩子不错的礼物。和过去相比,送礼范围有所扩大。有被调查者(小学、初中生)讲,现在同学之间流行互相赠送小礼品,结交友情,借此搞好同学关系,而且大多数同学买的东西一般都不是很贵,但很有纪念意义。
3、礼品种类发生变化。
七八十年代,在华北地区主要还是以送点心和水果为住。一些糕点老字号,也就此打响了自己的名声,糕点店在春节和其他过节期间异常火暴,高峰期能排很长的队伍。到了九十年代,烟酒也登上了送礼舞台。剑南春,古井恭酒等为主要赠品,至于烟类,大家都比较倾向于送一些较高档次的。然而如今送礼有了一些显著的转化,点心和烟酒仍为必备礼品,一些年轻人也开始送洋酒洋烟。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流行送保健品。许多人选择了更实际的方法,直接赠予红包或购物卡。调查还发现春节送礼越来越讲求送健康、送时尚了。像数码电子类产品以其实用、新潮成为礼品中的新贵。
4、礼品金额发生变化。
过年走亲访友送礼的习惯是应该保留的,关键是礼物的选择方应该是认真、理智地选取适合的礼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糕点、糖果,到如今的鲜花、保健品和精美的礼篮,年年过年年年送,礼物的内容却不知不觉落入陈式。现在人们普遍这么概括着现在的送礼现象,“越送越大”“越送越乱”。这一现象在城市尤为显著,在农村也开始初露端倪。送礼上所花的费用是“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各个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用来当作礼品送人。用于送礼的金额翻番涨,在注重礼品本身的实用性的同时,价格的适合程度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是让很多人痛恨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也已经渐渐被遗忘。在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
(三)西北地区
西北的地区特殊性决定了其送礼文化的特殊性。通过在关中地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在春节期间送礼,春节送礼的习惯和性别、政治信仰都基本无关,与学历有一定关系,与职业、收入等因素却有着密切联系。关于春节送礼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有些人纯粹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人是为了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而还有些人仅仅是出于礼节性问候。通过调查发现,关于春节送礼的目的,选择礼节性问候和为了协调关系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1、风俗对送礼时间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节前一周或者春节期间进行送礼,这应该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关系,在节前或者是春节期间走亲戚,或者看望朋友,自然不好意思空手前去,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大部分人选择春节期间送礼,也正符合当地春节期间走亲戚和探访朋友的习惯。比如关中地区当地的风俗是初二要回娘家,尤其是农村的风俗是在女婿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大包的礼物,礼物不一定很贵重,但是一定要看着很多,很大的样子,这样才能有面子。因此,在当地初二早上,街上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街上走。所以,这种地方风俗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春节送礼的文化和习惯。
2、礼品本身发生变化
春节礼品可谓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和大部分地区一样,在礼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烟酒类和食品类。从“在春节希望得到的礼品”调查中发现,选择烟酒类和食品类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这正与人们送礼的倾向相同。很多人在送礼的时候也都是先考虑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礼物,通过换位思考,来选择送给别人的礼物。
对方的喜好,礼品的实用性,价格的适度以及品牌档次都是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以内。一位被调查者表示,送礼时要考虑的问题往往很多,选购礼品经常也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
3、对送礼的看法
关于春节送礼的看法的调查中,持支持态度的人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可见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春节送礼是有意义的,它是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一种必要方式。在中国,春节期间探亲访友的时候携带礼物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这也正是其存在的理由。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表示自己并不愿意送礼,仅仅是风俗如此。
在调查中发现,经常有人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再转手送给别人。他们表示,有一些收到的礼物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转手送给别人。钱不说,而且还能更好的做到物尽其用。也有一些人把自己收到过多的、或者是不用的礼物卖给礼品回收的商店,他们认为,礼物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放到自己家里也是浪费,还不如卖掉,还能得点外块。
(四)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部, 包括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在此居住着包括白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因此华南地区的春节送礼文化也便染上了许多民族特有的风情。
1.民族风情
新春佳节是人们探亲访友的好时机。拜年除了给亲朋好友带去一片美好的祝福外,带上点礼物也在情理之中,这表现了一个人的交际艺术,少数民族的人们也不例外。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纳西族在春节时就会送丽江粑粑、佛掌参、百合圆子、白芸豆酥肉等特色食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为春节礼品;而布衣族的人们则会在春节期间送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等淡雅朴素的饰品作为礼品。
这些都是过去少数民族春节送礼的习俗,而现在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在春节期间送礼的风俗也变化了不少。现在春节期间他们不仅送自己民族的特色物品,而且也开始送礼品,同时也开始注重礼品的档次和实用性。
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春节送礼习俗而言,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汉族人民也有许多自己的送礼风情。例如在福建农村,一般情况下嫁出去的女子,于年前的一周必须向娘家(对象包括:父母、兄弟、爷爷奶奶)送礼。而且针对不同的对象送不同的礼品。例如:对爷爷奶奶送礼的话,一般情况下每人一个红包(一般的有30元、50元,少数的100元)外加一些可口的食品。对自己父母送礼只是红包和礼品都会多一些,其他的与给爷爷奶奶送礼没有大的差异。而给兄弟送礼品,就不需包红包了,当然如果有年纪比较小的侄子和侄女就会另给压岁钱。
2.对送礼的看法
在对南方春节送礼文化的调查发现,春节期间有75%的人会或多或少的送礼,而另外的25%则不会送礼,但是100%的人一致认为在春节期间(初一到十五)送礼是比较合适的,这跟人们的观念还是一致的,太早或是太迟了都不好,时间恰到好处才能有喜庆的气氛。至于人们在春节期间送礼的主要原因,人们给出了较多的答案,其中:得到过对方的帮助,借此感谢、礼节性问候、表达尊敬,仰慕之情和传统习俗,勉而为之约各占25%。由此看来,春节送礼的习俗成了25%的人的累赘。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春节最想得到的礼品是现金红包,可能由于是乡下的缘故,大家花在礼品上的金额并不算太多,一般为150元左右。有一个问题十分值得注意,仅仅12.5%的人称如果要购买礼品会考虑礼品本身的实用性,其他的87.5%则有考虑对方的喜好、价格的适合程度、品牌,档次等。当然,还有人根本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这些人应该是属于那25%不会送礼的人。
3.格局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南方农村的春节送礼的格局也正渐渐的改变,而带来这种改变的人大都是在外学习和工作的人,比如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或者教师。尽管他们的收入不高,但是他们在春节礼品上的花费还是逐年在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外的时间长了,思想和观念上慢慢的发生了转变。作为老师,似乎更能理解这种传统文化,因此他们在这方面都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
