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式茶的探究及其与中国茶文化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英式茶的探究及其与中国茶文化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饮茶大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而英国也毫不逊色,相比之下,英国茶文化更多了一丝贵族气息。
英国茶文化,似乎一开始就和皇室挂上了钩。据说,素有“Queen of drinking tea”的葡萄牙公主Catherine在嫁给英王Charles II时,她的嫁妆便是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black tea。她的行为引起了英国贵族的纷纷效仿,从此英国便掀起了一股饮茶之风,并久经不衰。然而,当时的茶叶在英国就好比黄金在中国一样,十分罕见与贵重,一般只有皇室贵族才会饮茶。
到了18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名植树采集家Robert Fortune从中国将茶树种子带到了印度,并在印度培植出了十万株以上的茶树苗。于是在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从此便开始了长达180年历史的英国茶文化,此后茶叶在英国便渐渐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茶对英国人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说他们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喝茶。早晨一睁眼,就靠在床头享受一杯“early morning tea”;吃早餐时,再来一杯“breakfast tea”;上午十一点左右,无论手头有什么工作,都会坐下来喝一杯“morning tea”;吃午饭时,他们更少不了一杯“lunch with tea”;下午两点至三点左右,又到了“middy tea”的时间;而下午四点钟,便是闻名遐迩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时间;以上的还不够,他们还有晚饭前的“high tea”、晚饭后的“after dinner tea”以及睡觉前的“night tea”。
如今,这些传统在英国多少有些被人们淡化,不过喝下午茶的习惯却一直是雷打不动的。说到afternoon tea的起源,还要追溯到英国Victorian era公元1840年,The Duchess Anna每到下午就百般无聊,想请朋友聚会,可那时正式的聚会只有晚餐party。于是,她便让侍女制作一些面包和点心,邀请一些好友配上茶点,在一起享受下午时光,久而久之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Victorin afternoon tea”。大家也许听说过下午茶的“食用三部曲”,即食用茶点是要自下而上、口味由淡而重地取用。一般来说,三层茶点的底层都是三明治和咸味点心,比较容易果腹;其次,第二层多放松饼和抹在松饼上的酱料;最后一层则是蛋糕和水果塔。其中,要数scone英式松饼最有名,一般要配上果酱或者奶油食用,一直受到大家的欢迎。当然,有了好吃的点心,好看的茶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宫廷,不少贵族喜欢用中国茶具来招待宾客,以显示自己高尚的品味。不过到了今天也没有那么讲究,一般都是用瓷器茶壶,滤匙、小碟子、糖罐、奶盅瓶、茶匙以及必要的用餐工具。细心地主人还会在气氛上精心准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鲜花,以及蜡烛、气球之类的,都是很好的办法。
Drinking afternoon tea是件开心地事,不过同时也有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喝afternoon tea最正统的时间是下午四点钟。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要穿燕尾服,女士则穿长袍。而现在每年在白金汉宫的正式下午茶会,男性来宾仍穿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伞;女性则穿白色洋装,而且一定要戴帽子。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火药绿茶、或锡兰茶传统口味纯味茶,若是喝奶茶,则是先加牛奶再加茶。饮茶时,绅士在阳光下戴着墨镜,行为稳重,举止得体。茶具都轻拿轻放,室内比较安静。女士则谈吐优雅,举止从容,当有人从面前经过时都要礼貌地轻轻挪动身姿,报以微笑。年长的女士在外面喝茶的时候,相互交谈声音很小,动作轻缓。
了解了那么多英国人饮茶的习惯,便不难看出中英饮茶方式的区别,首先茶的种类就不同。中国人好饮green tea,而在英国则是black tea较受欢迎。一个原因是因为英国本土是不种茶叶的,他们的茶叶都是从中国、印度等地运过去的。Green tea不易保存,经过那么长的漂洋过海的时间早已发霉了。而相比之下,black tea属于全发酵茶,能够长时间保存,因此在英国便传播开来。我还看到过一个说法,因为英国四面环海,阴冷潮湿,比较适合红茶。就茶性而言,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国人在红茶中再加上牛奶和糖,更强化了其暖性成份,自然喝起来就更舒服更惬意了。
除了茶的品种,英国的沏茶、饮茶方式也与中国有一定区别。中国人饮茶,并不讲究器具外观是否简陋。无论是富贵的官宦之家还是贫穷百姓,只要有客人来访,必定献上一杯热茶来显示主人的热情。一壶茶、一碟小菜,粗茶淡饭之后与朋友彻夜畅谈,这便是我国古代文人的追求。至于茶具,茶杯无论有无手柄,都要在下面垫一个托盘。相比之下,英国人则比较讲究茶具的精致,一般都是瓷器、或者银制茶具,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马上冲泡。茶的浓淡可根据个人喜好,不少人喜欢加牛奶。我们有人可能会有个误区,认为英国人饮茶喜欢加a piece of lemon,其实这只是欧洲大陆某些国家的习惯,在英国并不常见。如今为了饮用的方便,不少家庭都是用茶包冲泡。
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的本身,而在于茶的内涵。茶是圣洁之物,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造就了无数传世名篇。780年,茶圣陆羽著《茶经》,将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到如今,“茶”已被人们抬升到了精神层面上。寂静时分,手捧一杯香茗,品味茗香,感悟人生,饮茶与人生哲学处处相关。品一口香茗,让那淡淡的苦味在舌尖打转,片刻之后,留下的却是无尽的甘甜。一杯茶,一段人生,这不禁让人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总而言之,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便在于“品”与“悟”。然而同样是“品”茶,英国人的品茶却与中国人不同,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英国是个优雅绅士的民族,这样的民族自然更会enjoy the life。在一个充满暖意的午后,捧一杯英式红茶,与朋友闲憩于后花园,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时刻。应该说没有比这更滋润的生活了。哪怕是现在,茶室在英国也随处可见,是那些上班族下班休息的好场所。所以英国茶文化的精髓便在于“enjoy”了。
二战以后,随着全世界科技的发展,信息文化交流越来越便利,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改变。饮料品种越来越多样,年轻人带入了欧洲大陆和美国的习惯,喝咖啡渐渐流行起来,过去的tea break也渐渐被coffee break所代替,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下午茶”习惯,现在已不多见。但尽管如此,在不少家庭、单位,每到下午三四点还是会聚集起三两群人们,大家在一起喝喝茶、吃吃点心,畅聊着一天的趣事。对他们来说,喝茶已不仅仅是一种多年积累下的习惯,也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它更是一种消遣的方式,能让人们卸下一身的疲惫,好好享受生活的方式。
而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国人对于传统的铁观音、普洱等茶的热情已不如往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红茶、奶茶、花茶、果茶情有独钟,街边不少奶茶店也开发出了许多新品种,什么布丁奶茶、面包奶茶、双拼奶茶,总之是有数不尽的花样。但我觉得,在闲暇时日,选择一个飘逸闲适,清幽淡雅的环境,沏上一杯好茶,让自己置身这种环境之下,以清净闲适的心情来品茶,伴着淡淡茶香来品悟人生,感悟生活。一个人喝茶,其意不仅在止渴,而更在于鉴赏其色、香与味,体会其苦、甜与醇,领悟起淡、雅与和。
参考文献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华茶文化网
刘文婷
第二篇:论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
论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诞生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茶文化更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物质丰富的今天,茶更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待客饮品。相对而言,咖啡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举足轻重。
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又有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如今,茶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一种欣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宿、茶道、茶宴、茶禅、茶食等一套道德风尚和民俗风情。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咖啡的起源跟我国的茶一样也是五彩斑斓的,它最早的历史记载要追溯到850年的波斯。回教圣典《古兰经》上说,穆罕默德在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之前睡着了,天使哲布勒伊米用一杯咖啡把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如此强劲,以致于他一口气就把40个人打落马下。咖啡孕育了咖啡文化,它的特点总的说来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这也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
中西方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于贯穿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与高深思想,而使人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而西方人品咖啡讲究的是享受环境和情调,浪漫而惬意。尽管起源和历经的过程有所不同,但其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民族文化,不仅给各自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给世界留下了灿烂的瑰宝。