4.送礼品的选择
此次的调查还显示不同的年龄层对于礼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调查显示,40——50岁层段的被调查者更希望获赠保健营养品。一方面,这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事业上有一定基础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广告的狂轰乱炸将保健营养品的功能疗效吹捧得过于虚浮,自己花钱购买并不太舍得,反倒是别人送的用的舒坦,最为称心。而较为年轻的被调查者则更加注重礼品的时尚性,一些数码产品、新款手机成为他们新年期盼收获的礼物的首选。不仅如此,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礼品也同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书市、音像市场春节期间也异常火爆,更多家长也倾向把书籍当作送给孩子的新选择。文化消费,成了新时代送礼的重头戏,越来越不同的年龄层对于礼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此外,热爱运动,追求美丽的少男少女们更是带动了春节期间健身、美容市场的消费热潮,瑜伽、街舞、皮肤护理等的健身卡、美容卡也随着春节送礼的民俗风吹入平民生活圈。
另外,通过对年龄较长的人的调查显示,现在春节送礼的习俗也发生着变化,在十几二十几年前,大家送礼更注重对方的需求,现在则流行送购物卡、保健品等等,而且价值越来越高,不乏有故意攀比的嫌疑。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春节送礼本来只是想在这过年的大好时候增添一份喜悦,但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炫耀自己财富的机会,这也有违春节送礼之初衷。
三.春节送礼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变化原因
(一)春节送礼文化的现实意义
总览这次调查结果,发现现代送礼文化向潜规则靠拢的现象不明显。正统的送礼给送礼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的说法无法成立,大家还是以一种相对健康良好的心态看待春节送礼,大多数人也能理性客观的投入到这场送礼的大潮中来。现在的春节只是过年百姓的一场文化行为,而没有上升为国家行为,这是一大缺憾。因为共享过年,所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得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将春节打造成幸福的事情,快乐的活动,让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一件大事。
春节送礼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但通过调研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1、春节送礼对很多人来说成为一种负担,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
现在送礼盲目追求礼品价钱,礼品越来越贵,情意越来越薄。买礼品肯定要花钱,如果亲戚朋友多,过年光买礼品就要花几百上千元。有些人为了讨好领导,求别人办事,春节购买大量礼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人为了攀比,给自己很大压力,去买力不能及的礼品,对精神方面造成了影响。
2、春节送礼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之风,腐败之风。
春节送礼出现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物质化。中国人好面子,喜欢与别人攀比,别人买的礼品贵,自己会去买更贵的,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过去送礼是很朴素的,主要就是大家增进感情的一种途径,而现在送的礼品,动辄好几百、好几千,用处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支撑目前社会送礼经济的,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富而好礼的小礼物,而是成千上万元的“厚礼”。这种厚礼,养活了礼品供应商,满足了权礼交易的需要,也给不法的行贿受贿提供了机会。在今天社会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对于日渐增长的社会送礼经济,也应当做一番调控。
3、春节送礼“怪圈”。
A送礼给B,经过C、D„„礼物又回到了A那里。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说明人们送礼时的情意有所减少,不注重礼品的个性,给对方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对春节送礼文化的扭曲理解。人们在春节期间相互走访,往往会收到许多礼品,但这些礼品自己无法完全享用,于是就会拿着他人送来的礼品再去送给别人,这样一来,就会有某些礼品在人们中间被送来送去,有时甚至会出现自己送出的礼品再被送回来的尴尬局面。
不过,春节送礼的阴暗面并非主流,更多的人仍把送礼文化当做尊重、孝顺、关心的暗示,认为这是体现中华文明礼节内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讲究礼节,认为春节访友、赠礼传情是理所当然之事。面对春节送礼庞大的支出问题,最需深刻思考的是如何扭转群众对于送礼文化的曲解,使其深刻理解“礼轻情意重”的含义,使现代礼仪文化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公民道德,增添新的元素,让春节过的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令“健康、和谐、礼仪”成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主旋律。
(二)春节送礼的变化原因
1、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送礼的等级与层次。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因此他们愿意花一些钱去买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增进感情。特别是近些年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一年下来攒了很多钱,很多人存入银行,很多人选择花掉一部分钱,促进消费。
2、市场导向作用扩大,春节消费集中。
商家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引导许多消费者去消费。春节消费成为一种习惯。市场的不断宣传和引导也使得春节礼品有了很大改变,人们更注重保健,因此保健品,健康食品成为送礼的主流。送礼中的烟酒是一个时期人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所以就这样传承了下来,几乎成为必送之礼了,即使有改变,也是在此基础上增加绿色健康的色彩。人们重视的不只是金钱、名利,更多的是健康。这是件积极的事。这也表现出如今人们送礼变得更理智。
3、时间恰当,春节走亲访友。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很大,大部分人平时忙于工作,与亲朋好友的沟通相对少了。春节期间,利用春节黄金周假期走亲访友,并带给他们一些体现个性的礼物是很不错的选择。
四.春节送礼文化的引导
1、健康礼品类型的倡导。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修身养性”成了一种奢望,能够在家庭中创造一点“绿环境”,如养盆花、摆个盆景,不但能调节室内空气,还能给寻常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所以,挑选一个造型独特、具有艺术性的植物盆景,未尝不是拜年的好礼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已经愈来愈甚。在这个人人想充电,人人讲文化的年代,拜年礼品开始重视文化气息,可以说是知识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知识的表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墨之香里溢出的情趣想必是城市与农村所共同欣赏、爱慕的。春节送礼不妨送上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经济而实惠。
“送礼送健康”,确实,健康是每个人共同期望的一件大事,送健康自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只不过,市场上的保健品虽然名目繁多,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而且不同的人所需不同,送健康也要因人而异。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从去年开始走俏的健身卡等“新健康礼品”,今年行情依然看好。拿到一张健身卡,就像是身边多了一个督促自己运动的“动力”——既然有了卡就不能辜负送礼者的一片好心,于是乎,多多去健身房报到的结果就是健康的身体。在这个讲究亲情、友情的春节市场,“礼品引擎”正把春节的年味与喜气唱得越来越浓。传统礼品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符号,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和扩展,送一些实惠又体面的礼品,并赋予其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内涵,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趣味
2、送礼金额根据个人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礼品。
对于春节送礼文化的变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在送礼上所花的费用“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各个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用来当作礼品送人。用于送礼的金额翻番涨,也是让很多人苦恼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也已经渐渐被遗忘。在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而这种现象大多数情况发生在有求于对方或者为达到某些目的人身上。春节送礼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春节送礼最好量入为出,春节送礼想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这才是送礼的本义。
3、寻求更符合大众需求的方式。
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可事先送去。礼贺节日、赠送年礼,也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寄送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
礼品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为了表示你的情感和某种特定关系的存在。送礼是一门学问,礼品的选择是一门艺术。我们应正确对待春节送礼,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结语】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春节送礼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物质文化繁盛的今天,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礼物,而是人性化的关怀,人情味的交流。春节送礼,更多的应该是健康、情谊和祝福。
第三篇:2012中国丽江茶马文化交易会
2012中国丽江茶马文化交易会 暨第三届云南绿色名优茶博览会方案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主题精神”,以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战略为指针,倡导“绿色·安全·营养”的消费理念,展示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民族文化产品在科技、安全、文化、流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充分发挥丽江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窗口作用,以展示成果、增强交流、促进贸易为宗旨,为绿色企业与商家对接和商品交易搭建平台,促进绿色产业农工商联手、区域合作、内外交流,培育绿色市场,为丽江市民餐桌上增添更多的绿色安全食品,为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丽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能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丽江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旅游胜地、“桥头堡”战略的重要窗口,发挥着内联外引的重要作用,是云南省连接内地和边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独有的发展模式和区位优势为我省发展对外贸易、增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往来,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会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为丽江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丽江建设“国际文化会展基地”的具体要
求与重要补充。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推进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实施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把丽江打造成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商贸物流中心!共同推进丽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
发展。
2010和2011两届“中国丽江绿色名优茶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丽江民族茶文化与外界茶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丽江民族茶道茶艺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丽江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美誉度,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品牌化专业委员会、丽江市茶叶商会充分总结前两届承办的中国丽江绿色名优茶博览会的经验与不足,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实发展,依托丽江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品牌与影响力,创新思路,增加亮点,拓宽办展领域,丰富交易会内涵。以增强地方特色产品的宣传与展示力度,扩大参展商品种类,提升展会形象,提高展品交易量,来提高办会水平,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成效,经协商研究、决定每年定时定点举办“2012中国丽江茶马文化交易会暨第三届云南绿色名优茶博览会”。本届交易会期间特邀丽江市书画协会举办“茶马新韵”民族书画艺术品展示交流活动,以增加交易会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中国丽江茶马文化交易会暨云南绿色名优茶博览会”拟由云南省商务厅、云南省农业厅、丽江市人民政府支持,丽江市商务局主办,省茶叶产业办公室、省商务厅贸易发展处、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丽江市商务局、丽江市农业局等单位协办,云南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品牌化专业委员会、丽江市茶叶商会、丽江古道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26日至31日(每年7月的最后一周举行);举办地点为丽江市古城区玉河广场。
一、指导思想
定期举办“中国丽江茶马文化交易会暨云南绿色名优茶博览会”,是重点围绕丽江市委、市政府“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目标,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会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为丽江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丽江建设“国际文化会展基地”的具体要求与重要补充。“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推进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实施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把丽江打造成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商贸物流中心。
二、活动目的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丽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能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推动丽江商贸会展业向质量型发展,培育建成云南第二个“最具规模和特色的会展经济基地,滇川藏
大香格里拉商贸物流中心、三、活动宗旨
坚持服务为本,通过国际国内联络、展览、会务、经贸、国际商务信息等方式,积极促进我市“国际贸易、引进外资、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改革开放和外经贸发展、培育开拓和谐市场、引导健康消费,为丽江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战略服务。
四、活动主题
和谐丽江——绿色铸就文化与经济繁荣
五、活动名称:2012中国丽江茶马文化商品交易会暨第三届云南绿色名优茶博