各国不同文化交织融汇,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第三篇: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浅析《廊桥遗梦》的主题思想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浅析中美商务沟通中的恭维语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奥斯卡王尔德《认真的重要性》中似非而是的隽语对现实世界的重塑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方法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意象图式研究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0 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 9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93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94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9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96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98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 99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 101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 103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 105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0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108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109 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10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111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 113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 114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115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 117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11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121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122 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12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24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12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127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28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131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133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134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135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136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137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38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3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140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 141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142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44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145 从爱情三元素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爱情模式 146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47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hinese Multinationals Overseas 149 Film Translation in the Horizon of Relevance Theory—Based on the Film Dead Poets Society 150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51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152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Dalloway 153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5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55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6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 157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 158 从模因论视角看流行语“给力” 159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60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161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62 论零翻译在公司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163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164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65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 166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167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 168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169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
170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171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 173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74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
175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176 苔丝形象浅析
177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 178 浅析企业更名
179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80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181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182 被压抑的堕落的人性——《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83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 184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85 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
186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187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88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89 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风格传译策略研究
190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91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192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193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94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195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196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197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98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199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200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第四篇: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吴立民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 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 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 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 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 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 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 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 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 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 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 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 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 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 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 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 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 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 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 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 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 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 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 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 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 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 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 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 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 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 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 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 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 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 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 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 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 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 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 《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 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 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 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 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 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 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 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 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 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 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 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 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 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 “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 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 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 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 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 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 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 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 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 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 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 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 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 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 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 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 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 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 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为供品,则是 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例如茶与水:
茶:外层是药料
内层是定中甘露
密层是禅味
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水:外层是水大
内层是甘露
密层是红白菩提 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
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
密密:禅密之茶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 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 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 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 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 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 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 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 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 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 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 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 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 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 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 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 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 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 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 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 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 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 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 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著 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 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 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著 《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 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 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 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山上 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 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 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 “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 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 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 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 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 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 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 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 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 “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 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 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 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 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中国茶禅文化的影响除传承至日本的茶道外,余波 所及,现在流行于欧美的所谓基督禅、午后茶,韩国的茶礼,台湾的茶馆茶艺,以及大陆的工夫茶、盖碗茶,形形色色的茶道表演,都只能说是茶艺,而不是 茶道。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茶艺,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发 刺激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享受、品尝、韵味,总使人们跟着 感觉走。高一层的顶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识上去分别、体会、执着某种感觉 提供的思维境界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在心灵上升华到一种体认 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这里指的是“茶艺”有局限性,而不是说饮茶人的修 养,茶人的修养是不受此限的。此乃另一问题,应行别论。)茶道则是在心灵 上用功,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 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是虚幻不实,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实体可得,没有永恒不变的实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识的执着和陶醉,根本不认 识自己的心识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 的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那时,同样饮茶,同样 “色香味”,搞茶艺的会跟着自己感觉走,而修茶道的,则跟着自己清净的心 灵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饮的法乐和法 益哩?