览会
六、活动时间:2012年7月26日-31日
七、举办地点:丽江市·古城玉河广场
八、组织机构(拟定)支持单位:云南省商务厅
云南省农业厅 丽江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丽江市商务局
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
协办单位:云南省商务厅贸易发展处 云南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
丽江市农业局
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保护管理局 丽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丽江市工商联 “CCTV”云南办事处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丽江日报社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云南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品牌化专业委员会
丽江市茶叶商会
丽江古道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特邀协办:昆明市自由搏击协会
丽江市书画协会
九、展会亮点
时代主题——绿色消费、文化传播,紧随时代主题 严格准入——让优质营养的绿色安全食品登上展台 广泛影响——“品牌”展会,多年积累,参与者众多
多展同会——绿色食品展,绿色文化展,特色产品展等活动相互拉动,超高人气,更多商机
活动助力——同期开展茶马古道研讨会,民族文化灯会、自由搏击赛,绿色品牌普洱茶品鉴会、茶马古道书画展、民族茶艺表演赛、纳西跳脚舞表演赛、名特优
产品义拍、义卖爱心捐赠等活动
十、活动内容 [展区分布] “绿色三品”专区:区域内展销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同等质量
标准的名特优食品
“文化交流”专区:区域内展销名人字画等文化产品、民族工艺品
“民族星光”专区:民族茶艺、舞蹈表演赛
[展品范围] 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乳制品、婴幼儿食品、清真食品、调味品、糖果糕点、食品原料、农特产品、民族工艺品、文化产品、等。[主题活动]
1、新闻发布会和开幕仪式活动;
2、安全食品、绿色产品、文化产品等产品的展示交易活动;
3、第二届茶马古道文化学术研讨会;
4、“◎◎杯”民族茶道茶艺表演赛;
5、“◎◎杯”丽江纳西民族跳脚舞蹈表演赛;
6、“丽江绿色畅销品牌”评选推介活动;
7、茶马文化书画艺术品展销活动;
8、名特优产品义拍、义卖爱心捐赠活动;
9、名特优商品专场推介、供销洽谈及签约活动。
十一、活动经费筹集
交易会经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筹集。(一)展位费和参展企业人员吃住行费用由参展企业承担。(二)交易会专题活动费用及工作人员费用由参与方承担。
(三)开幕式、招商、文化展演、宣传、品牌评比推介、大型文艺表演等活动经费,组委会邀请的领导、专家等人员的接待费和丽江商贸发展战备研讨会等费用由财政资金安排一部分,采用市场运作筹集一部分。具体经费筹集和预算方案由大会执行委员会提出,报组委会同意后执行,博览、交易会结束后经费收支情况按规
定进行审计。
组委会 2012年5月
第四篇: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吴立民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 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 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 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 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 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 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 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 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 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 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 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 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 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 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 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 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 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 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 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 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 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 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 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 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 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 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 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 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 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 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 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 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 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 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 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 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 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 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 《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 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 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 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 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 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 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 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 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 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 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 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 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 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 “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 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 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 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 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 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 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 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 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 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 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 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 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 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 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 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 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 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 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为供品,则是 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例如茶与水:
茶:外层是药料
内层是定中甘露
密层是禅味
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水:外层是水大
内层是甘露
密层是红白菩提 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
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
密密:禅密之茶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 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 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 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 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 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 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 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 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 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 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 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 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 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 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 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 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 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 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 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 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 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 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 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著 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 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 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著 《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 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 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 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山上 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 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 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 “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 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 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 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 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 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 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 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 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 “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 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 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 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 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中国茶禅文化的影响除传承至日本的茶道外,余波 所及,现在流行于欧美的所谓基督禅、午后茶,韩国的茶礼,台湾的茶馆茶艺,以及大陆的工夫茶、盖碗茶,形形色色的茶道表演,都只能说是茶艺,而不是 茶道。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茶艺,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发 刺激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享受、品尝、韵味,总使人们跟着 感觉走。高一层的顶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识上去分别、体会、执着某种感觉 提供的思维境界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在心灵上升华到一种体认 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这里指的是“茶艺”有局限性,而不是说饮茶人的修 养,茶人的修养是不受此限的。此乃另一问题,应行别论。)茶道则是在心灵 上用功,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 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是虚幻不实,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实体可得,没有永恒不变的实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识的执着和陶醉,根本不认 识自己的心识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 的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那时,同样饮茶,同样 “色香味”,搞茶艺的会跟着自己感觉走,而修茶道的,则跟着自己清净的心 灵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饮的法乐和法 益哩?