我们不排除茶艺,因为它虽是低层次的,但又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础,提高 到茶道上去。愿一切有志“吃茶”之士以及从事茶文化工作的人们,都能来求 索中国的茶道,都能从“茶艺”转升到“茶道”。我相信,中国的佛教茶道,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千禧新世纪人类面临解决自身建设 问题的机缘中,将会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作者:葛景春
摘 要: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的影响最深。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谐文化精神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均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全面论述杜甫的文化精神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甫;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205—0
5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从小接受的主要是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念,对道家、释家、墨家、玄学及其他诸子中的和谐社会理念也有所吸收。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和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用自己的创作活动,与现实社会中那些破坏社会和谐、分裂民族与国家的邪恶势力与残酷剥削黎民百姓、贪污腐化等丑恶的社会现象作了不懈的斗争。他的这种追求和谐社会崇高理想的精神及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受到历代志士仁人的高度尊崇与继承发扬。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但他的影响,实际上已超越了诗人的范围,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层次。探讨和研究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关系,发掘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传承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其渊源。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的、家学的渊源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渊源。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是杜甫诗歌中的主调。
二、杜甫思想及其诗歌的和谐精神
杜甫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思想行动和诗歌创作之中。他的和谐文化思想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诗歌审美观念与诗歌机制方面的和谐等三个方面。(一)杜甫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向往和谐的君臣关系。杜甫特别向往儒家的君明臣贤的理想君臣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主张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主张平等相处的民族关系。在这方面,杜甫是深受唐太宗和唐玄宗对各民族平等相待政策影响的。主张国与国之间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杜甫主张各国应各自有疆,互不相犯,和平共处。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保卫国家不受侵犯的基础上,他反对统治者对外扩张,穷兵黩武:“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五)即使是卫国战争,在战胜敌人的情况下,他也主张尽量地减少敌人士卒的伤亡,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二)杜甫对待各种文化关系的和谐理念
各种文化关系的和谐,是盛唐文化的一个特色。唐玄宗在盛唐的前期即开元二十三年以前,是很重视各种文化思想的和谐发展的。,各种文化的和谐并存,是杜甫所追求的目标之
一。(三)杜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
杜甫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很深的感受,在他的诗歌中有充分体现。他还非常重视绿化工作,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他在草堂周围种树植花,绿化家园,美化环境,有相当自觉的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与环保意识。
(四)杜甫审美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真善美的和谐。杜甫所尊崇的主要是儒家的审美思想。儒家的美学观主要是“尽善尽美”的善、美和谐理论。此外,道家的“嫉伪崇真”的以真为美的审美思想,对杜甫也有一定的影响。道家的崇真嫉伪思想与史家的“实录”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的“尽善尽美”和道家的“以真为美”相结合而成的真善美和谐的审美理念,形成了杜甫以道德伦理为价值标准以及写真实的现实主义为主旨的文学思想。伦理观与审美观的和谐。杜甫充分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道德观和诗歌的审美观,表现出“中和”的和谐思想。杜甫为人忠厚诚恳,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与人际关系的和洽仁厚的态度。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情感,也都具有一种“中和”之美,很有一种理性的节制,不像李白的诗歌那样任情随意,飞扬跋扈。
(五)杜甫诗歌机制中的和谐理念
杜甫诗歌在机制方面体现了充分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不同诗歌体裁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诗歌对象与语言风格的和谐,以及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诗歌情感与节奏、意象的和谐等方面。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杜甫在创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诗歌体裁。如以言志、咏怀、纪行、叙事和议论的内容,他主要选择古诗这样在篇幅和声律方面比较自由的诗体。诗歌对象与语言风格相和谐。在面对不同读者时,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有区别的。诗歌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在古体诗中,主要是语言的自然音律的和谐。杜甫的古体诗的自然声韵是相当和谐的。在声律上,杜甫还追求诗歌人为的声律与自然音律的和谐。杜甫的古体诗中常常有“三平调”的句式。这些句式,是杜甫为了使古体诗避免律句入诗而故意造成的。三平调是人为的,而古诗要的却是自然的音律,并不刻意避免律句入诗。他的拗体律诗中也有些不讲声律、任凭自然声调的句子,以打破律诗声律过于呆板和熟套,其目的是追求一种人为声律与自然声律相和谐。
情感与节奏的变化与和谐。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指诗的情感上特色,“顿挫”是指诗的语言声调的错落有致。正是“顿挫”才造成了前者的“沉郁”风格。上联与下联在语法结构与语言节奏上都有变化,这是节奏上的“顿挫”。正是在节奏的顿挫变化,才造成杜诗情感的迭荡起伏,造成“沉郁”的语言风格。
情感与意象的变化与和谐。“沉郁”的情感,导致诗歌的意象的对比和变化,即意象的“顿挫”。杜诗的意象变化较大。如《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的中二联,上联写景是阔大的意象,下联写的是个人遭际,是小的意象。前后的意象有较大的反差,这是意象的“顿挫”即变化。正是意象的巨大反差和顿挫变化,才造成情感上的“沉郁”。二者既是变化的,也是和谐的,是对立的统一。