我们不排除茶艺,因为它虽是低层次的,但又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础,提高 到茶道上去。愿一切有志“吃茶”之士以及从事茶文化工作的人们,都能来求 索中国的茶道,都能从“茶艺”转升到“茶道”。我相信,中国的佛教茶道,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千禧新世纪人类面临解决自身建设 问题的机缘中,将会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2016年中国果蔬茶加工行业运行报告
2016年中国果蔬茶加工行业运行报告
2016年,我国果蔬茶加工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平稳增长,出口总体呈现量价齐升趋势,果蔬汁加工产业步入全新时代,茶产业品牌建设逐步推进,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成效凸显。但行业还存在成本上升,加工专用品种亟待改良,产品结构单一,电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等问题。行业亟需加强结构性改革,建立电商管理体系,加大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一、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规模以上果蔬茶加工企业7545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873.0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利润总额847.4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精制茶加工业和蜜饯制作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04.4亿元和637.0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0.3%。
(二)出口总体呈现量价齐升趋势。2016年,果蔬茶产品出口量为565.6万吨,同比增长1.9%,增速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出口金额为1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各子行业出口表现各异,其中,果蔬汁出口额6.7亿美元,同比下降3.8%,对果蔬茶行业出口有向下拉动作用;冷冻及保鲜果蔬、干制蔬菜等加工行业出口稳中有升,出口额增速较去年分别上升10.4和1.4个百分点,对出口有促进作用。
(三)果蔬汁消费市场迎来新升级。随着消费者对清洁标签的重视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NFC(非浓缩还原)果蔬汁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中国NFC果蔬汁消费刚刚起步,约占国内果蔬汁消费总量2%左右,但近年来发展加快,品牌增多,如零度果坊、森美、派森百、可士可、Hey Juice、Fruitco、汇源、农夫山泉等。NFC果蔬汁以冷藏为主、品质好,价格适中,国内定价大多在15~20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NFC果汁行业,我国果蔬汁行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开启了行业扩张发展的新契机。
(四)茶产业品牌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已成为国家以及行业机构的共识。通过整合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资源力量,扩大品牌优势,促进了茶叶品牌的发展。2016年3月,由农业部牵头,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行业组织、国内6家重点龙头企业聚首农业部,共同达成了“合力打造茶叶国际大品牌,缔造大型茶叶集团”的共识;四川省委政府重点打造“天府龙芽”川茶公共区域大品牌,拟实现2020年综合产值1000亿元;浙江白茶产业产值现已达20个亿,所辖安吉县集聚政企联盟力量大力推进白茶公共品牌建设;湖北省英山县委政府支持8家龙头茶叶企业抱团发展,组建了“大别茶访”企业新品牌,带动了当地茶产业整体发展。
(五)食用菌产业扶贫成效凸显。食用菌产业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适合贫困区农牧民增收。通过对全国592个贫困县产业扶贫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有420县开展了食用菌产业扶贫,占比达72%。广西依托食用菌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截至2016年11月,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53个开展食用菌生产,预计鲜菇年产量达17.4万吨,产值21.6亿元。广西钟山县引进区外食用菌企业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年产黑木耳干品100多吨,通过50元/公斤的价格就地收购干黑木耳的方式,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增收。食用菌产业正逐步成为部分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助推器。
(六)腌制蔬菜生产水平与品质稳步提升。受人工成本上扬、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腌制蔬菜行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目前全行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腌制加工行业的生产成本,抵消了市场价格下滑带来的损失,保证了企业利润和产品质量安全。以四川泡菜为例,2016年腌制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9%,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1%。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国内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进口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由于国内原料和生产配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使产品价格优势降低。2016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精制茶加工平均成本突破60元/公斤,同比增长5.0%。此外,进口果蔬加工产品价格低廉,对国内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竞争冲击。
二是加工专用原料品种亟待改良,综合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普通品种和原料丰富,加工专用品种和原料缺乏,同时也缺乏品种的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制约了加工专用原料和品种的发展。以国内黄桃种植为例,目前我国黄桃罐头加工所使用桃原料与南非、希腊等国相比,种植品种落后,导致品质难以比肩,国际竞争力不足。此外,我国原料农产品综合利用率较低,据统计全国果蔬加工综合利用率不到5%。北京市每天约有2万吨的毛菜进行再加工,其中近40%被当做垃圾处理。全市每年蔬菜供应约为770多万吨,每斤蔬菜平均要产生150克左右的垃圾,全年垃圾总量达到230万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是加工产品结构单一,新产品开发严重不足。我国果蔬加工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在新产品研发、口味多样化、包装个性化等方面落后于国外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食用菌行业为例,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品加工率不足10%。在产品深加工方面,仍局限于比较传统的即食、休闲食品,而具有高附加值的保健、医疗、美容类的深加工产品较少。菌类罐头产品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缺乏特色,产品在口味、包装方面的创新发展严重不足,导致对国内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度不够。食用菌罐头出口一直以双孢蘑菇罐头为主,占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总量的70%以上,产品较为单一,只能定位于中低端消费市场。
四是电商销售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监管亟待强化。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商的迅猛发展,电商销售成为果蔬茶行业提高内销的重要增长点。由于网络销售渠道监管困难,导致部分商家鱼目混珠,以次充好,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2016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抽检天猫、淘宝、1号店的蔬菜制品56批次,不合格率达5.4%,主要是腌制脱水蔬菜添加剂超标。这些产品大多采取代加工模式,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再到出厂进入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监管难度大。
五是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持续。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出口果蔬罐头中农药多菌灵的最大残留量限制提高至0.01ppm,数值远远严格于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的现行标准。欧盟针对茶叶的残留限量标准陆续增至470多项,其中以最低检出量作为限量标准的项目已占总量的90%以上。2016年1月起,欧盟又执行多项茶叶农残限量新规,具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导致1-11月我国出口欧盟茶叶量同比下降5.2%。以上措施的实施,将对我国果蔬罐头和茶叶出口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使企业蒙受损失。
三、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行业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议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果蔬茶加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经营业绩良好的龙头企业遵循资源配臵和市场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整合;改变原料种植方式,改良加工专用品种;鼓励企业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研发多元化新产品;加快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将产业链延伸到食品、医药、保健、化工等领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加工程度低,创新产品少,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
第二,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推进科普宣传引导。目前,为数不少的食品电商企业采用的代加工模式由于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出现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可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和追溯体系来加强对电商企业销售的产品进行监管;提高电商企业准入门槛,加强中间环节管理和合作商户的质量把控;通过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向消费者开展科普教育,加深公众对电商产品安全与风险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第三,加大出口支持力度,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开展公共服务,采集企业经营情况,在行业内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信息和问题;还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企业在出口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并及时发布出口预警报告,缓解突发事件对加工企业的影响,增强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与政府和科研单位联合,对当地原料种植基地的农药使用进行共同指导和规范,从源头上杜绝原料农药超标问题。
主要执笔人:
廖小军、马燕、王永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